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肌理的发展及保护
城市更新中长沙传统历史街巷的肌理保护研究

城市更新中长沙传统历史街巷的肌理保护研究张天绚摘 要:城市更新过程中如何对传统历史街巷进行有效的保护,实现真实、完整、可读取、可保存的保护,本文以长沙古城传统历史街巷的肌理保护研究为例,在调研基础上,展开分析、探讨了历史街巷肌理的保护意义及过程,保护原则和内容,介绍了划定保护范围与层次,形成保护标准指引等方法的运用。
在当前城市更新的大环境下,对历史街巷肌理如何保护,作出了一种尝试。
关键词:城市更新;传统历史街巷;肌理保护1 城市更新与传统历史街巷的肌理保护1.1 城市更新需要保护传统历史街巷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传统历史街巷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迫切需要我们以一种明确的态度和责任来保护她,历史文化传统不应该成为一个城市发展的沉重包袱,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历史文化的资源和环境是不可复制与再造的,她们是弥足珍贵的城市财富,对保持现代城市特色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在经济起飞的阶段,在不同程度上犯过同样的错误。
这一时期,城市领导者和民众往往急于改变物质生活条件,而容易忽视城市历史文化古迹的保护,等到经济发展到一定的水平,重新追求丰富的精神生活,再来重视城市的文化渊源时,大批的历史街区和文化遗产已遭受彻底的破坏而无法挽回。
今天,我们生活的城市中,正逐渐消失的部分历史街巷说明我们仍在重走老路。
城市不断在更新着形式和内容,但总有一种人文情怀萦绕的家园情感,维系着人们生活在这城市里面,历史文化传统及其环境最真实的记录了这种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情感。
历史文化名城中的传统历史街巷,作为一个整体,比较集中、清晰地保存了这条集团的情感纽带。
历史文化及其环境的保护内容和范围的扩大,保护方式的更新,反映了历史保护的意识正逐步深入人心,人们开始认识到:历史文化传统是人类共有的财产,它不仅属于当代,也属于未来,不仅属于一个城市,也属于全世界。
今天我们把它保护好了,明天才会大放异彩。
天津“五大道”历史街区的空间肌理研究及其在保护更新中的延续与重构共3篇

天津“五大道”历史街区的空间肌理研究及其在保护更新中的延续与重构共3篇天津“五大道”历史街区的空间肌理研究及其在保护更新中的延续与重构1天津市是华北地区重要的港口城市,同时也是中国近代城市化的缩影。
天津市内有许多保存完好的历史文化遗产,其中“五大道”历史街区是最负盛名的一处。
五大道历史街区是天津近代汉族社会的缩影,也是中西合璧的文化交融的见证。
这里的建筑风格丰富多样,有欧式的别墅、中式的公馆,还有新古典主义、装饰艺术等多种建筑风格。
五大道历史街区的空间肌理是保护和更新的重要内容。
五大道历史街区的空间肌理概述:空间肌理是指建筑与城市呈现的形态、结构、组织等,是城市形态和城市规划的重要基础。
五大道历史街区的空间肌理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建筑高低错落,兼顾公私离合。
五大道历史街区以西洋建筑为主,建筑高低错落,体现了空间层次感。
一些建筑的庭院设计非常出色,既保护了私人空间的隐秘性,同时也有利于光线和空气的自由流通。
二、强调对称、平衡,构建空间秩序。
五大道历史街区的建筑格局强调对称、平衡,既体现了建筑形式之美,也符合东方文化的审美习惯。
三、强调景观形态,注重城市演进。
五大道历史街区的建筑形态多样,既有欧式的别墅、中式的公馆,也有新古典主义、装饰艺术等多种建筑风格,既体现了城市景观建设的过程和成果,也体现了城市演进的历程和特征。
保护和更新中的空间肌理延续与重构:为了保护和更新五大道历史街区的空间肌理,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以确保历史文化遗产的保留和传承。
一、立法保护。
天津市政府正式颁布了《天津市历史文化名城建设保护条例》,在立法领域对市内的历史文化遗产进行了保护。
二、重视管理。
为了加强对五大道历史街区的管理,天津市将其划分为文化旅游区,建立了专门的管理机构,制定了相关修建和改造的规划,以确保其空间肌理的延续和重构。
三、传承优秀传统。
在保持历史文化遗产原貌的基础上,适当地加入新的元素,更新历史文化遗产的内涵,让人们重新认识和接纳这些文化遗产的现代价值。
城市规划中的城市形态与城市肌理设计

城市规划中的城市形态与城市肌理设计城市规划是指为了实现城市的良好发展和提升居民生活质量而进行的综合性规划工作。
在城市规划中,城市形态和城市肌理设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就城市规划中的城市形态与城市肌理设计展开探讨,以期深入了解这两者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一、城市形态设计城市形态是指城市在空间上的布局和分布特征,包括建筑高度、路网布局、绿化设施等要素。
城市形态设计旨在通过合理的规划和布局,实现城市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1.1 建筑高度的合理使用在城市形态设计中,建筑高度的合理使用至关重要。
高层建筑的兴建可以使城市更好地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增加城市容量,并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然而,高层建筑也应考虑到城市景观和人们的舒适感,避免对周边环境造成过度压迫。
1.2 路网布局的科学设计城市道路网是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形态设计的重要方面。
科学合理的路网布局可以提高交通效率,减少拥堵现象,并为居民提供便捷的出行条件。
此外,城市道路网的设计也应关注行人和非机动车的需求,鼓励步行和骑行,推动绿色出行。
1.3 绿化设施的合理配置绿化设施是城市形态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合理配置城市绿地和开展植被景观建设,可以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绿化设施还可以起到调节城市气候、减少噪声和净化空气的作用,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城市肌理设计城市肌理是指城市综合建筑和空地的组成和形态特征,包括建筑风格、立面形式、空间组织等方面。
城市肌理设计旨在打造独特的城市风貌,提高城市的人文气息和文化特色。
2.1 建筑风格的统一性城市肌理设计中,建筑风格的统一性是保持城市形象和文化特色的重要方面。
通过规定建筑风格、材料和色彩等要素,可以使整个城市呈现出一种统一的外观风格,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文化认同感。
2.2 立面形式的多样性城市肌理设计中,立面形式的多样性可以为城市增添魅力。
不同建筑物的立面设计可以采用不同的样式和表现手法,体现建筑师的创意和审美追求。
建筑景观规划与城市肌理

建筑景观规划与城市肌理建筑景观规划是当代城市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规划,更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城市环境、人类活动和自然生态等多个方面。
在城市肌理的形成与发展中,建筑景观规划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城市肌理指的是城市中建筑、道路、绿化等各种元素组成的整体性结构。
它既代表着城市的外观形象,又代表着城市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沿革。
建筑景观规划与城市肌理紧密相连,可以通过规划来优化城市呈现,提升城市的品质和魅力。
首先,建筑景观规划可以改善城市的绿化环境。
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中的绿地和园林逐渐减少,这对城市生态环境和人们的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而建筑景观规划可以通过合理布局和科学设计,增加城市绿化面积,提供更多的公共绿地和休闲空间,改善城市气候、净化空气,提升人们的生活幸福感。
其次,建筑景观规划可以保护和传承城市的历史文化。
城市肌理中的建筑物往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它们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标志和见证。
然而,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传统建筑面临着破坏和消失的危险。
通过建筑景观规划,可以保护历史建筑的完整性,修复老建筑的历史风貌,让城市的历史文化得以传承和弘扬。
再次,建筑景观规划可以提升城市的交通和功能性。
城市中的交通流线和功能布局对于城市的发展至关重要。
通过规划合理的交通系统,包括道路、人行步道、自行车道等,可以提高人们的出行便利性,减少交通拥堵和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同时,通过合理的功能布局,将不同的功能区域划分清楚,提高城市的效率和可持续发展。
此外,建筑景观规划还可以促进社会的交流和融合。
城市不仅仅是一个物质层面的空间,更是一个凝聚人们情感和活动的社会空间。
通过建筑景观规划,可以营造出多样化的公共空间和社交场所,如广场、公园、商业街等,使人们能够更加自由地交流、互动和沟通。
这有助于增进社会的凝聚力和文化的多样性,促进城市的人文精神和社会进步。
综上所述,建筑景观规划与城市肌理密不可分,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景观织补”理论下的城市肌理修复

“景观织补”理论下的城市肌理修复在城市化进程中,随着城市的扩张和建设,城市肌理(Pattern of city)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城市肌理修复即通过对城市肌理的织补和重构,修复城市原有的风貌和氛围,使城市变得更加美丽、宜居。
在城市肌理修复理论中,“景观织补”理论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理论基础。
本文将对“景观织补”理论下的城市肌理修复进行介绍和分析。
一、“景观织补”理论概述“景观织补”理论是指在城市化进程中对城市景观进行修复和重构,以实现城市肌理的再生和提升。
该理论关注城市原有的风貌和历史,通过对城市景观进行织补和重构,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保护。
在“景观织补”理论中,强调了城市景观的功能性和美观性的平衡,以及城市肌理的连续性和完整性的重要性。
二、城市肌理修复的重要性城市肌理是城市的空间结构和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城市发展的历史和文化,也是城市形象和特色的体现。
城市肌理的破坏会导致城市形象的混乱和失衡,影响城市的宜居性和发展品质。
城市肌理修复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城市肌理修复可以提升城市的形象和氛围。
城市肌理修复可以通过对城市景观的修复和重构,恢复城市原有的氛围和特色,提升城市的形象和吸引力,使城市更加美丽、宜居。
城市肌理修复可以强化城市的文化和历史认同。
城市肌理修复可以通过对城市的历史和文化进行保护和传承,强化城市的文化和历史认同,增强城市的认同感和凝聚力。
在“景观织补”理论下,城市肌理修复应当遵循以下原则和方法。
城市肌理修复应当注重城市景观的功能性和美观性的平衡。
城市肌理修复在织补城市景观的应当兼顾城市景观的实际功能和使用需求,使修复后的城市景观既能够满足城市生活的需要,又具有美观性和艺术性。
城市肌理修复应当注重城市肌理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城市肌理修复应当对城市原有的形态和历史进行保护和重构,保持城市肌理的连续性和完整性,使修复后的城市具有历史传承和特色文化。
城市肌理修复应当注重城市的人文关怀和社区参与。
建筑与城市肌理的空间连接

建筑与城市肌理的空间连接城市是由无数建筑组成的,而建筑则是城市的基本单元。
建筑与城市之间的关系如同人与社会的联系一样紧密。
建筑不仅仅是一种空间的存在,更是城市肌理的组成部分,通过空间连接的方式,形成了一个个有机的整体。
本文将探讨建筑与城市肌理之间的空间连接,以及这种连接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首先,建筑与城市肌理的空间连接是通过建筑与城市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
建筑与城市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城市为建筑提供了发展的平台,而建筑则为城市提供了面向公众的空间。
建筑的布局、风格和功能都会对城市的氛围产生影响。
例如,一座高耸的摩天大楼会给城市增添现代化的气息;一个宏伟的教堂会赋予城市以宗教的庄严感;一座独特设计的公园会成为城市的绿洲。
这些建筑的存在,为城市带来了美感和活力,让人们在城市空间中感受到不同的情感和体验。
其次,建筑与城市肌理之间的空间连接还体现在建筑的布局和城市的规划上。
建筑的布局直接影响着城市肌理的形成和发展。
在城市中,建筑的形状、高度、朝向等都需要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以保持城市的整体性和美感。
同时,建筑的布局也需要考虑到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比如避免对周围居民的视线产生阻碍,保护城市的历史遗迹等。
而城市规划则是对建筑与城市肌理空间连接的更高层次的整合。
城市规划需要考虑到建筑布局的协调性、历史和文化背景的保护以及未来发展的可持续性等因素。
通过合理的城市规划,可以使建筑与城市肌理之间的连接更加紧密和有序。
另外,建筑与城市肌理的空间连接还体现在建筑与城市之间的交通系统上。
城市的道路、桥梁、地铁、公交系统等交通设施是建筑与城市之间的纽带。
交通设施的合理规划和布局可以使建筑与城市的连接更加顺畅和高效。
例如,城市的主要交通干道应该与主要商业区、办公区、居民区等建筑相连,便于居民出行和商业活动的发展。
而公交系统的覆盖范围应该涵盖城市的各个角落,确保居民可以方便地到达建筑所在地。
通过交通设施的连接,建筑与城市肌理可以形成一个整体,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便利和动力。
城市肌理的传承与更新--河西古镇开发中街道空间的延续

孙 朋 涛①S UN P e n g — t a o ; 容 丽 晖②R ONG L i — h u i
( ① 昆明理工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 昆明 6 5 0 5 0 0 ; ② 昆明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 昆明 6 5 0 5 0 0 ) ( (  ̄ F a c u l t y o f A r c h i t e c t u r a l a n d C i t y P l a n , K u n m i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 K u n m i n g 6 5 0 5 0 0 , C h i n a
摘要 : 城 市肌理是 随着人 类社会历 史的发展 而逐 步演化的产物 , 是 一个城 市人 文记 忆和历史信 息的载体 , 如何 在城市肌理 中延 续城 市的历史文脉 , 解读城 市的人文记忆 , 构筑城市的美好 未来 , 必然成 为城 市发展的重 中之 重。在 河西古镇 开发 中如何保护原有城 市肌理 , 延续城市的历 史丈脉 , 做到保护城 市的历 史信 息和风貌特征的 同时, 又能改善人 居环境, 使新 的城市肌理 能够 “ 有 机切入” 原
・
1 0 承与更新
— —
河 西古镇 开 发 中街 道 空 间 的延续
I nhe r i t a nc e a nd Up da t e o f Ur ba n St r uc t ur e:T h e Co n t i n u a t i o n o f t h e S t r e e t S p a c e i n t h e D e v e l o p me n t o f He x i An c i e n t T o wn
城市肌理赏析及延续

城市肌理赏析及延续一、引言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承载着人们居住、工作、娱乐等多种需求。
城市的肌理是指城市内部的布局、地块分布、建筑风格等方面的特征。
对城市肌理的赏析和延续有助于增强城市的文化内涵和特色,同时也有助于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
二、城市肌理的赏析城市肌理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赏析,包括地块布局、建筑风格、交通组织等方面。
2.1 地块布局城市的地块布局是城市肌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合理的地块布局可以保证城市内各功能区块的合理组织,方便居民出行和生活。
例如,商业区、住宅区、公共服务区等的地理分布合理与否会直接影响居民的生活便利程度。
2.2 建筑风格建筑风格是城市肌理中具有明显特色的一部分。
不同地区的建筑风格可能由于历史、地理和文化等因素而产生差异。
赏析城市的建筑风格可以深入了解城市的历史沿革以及文化传承。
2.3 交通组织交通组织是城市肌理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合理的交通组织可以提高城市的交通效率,减少拥堵问题,并且方便市民的出行。
赏析城市的交通组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规划城市的交通网络,提高城市的可达性和便捷性。
三、城市肌理的延续城市肌理的延续是指在城市更新、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保留和弘扬城市原有的文化和特点。
3.1 保护历史建筑历史建筑是城市肌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城市文化遗产的重要表现形式。
在城市更新和建设过程中,应该尽量保护历史建筑,保留城市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底蕴。
3.2 弘扬传统文化城市肌理的延续也包括对传统文化的弘扬。
通过举办传统文化活动、修复文化遗址等方式,可以增强城市的文化内涵,提升居民对城市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3.3 发展可持续城市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城市肌理延续的重要方向。
通过合理规划城市的造血功能和生态环境,可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使城市的肌理更具活力和吸引力。
四、结论城市肌理的赏析和延续对于城市的发展和居民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影响。
赏析城市肌理可以从多个方面深入了解城市的特色和文化内涵,而城市肌理的延续则需要我们在城市更新和建设中保留和弘扬城市的历史和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肌理的发展及保护
建筑学122 杨镜
城市的肌理是城市文明的标志,是在长期的历史岁月中长期浸润和积淀形成的,与城市的产生和发展相依相存,与人的休养生息有机相伴,是一部活的城市历史,印记着岁月的沧海桑田。
城市是否具有魅力,对居民是否具有亲切感、认同感、归属感,关键取决于城市肌理的细腻与丰富程度。
肌理是涵养城市文化底蕴、保持地区个性、焕发内在活力的重要依据,也是控制城市空间结构的重要手段。
肌理的形态可以是历史遗留的片断,也可以是建成不久的建筑群落,只要其空间形制与内容能对引领整个地段的风格有着影响,这种布局就可以称之为肌理。
而城市肌理则是对这一特性的理性概括。
“肌”,是物质的表皮;“理”,是物质表皮的纹理。
城市肌理不仅是建筑与景观视觉的关键因素,也是其构造城市组织形态的体现。
城市肌理反映在建筑密度上,可以理解为城市的图底关系;反映在空间尺度上,可以理解为各种要素组成的城市空间结构。
城市肌理的形成是城市历史发展的结果,其本身可以体现城市的历史、人文以及人们对城市空间的认同感,是特定时期内的社会价值倾向的反映。
在长久的历史冲刷下,很多城市肌理能完整地保留下来,最关键的就是活跃在空间肌理下隐含着的人文情结,院落、里弄、胡同等传统城市肌理可以像年轮一样成为时间的印记。
从空间的街巷和建筑排布的肌理中可以看到历史的琢磨,从新与旧空间交织的街区肌理对比中可以感受到.。
历史的纵深与时空的张力。
因此对城市肌理的研究有助于更加透彻地理解这个城市。
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其尚存的文化内涵如何延续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这就在相当程度上需要借助规划者的专业素质和文化涵养来识别、整合、复兴城市街区中的微观空间构造。
把空间设计转化为肌理延续,从城市肌理的角度而非从建筑形式本身来塑造空间形象,这是在建设过程中须不遗余力去发掘的,也为在城市空间创造中提供一个新的着眼点。
对一个城市的理解,最直接的就是去亲身感受这个城市的空间形态,而城市肌理则是对这一特性的理性概括,因此对城市肌理的研究有助于更加透彻地理解这个城市。
一方面,城市肌理的形成是城市历史发展的结果,因此城市肌理可以体现城市的历史、人文以及人们对城市空间的认同感;另一方面,它也反映了特定时期内的社会价值倾向,包括意识形态的导向和对商业利益的追逐。
巴黎起源于罗马帝国时期,是在罗马营寨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于公元888年成为法兰西封建国家的首都。
巴黎发展至今经过多次扩建与改建。
中世纪的巴黎以巴黎圣母院所在的城岛为中心。
绝对君权时期,路易十四对巴黎中世纪城区的改造,主要内容有卢佛宫改
造、凡尔赛宫改扩建以及一些城市广场建设。
帝国时期,豪斯曼的巴黎改建将中世纪形成的城市结构解体。
豪斯曼建设许多宽阔的林荫道和放射形的广场,其中爱丽舍大道连接了卢佛宫、协和广场和凯旋门,成为巴黎的城市轴线。
1889年巴黎国际博览会建造的埃菲尔铁塔改变了巴黎的城市轮廓线,成为巴黎的标志。
战后至今,巴黎在古城保护和新区建设之中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景观。
巴黎的道路结构以豪斯曼改建的道路为主体,除了爱丽舍大道构成的城市轴线和一些局部的放射形道路,总体上没有规律。
城市的高度布局明确,可以分为高、中、低三个层次:埃菲尔铁塔和拉·德方斯的高层建筑群是城市的制高点;其他一些重要建筑如巴黎圣母院、残废军人院等等作为中等高度:最低的是高度控制得比较好的普通建筑,大多为五至七层。
塞纳河蛇形穿城而过,是巴黎城市肌理中的活跃要素。
如前文关于城市肌理的类型的讨论,巴黎在分区级尺度,有一些几何型城市肌理,主要由几何线型的道路与连续的界面、统一的建筑高度构成。
从18世纪开始对建筑高度作出规定至今,巴黎在建筑高度问题上一直采取审慎的态度。
而且建筑轮廓线的控制有一定的历史延续性,形成了典型的巴黎建筑形式:在建筑檐口线以上有一至二层的退缩。
然而目前中国很多城市对旧城采取推倒重建式改造,不注重城市固有的文化和规模,城市发展与旧城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扩大。
由此引发了旧城可意向元素的缺失、文化延续的断层、城市空间秩序的紊乱、旧城活力的丧失、人们归属感的降低等问题。
这些事实也告诉我们:城市原有的肌理正在遭受无情的破坏,城市特色和人性化场所也在慢慢消失。
如何保证新的建设延续旧城的文脉、活力和多样化,旧城的更新改造在保证现有的特色下适应现代人生活是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