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生死观
中国古代之生死观

中国古代之生死观中国古代之生死观2008-05-20 07:541、儒家之生死观。
儒家是中国文化的正统和主流,对中国影响也最大。
儒家很重视人德生命,《尚书·洪范》中说“五福”(寿、富、康宁、攸好德、考终命),其中关于寿命就有两条,即“寿”、“考终命”,除此,还有“六极”(凶短折、疾、忧、贫、恶、弱),直接涉及身体的有“凶短折”和“疾”。
可以看出他们认为身体的善终是福,而身体的短命和疾病都是不好的。
但他们认为还有比生命更为重要的东西,即“德”。
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任,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朝问道,夕死可矣。
”(《里仁》)。
在孔子看来,人最重要的是“道”,是“仁”。
孟子更明确地论述了这一点,他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孟子·告子上》),这就是说,人生在世,有比生更为重要得东西。
所以他常用“性命”来代“生命”。
当时和他辩论得告子认为“生之为性”,即认为生命就是性命。
孟子认为如果从生命上讲,则人与犬、牛没有什么不同,只有在性上,才有区别。
“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离娄》)正因为“几希”,才是人与动物有了区别。
所以在生命与“仁义”做取舍得话,要“舍生取义”。
但他们并不是否定生和不重视生,不过在两者只能取其一的情况下,只能选择后者。
在他们看来人活着一天,就要做一天的事情,对于将来之死,不必关心。
生必有死,乃自然的事情。
汉代扬雄认为:“有生者,必有死;有始者,必有终,自然之道也。
”(《法言·君子》)他反对神仙之说。
王充也说:“夫人,物也,虽贵为王侯,性不异于物。
物无不死,人安能仙。
”(《论衡·道虚》)南北朝范缜说:“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儒家生死观的发展演变

儒家生死观的发展演变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生死问题的探讨和理解也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
本文将介绍儒家生死观的发展演变,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一、重视生死儒家认为生命是一件大事,必须重视它,不能轻易放弃。
同时,儒家也强调死亡的不可避免和意义。
在儒家经典《论语》中,孔子曾说:“未知生,焉知死?”这意味着儒家强调对生的重视和对死的认知,将死亡视为生命的一部分。
二、看淡生死在儒家文化中,也包括一些轻生、纵情声色的内容,如《论语》中的“子路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这表明儒家也认可对生死看淡的态度,将生死与追求真理联系起来。
三、超越生死儒家强调生死之间的转化,认为死并不仅仅是结束,还是一种开始,是一种哲学化的生死观。
在儒家经典《孟子》中,孟子曾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这表明儒家认为生死之间存在转化关系,死并不意味着结束,而是一种新的开始。
四、以德为本的生死观儒家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将生死视作一种德行的表现,并提出“君子不羞于言死”,以此鼓励人们思考生死问题。
在儒家经典《大学》中,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意味着儒家认为德行的追求和生死问题有着密切的联系。
五、生命的境界儒家提出“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人与自然界是一个整体,人的生命也应该符合自然的规律。
在儒家经典《中庸》中,孔子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
”这意味着儒家认为人的生命应该遵循自然的规律,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六、生死循环儒家强调生死之间的连续性,提出“死而不亡者寿”,以此表达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
在儒家文化中,生死循环的思想被视为一种自然规律,人的生命在这个循环中不断延续。
七、尊重生命儒家强调对生命的尊重,提出“仁者爱人”,主张人们应该以一种尊重、平和、宽容的态度来对待生命。
在儒家经典《尚书》中,有云:“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这表明儒家认为尊重生命是一种基本的人道精神。
孔子的生死观三句话

孔子的生死观:生命与精神永存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生死观深深地影响
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承。
他认为人在死后,身体会消逝,但精神和
灵魂将永存。
在他看来,只有那些为人类做出了伟大贡献的人,他们
的人生才是完整而有价值的。
以下是孔子的生死观三句话:
1.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
取义者也。
”生命和道义是孔子非常看重的两个价值,但是如果在二
者之间必须做出选择,那么他坚定地选择了舍弃生命而追求道义。
他
认为人生在世,不仅是为了过好自己的生活,还要承担自己对家族、
社会和国家的责任,这才是一个完整人生的意义所在。
2.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孔子非常重视命运的安排,他认为
生死、富贵荣辱都是上天安排,我们无法左右。
因此,无论面对什么
样的挑战和命运的抉择,他总是坦然接受,不去强求逆转。
这种超然
心态也是他深深影响后人的精神力量。
3.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孔子提倡尊
重礼制,这并不仅仅是一种传统的礼节规范,更是一种对人类命运的
思考。
他认为,只有遵循礼制的人,能够使自己的行为符合伦常原则,对个人的生命和灵魂的永存才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追求。
在他的思想中,人的礼教观念和精神追求都是构成一个健康美好生命的基石。
孔子的生死观力图让人有更高层次的思考和追求,它是中国文化
中最珍贵的精神财富之一。
儒教的生死之说

儒教的生死之说人事之大,莫过于生死。
生死关切,是人的基本焦虑,生死问题是人的根本问题。
《礼记》曰:“合鬼与神,教之至也”,“明命鬼神,以为黔首则”。
[1] 参通幽明,究明生死,此儒教大道所系。
究幽明之际,知生死之道,是儒教的重大教义。
1)原始返终,知生知死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2] 许多人依据圣人这两句话,便断定儒教只关注现世,不关注来世,重生不重死,言生不言死。
认为儒教不关注死亡问题,把死亡之事与鬼神之事悬置不论。
这是对圣言的误解,是对儒教教义的误解。
其实,儒教非常关注也非常重视死亡问题。
圣人以神道设教,生死之道、鬼神之道是儒教的重要内容。
对死亡问题的重视,与对死后世界的关注,是儒教教义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儒教有自己的生死观,有着关于灵魂世界及神鬼之道的系统阐述。
这些观点和阐述详见于儒教经典与先圣先贤的言论之中。
这是儒教的基本教义,儒教既是入世间法,也是出世间法。
《礼记》曰:“明则有礼乐,幽则有鬼神”,这里“明”是人间世界,“幽”则是人死后的世界,即神鬼的世界。
礼乐即“入世间法”,系指仁义礼智之性、“修齐治平”之道、“人伦纲常”之道;而鬼神之道,也就是出世间法。
依儒教教义,幽明相通,生死不贰。
入世间法与出世间法一以贯之,悉统于天道。
入世间法就是“生”之道,“生”之道即人之道。
人道本于天道,人道与天道相贯通,人道是天道天理在人世间的落实。
出世间法就是“死”之道,“死”之道即鬼神之道。
鬼神之道是天道天理在灵魂世界,在神鬼世界的落实。
故出世间法也与天道天理相贯通,神鬼之道亦是天道。
故依儒教教义,生之道即死之道,明之道即幽之道,人之道即神鬼之道。
幽明之道,生死之道都统于天道。
明有礼乐,幽有鬼神;明有善恶,幽有屈伸;明有正邪,幽有清浊;幽明相通,生死不贰。
故知生即可知死,知人之道就可以知鬼神之道。
故圣人说“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此话并非不关注死亡,恰恰相反,这正是究竟之说,是对生死之道的大彻大悟。
儒家生死文化讨论

它不是一昧地重生轻死,也不是简单地轻生轻死,而是 教导我们最终如何超越生死。
儒家代表人物-孔子
公 元 前5 5 1年( 周 灵 王 二 十 一 年 ) 孔子生。提倡仁、义、礼等价值,挺立道德
主体,开创了儒家学派。弟子记其言行,杂 以 己 言 , 战 国 初 年 成《论 语》一 书 。 公 元 前4 7 9年 卒 。春 秋 霸 局 时 兴 、 礼 乐 崩 坏 , 孔 子 曾 弃 官游说各国,颠沛流离只盼解决时弊,但一 人之力难挽狂澜。晚年他致力于整理典籍: 删诗书、订礼乐、赞周易、修春秋。其中影 响 最 巨 者 为 史 书《春 秋》, 由 于 执 笔 严 峻 无 私 , 令乱臣贼子畏惧。 学不厌、教不倦是至圣先师孔子的基本治学 态 度 , 而 其 中 心 思 想 则 在 「行仁 」 , 从《论 语》 可见他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从日常生活落 实儒家精神的教育理念。孔子过世后,学生 分散各地宣扬孔子学说,战国时代孟子更发 扬光大,以致西汉武帝独尊儒术,孔子之道 成为立人、安邦、治国良策。
(二)儒家传统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儒家又重视家庭伦理、强调 孝道观念,并已深入人心,从而形成长远的中华文化现象,因此 在现代社会家庭人际关系中仍然是重要的价值。
(三)儒学研究的新路向 学重视社会理想的实践,因此儒学理 论建构应该着重与当代社会科学的结合,亦即儒学的经世济民之 学的强调与落实,建构之重点即在以儒家关怀社会的道德意识作 为中国社会科学的价值指导原理。 至于传统儒学理论的研究, 则应重视儒家真理观的辩证,亦即当作为中华文化共同传统的儒 学与道佛两家进行义理辩证之时,儒学的真理观建构基地的探究 实为重点。
荀子作《荀子》一书,书中倡导化性起伪的思想,主张 隆礼重法﹐认为人性本恶﹐因此人必须经过圣王的教化 与自身的学习﹐才能知道善恶﹐行为合乎礼义。
儒道的生死观

儒家和道家是中国古代两大哲学流派,它们对于生死观有着不同的看法。
### 儒家的生死观:
1. **强调人的责任与义务:** 儒家强调人应该在有限的生命中尽力实现道德、修养自己,以服务社会。
生死在儒家看来是个体责任的一部分,通过履行自己的职责来实现人生的价值。
2. **重视后代传承:** 儒家注重家族和社会的连续性。
个体的生死被看作是家族延续的一环,后代的教育和传统的继承被视为非常重要的责任。
3. **追求“仁”:** 儒家强调“仁”的概念,即为善、为人,关心他人的福祉。
通过实践仁德,个体在有生之年可以对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 道家的生死观:
1. **强调自然和道:** 道家注重自然和道的观念。
生死被看作是自然变化的一部分,是宇宙法则的表现。
道家主张顺应自然,不与自然的变化对抗。
2. **无为而治:** 道家提倡无为而治,强调不逆自然而行。
对于生死,有时表现出一种超越的态度,认为生死是无法改变的自然规律,因此应该接受并顺其自然。
3. **强调个体修炼:** 道家注重个体的修炼,追求心灵的宁静。
通过超越对生死的恐惧,达到心灵的自由。
在一些道家经典中,也提到通过修炼达到长生甚至不朽的境界。
总体而言,儒家强调通过履行社会和家庭责任来实现人生的价值,而道家强调顺应自然,追求心灵的宁静,将生死看作是自然法则的一部分。
这两种观点在中国文化中共同存在,并对社会价值观和个体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土人士的生死观--儒家的功利主义生死观

中土人士的生死观--儒家的功利主义生死观源出周朝专司礼制(宗法等级制度仪礼)的“司徒”之儒家,独得周朝“尊礼”、“近人”道统的正脉嫡传。
生当周室衰微、“礼崩乐坏”乱世的儒家“先师至圣”孔老夫子,一生以“克已复礼”——教化已不守旧制的世人克制自己、回归周朝礼制,为自己的使命。
孔老夫子对周礼向往至极,衷心赞叹:郁郁乎文哉!吾宗周。
[1]以梦见周朝开国元勋、礼制奠基者周公为最大的幸福。
他老人家一生唯以天下大事、万世功业为念,孜孜奔走列国,授徒编书,人生态度可谓积极至极,树立了儒家阳刚进取人生态度的身教典范。
对于人事以外的玄学问题、生死灵魂之秘奥,孔子没有多少论述,当然,这种不论述,是一种经过理性审视的理性实用主义,与释迦之不回答“十四无记”问题有某种可相比较之点。
孔夫子对生死问题、鬼神的理性实用主义态度是: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2]意谓人应把心思用于实实在在的人生问题上,不应过多考虑那些人智不可能解决的死后去向、鬼神问题。
孔夫子拒绝谈论怪、力、乱、神等神秘现象,对“六合之外存而不论”,但对周朝传统的事鬼敬神之制,还是俨然维护的,教人“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当作鬼神就在面前,恭恭敬敬依古制民俗亲自参与祭祀鬼神,不可马虎,尤其敬畏天神,谓“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3]不过他遵依周朝的原则,对鬼神“敬而远之”,耻于堕入那种鬼里鬼气的巫觋之流。
孔子也反对追求长生不死,有言曰:“老而不死,是为贼。
”孔夫子读不释手的,是《周易》,这是依神明而行卜筮以占验吉凶之书。
看来,孔子绝非无鬼论、无神论、人死断灭论者,不过他不想当、也称不上鬼神问题的专家。
富阳刚之气的儒家,面对人不可能回避的死亡威胁,当然也会有所抗拒,其抗拒的方式,首先是在现实人生的积极进取中去创造“不朽”。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载叔孙豹之言曰: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后汉人荀爽说:其身殁矣,其道犹存,故谓之不朽。
略论《论语》中的儒家生死观

略论《论语》中的儒家生死观[摘要] 春秋战国时期,生死意识成为儒家关注的焦点。
《论语》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作品。
《论语》鲜明地表现了儒家思想对生命有限性的清醒认识和个人应以有限的生命尽力于社会大众的生命意识。
[关键词] 《论语》儒家思想生死观生与死是人类发展的自然规律,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都无法抗拒其发展的特殊规律。
在远古时代,因生产力水平的低下,医疗器械的缺乏,人之生命更为短暂,更为脆弱,故而更加关注生死问题。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征战连年不断,动乱割据时时发生,人们的生命毫无保障。
于是,生死意识便成为儒家关注的焦点。
一、儒家对生命的观照儒家思想一向以积极入世参与社会、干预人生。
在儒家作品中,把握人生、勇于奋争、珍惜时间、热爱生命的句子、例子比比皆是。
《先进》中载有“季路问事鬼神”之事,孔子闪烁其词答曰:“未知生,焉知死?”可以看出,孔子认为,生是一切的基础,连生是什么都没有弄明白,又有什么权利去谈及死亡呢?“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因此,在孔子看来,人生在世,应当积极生活,死后之事,死后在谈亦未晚。
刘向《说苑•卷一•君道》载:“子贡问孔子:‘死人有知无知也?’孔子曰:‘吾欲言死者有知也,恐孝子顺孙妨生以送死;欲言无知,恐不肖子孙弃不葬也。
赐欲知死人有知将无知也?死徐自知之,犹未晚也?’”可见,孔子是忌谈死亡,主张积极生活的。
儒家认为,越是身处逆境越应平静乐观,努力保持自己高洁的本性,孜孜求学,以豁达的态度面对苦难,从而完成人格的再一次飞跃。
孔子曾高度赞扬颜回耽于清苦的生活,“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在对学生的赞扬中可以看出,孔子对“君子固穷”、君子“不汲汲于富贵”的肯定,对身处困境依然乐天知命的褒扬赞誉。
儒家所追求的不是丰裕优厚的物质生活,而是崇高充实的精神境界,因而,儒家学者不惧怕困苦,而把困苦看成是对自己人格的一种完善,一种磨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生死观的本体论前提:人固有一死,生死乃自然法则使然
二、积极的入世精神:人固有一死,但一息尚存,就当努力
三、生当鞠躬尽瘁,死则死得其所
四、四、生命诚可贵,做生活的强者
《中国古代社会传统死亡哲学》高洋
强昱,陈战国.超越死亡——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死智慧[M].
儒家死亡哲学倾向于道德哲学基础;道家死亡哲学注重于将个人生死融入到宇宙之中;佛家死亡哲学强调生死轮回,生死涅。
儒家的死亡哲学是建立在儒家“仁”、“义”、“礼”传统的伦理道德基础之上,具有鲜明的道德哲学的色彩,对于中国传统死亡哲学影响深远。
道家死亡哲学赞美死亡,但并不是厌恶生存,热恋死亡。
它试图打开百姓狭隘的认识局限,冲破以“自我”为中心的盲目,让人们走出狭隘的物质与精神世界,以大道那样的眼光看待世界,以宇宙般的胸怀对待生死。
佛教死亡哲学则是强调生死即涅槃与瞬间即永恒是,其实质上说的是不离生死而超越生死,不离时间而超越时间。
传统佛教中,只有脱离了生死轮回才能进入涅槃,只有离开脱离了生死轮回才能进入涅槃,只有离开了有限的时间才能进入永恒
生与死是人生的两端, 每个人不论是轰轰烈烈地度过一生, 还是平静地走完人生旅程, 最
后都要殊途同归地完成一次生命的终结。
生与死是对立的统一。
世间万物,有生有死, 但惟有人类才能深刻地感受到死亡对每个人而言的终极性。
人永远追求永恒和绝对, 但在现实的局限性即人总有一死的前提下, 给人的无限性追求以彻底的摧毁。
因此, 人对于人生意义、目标及种种终极性的追索都无不起源于生死问题的思考
人是什么?人即灵魂。
人是可以思考可以互相交流的肉体,他有理性、可以规划、可以感知、有创新等各种能力。
二元论认为,什么是死亡,死亡可能是心灵和肉体的分离,也许是伴随着躯体殒灭的永久分离。
物理主义认为死亡是什么,灵魂这种额外的实体并不存在,心灵也只是肉体所拥有的一项特殊的能力,所以,心灵也就伴随着身体正常运作能力的毁灭而毁灭。
死亡,简单地说:就是一系列功能的终结。
1人可能是肉体和其他某物的结合体,心灵.
一个不是由物质实体构成的东西、一个不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某物,它是灵魂,它是意识,思想,也许是人格的归属,所在地或者说是基础,但是这个观点的关键之处在于,从哲学角度对心灵的恰当理解,必须是在非物理的条件下去思考的,非物质的条件!
2. 一元论认为只有一个基本,且唯一基本存在的东西,那就是肉体,那么究竟什么是人呢,人只不过是一种物质实体,人当然是肉体,一个非常不错的物质实体,一个十分神奇的物质实体,
儒家生死观中,灵魂不死,天堂地狱的观念尚未被强化,故“重现世,轻来世,重视人生,不重视人死”成了儒家生死哲学的一大特色。
儒家创始人孔子曾说:“未知生,焉知
死?”[1]“未能事人,焉能事鬼”?[2]“敬鬼神而远之”。
[3]轻视和否定灵魂世界的价值,强调生命的意义在现世。
把生死看成是一种自然现象、自然规律。
这种生不足忧,死不足俱的生死观用儒家的话说就是:“存,吾顺事,没,吾宁也”!
儒家生死观是在朴素唯物主义和自然主义的基础上建构起来的,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这种朴素的生死观缺乏科学的材料作论证,因而带有直观性和猜测性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