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教案)9寓言两则亡羊补牢南辕北辙
(三年级语文教案)《寓言两则》(亡羊补牢、南辕北辙)

《寓言两则》(亡羊补牢、南辕北辙)三年级语文教案寓言二则《亡羊补牢》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亡羊补牢"这个成语的意思。
2、理解寓言内容,正确回答课后问题,懂得寓言的寓意。
3、练习用"从此"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用具:录象、自制教学幻灯片等。
教学过程:●一、复习检查。
1、说出"掩耳盗铃"的意思。
2、回忆学习"掩耳盗铃"的方法。
图文结合理解内容反复朗读悟出道理联系分析加深理解●二、讲读第一则寓言-----《亡羊补牢》(出示课题)1、释题: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
亡羊补牢---羊丢失后修理羊圈。
2、分节读文,质疑。
纠正读音:街坊坊读轻声:窟窿窿读轻声质疑:3、看录象,思考问题,理解大意。
那个养羊人丢失第一只羊后,听了街坊的劝告是怎样想的?(用------划出)结果怎样?当养羊人第二次丢失羊后,他是怎样想的?(用~~~~划出)结果怎样?4、细读课文,归纳寓意。
幻灯出示:"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a:把这个反问句换成肯定句:羊已经丢了,修羊圈没有用。
b:问:修羊圈有没有用?为什么?(修了羊圈就不会再丢羊了,有用而且一定要修。
)c:比较句子:"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羊已经丢了,修羊圈没有用。
"(反问句语气更强,突出了养羊人根本没有想到后果,执迷不悟。
指导朗读,用毫不在意的语气读出。
范读,个别读,齐读。
)d:讨论如果你是养羊人,你会怎样做?过渡:由于养羊人没有你们正确的想法,所以就出现了又丢了一只羊的结果了。
出示句子:他很后悔,不该不接受街坊的劝告。
a理解填空:养羊人现在感到很---------,明白了应该------街坊的劝告。
b比较句子:他很后悔,不该不接受街坊的劝告。
他很后悔,应该接受街坊的劝告。
(前一句两个"不----不"双重否定,突出表明了养羊人知错改错的决心。
亡羊补牢和南辕北辙教案范文

亡羊补牢和南辕北辙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成语“亡羊补牢”和“南辕北辙”的含义及用法。
(2)学生能够通过故事了解成语背后的寓意和启示。
2. 能力目标:(1)学生能够运用成语“亡羊补牢”和“南辕北辙”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2)学生能够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道理,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目标:(1)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明白做事要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
(2)学生能够学会从故事中吸取教训,提高自己的判断力和决策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让学生掌握成语“亡羊补牢”和“南辕北辙”的含义及用法。
(2)通过故事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2. 教学难点:(1)让学生能够运用成语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2)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道理。
三、教学方法1. 情景教学法:通过故事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提高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实践教学法:让学生通过练习运用成语,提高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课文《亡羊补牢》和《南辕北辙》。
2.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成语“亡羊补牢”和“南辕北辙”的由来和意义。
(2)引导学生关注成语背后的寓意和启示。
2. 学习课文:(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亡羊补牢》和《南辕北辙》。
(2)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故事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和道理。
3. 课堂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对故事的理解和感悟。
(2)学生互相交流,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4. 案例分析:(1)教师提供相关案例,让学生运用成语“亡羊补牢”和“南辕北辙”进行分析。
(2)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和判断力。
5. 小组活动:(1)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成语,讨论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亡羊补牢和南辕北辙教案范文

亡羊补牢和南辕北辙教案范文第一章:导入1.1 课程背景本节课将通过两个成语故事——亡羊补牢和南辕北辙,引导学生理解成语的含义,并通过故事启发学生思考,培养他们的判断力和决策能力。
1.2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正确使用成语“亡羊补牢”和“南辕北辙”。
学生能够通过故事理解成语背后的道理,并能够运用到生活中。
第二章:亡羊补牢2.1 故事简介讲述一个牧羊人丢失了一只羊,他在找回羊的过程中,意识到羊丢失的原因,并及时修补了羊圈,防止其他羊也丢失的故事。
2.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理解故事内容,理解成语“亡羊补牢”的含义。
通过讨论,引导学生理解牧羊人的决策过程,以及他的决策带来的结果。
第三章:南辕北辙3.1 故事简介讲述一个人要去南方,却错上了北方的车辆,无法到达目的地的故事。
3.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理解故事内容,理解成语“南辕北辙”的含义。
通过讨论,引导学生理解主人公的错误决策,以及这个决策带来的结果。
第四章:案例分析4.1 教学内容提供一些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成语“亡羊补牢”和“南辕北辙”进行分析。
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案例,理解成语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第五章:总结与反思5.1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成语“亡羊补牢”和“南辕北辙”的含义和用法。
让学生反思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这些成语,以及如何避免做出错误的决策。
5.2 课后作业让学生写一篇短文,分享他们在生活中运用成语“亡羊补牢”和“南辕北辙”的经历。
第六章:互动讨论6.1 教学内容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分享对“亡羊补牢”和“南辕北辙”这两个成语的理解。
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发现生活中常见的类似情境,并分析如何运用这两个成语来解决问题。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教师在讨论过程中给予引导和指导,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成语的意义和应用。
第七章:角色扮演7.1 教学内容让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现实生活中的场景,运用“亡羊补牢”和“南辕北辙”这两个成语。
《寓言两则》(亡羊补牢 南辕北辙)教案

《寓言两则》(亡羊补牢南辕北辙)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寓言两则,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学会理解并运用“亡羊补牢”和“南辕北辙”寓言故事中的道理,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思维。
教学材料:寓言两则(亡羊补牢、南辕北辙)故事、PPT、讨论问题的卡片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启发思维)1. 展示一幅图画,图中有一只羊,但是没有牢。
让学生看图猜测可能发生了什么事情。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养牢羊?如果不养牢羊会出现什么问题?如何补救?(老师以提示学生为主导)二、阅读故事1. 让学生阅读《亡羊补牢》的故事,并用自己的话概括故事的大意。
2. 引导学生思考:这则寓言想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3. 学生分小组讨论,然后进行全班分享,老师总结各组的观点。
三、学习“亡羊补牢”的寓意1. 美育环节:播放一段羊被掠走的视频,引导学生感受羊被掠走时,人们的失落和后悔之情。
2. 对话练习:让学生模仿主人公和朋友之间的对话,掌握“亡羊补牢,为时未晚”的寓意。
3. 角色扮演:分小组,设计几个情境,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展示如何补救过失。
四、引入第二则寓言故事1.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一个人想去北京,但却不知道南方和北方的区别,他会怎么做?他会到达北京吗?2. 让学生猜测和分析故事的寓意。
3. 学生阅读《南辕北辙》的故事,用自己的话概括故事的大意。
五、学习“南辕北辙”的寓意1. 分组讨论:讨论这则寓言想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有没有类似的事情在现实生活中发生过?2. 学生分享并展示自己的观点。
3. 引导学生理解“南辕北辙”的寓意,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避免“南辕北辙”的情况。
六、总结和延伸1. 总结两则寓言的寓意,并进行串联。
2. 提出问题:在生活中,你有没有类似于“亡羊补牢”或“南辕北辙”的经历?分享一下收获和感悟。
评价: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的积极与否,阅读和思考的主动性。
2. 学生思维能力:观察学生分析和总结的能力,思考问题的深入程度。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寓言两则》-亡羊补牢、南辕北辙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寓言两则》一、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了解并理解两则寓言故事《亡羊补牢》和《南辕北辙》的情节和寓意。
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寓言故事的内容和寓意。
3.引导学生从寓言故事中领悟生活智慧,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帮助学生理解《亡羊补牢》和《南辕北辙》这两则寓言故事的情节和寓意。
2.教学难点:让学生通过学习两则寓言故事,领悟到其中所蕴含的生活智慧,自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三、教学过程1.课程导入(10分钟)教师首先可以用一个问题或者一个情境来引导学生进入课程,比如:“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寓言故事吗?你们有没有听过《亡羊补牢》和《南辕北辙》这两则寓言呢?”然后教师可以简单地介绍一下这两则寓言的背景和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知识点讲解(15分钟)教师需要详细讲解《亡羊补牢》和《南辕北辙》这两则寓言的情节,并引导学生理解故事中的寓意。
例如,在讲解《亡羊补牢》时,可以重点强调“未雨绸缪”的重要性,告诉学生在遇到问题时要及时采取措施,避免损失扩大;在讲解《南辕北辙》时,可以重点强调“方向”的重要性,告诉学生在做决策时要明确自己的目标,并采取正确的行动。
3.案例分析(15分钟)教师可以选取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结合所学的寓言故事进行分析。
例如,可以让学生分析一个人因为不及时修复漏气的自行车轮胎而导致的严重后果,或者一个人因为盲目追求与自己目标相反的事物而最终失败的例子。
这样能够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寓言故事的含义,并引导他们在现实生活中运用所学的知识。
4.课堂练习与作业(10分钟)教师可以准备一些与寓言故事相关的练习题或者小组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实践。
例如,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一遍所学的寓言故事,或者让他们讨论一下在生活中如何应用所学的寓言故事解决问题。
这样能够及时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并帮助他们更好地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
寓言两则(亡羊补牢、南辕北辙) 教案

将课本与生活紧密联系,通过生活理解课文,通过课文指导生活。
作
业
设
计
小灵通及课后字词
板
书
设
计
南辕北辙
马好、旅费多、车夫技术高
往北驶←——————————楚国(南)
离楚国越远
教
学
后
记
6、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理解故事寓意。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并能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一谈感想。
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理解故事寓意。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并能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一谈感想。
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理解故事寓意。
教学准备
课件
教
8、讨论交流:
(1)养羊人是怎么做的?出示投影,看图说话。
(2)指名读文中句子,评议。
为什么要读好“赶快”?能否去掉?(改正错误,不能拖延)。
(3)养羊人为什么会这么做呢?引读描写他心理的句子。
(4)指导读这句话,读出他的后悔之情。
(5)将这句话换一种说法。(要是……就……如果…就……)
(6)但是他转念一想,现在修还不算晚,为什么?
C那你哪一天才能到楚国呀!没关系,不怕时间久,我带的盘缠多。
学生自己读,边读边琢磨:朋友是怎么问话的,坐车人又是怎样回答的?
3、请两名同学上台来表演,一人扮演坐车人,一人扮演朋友,教师帮助叙述。在两名同学读的过程中,教师对不同人物的语气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坐车人自认为有了这些优越的条件就一定能到楚国,那么,他到底能不能到呢?生围绕这个问题展开讨论。(当生出现两种答案:能和不能时,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辩论。)
《亡羊补牢》《南辕北辙》教案

《亡羊补牢》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a.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注意多音字“圈”的读音及“窟窿”、“街”等字的字形。
b.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条理地讲述这个故事过程与方法:a.能通过看动画片、多种形式的朗读,把课文读通读懂。
b.学会抓住对课文的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寓言的道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a.理解《亡羊补牢》这则寓言故事的内容,懂得做错了事要及时改正。
b.通过对寓言特点的了解,加深对祖国传统文化的深厚感情。
【教学重难点】理解《亡羊补牢》的寓意,让寓意回归并融入到生活的实例中。
【教学准备】PPT 动画【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你们对寓言故事感兴趣吗?看图猜寓言:画蛇添足、坐井观天、掩耳盗铃、揠苗助长等。
师生共同小结寓言的特点。
(寓言就是通过一个简短的故事,揭示一个深刻的道理。
)2.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寓言故事王国,学习《亡羊补牢》这则寓言故事。
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3.设疑:那“亡羊补牢”里的“亡”、“牢”是什么意思呢?这则寓言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让我们带着疑问一起来看动画片。
4、播放动画片,了解故事大意。
5、回答问题:“亡”、“牢”是什么意思?这则寓言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亡”是丢失的意思,因为被狼叨走了,养羊人的羊丢失了。
“牢”是指羊圈,羊圈就是羊住的地方。
“亡羊补牢”就是丢失了羊后去修羊圈。
)6、引入课文:那么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让我们走进课文,品读体会。
二、初读课文,掌握生词。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把本课出现的生字新词作上记号。
2.学习词语。
课件出示:羊圈窟窿叼走劝告街坊(1)指名读,“窟窿”,注意“窿”读轻声。
“羊圈”的“圈”的读音,“圈”是多音字。
(2)换词理解:窟窿—破洞;街坊—邻居3、指读课文,思考:“亡羊”和“补牢”分别在课文的哪几自然段讲述?(“亡羊”在1—4自然段;“补牢”在第5自然段)三、品读课文,理解寓意。
(三年级语文教案)《寓言两则》教学设计(亡羊补牢南辕北辙)

《寓言两则》教学设计(亡羊补牢南辕北辙)三年级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两则寓言的寓意。
2、学会生字,理解“窟窿”、“街坊”、“劝告”等词语的意思。
3、能用自己的话将这两则寓言讲出来。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入题1、上学期我们学过一则寓言叫做《刻舟求剑》,讲了个什么故事,谁能说说!2、这位刻舟求剑的人在上岸后能不能找到他丢失的剑?这个故事讽刺了──3、像这样用一个短小的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或是讽刺一些人,说是寓言。
4、今天我们要一起来研究第九课《寓言两则》●二、题意1、寓就是寄托、包含的意思。
言则是讲道理。
2、则的意思是?(篇)3、这两则寓言又将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或是讽刺了哪种人。
先来研究第一篇,跟着我一起写课题──亡羊补牢。
●三、初读课文1、让我们先来看看这篇故事讲了什么?请大家自由讲课文,了解故事。
2、谁能不看书,用自己的话将故事讲给大家听听?3、听了同学讲的故事,课题中的“亡”是什么意思?能从课中文找出一个词来解释“牢”吗?4、牢的愿意是指关性口的圈,而课文中指的是羊圈!5、了解了课意,再去读课文,用一句话完整的句来概括课题的意思。
●四、精读课文1、亡羊就是丢失了羊,故事中,这位养羊人,共丢了几头羊,都是怎么丢的,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读一读。
第一次:一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少了一只。
⑴这羊少的原因是什么?⑵“窟窿”:注意“窿”读轻声;记字写字;理解字义──洞。
⑶因为__________所以养羊的人少了一只羊。
第二次:第二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羊又少了一只。
⑴这回丢的原因是什么?⑵依然是那个窟窿惹的祸。
你想对养羊人说些什么?2、街坊也像你们一样的热心,当他在第一次丢羊的时候,就在劝他了,找出来读读。
3、对着街坊(解释:邻居)的好言相劝,养羊人却是那么地怎样?(说出他的不在意,无所谓)4、第二次丢羊后,养羊人心情大不一样,他非常地──后悔!此时,他又想些什么,做些什么?5、是啊,从图中我们也可以看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寓言两则亡羊补牢南辕北辙三年级语文教案
教材基础知识针对性训练与基本能力巩固提咼
一、看拼音写词语。
y U y a n y 触nd n k 口Io n g di a o z ou
()()()()
ji e f a n g hòu hu 1 p a n ch a n qu a n gao ()()()()
w ang y a n g b u I a o n a n yu a n b e i zhé
()()
二、比一比,组成词语。
寓()叼()悔()
遇()习()诲()
狼()则()劝()
娘()测()助()
三、查字典,试着做一做
1 .请写出下面两个词语中带点字的意思。
①亡羊补牢
②南辕北辙
2.请写出下面四个词语的意思。
①劝告:
②后悔:
③盘缠:
四、照样子写词语。
例:结结实实
探究拓展能力强化训练与应用综合能力的养成
1. (探究题)读了这两则寓言,你明白其中的道理了吗?试着写下来吧。
①《亡羊补牢》告诉我们:
②《南辕北辙》告诉我们:
2. (开放题)如果你是《南辕北辙》故事中那个要去楚国的人的
朋友,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呢?
我想对他说:“”。
部分参考答案:
基础部分:
三、1、①逃亡,丢失。
关牲口的圈
②古代车马前面的车杠车轮在路上留下的痕迹
2、①拿道理劝人。
②事后懊悔。
③费用。
四、安安稳稳扎扎实实浩浩荡荡冷冷清清堂堂正正风风火火
拓展部分:
1、①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就不算晚。
②无论做什么事,都要首先看准方向,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有利条件;如果方向错了,那么有利条件只会起到相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