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铭》教学设计自评
《陋室铭》教案与教学反思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陋室铭》全文,掌握文中的重点字词及其含义,了解作者刘禹锡的生平背景及文学地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陋室铭》的艺术特色,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安贫乐道、洁身自好、不慕荣利的思想品质,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
二、教学重点1. 全文背诵《陋室铭》。
2. 理解并掌握文中的重点字词及其含义。
3. 分析《陋室铭》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 文中部分生僻字词的认读与理解。
2. 《陋室铭》韵律特点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2. 运用多媒体手段,展示相关图片、视频等资料,丰富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采用问答、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刘禹锡的生平背景及文学地位,引导学生了解《陋室铭》的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陋室铭》,结合注释理解全文,掌握重点字词。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陋室铭》的艺术特色,如韵律、对仗、意境等。
4. 提问与解答: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陋室铭》的主题思想,如作者对贫富观念的态度等。
6.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全文背诵《陋室铭》,做好相关笔记。
7.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背诵《陋室铭》的情况,以及对重点字词的掌握程度。
3. 课后反馈:收集学生的学习反馈,了解他们对《陋室铭》的理解和感悟。
七、教学拓展1. 推荐相关阅读:为学生推荐刘禹锡的其他作品,如《乌衣巷》、《竹枝词》等,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作者的文学风格。
2. 比较学习:让学生比较《陋室铭》与其他古代诗歌、散文的异同,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陋室铭》教案与教学反思

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陋室铭》;(2)理解《陋室铭》的文言文表达和修辞手法;(3)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对比手法描绘陋室的意境和表达思想感情。
1.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解读《陋室铭》的主题和情感;(2)学会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加强记忆和理解;(3)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以陋室为题材,抒发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3)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困境,培养乐观向上的精神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陋室铭》;(2)理解《陋室铭》的文言文表达和修辞手法;(3)分析作者通过对比手法描绘陋室的意境和表达思想感情。
2.2 教学难点:(1)文言文的实词、虚词理解和运用;(2)对比手法的运用和表达效果;(3)领悟作者抒发的情感和价值观念。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刘禹锡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激发学生对《陋室铭》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3.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陋室铭》,感受字词的韵律美;(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言文的基本含义;(3)学生结合课后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3.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陋室铭》中的对比手法及其作用;(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3)教师点评并总结对比手法的运用和表达效果。
3.4 情感体验(1)学生朗读《陋室铭》,体会作者的情感;(2)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对安贫乐道的理解;(3)教师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困境,培养乐观向上的精神品质。
3.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强调《陋室铭》的文言文表达和修辞手法;四、课后作业4.1 熟读并背诵《陋室铭》;4.2 分析《陋室铭》中的修辞手法,举例说明其表达效果;4.3 结合自己的生活,写一篇关于安贫乐道的感悟文章。
五、教学反思5.1 教师反思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5.2 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亮点和不足;5.3 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5.4 思考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文学素养;5.5 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收获和教训,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陋室铭》教学设计自评

《陋室铭》教学设计自评一:导入同学们有没有自己的座右铭?(请学生说说自己的座右铭。
)大家写这些座右铭是有什么用的呢?(用来激励自己的。
)那可以看出“铭”里面的内容应该是激励警戒自己。
其实“铭”最早是我们古代的一种文体。
除了有我们今天的“激励警戒”之意外还可以称述功德。
一般是铭刻在器物之上。
铭的一大特点是要用韵。
二、初读《陋室铭》,结识刘禹锡与刘禹锡结交的人,都是“鸿儒”,没有学问的白丁,是与他无缘的。
因此,要结识刘禹锡,首先要把《陋室铭》烂熟于心。
请借助注释疏通课文。
借助注释不能解决的字词,就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
组织学生进行认知性默读、质疑性朗读、比赛性竞读、体验性背读等方式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文言词积累:①虚词之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何陋之有。
(结构助词, 表倒装,不译)②词类活用无丝竹之乱耳使动用法,使……受到扰乱无案牍之劳形使动用法,使受到劳累诵读提示:提示:①本文是铭文,用韵的,要注意押韵。
②“铭”的文体特点:魏晋时期的陆机说:“铭博约而温润,箴顿挫而清壮。
”博:内容广博,约:文辞简约。
(内容和文笔上的)温:气质温和,润:语调柔顺。
(语音和语调上的)三、品读《陋室铭》,拜访刘禹锡刚才我们大家背诵了这篇文章,背得很好,可见字面意思我们大体上弄清楚了。
但老师总觉得少了些什么,是不是内容方面还有什么疑问和困惑啊?不妨提出来!1、根据学生质疑,梳理并引导以下要点(找句子、析内容、品情感、知作者):陋室陋否?(何陋之有!)不陋,为何?(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关于陋室的具体描写。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描环境,居住环境优雅。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夸朋友,交往之人高雅。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话生活,生活之事雅致3、“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的比兴手法。
在这里,作者把山水比作什么,仙龙又比作什么?(山水比作陋室,仙龙比作居住陋室的君子品德高尚。
《陋室铭》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

《陋室铭》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高中语文必修三《陋室铭》。
文章通过对陋室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刘禹锡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思想境界。
教学时,我们将讲解文章的背景、分析文章的结构、品味文章的语言,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文章的背景,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2. 分析文章的结构,体会作者运用象征、托物言志等手法的高超技巧。
3. 通过学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他们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精神风貌。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文章的背诵,文言文词汇的理解。
难点:文章深层次的思想内涵的把握,作者情感的体会。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相关背景资料,课文朗读录音带,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一个问题引入:“你们认为什么是一个人的‘陋室’?”让学生思考,进而引出今天要学习的《陋室铭》。
2. 讲解背景:介绍作者刘禹锡的生平和创作《陋室铭》的背景。
3. 分析结构:引导学生学习文章的起承转合,理解作者如何通过对比、象征等手法,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4. 品味语言:对文章中的重点词句进行讲解,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5. 体会情感: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体会作者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精神境界。
6. 课堂练习: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随堂练习,检验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以文章的结构为主线,将文章的起承转合表现出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结构。
七、作业设计1. 完成练习题。
2. 背诵课文。
3. 写一篇关于《陋室铭》学习心得的文章。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我将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文章的基本内容,对文章的结构和作者的情感有了深入的理解。
同时,我还将考虑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拓展延伸:可以让学生进一步阅读刘禹锡的其他作品,了解他的生平,深入理解他的思想境界。
《陋室铭》教案及课堂反思

《陋室铭》教案及课堂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陋室铭》全文。
(2)了解刘禹锡的生平和文学地位。
(3)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学会欣赏古代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崇尚高雅品质,勇于面对困境,追求精神境界的崇高思想。
二、教学重点:1. 《陋室铭》的字词解释和句式结构。
2. 分析课文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 理解作者的品德节操和人生观。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阅读和翻译。
2. 课文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刘禹锡的生平和文学地位,引导学生了解《陋室铭》的背景。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解决字词解释和句式结构的问题。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品德节操。
4.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内容,解答学生疑问,深入剖析作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5. 课堂练习:翻译课文,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6. 总结拓展: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生活中追求高雅品质,面对困境保持乐观态度。
五、课堂反思:1. 学生对《陋室铭》的理解和感悟程度。
2.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合作意识。
3. 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如何调整和改进。
4. 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5. 如何在教学中融入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品德素养。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古代陋室的图片,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课文所描述的环境。
2. 对比分析:将《陋室铭》与刘禹锡的其他作品进行对比,分析其创作风格和思想内涵的异同。
3. 案例启发:分享现实生活中的陋室逆袭故事,激发学生勇于面对困境、追求卓越的精神力量。
4. 互动交流: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演讲、辩论等活动,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陋室铭》设计及评课

《陋室铭》教学设计(赵新迎)一、感受音韵之美师:今天我们共同学习刘禹锡的《陋室铭》。
(出示幻灯片“铭”的解释)本文虽然篇制短小,但运用对偶等修辞,句式整齐,节奏明快,同时通篇协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充满了音韵之美,是一篇韵文。
学生听老师范读课文《陋室铭》。
师:感受这篇铭文的音韵之美,一要把节奏韵律读好。
指名朗读文中停顿需要注意的几个重点句子(投影:①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②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要求正确停顿。
师生正读:①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②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生齐声诵读全文,体味明快的节奏韵律之美。
师:感受这篇铭文的音韵之美,二要把韵脚读好。
复习韵脚的概念(放在句尾的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
生标出韵脚。
生齐声诵读全文,体味押韵的回环往复之美。
师:感受这篇铭文的音韵之美,三要韵译(针对这篇铭文作为韵文的特点,根据韵文韵译的原则),而不是一般的翻译。
这样翻译后,与原文保持一致的美。
翻译时,尽量让上下句的字数相等,结构基本一致,同时注意押韵。
学生利用书下注释,结合自己的理解,老师点拨,韵译。
参考韵译:山不在于高,有仙人(居住)就能天下闻名;水不在于深,有龙(潜藏)则可降福显灵。
这(虽)是间简陋的房子,好在主人有美好的德行。
苔藓给阶前铺上绿毯,芳草把帘内映得碧青。
谈笑的是渊博的学者,往来的没有浅薄的庸人。
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浏览珍贵的佛经。
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
(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
孔子说:(虽然是陋室,但只要君子住在里面)有什么简陋的呢?生诵读《〈陋室铭〉韵译》,体味韵味如歌的音乐之美。
二、理解情操之美师:刚才我们从课题中的“铭”字入手,感受了这篇铭文的音韵之美。
下面,再从这个“铭”字入手,理解作者的情操之美。
进一步明确铭文(“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进而依据“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明确这篇铭文属于后者。
《陋室铭》教案及课堂反思

《陋室铭》教案及课堂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准确地背诵《陋室铭》全文;(2)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3)分析课文中所表达的作者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提高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背诵《陋室铭》全文;(2)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3)分析课文中所表达的作者思想感情。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古代文化常识;(2)作者思想感情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刘禹锡及《陋室铭》的背景;(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2)要求学生查找课文中的生僻字词,并解释其含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2)分享学习心得,互相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2)深入剖析作者思想感情。
5. 课堂练习:(1)要求学生背诵课文;(2)挑选学生进行课文朗读,检查理解程度。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
四、课后作业:1. 背诵《陋室铭》;2. 完成课后练习题;3. 写一篇关于《陋室铭》的读后感。
五、课堂反思:1. 教学效果:(1)学生对《陋室铭》的理解程度;(2)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情况;(3)学生课堂参与度及课堂氛围。
2. 教学改进:(1)针对教学难点,调整教学方法;(2)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3)提高课堂互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 下次课准备:(1)梳理学生反馈,调整教学内容;(2)准备相关教学资源,如PPT、资料等;(3)备课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小组讨论等方面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兴趣。
《陋室铭》教案与教学反思

《陋室铭》教案与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陋室铭》。
(2)理解《陋室铭》的文意,掌握常见的文言文词汇和句式。
(3)分析并欣赏刘禹锡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陋室铭》的主题和内涵。
(2)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热爱和尊重。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陋室铭》。
(2)理解《陋室铭》的文意,掌握常见的文言文词汇和句式。
(3)分析刘禹锡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2. 教学难点:(1)理解《陋室铭》中的难点词汇和句式。
(2)深入理解《陋室铭》的主题和内涵。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刘禹锡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对《陋室铭》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陋室铭》,感受作品的韵律和节奏。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文意,掌握难点词汇和句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深入理解《陋室铭》的主题和内涵。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欣赏与分析:(1)引导学生欣赏刘禹锡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2)分析《陋室铭》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感受刘禹锡的高尚品德和崇高理想。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陋室铭》。
2. 写一篇关于《陋室铭》的读后感,谈谈自己的收获和感悟。
五、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目标的实现情况,检查学生对《陋室铭》的理解和欣赏程度。
2. 反思教学过程,看看是否有效地引导学生掌握了难点词汇和句式。
3. 反思教学方法,探讨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教学反思要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及时发现问题并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古代陋室的图像和描述,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背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陋室铭》教学设计自评
一:导入
同学们有没有自己的座右铭?(请学生说说自己的座右铭。
)大家写这些座右铭是有什么用的呢?(用来激励自己的。
)那可以看出“铭”里面的内容应该是激励警戒自己。
其实“铭”最早是我们古代的一种文体。
除了有我们今天的“激励警戒”之意外还可以称述功德。
一般是铭刻在器物之上。
铭的一大特点是要用韵。
二、初读《陋室铭》,结识刘禹锡
与刘禹锡结交的人,都是“鸿儒”,没有学问的白丁,是与他无缘的。
因此,要结识刘禹锡,首先要把《陋室铭》烂熟于心。
请借助注释疏通课文。
借助注释不能解决的字词,就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
组织学生进行认知性默读、质疑性朗读、比赛性竞读、体验性背读等方式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文言词积累:①虚词
之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何陋之有。
(结构助词,表倒装,不译)
②词类活用
无丝竹之乱耳使动用法,使……受到扰乱
无案牍之劳形使动用法,使……受到劳累
诵读提示:
提示:①本文是铭文,用韵的,要注意押韵。
②“铭”的文体特点:魏晋时期的陆机说:“铭博约而温润,箴顿挫而清壮。
”博:内容广博,约:文辞简约。
(内容和文笔上的)
温:气质温和,润:语调柔顺。
(语音和语调上的)
三、品读《陋室铭》,拜访刘禹锡
刚才我们大家背诵了这篇文章,背得很好,可见字面意思我们大体上弄清楚了。
但老师总觉得少了些什么,是不是内容方面还有什么疑问和困惑啊?不妨提出来!
1、根据学生质疑,梳理并引导以下要点(找句子、析内容、品情感、知作者):
陋室陋否?(何陋之有!)不陋,为何?(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关于陋室的具体描写。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描环境,居住环境优雅。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夸朋友,交往之人高雅。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话生活,生活之事雅致
3、“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的比兴手法。
在这里,作者把山水比作什么,仙龙又比作什么?(山水比作陋室,仙龙比作居住陋室的君子品德高尚。
“比兴”:以比喻起兴,先言他物再咏所咏之物。
是我国诗歌的一种传统的表现手法。
)
4、“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的类比手法。
(这是一种类比的方法,作者立下志向,要像古代名贤那样拥有高洁的志趣和远大的抱负!)
作者写陋室不陋,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志向。
)
引导难点:
①文中有矛盾之处啊!——“可以调素琴”,“无丝竹之乱耳”都是乐器嘛!为何素琴之声悦耳,丝竹之声就乱耳了呢?
*调——调弄——漫不经心——优雅的情怀
*素——不加装饰——朴素的志趣
*丝竹——管弦之音,歌舞升平,世俗之乐
所以:可见,刘禹锡的生活志趣是超然物外的,世人皆爱“丝竹”,而“我”独爱“素琴”。
②仅仅只是素琴和丝竹的不同体现了这种生活志趣吗?——“阅金经”、“无案牍之劳形”
可以调素琴,但绝不听丝竹;可以诵佛经,但绝不读官文。
朗读时,要读出崇尚朴素、优雅;反对世俗之乐、官府之累的感觉。
四、赏读《秋词》我看刘禹锡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宵。
(这首诗是刘禹锡被贬郎州时的作品。
“自古”句点出逢秋而悲,古今皆然的感慨。
自宋玉于《九辩》中留下“悲哉,秋之为气也”的名句后,悲,就成了秋的一种色调,一种情绪;愁,也就成了心上的秋了。
“我言”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这种自信,以响遏行云的一声断喝,推翻悲秋主题一新天下人耳目。
“胜春潮”就是诗人对于秋景最为充分的认可。
这种认可,绝非仅仅是一时的感性冲动,而是融入了诗人对秋天的更高层次的理性思考。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在秋日晴空中,一鹤凌空而去,冲破了秋天的肃杀氛围。
诗人想象的翅膀,也天马行空般驰骋于碧空之上。
为大自然别开生面,使志士的精神为之抖擞。
这只鹤是不屈之士的化身,奋斗精神的体现。
所以诗人说,“便引诗情到碧霄”。
)
就是这样一个刘禹锡,自然界的秋天在他的眼里尚且春意盎然,他又怎么可能让一间小小陋室困住了自己进去的心?想想刘禹锡奋笔书写《陋室铭》时复杂的心情,让我们怀着对刘禹锡更加深刻的理解和崇敬,再次诵读、背读《陋室铭》吧。
自评
文言文(古诗文)生僻字词繁多,语言习惯殊异,历史年代久远,“不去熟读,则无以明大义”;文言文(古诗文)讲究音韵对仗,崇尚意境情致,内容言简意丰,“不去熟读,则无以明章法”。
立足于读,设计本课教学。
从座右铭的功能说起、在品析内容、拓展训练中加入对作者的感知、评价,目的在于联系学生生活实际、遵循“知人论世、披情入文”的诗词赋类文章的赏析规律,力求学生“乐学”。
此文言文理解大意不难,但也有文言词汇、文言翻译的难点。
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而非逐字逐句翻译,就是让学生养成反复诵读、调动积累的习惯,摒弃文言文学习必须先翻译、必须先看资料书的不良认识与习惯。
此设计,在于让学生从思想上“走近文言文”,让学生感到“能学”。
熟读成诵,学生就会走进文本。
此文内容理解难度不大,还讨论与质疑给学生,因疑而导,力求构建生本课堂,目的仍在于学生“能学、会学”。
“比兴、类比”两处写法的作用,是课文理解的难点。
可通过老师讲解、点拨完成,若能再举例赏析,学生在能学的基础上可做到“会学”。
拓展训练,未设置以往的模仿《陋室铭》写自己的书房,原因在于太难,大多学生“不能”,写来多格调不高、语言不美。
设置刘禹锡的诗歌鉴赏,目的在于在赏析诗歌的同时,强化对作者的人格魅力的感知和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