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肌理的传承与更新

合集下载

城市更新中长沙传统历史街巷的肌理保护研究

城市更新中长沙传统历史街巷的肌理保护研究

城市更新中长沙传统历史街巷的肌理保护研究张天绚摘 要:城市更新过程中如何对传统历史街巷进行有效的保护,实现真实、完整、可读取、可保存的保护,本文以长沙古城传统历史街巷的肌理保护研究为例,在调研基础上,展开分析、探讨了历史街巷肌理的保护意义及过程,保护原则和内容,介绍了划定保护范围与层次,形成保护标准指引等方法的运用。

在当前城市更新的大环境下,对历史街巷肌理如何保护,作出了一种尝试。

关键词:城市更新;传统历史街巷;肌理保护1 城市更新与传统历史街巷的肌理保护1.1 城市更新需要保护传统历史街巷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传统历史街巷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迫切需要我们以一种明确的态度和责任来保护她,历史文化传统不应该成为一个城市发展的沉重包袱,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历史文化的资源和环境是不可复制与再造的,她们是弥足珍贵的城市财富,对保持现代城市特色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在经济起飞的阶段,在不同程度上犯过同样的错误。

这一时期,城市领导者和民众往往急于改变物质生活条件,而容易忽视城市历史文化古迹的保护,等到经济发展到一定的水平,重新追求丰富的精神生活,再来重视城市的文化渊源时,大批的历史街区和文化遗产已遭受彻底的破坏而无法挽回。

今天,我们生活的城市中,正逐渐消失的部分历史街巷说明我们仍在重走老路。

城市不断在更新着形式和内容,但总有一种人文情怀萦绕的家园情感,维系着人们生活在这城市里面,历史文化传统及其环境最真实的记录了这种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情感。

历史文化名城中的传统历史街巷,作为一个整体,比较集中、清晰地保存了这条集团的情感纽带。

历史文化及其环境的保护内容和范围的扩大,保护方式的更新,反映了历史保护的意识正逐步深入人心,人们开始认识到:历史文化传统是人类共有的财产,它不仅属于当代,也属于未来,不仅属于一个城市,也属于全世界。

今天我们把它保护好了,明天才会大放异彩。

天津“五大道”历史街区的空间肌理研究及其在保护更新中的延续与重构共3篇

天津“五大道”历史街区的空间肌理研究及其在保护更新中的延续与重构共3篇

天津“五大道”历史街区的空间肌理研究及其在保护更新中的延续与重构共3篇天津“五大道”历史街区的空间肌理研究及其在保护更新中的延续与重构1天津市是华北地区重要的港口城市,同时也是中国近代城市化的缩影。

天津市内有许多保存完好的历史文化遗产,其中“五大道”历史街区是最负盛名的一处。

五大道历史街区是天津近代汉族社会的缩影,也是中西合璧的文化交融的见证。

这里的建筑风格丰富多样,有欧式的别墅、中式的公馆,还有新古典主义、装饰艺术等多种建筑风格。

五大道历史街区的空间肌理是保护和更新的重要内容。

五大道历史街区的空间肌理概述:空间肌理是指建筑与城市呈现的形态、结构、组织等,是城市形态和城市规划的重要基础。

五大道历史街区的空间肌理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建筑高低错落,兼顾公私离合。

五大道历史街区以西洋建筑为主,建筑高低错落,体现了空间层次感。

一些建筑的庭院设计非常出色,既保护了私人空间的隐秘性,同时也有利于光线和空气的自由流通。

二、强调对称、平衡,构建空间秩序。

五大道历史街区的建筑格局强调对称、平衡,既体现了建筑形式之美,也符合东方文化的审美习惯。

三、强调景观形态,注重城市演进。

五大道历史街区的建筑形态多样,既有欧式的别墅、中式的公馆,也有新古典主义、装饰艺术等多种建筑风格,既体现了城市景观建设的过程和成果,也体现了城市演进的历程和特征。

保护和更新中的空间肌理延续与重构:为了保护和更新五大道历史街区的空间肌理,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以确保历史文化遗产的保留和传承。

一、立法保护。

天津市政府正式颁布了《天津市历史文化名城建设保护条例》,在立法领域对市内的历史文化遗产进行了保护。

二、重视管理。

为了加强对五大道历史街区的管理,天津市将其划分为文化旅游区,建立了专门的管理机构,制定了相关修建和改造的规划,以确保其空间肌理的延续和重构。

三、传承优秀传统。

在保持历史文化遗产原貌的基础上,适当地加入新的元素,更新历史文化遗产的内涵,让人们重新认识和接纳这些文化遗产的现代价值。

论城市肌理

论城市肌理

论城市肌理摘要: 城市的肌理是城市文明的标志,是在长期的历史岁月中长期浸润和积淀形成的。

在当今的城市体系中,随着时间的推进,古老的传统道路网络、城市肌理与当代肌理相并存,它们相互交织与融合。

有选择地保留现有的肌理,甚至挖掘原始的肌理,也可以用新的肌理去替换失去生命力的肌理,或者用新的功能去唤醒这种陷入困境的肌理,包括在原有肌理的引导下进行下一轮的开发建设活动,有效的将城市肌理理论融会于设计手段中。

关键词:城市肌理;城市形态;城市文化1 前言从城市肌理可以反映城市精神,城市的肌理是城市文明的标志,是在长期的历史岁月中长期浸润和积淀形成的,与城市的产生和发展相依相存,与人的休养生息有机相伴,是一部活的城市历史,印记着岁月的沧海桑田。

城市是否具有魅力,对居民是否具有亲切感、认同感、归属感,关键取决于城市肌理的细腻与丰富程度。

城市的建设和摧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同时发生的,那么旧的城市肌理和新的城市肌理在吞噬对方时却也在同时被对方吞噬。

在当今的城市体系中,随着时间的推进,古老的传统道路网络、城市肌理与当代肌理相并存,它们相互交织与融合。

如何将两者适当地结合起来成为了当代城市面临的巨大问题。

城市肌理是一个很有研究价值的课题。

本文将针对以上的问题探讨城市肌理方面的基础理论,发挥肌理对于生活,文化以及城市美学的贡献,并研究如何将其融会于设计手段中。

2 城市规划语境下的肌理2.1什么是城市肌理肌理是涵养城市文化底蕴、保持地区个性、焕发内在活力的重要依据,也是控制城市空间结构的重要手段。

肌理的形态可以是历史遗留的片断,也可以是建成不久的建筑群落,只要其空间形制与内容能对引领整个地段的风格有着影响,这种布局就可以称之为肌理。

2.2城市肌理的特征(1) 城市肌理的形态具有整体性、连续性特征,城市肌理是一种要素与要素、要素与群体之间具有紧密组织关系的城市形态;(2) 城市肌理的形态满足了审美的需要,它的审美特性是秩序与统一、韵律与节奏、变化与对比;(3) 城市肌理具有拼贴特征,特别是大城市;(4) 城市肌理具有动态特征,城市肌理能够以自身的组织规律向四周延展,或者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更替演变;(5) 城市肌理具有文化特征、地方特征。

关于推进城市有机更新的若干思考

关于推进城市有机更新的若干思考

关于推进城市有机更新的若干思考梁州作为东部沿海发达城市,已进入城市化加速推进的新阶段。

城市化的加速推进,为梁州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和动力,也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

城市有机更新理论的提出,对于积极应对城市化挑战,走绿色、生态、科学、可持续的城市化道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拟从梁州实际出发,借鉴西方国家城市更新经验,从理论和现实两个方面探求城市有机更新的途径。

一、城市有机更新的理论基础城市更新是一项繁琐而浩大的工程,涉及历史、文化、经济、环境等诸多方面,如果未进行慎重全面的研究,而是主观、片面臆断,很容易对城市造成不可估量和无法挽回的损失。

近代意义上的城市更新起源于产业革命,迄今已有200余年的历史,经历了大规模城市改造、结构和功能调整、中心城复兴和"社区规划"等阶段。

自20世纪60年代以后,许多西方学者开始从不同角度,对"城市更新"运动进行反思。

芬兰籍美国建筑师沙里宁(E穕ochSaarinen)提出了"有机疏散城市结构"理论。

沙里宁认为,城市是人类创造的一种有机体。

他通过对生物和人体的认识来研究城市,认为城市由许多"细胞"构成。

以日本丹下健三和黑川纪章为代表的"新陈代谢派"建筑师以生物界的基本规律为依据,主张采用最新技术,不断改进生活设施,来适应技术革新带来的变革,1同时也应注重历史传统的新旧关系,保持传统,从而实现城市历史风貌保护和更新的辨正统一。

随着西方在城市更新理论方面的研究,中国的建筑学家也开始了新的探索。

清华大学建筑与城市研究所所长吴良镛教授在主持北京菊儿胡同住宅改造(1988-1991)时提出并试验了有机更新理论。

他认为城市发展如同生物有机体的生长过程,应该不断地去掉旧的、腐败的部分,生长出新的内容,但这种新的组织应具有原有结构的特征。

也就是说应从原有的城市肌理对城市进行有机更新。

城市记忆的延续与更新_简论青岛里院的保护与整饬

城市记忆的延续与更新_简论青岛里院的保护与整饬
(三)居住人口老龄化、复杂化 近年来,由于新城区的迅速发展与崛起,导致城市经济、政治及
青岛市东平路 51 号院 . 自摄
生活重心东移,原住民尤其是年轻人陆续在其它区域买房,从里院中 迁出。目前居住在里院里的居民,总体来看分为两类,一类是来青岛 务工人员 ;另外一类原住民中的中老年人。因为来青岛务工人口流动性 大,素质参差不齐,再加上管理不便,使得里院的居住环境日益恶化。 此外,居住人口的老龄化,致使里院缺乏及时有效的维护,亟待修缮。
(四)年久失修,建筑本身老化 里院的建造时间一般在 20 世纪的二三十年代,迄今已近百年了, 在建成后,建筑就常年缺乏必要的日常维护与修缮,里院的各组成部 分基本都出现了很严重的老化问题,例如墙皮出现不同程度的脱落, 楼板、栏板的砂浆松动、裂缝,钢筋外露、梁柱松动等等 ;院内木走 廊和楼梯的木板材料老化、损坏,甚至有不同程度的腐烂,情况已经 相当严重,随时可能出现圮塌的危险 ;有些里院居民对其进行了简单的 修补,但是其危险性依然存在 ;有些院落建筑局部的挂瓦已经脱落, 有些墙体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裂缝。
(2)拆除物重新利用 : 青岛里院具有上百年的历史,其拆除物不仅 具有一定的使用功能,而且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是建造年代的工艺、
文化、施工等不可替代的物质载体。将拆除物重新应用于建筑中,一 般有整体异地重建、局部保留、新旧结合、改变用途等等方式。(如 王澍设计的宁波博物馆。)
2. 里院建筑节能更新 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的一项长期国策,节能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广义的建筑能耗不仅是建筑物建成后的能源消耗,还包括建筑物的建 材、设备生产和施工中的能源消耗。因此,建筑节能是青岛里院整饬 与修缮的唯一选择。 由于青岛里院产生与形成的原因,青岛里院在建造时一般都没有 采取节能措施,所以青岛里院可以叫做非节能建筑,甚至是高耗能建 筑。因此,传承和发扬青岛里院的历史风貌与文化传统就必须与时俱 进,对其进行节能改造。 青岛里院的节能措施以外墙、屋顶及门窗为改造重点。屋面 :瓦 屋加保温层、保温吊顶,平屋保温板隔热层;外墙:外墙外加保温砂浆、 保温板,外墙内更换为保温板层 ;门窗 :加换节能门窗,玻璃更换为 中空双层玻璃等等。 3. 特殊技术措施 在青岛里院的整饬与修缮过程中,需要采用特殊的现代技术手段, 其中包括 :结构加固、消防措施、避雷及无障碍设施等。青岛里院几 乎全部为历史建筑,都有着近百年的历史,普遍存在架构松动、老化, 没有消防设施或不完善,基本没有避雷设施与无障碍设施。因此在改 造的过程中,充分考虑特殊的技术措施是必不可少的。

“景观织补”理论下的城市肌理修复

“景观织补”理论下的城市肌理修复

“景观织补”理论下的城市肌理修复在城市化进程中,随着城市的扩张和建设,城市肌理(Pattern of city)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城市肌理修复即通过对城市肌理的织补和重构,修复城市原有的风貌和氛围,使城市变得更加美丽、宜居。

在城市肌理修复理论中,“景观织补”理论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理论基础。

本文将对“景观织补”理论下的城市肌理修复进行介绍和分析。

一、“景观织补”理论概述“景观织补”理论是指在城市化进程中对城市景观进行修复和重构,以实现城市肌理的再生和提升。

该理论关注城市原有的风貌和历史,通过对城市景观进行织补和重构,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保护。

在“景观织补”理论中,强调了城市景观的功能性和美观性的平衡,以及城市肌理的连续性和完整性的重要性。

二、城市肌理修复的重要性城市肌理是城市的空间结构和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城市发展的历史和文化,也是城市形象和特色的体现。

城市肌理的破坏会导致城市形象的混乱和失衡,影响城市的宜居性和发展品质。

城市肌理修复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城市肌理修复可以提升城市的形象和氛围。

城市肌理修复可以通过对城市景观的修复和重构,恢复城市原有的氛围和特色,提升城市的形象和吸引力,使城市更加美丽、宜居。

城市肌理修复可以强化城市的文化和历史认同。

城市肌理修复可以通过对城市的历史和文化进行保护和传承,强化城市的文化和历史认同,增强城市的认同感和凝聚力。

在“景观织补”理论下,城市肌理修复应当遵循以下原则和方法。

城市肌理修复应当注重城市景观的功能性和美观性的平衡。

城市肌理修复在织补城市景观的应当兼顾城市景观的实际功能和使用需求,使修复后的城市景观既能够满足城市生活的需要,又具有美观性和艺术性。

城市肌理修复应当注重城市肌理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城市肌理修复应当对城市原有的形态和历史进行保护和重构,保持城市肌理的连续性和完整性,使修复后的城市具有历史传承和特色文化。

城市肌理修复应当注重城市的人文关怀和社区参与。

城市肌理的发展及保护

城市肌理的发展及保护

城市肌理的发展及保护建筑学122 杨镜城市的肌理是城市文明的标志,是在长期的历史岁月中长期浸润和积淀形成的,与城市的产生和发展相依相存,与人的休养生息有机相伴,是一部活的城市历史,印记着岁月的沧海桑田。

城市是否具有魅力,对居民是否具有亲切感、认同感、归属感,关键取决于城市肌理的细腻与丰富程度。

肌理是涵养城市文化底蕴、保持地区个性、焕发内在活力的重要依据,也是控制城市空间结构的重要手段。

肌理的形态可以是历史遗留的片断,也可以是建成不久的建筑群落,只要其空间形制与内容能对引领整个地段的风格有着影响,这种布局就可以称之为肌理。

而城市肌理则是对这一特性的理性概括。

“肌”,是物质的表皮;“理”,是物质表皮的纹理。

城市肌理不仅是建筑与景观视觉的关键因素,也是其构造城市组织形态的体现。

城市肌理反映在建筑密度上,可以理解为城市的图底关系;反映在空间尺度上,可以理解为各种要素组成的城市空间结构。

城市肌理的形成是城市历史发展的结果,其本身可以体现城市的历史、人文以及人们对城市空间的认同感,是特定时期内的社会价值倾向的反映。

在长久的历史冲刷下,很多城市肌理能完整地保留下来,最关键的就是活跃在空间肌理下隐含着的人文情结,院落、里弄、胡同等传统城市肌理可以像年轮一样成为时间的印记。

从空间的街巷和建筑排布的肌理中可以看到历史的琢磨,从新与旧空间交织的街区肌理对比中可以感受到.。

历史的纵深与时空的张力。

因此对城市肌理的研究有助于更加透彻地理解这个城市。

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其尚存的文化内涵如何延续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这就在相当程度上需要借助规划者的专业素质和文化涵养来识别、整合、复兴城市街区中的微观空间构造。

把空间设计转化为肌理延续,从城市肌理的角度而非从建筑形式本身来塑造空间形象,这是在建设过程中须不遗余力去发掘的,也为在城市空间创造中提供一个新的着眼点。

对一个城市的理解,最直接的就是去亲身感受这个城市的空间形态,而城市肌理则是对这一特性的理性概括,因此对城市肌理的研究有助于更加透彻地理解这个城市。

论城市肌理的延续

论城市肌理的延续

同的作用 , 但是这些 因素 的影 响程 度是不 同的 。在诸 多 因素 中 自 5 城 市肌 理 的延续 然环境 的影 响是第一 位的 , 它在第 一层次上决 定着城 市肌理 的大 5. 重 视 历 史 与 现 代 空 间 的 过 渡 1
方 向 。 因 为 城 市 是 建 在 地 上 的 , 不 可 能 成 为 空 中楼 阁 , 然 建 而 既 i 高度 控 制 与 高 密 度 的 城 市 肌 理 保 护 。建 筑 高度 控 制 是 为 ) 在地上 , 就必然要受到 自然环境的 影响 。山区与水 乡的城市 空间 了防止城市 肌理在视觉感官上 出现 的突凹突 凸, 从而也 进一步 防 肌 理 总 是 呈 现 出一 种 完 全 不 同 的 景 象 。 止城市 肌理在视觉上 的分 裂。高密 度是 城市有 别 于乡村 的一般
对大体量 、 多功能 的公共建筑 的需求等 等 , 都会 对城市 、 建筑 、 城 市 肌 理 是 人 类 社 会 、 济 和 自然 三 种 环 境 系 统 构 成 的 复 杂 求 , 经 院落地块 、 绿化 和地表 的肌理造 成一 定程度 的改变。现在 的城 市 空 问 系统 。它 反 映 了 过 去 和 现 在 城 市 文 化 、 术 和 社 会 行 为 的 历 技 城市形态受 政治与社 会实践 的影 响 史 过程 , 是城市历史文化 的综 合表征 。它 的构成要 素可概括 为道 主要表现为一种 自由的发展 , 还是有 的( 如一些 高层 的出现可能与长 官意志有关 ) 但相对 比较 , 路网、 街区 、 节点 、 市用地和发 展轴等可 见物质实体 以及其 他不 城
更 地 可 见 的非 物 质 因 素 。 城 市 的 肌 理 是 人 类 社 会 文 化 生 活 在 空 问 上 小 , 多 地 与 经 济 因 素 联 系 在 一 起 , 产 开 发 的 利 润 成 为 建 筑 群 规模 与布 局 方 式 的主 要 标 准 。另 外 , 筑 营 造 技 术 的 发 展 也 是 一 建 的物 化 , 且 是 经 历 各 个 历 史 时 期 叠 加 而 成 , 变 化 总 是 以 原 有 并 其 个不 可忽 视 的 因 素 , 于框 架 结 构 与 钢 结 构 的 出 现 , 网 间 距 以 由 柱 的形 态 为 基 础 , 在 空 间 上 对 其 存 在 进 行 依 附 和 改 造 。 也 可 以 这 并 及 可 以 达 到 的 跨 度 的增 大 , 筑 构 件 与 材 料 大 小 的变 化 等 也 会 导 建 么说 , 城市肌理是记 录城市历史信 息的物质载体 。 致 人们 对于建筑肌理规模 的认识发 生变 化。 影 响城 市空 间肌理形 成的 因素 多种 多样 , 每一种 因素都 有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肌理的传承与更新
摘要:城市肌理是随着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而逐步演化的产物,是一个城市人文记忆和历史信息的载体,如何在城市肌理中延续城市的历史文脉,解读城市的人文记忆,构筑城市的美好未来,必然成为城市发展的重中之重。

在河西古镇开发中如何保护原有城市肌理,延续城市的历史文脉,做到保护城市的历史信息和风貌特征的同时,又能改善人居环境,使新的城市肌理能够“有机切入”原有肌理,成为一个必须重视的现实问题。

Abstract:Urban structure is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human social history and product,which is the carrier of the human memory and history information. How to continue the historical context and interpret the human memory and construct the bright future of the cities will become the focus of the cities' developments. In the development of Hexi ancient town,how to protect the original urban structure,continue the city's historical context and protect the city's historical information and style,at the same time,improve the human settlements and make the new urban structure become "organic entry" the original structure,become the urgent reality
problems paid attention to solving.
关键词:城市肌理;街道空间;人文记忆;历史文脉
Key words:urban structure;street space;human memory;historical context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6-4311(2014)18-0106-02
0 引言
城市肌理是指宏观尺度上的城市实体或城市空间,在二维状态呈现的易为视觉观察出规律的形状特征。

城市实体主要指建筑物、构筑物等,城市空间主要指街道等。

而文章则侧重于街道空间。

城市肌理的形成、发展、变化乃至消亡是依靠城市的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的,主要表现在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

在时间上,城市肌理是不同时期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以及街道的土地利用方式等社会、经济、文化内容的叠加;在空间上,城市肌理表现为城市实体在二维平面上呈现出的一种可识别的整体意象。

1 影响城市肌理的因素
城市肌理是架构在丰富的自然生态、历史文化与社会经济互动关系之上的一种复杂的聚居格局,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历史和文化价值,并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模式和生活状态。

影响城市肌理的因素主要有:自然环境、历史
传统、文化观念、居住形态和社会结构等。

2 河西城市肌理的成因
2.1 自然环境河西古镇全年气候温和,雨水充沛,地势西高东低。

它以普应山做枕,凤岭为屏,左有琉璃山之壮伟,右有螺峰山之雄峙,前享浦泽之滨湖。

整个古镇坐西朝东,后有靠山,前带流水,侧有护山,远有秀峰。

2.2 历史传统明成化7年,县治迁至河西,在南北建二楼暂备守望,万历年间,以柏家龙潭(三眼井,已覆盖)为中心修筑椭圆形土城,因先有庐舍而后建城,街道不甚整齐(图1)。

明崇祯六年改建成石城,周围2.3华里,城墙高一丈余,厚数尺,雉数白,开四门。

清同治十三年,城墙增高五尺余,并于城周围凿壕沟蓄水为卫。

光绪初年,又加建四角炮阁。

民国16年(1927)在城之四角增筑碉堡,以防匪乱。

2.3 文化观念河西古镇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受到儒道释三家思想的影响,河西镇庙宇、祠堂、牌坊等对城市肌理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河西土城的基本形制类似蛋形,是受到了道家风水思想的影响,寓喻为“蛋”中能出人才。

同时,为了防止河西风水的流失,城中无西大街。

2.4 社会构成河西是一个民族杂居的古镇,有汉、蒙、回等多个少数民族。

从古至今,这些民族的行为模式、居住习惯以及思想观念等方面在当地的城市肌理中必然会有充
分的体现。

2.5 居住形态河西作为一个多民族杂居的古镇,这些民族的居住习惯和建筑艺术、风格等在当地的民居建筑中有所体现。

同时,由于受到早期白族文化的影响,建筑也一定程度的表现了白族的建筑艺术和形式。

传统民居形式有“三坊一照壁”的师万真民居(图2),“四合院”式的杨范南民居大院、苏氏宗祠,其他型式还有“三间四耳倒八尺”、“一颗印”、“走马转角楼”等。

3 河西城市肌理的
现状
3.1 城镇布局形态河西古镇的城墙已经拆除,护城河已干涸,东、西和南门也早已不见。

但河西古镇的基本形制没有太大变动,在古镇外围的建筑依然保留了城墙围合的趋势,沿着“蛋”形的外围建造,使老城区整体肌理呈椭圆形。

古镇的北边主要为新建区域,东侧和南侧被村落簇拥,西侧主要为公共设施用地,在整体上形成了对中心老城区的围合,主要体现为四周高中间低,凸显了古镇老城区独特的椭圆形格局。

进入古镇的主入口主要为北门,北门的形制现依然保存(图3)。

古镇椭圆形围合的内部空间呈现的是南北向纵深感较强的布局状态,并基本以围绕古镇中心的公共建筑――文庙、大兴福寺为核心,其他民居自由并紧密布置在古镇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