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城市肌理角度浅议小陆家嘴中心区_省略_993版规划和现状实施的对比谈起_朱笠

合集下载

我国商业建筑现状——以上海陆家嘴城市CBD为例进行现状反思

我国商业建筑现状——以上海陆家嘴城市CBD为例进行现状反思

我国商业建筑现状——以上海陆家嘴城市CBD为例进行现状反思摘要:我国现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建设速度,程度之激烈甚于发达国家数倍。

在这样的建筑速度之下,我们也看到国内对于城市建筑疏于回顾与反思。

全国上下、大江南北的建筑“通用化”、无个性化的现象愈演愈烈,而且,由于这种开发不是从人的现实需求出发,带有极大的主观性和盲目性,致使大量高级写字楼、度假村、别墅区建成后长期无人问津,造成极大的浪费。

文章通过对城市CBD的整体布局、单体建筑、绿化、交通等方面问题的提出,指出现在城市CBD建设中所要改进的部分,从而希望通过对已有建筑的反思和批判,在今后的城市CBD建设中减少类似问题的出现,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中央商务区(CBD);反思;问题;批评意识0 引言:现在我们对于城市建筑的理解大多数都是停留在建筑师对于其的介绍之上,但是一个完整的建筑设计必然是一个不断反思和不断超越的历程永远不会停留在一处,这就需要我们拥有反思的意识。

“在对社会的批评中,仅用语言是不够的。

作为一位建筑师,你必须用物质形态表达思想”,安藤忠雄如是说。

物质形态即需要用实践来表达,建筑反思批评就是一种实践活动。

在现代的意义上说,没有任何实践可以离得开理论的普遍指导,批评更是一种建立在理论基础之上的实践活动。

1 时刻具有反思意识在所有的各种艺术中,建筑是不可避免的、无处不在的艺术,也是人们最熟悉的艺术。

人们可以不看绘画,不听音乐,不读诗歌,但是不可能不接触、不使用、不观看建筑,因为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建筑。

建筑是最复杂、最综合的艺术,它需要人们去体验、去使用、去理解、去维护[4,5]。

在建筑的历史中,后现代主义建筑既是对现代主义建筑的反思、批判与重构。

犹如利奥塔德所说“后现代主义不是处于终结状态的现代主义,而是处于新生状态的现代主义。

”这是一种强有力的社会批判,是当代西方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思想家对于资本主义社会自身发展的一种反省;从更高的思想层面上理解是对现代化进程利弊的反省,也是对新时代文化艺术规则的重构[1,2,3]。

上海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国际化经济中心的标志之地

上海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国际化经济中心的标志之地

上海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国际化经济中心的标志之地上海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简称陆家嘴)作为上海国际化经济中心的标志之地,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位于上海浦东新区的陆家嘴地区,以其高楼林立的现代化金融建筑群和繁忙的商业活动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从陆家嘴的历史背景、发展壮大、国际化进程以及对上海经济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介绍,以便更好地理解陆家嘴在国际化经济中心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首先,回顾陆家嘴的历史背景。

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上海开始积极探索经济改革与开放的道路。

上世纪80年代,上海市政府决定将陆家嘴打造成一个金融中心,以引进外资和吸引国际金融机构的设立。

陆家嘴地区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包括建设高楼大厦和完善金融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投资。

这为陆家嘴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时间的推移,陆家嘴逐渐崭露头角,成为国际金融界和商界的热门目的地。

1990年代,上海设立了浦东新区,陆家嘴成为浦东新区的核心区域,逐渐发展壮大起来。

一系列重要的金融机构,如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中国证监会上海总部、中国银行上海总部等,纷纷在陆家嘴设立办公地点。

同时,国内外众多金融机构也纷纷进驻陆家嘴,为上海建设国际化经济中心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陆家嘴的国际化进程也在不断推进。

自上世纪90年代末,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就开始吸引众多国际金融机构的设立,包括著名的外资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及期货公司等。

例如,摩根大通、汇丰银行、瑞士信贷、德意志银行等国际知名金融机构在陆家嘴设立分支机构,将上海作为亚洲及全球业务的重要基地。

同时,陆家嘴也成为了各类金融交易的核心区域,包括股票、债券、期货等交易。

上海证券交易所和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都位于陆家嘴,为中国资本市场的开放与国际化交易提供了重要平台。

上海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的发展对上海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陆家嘴的兴起为上海吸引了大量的资本投资和人才流动,推动了上海金融业和商业服务业的发展。

金融机构的设立带来了大量的金融业务和交易活动,促进了上海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不断提升。

陆家嘴局部区域更新中的设计策略思考

陆家嘴局部区域更新中的设计策略思考

陆家嘴局部区域更新中的设计策略思考摘要:对陆家嘴局部区域更新中存在的慢行系统连续性较差,街道空间品质不足等问题考虑采取增设慢行空间轴线与功能节点空间,并增设智慧街道设施等设计策略的思考。

关键词:城市更新、陆家嘴、慢行系统、智慧城市引言陆家嘴金融贸易区位于上海浦东,总面积为28平方米,为黄浦江和上海城市内环线所环绕,所处地理位置具有独特优势。

作为上海的金融中心,在很短的时间内成为上海对外展示的名片,摩天大楼形成的壮阔天际线功不可没,但同时也由于规划上过于讲究地标感和视觉效果,对于内部实际使用者来说空间并不友好。

整个小陆家嘴区域土地职能基本都为商务办公,含有少部分的高档住区和点状商业,沿滨江虽有商铺沿街而立,但对行人开放度不高,地理方位指向性不足,导致人在高楼间行走容易形成视觉迷失感,公共空间导向性不足。

1.陆家嘴区域城市更新问题分析1.1道路空间分析及问题地块主要呈“L”形,地块的延伸方向主要分为东西向与南北向两条,且两个延伸方上的地块分别有一条道路轴线。

其中东西方向的地块轴线延伸至地块边的购物中心,南北方向的地块轴线可以向外延伸成为城市轴线,分别连接外滩陆地、滨江绿地和众多居住小区。

地块周围还有东方明珠公园、中心绿地等城市公园,但总体看来与地块连接性不足。

(如图1)图1 道路宏观轴线分析1.1.1道路空间分析在车行交通中,就地块区域内停车场分布情况以及机动车停车分布情况,可以看出各开发地块停车管理各自为政,彼此之间缺乏联动共享,地面停车缺乏管控而过度发展,现有地下停车空间未得到充分利用。

并且早晚高峰道路压力大,车行流线与人行流线协调不合理,地块间道路对人流汇集处的疏解能力差。

在慢行道路中,就道路空间尺度以及非机动车通行情况,可以看出街区内部步行道狭窄曲折未形成网络体系,步行的安全性与便捷性欠佳,道路资源不足,道路运行压力大,秩序混乱,非机动车通行十分受限。

就陆家嘴地区各类非机动车出行时间分布情况(如图2),可以看出工作时间段内非机动车辆数集中,非机动车出行有明显的的早晚高峰,说明非机动车以通勤出行为主,但设施条件不足通行空间有待提高。

小陆家嘴区域写字楼市场浅析

小陆家嘴区域写字楼市场浅析

小陆家嘴区域写字楼市场浅析小陆家嘴区域写字楼市场浅析1. 小陆家嘴区域介绍1.1 区域界定小陆家嘴区域,西、北濒临黄浦江、东至浦东南路、南至东昌路。

图1-1:小陆家嘴区域界定1.2 功能定位在未来几年里,浦东发展的定位是将浦东新区建设成未来上海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的核心功能区。

浦东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的开发将形成“五大功能组团”,以金茂大厦、证券交易所为重心的中外贸易机构要素市场组团;以人行、汇丰、中银大厦等为重心的国际银行楼群组团;以东方明珠、香格里拉、正大广场为重心的休闲旅游景点组团;以仁恒、汤臣等沿江地带为重心的顶级江景住宅园区组团;以陆家嘴中心区西区为重心的跨国公司区域总部大厦组团。

1.3 区域现状小陆家嘴区域共规划有甲级写字楼26幢,现已竣工写字楼20幢。

代表楼盘有金茂大厦、中银大厦、汇丰银行大厦、中国保险大厦、招商局大厦、浦发银行大厦、证券大厦等。

同时,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印尼黄金置地大厦、上海银行大厦、合生国际大厦、中国平安金融大厦以及新宏基投入巨资的原美食城地块等工程都如火如荼的展开。

在已使用的办公楼中,客户主要以中外金融机构为主,小陆家嘴区域将逐渐成为金融机构在沪的中心点。

小陆家嘴CBD最大的软肋在于交通问题和配套问题。

该地区虽然有轨道交通疏散人流,但地面的交通组织非常混乱。

道路虽然宽阔,但众多的岔路和人流使交通拥挤不堪。

更严重的是堵车问题。

陆家嘴的规划定位于CBD,强调CBD必须以集中建造高档写字楼为主,相对就忽视了配套商业零售和餐饮娱乐设施的布局。

在陆家嘴地区建成的大型零售商业只有正大广场。

与浦西徐家汇等商圈相比,在小陆家嘴密集的办公楼宇内外,几乎没有能够满足白领群体不同消费需求的商业和服务网点分布。

2.小陆家嘴区域写字楼市场状况小陆家嘴区域是现阶段上海甲级写字楼的集中地,按照我们对小陆家嘴区域的界定,区域内已投入使用的甲级写字楼共20幢。

由于交银金融大厦、上海银行大厦、世界金融大厦和银都大厦均不对外出租出售,中商大厦正处于内部改建中目前也未对外进行租售,故对以上5楼盘不做分析,在下文中将对另外15幢甲级写字楼作为样本进行分析。

浅析上海浦东陆家嘴中央商务区的城市设计

浅析上海浦东陆家嘴中央商务区的城市设计
(1】 历史 保 护 和城 市 更 新 。 ( 人 的适 居 性 。 2) ( 空 间 特征 。 3) ( 4)土地 综合 使 用 。
不 息 的 高 速 车 流 ,容 易 产 生

( 环境与文化联系。 5)
( 6)建筑艺术与美学准则。 本文试 图根据 以上 6个方面 ,比较 陆家嘴 中央 商务 区与 法 国拉 - 德方斯新区两者的城市设计 , 以总结设计城市新 区的
摘 要: 文试 图通 过 历 史保 护 和 城 市更 新 、 的 适 居 性 、 本 人 空
分 , 东也 不例 外 。 如 何 寻 找 一 个 契 机 , 成 一 个 合 理 的过 渡 浦 形
间特征 、 地 综合 使 用 、 境 与 文 化联 系及 建 筑 艺术 与 美 学 准 土 环
和铺垫 , 使该 区域 与周围环境形成传统 、 文化 上的延续 , 是浦 东城市设计 尚待解决 的问题。 与浦东不 同的是 , ・ 拉 德方斯新区所处 的位置具有更悠久 的历史渊源。法国巴黎有一条历史 自然形成的著名的 中轴线 , 始建于 1 4 6 0年 , 东起 罗浮宫 , 经协 和广场 、 香榭 丽舍大街 、 凯 旋门而向西延伸。拉 ・ 德方斯新 区正好就位于这条 中轴线上。
金融贸易功能区 , 与浦西外滩滨水 区域共同构成现代城市功能 的凝聚核 一 一中央商务区。
自 19 9 0年 浦 东 正 式 开 发 以 来 ,十 年 问 建 造 了 五 千 万 m。
的建筑 , 初步建成了陆家嘴 中央商务 区 , 为 2 成 0世纪 世界城 市发展史上 的创举。但是 , 当人们在这个 区域 内行走时 , 感叹 周围建筑及其环境的现代化之余, 总是觉得这里缺少了一点什
维普资讯
浅析上海浦东陆家嘴中央 商务 区的城市设计

浅析上海“外滩——陆家嘴”片区景观规划

浅析上海“外滩——陆家嘴”片区景观规划

图 外滩风景 浅析上海“外滩——陆家嘴”片区景观规划城市景观主要是指城市建筑实体、城市市政设施和城市绿地形成的城市整体或部分形象,包括城内和周边山体、水体、城市建筑、植物、道路、城市雕塑、市政设施、交通设施等多类型城市元素,涵盖整体或者部分城市区域。

景观概念作为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间和物质所构成的综合体,它是复杂的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在大地上的烙印。

基于以上的概念理解,从原始人类的为了生存的实践活动,到农业社会、工业社会所有的更高层次的设计活动,在地球上形成了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景观格局。

上海,中国大陆第一大城市,是中国大陆的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

上海又是一座新兴的旅游目的地,具有深厚的近代城市文化底蕴和众多的历史古迹。

如今上海已经发展成为一个闪耀全球的国际化大都市,并致力于在2020年建设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和航运中心。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上海的城市景观也随着变化。

本文将通过文脉与特色、游览线与节点、视线与视点来分析上海“外滩——陆家嘴”片区城市景观规划。

一、 文脉与特色外滩滨水区无疑是上海最具代表性的城市空间之一,在外滩沿江步行道上缓步徐行是如此令人难忘,沿着整条步行道,我们看到的不但是20世纪初上海最动人的部分,而且见证了新上海的崛起——在发展中的世界级大都会,一个代表21世纪都市面貌的城市。

外滩的房屋开始时都是两层楼和三层楼。

本世纪以来,由于建筑技术的发展和经济实力的增长,出现多层和高层,式样五花八门,诸如英国古典式、英国新古典式、英国文艺复兴式亚细亚大楼(原上海冶金设计院)、上海总会(今东风饭店〕、汇丰大楼(原上海市人民政府大楼)、恰和大楼(今外贸局大楼)等、法国古典式、法国大住宅式、哥特式、巴洛克式、近代西方式、东印度式、折中主义式、中西掺合式等,被誉为“万国建筑博览”。

我们生活在既有的地域文化背景下,根深蒂固地受到历史传统的影响。

街道既然是城市文化氛围的体现,无论是新建或改建,都应从既有的文脉肌理中去获取创造和体验街道景观特征的表现方法。

上海陆家嘴中心区公共绿地的城市活力解析

上海陆家嘴中心区公共绿地的城市活力解析
城 市建 筑 2 01 7 6【 UR B AN I S M A ND A R CHI T E CT U RE J u n 2 0
上海 陆家嘴 中心 区公共绿地 的城市活力解析
耿 萼志
朱笠
杨 舂侠 1 Ge n g H u i z h Z i h u L i Y a n g C h u n x i a
不 足 .表 现 为公 共绿 地 内人 群 的长 时 间驻 留活 动 和社 会性 活 动较 少 关 键词 陆 家嘴 中心 区 公共 绿地 城 市活 力 人 群活 动调 查
然后 ,对 公共 绿
地 的 穿 行人 数和 不 同 时间 段 1  ̄ 0 , 8 t 留人 数进 行 实地 调查 ,并对 公 共绿 地 内商 业点 的 使 用情 况进 行 现场 统 计 通 过调 查 发现 公共 绿地 的城 市 活 力 最 后 .从 公 共绿 地可 达 性 的角 度 进行 分析 指 出导致 城 市活 力 缺失 的 可达
me as u r e i n dex of u r b an vi t al i t y i s pr op os e d f r om t wo as p ec t s : t he ac t i ve deg r e e of p eopl e s a c t i v i t i es i n publ i c s pa c e and t h e pos i t i ve e fe c t o f publ i c s pa c e on pe opl e s a c t i v i t i es .Af t e r t h at , t he num ber of p eopl e wal k i ng t hr ough and l i n ger i ng a t di f f er en t t i me wer e i n ve s t i ga t ed, an d t h e nu m be r of peopl e who us e c om m er ci al f a ci l i t i es i n publ i c g r e en s pa c e wa s c ount e d I t s h ows t ha t t h e publ i c g r ee n s p ac e i s l ac k of u r ban vi t al i t y t o s om e e x t e nt , w hi c h we f ound t ha t t her e ar e f ew l ong— t i me l i nge r i ng a c t i v i t i es an d s oc i a l a c t i v i t i es i n t h e publ i c g r e en s p ac e.F i na l l y , f r 0m t h e vi e w of a c c e s s i bi l i t y o f publ i c g r e en s pa c e. t h e pa per poi n t s ou t t ha t t he r e as on s a r e as f ol l owi n g:t h e wal k i ng di s t an c e f r om me t r o

城市规划管理过程中控规的困境及出路探索_1

城市规划管理过程中控规的困境及出路探索_1

城市规划管理过程中控规的困境及出路探索发布时间:2022-11-21T07:55:29.017Z 来源:《城镇建设》2022年7月14期作者:朱意炼[导读] 作为城市规划与详细规划修建间的一个承前启后中心层级,控规也是政府引领城市发展、朱意炼东莞市谢岗镇规划管理所广东东莞 523000摘要:作为城市规划与详细规划修建间的一个承前启后中心层级,控规也是政府引领城市发展、建设的一大直接方式。

伴随《城乡规划法》的颁布、推行,控规也呈现出越来越突出的重要性,也需要开始全面落实控规。

但是在规划管理中,却暴露出很明显的控规缺点、冲突。

所以,应结合市场规律,一展规划的科学性、公正性,并把控好可以控制的部分,及时变通难以控制的部位。

同时,还应以控规单元为进行编制控规的单位,全面强化对控规的掌控,并鼓励公众参与编制控规,以便控规可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基于此,本文概述了城市规划管理中关于控规的基本内容,并针对当前控规的困境,提出了相应的出路,仅供参考。

关键词:城市规划管理;控规;困境及出路引言伴随经济的增长、国民生活品质的稳步提升,现代城市也在不断加快发展建设速度。

作为城市规划管理中很重要的环节,控规的作用也日益突出[1]。

然而,在控规实践管理中,还呈现出一定的问题,而带给城市整体建设与发展一些影响。

为了更好地让控规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则应全方位把握好控规内涵,并针对控规的困境,及时探索出相应的出路,以便城市能够更好地发展。

一、城市规划管理中关于控规的概述控制性详细规划就是控规的全称,主要指的就是面向城市的发展、规划所展开的一项全面管理活动。

一般而言,控规会牵涉到多个方面,如控制环境容量及建筑、市内用地开发等一系列的内容,甚至还直接关乎着与城市的稳定发展[2]。

而在实际管理城市规划中结合相应的控规措施,则可以让各种具体的规划管理措施兼具科学性、合理性,并促进城市快速提高各项指标。

此外,结合合理的控规方式,还能够关于城市发展源源不断的活力,并在源头上推动城市建设与经济水平的全面提高,让广大市民的生活品质也获得不断提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城市肌理角度浅议小陆家嘴中心区活力的失落——以1993版规划和现状实施的对比谈起朱笠,吴艳翠,王婷摘要:虽然 1993年出台的陆家嘴中心区指引性城市设计方案强调了城市活力的营造,但发展到目前却出现了活力严重缺失的问题。

为了探究哪些原因造成了现有区域与城市设计活力营造目标的背离,本文从城市肌理与城市活力关联的角度出发,建构出联通路径、行为链接、行为尺度、分形特征的分析框架,并从这四个维度探寻现状与1993年陆家嘴中心区城市设计方案的差异性,最终分析了造成两者差异的原因。

1.引言1.1概述1990年,中央决定开发浦东,自此沉寂多年的城市空间形态开始发生突变。

陆家嘴中心区作为上海建设全球城市的重要象征,作为当今中国最具现代形象的地标区域,作为上海中心商务区(CBD)的核心组成部分,其建设从一开始就被置于聚光灯下。

虽然建成后的陆家嘴高楼林立,极富震撼力,但事实上,光鲜亮丽的背后却隐藏着这样的一个现象:整个陆家嘴中心区社会性公共活动严重缺失,观光客的游览范围仅局限在东方明珠、金茂大厦地块附近;而在许多在陆家嘴大楼内办公的人看来,走出自己工作的大楼(甚至他们的公司所占据的那个楼层或者他们的办公室),外面都是荒漠,是与自己的生活和日常活动轨迹不相关的“空”的空间(孙施文,2006)。

每到晚上,整个陆家嘴地区人去楼空,沿江展开面灯火通明的喧嚣繁华与其内部空间的冰冷空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些现象与陆家嘴城市中心的身份显然极不相称。

毫无人气与活力的街道空间,隐约呈现出电影我是传奇中末日来临的荒凉感原本连接滨江大道与陆家嘴环路的百步街由于缺乏活力已沦为停车场功能仅有的一些小尺度商业设施由于缺乏使用人群而显得凋敝清冷很难想象这是东方明珠北侧的滨江开放空间,近乎空无一人图1 陆家嘴地区活力缺失现状1.2陆家嘴地区初期城市设计方案简述陆家嘴开发建设初期,为了广开思路,获取高水平设计方案并提高陆家嘴地区知名度,上海市政府于1992年5月至11月组织了陆家嘴中心区城市设计方案国际咨询活动。

五家咨询单位,即英国的罗杰斯、法国的贝罗、日本的伊东丰雄、意大利的福克萨斯、中方的联合咨询组递交了设计方案(图2)。

图2 陆家嘴中心区城市设计方案国家咨询五大投标方案 图3 1993年《上海陆家嘴中心区规划设计》设计平面图4《上海陆家嘴中心区规划设计》设计彩平 1992年上海市政府决定成立陆家嘴中心区深化规划领导小组。

该小组的作用是结合上海陆家嘴地区的实际和浦东开发的战略目标,将国际咨询的成果融入中心区可实施运作的规划方案中。

1993年8月,深化规划领导小组向上海市政府递交了《上海陆家嘴中心区规划设计》。

1993年12月,上海市政府正式批复该规划。

成为陆家嘴地区发展建设的重要指引(图3,图4)。

笔者通过翻阅当年5大规划设计方案,发现一些方案设计理念上也强调了需要营造城市活力。

如当年投标的英国罗杰斯方案强调应注重用街道把该区的建筑物串联起来,防止独立的建筑群孤立存在;注重人行网络,并强调需营造有活力的街道及包罗万象的综合社区。

日本伊东丰雄方案强调透明叠合层的概念,将包括地铁、道路和中长距离公共汽车专用道的下部交通层和包括电车线路、河流、人行道和绿地空间的上部风景层叠合在一起,试图在城市空间中产生各种各样的自发的活动空间来营造活力。

而1993年深化规划方案更是在城市设计中明确提出发展目标:富有活力的城市。

要求建立富有24小时活力的中央商务区,在区内形成办公、居住、娱乐、交往等综合的城市共享空间。

可见活力的营造成了最终深化方案的核心诉求之一。

通过对以上一系列城市设计方案及最终深化方案的研读,发现其均强调了城市活力的营造。

在城市设计领域,有关城市肌理对城市活力塑造的研究正日益受到重视,因为城市肌理是衔接城市的物质环境与社会机制的一种桥梁因素,总体而言,城市肌理既是一种具体的、可视的、可操作的物质环境,又衔接着政治、经济与社会层面的功能活动,体现着相应的历史脉络和文化氛围,从而赋予一座城市独有的特殊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城市活力。

本文试图将1993年规划实施深化方案和当今建设现状从城市肌理的角度进行对比,探究从城市肌理角度方面哪些原因造成了陆家嘴地区当今活力的缺失。

2 城市肌理与城市活力关系的系统架构2.1 关于城市活力的理论基础2.1.1理论梳理城市活力,就是城市具有的充满活力的经济、悠久的历史文化、优美的城市风光、独特的民俗风情、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富有创造力的城市建设和深远的区域影响力等。

在反思当代城市建设问题和如何创造有活力的城市这个问题上,国外学者曾有过不同方面的讨论。

简·雅各布斯在1946年提出城市多样性理论,这个理论是对城市缺乏活力现象的直接批判。

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这本书里,雅各布斯指出“多样性是大城市的天性”;20世纪五六十年代TEAM10以反对绝对功能主义、重视人际交流为出发点,提出一个社会的内聚力和效率的获得必须依赖于非常方便的流动条件,也就是交通问题。

城市的复杂性应表现为各种流动形态的和谐交织,因此他们格外重视步行交通(很多是空中街道);克里斯托弗·亚历山大1965年在《城市并非树形》中对比了自然生长的城市和人造城市,并提出城市问题不应该用“系统”的思维来分析,并提出一种半格的理论模型(两个集合有交集存在)。

他强调“事件模式”,即“建筑或城市的基本特质是由那些不断发生在那里的事件所赋予的”,而这些日常生活和事件恰恰是城市活力的源泉。

1971年,扬·盖尔在《交往与空间》一书中呼吁“对户外空间中活动的人们应给予关注,并深切理解那些与人们在公共空间中的交往密切相关的各种微妙的质量”,这表明户外空间是活力产生的重要场所,因此,公共空间的物质安排和行为活动都需要精心设计。

2.1.2近期文献解读影响城市活力的因素包括经济、文化、政治等因素,但涉及活力与肌理的论文并不多。

在现有的研究中,不同学者就活力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查君(2011)提出,影响城市活力的因素有空间结构与尺度、可达性与易达性、城市环境质量(自然环境与文化环境)、混合使用与活动策划;童明(2014)从肌理的角度出发,提出了连通路径、行为链接、网络关系和分形特征这四个特征是提升活力的重要手段。

学者们的关注点基本集中于以下几点:交通、尺度、环境、事件、混合使用。

2.1.3小结城市肌理即建筑类型、道路格局、开敞空间、街面形式等各类物质要素的综合,它是由各类街巷所构成的结构体系。

塑造怎样一个肌理形态(形状、尺度)影响着人们的空间感受;肌理的分形特征对空间多样性有着决定性作用,进而影响功能的多样性;怎样连接这些斑块(肌理单元)不仅影响城市的运行效率,也影响人际交往和空间体验。

因此,可以初步架构出从肌理的角度影响城市活力的几个重要要素:连通路径、行为链接、行为尺度和分形特征。

2.2 体系架构2.2.1连通路径连通路径是联系斑块的重要手段。

通过车流、人流的交织,实现城市的新陈代谢、完成城市中物质和人际的交往过程。

连通路径不仅包括该地区与其他地区的主干道连接,也包括地块内部的支端连接;不仅包括车行道的联系,也包括步行交通的联系。

如何连接外界到地块内部以及如何连接在地块内部从公交站、地铁站等人口集聚区到各个斑块的方式决定了城市活力。

2.2.2行为链接行为链接是指从人的行为出发,探索城市中的功能布局是否能够方便人群的使用。

不同于雅典宪章提出的绝对功能分区,好的行为链接应该是在合理的行为尺度范围内满足人的正常需求,简而言之也就是功能的多样性。

但是,现实往往出于收益和地价的考虑,居住、工作、购物、休闲和休憩被分割布置;为了形成规模经济,将商业进行分区域集中布置。

这种模式使得整个区域不同人群之间的行为链接也发生断裂。

2.2.3行为尺度现代城市设计不仅要考虑车行效率,还要考虑人的尺度需求。

这意味要考虑多种人的需求,包括最佳步行距离,良好的空间体验等。

但是“人造城市”相比较于“自然城市”体现出一种“巨构”式的发展趋势,不管是斑块还是开敞空间,往往忽略了细节的塑造,取而代之的是方便管理的大街坊模式。

这种不符合人体尺度的布局依然无法为丰富的社会活动提供良好的场所。

2.2.4分形特征分形是指一个粗糙或零碎的几何形状,可以分成数个部分,且每一部分都(至少近似地)是整体缩小后的形状,也就是具有自相似的性质,不同的最小模块可以连接组合成为更大的模块,进而形成模块组、模块群。

对于一个有机城市而言,它不仅体现在簇群重复的功能多样性上,更多体现在肌理形态的丰富性上,形态的分形营造了空间的层次性和多样性,也提升了区段的活力。

3.陆家嘴中心区现状与规划方案城市肌理对比3.1图底关系分析几乎所有的当代城市设计理论都会论及“图底关系”理论,认为图底关系是判断城市外部空间情况的重要手段之一,图底关系也是城市肌理形态的最直观反映。

笔者通过图底分析方法来将规划方案与现状建成区城市肌理进行对比,可以明显体察出两者的差异性。

图5 规划方案城市肌理图6现状城市肌理3.1.1规划图底关系分析就整体而言,规划城市设计方案的城市肌理表现出了一种多样化的鲜活性(图5)。

整体空间布局中多处强调了围合关系的应用,开敞空间分为多个层次,显得多元而生动。

从路径来看,整个区域由二层连廊系统进行架构,形成步行联通的网络化特征;街道界面尽量保持连续性,形成由裙房所构成的人行活动界面及高层建筑所构成的高层带。

建筑尺度层级清晰并有明显的区分。

综上,在基于空间、路径、建筑三个层面的分析后,可以看出规划城市设计方案某种程度上体现了雅各布斯所强调的“有序的复杂性”,可以很明显地体察出设计者试图营造城市活力的种种努力。

3.1.2现状图底关系反观现状城市肌理,呈现出“局部有序,全局无序”的特征,可以发现规划方案对现状建设所体现出的一定的指引性,如规划方案与现状路网系统基本保持一致,中心绿地及组团划分遵照了规划的格局,世纪大道的轴线功能清晰可见。

但就整体而言,现状城市肌理给人直观的感受无疑是混乱的(图6)。

每个地块内部建筑单体基本呈现孤立的状态,展现出一种以自我为尊的傲慢情怀,规划所强调的组团内部围合关系丧失殆尽。

地区仅在局部保留了连廊系统,不再具备整体联通的步行网络化特征。

整个地区似乎很难发现连续的街道界面,断裂点比比皆是。

就建筑而言,现状建筑类型不管是在平面还是立面上都极其冗杂,多种语汇、形体组合交织碰撞,甚至从平面上可以看到诸多建筑几何形态上产生尖利的对峙状态,无法构筑成和谐统一的建筑群体韵律。

上述的现状客观事实无疑是造成地区活力失落的重要原因。

为了更好地解读规划所着力营造的城市活力为何在现状建设中没有得到体现,本文将从连通路径、行为尺度、行为链接、分形特征四个要素来具体对比规划与现状建成情况的差异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