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渡江战役纪念馆有感
渡江战役纪念馆观后感

渡江战役纪念馆观后感渡江战役纪念馆,位于中国江苏省南京市,是为了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时期的壮举而建立的一个历史博物馆。
我有幸参观了这座纪念馆,并被其深深地震撼和感动。
以下是我对于这次观展的一些感想。
首先,纪念馆的建筑设计非常庄重肃穆。
整个馆区建筑形式简洁,寓意着渡江战役的伟大历史使命。
在进入馆内之前,我看到巨大的红色大门上面镶嵌着金色的字迹:“渡江战役纪念馆”。
这简单的字眼,却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意义。
进门后,我顿时感到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仿佛进入了一个神圣的殿堂。
其次,馆内的展览陈列有序、内容丰富。
在参观途中,我仔细观看了展馆内的各个展厅,用心领略每一幅文物、每一个图片和每一段文字所传达的信息。
这些展品生动地展示了当年战场上的一幕幕,让观众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渡江战役的艰苦卓绝。
特别是一张张珍贵的历史照片,记录了那个特殊的年代,让我对历史的了解更加深入。
还有,纪念馆注重利用现代科技手段,通过多媒体和互动展品为观众提供更直观、更全面的展示。
在观赏过程中,我看到了许多立体投影、触摸屏等现代化展示设备,这使得观展过程更加生动有趣。
值得一提的是,在一个互动展区,我还亲身体验了桨过长江的刺激,仿佛置身于战火纷飞的战斗场景之中。
这种融合现代科技的展览方式,增强了观众的参与感与身临其境的感觉。
最后,纪念馆注重向观众传递正能量。
在整个展览过程中,可以感受到中国人民解放军英勇无畏、坚定不移的精神,以及坚守信念、为民族解放而奋斗的豪情壮志。
这些正能量的展示,让我对祖国的未来充满信心,对我个人的奋斗目标也产生了深刻的启示。
总而言之,渡江战役纪念馆是我参观过的最令我难以忘怀的纪念馆之一。
它不仅仅是一个记忆犹新的历史见证,更是一座激励和教育人们的纪念地。
通过参观这个纪念馆,我加深了对渡江战役历史事件的理解,同时也体会到了历史对于我们每个人的重要性。
希望通过这座纪念馆的存在,能够激发更多的人对历史的兴趣,铭记历史的同时,不忘历史的警示与教训。
合肥渡江战役纪念馆研学游作文

合肥渡江战役纪念馆研学游作文篇一《渡江之旅:趣味与知识齐飞》早就听说合肥渡江战役纪念馆超有看头,这次研学游可算是让我亲身体验了一把。
刚到纪念馆外面,那宏伟的建筑就把我震撼到了。
建筑像一艘巨大的战船,船头破浪前行的样子特别带感。
和同学们排着队进去后,我好奇的小眼睛都不够用了。
馆里展览的那些物件,那可都是有故事的。
看到一把有点破旧的枪,我就想起以前看过的打仗电影里战士们端着枪冲锋的场景。
这个枪的扳机好像特别粗糙,上面还带着点锈迹,就像一位满脸皱纹的老爷爷,默默地诉说着当年的经历。
走到一个展示渡江战役作战场景的区域,那简直绝了。
精致的小模型里,江面上的船只一艘接一艘,每个战士的姿势都不一样。
有个战士双手用力划桨,脸憋得通红,我仿佛能听见他喊号子的声音,嘿哟嘿哟的。
看旁边介绍说当时划船渡江可不容易,江风呼呼的,浪还大,好多战士晕船还强忍着。
我想这得多难受啊,就像我那次坐小船在小湖里摇晃了几下就有点头晕得慌,他们可是要泅渡长江这种大江,真的很了不起。
我们还看了很多当时战士们写的家书,字歪歪扭扭的,语法也不规范,但是那种真挚的感情隔着信纸都能感觉到。
有封信上写着:“娘,此战若胜,儿必归乡,家中诸事,且宽心。
”我当时就想,这战士肯定特别想家,但还是怀着一腔热血上了战场。
这次研学游啊,就像打开了一本活的历史书,每一页都有故事,而且还是特别生动的故事。
让我了解到渡江战役胜利背后的因素很多,战士们的坚定信念和不怕吃苦真的是关键,这可比我书上看的那些干巴巴的文字有意思多啦。
篇二《探寻渡江战役纪念馆:独特的研学之行》去合肥渡江战役纪念馆研学之前,我还真没太把它当回事儿,不就是个馆嘛,能有啥好玩的。
嘿,到了之后,我发现自己大错特错了。
我一进去就被墙上那些老照片吸引住了。
照片上的人表情特严肃,有的战士在用力拉大炮,那大炮看着超笨重。
我就凑上去仔细瞧,想看看这大炮有啥门道。
哇,那炮筒粗得很,旁边还有好多复杂的零件。
我正看呢,旁边同学说这要是炸一下得多响啊,我说那肯定能把耳朵震聋。
渡江胜利纪念馆观后感

渡江胜利纪念馆观后感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我怀着崇敬与肃穆的心情,走进了渡江胜利纪念馆。
这座庄严的建筑,静静地矗立在那里,仿佛在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刚踏入纪念馆的大门,一种凝重的氛围便扑面而来。
大厅内,一组巨大的雕塑映入眼帘,战士们奋勇冲锋的姿态栩栩如生,让人瞬间感受到了当年渡江战役的激烈与残酷。
沿着参观路线前行,一幅幅珍贵的历史照片、一件件饱经沧桑的实物、一段段详实的文字记载,将我带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我看到了战士们简陋的装备,却有着无比坚定的眼神;看到了老百姓们倾尽全力支援前线,展现出了军民鱼水情深。
在展示的众多文物中,有一艘破旧的木船吸引了我的目光。
它静静地躺在那里,身上的斑驳痕迹仿佛在诉说着它曾经在江面上的英勇冲锋。
就是这样一艘艘看似平凡的木船,承载着战士们的热血与希望,突破了敌人的封锁,为解放全中国开辟了道路。
看着那些烈士们的遗物,我的心情愈发沉重。
他们为了国家的解放、人民的幸福,毫不犹豫地奉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他们中有的还很年轻,甚至还没有来得及享受生活的美好,但他们却用自己的牺牲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和平与安宁。
纪念馆中的多媒体展示也让我印象深刻。
通过光影和声音的效果,生动地再现了渡江战役的场景。
炮声轰鸣、江水奔腾、战士们的呐喊声,仿佛就在耳边,让我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战争的紧张与激烈。
参观过程中,我了解到渡江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中发起的一次战略性进攻战役。
在党中央的英明决策下,解放军战士们英勇无畏,以排山倒海之势突破了国民党军的长江防线,为全国的解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场战役的胜利,不仅彰显了解放军的强大战斗力,更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力量的伟大。
走出渡江胜利纪念馆,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回顾那段历史,我深刻地体会到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我们应当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惜当下的和平环境。
同时,这次参观也让我对爱国主义有了更深的理解。
爱国主义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体现在每一个人的行动中。
渡江战 役纪念馆观后感

渡江战役纪念馆观后感《渡江战役纪念馆观后感》一直都知道渡江战役是解放战争中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一场战役,但直到亲自参观了渡江战役纪念馆,才真正深刻地感受到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所蕴含的力量。
那天,阳光正好,微风不燥,我怀着崇敬与好奇的心情走进了渡江战役纪念馆。
刚到门口,就被那宏伟的建筑所震撼。
纪念馆的主体犹如一艘乘风破浪的巨型战舰,仿佛在诉说着当年解放军战士们勇往直前、横渡长江的英勇事迹。
走进纪念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组大型雕塑,战士们身姿矫健、目光坚定,那种视死如归的气势扑面而来。
雕塑的细节处理得非常到位,战士们身上的衣物褶皱、手中的武器纹理,都仿佛在诉说着战斗的激烈与残酷。
沿着参观路线,我看到了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物和照片。
有战士们用过的破旧的枪支、磨损的军鞋,还有那已经泛黄的书信。
其中一封战士写给家人的信让我久久不能忘怀。
信中的字迹歪歪扭扭,但字里行间却充满了对家人的思念和对胜利的渴望。
他写道:“亲爱的爹娘,孩儿在前线一切都好,不要挂念。
等打完这场仗,我就回家孝敬你们。
”简单的话语,却让我感受到了战士们的铁血柔情。
在一个展厅里,展示着当年渡江战役的作战地图和战略部署。
地图上密密麻麻的标记和箭头,让我仿佛看到了指挥官们在指挥所里紧张地筹划着作战方案,为了每一个细节而反复斟酌。
讲解员生动地讲述着当年的战略决策,我听得入了神,仿佛置身于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继续往前走,一幅巨大的油画吸引了我的目光。
画面中,战士们在汹涌的江水中奋力划船,炮弹在身边爆炸,水花四溅。
战士们的脸上满是坚毅和决心,他们的眼神中没有丝毫的退缩。
这幅画太逼真了,我甚至能感觉到江水的冰冷和炮弹的轰鸣。
在纪念馆的一角,还陈列着一艘渡江战役中的木船。
船身已经破旧不堪,木板上的裂缝和修补的痕迹见证了当年的艰难历程。
我凑近仔细观察,想象着战士们就是乘坐这样简陋的船只,冒着枪林弹雨横渡长江。
参观过程中,我遇到了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
他站在一幅照片前,眼中闪烁着泪花。
参观了渡江纪念馆后的感想一年级作文

参观了渡江纪念馆后的感想一年级作文我上个星期六去了渡江纪念馆参观,那可真是让我大开眼界啊!一进门,我就看到了一个巨大的石头,上面刻着“渡江战役胜利纪念碑”,那个气势真是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接着,我们来到了展览馆。
里面陈列着很多照片和文物,让我感受到了那个战争年代的艰辛和英勇。
我看到了一张照片,上面是一群士兵在河边摆姿势拍照,他们都穿着军装,手里拿着枪支,那个表情真是威风凛凛啊!我还看到了一件衣服,上面有一颗五角星,那是解放军的标志。
还有一把刀,上面刻着“英雄之刃”,我想那一定是战士们用过的武器吧。
除了照片和文物,还有很多模型和场景模拟。
我看到了一个模拟战场,里面有很多小人儿在跑来跑去,还有一些坦克和飞机模型。
我还看到了一个模拟渡江的场景,那里有一个很大的船,上面有很多人在划桨。
我想那一定是当年解放军渡江的时候用的船吧。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那个电影院。
里面正在放一部关于渡江战役的电影,我坐在那里看了很久。
电影里讲述了很多感人的故事,有战士们英勇战斗的场景,也有他们与敌人搏斗的情景。
我看得很入迷,都忘记了时间。
参观完渡江纪念馆后,我感觉自己又学到了很多历史知识。
我知道了当年解放军是如何渡过长江的,也知道了他们为了国家和人民付出了多么大的牺牲。
我觉得我们应该好好珍惜现在的生活,感谢那些为国家做出贡献的人们。
这次参观渡江纪念馆让我受益匪浅。
我相信只要我们努力学习历史知识,就一定能更好地为祖国做贡献。
渡江战役纪念馆观后感

渡江战役纪念馆观后感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我怀着崇敬与好奇的心情,走进了渡江战役纪念馆。
刚到纪念馆门口,我就被那宏伟的建筑所震撼。
纪念馆的主体建筑犹如一艘乘风破浪的巨型战舰,仿佛在诉说着当年那场波澜壮阔的战役。
走进馆内,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扑面而来。
随着脚步的移动,我仿佛穿越回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眼前的一幅幅图片、一件件实物,都在向我讲述着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
其中,有一件展品引起了我的特别注意,那是一艘破旧的木船。
这艘船看起来普普通通,甚至有些简陋,但它身上的每一道划痕,每一块补丁,都仿佛在诉说着它曾经的英勇与坚韧。
我仔细地观察着这艘船,想象着在渡江战役的那个夜晚,战士们就是乘着这样的小船,在枪林弹雨中奋勇前行。
江面上波涛汹涌,敌人的炮火不断在周围炸开,溅起巨大的水花。
可是战士们没有丝毫的退缩,他们心中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船身不停地摇晃,江水不断地涌进船舱,但战士们拼命地划着桨,向着对岸冲去。
看着看着,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那一幕幕激烈的战斗场景。
战士们的呐喊声、枪炮声交织在一起,震耳欲聋。
他们的脸上满是坚定和无畏,眼神中透露出对胜利的渴望。
也许他们也知道,这一去可能就再也回不来了,但为了新中国,为了人民的幸福,他们义无反顾。
在纪念馆里,还有一组雕塑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那是一群战士,他们有的扛着枪,有的背着炸药包,有的搀扶着受伤的战友。
他们的衣衫褴褛,身上满是血迹和泥土,但他们的身姿却依然挺拔。
其中有一位年轻的战士,他的脸上还带着些许稚嫩,但他的眼神却无比坚定。
我想,他可能在家中还是父母疼爱的孩子,可在战场上,他已经是一名英勇无畏的战士。
继续往前走,我看到了一面挂满了烈士照片的墙。
他们的目光平静而又坚定,似乎在注视着我们,告诉我们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和平。
看着那些年轻的面孔,我的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感动。
他们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可他们却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渡江战役纪念馆观后感

渡江战役纪念馆观后感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我怀着敬畏之心走进了渡江战役纪念馆。
这座宏伟的建筑,静静地矗立在那里,仿佛在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刚踏入纪念馆的大门,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便扑面而来。
眼前是巨大的浮雕,战士们英勇无畏的形象栩栩如生,他们的眼神中透露出坚定和果敢,让我瞬间被拉回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我沿着参观路线缓缓前行,一幅幅珍贵的历史照片、一件件历经沧桑的文物,都在无声地讲述着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
其中有一艘破旧的木船,引起了我的特别注意。
这艘船看起来普普通通,甚至有些简陋,但它却是当年渡江战役中的“功臣”。
想象一下,在那个漆黑的夜晚,江面上波涛汹涌,战士们就挤在这样一艘小小的木船上,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奋勇前行。
他们心中没有丝毫的恐惧,只有对胜利的渴望和对新中国的憧憬。
那该是怎样的一种勇气和信念啊!继续往前走,我看到了一套战士们穿过的军装。
军装已经磨损得很厉害,上面还残留着一些血迹和硝烟的痕迹。
看着这套军装,我仿佛看到了那位战士在战场上冲锋陷阵的身影。
他或许是一个年轻的小伙子,离开家乡和亲人,投身到革命的洪流中。
他在战场上奋勇杀敌,不曾有过一丝退缩。
这套军装见证了他的英勇和无畏,也让我对那些为了新中国而流血牺牲的先烈们充满了敬意。
纪念馆里还有一个展示区域,专门介绍了一些烈士的事迹。
其中有一位叫小李的战士,他才十八岁,就毅然决然地参加了渡江战役。
在战斗中,他腿部受伤,但仍然坚持战斗,直到最后一刻。
他的战友们回忆说,小李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还在喊着“冲啊,为了新中国!”听到这里,我的眼眶湿润了。
十八岁,本该是无忧无虑的年纪,可小李却为了国家和人民,奉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走着走着,我来到了一个模拟的战场场景前。
那里有逼真的枪炮声、喊叫声,让人仿佛身临其境。
我看到战士们在枪林弹雨中奔跑、射击,他们的脸上满是汗水和尘土,但眼神中却充满了坚定。
这一刻,我真正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和战士们的英勇。
参观完纪念馆,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渡江胜利纪念馆观后感

渡江胜利纪念馆观后感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我怀着崇敬与肃穆的心情走进了渡江胜利纪念馆。
这座纪念馆,宛如一座历史的丰碑,静静地矗立在那里,向人们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
踏入纪念馆的大门,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扑面而来。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组大型雕塑,生动地展现了渡江战役中解放军战士们英勇无畏的形象。
他们目光坚定,身姿矫健,仿佛在告诉每一位参观者,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他们无所畏惧,勇往直前。
沿着展览的路线前行,一幅幅珍贵的历史照片、一件件饱含岁月痕迹的文物,以及一段段详实的文字记载,将我带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我看到了战士们简陋的装备,却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与敌人展开了殊死搏斗;我看到了人民群众踊跃支前的身影,他们用独轮车推出了胜利的曙光;我看到了指挥员们在地图前深思熟虑、精心部署的场景,每一个决策都关乎着无数战士的生命和战斗的胜负。
在展览中,有一封战士的家书让我深受触动。
那歪歪扭扭的字迹,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但更多的是对革命事业的坚定决心。
他写道:“亲爱的爹娘,儿子不孝,不能在身边侍奉你们。
但为了让更多的人过上幸福的生活,儿子愿意奔赴前线,哪怕牺牲也在所不惜。
”这封家书,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战士们的家国情怀,他们舍小家为大家,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赞歌。
还有一张照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照片中,一位年轻的战士倒在了战场上,他的脸上还带着未褪去的稚气,但眼神中却充满了坚毅和不屈。
在他的身旁,是已经被鲜血染红的军旗。
这张照片让我不禁思考,是什么让这些年轻的生命如此勇敢,如此坚定?是对共产主义的信仰,是对人民的热爱,是对新中国的美好憧憬。
纪念馆中的多媒体展示也让我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了渡江战役的激烈与残酷。
通过影像资料,我看到了江面上硝烟弥漫,炮声隆隆,解放军战士们在枪林弹雨中奋勇前进。
那一幕幕惊心动魄的画面,让我仿佛置身于那场激烈的战斗之中,心中充满了对英雄们的敬佩之情。
参观完渡江胜利纪念馆,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渡江战役纪念馆有感
1949年3月28日,邓小平、刘伯承、陈毅、粟裕、谭震林五人组成的渡江战役总前委进驻合肥瑶岗村,麾师百万,在瑶岗村运筹帷幄,推翻了国民党政府的反动统治,加速了解放全中国的进程,为新中国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第二、第三野战军,在渡江战役总前委的领导下,发起伟大的渡江战役。
战役自1949年4月21日开始,至同年6月2日结束。
为了纪念这段光辉的历史,合肥市决定在瑶岗村的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上建设渡江战役纪念馆。
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遇到一些特殊情况,最终将纪念馆选址定于当年渡江战役前的训练地——巢湖之滨。
4月20日,这一天也正是渡江战役打响的日子,合肥渡江战役纪念馆选择这个有纪念意义的日子试开放。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论体系概论》实践课,我和我的小伙伴们前往参观。
纪念馆占地22万平方米,成半岛状。
纪念馆主体犹如两艘乘风破浪的巨型战舰,屹立在巢湖之滨。
整个纪念馆就建筑结构来说,犹如一首叙事诗。
春风吹拂,湖水波光粼粼,仿佛在向观众讲述着渡江战役的故事。
馆外是从领导人——五前委群雕为起点,胜利之师雕塑、解放广场、铁石铺成的金沙滩、胜利广场、90米高的五角星胜利塔依次展开。
五位总指挥塑像用硅胶制成,逼真地展示五前委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气概,人物栩栩如生、英姿飒爽;胜利塔巍峨高耸,与开阔的巢湖水景交相辉映,气势恢宏。
更好地体现纪念馆的主题,增强感染力。
纪念馆前,是两个巨大的水池,让
这“两艘战舰”,完全置入水中。
进入纪念馆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渡江战役纪念馆的镇馆之宝——《胜利之师》浮雕。
该浮雕整体高8米、局部高12米、宽45米,是目前国内最大浮雕。
浮雕的内容有占领总统府、渡江战役、毛主席诗词等,大气磅礴,蔚为壮观。
给人以极大的视觉震撼。
纪念馆内收藏着有上千件征集来的与渡江战役相关的文物。
其中不仅包括史料图片,还包括大量的战时物件,如像陈毅用过的办公桌椅、开国少将用过的两支手枪、有关渡江战役战略决策、作战准备、战役过程、战役胜利等各方面的文电、图片、武器装备等,如电报、信函、领导人手稿、照片、勋章、旗帜、战斗歌曲、作战地图、枪弹、望远镜、船只、电话机、发报机等等;还有一些与战役有关的物品,如小车、船只、担架、奖状、证书、公文包、小木箱、渡江证、船工证、扁担、皮带等等,大量展品翔实地重现渡江战役的史实。
让每一位观众亲身感受渡江战役的全过程、领略英雄们的赫赫功勋。
纪念馆充分利用了声、光、电等现代科技,让展示更加生动。
如长近50米的半景画,声光电效果展现横渡长江惊心动魄的场面;设立在渡江战役馆西北角位置的4D体验厅带给观众一道别样的观光风观——利用声、光、电以及投影技术,营造出了战时气氛,一次可让100多位观众同时站在木船上,在4D效果下,仿佛漂行于江中,四周枪林弹雨......身临其境,切身体验到渡江时的艰难险阻。
合肥的渡江纪念馆开馆不到一个月,参观者络绎不绝。
这里已经成为广大党员、干部、职工、群众学习了解我党我军光荣历史、加
强党性锻炼的重要场所,成为广大青少年继承革命传统、陶冶道德情操的重要课堂。
参观回来的路上,不禁想起住在我们小区里的一位名人——马毛姐。
她系安徽省无为县马家坝村人。
1949年4月,年仅14岁的她参加了著名的渡江战役。
她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运送解放大军渡江。
渡江战役胜利后,华东野战军授予马毛姐“渡江特等英雄”称号,记一等功,她划的那条船还被誉为“渡江第一船”。
曾受到伟大领袖毛主席接见和表扬。
她当时也就是十四、五岁,没有文化,所以主席勉励她要学习文化。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题词就是毛泽东主席为她写的。
现在她头上光环不少,但是她常说的一句话是“我很知足了!”到底是老革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