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三(表达技巧)

合集下载

诗歌鉴赏三个“三”

诗歌鉴赏三个“三”
诗歌鉴赏三个"三"
(一)三意-----意念、意象、意境
意念是诗人压迫表达的思想感情。"诗言志",志 是指志向、抱负、愿望、情怀等,是诗歌的立意。意在笔先,是诗人创作的首要因子,也是鉴赏要把握的首要目标。
意象,是诗人表情达意时所借用的物象(形象)。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
?:分析诗句。鉴赏不能脱离原诗。注意两点:一是用是一般的语言描述境界(翻译),抓住意象并分析其作用;二是用两个双音词或一个四字语概括诗歌意境,如恬静、幽静、壮阔、雄奇,凄惨、萧条、苍凉、悲壮、明朗疏淡等。
第三步:揭示感情。抓住诗句中的形容词、副词或动词,这些词最能体现作者的情感态度。在用两个双音词或一个四字词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如留念、思念,忧伤、悲愤,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忧国忧民,壮志难酬,寄情山水,羁旅愁思,别恨离愁,愤世嫉俗等。
(三) 三步-----指出手法、分析诗句、揭示感情
诗文鉴赏无论从哪个角度考察都离不开两个基本点:一是写了什么,即思想内容、作者的感情态度等;二是如何写,即表达技巧。
第一步:指出手法。可从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等层面考虑(答题时不必面面俱到,抓住突出或主要的方面):或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借代、夸张等;或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或表现手法:衬托、烘托、对比、比较、象征、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借景抒情、直抒胸臆、托物言志、借古讽今、欲扬先抑、委婉含蓄、以小见大、调用角度(远近、上下、总分、虚实、形声色味)等。
(二) 三看-----看题目、看作者、看注释
题目,或揭示内容、或展示思路、或流露情感、或暗示手法、或分辨类型。
作者,出生年代、生活经历、思想性格,从而把握其写诗的感情基调和创作风格。

【】古代诗歌鉴赏3——表达技巧鉴赏课件

【】古代诗歌鉴赏3——表达技巧鉴赏课件
诗句化情思为景物。欣赏时要抓住景物特 征,融入所营造的气氛,体会其情感。
蛙声十里出山泉 踏花归去马蹄香 间关莺语花底滑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
化虚为实,以实写虚
有限为实,无限为虚
无限之境是在有限的基础上通过想象创造出来 的。宋代诗人梅尧臣说“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这乃是作诗功夫之至。“不尽之意”则为无限。宋 代画家郭熙说,“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 腰则高矣。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脉则远 矣。”这就是诗画中的空白艺术。
抒托 情物 的言 区志 别与
借 景
1、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 性,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 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 是某种物品。
2、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 、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 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 乐、悲伤等感情。
台城 台城六代竟奢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前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以少胜多,以有限之红杏表现无限之春意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通过的想象,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复杂难言的情感
正面为实,侧面为虚
侧面描写能化实为虚,以虚写实,从而造成含 蓄蕴藉的效果,给读者留下较大的想象空间。
望天门山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1)眼前之景为实,想象虚构之景为虚 (2)景物为实,情感为虚 (3)形象为实,抽象为虚 (4)有限为实,无为虚 (5)正面为实,侧面为虚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问: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这首诗表达 了作者怎样的感慨?

诗歌鉴赏:考点三表达技巧

诗歌鉴赏:考点三表达技巧

考点三鉴赏古诗的艺术技巧
1、掌握四类艺术技巧的特点和效果 2、掌握答艺术技巧题的审答规范
勤于积累,储备表达技巧知识
修辞手法:比喻、比拟(拟人、拟物)、借代、夸张、 对偶、排比、反复、双关、设问、反问、互文、顶真 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其中重点是抒 情和描写。 抒情: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2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托物寓理、 借古讽今、用典抒情】 描写:角度:远近、俯仰P 157 方式:视、听、嗅、味、触 方法:正侧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声色结 合、明暗结合、点面结合、细描(细节描写)与白描
表现手法(艺术手法):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借物抒情)、象征、衬托(正衬、反衬)、 对比、烘托、渲染、铺垫、赋(铺陈)比兴、 讽喻(借古抒怀、借古讽今)、抑扬、用典、 虚实结合(联想、想象)、以小见大等等 结构技巧:卒章显志、照应、过渡、线索、悬 念、开门见山、以景结情。
一、修辞手法 全面掌握14种修辞手法 (P158)
06⑵“满林残照见归鸦”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 点?请略加分析。 07(1)“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涵了什 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08(2)“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中用了何种修辞手法? 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09(1)这首词中的对比是由哪两个句子领起的?“万岁 山前珠翠绕”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2分) 10(3)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 “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 11(2)“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 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12(3)请简要赏析这首词的结句。(4分) 14(3)请分别赏析两首诗结句的表达效果。(5分) 15(2)简要赏析颔联、颈联的写景艺术。(4分)

诗词鉴赏第三讲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诗词鉴赏第三讲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5.比拟把物当做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做物来描写叫拟物。比 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 物、事表现得 更形象、生 动的作用。
例句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 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
赏析 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 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的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2.描写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 刻 画。往往包括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例句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 船尾跳鱼拨剌鸣。(杜甫《漫成一首》)
赏析
诗歌从水中月影写起,生动描写了白鹭曲着身子,恬静 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船尾大鱼跃出水面而发出拨剌 的响声,一动一静构成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
6.象征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 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也就是借助于特定具体的事物,寄
寓某种精神品质。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李德裕《登崖州城 例句
作》) 这两句描写青山环绕,层峦叠嶂,自己所处的郡城正在严密 赏析 封锁,重重阻隔之中。象征了自己被政敌迫害的景况,书写 思归不得的忧伤。
常见的表现手法 1.用典 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
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 度、个人的情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 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 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 例句
口北固亭怀古》) 这首词除了回顾作者43年前南下经历一层外,全是用事。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写的是刘裕当年 赏析 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作者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 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 恢复中原的决心。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三)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三)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三)教学园地11-05 2318:第三节表现手法赋比兴、寄托、讽喻、联想、想象、铺排、象征、含蓄、欲扬先抑、欲抑先扬1.赋、比、兴"赋、比、兴"是对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诗歌表现手法的总结。

其后的诗歌继承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赋,就是详细地叙事写景,并表示出的态度。

如《诗经·伐檀》中,"砍砍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缠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狟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描写一群伐木的奴隶替奴隶主砍伐檀木制造车子,在艰苦繁重的劳动中联想到奴隶主不劳而获,抑制不住内心的愤怒。

再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就用了这种手法。

比,就是把一物比作另一物。

《诗经·硕鼠》把奴隶主比作大老鼠,用的就是比的手法。

兴,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如《诗经·伐檀》中的"河水清且涟漪"就属于"兴",它引出了下面的叙述。

"兴"和"比"常常联系起来在一篇诗中运用。

如《孔雀东南飞》开头"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既是"兴",又是"比"。

2。

象征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

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

例如蜡烛,光明磊落,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

象征手法的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

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

象征是中国诗歌的生命线,“犹如心脏之于躯体”,“没有象征,诗歌就将失去力量”。

例如,龙象征皇上最高权力,凤凰象征皇上的德行,麒麟是长治久安的象征,猿声是旅人离分时的伤感的表现,鹤是永生的化身,蝙蝠跟西方相反,则代表着幸福,鸳鸯是爱情的象征,大雁给分离的情人带来消息,知了象征复活之后便是死亡,梧桐常在描写秋天的诗中出现,杨柳表示别离,兰花是纯洁的象征,牡丹是富贵的标志,“梅”象征高洁、清秀、淡雅、素朴;“菊”象征高洁、傲霜斗雪的坚强,被称为“隐逸之花”;“兰芷”象征名贵、孤芳、清高等等。

完美版: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

完美版: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

其它表现:联 想和想象
月夜 杜甫 今夜鄜(fu)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全诗别出心裁,言在彼而意在此,将诗人自 身对妻子的思念之情通过想像妻子思念他的情景 而更加深刻地表现出来。
欲扬先抑(先扬后抑 )
闺 怨(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间接抒情
• 间接抒情,多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 情于景):诗人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 , 寄寓在景物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 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抒情。
• 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 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 写法。
乐景乐情: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工笔即细节描写,指用细腻的笔触 对重点描写对象作精细地刻画和描绘, 使读者有清晰、深刻的印象,这与白描
大体勾画轮廓的方法恰恰相反。
• 如张籍《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 人临发又开封。”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 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 又开封”。表达了漂泊异乡的游子对家乡 亲人的无尽思念。
石灰吟 •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只留清白在人间。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 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 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作为咏物诗,若 只是事物的机械实录而不寄寓作者的深意, 那就没有多大价值。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 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 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
明暗
• b、描写内容:所见(视觉),所闻(听觉) ,所感(触觉、味觉、嗅觉)

表达技巧之渲染、烘托、白描、工笔-2023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全国通用)

离别时的伤感的气氛。)
又如赵师秀的《约客》: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家家雨”“处处蛙”渲染了一种气
氛,衬托了夜的深和夜的静。
2.烘托: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指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 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艺术创作,是指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 现的对象鲜明突出的表现手法。
诗中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 说,故“又开封”。
清代刘熙载《艺概》有云:“春之精神写不出,以 草树写之;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
如乐府诗《陌上桑》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梢头。耕者忘 其耕,锄者忘其锄。来 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作者意欲极写罗敷之美,却未对罗敷的美貌作正面描写,而是通过描写行者、少年、耕
者、锄者见到罗敷时的惊叹、赞赏、痴迷等各种反应,从侧面烘托出了秦罗敷的美貌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诗人只是选取了白头宫女“闲坐说玄宗”的细节组成全篇。
如今,她们既不愤激,也没有感叹,只是麻木地说说而已, 甚至谈起自己的过去,像谈论别人的故事一样,心如死水, 无怨无恨。 “闲坐说玄宗”看似轻笔带过,然而,厚积薄发,蕴含了 诗人多少不胜今昔之感慨!
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 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
烘托举例: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绡头。耕者忘其 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汉乐府《陌上桑》) 行者等人的反应,对于罗敷之美来说,显然是侧面描写,这样的侧面描写就 是我们所说的烘托。(那颜色在外围勾勒)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

从诗歌鉴赏的角度说,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三方面的内容: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排比、设问、反问、起兴、互文)表现手法(用典、联想、想象、衬托或烘托、渲染、象征、对比、对照、抑扬、照应、动静、正侧、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

这是诗词鉴赏考核的重点,再次强调答题要领:内容(写什么)、方法(怎么写,也就是表达技巧)效果(怎么样)。

(注意:这三者的顺序可以按需要调换,但答题时不可缺漏)诗歌的表达方式、表现手法集要:(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1.记叙。

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

例如陆游《书愤》中“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用叙述的方式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的那些值得纪念的往事。

2.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做的具体描绘和刻画。

例如杜甫《漫成一首》:“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刺鸣”诗歌从水中月景写起,生动地描写了白鹭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船尾大鱼跃出水面而发出拨刺的响声,一动一静构成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

3.议论。

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发表的意见。

例如元稹《菊花》:“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诗的后两句,点出喜爱菊花的原因和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4、抒情。

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主观感情。

有直接抒情,也有间接抒情,具体的抒情手法有(1)借景或借物抒情。

作者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和所想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就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例如白居易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作者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发出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的感叹。

(2)寓情于景(或物),情景交融。

2023高考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表达技巧3-抒情手法(典例引领+方法技巧+巩固训练+答案解析)

2023高考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表达技巧3-抒情手法(典例引领+方法技巧+巩固训练+答案解析)【典例引领】(2022·浙江台州·模拟预测)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①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乙)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②李白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

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③。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注:①平野:平坦广阔的原野。

②杜二甫:即诗人杜甫。

③徂徕:山名。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诗颔联写景,其中一“随”一“入”以游动的视角写出了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象。

B.甲诗颈联描绘了“水中映月”和“天边云霞”两幅图画,巧妙地融入了诗人初次见到长江时新鲜、欣喜的感受和体验。

C.乙诗颔联中,这一“重”字,热烈地表达了李白希望重逢欢叙的迫切心情,又说明他们生活中有共同的乐趣,富有浓烈的生活气息。

D.乙诗尾联以“且尽手中杯”结束全诗,干脆有力。

首尾呼应,一气呵成,充满豪放不羁和乐观开朗的情调。

2.两首诗同是表达送别的诗,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但该手法运用却有差别,试比较其不同之处。

【答案】1.B2.①甲诗“送”的主体是故乡的山水,“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或者不写自己对故乡的依恋,反而从对面落笔,写故乡之水恋恋不舍一路送我远行),生动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②乙诗颈联“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前一句近景,写出眼前泗水秋波摇荡,后一句远景,“明”,“照亮”的意思,赋予静态的山水动态感,显得富有生机,作者借明媚之景,表达了诗人与朋友即将分别时的豁达情感。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语言、技巧的能力。

B.“巧妙地融入了诗人初次见到长江时新鲜、欣喜的感受和体验”错误,应该是诗人初次见到平原时的感受和体验。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3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3新高考新教法2010-01-03 20015cc149a20100glmn五、夸张(一)定义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二)作用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例1“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李白《秋浦歌》)【析】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典型例题】例题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赏析题。

江南春绝句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明代翰林修编杨慎(升庵)在《升庵诗话》(卷八)里说“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

”清朝人何文焕在《历代诗话考索》中,对杨慎的意见作了反驳“即作十里,亦未必尽听得着看得见。

题云‘江南春’,江南方广千里,千里之中,莺啼而绿映焉,水村山郭无处无酒旗,四百八十寺楼台多在烟雨中也。

此诗之意既广,不得专指一处,故总而命曰‘江南春’,诗家善立题者也。

”请结合这两则评论对《江南春绝句》的一、二两句意象及意境进行合理的赏析,200字左右。

例文一我不赞成杨慎的观点,我觉得何文焕的观点是正确的,诗贵在想象。

假如用杨慎的观点,用细节分析、科学剖析的话,那么“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也不能成文啦,白发怎么能“三千丈”,“五尺”就不易啦!“一枝红杏出墙来”,春天来了,怎么才有“一枝”呢?应改为“多枝”,那么还有意境、想象可言吗?“十里蛙声出山泉”,为何光画蝌蚪就境界全出,因为画面富有想象力;“万绿丛中一点红”,为何脍炙人口,因为它对比鲜明,诗味盎然;“飞流直下三千尺”,为何流芳千古,因为它表现了瀑布雄伟壮观的气势。

诗贵在酿造想象的境界,欣赏者也要善于理解、玩味。

文学与科学在形象思维方面是具有天壤之别的。

例文二意境是诗的灵魂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大都是讲究意境的。

短短几行古诗,名家高手往往会创造出绝妙的艺术意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以动显静 例如:王籍的《入若耶溪》 蝉噪林愈静 蝉噪林愈静, 例如:王籍的《入若耶溪》“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 就是以声写静,以动衬静。 幽。”就是以声写静,以动衬静。 鸟鸣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以动衬静,用花落、月出、鸟鸣突出了春涧的幽雅、 以动衬静,用花落、月出、鸟鸣突出了春涧的幽雅、 幽雅 宁静。 宁静。 (2)以静显动 例如:王昌岭《长信秋词》 其一) 例如:王昌岭《长信秋词》(其一)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②托物言志
借物来抒写自己的志向和自身情操,或以物喻人。 题菊花 黄巢 飒飒西风满院栽, 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 报与桃花一处开。
• 菊花迎风霜开放,固然显出它的劲节,但时值寒秋,“蕊寒香冷 蝶难来”,却是极大的憾事。,“蕊寒香冷”是因为菊花开放在 寒冷的季节,他自不免为菊花的开不逢时而惋惜、而不平。作者 想象有朝一日自己作了“青帝”(司春之神),就要让菊花和桃 花一起在春天开放。这一充满强烈浪漫主义激情的想象,集中地 表达了作者的宏伟抱负。
古诗中有些景物既是环境刻画,又是用来隐晦 地表达某种感情的象征。 孤灯、孤云——孤苦的思乡、思亲情、游 子 情,或孤独、失落的感觉 飞镜、明月——望月怀远、思乡、思亲情,别 离思聚;或发怀古之幽思 落日——故人情 日暮——思乡 杜鹃——渲染哀怨悲凄的气氛或思归的心情 烟波——离别后漂泊无依 戍鼓、雁声——离别、思念之悲凉 玉关情、羌管——思念征人远戍或征人思归
边声、角起、角声——军中号角吹响 戎旌——军旗 千嶂、孤城——边塞之荒凉 闲云、野鹤——隐居之闲适、怡然自得 鸡黍——专指招待客人的饭菜 武陵人——桃花源 旧家燕子——物是人非的伤感 庄生梦蝶——美好而虚幻 红豆———爱情或相思 化碧——刚直忠正的人为正义事业而蒙冤受屈 黍离——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题李世南①画扇 蔡 肇② 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 逢人抱瓮③知村近,隔坞④闻钟觉寺深。
【注】 ①李世南:北宋著名画家,擅画山水。②蔡肇(?~ 1119):字天启,丹阳(今属江苏)人。曾任吏部员外郎、 中书舍人等职。③瓮:这里指水瓮。④坞:地势周围高而 中央凹的地方,这里指山坞。 (1)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这样一 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 答: 有条小溪从两山之间流出,树林里树叶飘落,一个人 抱着瓮在路上(或在溪边),山谷那边隐约露出寺庙。 画面中应有小溪、山(山坞)、树林(落叶)、人、 瓮、寺庙等六种景物。这幅画面呈现出的是乡村野外恬 静、安详的气氛。
高考真题速递
(09年江西卷)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喜外弟卢纶见宿
司空曙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 【注】蔡家亲:表亲。 (1)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 此诗表达了诗人悲喜交加(或悲中有喜,喜中带悲)的感情。 (2)前人认为全诗动人之处在“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两句,请 从情景关系的角度 分析其独到之处。 答: 以悲景写哀情;不着悲字而悲情自现(或寓情于景,不直接写情, 而将情完全寄予在景物中)。
3、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
正衬、反衬、对比、象征、虚实结合、 正衬、反衬、对比、象征、虚实结合、白 细节描写、似贬( 实褒( 描、细节描写、似贬(褒)实褒(贬)、 欲扬( 先抑( )、视听结合 视听结合、 欲扬(抑)先抑(扬)、视听结合、小中 见大、 见大、点面结合等 层层深入、 首尾照应 开门见山 层层深入、先总后分 卒章显志 过渡 铺垫 伏笔等
2)、动静结合 )、动静结合 )、 这种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 这种写景方式, 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 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 以静为主 这里的“ 动与声: 竹喧归浣女, (这里的“动”含动与声:如“竹喧归浣女,莲 动下渔舟”“ ”“喧 为声), ),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 动下渔舟”“喧”为声),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 谐统一。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 谐统一。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与衬托又 不可截然分开。 不可截然分开。
诗歌的表达技巧
考点解析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 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的方式。对表达技巧的鉴赏, 对表达技巧的鉴赏, 对表达技巧的鉴赏 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抒情手法、修辞手法、描写 抒情手法、 抒情手法 修辞手法、 手法和艺术构思, 手法和艺术构思,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 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描写
(1)人物描写 人物描写有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 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正面描写、 侧面描写等
约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 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 闲敲棋子落灯花。
高考真题回顾
(08山东)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 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撚①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注】 ①撚(niǎn):持取,捻弄。 (1)上阕的景物描写是如何表现无奈之情的?请作简要分析。 答:上阕通过描写铺径之落红、弄晴之小雨、憔悴之杏园、哀啼之杜 鹃等残春景象,表现伤春(惜春)的无奈之情。 (2)“凭栏手撚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两句主要使用了什么表现手 法?表现了词中人物怎样的感情变化? 答:这两句主要的表现手法是细节描写。(答“动作描写”也可) 用“撚花”“放花”两个细节(动作)表现了词中人物由爱春、伤春 (惜春)到无奈春归的感情变化。
一、考查范围 1、抒情方式: 直抒胸臆 、抒情方式:
间接抒情 借景抒情 托物言志 借古讽( 借古讽(喻)今
2、修辞手法: 比喻、比拟、对比、对偶、夸张、排 、修辞手法: 比喻、比拟、对比、对偶、夸张、
比、反复、借代、用典、双关、设问、 反复、借代、用典、双关、设问、 反问、互文、通感、叠字、 反问、互文、通感、叠字、顶真等
4、构思技巧 、
抒情
(1)直接抒情,有叫做直抒胸臆,即不借助外物而直 接抒发自己的感情。 小重山 岳飞 昨夜寒蛩不住鸣。 惊回千里梦,已三更。 起 来独自绕阶行。 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 旧山松竹老,阻归程。 欲将心 事付瑶琴。 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上阙寓情于景,写作者思念中原、忧虑国事的心情。 下阙抒情。后三句用俞伯牙与钟子期的典故,直接表 达自己处境孤危,缺少知音,深感寂寞的心情。
链接高考
江西卷】 【08江西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西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初入淮河四绝句( 初入淮河四绝句(三) 杨万里 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 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 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淳熙十六年十二月,金人派遣使者来南宋贺岁, 【注】淳熙十六年十二月,金人派遣使者来南宋贺岁,杨 万里奉命送金使北返途中,来到原为北宋腹地, 万里奉命送金使北返途中,来到原为北宋腹地,现已成 为宋、金国界的淮河时,感慨万端,作诗以抒怀。 为宋、金国界的淮河时,感慨万端,作诗以抒怀。 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答案】前两句实写淮河两岸舟船背驰、 【答案】前两句实写淮河两岸舟船背驰、波痕接触也难以 融合,虚写作者对国家南北分离的痛苦与无奈; 融合,虚写作者对国家南北分离的痛苦与无奈;后两句 实写鸥鹜可以南北自由飞翔,虚写作者对国家统一、 实写鸥鹜可以南北自由飞翔,虚写作者对国家统一、人 民自由往来的强烈愿望。 民自由往来的强烈愿望。
(2)古人的题画诗往往会阐发画面以外的意趣, 你觉得这首诗哪些描写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 趣?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①“水潺潺”声音的描写,②“秋风瑟瑟” 声音的描写,③联想到附近有个村庄的描写, ④远处寺庙传来“钟”声的描写,都表现了画 面以外的景和趣。 这样写的好处是:使画面上静止的景物活 动了起来,变得有声有色;拓展了画面,使之 更显丰富多彩。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 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这首诗写法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试简要分析 试简要分析。 这首诗写法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试简要分析。 【答案】这首诗写法上的最大特点是借助于生动的细节 是 描写传递人物的思想感情。诗中“复恐匆匆说不尽” 描写传递人物的思想感情 是人物的心理活动 心理活动,“临行又发封”是人的行动细节 行动细节, 心理活动 行动细节 也是人物心理活动的反映。诗歌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对 亲人的深切怀念。这种生动的细节使抽象的思念变得 使抽象的思念变得 具体可见。 具体可见。
(2)景物描写 写景的角度: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 觉等。 写景的顺序:远近、上下等。 写景的技巧:虚实相济、动静结合、以动衬 静、白描、工笔细描、渲染等。
具体解说
1)、虚实结合 )、虚实结合 )、 定义: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 定义: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如有 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 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 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 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 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 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 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 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
(09年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 晚泊岳阳
欧阳修
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 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 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 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去如飞。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的? 答: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触景而生的思乡之情。是通过卧闻 钟声、系舟树下、静赏江月、倾听歌声等举动,城里钟、 水上歌等听觉感受,城下树空江月、水上人、云水苍茫、 轻舟飞逝等视觉形象,以境寓情来表现的。句句写景,景 景关情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