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拉格--城市肌理与空间限定分析x
北京菊儿胡同改造分析

• 形态构成旳角度 城市肌理是一种抽象旳城市 形态,这种城市形态有一定 旳规模和组织规律
两个方面
(1)反应在建筑密度上,城市肌理可 以了解为城市旳图底关系
(2)反应在空间尺度上,能够了解为 多种要素构成旳城市空间构造。
• 人文旳角度
蕴含着丰富旳生活内容-----了解 (1)城市肌理能够体现城市旳历
道胡同体系,继承和发展合院 住宅
有机更新、类四合院。
重新修建旳菊儿胡同按 照“类四合院”模式进行 设计 ---------所谓旳“类四合院”模式,
即抽取老式空间形态旳原型,用新 材料和理念发明新旳人居环境,同 步处理某些目前面临旳问题。
菊儿胡同旳总平面
菊儿胡同规划旳一种要点是整个街区向城市开放,沿街没有任何形式旳围墙, 区内部经过鱼骨式旳小巷相通,能够自由旳到达每个院落单元内部。这种开放 街坊体系给城市交通和居民出行带来旳便利
• 清末民初,这座寺庙逐渐衰败。日本占领 北京期间曾在此驻军。日本投降后,不断 有人搬进去居住,李福增家就是1945年住 进41号院旳第一批。大殿、佛堂、厢房都 被改成了住宅。后来,这里总共住进了24 户,80多口人。
旧城改造计划
• 发展旳原因-----上世纪 80年代,这条胡同被 列为北京危旧房改造 项目---危旧房集中旳 街区
• 新四合院旳布置方式也采用了周围布置旳庭院式 ,一期容积率为1. 32,166/ha,二期容积率为1 .56.196套/ha,所以能比层数相同旳旳、采用 其他布置方旳低层高密度住宅取得更高旳容积率 。(在我国。低层高密度住宅定义为;建筑容积率 不太于0. 9,或者套密度不不小于3 5套/1000 m2 ,且层数在四层下列檐口高下于15米旳住宅
• 主要遵照旳原则-------
城市形态过程视角下城市商业中心区空间格局演进——以贵阳市“大十字”地块为例

中图分类号 TU984.1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3-739X (2024)05-0081-06 收稿日期 2023-08-21摘 要 “大十字”是贵阳市商业区的中心,承载着贵阳历史文化和城市商业空间的变迁。
借鉴城市形态学理论,把贵阳市“大十字”地块城市形态演变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并结合不同阶段的历史地图,对其城市形态演变过程中的街道系统、建筑功能、建筑基底、建筑高度、地块循环等形态要素进行分析,从而归纳出城市商业中心区空间格局演进规律和特征。
发掘贵阳城市中心城区地域特色,加深对城市系统时空发展的理解,以期对城市更新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城市形态学 形态演变 空间格局 中心城区Abstract The Dashizi district is the center of Guiyang commercial district, carrying the changes in Guiyang's historical culture and venue space. Using the theory of urban morphology for reference, the evolution process of urban morphology of Guiyang's Dashizi district is divided into four stages, and combining with the historical maps of different stages, the street system, building functions, building bases, building heights, plot circulation and other morphological elements in the evolution process of urban morphology are analyzed, so as to summarize the evolution rul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patial pattern of the urban commercial center. Exploring the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entral urban area of Guiyang, and deepening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spatiotemporal development of the urban system can provide a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basis for urban renewal.Keywords Urban morphology, Morphological evolution, Spatial pattern, Central urban area城市形态过程视角下城市商业中心区空间格局演进——以贵阳市“大十字”地块为例Evolution of the Spatial Pattern of Urban Commercial Cente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Urban Form Process:A Case Study of the Dashizi District in Guiyang黄 蕊 | Huang Rui 张建涛 | Zhang Jiantao贵阳市“大十字”地块(简称“大十字”地块)作为贵阳市老城区的发展起源,承载了贵阳市民生活和城市发展的记忆,是贵阳市历史发展的地区缩影,具有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沈阳市铁西区废弃铁路周边城市空间更新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 TU984.11+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3-739X (2023)09-0114-05 收稿日期 2022-03-02摘 要 通过对沈阳市铁西区特定地段内现存废弃铁路专线及周边空间进行实地调研,分析了沈阳市铁西区废弃铁路及周边区域城市特征。
从城市空间肌理衔接、多样化城市功能组织、铁西区人文历史延续三个方面梳理了铁西区废弃铁路周边城市问题。
针对以上问题提出整体性缝合策略、混合性缝合策略、连续性缝合策略,对铁西区废弃铁路周边城市空间进行空间肌理更新、空间功能重组以及场所氛围营造,以解决沈阳市铁西区在城市发展更新中面临的问题。
关键词 铁西区 废弃铁路 城市更新 缝合Abstract Based on the field survey of the existing abandoned railway lines and the surrounding space in a specific section of Tiexi District, Shenyang Cit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bandoned railway lines and the surrounding areas in Tiexi District, Shenyang City are analyzed. The problems of the surrounding cities of the abandoned railway in Tiexi District are sorted out from three aspects: the connection of urban spatial texture, the organization of diversified urban functions, and the continuation of humanistic history in Tiexi District. In view of the above problems, the overall suture strategy, the mixed suture strategy and the continuous suture strategy are proposed, and the spatial texture update, spatial function reorganization and place atmosphere creation of the urban space around the abandoned railway in Tiexi District are carried out to solve the problems faced by Tiexi District in urban development and renewal.Keywords Tiexi District, Abandoned railway, Urban renewal, Suture沈阳市铁西区废弃铁路周边城市空间更新策略研究Urban Space Renewal Strategy Around the Abandoned Railway in Tiexi District, Shenyang在新中国的建设史上,沈阳具有“东方鲁尔”之称号和“共和国工业的长子”之美誉。
论城市肌理

论城市肌理摘要: 城市的肌理是城市文明的标志,是在长期的历史岁月中长期浸润和积淀形成的。
在当今的城市体系中,随着时间的推进,古老的传统道路网络、城市肌理与当代肌理相并存,它们相互交织与融合。
有选择地保留现有的肌理,甚至挖掘原始的肌理,也可以用新的肌理去替换失去生命力的肌理,或者用新的功能去唤醒这种陷入困境的肌理,包括在原有肌理的引导下进行下一轮的开发建设活动,有效的将城市肌理理论融会于设计手段中。
关键词:城市肌理;城市形态;城市文化1 前言从城市肌理可以反映城市精神,城市的肌理是城市文明的标志,是在长期的历史岁月中长期浸润和积淀形成的,与城市的产生和发展相依相存,与人的休养生息有机相伴,是一部活的城市历史,印记着岁月的沧海桑田。
城市是否具有魅力,对居民是否具有亲切感、认同感、归属感,关键取决于城市肌理的细腻与丰富程度。
城市的建设和摧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同时发生的,那么旧的城市肌理和新的城市肌理在吞噬对方时却也在同时被对方吞噬。
在当今的城市体系中,随着时间的推进,古老的传统道路网络、城市肌理与当代肌理相并存,它们相互交织与融合。
如何将两者适当地结合起来成为了当代城市面临的巨大问题。
城市肌理是一个很有研究价值的课题。
本文将针对以上的问题探讨城市肌理方面的基础理论,发挥肌理对于生活,文化以及城市美学的贡献,并研究如何将其融会于设计手段中。
2 城市规划语境下的肌理2.1什么是城市肌理肌理是涵养城市文化底蕴、保持地区个性、焕发内在活力的重要依据,也是控制城市空间结构的重要手段。
肌理的形态可以是历史遗留的片断,也可以是建成不久的建筑群落,只要其空间形制与内容能对引领整个地段的风格有着影响,这种布局就可以称之为肌理。
2.2城市肌理的特征(1) 城市肌理的形态具有整体性、连续性特征,城市肌理是一种要素与要素、要素与群体之间具有紧密组织关系的城市形态;(2) 城市肌理的形态满足了审美的需要,它的审美特性是秩序与统一、韵律与节奏、变化与对比;(3) 城市肌理具有拼贴特征,特别是大城市;(4) 城市肌理具有动态特征,城市肌理能够以自身的组织规律向四周延展,或者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更替演变;(5) 城市肌理具有文化特征、地方特征。
城市外部空间设计

城市外部空间设计城市的外部空间是它的门面。
城市外部空间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到访人们对这个城市的印象。
那么,如何对城市的外部空间进行设计呢?以下是有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城市外部空间设计,希望能帮到你。
城市外部空间设计城市外部空间设计的探索1.外部空间1.1外部空间定义提到“外部空间”,首先了解“空间”这一概念。
“空间”作为概念从提出到现今,一直被广大的设计者们所谈论,并成为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研究的重要内容。
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在《道德经》一文中提到“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这句话被广大设计者们用来解释“空间”的概念;芦原义信在《外部空间的设计》中指出“空间基本上是由一个物体同感觉它的人之间产生的相互关系所形成的”。
因而可以分析总结出“空间”的价值是通过“使用”来衡量的,在使用的过程中需要它与其“使用人群”进行互动才能实现它的价值。
芦原义信在《外部空间的设计》中对外部空间做出了解释,认为“它是从自然当中限定自然开始的,是从自然当中由框框所划定的空间,是由人创造出的有目的的外部空间,是比自然更有意义的空间”。
总结“空间”和“外部空间”的定义可以得知,外部空间是对空间形式的一种细分,它是相对于内部空间提出来的概念,并在现今受到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领域的关注。
1.2 外部空间的限定要素芦原义信在《外部空间的设计》中认为“建筑空间根据常识来说是由地板、墙壁、天花板三要素所限定的”,而建筑空间是与外部空间对立划分出的空间形式的一种。
因此,相对的建筑空间而言,芦原义信认为“外部空间因为是作为‘没有屋顶的建筑’考虑的,所以必须是由地板和墙壁这两个要素所限定的”。
因此,外部空间与自然环境相比较,区别在于是外部空间有限定元素的,而限定元素正是外部空间设计的手法。
换句话说就是外部空间是把自然环境通过“地板”和“墙壁”这两个限定元素设计而出的。
所以,外部空间的限定要素是由基本水平性和垂直性形式和由基本水平性与垂直性演变成的形式组成,通过限定使外部空间既区别于建筑空间,又有别于自然环境。
城市规划设计的基本方法(PPT-33张)

根据不同的建筑形态、建筑群体组合及空间布局关系,将街区的空间肌理特征归纳为5大类、7小类。其中里弄、规整院落、自生院落、沿街商住这四种肌理类型是最能体现历史风貌特色的城市肌理类型。
(二)肌理类型的还原与转换
肌理和建筑的类型在街区中是复杂多样的,看似无序,却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第一步需要在这些类型中抽象出原型,然后针对原型进行类型转换的研究,分析新的可能,即类型变体,以此引导性的空间构建。
类型学设计方法过程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 辨别提取——类型还原——形态重组
(一)肌理类型的辨别和提取
里弄、院落、沿街商住楼等建筑类型构成了街区中各种形态的街坊以及街巷,各个类型中又含有不同的形态变体——“亚类型”。 可借助图底分析的方法,它能简化并抽象地表达出城市空间的结构秩序,是选择提取空间类型和建筑类型的有效工具。
(1)肌理保护原则 地块边界对城市肌理和空间特征的影响不能忽视,这些边界的形成有自然条件所制约,或是当时的经济、政治或文化因素所致使,正是这些历史文化传统,才塑造了历史地区风貌的骨架。因此,在城市设计中,地块边界的确定是以最小的肌理类型单元为依据的。
(2)原型修补原则 需要拆除建筑的地块,它原来的空间类型仍具有典型性,则对该地块的肌理采用原型修补的原则。新建筑的布局与体量以原来的空间肌理类型为依据,恢复由保留历史建筑原先构筑的肌理类型。
(5)整合创新原则 城市设计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原有肌理类型的分析后,重复这些类型,但会削弱了城市的多样性,使空间流于模仿。类型学思路的运用是一个整合创新的过程,最终目的乃是将归纳分类的建筑和空间类型转化为新的形式,并应用与城市设计。
应用实例:地块D 地块内有两处保留历史建筑,其余均可拆除,是一种无序组合的肌理类型。依规划用地功能的调整—将引入旅馆和办公功能,以及周边空间形态的变化—东侧已建高层居住小区,整合后形成一种围合感较强的院落型空间肌理,满足旅馆和办公功能的需要。
城市空间形态构成要素

罗曼努姆广场
乃尔维口广场
罗马共和国 罗 帝国广场群 马
市
中
心
24
钟鼓楼景山
乾清门
保和殿 中和殿 太和殿
城市轴线设计典范之北京
太和门
金水桥 午门
端门 北京紫禁城中轴线布置及其延伸
天安门
25
城市轴线设计典范之平遥
次要轴线 (生活性道路)
主
要
轴
次要轴线
线
(生活性道路)
平遥古城轴线及局部鸟瞰
26
城市轴线设计典范之广州
整体的、贯穿城市核心地区的轴线
空间;(如中国明清两代的北京城
市中轴线、巴黎以东西向贯穿新旧 城区的城市中轴线为核心的多组轴 罗马共和广场鸟瞰
图拉真广场
线空间。)
泽扎略广场 奥古斯都广场
局部的、主要以某特定的公共建筑 群而考虑规划设计的轴线空间; (如罗马帝国时期的广场群、哈德 良别墅建筑群等。)
轴线的交叉处。
27
城市轴线设计典范之广州
广 州 传 统 轴 线 平 面 及 鸟 瞰
28
双
燕
塔
岭
公
公
园
园
“景观织补”理论下的城市肌理修复

“景观织补”理论下的城市肌理修复陈雪(西南交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四川成都610097)城市的片段化催生了“织补城市”的概念,作为景观织补主要介质的绿地,以其柔性、流动性、渗透性的特质在织补城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以绿地为介质,通过概念辨析、应用及模型分析,探讨“景观织补”在旧城与新城环境中对城市肌理的修复作用。
同时打破传统意义上“织补”这一概念的整体性,将其分解为“织”与“补”2个层次,对2个层次在城市肌理修复上的不同表现进行了阐述。
城市肌理;景观织补;绿地系统认为,“城市织补”这一理论的应用不应仅限于旧城与新城之间的风貌协调及历史传承方面,更应针对整个城市的破碎化问题进行思考。
1.3景观织补景观,反映统一的自然空间、社会经济空间组成要素总体特征的集合体和空间体系。
景观织补就是运用这些空间集合体和空间体系,充分利用其所独有的柔性、流动和渗透的特质,对城市肌理和公共空间破碎区和片段区进行填补和修复,从而将其自身有机地融入城市结构,成为织补和整合被现代城市建设所肢解的城市肌理和公共空间的“粘合剂”[3]。
如果把城市看做是一个容器,建筑、道路等是容器里的沙石,绿地就充当了水的功能,弹性地对“沙石”间的空隙进行了填补,使城市这个“容器”成为和谐统一的系统。
2景观织补的类型景观织补,总体来说包括2种形式:一是景观建筑织补;二是绿地织补。
景观建筑织补,是一个相对概念,对于单纯的建筑织补来说,景观建筑织补把软质的景观元素考虑在内,以建筑构件搭配景观元素的方式修补城市肌理。
植物柔化建筑,一来避免了建筑的拆除与翻新,二来在不破坏原有景观的历史价值基础上,营造了新的景观。
绿地织补在修补城市肌理方面,较建筑来说有明显的优势。
一是绿地边界模糊可以柔化建筑生硬的线条轮廓;二是植物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不同的地区由于不同的气候、地形、温度等有独特的本土植物,能够很好地展现当地的景观风貌;三是绿地形状不受限,能以各种形式渗入城市公共空间,起到沟通联系的作用,让原本不完整的肌理变得更完整,使得其形成一个整体[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仿罗马式
立体派超现代主义
建筑多样性
布拉格建筑给人 整体上的观感是 建筑顶部变化特 别丰富,且色彩 极为绚丽夺目
• 城市 色彩 景观
红瓦黄墙 金色之城
***布拉格城堡:圣瓦 特教堂、圣乔 治教堂、旧王 宫、黄金巷
著名景观
著名景观
塞德莱茨教堂
天文钟
鲁道夫音乐厅
国家歌剧院
国家博物馆
著名景观
哈维尔 图书馆
城市特征总结
自然生态环境 绿地、山坡、河流形成了小镇的自然生态大环境
历史与文化传统 注重历史、文化的保留与延续
规划、建筑特色 围合式建筑群落,以小镇广场或教堂为中心的公共、开 放式活动空间,人性化尺度的街道,风格多变却又协调 统一的建筑,建筑与环境的色彩搭配
生活形态 小镇的平和、朴实、恬淡宁静形成了和谐、高雅的生活 格调
布拉格
。全市分为10个行政区。 • 1993年1月1日,捷克和斯洛伐克各自独立。布拉格为捷克首都。
经济中心
布拉格为全国最大的经济中心。 工业以机械制造为主,产品有运输 机械(汽车、机车和车辆)、机床、 电机、矿山机械、建筑机械、农机 等。还有化工 、纺织、皮革、印 刷、食品加工等。工业主要分布于 城市的西南郊和东南郊。
有一个地方值得我们知道
• ——
建 筑 142
赵舒宇
目录
• 布拉格地理概况 • 布拉格历史
• 城市肌理分析 • 空间限定分析 • 建筑多样性 • 景观与交通 • 城市特征总结
布拉格地理概况
• 布拉格是捷克共和国的首都和最大的城市,位于该国的中波西米 亚州、伏尔塔瓦河流域。
• 布拉格位于欧洲中部,距离柏林,维也纳等其他国家的主要城市 较近。与大部分周边国家边境的距离一般为100-200公里。
提恩教堂
卡夫卡博物馆
低碳环保的公共交通
布拉格市政当局在城市交通规划上强调公交优先,提倡有轨电车、公共汽车和地铁等多种交通工具和谐发展,逐步形成一套完善的 多元化立体公共交通网络。全市乘公共交通车辆外出的人占到近70%。 有轨电车没有污染,造价低,安全性较高,噪音更小。 同时还具有多种具有文化特色的交通方式,如马车等。
老城区
工业区
布拉格城市肌理
Prague urban fabric
城市 道路 广场 空间
蜘蛛网式、自由式 街道布局
教堂 老城广场
• 城市由五种不同的 元素组成,这些元
素是地标、边缘、 节点、区域、路径
•
——《城市的
意象》凯文·林奇
空间限定
广场空间 布拉格的广场星罗棋布,并且大部分广场形状并不规则,然而排列规整的建筑物却营造
• 布拉格的面积为496 平方千米,人口为118.3万。
布拉格历史
• 新石器时代,布拉格即有人类居住。 • 数千年来,布拉格所在伏尔塔瓦河段为南北欧之间商路上的要津 。 • 最古老的居民点始于 9世纪下半叶。 • 14世纪,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四世时期在布拉格建都。 • 一度成为欧洲最大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之一。 • 17世纪中叶,被外族占领,经济衰退。 • 18世纪,中欧局势稳定,经济又获发展。 • 1845年通铁路,19世纪90年代出现电车。 • 1918年成为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首都。城市职能扩展,工业发展迅速。 • 1920年将周围郊区合并,形成大布拉格。 •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被德国占领。 • 1945年5月5日获得解放,进行重建,同时为保护和恢复历史名胜进行了规划
出了强烈的围合感,形成独具特色的广场空间。
空间限定 ——街道的空间环境
布拉格的街道狭窄曲折,有明显的连续性,在街道尽头以及转角处时常会有尖顶建筑作为对景,增添了 空间的趣味性。
街道小品:地砖、座椅、草坪花坛的挡土墙、 路灯、垃圾箱等实用性小品;喷泉、雕塑等观赏性小品
空间限定
布拉格街头随处可见的雕塑为其增添了浓厚的艺术文化气息,各类喷泉与广 场空间充分结合,既营造了优美的景观,也为人们提供了游憩的场地。
空间限定
——街道及广场的空间尺度
1:1与1:2之间
• 瓦刺拉夫广场位于新城中心 • 建筑一般30米,广场保持1:2高宽比 • 街道全长约一千米,宽60米 • 街道两端对景建筑:国家博物馆
建筑多样性
布拉格的建筑是世界 性的,然而并未因此 而丧失其地方性的风 味。Βιβλιοθήκη 特式巴洛克式现代风格
文艺复兴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