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各历史时期典型城市肌理演进及其精神文化内涵解读
烟台城市发展优势及历史

六千年前形成的陆连沙洲,使芝罘岛由孤岛变成了连陆岛,是世界上最典型的陆连岛。芝罘岛,状若灵芝,是“灵著之山”,芝罘的海市在古代也是很著名的,被方士们当做求仙寻药的所在,素以“仙山”、“仙岛”而著名。二千二百年前的秦始皇巡视天下有两个目的,其一是扬威天下,稳定政权,其二是寻仙求药,以期长生不老,这也是他三次登巡芝罘的主要目的。古齐国八神之一的阳主神,“恩覃寰海”,始建于春秋时期的阳主庙,历经千年,香烟缭绕,更给芝罘岛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烟台开埠后,共有包括英、美、法、俄在内的十六个国家在烟台设立领事馆,这在烟台历史上是空前的,在中国其它城市是不多见的,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烟台在我国近代所处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历史事件《烟台条约》的签订,更把烟台与中国近代史紧密联系起来,体现了烟台特殊的历史文化价值。
烟台
朝阳街周围,是烟台开埠后,在外来势力的侵入、对内对外贸易空前繁荣及我国近代民族工商业艰难起步的背景下形成的商贸中心区。朝阳街商埠区,成为开埠后,烟台城市大发展的一个缩影。它是继烟台市发源地---奇山所城外,又一个代表烟台市发展重要历史阶段的历史性街区,在烟台的发展史上,乃至我国近代史上都留下了重要的一页。
纵横谈之四:开放城市与通商口岸
烟台背依青山,面向浩瀚的大海,吐纳百川,有着博大的胸怀。对于开放的当代世界而言,它是与世界联系的桥梁,认识中国的纽带,沿海开放成为烟台城市的明显特征。
烟台被辟为通商口岸,距今已有一百四十年的历史。1858年清政府被迫签订的《中英天津条约》和《中法天津条约》,将登州辟为通商口岸;1861年清政府批准通商口岸由登州改为烟台,自此烟台成为近代我国最早的通商口岸之一。
市内的东、西炮台山上的古炮台,“巩若金汤”,是由炮台、指挥所、弹药库、围墙组成的封闭式军事设施。大门上的刻石“表海风雄”、“威振罘山”,表达了先辈们抗击倭寇和外来侵略的英勇气概,凝聚着先辈们不屈不挠、英勇抗击侵略的民族精神。这些遗址,已不仅仅是近代海防军事设施的重要实物资料,现已成为我们民族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烟台近代城市规划演进及空间形态综合分析

烟台近代城市规划演进及空间形态综合分析王大为【摘要】After open foreign trade,Yantai evolved from traditional port town to modern commercial port city,urban space expanded.The expanding of urban space was answering the growing needs of city construction.As the scale of urban activity expands and enhances,the urban space and capacity grow,and city function increases.In the process from open trading port to occupied by Japan,urban space experienced four stages,expanded east along the coast line and enlarged south.Urban morphology showed coastal strip's character,and local order global disorder.%烟台开埠后,从传统城镇向近代港口城市演变,城市空间不断拓展.城市空间的扩展是开埠后烟台城市生长建设的需求和体现,当城市活动的规模扩大、活动烈度增强时,城市的空间就会不断扩展,城市容量不断增加,从而使城市的各项功能不断增强.从开埠到日伪,城市空间的扩展历经四个阶段的演进,呈现出沿海岸东扩位移并向南推进的趋势.城市形态表现为局部有序、全局无序的滨海带状特征.【期刊名称】《华中建筑》【年(卷),期】2013(000)007【总页数】3页(P98-100)【关键词】近代城市;城市空间;城市形态;烟台【作者】王大为【作者单位】武汉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84.2开埠通商是烟台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节点,由此,西方近代城市的新技术、新观念被移植进来,烟台被迫进入城市近代化的行列。
烟台历史文化 (精选可编辑)

烟台历史文化(精选可编辑)
烟台,是山东省地级市,因境内烟台山得名。
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为预防倭寇,曾在今烟台山设狼烟墩台。
是环渤海经济圈内重要节点城市、中国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中国海滨城市,“一带一路”国家战略重点建设港口城市。
历史变革
早在商、西周、春秋时为莱国地。
战国属齐国。
秦代属齐郡。
汉代属东莱郡。
晋属东莱国。
南北朝属东莱郡、长广郡。
隋属莱州。
唐属登州、莱州。
宋、元因之。
明、清属登州府、莱州府。
民国十四年(1925年)属东海道。
1928年废道。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1月19日,成立胶东军政委员会。
2月3日,日军侵占烟台。
民国三十年(1941年)2月6日,成立胶东行政联合办事处。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7月,成立胶东区行政公署,辖东海、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24日,八路军解放烟台,烟台成为八路军解放得最早、最大的沿海港口城市。
1950年,建立文登、莱阳专区和烟台市。
1956年文登、莱阳专区合并为莱阳专区。
1958年莱阳专区、烟台市合并为烟台地区。
1983年8月30日地级烟台市设立
1983年8月30日,撤销烟台地区,组建省辖地级烟台市,实行市管县体制。
1983年11月,撤销烟台地区,烟台市改为地级市。
1998年,烟台辖芝罘区、福山区、牟平区、莱山区4个区,长岛县以及龙口、莱阳市、莱州、蓬莱、招远、栖霞和海阳7个县级市,共11个街道、159个镇、32个乡,6568个行政村。
烟台旅游市情

烟台市情简介历史沿革烟台历史悠久,是中国古代早期文化发祥地之一。
据考证,早在更新世晚期(距今约1万年以前),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
烟台古为东夷族地,夏朝时东夷族在此建国,商、西周、春秋时为莱国地,战国属齐,秦代属齐郡,汉代为东莱郡,晋为东莱国,南北朝为东莱、长广郡,隋为莱州,唐宋元为登州、莱州,明清为登州府、莱州府。
公元1398年(明洪武三十一年),为防海寇侵扰,在烟台设岐山守御所,这是烟台最早的城市雏形。
同时在芝罘筑烽火台,又称“狼烟台”,烟台由此而得名。
公元1858年(清咸丰八年),清政府与英、法等国签订《天津条约》,开登州为通商口岸,1861年改为烟台。
此后,英、法、美等17个国家陆续在烟台设立领事馆。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建立文登、莱阳专区和省辖烟台市,1958年设立烟台地区,1983年11月成立地级烟台市。
自然地理烟台市地处山东半岛中部,濒临黄海、渤海、与辽东半岛及日本、韩国、朝鲜隔海相望。
烟台风光旖旎,景色秀丽,人文、自然景观得天独厚。
一望无垠的金沙碧浪、景观奇妙的大小岛屿、闻名遐迩的蓬莱仙阁、缥渺奇幻的海市蜃楼,使烟台赢得了黄海明珠的美誉。
烟台地形为低山丘陵区,山丘起伏和缓,沟壑纵横交错,山地占总面积的36.6%,丘陵39.7%,平原20.8%,洼地2.9%。
境内海拔500米以上的高山主要有大泽山、艾山、罗山、牙山、昆嵛山、招虎山等,其中最高峰为昆嵛山,海拔922.8米。
境内中小河流众多,5公里以上河流121条,其中五龙河、大沽河、大沽夹河、界河、辛安河等8条河流流域面积都在300平方公里以上。
烟台海岸线、岛岸线曲折绵长,共909公里。
有大小基岩岛屿63个,面积较大的有芝罘岛、南长山岛和养马岛,有居民的岛15个。
烟台属于温暖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水适中,空气湿润,气候温和。
全市年平均降水量为661.5毫米,年平均气候11.8℃,日照时数为2703小时,无霜期210天。
自然资源烟台海洋渔业资源丰富,盛产海参、对虾、鲍鱼、扇贝等多种海珍品,近海渔业生物品种有200多个,有捕捞价值的100余种,是全国重要的渔业基地。
烟台文化百年盘点

自1862年辟为山东首先开埠的口岸以来,西方文化的流入,与传统文化相融汇,使得烟台的新文化涓涓成流。
文明戏上演、钢琴教学、西画普及、舞蹈流布等等,都为山东省首倡地区之一。
继后,胶东根据地、解放区创演京剧新编的历史剧,为京剧改革积累了宝贵经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种文化事业日趋繁荣,有关艺术团体出访亚欧美各大洲、考古发掘出号称“东半坡”的长岛北庄原始社会村落遗址、烟台市被文化部授予“全国文化模范市”称号等等,都为烟台文艺百花园增辉添彩。
记住这些吧。
今天,当我们站在世纪之交,回首过去百年,可能会发现,它们构成了最醒目的路标。
烟台文化百年盘点-戏剧戏剧:话剧京剧相映生辉本世纪初,一种舍弃唱、念、做、打,讲白话、穿西装的“新剧”很快被刚刚剪掉辫子的黎民百姓所接受。
此后,中国话剧一发不可收拾,逐步取代了传统戏剧对市民的吸引力。
这个时候,烟台的话剧也勃勃发展起来。
据《烟台文化志》记载,1911年,刘艺舟等话剧演员在烟台登台,继后,于1946年形成高潮。
置身于解放区的烟台市人民中,学演文明戏(话剧在当时称文明戏)成为时尚。
1946年8月至12月有8个话剧团体,演出了近30个剧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烟台市文工团及烟台话剧团等专业文艺团体除上演全国流行的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年轻一代》、《雷雨》、《艳阳天》等名剧外,还编创上演了《智擒美女蛇》、《在S城的日子里》等大型话剧。
烟台成为山东省话剧较为活跃的地区之一。
戏曲也并不因历史的引退而甘于寂寞,它时刻提醒话剧不应对它的长处视而不见。
烟台戏曲的发展源远流长。
据记载,在胶东民间艺人中,世世代代流传着这样一句古语:“先有秧歌后有戏”。
这言中了戏曲艺术由初级到高级的衍变过程。
进入20世纪初,胶东民众常在年节及庙会期间“办耍”凑班演戏,流动艺人亦搭班沿城乡演出。
30年代后,烟台戏曲特别是京剧改革实践活动中,涌现了不少文艺人才和优秀作品。
自1940年前后就编演革新京剧,1942年后,一批新戏剧作品如《闯王进京》、《关羽之死》等相继问世。
烟台城市介绍PPT

ll
市烟 ,台
市 级, 大山 城东 市省 。辖
地 级
一二三四
历特当民 史色地俗 故景美文 事点食化
烟台古属莱国地,海洋文化源远流长,春秋战国时成为东方海上丝 绸之路起点,秦朝时徐福在此东渡扶桑。自唐初始为古登州所辖, 明朝为防倭寇侵扰设奇山守御所,并筑“狼烟台”,烟台由此得名。
第一章 历史故事
四 民俗文化
渔灯节
渔灯节,是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渔民自己 特有的传统民俗节日,主要流传于坐落在45 公里海岸线上的山后初家、芦洋、八角等十几 个渔村。作为一种祭祀活动,每年的农历正月 十三、十四,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渔民都要 拜祭龙王、海神娘娘、祭船和送渔灯,祈求海 上的神灵保佑新的一年人船平安,出海渔船满 仓,日进斗金……。
三 当地美食
福山拉面
福山拉面是烟台市福山区的一道传统美食,属于 鲁菜系。它分为实心面、空心面、龙须面三种。 福山拉面可以搭配各种卤汤,吃着卤香味美的面 条,面条更有劲道。福山拉面的特点是工艺性强, 口感好,品种多,因此在国内颇有盛名,而且在 海外也有诸多赞誉。
第四章 民俗文化
四 民俗文化
蓝关戏
,山 东
级省
完 结
旅游
胜地
二 特色景点
蓬莱阁
蓬莱阁,以“人间仙境”著称,八仙过海的神 话传说和海市蜃楼的奇观便流传于此,临海而 立的蓬莱阁,在云雾缭绕之中,仿佛置身于仙 境中,景区内拥有众多的古建筑群,错落有致 的亭台楼阁,十分有韵味,俯瞰大海,赏绝美 海景,过几天神仙日子。
二 特色景点
三仙山
三仙山,据说曾是三位仙女居住的地方,也是道教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有着迷人的山海 风光。景区内的亭台楼阁气势雄伟,飞檐翘角的建筑,蓝天碧水环绕,夜景很美,流光溢彩, 上演着一场视觉盛宴,近距离可以感受唯美梦幻的绝美仙境。
夏爽烟台——山海仙境赋予独有的人文特质

026走向世界 仙境烟台 SPECIAL特别策划烟台是中国古代早期文明发祥地之一,20万年以前,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距今7000年前,白石人创造了灿烂的史前文化;夏商时期,烟台是东夷族人嵎夷、莱夷活动的主要地区之一,商末周初,莱夷建立莱国,公元前567年被齐国所灭;秦朝先后属齐郡、胶东郡,汉属东莱郡,晋属东莱国,隋属莱州,唐宋元属登州、莱州、宁海州,明清属登州府、莱州府。
公元1398年(明洪武三十一年),为防倭寇侵扰,在奇山建守御千户所城,在芝罘北山上筑烽火台,又称狼烟墩台,烟台由此而得名。
1861年8月22日,烟台正式对外开埠,英、法、美等17个国家陆续在烟台设立领事馆。
民国初年,烟台属胶东道,治所在福山县;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烟台成为全国建立党组织、建立革命军队、建立人民政权最早的地区之一。
新中国诞生后,1950年设立莱阳、文登专区和省辖烟台市;1958年10月,设立烟台专区;夏爽烟台——山海仙境,是大自然赋予烟台的优越自然条件,是与生俱来的外在风采;烟台的内在气质则是一代代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创造繁荣祥和的辉煌文明成果,凝结热情好客的高尚情怀和粗犷奔放的豪爽品格。
大钦岛海带 图/高远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0272016.071983年11月,成立地级烟台市。
烟台历来是薪火相传的胶东文化龙头城市。
其文化根植于城市历史,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吸纳异域文化的基础上,海洋文化和大陆文化交错发展、交相辉映,形成独特的山海文化,进而衍生别具一格的特色文化——红色文化、绿色文化、蓝色文化和紫色文化。
山海文化在历史演进过程中扬长避短,凝结出“厚重典雅、开放包容、创新进取、浪漫时尚”的内涵特质和热情好客、粗犷豪放的情怀品格。
特色文化先后创造出物态的、制度的、行为的和心态的各种文化:从历史沿革角度看,创造了白石文化、莱文化、秦皇汉武东巡文化、东方海上丝绸之路文化、明清海防文化、近代开埠文化、胶东革命文化、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文化等;从地理建置方面看,创造了三神山、三神主庙、蓬莱阁、全真道烟霞洞、奇山所城、烟台山烽火台等文化……在民俗风情方面,创造了海阳大秧歌、莱州蓝关戏、胶东大鼓、长岛渔号、烟台剪纸等文化……在文化事业方面,烟台文化中心、胶东文化广场、牟平市民文化中心等一批大型文化设施蓬勃发展;在产业文化和文化产业方面,创造了海洋文化、葡萄酒文化、黄金文化和文化演艺、动漫创意、现代传媒等文化……烟台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体现了城市现实,并将担当起引领城市美好未来的历史责任。
烟台城市变化及案例分析8页word

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作业目录:一.烟台乡土地理概述二.烟台的自然环境和区位特点三.烟台历史文脉四.烟台市的发展历程和城市格局五.案例分析(优缺点对比)王君建091-1200927501022 我看烟台的城市设计一、烟台乡土地理概述是我城、商城、旅游城。
一、地理位置烟台全市海岸线长达909.3公里63崆峒岛颗颗灿烂的珍珠镶嵌在大海之中。
面积较大的有芝15的南长山岛、北长山岛、大黑山岛、小黑山岛、庙岛、砣矶岛、大钦119°34′~121°5736°16′~38°236区7个县级市和长岛县。
北京的海上门户。
最大横距21413013745.952643.60702.5206.62千米。
二、烟台的自然环境和区位特点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分明。
80%集中在夏季6、7、8三个3—510—1444米/最大月。
6—826.7℃。
该的80%以7月份降水天数平均在1550mm的暴雨日数集中在7、865%左右。
在初夏常因高温、风大、湿度小出现干旱。
9—1112—次年2二、低山丘陵的地形纵横交错。
山地占总面积的36.62%39.7%20.78%2.90%。
低山区位于市500米922.8米。
丘陵区分布于低山区周围及100-300三、烟台历史文脉1、2 区域划分与历史沿革一、区域划分烟台市辖芝罘区、莱莱州、蓬莱、招远、栖霞、海阳7个县级市。
总共有91个乡镇、6个乡、53585个居民委员会、6199个村委会、6864个自然村。
二、历史沿革、莱州府。
1398四、烟台市的发展历程和城市格局1.城市起源阶段——海防所城,海禁时期,中规中矩的“内陆方城”1.1 海防所城的设置与海禁政策的施行烟台“俯临渤海,镇齐接燕”,地形复杂,是京津海上门户,自古为屯兵之地。
明初,倭寇侵扰沿海边疆,民众深受其害,国家不得安宁。
为了防御倭寇的侵扰,加强海防,明朝采用“筑小城建卫所”的军事防范策略,在全国各州、县要害地区设立卫和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烟台各历史时期典型城市肌理演进及其精神文化内涵解读杨兰摘要:本文将烟台城市的历史分为起源、形成、发展三个不同阶段,从城市各历史阶段里应对海洋文化的不同态度而发生的事件(海禁、开埠、开放)出发,通过对各事件所处的社会环境中城市对地理环境“海”的不同应对表现,和以此而产生的典型的城市肌理(内陆方城、近海合院、海岸群楼)的体的机能的表象显示,逐层论述其抽象形态下深层次的精神文化内涵,而阐述烟台城市历史的脉络走向,以探求城市发展的未来之路。
关键词:城市肌理,海洋文化,精神文化内涵Abstract:This easy divides the history of Yantai city into three stages — its origin,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This easy begins with accounting different incidents (ban on maritime trade or intercourse with foreign countries; opening wharf; the open policy) which show the different attitudes towards marine culture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stages and illustrates different expressions to the sea, the geographical conditions, in different social environment and presentations of the function of the setup of typical urban texture (inland square city; offshore compound houses; coastal buildings). Then this easy expounds the deep spiritual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the abstract formation of urban texture and elaborates the historical trend of Yantai city and explore the future of urban development.Key Words: urban texture; marine culture; spiritual cultural connotation近代以来,“在传统农业经济区域形成与演化的漫长过程中,区域经济重心历经迂回转移而最终的趋势是向沿海挺进、向海洋靠拢”,这也是“长期封闭性、内构型中国屈服于近代世界海洋开拓趋势的必然结果”1,同时,这种围绕海洋而产生的超越土地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力,和人类缘于海洋而生成的精神的、行为的、社会的和物质的文明化生活内涵而衍生的海洋文化使中国的城市发展取得了质的飞跃。
烟台城市也因此由一个明代内陆区域的海防所城,而成为当前开放中的滨海城市。
城市肌理作为城市形态的外在视觉表象下更深层次的抽象形态,是由城市的各种要素,在一定的密度下,并按照某种组织规律,在一定范围空间上的一种重复、叠加结合而形成。
烟台城市形态的转变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城市肌理是城市历史最直观的见证,研究这一城市形态转变过程,应从城市肌理着手,正如建筑理论家约瑟夫·瑞克沃德(Joseph Rykwert)所言:“一个城市肌理正是对无形事物,对其所在社会,及其精神的有形反映”。
因此,城市肌理作为表现社会精神的一种动态性形态的表征,其演化表现出的具体形式是因为处于不同演化过程而表现出的阶段性现象,也包括地理环境(本文特指城市的临海特征)塑造作用的结果。
因此,烟台城市形态的转变历程,也必然是城市在各特定时期不同的精神文化对海这一特殊的地理环境的不同应对方式,和由此作用下而产生的城市肌理的动态演进过程。
这一动态的演进过程势必也契合着当前城市发展的普遍规律,因此,从烟台城市肌理的演进过程着手,解读其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城市肌理的精神文化内涵,有着在实验室进行实验的典型意义,为寻找城市肌理与文化内涵之间的一般关系提供帮助,由此而试图探求当前整个城市发展的未来之路。
1烟台各历史阶段典型城市肌理分析烟台的中心城区早在距今7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期就有处于原始聚落状态的人类居住,但也直至明洪武三十一年建立奇山守御千户所(简称所城),自“海防所城”的建立,城市发源地才得以产生。
随后的清咸丰十一年烟台被迫开埠,烟台核心城区成为以对外港口贸易功能为主的“开埠城市”,城市形成。
当代,1984年烟台列为全国首批14个对外开放城市之一,“开放城市”的确立使烟台城市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当前已是人口逾百万的不规则带状沿海城市。
城市肌理是城市精神和物质发展的沉积,是城市历史最直观的见证,也是一个地区发展过程延续性的最直接表现,更重要的是,它还建立起了一种可感知的秩序,以展现出这一地区城市形态的不断的演进过程。
以下即为烟台城市从起源到形成到发展的三个不同阶段代表性的城市肌理的演进分析,由此而寻求决定“其可被感知的秩序”的精神文化内涵。
1.1城市起源阶段——海防所城,海禁时期,中规中矩的“内陆方城”1.1.1海防所城的设置与海禁政策的施行烟台“俯临渤海,镇齐接燕”,地形复杂,是京津海上门户,自古为屯兵之地。
明初,倭寇侵扰沿海边疆,民众深受其害,国家不得安宁。
为了防御倭寇的侵扰,加强海防,明朝采用 “筑小城建卫所”的军事防范策略,在全国各州、县要害地区设立卫和所。
明洪武三十一年春,在芝罘,设立奇山所,筑城屯兵,建立炮台、烽火台,自此烟台成为海防重镇,奇山所城(简称所城)也成为烟台市区的发源地2。
“倭寇入侵的原因,与国际贸易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本朝禁止民间的海运通商,虽然律有明文,但实际上却无法彻底执行” 3,即引起“倭寇之患”的真正原因是明政府颁布的与海洋贸易有关的明文“海禁”政策。
海禁是明政府禁止私人出海从事海外贸易的政策。
明太祖朱元璋出于政治上的需要,除允许部分国家或部族通过“朝贡”的方式进行贸易外,其他私人海外贸易一律禁止。
官僚豪强多与商人勾结,逃避禁令,与海外夷人进行非法贸易,有的勾结倭寇,构成了明代的“倭寇之患”4。
中国古代一直限制民间的海上私人贸易,到了明代禁海令的出现无疑已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
以农耕经济为主体的中华文明是一主张和平自守的内向型文化,缺乏开拓海洋事业的进取精神。
因此,虽然中华民族早就有了出色的航海能力,但由此而产生的海洋贸易,不是向外扩展的外向型经济,而是一种内敛型的经济,它是作为农耕经济的一种补充形式而存在。
1.1.2典型城市肌理——中规中矩的内陆方城所城具有典型的中国古代军事防御城市的特点,整体为一秩序井然布局规整的正方形城池,城墙厚二丈,高二丈二尺,城墙外有护城河环绕,护城河宽三丈五尺,深一丈。
四边城墙中部均开设城门,四门之上筑有庙宇,城门之间均衡设“铺”,“铺”呈园弧状,突出城墙外,可以三面御敌,形成四楼十六铺防御格局。
城墙内侧设有环形马道可直通城上应战。
城内设十字大街直通四门,作为军事专用道路。
城内西北部设千户所衙及随职官眷住房;东北部设兵营及马棚、兵械库;东南部设练兵场;西南部设兵营伙房及粮草仓库。
此时,仅千人的方城——“所城”,同明朝的其它军事城堡如大同、宣化一样,是一个深刻地体现国家机器的工具,也是体现着宇宙秩序观和把这种秩序作为保护农耕、巩固权力的统治阶级的产物。
所城以其十字对称的轴线、厚重的城墙、规则整齐的格局体现着天朝帝国的威严与权力。
以此,从“方”出发,用方型的巨大盒子将方型的土地围合,内部再围绕于此加以方的再分割,形成四个大小均等的小方,然后根据城的形制等级划分出更小的方,最后再在方与方的交汇处均衡对称的铺路、设门、建庙。
所城层叠的方形正是将所有的内容聚拢后直指中心,形成完全的内向凝集力,然后由中心向外围逐级发散这能量,以此保护着这大方小方里属于 “农”的一方天地。
1.1.3精神文化内涵解读中国古代一直限制民间的海上私人贸易,稳定的农业社会和较少变化的经济结构,使中国古代的帝王们陶醉于万物皆备。
建所城的原因和目的都是为了稳定的农耕,所以城市肌理所显现的即是一安于土地,体现“天圆地方”宇宙观的中规中矩的“方”形格局,完全是以俯视的姿态面对待海洋文化。
所城这种四方围合的几何化的城市的形态特征,正是这种居高临下,惟我独尊精神上的象征在城市肌理上的反映。
城市起源阶段的烟台因限制海上私人贸易的海禁政策而设海防,建城池,因此,其对待以海上贸易为根本原动力的海洋文化是完全的抵制和压制的态度,所以所城的建构方式,无论城池本身的布局还是城址的选择都依然是沿袭千年的秩序、千年的规矩,丝毫未受海洋文化的任何影响,仍然是一个安于土地,中规中矩的内陆城池。
1.2城市形成阶段——开埠城市,条约时代,中体西用的“近海合院”1.2.1条约时代的开始与开埠城市的形成烟台所城建立后,因没有发生重大倭寇侵袭事件,基本处于安宁太平时期。
至1664 年 ( 清康熙三年 ) ,清廷旨令将奇山守御千户所废除 , 从此军变民地。
清政府在政治能力上却比不得他们的军事力量,它的贡献仅只限于维持社会秩序,在对外贸易的问题上也仍然是巩固和延续了前朝“宾服贡献”的做法(海禁政策仍然施行)。
鸦片战争后,随着一个个接踵而至的不平等条约的到来,史上的中国进入条约时代,烟台也因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天津条约》的签定而开埠通商,同时,自开埠后,准许外国人“听便居住,赁房买屋、租地,起造礼拜堂、医院”5。
在掠夺资源和倾销本国过剩产品时国外天主教徒、基督教徒和商人等相继蜂拥而至,设置了教堂以及洋行、旅馆、别墅、俱乐部、医院、学校等,由于仍然没有统一的规划,港口、码头周围成为新的中心,各式洋房便在其周边自发的自由生长,道路逐渐增多,因此而在海港至所城的范围内,形成了新的市区,开埠城市就此形成。
1.2.2典型城市肌理——中体西用的近海合院开埠后,随着对外经济联系的加强和新知识的传播,也引起民众生活方式的变化。
原先属于内陆的合院开始出现在海边,不再是传统的中规中矩,而是中式格局与西方形式的结合体。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沿海地区的民众通过频繁的海上贸易往来,可以不断接触外来的新事物和新风气,从而使当地社会文化具有多元性与开放性的特征。
开埠后,随着烟台民族工商业、手工业受海上贸易行为的刺激而兴起,之前属于内陆的“四合院”也开始出现在海边。
烟台山东侧近海处的民居主要分布在春德胡同、共和里、庆安里、庆祥胡同、和平巷,而庆安里的合院又具有其典型性:建筑布局基本上沿用传统的四合院式,但在个体建筑中更多地采用了西式建筑的建造技术,北正房为砖混结构二层楼房,外廊式,廊柱板梁及楼梯均为现浇成预制钢筋混凝土构件,檐下、柱头及扶手拦杆等处使用了西式装饰式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