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的故事

合集下载

大禹治水的古代故事(通用8篇)

大禹治水的古代故事(通用8篇)

大禹治水的古代故事(通用8篇)大禹治水的故事篇一传说,帝尧时,洪水成灾,天下百姓深陷愁苦之中。

尧帝命禹的父亲鲧去治理洪水。

鲧率众筑坝修堰,费了九年功夫,因没把大水治伏,被尧帝流放,后诛杀于羽山。

舜继帝位后,便命鲧的儿子禹(此时禹已做了部族首领),继续治理洪水。

禹欣然领命,但他没有贸然行事,而是首先认真总结父亲鲧治水的教训,寻找治水失败的原因。

然后,率领伯益、后稷等一批忠实助手,跋山涉水,顶风冒雨到洪灾严重地区进行勘察,了解各地山川地貌,摸清洪水流向和走势,制定统一的治水规划,在此基础上才展开大规模的治水工作。

他鉴于前辈治水无功主要是没有根据水流规律因势利导,大胆改用疏导和堰塞相结合的新办法。

历时十三年之久,最后把洪渊填平,河道疏通,使水由地中行,经湖泊河流汇入海洋,有效治伏了洪水。

大禹治水成功,除采取了正确的方法,另一重要原因是他一心为公,吃苦耐劳,身先士卒,不畏艰险,有锲而不舍的精神。

他手拿治水工具,亲自参加劳动,给参加治水的人做出了好样貌。

为了治水重任,新婚四天便离开家,在外13年,没有回过一次家。

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已成为千古流传的佳话。

由于他常年奔波在外,人消瘦了,皮肤晒黑了,手上长满了老茧,脚底布满了血泡,腿上的毛磨光了,连束发的簪子和帽子掉了也顾不上收拾。

老百姓见了无不心痛流泪。

传说,大禹治水时,他顾不得回家,便于妻子涂山氏约定,以击鼓为号,把饭送到山上。

为了加快挖山的速度,他化为一头神力无比的大黑熊,连推带扒,很快就把山挖掉了大半。

正干的起劲时,一块劈山崩裂的石头误触皮鼓,禹妻闻听鼓声,连忙烧火做饭。

当她拖着已怀孕的笨身子送饭到山上时,东张西望不见丈夫踪影,却见一头威猛的大黑熊在跳跃奔忙,吓得扭头就跑,大禹见此情景,顾不得变回原形就冲妻子追去,妻子受到惊吓,顷刻间化作一块巨石。

大禹大声呼唤着妻子和将要出生的孩子,只听一声巨响,巨石突然开裂,从中蹦出一个婴儿,这就是禹的儿子启。

大禹治水的传说故事_传说

大禹治水的传说故事_传说

大禹治水的传说故事大禹治水是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故事,同时是著名的上古大洪水传说,相信大家应该都有听过了,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关于大禹治水的传说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关于大禹治水的传说故事大禹,他的名字叫文命。

禹的父亲叫鲧,算起来,他还是黄帝的后代。

他是中国古代最有名的治水英雄。

当尧还在世的时候,中原地带洪水泛滥,无边无际,淹没了庄稼,淹没了山陵,淹没了人民的房屋,人民流离失所,很多人只得背井离乡,水患给人民带来了无边的灾难。

在这种情况之下,尧决心要消灭水患,于是就开始访求能治理洪水的人。

一天,他把手下的大臣找到身边,对他们说:“各位大臣,如今水患当头,人民受尽了苦难,必须要把这大水治住,你们看谁能来当此大任呢?”于是群臣和各部落的首领都推举鲧。

尧素来觉得鲧这个人不可信,但眼下又没有更合适的人选,于是就暂且将治水的任务委任给鲧。

鲧治水治了九年,大水还是没有消退,鲧不但毫无办法,而且消极怠工,拿国家这一艰巨的任务当儿戏。

后来舜开始操理朝政,他所碰到的首要问题也是治水,他首先革去了鲧的职务,将他流放到羽山,后来鲧就死在那里。

舜也来征求大臣们的意见,看谁能治退这水,大臣们都推荐禹,他们说:“禹虽然是鲧的儿子,但是比他的父亲德行能力都强多了,这个人为人谦逊,待人有礼,做事认认真真,生活也非常简朴。

”舜并不因他是鲧的儿子,而轻视他,而是很快把治水的大任交给了他。

大禹实在是一个贤良的人,他并不因舜处罚了他的父亲就嫉恨在心,而是欣然接受了这一任务。

他暗暗下定决心:“我的父亲因为没有治好水,而给人民带来了苦难,我一定努力再努力。

”但是他知道,这是一个多么重大的职责啊!他哪里敢懈怠分毫。

考虑到这一特殊的任务,舜又派伯益和后稷两位贤臣和他一道,协助他的工作。

当时,大禹刚刚结婚才四天,他的妻子涂山氏是一位贤惠的女人,同意丈夫前去,大禹洒泪和自己的恩爱妻子告别,就踏上了征程。

禹带领着伯益、后稷和一批助手,跋山涉水,风餐露宿,走遍了当时中原大地的山山水水,穷乡僻壤,人迹罕至的地方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

大禹治水的故事

大禹治水的故事

大禹治水的故事【拼音】dàyǔzhìshuǐ【成语故事】舜统治时,中华大地经常发大水,禹上书给舜要求负责治水工作,说:“先父用堰障法治水没有收到成效,我要用疏导法治水,让水流入大海。

”舜同意让禹负责治水,禹率能工巧匠开凿河道,疏导水流,治水13年终于消灭水患。

【典故】昔日大禹治水,从岷山导出岷江。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26卷【释义】禹:三皇五帝时中原的领袖。

大禹治理水患为百姓谋福。

【用法】作宾语、定语;指为民谋福【结构】主谓式【近义词】过门不入【同韵词】图作不轨、瞒神弄鬼、溢言虚美、不失黍絫、美益求美、众星拱北、投畀有北、嫠不恤纬、三尸五鬼、口腹之累、......【年代】近代【成语举例】你知道大禹治水的故事吗?【成语例句】◎从大禹治水至今,除患兴利是治水的主题。

◎大禹治水,以救世英雄的身分传位给儿子启,从而开创了夏朝。

◎村里派他到戏校工作,他便以校为家,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戏校距他家不到1500米,他可以半月、一月不进家门,很有点"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味道,显示出南街人一心为公的良好素质。

◎对,就是解放前的事儿,家里要是有老人你要一问,还是应该知道的。

现在说的这段儿也是如此,都回家去问一问去,有老人应该知道,这叫:“大禹治水”。

很希望老人们长寿啊。

说这大禹治水大伙儿都乐了,说这太早了。

对,太早了。

◎今山西、陕西中间的黄河,古人称作西河。

禹凿龙门是为燕、代、胡、貉与西河之民得利。

但在大禹那个时代,就当时的生产工具与技术水平,开凿龙门是根本不可能的事。

大禹治水的事迹传至后代,大禹成了治水的代表人物,就把一切与治水有关的事都记到大禹的名下。

【神话故事】大禹治水的神话故事

【神话故事】大禹治水的神话故事

【神话故事】大禹治水的神话故事大禹治水是中国古代的传说故事,讲述了大禹通过治理洪水,为人民带来安宁和幸福的故事。

这个故事展现了大禹的智慧、勇气和为人民着想的品质,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传统。

据史书记载,公元前21世纪的夏朝时期,中国大地经历了七十年的连年大水。

洪水泛滥,千家万户被淹没在水中,农田被毁,人民生活十分困苦。

于是,夏王舜决定任命一个能够治理洪水的人担任大禹,让他带领人民度过这个危机。

大禹接受了这个重任,他明白治理洪水的艰巨任务并决定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去完成。

他首先找到了夏朝神农氏的曾孙,名叫挖洼氏,向他请教治理洪水的方法。

挖洼氏告诉大禹,洪水是由于天空的水汽凝结成雨滴,然后倾泻而下,所以要治理洪水,就要治理天空。

大禹明白了这个道理,并开始准备治理洪水的计划。

大禹首先在洪水最严重的地区打造堤坝和沟渠,将洪水引导到外面的河流中,减轻了灾情。

然后,他又开始修建了成百上千条渠道,将水分散到各个地方,避免了洪灾的发生。

为了方便人民居住和生活,大禹还开辟了许多水利工程,修筑了道路和桥梁,使人们可以畅通无阻地交通。

虽然大禹无数次冒着生命危险完成任务,但他并没有让人民知道他的付出。

他只是默默地努力,只想让人们过上安宁和幸福的生活。

大禹一直带领人民治理洪水,直到他耗费了三年时间,终于成功地将洪水被控制在了可承受的范围内。

大禹的治水工作得到了夏王舜的高度赞扬。

舜感慨地说:“禹治水为国家立下的深远功绩堪比尧舜治理天下。

”他决定将皇位传给大禹,让他继承天下。

大禹却谦虚地辞谢了皇位,只希望能够为人民服务,继续治理洪水。

舜看到大禹的一片苦心,深深地感叹他的品德和为人民的奉献精神,决定像孔母一样把大禹的名字流传下来,以示对他的崇敬。

大禹治水的故事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经典,不仅展现了中国古人的聪明才智和勇气,也传递了中国人“治家治国治天下”的哲学思想。

这个故事让人们明白了治理洪水的重要性,并期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够以大禹为榜样,为人民和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

大禹治水的故事神话传说是怎样的

大禹治水的故事神话传说是怎样的

⼤禹治⽔的故事神话传说是怎样的 ⼤禹三过家门⽽不⼊,是讲在⼤禹治理洪⽔的时候⾮常的认真,甚⾄经过家门⼝都顾不上回家,可见⼤禹治⽔的功绩很⼤,这也成为了后来他继承部落⾸领的原因。

下⾯⼩编精⼼整理了⼤禹治⽔的神话故事,供⼤家参考,希望你们喜欢! ⼤禹治⽔的故事 尧在位的时候,黄河流域发⽣了很⼤的⽔灾,庄稼被淹了,房⼦被毁了,⽼百姓只好往⾼处搬。

不少地⽅还有毒蛇猛兽,伤害⼈和牲⼝,叫⼈们过不了⽇⼦。

尧召开部落联盟会议,商量治⽔的问题。

他征求四⽅部落⾸领的意见:派谁去治理洪⽔呢?⾸领们都推荐鲧(⾳gǔn)。

尧对鲧不⼤信任。

⾸领们说:“现在没有⽐鲧更强的⼈才啦,你试⼀下吧!”尧才勉强同意。

鲧花了九年时间治⽔,没有把洪⽔制服。

因为他只懂得⽔来⼟掩,造堤筑坝,结果洪⽔冲塌了堤坝,⽔灾反⽽闹得更凶了。

舜接替尧当部落联盟⾸领以后,亲⾃到治⽔的地⽅去考察。

他发现鲧办事不⼒,就把鲧杀了,⼜让鲧的⼉⼦禹去治⽔。

禹改变了他⽗亲的做法,⽤开渠排⽔、疏通河道的办法,把洪⽔引到⼤海中去。

他和⽼百姓⼀起劳动,戴着箬帽,拿着锹⼦,带头挖⼟、挑⼟,累得磨光了⼩腿上的⽑。

经过⼗三年的努⼒,终于把洪⽔引到⼤海⾥去,地⾯上⼜可以供⼈种庄稼了。

禹新婚不久,为了治⽔,到处奔波,多次经过⾃⼰的家门,都没有进去。

有⼀次,他妻⼦涂⼭⽒⽣下了⼉⼦启,婴⼉正在哇哇地哭,禹在门外经过,听见哭声,也狠下⼼没进去探望。

当时,黄河中游有⼀座⼤⼭,叫龙门⼭(在今⼭西河津县西北)。

它堵塞了河⽔的去路,把河⽔挤得⼗分狭窄。

奔腾东下的河⽔受到龙门⼭的阻挡,常常溢出河道,闹起⽔灾来。

禹到了那⾥,观察好地形,带领⼈们开凿龙门,把这座⼤⼭凿开了⼀个⼤⼝⼦。

这样,河⽔就畅通⽆阻了。

后代的⼈都称颂禹治⽔的功绩,尊称他是⼤禹。

舜年⽼以后,也像尧⼀样,物⾊继承⼈。

因为禹治⽔有功,⼤家都推选禹。

到舜⼀死,禹就继任了部落联盟⾸领。

这时候,已到了⽒族公社后期。

⽣产⼒发展了,⼀个⼈⽣产的东西,除了维持⾃⼰的⽣活,还有了剩余。

大禹治水的传说故事

大禹治水的传说故事

大禹治水的传说故事大禹治水是中国古代最为脍炙人口的传说故事之一,它描述了远古时代洪水泛滥,百姓受苦,禹接受命令,不辞辛劳,努力治水,最终成功治理洪水,使人民安居乐业的故事。

在遥远的古代,天地间突然洪水泛滥,百姓流离失所,生活困苦。

天帝见状,决定派禹前去治理洪水。

禹承领天帝之命,毅然下凡,准备开始漫长而艰巨的治水工作。

禹决定采用疏导的方式治理洪水,他顺着水流的方向,带领大量的人手和助手,开凿河山,疏通河道,引导洪水流入大江大河。

他日夜辛勤工作,不畏艰难险阻,尽管遭遇了无数次的挫折和困难,但他始终坚持不懈。

在治水的过程中,禹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助手。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应龙和伏羲。

应龙擅长于开凿河山,而伏羲则擅长于疏通河道。

他们三人齐心协力,共同攻克了许多难关。

然而,治水的工作并不顺利。

在疏导洪水的过程中,他们遇到了一个巨大的难题——阻挡洪水的山脉。

这座山脉高大险峻,难以逾越。

禹深知,只有打通这座山脉,才能使洪水顺利流入大江大河。

于是,他决定采用最为原始的方式——用火药炸开山脉。

经过长期的努力,他们终于成功地炸开了山脉,洪水得以顺利流过。

在这次治水的过程中,禹和他的助手们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牺牲。

他们不仅打通了山脉,还修建了许多堤坝和灌溉渠道,使土地得到了滋润和灌溉。

随着时间的推移,洪水逐渐退去,土地得到了恢复。

人们从山上走下来,重新回到自己的家园。

他们感激禹的辛勤付出和无私奉献,纷纷向他表示感谢。

禹成为了人们心中的英雄和救世主。

天帝见状,对禹的功绩表示赞赏。

他赐予禹一把金斧,表示对他的认可和嘉奖。

禹接过金斧,深知这是天帝对自己的信任和期望。

他表示将继续努力,为百姓谋福利,守护天下苍生。

大禹治水的故事在中国文化中具有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描述了古代人民与自然灾害作斗争的勇气和智慧,更传递了坚韧不拔、无私奉献的精神。

通过这个故事,人们可以领略到古代英雄的风采和崇高品质,并从中汲取力量和启示。

大禹治水的神话故事

大禹治水的神话故事

大禹治水的神话故事
大禹治水的神话故事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传说之一,讲述了大禹为解决洪水泛滥的问题,领导人民开展治水工作的故事。

据传,大禹是黄帝的玄孙,他聪明能干,为民除害,深得百姓爱戴。

某年,中原大地突降大雨,黄河水位暴涨,造成严重水患。

百姓流离失所,生活困苦。

黄帝闻讯后,派遣大禹前往黄河治理水患。

大禹领命后,决心担当起治水重任。

他走遍山川河流,仔细勘察地形和水势,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治水方案。

在治水过程中,大禹发现洪水泛滥的原因之一是龙门山堵塞了黄河河道。

于是他决定带领百姓将龙门山开凿出一个大缺口,让洪水得以顺利流入大海。

在治水工地上,大禹身先士卒,亲力亲为。

他与百姓同吃同住,共同劳作。

在艰苦的治水过程中,大禹展现出卓越的领导力和坚定的信念。

他的精神感动了天地,天降神力相助,最终成功地将龙门山凿开,消除了洪水泛滥的祸患。

治水工程完成后,大禹回到黄帝身边汇报工作。

黄帝对大禹的治水成果表示赞赏,并赐予他一块玄圭作为奖赏。

玄圭是一种黑色的玉器,寓意着大禹治水成功是天地之间的丰功伟绩。

大禹治水的神话故事流传至今,成为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这个故事不仅展示了古代人民对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还体现了领导者对于民生的关注和担当精神。

大禹成为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英雄人物之一,激励着人们在面对困难时勇往直前、积极进取。

大禹治水的成语故事

大禹治水的成语故事

大禹治水的成语故事
大禹治水的成语故事
成语名称:大禹治水
成语拼音:dà yǔ zhì shuǐ
成语用法:作宾语、定语;指为民谋福。

实用性:常用
感情色彩:中性词
成语结构:主谓式
成语年代:近代
成语解释:禹:三皇五帝时中原的领袖。

大禹治理水患为百姓谋福。

成语来源: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26卷:“昔日大禹治水,从岷山导出岷江。


成语造句:清·刘鹗《老残游记》第14回:“昔大禹治水,山陵当路者毁之,故凿龙门,辟伊阙,折砥柱,破碣石,堕断天地之性。


大禹治水的.成语故事
禹为鲧之子,又名文命,字高密。

相传生于西羌(今甘肃、宁夏、内蒙南部一带),后随父迁徙于崇(今河南登封附近),尧时被封为夏伯,故又称夏禹或伯。

是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的建立者,同时也是奴隶社会的创建者。

大字开头的成语
大笔如椽大显神通大公无私大逆不道大义灭亲大材小用大禹治水大腹便便大器晚成大放厥词
包含有大字的成语
冒天下之少壮不努小巫见大小杖则受蚍蜉撼大不以一眚胆如斗大奋臂大呼泰山不让小时了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禹治水的故事
传说在帝尧时期,黄河流域经常发生洪水。

为了制止洪水泛滥,保护农业生产,尧帝曾召集部落首领会议,征求治水能手来平息水害。

鲧被推荐来负责这项工作。

鲧接受任务后,用简单的堤埂把居住区围护起来以障洪水,九年而不得成功,最后被放逐羽山而死。

舜帝继位以后,任用鲧的儿子禹治水。

禹总结父亲的治水经验,改鲧“围堵障”为“疏顺导滞”的方法,就是利用水自高向低流的自然趋势,顺地形把堵塞的川流疏通。

把洪水引入疏通的河道、洼地或湖泊,然后合通四海,从而平息了水患,使百姓得以从高地迁回平川居住和从事农业生产。

后来禹因此而成为夏朝的第一代君王,并被人们称为“神禹”而传颂与后世。

在大禹治水的过程中,留下了许多感人的事迹。

相传他借助自己发明的原始测量工具——准绳和规矩,走遍大河上下,用神斧劈开龙门,凿通积石山和青铜峡,使河水畅通无阻。

他治水居外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连自己刚出生的孩子都没工夫去爱抚,不畏艰苦,身先士卒,腿上的汗毛都在劳动中被磨光了。

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成功地治理黄河水患的治水英雄。

李奕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