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城市肌理

合集下载

基于传统城市肌理的城市设计研究——南京南捕厅街区的实践与探索

基于传统城市肌理的城市设计研究——南京南捕厅街区的实践与探索

基于传统城市肌理的城市设计研究——南京南捕厅街区的实
践与探索
杨俊宴;谭瑛;吴明伟
【期刊名称】《城市规划》
【年(卷),期】2009(000)012
【摘要】传统城市肌理是城市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南京南捕厅街区的风貌保护规划为例,从保护城市肌理的角度,阐述提炼传统民居肌理的空间模式,剖析新居住单元嵌入的传统民居肌理重塑,历史性节点的更新等思考成果,深入探索了城市肌理模式提炼与重塑更新问题.
【总页数】6页(P87-92)
【作者】杨俊宴;谭瑛;吴明伟
【作者单位】东南大学建筑学院;东南大学建筑学院;东南大学建筑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4.11+3;TU984.11+5
【相关文献】
1.城市历史文化保护模式探索--以南京南捕厅街区为例 [J], 杨俊宴;吴明伟
2.结合旧城更新的旅游资源挖掘——以南京南捕厅街区为例 [J], 谭瑛;杨俊宴
3.历史街区的文脉传承与复兴——南京南捕厅历史街区保护与改造 [J], 周宁;范熙晅;吴龙杰
4.“文化创意产业”与“城市建设和城市改造”的融合——以“南捕厅历史文化街
区改造”项目为例 [J], 高廷仁;金建文
5.基于数字技术的历史街区空间更新与文化价值活化设计
——以南京南捕厅历史街区为例 [J], 易鑫;翟飞;黄思诚;陈袁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城市肌理

论城市肌理

论城市肌理摘要: 城市的肌理是城市文明的标志,是在长期的历史岁月中长期浸润和积淀形成的。

在当今的城市体系中,随着时间的推进,古老的传统道路网络、城市肌理与当代肌理相并存,它们相互交织与融合。

有选择地保留现有的肌理,甚至挖掘原始的肌理,也可以用新的肌理去替换失去生命力的肌理,或者用新的功能去唤醒这种陷入困境的肌理,包括在原有肌理的引导下进行下一轮的开发建设活动,有效的将城市肌理理论融会于设计手段中。

关键词:城市肌理;城市形态;城市文化1 前言从城市肌理可以反映城市精神,城市的肌理是城市文明的标志,是在长期的历史岁月中长期浸润和积淀形成的,与城市的产生和发展相依相存,与人的休养生息有机相伴,是一部活的城市历史,印记着岁月的沧海桑田。

城市是否具有魅力,对居民是否具有亲切感、认同感、归属感,关键取决于城市肌理的细腻与丰富程度。

城市的建设和摧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同时发生的,那么旧的城市肌理和新的城市肌理在吞噬对方时却也在同时被对方吞噬。

在当今的城市体系中,随着时间的推进,古老的传统道路网络、城市肌理与当代肌理相并存,它们相互交织与融合。

如何将两者适当地结合起来成为了当代城市面临的巨大问题。

城市肌理是一个很有研究价值的课题。

本文将针对以上的问题探讨城市肌理方面的基础理论,发挥肌理对于生活,文化以及城市美学的贡献,并研究如何将其融会于设计手段中。

2 城市规划语境下的肌理2.1什么是城市肌理肌理是涵养城市文化底蕴、保持地区个性、焕发内在活力的重要依据,也是控制城市空间结构的重要手段。

肌理的形态可以是历史遗留的片断,也可以是建成不久的建筑群落,只要其空间形制与内容能对引领整个地段的风格有着影响,这种布局就可以称之为肌理。

2.2城市肌理的特征(1) 城市肌理的形态具有整体性、连续性特征,城市肌理是一种要素与要素、要素与群体之间具有紧密组织关系的城市形态;(2) 城市肌理的形态满足了审美的需要,它的审美特性是秩序与统一、韵律与节奏、变化与对比;(3) 城市肌理具有拼贴特征,特别是大城市;(4) 城市肌理具有动态特征,城市肌理能够以自身的组织规律向四周延展,或者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更替演变;(5) 城市肌理具有文化特征、地方特征。

别具一格南京城说明文

别具一格南京城说明文

别具一格南京城说明文1.引言1.1 概述南京城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历史背景而著称。

这座城市的建筑风格别具一格,充分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特色与魅力。

南京城不仅拥有悠久的历史,还融合了不同时期的建筑风格,形成了独特的地方特色。

这使得南京城成为了中国建筑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在南京城的建筑风格中,我们可以看到明清时期古老建筑的影子,比如紫金山上的明孝陵和玄武湖畔的长江大桥。

而在城市规划和布局上,南京城以其独特的水陆相间为基础,构建了一座既有江南水乡的柔美之美,又有北方城市宏伟庄严的特色。

这种迥然不同的风格使得南京城在中华建筑中独树一帜。

此外,南京城的独特之处还体现在其历史背景之中。

作为中国南方重要的古代都城,南京曾是六朝时期的首都,在明朝和民国时期又重新成为了国都。

这使得南京城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每一个历史遗迹都散发着独特的历史气息。

同时,南京城也曾是抗日战争的重要战斗地,保留下了许多抗战时期的文物和纪念碑,这些无不彰显着南京城的独特价值。

综上所述,南京城作为一个别具一格的城市,在建筑风格和历史背景上都展现出了其独特之处。

它的独特之处不仅体现在建筑的风格上,还融合了历史文化的沉淀与时代变迁的印记。

南京城以其独特与独具魅力的一面,吸引了众多人们的目光,成为了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以全面地介绍别具一格的南京城。

首先在引言部分概述南京城的特点和意义,然后介绍文章的结构和目的。

接下来,在正文部分将分为两个子部分,分别是南京城的历史背景和别具一格的建筑风格。

在历史背景部分,将回顾南京城的发展历史、重要事件和人物,为读者了解南京城的形成和演变提供背景知识。

而在建筑风格部分,将深入探讨南京城建筑的独特魅力,如城墙、宫殿和园林等,以展示南京城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

最后,在结论部分将总结南京城的独特之处和个人对南京城的评价,为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城市肌理的发展及保护

城市肌理的发展及保护

城市肌理的发展及保护建筑学122 杨镜城市的肌理是城市文明的标志,是在长期的历史岁月中长期浸润和积淀形成的,与城市的产生和发展相依相存,与人的休养生息有机相伴,是一部活的城市历史,印记着岁月的沧海桑田。

城市是否具有魅力,对居民是否具有亲切感、认同感、归属感,关键取决于城市肌理的细腻与丰富程度。

肌理是涵养城市文化底蕴、保持地区个性、焕发内在活力的重要依据,也是控制城市空间结构的重要手段。

肌理的形态可以是历史遗留的片断,也可以是建成不久的建筑群落,只要其空间形制与内容能对引领整个地段的风格有着影响,这种布局就可以称之为肌理。

而城市肌理则是对这一特性的理性概括。

“肌”,是物质的表皮;“理”,是物质表皮的纹理。

城市肌理不仅是建筑与景观视觉的关键因素,也是其构造城市组织形态的体现。

城市肌理反映在建筑密度上,可以理解为城市的图底关系;反映在空间尺度上,可以理解为各种要素组成的城市空间结构。

城市肌理的形成是城市历史发展的结果,其本身可以体现城市的历史、人文以及人们对城市空间的认同感,是特定时期内的社会价值倾向的反映。

在长久的历史冲刷下,很多城市肌理能完整地保留下来,最关键的就是活跃在空间肌理下隐含着的人文情结,院落、里弄、胡同等传统城市肌理可以像年轮一样成为时间的印记。

从空间的街巷和建筑排布的肌理中可以看到历史的琢磨,从新与旧空间交织的街区肌理对比中可以感受到.。

历史的纵深与时空的张力。

因此对城市肌理的研究有助于更加透彻地理解这个城市。

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其尚存的文化内涵如何延续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这就在相当程度上需要借助规划者的专业素质和文化涵养来识别、整合、复兴城市街区中的微观空间构造。

把空间设计转化为肌理延续,从城市肌理的角度而非从建筑形式本身来塑造空间形象,这是在建设过程中须不遗余力去发掘的,也为在城市空间创造中提供一个新的着眼点。

对一个城市的理解,最直接的就是去亲身感受这个城市的空间形态,而城市肌理则是对这一特性的理性概括,因此对城市肌理的研究有助于更加透彻地理解这个城市。

南京老城南门东历史街区空间结构分析

南京老城南门东历史街区空间结构分析

南京老城南门东历史街区空间结构分析南京老城南门东历史街区空间结构分析引言:南京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老城南门东历史街区位于南京市中心,在南京古城墙附近,具有悠久的历史背景和独特的文化景观。

本文将对南京老城南门东历史街区的空间结构进行分析,揭示其中的历史演变和文化内涵。

一、历史背景南京是中国古代四大古都之一,其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资源使其成为中国重要的政治、军事和文化中心。

南京老城南门东历史街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形成的,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

二、空间格局1. 建筑布局南京老城南门东历史街区的建筑布局呈现出传统中国城市的格局特点。

主要包括面向街道设置的商业街坊和内部庭院。

商业街坊常见于中国古代城市,是城市商业活动的主要场所,通常沿街道而建,形成密集的商业街区。

庭院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特征,代表着家庭与社区的联系,构成了街区内的私密空间。

2. 街道网络南京老城南门东历史街区的街道网络以主干道和支路相结合的方式构成。

古老的街道将历史建筑和景点串联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街区。

主干道宽阔平直,是主要交通干线,连接主要地点和景点,为人们提供了方便的交通条件。

支路则错综复杂,承担着连接庭院和次要目的地的功能,具有较强的步行性。

三、历史演变1. 建立与繁荣南京老城南门东历史街区可以追溯到明代,当时作为南京城南大市场的核心区域,商业繁荣,人流密集。

明代的城市规划和建筑布局奠定了街区的基本形态。

2. 战争与毁坏历经多次战争和动荡时期,南京老城南门东历史街区也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尤其是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受到了重大破坏,许多古建筑和文化景观遗失。

3. 保护与恢复随着对历史文化遗产价值的认识逐渐提高,南京老城南门东历史街区得到了进一步的保护和修复。

逐步重建了部分被毁的建筑,并开展了相关的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项目。

四、文化内涵1. 建筑风格南京老城南门东历史街区保存了大量的明清建筑,如传统的庙宇、宅院和商铺等。

“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城市设计案例分析

“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城市设计案例分析

“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城市设计案例分析建筑12x xxx 120807013x“自下而上”城市设计以常熟市李市村为例一、城市简介常熟,简称虞,因“土壤膏沃,岁无水旱之灾”得名“常熟”,是一座千年古城,苏州市代管县级市。

常熟市东北濒长江,东南邻太仓,南接昆山市、苏州市相城区,西连江阴市、无锡市锡山区,西北与张家港市接壤。

常熟地处江南水乡,素有“江南福地”的美誉,是吴文化发祥地之一,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际花园城市。

常熟文化属吴越文化,常熟人属江浙民系使用吴语。

李市村位于江苏省常熟市,南接昆山市石牌镇,常昆高速公路与锡太一级公路交汇于村南端,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

据《常昭合志》载:“李市跨东山泾(旧属双凤乡),距城约四十里,街五、六道,居民六、七百户,有城隍庙、石桥一、木桥六。

附近小村庄曰‘山泾’(居民数十户)”。

李市村是以水运为依托发展起来的江南小镇,历史上曾是繁荣一时的商业、农业中心。

(李市村区位分析图)二、历史背景李市村源自明朝,详细的历史渊源已经难以探寻。

据当地老人叙述,明代正统年间,朝纲不振,天下大乱,一位李姓商人坐船经过此地,迷路长达九天之久。

于是“位置偏僻、水网发达”的李市地区就成为其“躲避乱世,经营生意”的风水宝地。

日后李市村成为李氏大族的定居村落,又因其家族财力雄厚、贸易发达,吸引了周边居民来此买卖和定居,蔚然成市,渐成小镇。

李市也因此得名。

另有一种说法称明朝有一位李姓官员告老后居于此地,并建有一宅曰“李墅”,此地后来人口渐多,集市繁华,于是得名“李市”。

三、城市平面在村落“生”之构思时,首先考虑的是选址。

选址过程实质上就是一种人与自然博弈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构思者对村落外部的地形地势、土壤、水文、风向、光照等自然条件进行评估与取舍,选择最符合构思意图的地方作为村落基址。

李市村地处常熟地区,水系发达,河道密集。

当地河流有陈泾河、市河、三泾河、吴泾河、清小湾、赤沙塘、黄瓜浜、白米浜等等,其中陈泾河、市河、三泾河、黄瓜浜穿李市村而过。

南京1912街区空间形态研究

南京1912街区空间形态研究

南京1912街区空间形态研究摘要:城市形态是一个城市的名片,城市形态是城市建设活动在时间维度中拼合构成的。

城市的空间形态既是对已有城市形态的继承与发展的产物,同时也是为未来城市形态的基础。

南京1912街区在19栋民国建筑的基础上开发形成的,顺应城市原有的肌理并结合现代生活环境发展,是一个成功的街区开发案例。

本文通过剖析街区的空间形态并读解街区的传统与现代融合的特色,对街区的空间形态进行评价。

关键词:城市形态;街区特色;休闲空间;传统与现代1、城市形态理论研究1.1城市形态设计的相关概念“城市形态可以被定义为一门关于在各种城市活动作用力下的城市物质环境演变的学科”(谷凯, 2001)。

[1]“我们认为空间形态是城市空间的深层结构和发展规律的显相特征”(段进, 1999)。

[2]城市形态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别。

广义的城市形态主要由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两部分组成。

具体来说,主要包括城市各有形要素的空间布置方式、城市社会精神面貌和城市文化特色、社会分层现象和社区地理分布特征以及居民对城市环境外界部分现实的个人心理反映和对城市的认知。

狭义的城市形态指城市实体所表现出来的具体的空间物质形态,主要包括城市空间结构和城市外部形状这两个层面的内容。

[3]1.2研究“城市形态”的意义1)探讨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及其特征,使规划工作者能比较自觉地运用“形态变化上的规律”,从现实出发,科学地预测未来的发展,提出规划方案和措施。

2)探讨城市空间形态的生存、发展、变化的制约条件,使规划工作者能动地“利用”、“掌握”形态的特点。

3)研究“城市形态”变化对城市生态上的合理性和不合理性,城市功能与经济的合理性与不合理性,做出比较正确的估计。

[5]2、南京1912街区空间形态实证研究2.1概况2.1.1位置南京1912街区位于太平北路和长江路交汇处,紧邻著名风景区“总统府”,周边还遍布着充满文化气息的南京市图书馆、中国近代史博物馆等场所,与新街口相距也不上2公里。

南京山水城林讲解词

南京山水城林讲解词

南京山水城林讲解词南京山水城林是指南京市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注重山水和绿地的布局和保护,以营造宜居、宜人的城市环境为目标的城市发展理念。

下面将从历史沿革、规划设计、建设成果和社会影响等方面进行讲解。

一、历史沿革南京作为中国的古都之一,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就有丰富的山水资源。

尤其是明清时期,南京曾被誉为“天下第一山水”,山川秀丽、水系纵横。

然而,在城市发展过程中,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山水资源逐渐受到破坏和破碎化。

为了保护和利用这些宝贵的山水资源,南京市开始了山水城林的规划和建设。

二、规划设计南京山水城林的规划设计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城市整体规划中注重山水布局,将山水元素融入城市空间结构中;二是在具体的建设项目中注重绿地和景观的设置,营造宜居环境。

在城市整体规划中,南京市采用了“山水之城、城中有林、林中有城”的设计理念。

即在城市规划中尽量保留和利用现有的山水资源,将山水元素贯穿于城市各个部分,同时在城市内部设置大面积的绿地和公园,使得城市中有丰富的植被和景观元素。

这样不仅可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还可以提升城市形象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在具体的建设项目中,南京市注重绿地和景观的设置。

通过合理规划和设计,将绿地和景观融入到城市建设中,使得城市中的建筑与自然环境相互呼应,形成和谐统一的整体效果。

例如,在城市的主要道路两侧设置绿化带和景观带,不仅美化了城市环境,还提供了休闲和娱乐的场所。

三、建设成果南京山水城林的建设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城市绿化水平大幅提升。

通过大规模的绿化工程,南京市的植被覆盖率明显提高,城市的空气质量得到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得到提升。

2.城市景观更加丰富多样。

通过合理规划和设计,南京市的城市景观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提升。

无论是古建筑、公园还是河流湖泊,都呈现出独特的风貌,成为城市的亮点和特色。

3.城市生态系统得到保护和修复。

南京山水城林的建设还注重保护和修复城市的生态系统,通过湿地保护、水质治理等措施,改善了城市的生态环境,促进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门
一、自然环境
城市肌理的影响因素
中华门地区有内外秦淮河,这一天然水体成为影响 其空间形态的首要因素。最初的房屋是沿水体而建 的,其肌理形态如图3所示。可见房屋的肌理形态是 由水体生长而来的,所有房屋走向皆以水体为参照 ,加之考虑南北通风采光的需要,形成一种顺应水 体,和水体走向共融的肌理形态。 二、建成环境 南京城墙并非生硬的规划而建成,而是依自然地理 条件以山水为依托修建而成的,中华门这段城墙就 是沿外秦淮河而建。城墙附近的建筑肌理明显和城 墙的走势相吻合,河道影响了城墙,城墙又
南京城市肌理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

王莺锦 建筑141 6001114009
六朝古都
HUMANS ARE CREATIVE BEINGS. IF IT IS NOT REAL TEXT, THEY WILL FOCUS ON THE DESIGN.
1851 太平天国
280 晋
1
420 宋
3
502 梁
新街口
三、生活方式
城市肌理的影响因素
新街口附近有许多大型商业综合体,满足现代生活 的方方面面需求。
四、营造方式 新街口林立的摩天大楼代表了这个城市最先进最高 效的建造房屋的方式。
第三层肌理(建筑单体)
绿地广场· 紫峰大厦(Greenland Square Zifeng Tower) 简称紫峰大厦或紫峰, 是世界第八、中国第四高楼(截止2014年10月9日)。 世界第一座完全中国的超级摩天大楼 ——国人投资、国人建设,一座面向未来的建筑, 一座南京新的方向标,在六朝古都——南京拔地而起。
2
新街口
第三层
南京位于长江下游中部富庶地区,江苏省西南部,
是国家区域中心城市(华东),长三角辐射带动中 西部地区发展的国家重要门户城市。——百科区位分析十代名都
十代名都,南京之所以被历代统治者选为都城,不仅仅因为“金陵王气”的说法,最重要的是其具备的天然的区位优势.
长江天险
物产丰富
外链江淮
内控湖海
中轴线已经不和如今的任何一条道路 重合。 城市南北向主干道变成了中山路。 历朝历代的皇城,宫城, 均是按照轴对称方式建造, 其中轴线贯穿整个古城
第二层肌理(依然有着影响力,但区别于第一层次的 主要是指一些区域性的特殊环境,如河流、峡谷、 沼泽地等等;同时城市中的已建成空间环境也对 肌理的形成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如道路网、标志 性建筑等;再有就是人的行为方式,通过影响活 动空间,进而影响到肌理的尺度。
中华门,明代称聚宝门,是明 朝都城的正南门,是南京明朝 内城城墙13个城门中规模第二 大的城堡式城门,当今世界上 保存最完好、结构最复杂的古 代瓮城城堡,同南京明代城墙 一道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 单位。
中华门
HUMANS ARE CREATIVE BEINGS. IF IT IS NOT REAL TEXT, THEY WILL FOCUS ON THE DESIGN.
5
Whoever evaluates your text cannot evaluate the way you write.
317 东晋
2
479 齐 4
557 陈
ADD TITLE TEXT HERE 6
为何历代统治者会选择这里作为都城?
目录
1
区位分析
第一层
1
中华门
2
3
地理环境 第二层 城市肌理
南京为中国古都,在北京之前。其位置乃在一美善
之地区。其地有高山,有深水,有平原。此三种天 工钟毓一处,在世界之大都市诚难觅如此佳境也。
——孙中山
地形分析
地形分析
长江 高山
钟山:金陵毓秀,诸葛亮 眼中的”虎踞“。抵挡来自 北方的威胁。 天险,抵御来自西方的侵略。
深水
莫愁湖,守城西南脚
护城河
秦淮河成为天然护城河。
影响了建筑,可见已建成的构筑物对于空间的连续 生长和不断更新也具有相当影响。
中华门
城市肌理的影响因素
三、行为方式中华门地区的建筑基本上是以住宅为 主,而且住户基本上是低收入家庭,尤其以中老年 人为主。居民们喜欢平日里相互交流,街巷也是居 民生活空间的一部分。所以该地区基本上没有形成 类似广场之类的大尺度的室外空间,取而代之的是 尺度宜人的小街小巷。同时这种自发形成的街巷空 间又是非常自然的,它的收放都毫不造作。因为它 和周遭的建筑结合是有机的,它也被融入到了整个 空间结构中成了其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四、营造方式 旧有的住宅都是木构坡屋顶瓦屋面,组合在一起有 一种十足的韵律感。
深水
玄武湖: ”金陵明珠“天然水库。
在中原被异族所占领, 汉民族即将遭受灭顶之灾时, 通常汉民族都会选择南京休养生息, 立志北伐,恢复华夏。
金陵古城在明朝时期达到最大。
古城的形状并不规则,明显是受到了 地形因素的限制。 历朝历代的皇城,宫城, 均是按照轴对称方式建造, 其中轴线贯穿整个古城
中轴线还在吗
谢谢大家~~~ 再见~@YourName
南京中华门地区位于南京城南部。自古一直是居 住区,建筑以低层住宅为主,占地面积较大,再 开发拆迁量很大,一直以来没有大的建设项目, 仍然保留着大量的清代明国时期的低层住宅,是 研究城市肌理的一个很好的样本。
部分街巷的名称仍然遗留着历史的 痕迹,路宽在2-5米之间。该地区除 了集贸市场、东侨饭店和新民制衣 厂外,基本上都是低层住宅建筑
“一个可读的城市,它的街区、标志物或是道路,
应该容易认明,进而组成一个完整的形态”
—— 凯文・林奇《城市意象》
城市肌理
第一层肌理(卫星图)
城市肌理具有一定的层次。从最大范围上来看, 整个城市小比例尺的卫星遥测照片可以呈现出第 一层次的城市肌理。在这一层次上影响肌理形成 的因素应该是以自然环境为主,主要指城市的地 形、地质气候条件等。、
新街口
现状分析 .
新街口位于南京市的中心区域,是 中国著名的商业中心,有着近百年 历史的著名商圈,被誉为“中华第一 商圈”。 高楼的林立的新街口不但是南北向 主干道于东西向主干道的交点,更 是地铁中转站。
新街口
一、历史
城市肌理的影响因素
1929年,开始的首都建设彻底改变了这里的风貌, 当时的国民政府首都建设委员会决定对新街口进行 拓宽改造,首次把新街口规划为商业区。随后7年的 “首都建设”,让中山东路、中正路(解放后改为中 山南路)、汉中路和中山路四条宽40多米的林荫大 道在新街口交汇,中间形成环形广场, 并以一尊孙中 山雕塑为分隔,成为了整个南京市的交通枢纽。 二、交通方式 南京地铁便捷,地铁客运体系成熟完整,新街口作 为地铁12号的交点,可以让来自四面八方的南京市 民通过地铁很便捷的到达这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