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发展及其意义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发展及其意义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发展及其意义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发展及其意义作者:朱羽洁周梦迪来源:《现代交际》2011年第07期[摘要]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的特点。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从产生开始经过了一系列的发展,并在发展中显示了其理论的、方法论的以及现实的等方面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发展意义[中图分类号]A8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7-0096-01马克思在其发表于1988年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就是用“实践”的观点来批判以往一切哲学的缺陷。

马克思指出:“以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做感性的人的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这是马克思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科学实践观,认为实践是自觉自为的感性对象性活动,揭示了实践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的决定作用。

而恩格斯在《反杜林论》《自然辩证法》等著作中都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做了补充和发展。

在马克思、恩格斯之后,列宁等马克思主义者也对实践观的丰富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列宁在其《哲学笔记》中提出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以及必须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时需要遵循的基本规律和准则。

在中国,毛泽东首先在其《实践论》中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行”加以改造,使之与实践观相联系,接着,又在《论持久战》一文中规定了实践的概念,认为做或行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实践直接改造现实世界,使之发生变化。

继毛泽东之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均有对实践观的发展,而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中国的新发展。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既然能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被马克思主义者不断地发展和升华,那么它必然有其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具体来说,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具有其理论意义、方法论意义以及现实意义。

首先,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具有理论意义。

马克思关于实践的观点及其现实意义

马克思关于实践的观点及其现实意义

马克思关于实践的观点及其现实意义一、马克思关于实践的观点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并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

他指出,实践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现实的感性活动,是能动的革命批判的活动。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是社会生活的基础。

《提纲》论述的中心内容是实践问题,其全部内容都是围绕对实践的关系和实践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展开的。

马克思把实践引进唯物史观和认识论,并把它作为认识论的基础。

《提纲》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以往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之一,在于是否认识人的实践活动的意义。

马克思认为,以往的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

结果人的能动性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观点引入唯物论,从而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对于能动性的片面夸大,萌发出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的观点。

1.实践观点的理论来源:(1)黑格尔黑格尔在其在认识论中提出了实践高于理论,理论要与实践相统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等合理思想。

马克思在创立自己的实践观时,批判地吸取并唯物主义地改造了黑格尔的这些思想。

(2)费尔巴哈马克思在建立自己的实践观时,一方面批判地吸取了费尔巴哈哲学中朴素的实践观点,另一方面也对费尔巴哈的实践观进行了辩证的革命的改造。

费尔巴哈曾经用朴素的实践观点批判过唯心主义,曾经把生活实践当作检验真理的尺度。

他认为,唯心主义的主要缺点就在于,它只是从理论上提出问题,而不知道“理论所不能解决的那些疑难,实践会给你解决。

”有时,费尔巴哈也把实践理解为一种物质活动,不过他所说的这种物质活动并不是改造客观世界的社会实践,而是指人们日常生活的饮食起居及经商牟利等庸俗的活动,把实践看作是犹太人的利己主义活动。

因此,费尔巴哈极力贬低实践活动的地位,抬高理论活动的意义。

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费尔巴哈只是把理论的活动才看作真正人的活动,而把实践只是从它的卑污的小商人活动的表现形式上去加以理解和确定。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及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及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及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指马克思主义对于实践的认识和理论阐述。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范畴,也是马克思主义所根本关注的对象。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核心思想是: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检验。

从实践出发、到实践回归,贯穿于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之中。

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看,实践是认识的源泉。

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是认识的起点。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的认识是从感性认识开始的,而感性认识是源于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对客观事物的感性经验。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获得对事物本质深层次的认识。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实践是人们认识世界的根本途径。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不仅是认识的源泉和目的,更是认识的基础。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检验和证实认识的真理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只有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并被证实,认识才能成为真理。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检验者。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现实意义在于,它为指导社会实践提供了科学的认识基础和方法论。

实践观告诉我们,任何认识都是从实践出发的,实践是认识的起点;任何认识都是为了指导实践而存在的,实践是认识的终点;任何认识都必须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证实,实践是认识的标准。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具有科学性和实践性的认识观,它为我们正确理解和指导社会实践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和认识工具。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现实意义还在于,它为我们正确理解和指导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

实践观教导我们,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实际出发,立足于当前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和发展阶段,注重实践中的经验总结和创新实践。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检验和证实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性。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指导社会主义建设的科学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指南。

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现实意义更是凸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们需要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指导,正确理解和指导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变革。

实践观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与发展的引领作用

实践观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与发展的引领作用

实践观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与发展的引领作用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体系中,实践观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实践观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与发展具有引领作用。

实践观的核心思想是社会实践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基础,也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始终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并通过不断实践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和创新。

一、实践观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与发展的理论意义实践观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首先,实践观使马克思主义真正成为联系实际的科学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是对社会现象和规律的科学认识,而这种科学认识是通过实践得来的。

只有通过实践,马克思主义才能不断完善和发展。

其次,实践观使马克思主义具有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实践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过程,更好地满足了实际需要。

最后,实践观使马克思主义更好地回答了关于人类发展问题的根本问题。

实践观强调了人的全面发展问题,使马克思主义的人本主义精神得到了更加深入的发展。

二、实践观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与发展的历史经验实践观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历史经验。

首先,实践观强调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基础。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对人类认识的第一实在。

实践观使得辩证唯物主义更好地与实际相结合,推动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发展和完善。

其次,实践观在革命实践中得到了进一步的验证。

马克思主义通过革命实践,不断对理论进行验证和修正,实践观使得马克思主义具有了强大的生命力。

最后,实践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得到了重要的应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正是对实践观的坚持和应用,在这一实践中,马克思主义不断创新和发展。

三、实践观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与发展的现实意义实践观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实践观使马克思主义更加符合时代和实践的要求。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变革的需求,马克思主义需要不断吸收新的实践经验和成果,实践观有效地满足了这一要求。

其次,实践观有助于马克思主义走向世界。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及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及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及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它包括许多方面的内容,其中核心的思想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表明真正的知识与理论应该根植于广泛深入的实践中,而必须经过实践的验证才能成为科学的知识。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一种基于现实和实践的哲学思想,它是一种理论实践相结合的哲学思想。

马克思主义批判哲学曾经揭示过西方哲学的理论实用性、抽象理性的弊端,而对于实践的冷漠也是西方哲学的弱点之一。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充分肯定了实践的重要性,它构建了一种新的哲学体系。

一、实践是认识的起点。

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事物的最初来源在于人们的实践活动。

而实践是通过感觉直接作用于人们的意识而实现的。

仅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真正了解和认识事物,才能摆脱主观臆想,真正掌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在实践的基础上,人们才能积累经验,形成对事物的观察和分析,发现事物的规律性,从而实现对事物本质的掌握。

只有对实践的深入和广泛的了解才能取得真正的知识。

三、实践是科学的标准。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宣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意思是说,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通过实践的验证,才能验证某些理论或思想的正确性,这也是科学研究所必需的。

只有通过实践验证,才能形成真正的知识和科学理论。

而只有真正的知识和科学理论,才有助于指导和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

四、实践是改变社会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的终极目标是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经过实践的验证,才能有效地改善人们的生活和改变社会的面貌。

实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推动力,我们必须发扬实践精神,不断摸索和实践,不断地推动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总结来说,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于我们深入理解现实、认识科学、改变社会等方面都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应该以实践为基础,以实践为标准,实践是验证真理的基础,实践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加强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推动科学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及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及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及现实意义【摘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之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内涵、历史渊源、核心要义,到其在当代的意义和对社会发展的贡献进行了详细阐述。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当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对于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文着重强调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时代价值,指出其对于现实社会的重要意义和启示。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深入探讨,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其在当代世界中的现实意义,为我们指引前进的方向。

【关键词】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实践观、重要性、内涵、历史渊源、核心要义、当代意义、社会发展、贡献、指导作用、时代价值。

1. 引言1.1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及现实意义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及现实意义的重要性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内容,更是指导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基本立场和方法论。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的标准,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途径。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强调人们在实践中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

只有不断通过实践检验和不断总结经验,才能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深入学习和贯彻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于推动社会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指导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重要思想武器,它具有强大的思想力量和行动力量。

在当代社会,各种社会问题和矛盾日益凸显,唯有深入贯彻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才能找到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途径。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当代中国更是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只有不断深化改革、推进发展,才能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充分认识和发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当代的重要意义,对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具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2. 正文2.1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内涵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内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理论之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实践观是指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在认识和改造世界过程中的基本规律和态度。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及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及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及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马克思主义实践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和检验真理的标准。

实践不仅包括物质生产实践,还包括社会政治实践和思想、文化、科学实践等各个方面。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和发展,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核心是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是指在实践中要根据事物的本来面目进行观察、分析和处理问题,不把自己的主观臆想强加给客观事物。

马克思主义强调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认识问题,而不是凭空臆想或者片面理论进行判断。

唯物主义辩证法的思维方式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重要工具,它要求我们辩证唯物地看待事物的发展变化和矛盾冲突,善于从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规律出发,进行科学的实践活动。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现实意义是十分深远的。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使我们能够站在实践的立场上,深入观察和分析社会现实,把握社会的发展趋势和规律,为我们指明了正确的行动方向。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告诉我们,理论与实践的相互交融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关键。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是实践的产物和指导实践的工具,而实践则是验证和发展理论的实验场。

只有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联系到实际问题中去,解决实际问题中的矛盾和困难,才能真正发挥理论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了实践与认识的相互作用。

任何一种认识都是从实践中产生的,任何一种实践都是对认识的检验和发展。

实践不仅是认识的源泉,也是认识的目的和结果。

只有在实践中不断验证和修正我们的认识,才能不断提高我们的认识水平,真正理解和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还强调了实践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

实践的主体是人民群众,只有密切联系群众实际,才能深入了解人民的利益和需要,才能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及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及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及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之一。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实践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途径,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基本活动。

实践是人类与自然和社会的关系的基础,也是认识真理的唯一途径。

实践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统一过程,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立场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核心思想是以人类实践活动为基础,认为实践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基本途径,是人类自身活动的基础。

而实践活动又分为生产、科研、社会实践及革命实践等具体形式。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首先从认识论的角度提出:认识的来源和基础是实践,真理的标准是实践。

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中,真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是实践的结果,真理的标准是实践的效果。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真理的发现和确证都要经过实践的检验,只有在实践中得到证实的认识才是真理。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实践是推动认识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人的社会存在决定人的社会意识,实践是社会存在的表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实践是社会历史的动力,是社会变革的根本原因。

社会的发展和变革都是通过实践活动来实现的。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实践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才能推动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实践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基本动力,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实际意义在于引导人们正确对待实践,正确处理实践中的矛盾和问题,不断推动实践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实际意义在于指导人们正确处理实践中的矛盾和问题,让实践更好地为社会发展和人类幸福服务。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实际意义还在于推动社会科学的发展和进步,指导人们如何正确地认识和改造世界,解决社会实践中的各种问题,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当代中国的现实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引导人们正确对待现实社会发展中的各种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发展及其意义
作者:朱羽洁周梦迪
来源:《现代交际》2011年第07期
[摘要]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的特点。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从产生开始经过了一系列的发展,并在发展中显示了其理论的、方法论的以及现实的等方面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发展意义
[中图分类号]A8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7-0096-01
马克思在其发表于1988年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就是用“实践”的观点来批判以往一切哲学的缺陷。

马克思指出:“以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做感性的人的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这是马克思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科学实践观,认为实践是自觉自为的感性对象性活动,揭示了实践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的决定作用。

而恩格斯在《反杜林论》《自然辩证法》等著作中都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做了补充和发展。

在马克思、恩格斯之后,列宁等马克思主义者也对实践观的丰富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列宁在其《哲学笔记》中提出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以及必须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时需要遵循的基本规律和准则。

在中国,毛泽东首先在其《实践论》中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行”加以改造,使之与实践观相联系,接着,又在《论持久战》一文中规定了实践的概念,认为做或行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实践直接改造现实世界,使之发生变化。

继毛泽东之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均有对实践观的发展,而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中国的新发展。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既然能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被马克思主义者不断地发展和升华,那么它必然有其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具体来说,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具有其理论意义、方法论意义以及现实意义。

首先,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具有理论意义。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使得人们能够更加科学地认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

它认为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也就是人的意识与人的物质活动的关系,而人的物质活动即为人的实践活动。

因而,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就可以理解为意识与实践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也是马克思对世界存在状态的科学理解,实践活动就是人对外部世界能动的、否定性的改造活动,因此,其本身就包含着辩证性,这就使马克思主义成为一种辩证的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还使认识论发展为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旧哲学的认识论是离开实践来研究认识论的问题,而马克思指出:“人的认识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其次,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具有方法论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第一次将实践作为哲学的思维方式,它改变了旧唯物主义从自然存在出发的思维方式,强调从实践出发来理解以及说明人的意识、本质和社会生活的本质。

也就是在对待外部世界和自己的方式上,从人的历史和现实的真实本质出发来注入人的观点和态度。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还为哲学理论和现实问题的研究提供了科学的方法。

它确立了主客体辩证法,从而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机械决定论以及唯心主义的非决定论,形成了以实践观为基础的辩证决定论的方法。

再次,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说过“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都
是实践的”,只有在实践的过程中才能够改变世界,而也只有在改变世界的过程中才能体现出
实践的意义。

接下来我将从本国出发来谈谈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现实意义。

第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现实政治具有指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明确地指出认识来源于实践同时又要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

在改革开放的几十年间,我们党根据变化着的具体实际情况制定了一系列的方针政策,这些方针政策就是来源于实践的认识。

而将这些方针政策运用于具体的政治中,则又体现了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第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推动作用。

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基础,也是人类得以存在的条件。

就中国而言,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是第一要义,要求牢牢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第三,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文化教育的发展有促进作用。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能够指导人们的具体实践,从而能使人们在新的实践过程中获得新的认识,形成新的文化观念。

中国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发展提出了实践育人的观念,强调在对学生的教育中应该弘扬并且能够践行实践精神,以达到育人的效果。

在实践育人中,应注重加强学生的实践锻炼,而不只是专注于课堂教育以及书本教育。

同时,实践育人也要求加强教材与实践的联系,倡导“务实”与“务虚”相结合。

通过以上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了解,我们大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更应该牢牢树立实践的观点,坚持一切从实践出发,坚定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不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开拓创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72.
[2]高欣.论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发展及现实意义.商业现代化,2010,3.
[3]舒欣欣,包桂芹.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的内涵及其理论意义.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4,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