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药理学论文[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药理学论文

——有关高血压病人的合理用药

高血压一直都是困扰大多数中老年人的一种顽固病症,它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头疼、眩晕、耳鸣、肢体麻木、失眠和心悸气短等,它的成因大部分是由于患者不健康的生活习惯造成的,而高血压并最为最常见的心血管病,是全球范围内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我国1991年对15岁以上94万人群抽样普查,高血压标化患病率为11.26%,与1979-1980年相比,10年间患病率增加25%。据世界卫生组织预测,至2020年,非传染性疾病将占我国死亡原因的79%,其中心血管病将占首位。

由这组数据可以看出,高血压病症将会迎来一个发病的高峰期,为了遏制这一趋势的到来,我们应该抓住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纠正自己不正确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对于高血压病的患者而言,首先要了解高血压病的病理与临床药理,只有这样才能以一种积极地认知态度进行治疗。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高血压病。

高血压病是指在静息状态下动脉收缩压和/或舒张压增高(>=140/90mmHg),常伴有脂肪和糖代谢紊乱以及心、脑、肾和视网膜等器官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以器官重塑为特征的全身性疾病。休息5分钟以上,2次以上非同日测得的血压>=140/90mmHg可以诊断为高血压。临床上很多高血压病人特别是肥胖型常伴有糖尿病,而糖尿病也较多的伴有高血压,因此将两者称之同源性疾病。糖尿病人由于血糖增高,血粘稠度增加,血管壁受损,血管阻力增加,易引起高血压。由此可知高血压与糖尿病都与高血脂有关,因此防治高血压病与糖尿病都应该同时降血压、调节血脂。

高血压本身并不可怕,诊断治疗都很容易,可怕的是高血压的各种并发症:高血压病患者由于动脉压持续性升高,引发全身小动脉硬化,从而影响组织器官的血液供应,造成各种严重的后果,成为高血压病的并发症。高血压常见的并发症有冠心病、糖尿病、心力衰竭、高血脂、肾病、周围动脉疾病、中风、左心室肥厚等。在高血压的各种并发症中,以心、脑、肾的损害最为显著。高血压最严重的并发症是脑中风,发生脑中风的概率是正常血压人的7.76倍。

心力衰竭:心脏(主要是左心室)因克服全身小动脉硬化所造成的外周阻力增大而加强工作,于是发生心肌代偿性肥大。左心室肌壁逐渐肥厚,心腔也显著扩张,心脏重量增加,当代偿机能不足时,便成为高血压性心脏病,心肌收缩力严重减弱而引起心力衰竭。由于高血压病患者常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负担加重的心脏处于缺血、缺氧状态,更易发生心力衰竭。

脑出血:脑内小动脉的肌层和外膜均不发达,管壁薄弱,发生硬化的脑内小动脉若再伴有痉挛,便易发生渗血或破裂性出血(即脑出血)。脑出血是晚期高血压最严重的并发症。出血部位多在内囊和基底节附近,临床上表现为偏瘫、失语等。

肾功能不全:由于肾入球小动脉的硬化,使大量肾单位(即肾小球和肾小管),因

慢性缺血而发生萎缩,并继以纤维组织增生(这种病变称为高血压性肾硬化)。残存的肾单位则发生代偿性肥大,扩张。在肾硬化时,患者尿中可出现较多的蛋白和较多的红细胞。在疾病的晚期,由于大量肾单位遭到破坏,以致肾脏排泄功能障碍,体内代谢终末产物,如非蛋白氮等,不能全部排出而在体内潴留,水盐代谢和酸碱平衡也发生紊乱,造成自体中毒,出现尿毒症。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治疗高血压的临床药类有哪些。

目前所用的抗高血压药物主要有六类,即利尿药、β受体阻断药、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药、钙通道阻滞药、α1受体阻断药,当然目前市面上也有治疗高血压的新型药,不属于这六类之列,但是这六类是现在临床上所认可并投入使用的高血压治疗药物,下面我们来介绍这几类药物。

一、利尿药,比较常见的药品有:呋塞米、依他尼酸、氯噻酮和氢氯噻嗪。这种药物的临床效果比较好,一般来说用于高血压治疗,通常小剂量氢氯噻嗪(6.25-12.5mg/d)即可获得满意降压作用。每天最大剂量不超过100mg。长期单独应用,应与保钾药合用。但是它也伴随有一些不良反应,比如电解质紊乱、潴留现象、代谢性变化和高敏反应等,所以说一般情况下利尿剂使用时,剂量宜小,不宜大,因其降压效应的曲线较平坦,而其副作用与剂量相关。

二、β受体阻断药,β受体阻断药的种类多,降压机制、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相似。其主要差别是对心脏β1受体的选择性,内在拟交感活性、生物利用度和体内消除速率等。理想的β受体阻断药具有以下特点:长效、心脏选择性、常用剂量即可发挥疗效、具有益的药代动力学特征、有血管扩张作用、不影响脂质代谢。

常用的药物有:普萘洛尔、美托洛尔等,但是它们也伴随相应的不良反应,一般副作用有眩晕、疲倦、嗜睡、胃肠紊乱(恶心、腹泻)。比较严重的有心脏抑制作用,包括严重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诱发急性心衰或支气管哮喘、四肢冷厥及雷诺现象。可用异丙肾上腺素或阿托品拮抗。最后可能还会产生脂质代谢紊乱,一般这种副作用是在长期、大剂量使用时才会出现的。

三、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ACEI是近十年来广泛地应用于临床的一类新型、安全、有效的降压药。虽然,直到1993年世界卫生组织才正式将ACEI列为一线降压药物,却为抗高血压治疗增添了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有效药物。因为ACEI降压程度可与受体阻滞剂相比,接近利尿剂的降压能力;较受体阻滞剂和利尿剂更能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常用药物有:卡托普利、依那普利等。这种药物对决大多数轻、中度高血压有效,特别对正常肾素型及高肾素型高血压疗效更佳。降压优点有:1. 降压作用强且迅速,适用于各型高血压。2. 可口服短期或长期应用均有较强的降压作用。3. 降压谱较广,除降低肾素型高血压及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外,对其他类型的高血压都有效。4. 能逆转心室的肥厚。5. 副作用小,不增快心率,不引起直立性低血压。6. 能改善心功能及肾血流量,不导致水钠潴

留。这种药物也并不是没有副作用的,它的副作用一般有:低血压、咳嗽、高血钾,而且这种药物对胎儿有影响,它会导致对胎儿器官形成的早期(妊娠第一至第三个月)无致畸作用,但持续应用,可引起羊水减少,胎儿颅盖以育不全,肺发育不全,生长迟缓,甚至胎儿死亡。新生儿可出现无尿症或死亡,此反应可能部分由于低血压所致,妊娠女应禁用本类药。

四、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药,常见药物有:氯沙坦、洛沙坦和缬沙坦等。在此我们以氯沙坦为例进行了解。本品为血管紧张素Ⅱ(ATⅡ)受体AT1亚型拮抗药。ATⅡ受体AT1亚型主要位于血管和心肌组织。ATⅡ与位于细胞膜上的ATⅡ受体结合,增加胞浆内Ca2+可用度,引起血管收缩。ATⅡ受体拮抗药可松弛血管平滑肌、扩张血管、增加肾盐和水的排泄量、减少血浆容量。ATⅡ受体拮抗药具备ACEI的阻滞AI转换成AⅡ及抑制ACE所介导的降解缓激肽和P物质的作用,没有ACEI产生的血管水肿及咳嗽等副作用。

而且这一药物的安全性也有待考证,对于它在临床上的应用有如下的评价:本品进食不影响其生物利用度。可产生ACEI抑制AⅡ所致的副作用,其作用和AⅡ作用的降低呈非相关依赖性,本品不引起干咳,引发血管神经性水肿的发生率较低。但长期用药的安全性有待进一步观察。

五、钙通道阻滞药,钙通道阻滞药选择性阻滞细胞膜上钙通道,干扰钙内流;也可作用于肌浆网上的钙通道,使钙贮存减少,使心肌或血管平滑肌钙离子浓度降低,兴奋性减弱,导致心肌收缩力降低、血管扩张。

钙通道阻滞药是由一大组不同类型化学结构的药物组成,按化学结构的不同可分为三类如二氢吡啶类(如硝苯地平或称心痛定),苯烷胺类(如维拉帕米或称异博定),地尔硫桌类。这三类药物基本作用均为抑制钙进入细胞内,仅作用部位有所侧重而不同。

六、α1受体阻断药,这种药物近几年被推为第一线降压药物。α1受体阻滞剂通过选择性作用于突触α1受体,使阻力血管和容量血管都扩张,降低心脏前、后负荷,血压下降。这种药口服吸收较好,生物利用度高达90%。α1受体阻滞剂降压显著。可用于各种病因、不同严重程度高血压的初次治疗,对嗜铬细胞瘤引起的高血压也起降压作用。且能降低血清总血胆固醇和低密度、极低密度脂蛋白,升高高密度脂蛋白,有利于高血压伴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因对前列腺有抑制作用,故可明显改善前列腺肥大患者的排尿困难。适用于前列腺肥大的患者。长期口服不损害肾血流量及肾小球滤过率,因此肾功能不全时也可使用。α1受体阻滞剂与利尿剂和β阻滞剂合用时有协同降压作用,病人能很好耐受。但是也伴随不良反应,可出现头痛、口干、周围性水肿和体重增加,并且首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