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观与作品《巴尔扎克》
巴尔扎克创作原则

巴尔扎克创作原则
摘要:
1.巴尔扎克的创作原则概述
2.巴尔扎克的创作原则内容详解
3.巴尔扎克的创作原则对后世的影响
正文:
一、巴尔扎克的创作原则概述
巴尔扎克,法国著名的文学家,他的创作原则为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巴尔扎克的创作原则主张文学作品应当真实反映社会现实,揭示人物性格和社会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以批判现实、促进社会进步为己任。
二、巴尔扎克的创作原则内容详解
1.揭示人物性格和社会环境的内在联系
巴尔扎克认为,人物性格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紧密相连。
他在作品中塑造了许多具有鲜明个性的人物,通过描绘人物性格的发展和变化,反映出社会环境的影响。
2.真实反映社会现实
巴尔扎克主张文学作品应当真实反映社会现实,为此他在创作过程中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
他不仅关注上层社会的风貌,更深入到民间,描绘了各个阶层的人物和生活。
3.批判现实,促进社会进步
巴尔扎克将批判现实作为文学的使命,通过揭示社会的黑暗面,促进社会
的进步。
他的作品中,对贪婪、腐化、虚伪等现象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强烈地表达了他对社会不公的抗议。
三、巴尔扎克的创作原则对后世的影响
巴尔扎克的创作原则为后世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视域下巴尔扎克《人间喜剧》的现实主义原则探析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视域下巴尔扎克《人间喜剧》的现实主义原则探析作者:秦海咪来源:《长安学刊》2019年第04期摘要:恩格斯在《致玛·哈克奈斯》一文中,对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进行了高度的赞扬,认为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是“现实主义的最伟大的胜利之一”。
笔者发现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对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的现实主义原则进行探析是很好的角度,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高度遵循了马克思现实主义的文艺理论,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人道主义历史观、文学反映论等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来探析《人间喜剧》的现实主义原则。
以便更好的了解马克思主义文论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人间喜剧;现实主义原则文章编号:978-7-80736-771-0(2019)04-074-03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来源于马克思、恩格斯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文学创作、文学批评相关问题的论述。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被称为“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以现实主义为原则,从唯物主义认识论出发,提出了人道主义历史观、文学反映论等文论观点,这些经典的文艺理论,为文艺创作与评论提供了基本的准则。
恩格斯赞扬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是“现实主义的最伟大的胜利之一”。
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高度遵循了马克思现实主义的文艺理论。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人道主义历史观、文学反映论等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来探析《人间喜剧》的现实主义原则。
以便更好的了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
一、社会环境的现实性——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又称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认识发展一般的理论。
它彻底坚持从物质到意识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承认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承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人具有认识客观世界的能力。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它第一次把实践引入了认识论,指出社会实践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
巴尔扎克的文艺观

巴尔扎克的文艺观巴尔扎克是法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之一,他的文艺观对于整个欧洲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巴尔扎克的文艺观主要包括对现实主义的执着追求以及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巴尔扎克坚持以现实主义为文学创作的重要准则。
他认为文学的使命在于真实地描绘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展示人们的真实状态。
他的作品中经常描绘出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状况,以及社会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和矛盾。
他通过对细节的描写和对人物内心活动的揭示,刻画出了一个个真实的形象。
他的作品中往往有着丰富的细节和生动的场景,这使得他的作品更加具有真实感和可信度。
巴尔扎克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也是他文艺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认为人性是复杂的,他的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往往具有多重性格和动机。
他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写,展示出人性中的善恶、欲望、欺骗等方面。
他的作品中的人物并非完美无瑕的英雄,而是具有丰富性格特征的普通人。
他通过对人物内心的刻画,表达了他对人性的思考和观察。
巴尔扎克的作品也常常揭示出社会的不公和阶级的冲突。
他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使得他的作品充满了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和揭露。
他通过对社会中不同阶层的人物的描写,展示了社会中存在的不平等和不公。
他的作品中揭示出的社会问题多种多样,包括阶级冲突、社会道德的沦丧、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
他的作品中常常出现贫富悬殊、阶级斗争等题材,这使得他的作品更具有社会意义和批判性。
巴尔扎克的文艺观对于后来的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现实主义创作理念在后来的文学创作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成为了现实主义文学的重要基石之一。
他的作品对于后来的文学家和艺术家们产生了重要的启示和影响。
他的作品中的细节描写和对人性的深入剖析也成为了后来文学创作的重要手法。
巴尔扎克的文艺观是他对现实的敏锐观察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的结晶。
他通过对社会生活和人性的描写,展示了一个真实而复杂的世界。
他的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描写都富有细腻和深度,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认识人性和社会。
试述巴尔扎克文艺思想

试述巴尔扎克文艺思想试述巴尔扎克文艺思想巴尔扎克(Balzac,1799——1850),19世纪法国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
马克思和恩格斯称赞他是伟大的现实主义大师,他的作品中有着“了不起的革命辩证法。
”他为自己的作品共写了二十余篇序跋,是其文学论著的主要组成部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人间喜剧〉前言》(1842),其它序言如《〈驴皮记〉初版序言》(1831)、《〈古物陈列室〉、〈钢巴拉〉初版序言》(1839)、《〈夏娃的女儿〉和〈玛西米拉·道尼〉初版序言》(1839)、《〈一桩无头公案〉初版序言》(1841),也都是巴尔扎克阐明其理论主张和创作思想的重要著作,另外尚有论文《论艺术家》(1830)、《论历史小说的创作》(1831)等。
其文论虽散见于上述作品,但概括起来,内容还是非常集中和完整的,对于现实主义小说的特征和创作方法有着一系列精辟的论述。
如强调现实主义小说的时代性、真实性和典型性是巴尔扎克作为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大师创作经验的总结,也是他对现实主义文学提出的要求,它构成巴尔扎克现实主义文学理论的主线已为后世所公认。
现以《〈人间喜剧〉前言》为主,并综合其它文章,试述其文学理论观点。
一、现实主义小说要具有史的品格。
巴尔扎克认为艺术的使命是真实地反映生活,再现自己的时代。
小说家要成为时代的秘书,通过自己的作品描绘时代的面貌。
但他并不满足于小说对生活部分地或片面地描绘,主张一个小说家应有才能和气魄以自己的作品来组织和体现一个完整的时代。
他本人即是抱着表现19世纪法国、描绘一个完整时代的广阔画面的目的来进行创作的,使小说具有风俗史的品格,体现一个完整时代的生活面貌。
既然小说要写出一部时代的风俗史,必须塑造几百个甚至上千个人物,而各个人物又有其特殊的生活环境和生活遭遇,因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思想、情感、处世态度、习惯等个性特征。
只有通过对这些不同性格的刻画,对他们所生活的不同环境的描述,才能表现一个时代的生活风貌。
外国语言文学名著大家 巴尔扎克

现实主义基本原则的确立,又 是和他深信人是环境的产物这 个观点相联系的。巴尔扎克作 品里的中心人物乃至一些次要 人物,都极为鲜明突出。
• 他的伟大的作品是对上流社会必 然崩溃的一曲无尽的挽歌;他的 • 巴尔扎克着重描叙了物质环境, 全部同情都在注定要灭亡的那个 如住宅、住宅的周围、城市、街 阶级方面。但是,尽管如此,当 道以及室内装潢和日常生活用具 他让他所深切同情的那些贵族男 等。对什么样的人就安排什么样 女行动的时候,他的嘲笑是空前 的环境。浪漫派作家通过大自然 尖刻的,他的讽刺是空前辛辣的。 描写来抒发人物的内心感受,巴 而他经常毫不掩饰地加以赞赏的 尔扎克则借助于物质环境的描写 人物,却正是他政治上的死对头, 来刻画人物性格(但有时也不免失 圣玛丽修道院的共和党英雄们, 之烦琐),这是巴尔扎克一个独创 这些人在那时(1830-1836)的确是 的手法。他把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代表人民群众的。这样,巴尔扎 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他的作品 克就不得不违反自己的阶级同情 暴露了资本主义世界的脓疮溃疡, 和政治偏见;他看到了他心爱的 指出资产阶级如何仇视人类感情 贵族们灭亡的必然性,从而把他 和才能的正常发展,使人们陷于 们描写成不配有更好命运的人; 良心泯灭、道德堕落的境地。一 他在当时唯一能找来未来的真正 部《人间喜剧》事实上就是一部 的人的地方看到了这样的人,— —这一切我认为是现实主义的最 对资产阶级社会的控诉书。 伟大胜利之一,是老巴尔扎克最 重要的特点之一。”(马克思)
• 从当代风俗史家的角度出发,巴尔扎克在《人间 喜剧》中描写了十九世纪前半期法国封建主义和 资本主义交替的历史时期。这个时期的特征,是 金钱逐渐代替了贵族头衔。1830年革命以后,金 钱统治的威力尤为强大。资产阶级以捞钱为生活 目标,他们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来达到目的,而 更多的是用欺诈和暴力进行掠夺。巴尔扎克在 《人间喜剧》中,描绘了从拿破仑帝国、复辟王 朝到七月王朝这一历史时期法国社会的不同阶级、 不同阶层、不同职业、不同的活动场所,使作品 成为一个由两千多个人物构成的广阔的社会画面, 从中可以看出封建主义必然为资本主义所代替的 规律,和资本主义制度的某些弊病
《巴尔扎克作品中的资本主义批判》

《巴尔扎克作品中的资本主义批判》1. 引言1.1 概述巴尔扎克是19世纪法国著名作家,以其尖锐的观察力和细腻的描写而广为人知。
他的作品中深度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面,并对其进行了尖锐的批判。
本文将重点探讨巴尔扎克作品中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旨在通过分析巴尔扎克小说中对个人自由、社会不平等和人际关系冷漠化等问题的描述,深入理解资本主义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五个部分来阐述巴尔扎克作品中資本主義批判所涉及的关键议题。
首先,在第二部分,我们将介绍巴尔扎克以及他在文学界的地位,并概述他主要作品。
其次,在第三部分,我们将探究巴尔扎克作品中资本主义体现,包括经济权力、商业利益和社会价值观念等方面。
然后,在第四部分,我们将深入研究巴尔扎克对资本主义进行的批判观点,包括对个人自由和尊严剥夺、社会分化和不平等现象加剧以及人际关系冷漠化等问题的思考。
最后,在第五部分,我们将总结巴尔扎克作品中的资本主义批判观点和表达方式,并强调思考和讨论的重要性,同时指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和价值。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巴尔扎克作品中资本主义批判的深入研究,揭示资本主义对个人自由、社会不平等以及人际关系冷漠化等方面造成的负面影响。
通过分析巴尔扎克小说所展现的社会现实,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问题,并从中寻找引发思考和行动的启示。
通过这篇文章,我希望读者能够深入了解巴尔扎克作品中的资本主义批判观点,并意识到探索构建更公正、人道的社会秩序具有重要性。
2. 巴尔扎克对资本主义的描写与批判2.1 巴尔扎克的作品介绍巴尔扎克(Honoréde Balzac)是19世纪法国著名作家,被誉为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作品以《人间喜剧》系列闻名于世,其中涵盖了几十部小说和短篇故事。
巴尔扎克以写实而详细的手法,描绘了巴黎社会中各个阶层的人物形象,并深入探讨了当时法国社会的问题。
2.2 资本主义在巴尔扎克作品中的体现资本主义在巴尔扎克的作品中体现得深入而真实。
巴尔扎克传续集之文学与艺术读后感

巴尔扎克传续集之文学与艺术读后感(巴尔扎克传续集之文学与艺术读后感)巴尔扎克是19世纪法国最伟大的文学大师之一,他的作品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描写,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黑暗面。
最近,我读完了巴尔扎克的传续集,对于其中涉及的文学与艺术主题,我产生了很多的思考和感悟。
首先,在巴尔扎克的作品中,文学被描绘为一种强大的力量,能够引发人们的情感共鸣并产生深远的影响。
他的小说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从贫苦的劳动者到权贵显贵,每个人物都有着鲜明的个性和鲜活的情感。
通过对这些人物的刻画,巴尔扎克成功地让读者深入了解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和人性的复杂性,让读者对小说中所展现的场景产生共鸣。
这种共鸣不仅仅停留在情感上,更深层次地激发了读者的思考和对现实社会的反思。
其次,巴尔扎克传续集中探讨了艺术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提出了一种具有启示意义的观点,即艺术是现实生活的一种反映和批判。
在小说中,巴尔扎克通过描述文学家与政治家的交流,展示了两者之间的复杂关系。
他认为,文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娱乐,更是为了触动读者的思想和传递社会的真相。
艺术家应当关注社会现实,并通过自己的作品批判现实的不公与冷漠。
这种观点对于现实社会的艺术创作具有很大的启示意义,它提醒着我们关注并反思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通过艺术的表达来改变和引发社会的变革。
此外,巴尔扎克所展现的艺术创作的艰辛和困难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传续集的故事中,文学家不仅要面对内心的煎熬和创作的困难,还要应对来自社会的压力和无情的批评。
他们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代价,才能够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这一点让我深思,艺术创作并非容易,它需要艺术家付出艰辛的努力和坚持不懈的探索,才能够达到突破和创新。
最后,巴尔扎克传续集中的艺术描写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通过对细节的描绘和对色彩的运用,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艺术的美妙和世界的多样性。
他的文字充满了画面感,使读者仿佛置身于其中,亲身体验到艺术的魅力。
结合作品阐释巴尔扎克的世界观

结合作品阐释巴尔扎克的世界观巴尔扎克这个名字,可能大家不太常听到,可要说起《人间喜剧》,那可就不得了了!他写的那些故事,简直是把法国社会的各种面貌都呈现得淋漓尽致。
巴尔扎克的世界观,哎呀,真的是大写的“复杂”!要说他对人性的观察,简直比某些人还要细致入微,甚至还带点“千里眼”和“顺风耳”的劲头。
巴尔扎克眼里的世界是个怎样的世界呢?他看得很清楚,社会就像是一个巨大的舞台,每个人都在这里演着自己的角色,忙着争名夺利,拼命往上爬。
没有什么是免费的,想要得到什么,就得付出代价。
有时候这个代价是金钱,有时候是感情,有时候更是自己的灵魂。
他的作品中,人物为了利益什么都能做出来,甚至卖掉自己的良心,嘿,简直是一个“大染缸”,每个角色都在里面找着自己的位置。
有时候你看着这些人物的选择,心里不免会想:怎么这么贪婪、这么自私?可是,若真深入一想,这不是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有的一面吗?就是人性最本质的部分:对财富、地位、爱情的渴望。
说到巴尔扎克的世界观嘛,那就不得不提他对“社会阶层”的看法了。
他的作品中,无论是贵族、富人,还是穷人、工人,都有着鲜明的特征和生活态度。
你看《高老头》中的那位高老头,什么都好,偏偏在财富上走了极端。
他一心想着自己的女儿,不惜把自己的财富全都挥霍掉,结果呢?女儿根本不领情,反而给他带来了更多的麻烦。
这不就是典型的“望女成凤”的心态吗?巴尔扎克深刻地揭示了每个人在追求自己的目标时,可能会做出的疯狂举动,哪怕这个目标是建立在不切实际的幻想上的。
他通过这个故事,不仅仅是批判了那个时代贵族的空虚,也揭示了社会底层人对于财富的执念,甚至到了可以牺牲一切的地步。
就像咱们常说的“为了五斗米折腰”,这话放在巴尔扎克的世界里,简直是人尽皆知的现实。
再说到巴尔扎克眼里的“命运”。
这个词在他的作品中,几乎每个角色都在与命运较劲。
有些人一开始似乎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家境好,背景硬,学识广,结果最后还是一败涂地。
另一些人可能一无所有,但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聪明才智,闯出了一片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观与作品《巴尔扎克》
绪论:
本篇文章主要通过对罗丹的雕塑作品《巴尔扎克》的分析介绍,来表达作品与当时社会人们对艺术的认知之间的联系,以及作品中体现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观点。
试着对此作品创作过程中作者的想法思路、作者创作的表现手法和最终成果展示对大众审美眼光的影响进行阐述,再近一步挖掘作品本身的美学价值。
一、作品介绍及剖析作品的艺术价值
(一)作品介绍
文学家巴尔扎克被公认为19世纪文坛中耀眼的巨星,他的作品中包含有浪漫主义情怀和批判现实主义的精神,罗丹就是其众多敬慕者中的一员。
所在在他收到要为巴尔扎克雕刻一副作品的时候,罗丹是万分乐意的,他说:“我要做一番非同寻常的事业。
”其实在罗丹10岁的时候,巴尔扎克就已经去世了,罗丹甚至没有见过这位大文豪一眼,所以在刻画巴尔扎克像的外观上,他大量阅读书目、研究巴尔扎克的作品由此推断出巴尔扎克本人的性格特点,前前后后作了四十多件小稿子,向最真实的巴尔扎克慢慢靠近。
罗丹塑造出的巴尔扎克像是一个晚间写作的思考形象,作家喜欢在晚上进行写作,夜深时是灵感迸发的大好时机,远离了白天的人群和喧嚣所以罗丹刻画的巴尔扎克的形象是穿着睡袍的,那宽大的睡衣包裹着屹立的巨人在星空下沉思。
法国文学家协会废除了合同,因为他们觉得很难在“粗制滥造的草稿”中找到文豪巴尔扎克的影子。
面对这些庞杂的批评,罗丹却说:“我作的巴尔扎克像,他的造型动态和模样可以使人联想到他平时写作的场景、他的思想和他的生活环境,他的写作是与社会密不可分的,他是一个真真实实存在着的人”,“它是我一生中创作的巅峰,是我的投入全身心得来的成果,是我作品本身美学思想的集中体现,如果真理真会灭绝,那么后代就会把我的作品摔成碎块,若是真理不该死亡,
那么我预言:‘我的雕像终将立于不败之地’”。
(二)作品的创作思路探析
罗丹认为他自己晚年最大的成功就是像室外露天雕塑迈出了重要性的一步。
是的,他的《巴尔扎克》在块面结构方面,已经和以往希腊式和哥特式的特点有了巨大的差异,他突出强调物体的体积是怎样像空间渗透进去,这样的从大面来看的概括手法,给观众一种视觉上的雕塑的冲击感。
他的这种断手行动违背了古典主义追求完美的造型意识形态,但是从这样的作品可以看出罗丹本身的艺术特点和天性。
(三)作品表现手法的探析
罗丹敢于在创作上和庸俗死板的造型体系说不,不怕千难万险走已经系统化的路而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
他的许多作品在当时社会还是引起很多争议,但是从今天的角度看,这些都是他完美的代表作。
就《巴尔扎克》来说,罗丹创作其用了七年的时间,作者没有把一代文豪巴尔扎克的形象描述成为人们想要看见的样子:一表人才,握笔疾书,温文尔雅的学者,而是通过对巴尔扎克的深入的研究,表现出他最真实的生活状态。
这位喜欢在晚间写作的学者,经过罗丹的手,被刻画成为深夜里身着睡袍,举步思索的形象:巴尔扎克的双手揣进了肥大的睡袍里,上身微微的往后仰,两腿作稍息状,微微的从睡袍中露出鞋尖,抬起硕大的头颅,一副轻蔑的眼神,仿佛在对这社会中存在着的不公感到不满,批判这世间的丑恶,让观众觉得巴尔扎克的形象和普通人是这么的无异。
作品的表现手法和以往古典主义也有了巨大的差异性,在传统的基础上带入了个人创作的想法,不在于死抠细节,运用大块面的手法处理,扬弃了传统的人物雕塑的皮肤表面光面顺滑的质感,而追求大而简带来的与众不同的视觉效果。
概括与粗犷的艺术语言,使得巴尔扎克像犹如一块坚硬的磐石,就像巴尔扎克本人一般坚硬的个性特点。
(四)作品展现形式的探析
雕塑工作者经常会把粘土作为基础材料,在以前雕塑作品都是用粘土作为原材料目的也只是为了做前期的造型。
粘土没有独立表现的
作用。
罗丹并不这样认为,他认为粘土不仅仅局限传统的技法,任何材质的物体都有它自己本身独一无二的作用。
对于粘土的了解,卡尔波做了一系列的尝试,但是还没有到达罗丹的高度。
而罗丹则继续发展了卡尔波对粘土处理的方式,总结优化,产生极强的形式感。
罗丹的雕塑表面充满了手指的捏塑感,和平滑面的雕塑作品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些凹凸不平的表面在光线、空气的映衬下,形成斑斑点点的光影,让人可以感受到一种肌肉的紧绷感,体会到生命的存在。
二、作品形式内容的现实的社会影响
罗丹因为自身的风格特点、创新精神与学院派有着本质上的差异,所以他的苦难也就由此而生。
个人认为,罗丹的一生,是大胆探索的一生,他在以前没有被自己时代的人所认可,但是这并不代表他的孤立是一直存在的,没过多久便拥有了支持者。
罗丹还谆谆教导青年艺术家们“创作要有耐心,不要仅仅依靠灵感,灵感是不存在的。
”他说:“一件作品即使完成了,也远非完美。
”所以他总是不断地修改。
以至他的每座雕像都要花费很长的时间。
最令人震撼的是,在他生命中的最后的时刻,他表示他自己才刚刚开始懂得一点点雕塑艺术的规律性。
三、作品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特色之间的关系
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讲到了“真实性与倾向性的统一”。
其文艺理论的侧重点是:艺术的真实性,在于对现实社会生活的正确反应和认知。
它的客观内容不被人的主导意识而转移。
衡量一副作品其本身反应的社会生活是否具有真实性,只有一个,且客观。
本篇文章中对雕塑作品《巴尔扎克》创作过程进行了分析,我们认识到作品本身创作的前提是被赋予了一种反映现实的一种美学理念。
试想让我们创作会出什么样的结果,我想会从我们脑海中认定的,追求一种我们认为本该是的本身美好的一面进行刻画,不会接受物体本身真实的不太美观的一方面。
为什么?这说明作品本身的产生根源是作品最终成果展现的原动力,如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所论述的观点:“现实是文艺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