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第10章
《教育心理学》第十章态度与品德形成

体,构成一个完整的(
)
A、认知结构;
B、价值体系;
C、观念系统;
D、策略框架 答案:B
例2:一般认为,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依从、认 同与______三个阶段。
例3:简述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
答案:外部条件:家庭教养方式;社会风气;同伴群 体。内部条件:认知失调;态度定势;道德认识水平。
第四节 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
例2:态度的核心成分是______ _。 答案:态度的情感成分
二、品德的实质与结构
(一)品德的实质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 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 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1)品德反映了人的社会特性,是将外在于个体的社会规范 的要求转化为个体的内在需要的复杂过程。(不是先天禀赋)
帮助中小学生形成或改变态度和品德常用的有 效方法有:说服、榜样示范、群体约定与奖惩等。
一、有效的说服
对于低年级,理解能力有限,只提供正面论据;
对于高年级学生,没有相反观点时,只呈现正面观 点,不宜提出反面观点。
1、有效地利用正反论据 2、发挥情感的作用,以理服人和以情动人 3、考虑原有态度的特点 4、逐步提高要求
例2:根据柯尔伯格的理论,中学生处在 道德发展的( )
A前习俗水平; B习俗水平; C后习俗水平; D普遍伦理水平 答案:B
二、 中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一)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 (二)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
初中动荡,到高中趋向成熟。
第三节 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与条件
在态度学习的研究方面,美国的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 论非常闻名。班杜拉认为,个人是通过观察学习和模仿学习 而获得一定的态度的。
中学教师资格证_教育心理学___第十章__态度与品德的形成选择题

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一、单项选择题1.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
A.心理特征 B.认知结构 C.倾向性 D.价值体系2.态度的()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
A.情感成分 B.行为成分 C.认知成分 D.操作成分3.()是态度的核心成分。
A.情感成分 B.行为成分 C.认知成分 D.操作成分4.()指准备对某对象做出某种反应的意向或意图。
A.情感成分 B.行为成分 C.认知成分 D.操作成分5.()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A.道德 B.品德 C.价值观 D.情感6.品德反映了人的(),是将外在于个体的社会规范的要求转化为个体的内在需要的复杂过程。
A.本质属性 B.社会特性 C.价值 D.情感7.品德具有相对的()。
A.可变性 B.稳定性 C.个人倾向性 D.独特性8.品德是在()的控制下。
进行某种活动、参与某件事情或完成某个任务的自觉行为.A.道德观念 B.个人动机 C.价值观 D.情感9.品德与道德都受()的制约。
A.年龄 B.教育水平 C.社会发展规律 D.智力10.品德则是()研究的对象。
A.哲学和心理学 B.伦理学、教育学与社会学C.哲学、伦理学与社会学 D.教育学与心理学11.道德是( )研究的对象。
A.哲学和心理学 B.伦理学、教育学与社会学C.哲学、伦理学与社会学 D.教育学与心理学12.( )主要是指一个人面对矛盾冲突的情境能自觉地意识到是非善恶,进而能就行动做出缜密的道德抉择。
A.道德意识 B.道德认识 C.道德情感 D.道德行为13.( )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
它渗透在人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中。
A.道德意识 B.道德认识 C.道德情感 D.道德行为14.( )是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和道德情感激励下所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
当代教育心理学:第10-12章课后答案(第3版陈琦)

第十章技能的学习10.2课后思老题详解一、选处聽1.卜死对技能描述止硝的是()°A.技能就是活动程存B・找能就是潜能C・技能是通过练习能提岛的D・技施一、•子就能学公[??«] C【解方订技能固R经过练习而获彻的合乎池則的认知涵动或射休活动的动仆方式-它足在片尺的学习过耳中.2.慄作技能按照慄作的违续性的不同分为(>.A.時细技能和大肌肉技能B.连贲技能和不连贡技能C.封丙技能和开放件技能D.器城世技能用开成羽技能【拎知»tm】连赏技能是描以止续.不何断的方式完成一系列动作.不逐穴技能是指对特定的忙帑刺激做出的将定的运动’这是粮据慄作的连续性的不同而划分的。
3.卜死風于常见的心智技能的是().A.驾枝汽车B.洗衣眼C.解两步应用功D・听鹑声咅【轩案】C【昭】心钞技施忌一件凋节和左別心智沼功先形成的舍?法则的心削沾功方式.阅汝技能、写作技能、运□技施、解理技能咎那足常见的心咎技能,4・下列不屈「右特技能的待点的是()•A.内潜性B.客观性C.倚堀性D.观念性【林】B【解折】心出技能与樣作技黴HI匕具有以个特点:①动作対皱的卫念性;②动作执行的内濟性;③动作结构的简缩性。
5.卜列"关动作技能学习中络习说法不正備的是<>.A.练习包拈有意义的虫寂和&锻B.练习緩足不断的皿奴C.练刃中存在禹贩底乂I).练习有先快后慢.先慢右快.快慢变化不犬二种形式【答知Btm】体刃是描以电成某种技能为p的的学刃加J・杲以京押一宜的幼作方式为u标血进行的反7槪作过理・练另包拈虫父和反35・不足单•纯的反取操作或机城虫口・而足以滋提・定的活动力式为II标的反父.学生的动件技能的练习戌绩谨步捉為上婴R现E动什速喪机快和砒规性捉尚i..其&现形弍冇•种:①练习进步先快片慢.②练习遊少先慢月快・③纵习迓少先圻比较徴.庄学生动作技能的形成中・练习到淀阶段往IE出现进步曾呵停顿境娥・称之为BilSfM・一、处存題1 •番込技能和习旳的区别和联系.存:煦缄的技確和习愷两丹之间是3K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具体O护如2(1>联系习悄和熟练的技能都差门动化r的动件系统.任何习惯我开了门动化的汕幼动忙系统恋无法龙瓦(2>区别①习很足实现导町功的需蚊已成为一种实现英种IT动化动仆系绞的心埋倾向.当人适时地将於种另燈实现时.该人號获紂了满足.产生裔快的心佈:反Z,就却;I起不愉快的俗绪.血魁练技曉则仅仅足•种白动化的动作方式.不•定与人的需要联纟在•起.②豹嫁技能是4有日的、有计划的纷习屮形成的.向习熾却可以在无帝中.通过简e的尬咫养玻。
心理学第十章

第二部分心理学第十章个性心理特征一、名词解释1、能力:是指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得以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2、气质:气质是不以活动目的和内容转移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3、性格:是指人对现实的态度和与之相识应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独特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4、才能与天才:是指为了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多种能力的完备结合。
才能既包括一般能力,又包括特殊能力。
天才是指才能的高度发展。
它是各种能力的最完备的结合,使人能够创造性地完成某种或多种活动。
5、遗传素质:是指有机体生来具有的某些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神经系统、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的解剖生理特点,特别是大脑的解剖生理特点,是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自然前提。
6、智力:即一般能力,是顺利完成各种活动都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
它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其中抽象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
7、智商:是智力年龄与实际年龄的比率,为了避免计算中出现小数,将商数乘以100,又叫比率智商,以后韦克斯勒又提出了离差智商的概念。
二、填空题1、一般能力是顺利完成各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又叫智力。
2、特殊能力是为完成专门或特殊活动所必须具备的能力。
3、知识是能力发展的基础,掌握知识又是以一定能力为前提。
能力是掌握知识的内在条件。
4、勤能补拙说明了性格的勤奋能弥补能力不足心理原理。
5、遗传素质是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自然前提。
6、大多数人素质相差不大,他们的智力发展的差异是由环境、教育和实践活动造成的。
7、智商表示智力年龄与实足年龄之间的关系,即智力年龄与实足年龄之比。
8、能力是在人的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个体的能力水平与从事活动的积极性成正比。
9、能力测验就是确定能力的广度和发展水平。
10、江山易改,秉性难移体现的心理原理是气质的稳定性。
11、按个体独立性的程度可将性格分为独立型和顺从型。
12、最早提出气质体液说的人是希波克拉特。
13、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发生的速度、强度和指向性。
幼儿教育心理学(第10章)

第一节
幼儿教师的角色
(二)以精神分析为理论基础的幼儿教师角色观
精神分析学派非常强调幼儿早期经验和情绪情感健康发展的重要性, 重视幼儿的潜意识以及健康人格建构的研究。 首先,幼儿教师是幼儿的第二任母 亲:幼儿进入幼儿教育机构后,教师代 替了家长的职能,幼儿处于教师的人格 影响当中。
其次,幼儿教师是幼儿积极 人格建构的引导者:一方面,教 师要给幼儿机会以表达自己的良 好情绪,还要为幼儿提供可发泄 不良情绪的“出口”。另一方面, 教师通过开展游戏、美术、舞蹈 等活动来让幼儿发泄压抑情绪。
(3)关注幼儿反应,察觉他们的需要,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
(4)尊重幼儿个体差异,努力使每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
(5)关注幼儿的特殊需要,与家庭密切配合,共同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第一节
(二)当代幼儿教师的真实角色
幼儿教师的角色
理想:社会要求每一 名教师在各方面都做 得尽善尽美。
原因
专业发展机会有限, 幼儿教师自我提升的愿 望无法满足; 幼儿教师自身学历 水平偏低,适应不了社 会的期望; 幼儿园班额超标现 象普遍,日常工作负担 过重;
2
3
第三节
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
一、专业化幼儿教师的心理特征
专业化教师,也称专家型教师,
是指那些在教育、教学领域中,具有 丰富且组织化了的专门知识,能根据 具体的教学情境,策略性地运用教育 科学理论知识与教学技能,高效率地 解决教学中各种问题的教师。能够高 效率地解决问题及敏锐的洞察力是其 最显著特征。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作为未来的幼儿教师,不仅要系统地学习科 学的、基本的理论知识和教学技能,还要经常走进幼儿园见习实 习,为将来走上幼儿园工作岗位打好基础。
第三节
教育心理学--第十章品德

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皮亚杰发现儿童道 德判断能力的发展与其认识能力的发展存 在着互相对应、平衡发展的关系,这种认 识能力是在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之中得到 发展的。 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总规律: 在10岁之前,儿童对道德行为的思维判断 主要是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称为他 律道德; 在10岁之后,儿童对道德行为的思维判断 则多半能依据自己的内在标准,称为自律 道德。
第十章
品德的发展
1
主要内容
第一节 品德的含义与心理结构 什么是品德?包括哪些成分? 第二节 国外关于品德发展的理论 第三节 中小学生品德发展的特征和影响因 素 第四节 良好品德的培养 怎样才能培养好的品德?
2
第一节 品德的含义与心理结构
一、品德的含义
品德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 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 和倾向。
26
3.动作再现过程
将记忆中的动作观念转换为行为 复制从榜样中所观察到的行为,产生动作 再现,把符号的表象转换成适当的行为 模仿再现榜样的行为 观察学习的中心环节 主要包括动作的认知组织、实际动作和动 作监控三步。
27
4.动机过程
由复制行为而得到强化。 动机过程贯穿于观察学习的始终,它引起 和维持着人的观察学习活动。 人的活动的动机来自过去别人和自己在类 似行为上受到的强化 直接强化 替代性强化 自我强化 外部强化与内部强化一致时激励作用最大 28
18
4.公正阶段(10~12岁)
儿童的公正观念或正义感是在可逆的道德 观念上发展起来的。 10岁以后,儿童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从权 威性过渡到平等性。 儿童的道德观念倾向于主持公正、平等 皮亚杰看来:从可逆性关系转变到公正关 系的主要原因是利他主义因素增长的结果。 只有当儿童的道德判断达到了自律水平时, 才称得上是真正的道德。
小学教育心理学考试测试题第十章_学习的迁移

小学教育心理学考试测试题第十章学习的迁移一、填空题(下列各题所给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答错、不答或多答均不得分)1.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的迁移称为( )。
A.负迁移B.正迁移C.横向迁移D.纵向迁移2.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反对形式训练说,提出了迁移的( )。
A.相同要素说B.概括化理论C.关系转换说D.学习定势说3.学习迁移产生的客观必要条件是( )。
A.学生的智力水平B.学习的理解和巩固程度C.学习对象之间的共同要素D.学习的方法4.迁移的概括原理理论认为实现迁移的原因是两种学习之间有共同的概括化的原理,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
A.桑代克B.苛勒C.奥苏贝尔D.贾德5.学会写“石”这个字后,有助于写“磊”。
这种现象属于( )。
A.一般迁移B.具体迁移C.水平迁移D.垂直迁移9.一种学习中所习得的一般原理、原则和态度对另一种具体内容学习的影响,这种迁移是( )。
A.正迁移B.横向迁移C.特殊成分迁移D.非特殊成分迁移10.何种迁移理论认为迁移是无条件的、自动发生的( )。
A.形式训练说B.共同要素说C.经验类化说D.关系转换说11.婴儿学会称呼邻居家的男性为“叔叔”后,他可能会对所遇到的任何陌生男性均称呼为“叔叔”,这种迁移属于( )。
A.顺向迁移B.横向迁移C.正迁移D.般迁移12.温故知新属于学习迁移中的( )。
A.正迁移B.负迁移C.顺向迁移D.逆向迁移13.下面四个成语或俗语中有一句说的就是典型的正迁移现象( )。
A.举一反三B.聪明过人C.思维敏捷D.物以类聚14.心理学上“水下击靶”实验所支持的迁移理论是( )。
A.形式训练说B.相同要素说C.经验类化说D.关系转换说15.认知结构迁移理论的提出者是( )。
A.桑代克B.贾德C.奥苏伯尔D.布鲁纳二、多项选择题(下列各题所给选项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不答、少答或多答均不得分)1.以下属于影响迁移的客观因素的是( )。
2011年中学教育心理学章节习题答案与解析:第十章

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一、单项选择题1. ______决定个体能否顺利完成某些任务A.能力B.态度C.道德D.情绪()2. 态度的核心成份是A.认知成分B.情感成分C.意志成分D.行为成分()3. 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是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4. ______对道德行为有稳定的调节与支配作用。
A.道德情感B.道德意志C.道德信念D.道德评价()5. 一般来说,态度和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三个阶段,即依从、认同和______A.内化B.行为C.实行D.反馈()6. 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的相接近,这种现象称为 ______A.从众B.服从C.认同D.内化()7. 品德心理结构中最具有动力色彩的成分是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8. 爱国主义情感和集体主义情感就属于的道德情感A.自觉的B.想象的C.伦理的D.行为的()9. 衡量人的品德的重要标志是______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10. 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大致分为两个阶段,道德教育的目标就是从儿童达到自律道德的心理学家是______A.华生B.加涅C.柯尔伯格D.皮亚杰()11. ______ 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某些任务,即决定行为的选择。
A.能力B.道德C.态度D.情绪()12. 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的人的影响。
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______ A.与他人基本相同B.与大家保持一致C.被他人认可D.与他人相接近()13. 采用两难故事法研究道德发展阶段的心理学家是______A.柯尔伯格B.皮亚杰C.斯尔纳D.巴甫洛夫()14. 在柯尔伯格有关儿童道德判断发展阶段的研究中,寻求认可取向阶段属于A.前习俗水平B.习俗水平C.后习俗水平D.权威水平()15. 在柯尔伯格的道德判断发展阶段的研究中,社会契约取向阶段属于A.前习俗水平B.习俗水平C.后习俗水平D.权威水平()16. 在整个中学阶段,学生的品德迅速发展,处于 ______形成时期A.情感B.意志C.个性D.伦理()17. ______ 道德是道德发展的最高阶段A.自觉B.想象C.伦理D.主观()18. 态度与品德形成过程经历的第二阶段是 ______A.依从B.接受C.认同D.内化()19. 从众行为的原因之一是______A.行为参照B.省力C.服从D.强迫()20. 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 ______A.动荡性B.平稳性C.过渡性D.适应性()二、填空题21. 无论对人对己还是对事物的态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态度与品德形成过程经历的第二阶段是( )。
(2008年4月)A.依从B.接受C.认同D.内化【评析】答案为C。
态度与品德形成过程经历的第二阶段是认同。
此题旨在考查态度与品德形成过程经历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依从,第三阶段内化。
2.简述中学生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的主要表现。
(2007年)【评析】(1)形成道德信念;(2)自我意识增强;(3)品德结构更为完善。
此题旨在考查中学生道德发展自律性的主要表现。
同步训练试题一、单项选择题1.一个人的对人对己、对事、对物的态度是( )A.与生俱来的B.在先天因素基础上形成的C.是遗传得来的D.通过学习而形成的2.品德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它是( ) A.比较不稳定的B.受先天因素制约的C.时稳时变的D.比较稳定的3.态度的认知成分是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 )A.知识经验B.观念和信念C.道德认识D.道德观4.态度的构成要素中处于核心地位的因素是( )A.认知因素B.情感因素C.意向因素D.情境因素5.态度的行为成分是指准备对某对象做出某种反应的( )A.行为方式B.意向或意图C.行为习惯D.语言或行为6.“亲其师、信其道”,主要表明了( )的作用。
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动机D.道德意志7.学生明知故犯,言行不一的主要原因是( )A.道德情感异常B.道德行为不良C.道德意志薄弱D.道德认识缺乏8.首倡两难故事法研究道德发展阶段的心理学家是( )A.柯尔伯格B.皮亚杰C.斯金纳D.巴甫洛夫9.在哪个阶段,学生的伦理道德开始形成但又具有两极分化的特点( )A.学前阶段B.小学阶段C.初中阶段D.高中阶段10.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不知不觉受到群体的压力而产生的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称为( )A.模仿B.从众C.服从D.感染11.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称之为( )A.模仿B.从众C.认同D.内化12.“榜样学习”的教育效应最适合的心理学解释理论是( )A.强化说B.认知失调论C.从众说D.观察学习理论13.爱国主义情感属于( )的道德情感。
A.直觉的B.想像的C.行为的D.伦理的14.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阶段是( )A.依从B.认同C.内化D.坚定15.品德是( )和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A.哲学B.科学C.心理学D.伦理学二、多项选择题1.下列属于道德情感的是( )A.爱国主义情感B.集体主义C.义务感D.责任感E.事业感2.克拉斯沃尔和布卢姆将态度的水平分为( )A.接受B.注意C.评价D.组织E.性格化3.以下关于态度与品德的关系叙述正确的是( )A.二者实质是相同的B.二者结构是相同的C.二者功能是相同的D.二者范围是不同的E.二者的内化程度是不同的4.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外部条件,主要包括( )A.家庭教养方式B.道德认知C.社会风气D.态度定势E.同伴群体5.当教师进行说服时,应当只提出正面的材料的有( )A.低年级学生B.高年级学生C.解决当务之急的问题时D.培养长期稳定的态度时E.说服对象原本有相反观点时三、填空题1.______是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其结果是获得有关的道德观念,形成道德信念。
2.道德情感从表现形式上看主要包括直觉的道德情感、______的道德情感和伦理的道德情感三种。
3.______是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的外在表现,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
4.态度涉及的范围较大,品德是态度中涉及______的那部分,范围较小。
5.皮亚杰把儿童的道德判断区分为______和______两种水平。
6.柯尔伯格认为,个体的道德认知是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大部分青年和成人都处于______水平。
7.学生的态度与道德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他们所归属的______的行为准则和风气影响。
8.柯尔伯格认为,大多数9岁以下的儿童以及少数青少年处于——水平,包括惩罚服从取向阶段和______取向阶段。
9.______水平以普遍的道德原则作为自己行为的基本准则,能从人类正义、良心、尊严等角度判断行为的对错,并不完全受外在的法律和权威的约束,而是力求寻求更恰当的社会规范。
10.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 ______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
11.依从阶段的行为具有______性、被动性、不稳定,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
12.社会风气由______大众媒介传播的信息,各种榜样的作用等构成。
13.______是态度改变的先决条件。
14.班杜拉认为观察学习是通过观察他人所表现的行为及结果而发生的学习。
他的大量实验表明榜样在观察学习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5.______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情感、态度、行为、品德等方面是通过对社会环境中他人的观察模仿而获得的.因此。
教师的榜样对学生的发展将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
四、名词解释1.性格化2.态度定势3.认知失调4.替代强化5.道德信念五、简答题1.简述态度的实质与结构。
2.简述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内部条件。
3.简述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
4.道德情感的表现形式?六、论述题1.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
2.试论述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同步训练试题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D[解析]态度是通过学习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根据定义可知态度不是天生的,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
2.D[解析]品德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只有经常地表现出一贯的规范行为,才标志着品德的形成。
3.B[解析]略。
4.B[解析]态度的结构包括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成分,其中情感因素处于核心地位。
5.B[解析]略。
6.B[解析]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
由题干可知应选B。
7.c[解析]由道德的常识可知.学生明知故犯.言行不一的主要原因是道德意志薄弱。
A、B、I)项表述不正确.故选C。
8.A[解析]美国柯尔伯格扩展了皮亚杰的理论和方法,他研究道德发展的方法是两难故事法。
9.C[解析]初中生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
虽已形成但不成熟、不稳定。
10.B[解析]略。
11.D[解析]略。
12.D[解析]班杜拉大量实验证明,榜样在观察学习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利用观察学习理论,可以用来解释榜样学习的教育效应。
13.D[解析]伦理的道德情感即以清楚地意识到道德概念、原理和原则为中介的情感体验。
14.C[解析]在内化阶段,个体的行为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并具有坚定性。
15.C[解析]品德是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二、多项选择题1.ABCDE[解析]道德情感渗透在人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中。
2.ABCDE[解析]价值内化水平不同.态度也发生多种程度的变化,从最低水平开始.依次是接受、反应、评价、组织和性格化。
3.ABDE[解析]态度与品德既相区别又相联系。
二者实质、结构一致,但范围和内化程度不同。
4.ACE[解析]道德认知和态度定势是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内部条件。
5.AC[解析]在选项BDE中,应当提供正反两方面的材料。
三、填空题1.道德认识2.想象3.道德行为4.道德规范5.他律;自律6.习俗7.同伴群体8.前习俗;相对功利9.后习俗10.模仿11.盲目12.社会舆论13.认知失调14.替代性15.社会四、名词解释1.性格化:将各种伦理观念组织成一个内在和谐的系统之内.使之成为个人的性格的一部分。
2.态度定势:个体由于过去的经验,对所面临的人或事可能会具有某种肯定或否定、趋向或回避、喜好或厌恶等内心倾向性。
这种事先的心理准备或态度定势常常支配着人对事物的预料与评价,进而影响着是否接受有关的信息和接受的量。
3.认知失调:人类具有一种维持平衡和一致性的需要。
即力求维持自己的观点、信念的一致.以保持心理平衡。
当认知不平衡或不协调。
这样内心就会有不愉快或紧张的感受,个体就试图通过改变自己的观点或信念,以达到新的平衡。
4.替代强化:替代强化指观察者因看到榜样受强化而如同自己也受到的强化一样。
是一种间接的强化方式。
5.道德信念:指人对道德准则和规范的确信.并愿以它作为行动指南的意识倾向。
五、简答题[答案要点]1.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对于该定义.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理解:(1)态度是一种内部准备状态.而不是实际反应本身。
(2)态度不同于能力,虽然二者都是内部倾向。
能力决定个体能否顺利完成某些任务,而态度则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某些任务,即决定行为的选择。
(3)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不是天生的。
无论是对人还是对事.各种态度都是通过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改变的。
态度结构有三个成分:(1)态度的认知成分。
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
(2)态度的情感成分。
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是态度的核心成分。
(3)态度的行为成分。
指准备对某对象做出某种反应的意向或意图。
2.(1)认知失调。
人类具有一种维持平衡和一致性的需要.即力求维持自己的观点、信念的一致.以保持心理平衡。
当认知不平衡或不协调时,内心就会有不愉快或紧张的感受。
个体就试图通过改变自己的观点或信念。
以达到新的平衡。
可以说,认知失调是态度改变的先决条件。
(2)态度定势。
个体由于过去的经验.对所面临的人或事可能会具有某种肯定或否定、趋向或回避、喜好或厌恶等内心倾向性,这种事先的心理准备或态度定势常常支配着人对事物的预料与评价.进而影响着是否接受有关的信息和接受的量。
帮助学生形成对教师、对集体的积极的态度定势或心理准备是使学生接受道德教育的前提。
(3)道德认知。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改变取决于个体头脑中已有的道德准则、规范的理解水平和掌握程度.取决于已有的道德判断水平。
根据皮亚杰和柯尔伯格的研究,要改变或提高个体的道德水平.必须考虑其接受能力,遵循先他律而后自律、循序渐进的原则。
3.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依从、认同与内化三个阶段。
(1)依从。
包括从众和服从两种。
从众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
服从是指在权威命令、社会舆论或群体气氛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
依从阶段的行为具有盲目性、被动性、不稳定性,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
此时个体对道德规范行为的必要性尚缺乏充分的认识.也缺乏情感体验.行为主要受控于外在压力(如奖惩),而不是内在的需要。
依从则可能得到安全.否则将受到惩罚。
可以说.处于依从阶段的态度与品德.其水平较低,但却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阶段.是态度与品德建立的开端环节。
(2)认同。
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