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大城市中心体系空间肌理分异研究 以重庆市为例
特大城市推进数字化城市管理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以重庆市为例

,
这
样 可 以 充 分 满 足 不 同 条 件的城 市 的 管 理
需求
,
欠发达 地 区 对 于 社 会 监 督 员 庞 大 费 用 的
体 现 不 同 管理 水 平 与 档 次
,
吏撑 力 不 从 心
。
,
过 于 精细 的 流 程 对 简 单
。
上 述 三 种建 设 模式
实际上 是 市管
事件 处 置 效 率 的 影 响等 等 为此
,
万 州 区按 特大城 市进 行建设
目前 城 市
居住人 口 超过 80 万 人
远 郊 区 县集群
。
。
由2 1 个 县 构 成
、
。
城
市人 口3 20 万
-
,
经 济 条件
,
城市基 础相
对薄弱
,
贫 困 县 占6 0 %
发展经 济的压
,
力大
。
从 经 济 发 展 的 需 求 出发
,
近年来
城市 管 理 内 生 动 力 大 大 提 高
。
司签 署 了合作协议
模 式 的特 点 在 于
一
已 开 始 建设
。
这种
、
:
是 多 家共 享 软
硬 从
二
、
件平 台 资 源
,
各县 不 再 建独立 平 台
;
,
关 于 数字化城 市 管理 机
而 摊 薄建设 维 护 成本
二 是
对业 务流程
制
、
流 程 的探 索
“
相应 进 行 了 简 化
状况
“
。
,
以适 应 小 城 市 的 实 际
基于空间句法视角的商业中心变迁研究--以重庆市沙坪坝中心区为例

基于空间句法视角的商业中心变迁研究--以重庆市沙坪坝中心区为例于露【摘要】该文通过六个时期阶段对70年来的中心区发展进行了调查,建构的线段角度模型清晰地显示出随着城市生长而不断变化的空间结构,从而揭示了空间构形变化对商业中心区的维持和演变所起到的作用。
这个实例清楚地显示出使用空间句法的理论和工具进行城市研究所带来的几个优点。
其一,它的计算机分析手段能把本来难以言说、讨论,但能被人的直觉所感知的空间结构用一目了然的图示方式表达出来。
这样,空间构形的作用就可以从复杂的因素中抽离出来,凸现出空间对社会生活的反作用力。
其二,在做历史研究时,空间句法的拓扑学分析方法使我们能以一种全新的眼光审视那些古老的地图,从中提炼出蕴含在地图中的当时城市的更多信息。
%Through the six periods of time investigation on the seventy years of development of Central District,the paper establishes a segment model clearly showing the spatial structure consistently changing with the growth of the city,revealing the roles of spatial configuration transformation played in the maintenance and evolution of the 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 This case clearly unveils the several advantages brought by adopting spatial syntax theo-ry and tools to conduct urban studies. First, the means of computer analysis can graphically demonstrate the spatial configuration which can be sensed by intuition but hard to be orally expressed or discussed. Thus, the role of spatial configuration can be detached from the complex factors,and spatial coun-terforce against social life is highlighted. Second,when conducting historical studies,topologyspace syntax analysis method offers us a new view on the ancientmaps,from which more information on the city at that time can be gained.【期刊名称】《重庆建筑》【年(卷),期】2016(015)007【总页数】5页(P5-9)【关键词】空间句法;空间构形;商业中心;重庆市沙坪坝中心区【作者】于露【作者单位】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重庆 40004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024城市的形态和使用功能具有一定的关联几乎已经是一个普遍共识,这也是人们非常重视城市设计的根本原因。
基于城市群视角的重庆城市体系空间结构现状分析

基于城市群视角的重庆城市体系空间结构现状分析作者:徐中强陈俊华余玲来源:《湖北农业科学》2016年第02期摘要:基于城市群构建的视角,采用最新城市规模划分标准并通过引力、潜力模型和分形理论相结合的方法对重庆市城市体系的空间相互作用和空间结构现状进行了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重庆市除了主城区外,其他高位次城市规模不突出,存在大城市缺失,中间位序中小城市数目较多以及空间分布不均等不合理现状。
最后,针对城市空间结构的现状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重庆市;城市群;空间结构;分析中图分类号:F29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6)02-0536-05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6.02.067学术界一般认为城市群是指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向周围辐射构成城市的集合区域,城市群的特点反映在城市之间经济的紧密联系、产业的分工与合作,交通与社会生活、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的相互影响。
近几十年来,全球经济快速发展,各国、各地区之间竞争日趋激烈,为了加快本国的城市化进程,世界各国都把构建城市群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
刘继生等[1]运用分形维数、集聚维数等方法对城镇体系空间结构进行了研究。
陈其霆[2]、冯凯等[3]基于城市形态分形研究方法,运用城市首位律、分维数的方式,分别研究了甘肃省城镇体系和中原城市群的城市空间结构。
前人对城市体系空间结构的研究多基于城市首位律和分形理论,而在此方法上进行进一步的创新研究较少。
重庆市地域广阔,所辖区县众多,发展潜力巨大,特别是在直辖后城市规模迅速扩大,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所辖区县获得较快发展,部分区县城市发展已有相当规模,整体上呈现城市群的雏形。
岳斯玮[4]基于分形理论对重庆“一小时经济圈”范围内的15个区县城市体系规模结构进行了研究,李斌[5]对重庆城镇体系结构的研究是通过比较分析2011年与2005年的城市相关数据。
重庆市正在向构建大重庆城市群发展战略迈进,需要从新的视角进一步研究城市空间结构现状,为以后的发展提供参考。
城市意象热点空间研究——以重庆大学城为例

城市意象热点空间研究——以重庆大学城为例作者:马昱来源:《中国房地产业》 2019年第8期【摘要】以城市意象为研究出发点,通过对大学城城市空间中交流最为频繁,可识别性较强的汇聚空间进行调查,探析大学城意象结构的内在特点以及影响大学城意象热点的因素,为大学城特色空间的营造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启发。
【关键词】城市意象;大学城;意象热点凯文?林奇提出城市空间意象由道路、边界、区域、节点、标志五大要素构成,并提出“可意象性”的概念,指出这些要素是构成城市可意象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相互组合构成公共意象。
本次研究从影响城市结构网络中交流最为频繁、可识别性突出的“城市汇聚点”切入,引入“意象热点”这一概念,以重庆大学城片区为实证调查对象,挖掘重庆大学城潜在的“意象热点”。
1、研究概况1.1意象热点意象热点,即在影响城市结构网络中,交流最为频繁、可识别性突出的城市集聚点。
从城市微观层面看,意象热点实际可能是节点、地标,或者是意象突出的建筑群;在宏观城市尺度上则主要表现出点空间属性。
城市意象热点是公共空间组成的重要载体和内容,居民正是通过意象热点中派生出一系列城市次连接和次节点,从而构成城市整体意象。
1.2大学城概况重庆大学城地处重庆市沙坪坝区 ,用地面积约为 33平方公里,规划人口约为 100万。
根据规划,大学城将形成四纵四横的道路骨架,两河两山的生态廊道,包含一个中央公共地带和三个圈层。
规划充分利用公共地带的辐射范围,为更多的高校带来共享的可能性。
大学城呈南北向分布的梭形,中心条状的公共地带包含了教育、科技、医疗健康、学术文化、艺术、生态、商业、居住等功能,是园区级的共享地带,通过景观大道及其两侧的公共地带和东部的科研发展用地连接,组成了完整的中部组团;公共地带东西两侧分布高校校园,南北两端为大学城预留发展用地;大学园区和研发园区之间有大片的生态结合带。
2、研究目的和思路以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理论为基础,运用意象地图和调查访谈的方法进行数据收集,并运用SD法进行数据整理、分析,以意象热点为中心,探析意象热点空间特征及其所拓展的意象热点区域的构成要素,为形成有特色的大学城城市空间提供思路和启发。
高中地理高二地理人教版选修4练习:第二章-城乡合理布局与协调发展-过关检测

第二章过关检测(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我国重庆市示意图读重庆市“有机松散、分片集中、分区平衡”的城市结构地域形态图,完成第1~2题。
1.影响重庆形成这种城市地域形态的主要因素是()。
A.地形崎岖不平和河流阻隔B.气候温暖湿润C.工业集中分布D.交通干道向东西延伸2.该种空间形态的保持有利于重庆()。
A.城市功能逐步完善B.城市整体人居环境水准不断提高C.城市风貌特色水平提高D.各区域间的生产生活联系加强解析:重庆受长江、嘉陵江和地形崎岖等自然条件影响,城市用地被分隔为几个有一定规模的独立单元,每个单元依据优越的地理条件独立发展,城市各部分之间又相互联系,体现了重庆的风貌特色。
答案:1.A 2.C3.城镇合理布局的意义在于()。
A.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B.实现乡村城市化C.促进区域发展,取得最佳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D.摆脱自然和历史因素,向现代化的大都市发展解析:合理的城镇布局,可使一定地域范围内规模、职能各异的城镇组成具有一定地域结构并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进而有效地促进区域发展。
答案:C武汉城市圈是以武汉为核心、以100km为半径的区域,包括1个特大城市、1个大城市、7个中等城市。
据此完成第4~5题。
武汉城市圈城市经济联系等级图4.在该城市群中共有级城镇()。
A.3B.4C.5D.65.该城市群可以看作体系()。
①城市等级②城市职能③城市空间④六边形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解析:第4题,根据题干可知,该城市等级规模分3级,图示仅为经济联系等级。
第5题,材料和图例能反映出城市的规模大小。
通过经济联系将各个城市连成一个整体,构成一个城镇体系网络,该图未反映出城市的职能,而六边形不是城镇体系的组成部分。
答案:4.A 5.B山东半岛城市群包括济南、青岛、淄博、潍坊、东营、烟台、威海、日照及邹平县,该规划预计到2020年山东半岛基本实现现代化。
据此完成第6~7题。
结合城市设计理论阐述空间的情境表达--以重庆市三峡广场为例

结合城市设计理论阐述空间的情境表达--以重庆市三峡广场为例范占勇;陈蔚【摘要】Combining city design theory, the article first analyzes “situation” concept. It then analyzes space subject from the aspects of spatial experience, cultural experience and natural experience. Thirdly, the article analyzes space object from the aspects of space objects, spatial scale. Lastly, from intentionality and accessibility, it analyzes interaction between space subject and space object—the established spirit of place. The article tries to explore a scientific expression of situation of city square, hoping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future design and construction.%结合城市设计理论,从解析“情境”概念出发,从空间体验、文化体验、自然体验三个方面分析重庆市沙坪坝区三峡广场的空间主体,再从空间形态、空间尺度两个方面剖析其空间客体,最后从可意象性、可达性两个方面研究空间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与场所精神的建立,试图探寻一条科学表达城市广场情境的路径,为今后的设计和建设提供参考。
【期刊名称】《建筑与文化》【年(卷),期】2016(000)002【总页数】2页(P110-111)【关键词】城市设计理论;情境;空间主体;空间客体;场所精神【作者】范占勇;陈蔚【作者单位】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授山地城镇建设与新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正文语种】中文重庆,我国四个直辖市之一,依托其在西南地区优越的地理位置,历朝以来都有着繁华的商业。
与生活相结合的城市设计_重庆城市空间设计中的问题探讨

,
”
,
弱 化 城 市 空 间 奋共 性 与
,
私 密 性 的 矛 质 ; 倡 导 以 人 的 活 动 为 设计 依 据 的
“
网 络形
。
”
街 道 空 间 模 式 最 终认 为 将城 市 设
计 与 城 市 生 活 相 结 合是 城 市 焕 发 活 力 的 有效 途径
关键 词
簇 群 式 ; 可 居性 ; 网 络 形 ; 城 市 活 力 ; 设 计
, ,
“
0 2 世 纪 9 年代 中后 期 一 批注 重清 洁 安 全 的 封 闭 式 花 园 小 区 应 运 而生 0
和 配 套设施 利 用 围 墙 或沿 街 门 面 加 以 围 合 强 调 物 业 管 理 的 封 闭性
, , ,
。
称 其 为小 区 事 实 上 更
,
类 似于 7 年 代我 国 盛行 的 机关 大 院模式 川 一 般 由几 幢 或 十几 幢 建筑 构成 内部 设 有 必要 的 服务 设施 0
相
应地 人 的 活 动 空 间也 随之树 形 化 在系统 触及 的地 方 有较 频繁 的 活 动 而 没有 触 及 的 地 方则 成 为消极
空间
。
对 照 之 下 传统街 道 的 动人之 处并 不 在 于 建筑 语汇 如 何 丰 富 设计 手 法 如何新 颖 奇 特 街 道 空 间如 何戏剧 化 可 以 说这 些 都不重 要 重 要 的是 空 间 的 曲折 变化 长短 街巷 的 鳞次 栉 比 ; 街 道 中交 通 交往 和空 间Biblioteka 计 的 依据一。 。
“
”
,
、
因 此 我 们 不 妨 回过 头 从 固 有 的 城 市肌 理 簇 群 中找 寻 城 市
《2024年地域文化视野的城市空间形态研究——以重庆、武汉、南京地区为例》范文

《地域文化视野的城市空间形态研究——以重庆、武汉、南京地区为例》篇一地域文化视野下的城市空间形态研究——以重庆、武汉、南京地区为例一、引言在全球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城市作为地域文化的集中体现和传播媒介,其空间形态不仅是经济发展的物质载体,也是地域文化的具象表现。
本研究以重庆、武汉、南京三个具有代表性的城市为例,从地域文化视野出发,探讨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特征及其与地域文化的互动关系。
二、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空间形态的塑造与地域文化的传承成为学术界和公众关注的焦点。
重庆、武汉、南京作为中国西南、中部和东南部的代表性城市,其独特的地域文化和城市空间形态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本研究旨在通过深入分析这三个城市的空间形态,揭示其与地域文化的内在联系,为城市规划与文化保护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三、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实地考察法和数据分析法相结合的方式,系统收集三个城市的历史文化资料、城市规划数据和空间形态信息。
同时,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对城市空间形态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
四、重庆城市空间形态研究重庆以其独特的地形和丰富的巴蜀文化著称。
其城市空间形态呈现出依山傍水的特色,错落有致的建筑布局与山城地形相得益彰。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重庆充分挖掘和利用地域文化资源,形成了独具魅力的空间形态。
五、武汉城市空间形态研究武汉作为江城,长江与其支流共同孕育了独特的荆楚文化。
武汉的城市空间形态呈现出沿江发展的态势,桥梁和码头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节点。
同时,武汉的城市建筑风格融合了中西文化元素,展现出一种开放包容的城市风貌。
六、南京城市空间形态研究南京作为古都,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其城市空间形态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演变,古都的建筑风格与现代的城市发展相融合。
南京的城市规划注重历史文化保护,古迹与现代建筑和谐共存,形成了独特的历史文化街区。
七、地域文化与城市空间形态的互动关系三个城市的空间形态均与当地的地域文化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