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标与城市肌理—城市建筑的兼济之道

合集下载

建筑设计攻略城市建筑肌理如何表现

建筑设计攻略城市建筑肌理如何表现

建筑设计攻略城市建筑肌理如何表现城市建筑肌理除流线外,最容易分析的也是须要要分析的就是场地当地的建筑肌理(建筑的密度、高度和体块)。

建筑设计终究是要注重在空间的立体体验的学科,若不基于你对建筑与城市,场地与城市方面在密度和高差四的理解,很难预知能设计出成功的方案。

在西方的院校,肌理的调查通常通过场地模型进行。

这时候的模型也通常可以如此一来直接拿出来展示当地的城市密度和高差。

通过材料和颜色的选择,也可以对建筑的功能形式进行有效的区分和强调:如果没有实体模型,CAD填充必然是最信达雅的做法:需要注意的是在肌理图中通常无需再用箭头等标注场地流线!对建筑物的密度进行一个细分,就出现了对某种或某几种特定功能空间的密度的分析,表现出来可以是下面的想不到:在以后的场地分析的文章(回复3453查看)中放了一张通过当地的房价来表现场地特点的一张分析图,下图是姊妹篇,展示建筑物的高度。

通常建筑的高差都是通过影子地图来表示,见下图:放在过去置于是要画死人的东西,科技进步了,SU开影子,导出一张平面或较小透视的顶视图,PS改改效果就好。

除了建筑的高差和密度,建筑肌理中会最后一个点就是建筑的体块形态。

不是必须表达的谷仓。

需要的时候可以像这样:如上面所说,建筑的肌理精神领袖着建筑与城市,场地与城市彼此之间的关系。

说的再明确一点,最重要的核心调查方向是建筑与周围的之间室内空间公共的联系。

不管什么样的建筑,室内的空间与室外的空间总要产生种种逻辑上的关联,这涉及到取景。

可以取景观(如绿树),淋浴公共空间也是常用的取景“素材库”。

景观和室外市政空间建筑设计建筑空间与景观之间和室外公共空间之间的关系表现出来非常类似于流线分析,区别在于流线分析注重整个设计只是的层面,而憎恶空间关系反感某个或某几个具体的空间。

表现出来:很多时候建筑设计与景观和室外空间的关系就是建筑设计本身范式的概念所在,这个时候可以直接和总平等一起表达:再如:在现代建筑学中,广场和街道通常都是被当做建筑第三层空间的延续处理,这个要表现出来。

现代城市肌理PPT课件

现代城市肌理PPT课件
63
福建土楼
王澍访谈: 建筑代表的 是人类活动 的区域,这 个区域在自 然中永远是 次一级的, 它和山石树 木不过是一 个同等的地 位,不会作 为主体出现。 人要达到这 样一种状态, 我们一般叫 天人合一。
64
福建土楼
65
佛山
下面 那片空 地就是 我们祸 害佛山 人民的 证据, 祖庙东 华里。
59
韩国水原华城
连这个鸟 地方也没有 会大拆大建 的历史古城, 怪不得韩国 人会说孔子、 林书豪是韩 国 人。蜿蜒曲 折的是城墙 啊亲。
60
广州
拼 贴 城 市, 准 备 拆 哪 里?
61
格拉纳达
西班牙, 著名的 狮子院 所在地, 几乎就 是一座 完整的 中世纪 城市。
62
哥本哈根
几乎所 知的欧洲 城市都能 找到属于 它的那片 房屋密集、 肌理清晰 的老城中 心,先进 发达的欧 洲人为什 么要留着 那片城市 的“故纸 堆”
76
伯尔尼
学规划 的都上过 一门城市 建设史, 里面说这 地方500 年的原样 保留下来 了,绝对 保护 区,一栋 房子都不 能拆,你 们信不信 反正我信
77
北京
怪 物 都 市, 梁 思 成 看 到 此 景 中 枪 了
78
柏林
德 国 人 好 绿
79
巴西利亚
柯布的 影响创造 出这种不 人性的城 市,人都 往旧国都 跑了,可 以说城市 的尺度代 表了城市 对人的关 怀程度。
80
巴西利亚
有 一 只 灰 机 灰 过 来 了
81
巴塞罗那
向 城 中 村 看 齐 , 城 市 也 可 以 很 美
82
问答
问题提问与解答
HERE COMES THE QUESTION AND ANSWER SESSION 83

建筑景观规划与城市肌理

建筑景观规划与城市肌理

建筑景观规划与城市肌理建筑景观规划是当代城市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规划,更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城市环境、人类活动和自然生态等多个方面。

在城市肌理的形成与发展中,建筑景观规划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城市肌理指的是城市中建筑、道路、绿化等各种元素组成的整体性结构。

它既代表着城市的外观形象,又代表着城市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沿革。

建筑景观规划与城市肌理紧密相连,可以通过规划来优化城市呈现,提升城市的品质和魅力。

首先,建筑景观规划可以改善城市的绿化环境。

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中的绿地和园林逐渐减少,这对城市生态环境和人们的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而建筑景观规划可以通过合理布局和科学设计,增加城市绿化面积,提供更多的公共绿地和休闲空间,改善城市气候、净化空气,提升人们的生活幸福感。

其次,建筑景观规划可以保护和传承城市的历史文化。

城市肌理中的建筑物往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它们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标志和见证。

然而,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传统建筑面临着破坏和消失的危险。

通过建筑景观规划,可以保护历史建筑的完整性,修复老建筑的历史风貌,让城市的历史文化得以传承和弘扬。

再次,建筑景观规划可以提升城市的交通和功能性。

城市中的交通流线和功能布局对于城市的发展至关重要。

通过规划合理的交通系统,包括道路、人行步道、自行车道等,可以提高人们的出行便利性,减少交通拥堵和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同时,通过合理的功能布局,将不同的功能区域划分清楚,提高城市的效率和可持续发展。

此外,建筑景观规划还可以促进社会的交流和融合。

城市不仅仅是一个物质层面的空间,更是一个凝聚人们情感和活动的社会空间。

通过建筑景观规划,可以营造出多样化的公共空间和社交场所,如广场、公园、商业街等,使人们能够更加自由地交流、互动和沟通。

这有助于增进社会的凝聚力和文化的多样性,促进城市的人文精神和社会进步。

综上所述,建筑景观规划与城市肌理密不可分,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建筑,不可丢失城市文脉与肌理

建筑,不可丢失城市文脉与肌理

畸形建筑抢滩中国市场引发吴良镛院士担忧——建筑,不可丢失城市文脉与肌理本报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建筑与城市规划大师吴良镛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由于中国建筑设计、城市设计“市场”兴旺,国际上一些建筑事务所纷纷来中国“抢滩”,甚至作为“外国建筑师的试验场”,在西方往往只是书本、杂志或展览会上出现的畸形建筑,现在在一些大城市真正开始盖起来了。

吴良镛说:“改革开放后,现代建筑形形色色的流派铺天盖地而来,建筑市场上光怪陆离,使得一些并不成熟的中国建筑师眼花缭乱。

不足20年光景,尽管房子建设了不少,但是千城一面的问题日渐突出。

一些未经过消化的舶来品破坏了原有城市的文脉与肌理。

不少地方为了片面追求特色,追求同其它城市不一样的建筑设计,什么都想由国际公司国际招标。

经过几年的摸索,这些国际公司也逐渐‘领悟’到了,合理的设计一般都不行,要用怪招。

于是,一幢幢不讲究工程、不讲究结构、不讲究文化的标志性建筑在各地拔地而起。

中国的一些城市就这么成了外国的所谓建筑大师或准大师标新立异的实验场,西方畸形建筑的实验场。

”吴良镛痛心地说:“畸形建筑结构动辄多花费十亿、十几亿、几十亿,请建筑史家和建筑经济学家来研究一下,中国是不是已经成了最大的建筑浪费国家?”吴良镛称,这些摩天大厦在各地一座座建起来之后,随着建筑史短暂的一页翻过去,将成为时代的“伤疤”,“永远记录下我们的伤痛”。

问题的严重性还在于今天生产力空前发展,建设量如此巨大,而建筑的规划决策、城市的整体规划与设计又每每缺乏科学论证,土地一旦被占用、不合理的城市结构一旦摊开,就难以逆转,对未来将会造成极大的被动。

因此,中国在当前端正建筑的发展方向就更为重要,也更为迫切。

吴良镛说,我不反对标新立异。

科技的发展,新材料和新结构的应用为建筑师们标新立异提供了可能,但现在片面追求建筑表面样式,已经将中国建筑创造引入歧途,到了不能不加以正视的地步。

你看看有些地方的标志性建筑,除了震撼,不会有别的感觉!它们没有灵魂,而建筑和城市之魂是文化。

城市地标与城市肌理—城市建筑的兼济之道

城市地标与城市肌理—城市建筑的兼济之道

转播到腾讯微博图为:捷克布拉格转播到腾讯微博图为:德国柏林从地标说起在全民关注房地产的当今,“地标”早已成为炙手可热的热门词汇。

这个原本源于户外广告行业的专有名词一经引入,便天然地激起城市建设者和土地开发商的争雄之心。

必须承认,对“地标”的追逐有其合理性。

中国正处于建设现代城市的热潮之中,而最能够体现现代城市张力、活力的无疑是商业文化,于是类似帝国大厦的恢弘建筑成为了“地标”的标杆。

另一方面,作为城市符号的地标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筑学意义之外,还有着更为影响深远的文化意义。

然而,随着城市的高速扩张和发展,城市房地产开发陷入了对地标性建筑的片面理解和狂热追求,造就了城市建筑比高比大比豪华阔绰的趋向。

来看看这些不断被刷新的高度:广州双子塔(在建)约530米、北京泛海国际双子塔(在建)505米、厦门双子塔(在建)620米,目前重庆又拟建全球最高摩天双子塔,其高度必然要超过620米。

更不用说如今在各大城市涌现出的体量庞大、造型新异的各种建筑。

更有甚者,“未经过消化的舶来品破坏了原有城市的文脉与肌理……一幢幢不讲究工程、不讲究结构、不讲究文化的标志性建筑在各地拔地而起。

”在地标泛滥之际,呼吁对城市肌理的尊重显得尤为有意义。

意大利新理性学派的阿尔多·罗西在《城市的建筑学》中将城市的构成分为地标和肌理两部分。

相较于地标,肌理意义更为宽泛。

就建筑来讲,肌理是构成这座城市的一般建筑物以及它们的组合方式。

例如北京的肌理,就是它的四合院、胡同以及民俗民风等一系列构成城市气质的要素;上海的肌理,就是它的石库门老建筑。

肌理对于城市意象的锻造是强烈而持续的,它不仅从物质环境建设角度表征了一个城市的发展,更从人文美学角度解说了一个城市的历史文脉,影射着人们活跃的生活场景。

任何独立、隔绝于城市肌理之外的建筑,都是对城市文脉的割裂和对城市美学的破坏。

大师的未尽之笔1961年,建筑大师梁思成在《人民日报》上陆续发表了5篇名为《拙匠随笔》的专栏,受到了广泛的欢迎。

城市肌理的发展及保护

城市肌理的发展及保护

城市肌理的发展及保护建筑学122 杨镜城市的肌理是城市文明的标志,是在长期的历史岁月中长期浸润和积淀形成的,与城市的产生和发展相依相存,与人的休养生息有机相伴,是一部活的城市历史,印记着岁月的沧海桑田。

城市是否具有魅力,对居民是否具有亲切感、认同感、归属感,关键取决于城市肌理的细腻与丰富程度。

肌理是涵养城市文化底蕴、保持地区个性、焕发内在活力的重要依据,也是控制城市空间结构的重要手段。

肌理的形态可以是历史遗留的片断,也可以是建成不久的建筑群落,只要其空间形制与内容能对引领整个地段的风格有着影响,这种布局就可以称之为肌理。

而城市肌理则是对这一特性的理性概括。

“肌”,是物质的表皮;“理”,是物质表皮的纹理。

城市肌理不仅是建筑与景观视觉的关键因素,也是其构造城市组织形态的体现。

城市肌理反映在建筑密度上,可以理解为城市的图底关系;反映在空间尺度上,可以理解为各种要素组成的城市空间结构。

城市肌理的形成是城市历史发展的结果,其本身可以体现城市的历史、人文以及人们对城市空间的认同感,是特定时期内的社会价值倾向的反映。

在长久的历史冲刷下,很多城市肌理能完整地保留下来,最关键的就是活跃在空间肌理下隐含着的人文情结,院落、里弄、胡同等传统城市肌理可以像年轮一样成为时间的印记。

从空间的街巷和建筑排布的肌理中可以看到历史的琢磨,从新与旧空间交织的街区肌理对比中可以感受到.。

历史的纵深与时空的张力。

因此对城市肌理的研究有助于更加透彻地理解这个城市。

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其尚存的文化内涵如何延续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这就在相当程度上需要借助规划者的专业素质和文化涵养来识别、整合、复兴城市街区中的微观空间构造。

把空间设计转化为肌理延续,从城市肌理的角度而非从建筑形式本身来塑造空间形象,这是在建设过程中须不遗余力去发掘的,也为在城市空间创造中提供一个新的着眼点。

对一个城市的理解,最直接的就是去亲身感受这个城市的空间形态,而城市肌理则是对这一特性的理性概括,因此对城市肌理的研究有助于更加透彻地理解这个城市。

建筑与城市肌理的空间连接

建筑与城市肌理的空间连接

建筑与城市肌理的空间连接城市是由无数建筑组成的,而建筑则是城市的基本单元。

建筑与城市之间的关系如同人与社会的联系一样紧密。

建筑不仅仅是一种空间的存在,更是城市肌理的组成部分,通过空间连接的方式,形成了一个个有机的整体。

本文将探讨建筑与城市肌理之间的空间连接,以及这种连接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首先,建筑与城市肌理的空间连接是通过建筑与城市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

建筑与城市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城市为建筑提供了发展的平台,而建筑则为城市提供了面向公众的空间。

建筑的布局、风格和功能都会对城市的氛围产生影响。

例如,一座高耸的摩天大楼会给城市增添现代化的气息;一个宏伟的教堂会赋予城市以宗教的庄严感;一座独特设计的公园会成为城市的绿洲。

这些建筑的存在,为城市带来了美感和活力,让人们在城市空间中感受到不同的情感和体验。

其次,建筑与城市肌理之间的空间连接还体现在建筑的布局和城市的规划上。

建筑的布局直接影响着城市肌理的形成和发展。

在城市中,建筑的形状、高度、朝向等都需要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以保持城市的整体性和美感。

同时,建筑的布局也需要考虑到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比如避免对周围居民的视线产生阻碍,保护城市的历史遗迹等。

而城市规划则是对建筑与城市肌理空间连接的更高层次的整合。

城市规划需要考虑到建筑布局的协调性、历史和文化背景的保护以及未来发展的可持续性等因素。

通过合理的城市规划,可以使建筑与城市肌理之间的连接更加紧密和有序。

另外,建筑与城市肌理的空间连接还体现在建筑与城市之间的交通系统上。

城市的道路、桥梁、地铁、公交系统等交通设施是建筑与城市之间的纽带。

交通设施的合理规划和布局可以使建筑与城市的连接更加顺畅和高效。

例如,城市的主要交通干道应该与主要商业区、办公区、居民区等建筑相连,便于居民出行和商业活动的发展。

而公交系统的覆盖范围应该涵盖城市的各个角落,确保居民可以方便地到达建筑所在地。

通过交通设施的连接,建筑与城市肌理可以形成一个整体,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便利和动力。

客运站功能

客运站功能

功能客运站作为交通枢纽,城市门户,有着多重的城市功能:a、城市名片——现代城市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有个性化的特色和核心竞争力。

在某种意义上,形象力就是竞争力的体现。

城市的扮演者——建筑本身就是一个广告。

客运站一方面作为交通枢纽促进城市对外交流,另一方面作为城市的地标和形象符号,塑造着城市品牌,展现着城市形象。

b、城市文脉的载体产自各地不同的历史、地理、民俗文化等自然和人文的特点,在作为城市门户的车站中,不仅要有有形的媒体展示传播宣传,更要有固化在建筑中无形的、潜移默化的城市映像来感染每一位旅客。

即现代城市中的车站不仅是交通建筑,也是文化建筑,用有形的文化设施传播无形的文化理念。

c、城市精神的象征——具有鲜明特征的标志性建筑的气质与城市精神吻合,通过建筑自身的表现力与美感,为大众所接受。

经过岁月的沉淀,人们渐渐的看见它就能产生出对城市的相关记忆和识别。

每一座城市都由它特有的美誉,城市的性格各不相同,例如有的城市性格雄浑、豪迈、飘逸、洒脱。

客运站的建筑造型和体量必须有能够体现该地区地域文化特色的元素。

每一个新建筑都是处于具体的地质、地形、现有周边环境等场地中,因此于原有场地资源与环境的体现和暗示,既是一种适宜的生态策略,也是创造个性与地域性的基础性资源,在与周边环境相协调的处理手法上,表皮与肌理的处理、整体造型等都是很重要的因素,既能够充分地对这一城市的特点进行阐述,又能够进一步表明公路主枢纽客运站交通行业流动的特征。

因此,创新与地域文化的有机结合是十分重要的。

2.1.2车站主要功能1.运输服务功能;2.运输组织功能;3.中转、换乘功能;4.多式联运功能:5.通讯、信息功能;6.辅助服务功能。

以实现地铁、城市常规公交、出租车等城市交通与城际交通综合运输一体化为特征的综合客运枢纽,以满足旅游出行为主业的旅游专用客运站,以满足长途过境需求为主、体现“以人为本”的高品质长途客运站,是今后综合客运枢纽站建设的重点和亮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地标与城市肌理—城市建筑的"兼济"之道?图为:捷克布拉格图为:德国柏林从地标说起在全民关注房地产的当今,“地标”早已成为炙手可热的热门词汇。

这个原本源于户外广告行业的专有名词一经引入,便天然地激起城市建设者和土地开发商的争雄之心。

必须承认,对“地标”的追逐有其合理性。

中国正处于建设现代城市的热潮之中,而最能够体现现代城市张力、活力的无疑是商业文化,于是类似帝国大厦的恢弘建筑成为了“地标”的标杆。

另一方面,作为城市符号的地标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筑学意义之外,还有着更为影响深远的文化意义。

然而,随着城市的高速扩张和发展,城市房地产开发陷入了对地标性建筑的片面理解和狂热追求,造就了城市建筑比高比大比豪华阔绰的趋向。

来看看这些不断被刷新的高度:广州双子塔(在建)约530米、北京泛海国际双子塔(在建)505米、厦门双子塔(在建)620米,目前重庆又拟建全球最高摩天双子塔,其高度必然要超过620米。

更不用说如今在各大城市涌现出的体量庞大、造型新异的各种建筑。

更有甚者,“未经过消化的舶来品破坏了原有城市的文脉与肌理……一幢幢不讲究工程、不讲究结构、不讲究文化的标志性建筑在各地拔地而起。

”在地标泛滥之际,呼吁对城市肌理的尊重显得尤为有意义。

意大利新理性学派的阿尔多·罗西在《城市的建筑学》中将城市的构成分为地标和肌理两部分。

相较于地标,肌理意义更为宽泛。

就建筑来讲,肌理是构成这座城市的一般建筑物以及它们的组合方式。

例如北京的肌理,就是它的四合院、胡同以及民俗民风等一系列构成城市气质的要素;上海的肌理,就是它的石库门老建筑。

肌理对于城市意象的锻造是强烈而持续的,它不仅从物质环境建设角度表征了一个城市的发展,更从人文美学角度解说了一个城市的历史文脉,影射着人们活跃的生活场景。

任何独立、隔绝于城市肌理之外的建筑,都是对城市文脉的割裂和对城市美学的破坏。

大师的未尽之笔1961年,建筑大师梁思成在《人民日报》上陆续发表了5篇名为《拙匠随笔》的专栏,受到了广泛的欢迎。

1962年连载中止,但经先生遗孀林洙女士整理发现,除了已发表的外,他还计划了其后不下十篇的文章内容。

其中一篇的标题即为《独善其身与兼济天下》。

建筑是应当独善其身,还是兼济天下?梁思成对这个问题的思考还要在构思这篇文章之前很多年。

在1950年1月22日的营建学研究会上,梁思成讲到:“个人自由主义使近代的建筑成为无纪律的表现。

每一座建筑本身可能是一件很好的创作,但是事实上建筑物是不能脱离了环境而独善其身的。

结果,使得每一个城市成为一个千奇百怪的假古董摊,成了一个建筑奇装跳舞会。

”虽然《独善其身与兼济天下》一文最终也未能面世,但梁思成先生的预见和判断却已然浮现。

他明确地说,那些孤零零处于“高高的山崖上”、“葱幽的密林中”或者“无人的沙漠上”的建筑,无论多么优秀,都只能表明“个人自由主义的建筑之失败”——因为“它经不起城市环境的考验”。

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兼济天下”和“独善其身”可以解释为建筑对待城市肌理的两种不同的态度——延续与突变。

肌理的延续是以背景的方式存在,呈现的是一种谦虚的态度;而肌理的突变以视觉中心的方式出现,体现的是一种傲慢的姿态。

一个最容易被人想起的例子是央视新大楼,设计者将其视为建筑艺术的先锋试验,所有者为其令人瞩目的风格而自豪,而民众则极尽嘲讽,归根究底是对这种傲慢姿态的不满。

进入新世纪,中国经济社会快速稳步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使得“逃避现实,脱离群众,单独地去寻找自己的世外桃源”式的建筑越来越淡出人们的视野,“兼济天下”成为迫切的需要。

这个“天下”,即是城市的肌理。

我们城市的未来一方面,城市肌理的形成是城市历史延续的结果,另一方面,它也反映着一定时期内的社会价值倾向,包括意识形态的导向和对商业利益的追逐。

单体建筑对城市肌理的割裂和破坏还是有限的,但在生产力空前发展、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建设量极其巨大的当今,现代城市的发展必然要对建筑和建筑学提出更在“兼济天下”之上的要求。

吴良镛曾经对“北京的巨型结构的游戏”提出更深的忧虑:……建筑的规划决策、城市的整体规划与设计每每缺乏科学的论证,而土地一旦被占用,不合理的城市结构一旦摊开,就难以逆转,对未来将会造成极大的被动。

这就不仅仅是对城市肌理局部的破坏,而是整体的毁灭。

苏北有两个县级市仅用1年多时间,将旧城区夷为平地,重新建了一座新城,这种不尊重城市肌理、割断历史的所谓“大手笔”,一度还被宣传为城市改造的典型。

令人欣慰的是,在有识之士的推动下,广义的建筑学正走向建筑学——地景学——城市规划学的融合。

当代城市的设计和运营不仅关乎功能的划分、街道的谋划和建筑的布局,更重要的是对生活在其中的人和他们的活动的组织和统筹,以及对他们的利益的合理分配。

而令我们对城市未来更具信心的,则是经过十几年的淘汰和砥砺,相当一部分房地产开发企业也逐步意识到自身对于城市、城市肌理的责任。

福星惠誉在多年旧城改造经验的基础上,开发了以城市自然环境为重心的水岸星城、以城市社会环境为重心的福星惠誉·国际城,以及万科的茂园、华润的橡树湾,都可称为是开发企业在保护、丰富城市肌理上作出的自觉尝试。

案例链接“批判地重构”下的柏林二战期间,柏林市中心超过80%的建筑都被毁坏了,取而代之的是现代主义的城市景观。

到了20世纪80年代,现代主义日益遭受批判,一些规划开始认识到现代主义模式过于强调车行,整个城市看似现代化和国际化,却没有体现出柏林的特征,于是,试图恢复传统城市的空间品质,成为柏林城市建设的理想目标,1987年西柏林国际建筑展览会期间,由建筑师R克里尔设计的Ritter街区住宅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特点,现存历史街道肌理被保留下来并被限高22m的新公寓住宅所填充,这种模式就是“批判地重构”,成为历史街区更新的指导思想,这种思想对城市形态的演变起了重要的作用,是对城市肌理的一种缝合和延续。

?近年来在国际设计领域广为流传的两种倾向,即崇尚杂乱无章的非形式主义和推崇权力至上的形式主义,形成了强烈对比。

非形式主义反对所有的形式规则,形式主义则把形式规则的应用视为理所当然;尽管二者的对立如此鲜明,但在本质上他们却是同出一源,认为任何建筑问题都是孤立存在的,并且仅仅局限于形式范畴。

出于获取愉悦、表达象征或者广告宣传的目的,大量的先进技术手段被用于满足人们对形式的热切追求,这已成为当今时代的一大特征。

从分析形式的风格和类型,到表达复杂的形式构成,再到构筑最奢华的形式梦想,其中的技术手段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先进和发达,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屈从于对形式主义的幻想、好奇和迷恋。

——亚历山大·楚尼斯专家论道正如希腊学者亚历山大·楚尼斯所说,无论是“崇尚杂乱无章的非形式主义和推崇权力至上的形式主义”,都是把建筑孤立的做法。

而放眼世界,但凡具有影响力的建筑,大多依循着注定的城市肌理。

今天,对于城市来说,建筑除了为人们提供一处得以栖息的空间,更多的则是让城市根脉在时代的进程中得到延续,并以此传承历史所赋予城市、居民特有的品格与内涵,并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武汉,这个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中西合璧的城市,正处于两型社会建设的热潮中,怎样在轰轰烈烈的旧城改造进程中保持独特的城市文脉,彰显出城市魅力,成为了时下最新的研究热点。

为此,我们采访了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中南设计院建筑规划方面的专家,共同探讨新时期下武汉城市与建筑的发展脉络,寻找大武汉的城市肌理之美。

陈汗青:弘扬楚文化丰富城市肌理陈汗青,1946年生人,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现任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院长。

是我国设置工业设计工程硕士领域先行者,是武汉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博士点的学术带头人。

陈汗青教授从事高教专业设计教学三十多年;早在十七年前就是《设计概论》课程的主讲教师,该课学生作业曾多次在省内外获奖。

一个城市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肌理和文化结构,就能够形成明确的城市风范,让人过目不忘。

而这种文化底蕴一方面是通过语言、观念、习俗等无形的文化形态体现出来,另一方面则是通过建筑、街道、山川、河流等一系列城市有形景观要素体现出来。

“正如武汉,它是一座富有悠久历史文化名城”,午后耀眼的阳光撒到的士的玻璃窗上,并没有影响到坐在我身旁的陈汗青教授精神振奋、侃侃而谈,陈教授作为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学术委员会主席,事务繁忙,常常往来于各大城市间讲授艺术与设计学科的尖端前沿,我们的采访便从陈教授赶去机场的路上开始。

明末清初,武汉是全国四大名镇之一;百年之前,中国近代工业在这里发祥;辛亥革命前,作为全国三大租界之一,汉口的领事馆最多时达27个之多;大革命时期,它曾一度为国民政府所在地。

“然而,就是这样一座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在当前轰轰烈烈的旧城改造建设中,一些不合理的建筑淹没了武汉历史名城的个性,一些盲目追求大规模的建筑破坏了武汉城市的文化肌理。

”陈汗青教授面色凝重地讲道。

在陈汗青教授眼里,凝聚武汉楚文化地标性的建筑仍然是黄鹤楼和江汉关,“黄鹤楼的标志性意义不在于它建得有多高,而在于它特有的文化内涵”,历朝历代的文人墨客,莫不争相登临吟诗,给后人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成就了武汉的文化标杆。

1923年建成的江汉关,近百年来一直是武汉的地标性建筑,承载了汉口的近现代辉煌。

说起江汉关,陈教授眼里流露出兴奋的神色,“从艺术的角度来看,江汉关融入了希腊古典式和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建筑的风格特色,它的大楼四周的建筑物都比它低很多,这样更能凸显出江汉关既庄重又典雅的一面。

”原本四十多分钟的路程,也由于愉快的讨论而缩短了距离,我们的谈话也从武汉当前的建筑设计谈到武汉未来的城市建设中。

“文化是建筑的灵魂。

武汉在城市建筑中,要依据楚文化的内涵通过艺术与设计,使得新的建筑文化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共同达到增值,丰富武汉城市肌理。

”面对武汉城市建筑的未来规划,陈汗青教授这样提议到,从肌理性建筑方面讲,一方面,所建建筑都要重视武汉城市的轮廓线,相互协调配合,整体上形成一种景观,另一方面,要凸显武汉集群各自的特点,如商业群,工业群,文化群,这些集群的特点构成整个武汉建筑的肌理;再一方面,考究建筑的色彩也对城市肌理有很大影响,要利用其现成材料的本色,形成独特丰富的色彩。

“这其中涉及到武汉城市整体形象的设计,色彩的调和能否蕴含武汉楚文化的基调,这些都是我们当下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陈教授说道。

地标与肌理,是城市发展历程中的一对矛盾体,陈汗青教授认为,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城市设计逐渐成为沟通城市与单体建筑的一座桥梁。

城市设计不仅包括建筑学、规划学,也包括艺术与设计,它更强调城市的文脉与和谐。

一方面我们要避免毁掉那些与城市文脉相承的建筑,另一方面,在重建中也要讲究新建筑与周围建筑的和谐、与整个城市气质的和谐,建筑精品工程,过了若干年后还能变成一种文化,一种古迹,一种品质在流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