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工会发展的历史考察
各国工会的比较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03
各国工会的职能与影响
英国工会的职能与影响
职能
代表工人与雇主进行谈判,争取更好 的工作条件和薪酬;组织工人罢工或 示威活动;提供法律援助和咨询服务。
影响
英国工会运动历史悠久,对英国社会 和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工会通过 维护工人权益,提高了工人的生活水 平和福利保障,同时也为英国民主化 进程做出了贡献。
美国工会的组织结构与运作方式
组织结构
美国工会主要分为产业工会和公共部门工会两大类。产业工会代表私营部门的工 人,而公共部门工会则代表政府机构和公共事业单位的员工。产业工会通常按行 业划分,而公共部门工会则按地区或政府机构划分。
运作方式
美国工会同样采用会员制,会员缴纳会费以支持工会运作。工会通过罢工、示威 等手段为会员争取权益,同时也通过与雇主谈判达成集体协议来改善会员的工作 条件。此外,美国工会还积极参与政治活动,为工人争取权益。
中国工会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发展
挑战
中国工会面临着会员参与度不高、组织建设不完善等问 题。同时,中国工会还需要应对经济转型、劳动力市场 变化等问题,维护职工权益。
未来发展
中国工会正在加强组织建设、完善制度机制、提高服务 水平等方面下功夫。同时,他们也在积极探索新的工作 模式和方法,以更好地满足职工的需求和权益维护。未 来,中国工会将继续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为职工提供 更好的服务,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主要成就
德国工会成功推动了劳动法的制 定和改革,为工人争取到了更好 的工作条件和工资待遇。
中国工会起源与历史
工会起源
中国工会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 纪初的辛亥革命时期,当时工人 阶级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力量和权
德国工会研究-马哲要点

德国工会研究-马哲要点德国工会是德国经济中重要的社会力量之一。
作为工人的组织,工会不仅为工人争取更好的工资和福利,还可以代表工人参与政治和决策。
在马哲(Karl Marx)的经济理论中,工会是工人阶级的组织形式之一,被视为防御和保护劳工权益的重要力量。
在德国,工会成为了政治、社会和经济领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改善工人条件、维护社会稳定做出了贡献。
以下是德国工会研究中的马哲要点。
1.基于工人阶级利益的组织马哲认为,工会是基于工人阶级利益的组织形式,具有争取更好的工资、福利和劳动条件的功能。
在德国,工会的发展始于19世纪,工人阶级在工作中受到很多的不公对待,这些不公对待使得工人开始联合起来,组成工会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因此,工会不仅仅是一个组织,更是工人阶级维护自己权益的重要力量。
2.防御和保护劳工权益的重要力量马哲认为,工会是劳工阶级的防御和保护力量。
这是因为工会代表着工人阶级与资本家之间的斗争,工会可以通过谈判、罢工等方式争取更好的薪水和劳动条件。
在德国,工会常常会组织罢工、示威和抗议行动,来表达工人阶级的需求和诉求,同时它们也可以代表工人参与社会和政治决策。
3.在政治、经济和社会领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马哲认为,工会在政治、经济和社会领域中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对于维护社会的平衡和稳定有着重要的作用。
工会的参与使得政治和经济决策过程中,工人阶级的权益可以得到充分的保障,从而保证社会的稳定和民主。
在德国,工会和政府关系密切,经常与政府开展合作来解决工人阶级中的问题,并参与着社会发展规划和政策的制定。
4.为改善工人条件和维护稳定做出贡献通过以上可知,工会在马哲的看来是防御和保护工人阶级权益的力量,并且是政治、经济和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德国,工会的存在和发展对于社会的稳定和民主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它们为改善工人的工资和福利,维护工人的劳动条件和维护社会稳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总之,德国工会作为德国经济中的重要社会力量之一,在马哲的理论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们在政治、经济和社会领域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劳动关系之工会的产生发展

改革开放后的工会改革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工会开始逐步转变职 能,从单纯的生产组织者转变为维护工人权益的 组织。
新时代的工会发展
在新时代,中国工会进一步强调维护职工权益、 促进职工全面发展,积极发挥工会在劳动关系中 的桥梁纽带作用。
02
具体来说,全球化使得工会需要面对更加复杂和多元化的劳动关系问题,例如跨 国公司的劳工权益问题、国际劳工标准的制定和实施等。同时,全球化也使得工 会需要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工会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共同应对国际劳工问题 。
新经济形势下的工会发展
新经济形势对工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传统的工会组织方式和运作模 式已经难以适应新的经济形势。
调解劳动纠纷
调解劳动争议,化解职工与企业之间 的矛盾,维护企业稳定和职工权益。
为职工提供法律咨询和援助,协助解 决劳动纠纷问题。
开展劳动争议预防工作,加强劳动法 律法规宣传教育,提高职工的法律意 识和维权能力。
参与政策制定
参与制定劳动法律法 规和政策,反映职工 的利益诉求和建议意 见。
加强与政府、企业和 社会的沟通合作,共 同推动劳动关系的健 康发展。
为了适应新的经济形势,工会需要加强自身的创新和变革,例如通过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等手段扩大会员基础和提高组织效率 ,加强与企业和政府之间的对话和协商等。同时,工会也需要关注新经济形势下的劳工权益问题,例如灵活就业人员的权益 保障、远程办公对劳动关系的影响等。
工会参与社会治理的路径
工会作为劳动关系中的重要一方,应该积极参与社会 治理,发挥其在维护劳动者权益、促进社会公平和稳 定等方面的作用。
德国、瑞士工会工作考察情况报告

出国考察报告11月18日至28日期间,我们湖州市工资集体协商和协调劳动关系考察团一行6人赴瑞士、德国、法国等地学习考察,先后到瑞士伯尔尼工会、德国北威州工会、法国巴黎商业协会,考察了三国工会的管理及运作模式、工会的组织体系、工资协商、职工权益和劳动关系状况,并就双方共同关注的工会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其中对德国、瑞士的工会工作尤其印象深刻。
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德国(一)关于德国工会与企业委员会、企业监事会德国工会联合会是欧洲最有实力的工会组织之一,虽然近年来,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出现了工会组织率下滑、会员流失等问题,使其影响力有所减弱,但就目前的组织力量、会员状况、经济实力综合来看,仍然是德国最有社会影响力的工人组织,在德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实现工人经济权益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德国工会联合会的组织形态。
德国工会联合会简称德工联,是德国统一的工会组织,现有会员760万,分布在德国境内的16个联邦州.德工联领导着八大行业工会:建筑业工会,农业、环保业工会,煤炭化工能源工会,教师科研工会,五金工会(塑料、纺织、钢铁),食品餐饮业工会,警察工会,运输业工会,服务业工会。
其中,五金工会和服务业工会是两个最大的行业工会。
八大行业工会领导着94个地区的行业工会。
德工联由13人组成,其中8人是由八大行业工会选举产生的行业工会主席代表,另外5人是各个行业工会共同推选出的执行董事。
德工联事实上是行业工会的服务机构,为各个行业工会提供支持和帮助,主要内容是法律援助和业务培训。
行业工会的主要职能与任务:行业工会的基本职能非常明确,就是依法维护会员的经济利益,这种维护主要是通过与企业雇主方进行以工资为基本内容的行业谈判形成行业协议的方式来实现的.作为谈判结果的劳资协议具有覆盖全德国同行业的法律效力,所有德工联的会员都受到劳动协议的保护,当然也要履行劳动合同所规定的义务。
必须说明的两点:一是尽管在同一行业的同一企业工作,非会员的职工是不受这个劳资协议的法律保护的,二是只有八大行业工会有这样的谈判权和劳资协议的签约权,德工联本身和地区的94个行业工会没有这样的权力。
工会发展史

工会发展史工会是工人自发组织起来为了维护自身权益的组织。
随着工业时代的到来,工人阶级逐渐壮大,工会也得到了广泛的发展。
下面我们来回顾一下工会发展史。
19世纪初期,工业革命促进了工人阶级的形成。
当时,工人的工作环境和待遇都十分恶劣,他们需要把自己的声音传递给资本家,以改善自己的生活状况。
因此,第一个工会在英国成立了。
1819年,瓦特尔洛工人会成立,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工会。
不久之后,其他国家也相继成立了工会。
1848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发表了《共产党宣言》,提出了“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口号。
这也是工人阶级联合成为一体的标志。
不久之后,国际工人协会成立,这也是世界范围内第一个工人组织。
国际工人协会的成立标志着工人阶级开始坚定地站起来,为自己的权益而斗争。
20世纪初期,工会在欧洲和美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在这个时期,工会的任务是保护工人的权益,使他们能够获得更好的薪酬和工作条件。
在这些国家,工会开始与雇主进行谈判,以达成合理的工作条件和薪酬。
此外,工会还推动了一系列社会改革,如法定工时和社会保险制度等。
在中国,工会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
最早的工会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期。
当时,中国的工人阶级还很薄弱,工人的生活状况十分恶劣。
在这种情况下,工人组织起来,成立了自己的工会。
但是,这些工会往往受到政府和雇主的限制,无法真正发挥作用。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工会迅速发展。
工会的任务是维护工人的权益,保护工人的利益。
在这个时期,工会不仅参与了经济活动,还参与了政治活动。
工会成为了政府和工人之间的桥梁,为工人争取更好的待遇和权益。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会也在不断发展。
现在,工会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工人阶级的利益而斗争。
工会发展史是工人阶级奋斗史的缩影。
工会在维护工人的权益和利益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在未来,工会还将继续为工人阶级的利益而奋斗。
德国工人运动

德国工人运动工业方面。
德国工业的发展,也是从轻工业开始的。
轻工业中,比较重要的是纺织业。
纺织业中,麻纺织业最早采用机器。
1810年开始输入机器代替手工劳动。
1849年手工工人还有84286人,1861年就减少到14557人。
至于棉纺织业的发展速度,可以从棉纱产量来看,德国在1836年所用的外国棉纱,两倍于本国所产的棉纱;1852年所产的棉纱,还只能满足一半的需要,而到1871年,本国棉纱已能满足本国需要的80%。
不但在本国市场上开始排挤英国棉纱,而且逐渐成为英国国际市场上的劲敌。
到十九世纪后半期,德国重工业开始迅速发展。
十九世纪上半期,工业上大都用木炭作燃料,煤产量很少。
1848年以后,蒸汽机的大量使用,铁路的迅速增长,炼铁业的发展,扩大了煤的消费量,而蒸汽动力又为采煤提供了技术条件,这就使采煤业迅速发展。
同期的英国,煤产量增加不到2倍,但在绝对量上,德国仍不及英国,1870年英国的煤产量为11219万吨。
炼铁业在十九世纪上半期还是农村副业,主要以木炭为燃料,用手工操作,产量很少,1848年以后,铁路广泛修筑,钢铁需要大增,加以冶炼技术的进步,于是德国的钢铁工业迅速发展起来。
1850~1870年间,德国的铁增加了五倍以上,同期的英国铁产量只增加了1.6倍,可见其发展的迅速。
德国的机器工业到五十年代已有所发展。
1861年,机器工业工人已达9万8千多人。
但多属手工制造。
用机器制造机器的重大发展,则是1870年以后的事。
至于化学工业,在德国工业中发展是较早的,还在三十年代就能制造硫酸、硝酸、盐酸、火药等了。
五十年代以后,随矿物染料的发明,印染工业有迅速的发展。
纵观德国工业发展过程,可以看出三个特点:出发迟、进度快。
德国产业革命比英国迟八十多年,比法国迟约二十年,但在基本完成产业革命的过程中,英国花了八十年光景,法国花了六十年光景,德国只花了四十年左右。
这主要是由于在英法先进技术成就上进行,因此后来居上。
德国工会制度

德国工会制度
德国的工会制度是由自由工会和贸易联合会两个组织构成的。
自由工会在德国的工会中占主导地位,而贸易联合会则是一个由大型企业和商业团体组成的利益集团。
自由工会是一个独立的组织,为工人和雇员争取更高的工资、更好的工作条件、更长的假期和更好的社会保障。
它们还提供培训和教育机会,以帮助员工提高技能水平,并为其成员提供法律援助和交流平台。
自由工会还代表会员参与政治活动,发表意见并影响政府政策。
贸易联合会则是一个由大型企业和商业团体组成的利益集团。
它们代表企业家和雇主,为他们争取更低的税收和更好的商业环境,以便他们能够更好地经营企业。
贸易联合会还为其成员提供培训和教育机会,并代表他们在政治和法律问题上发声。
德国的工会制度在德国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且在制定劳动政策和劳动法方面具有重要影响力。
它们与政府和企业之间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以确保员工的权益得到充分保障。
总的来说,德国的工会制度是一个充满活力、有组织的系统,为员工和企业家提供了一个平衡的平台,以确保双方的权益得到保障。
德国工会的组织运作及其启示

仲裁需要 由第三方介入 主持 。
( 二 )德 国 工会 的组 织 架构 及 其 职 能
本 内容 的行 业谈判 形成行 业劳 资协议 的方 式来实 现 的。作为谈判结果的劳资协议具有覆盖全德国同行业 的法律效力 ,所有德 工联 的会员都受到劳动协议的保
力 等方 面来 看 ,仍 然是 非常 有社 会影 响力 的工 人组
劳资关系和谐 发展提供 了可 能。德国调 整劳资关系的 法律 主要有 劳动法) ) 、 集体合 同法 、 ( ( 劳动法 院法 、
( ( 解雇保 护法 、 企业组织法 和 雇员参与决 定法 等。这些法律对雇主和雇员 的权利义务作出了明确规
一
、
德 国工会 的组 织状况
人 的利益 影响立 法 或社会 政策 的制 定 ,一旦 影 响不 成功 ,或立 法对 工人 不利 ,工会将 通过 组织 游行 来
( 一 )德 国 关 于 劳动 关 系和 工 会 方 面的 法律 规 定
向有关 方面施压 。其 次 ,德 国法律还 对工会 的组建 、
护 。但只有八 大行业 工会有这样的谈判权和劳资协议 的签 约权 ,德工联本 身和地 区的 9 4 个 行业工会 没有
德 国工 会呈 现 出以行业 为基础 的组 织结构 。德
国工会联 合会 ( DG B) 是德 国最 大的工会组织 ,下辖 八个行业工会 , 分别是五金工会 , 服务业工会 , 建筑 、 农 业 与环保 业工 会 ,矿 山、化学 与 能源 工会 ,教 师 科 研 工会 ,食 品餐 饮业 工 会,警察 工 会 ,铁路 、交 通 运输 业工 会。其 中 ,五金 工会 和服 务业 工会 是最 大 、最有影响力的两 个行业 工会 。德工联和八个行业 工 会的关系 ,有 人形象地将其 比喻为大厦 的屋顶和 8 根 支撑屋 顶 的柱 子 ,即德 工联 是大厦 的屋 顶 ,八 个 行业 工会 为支撑 房屋 的柱 子。除 DGB以外 ,德 国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1卷第3期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V o1121N o13 2007年6月JOURNA L OF CHINA INSTIT UTE OF INDUSTRIA L RE LATIONS Jun12007〔他山之石〕德国工会发展的历史考察Ξ杨海涛(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四川成都 610074)[摘 要]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工会组织的重要性日益突出。
考察德国工会的组织变迁过程,探究工会组织的演变原因,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工会组织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德国工会的演变过程大致分为五个时期:萌芽时期、初步发展时期、调整时期、重构时期和创新时期,工会组织的历史演变与德国社会经济形势的变化具有高度一致性。
[关键词]德国工会;组织变迁;制度变革[中图分类号]D411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375(2007)03-0080-05 随着中国企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工会组织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考察德国工会组织的变迁过程,探究工会组织的演变原因,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工会组织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萌芽时期(1848—1892)工会组织是工业社会发展的产物,1848年德国印刷业工人建立了德国第一个工人组织。
早期的工人组织建立在雇工组织传统和行会制度基础上,其组织成员主要是手工业工人。
在长期而艰苦的斗争实践中,工人们发现集体行动能够更好地维护自身利益,从而纷纷结成各种利益团体。
1863年费迪南德・拉萨勒(Ferdi2 nand Lassalle)建立了全德工人联合会(Allge2 meiner Deutcher Arberterverein,简称ADAV),并发展为具有社会民主性质的政党组织;荷西・杜克工人联合会(Hirsch-Dunkersche G ew2erkvereine)组建了自由发展党(Liberal Progress Party);基督教工人联合会(Christian T rade U2 nion)组建了教会中心党(Catholic Center Par2 ty)。
随着工人组织的大量出现,德国社会逐渐形成了工会组织发展的两大方向:ADAV的拉萨勒及其继承者认为,工人组织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政治运动确立工人的社会主导地位;社会民主工人党(S oziale Dem okratiche Arbeiter’s Partei,简称S DAP)奥古斯特・贝北(August Bebel)和威赫姆・里贝克(Wilhelm Liebknecht)则认为,工人组织是社会民主制度的组成部分,其主要任务是推动社会变革以实现工人活动的自我管理。
两种发展观念不断融合,推动着各种工人组织逐渐集中。
1875年在哥塔(G otha)举行了工人组织联席会议,以S DAP 的基本纲领作为所有工会组织的共同原则,主Ξ[收稿日期]2006-12-12[作者简介]杨海涛(1975—),男,四川攀枝花人,经济学博士,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宏观经济学研张“工人组织的活动远离政治”。
1871年德意志帝国建立之后,经济危机频频爆发,工人运动空前高涨。
1873年帝国政府颁布法案,迫使工人组织的社会民主运动转入地下。
但工人组织在斗争中结成更紧密的组织,1889年的罢工运动失败之后,许多工人组织呼吁建立全国性的跨行业工人组织,这成为现代工会运动的基础。
1890年11月,在柏林举行的工人组织联席会议上,多数工会组织同意组成德国工人组织的统一联盟(荷西・杜克工人联合会和基督教工人联合会除外),其基本职责是:(1)维护工人的基本权利;(2)广泛开展宣传活动;(3)组织罢工;(4)召集统一联盟的成员组织;(5)制订统一联盟的组织计划。
以此为基础,统一联盟使成员组织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也标志着德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具有严格章程和行动规则的工会联盟。
二、初步发展时期(1892—1919)1892年3月,德国工人组织统一联盟在半城(Halberstadt)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讨论工人运动的未来发展方向,提出建立全国性的核心联合组织(Z entralverb nde),从而进行更好的资金管理和组织协作,推动社会保障计划。
随后,各种工人组织迅速结成了紧密的“卡特尔”组织,核心联合组织计划也扩展到各个领域,几乎所有的工会成员组织都建立了罢工基金、旅游基金、疾病和死亡受益计划、辞退补偿计划、地方性劳动服务基金。
随着核心联合组织计划的推广,工会组织的机构运作效率和社会影响显著提高。
以工会力量为基础的社会民主党(S ozialdem okratishe Partei Deutschland,简称SPD)广泛参与了对外政策、阶级斗争等政治问题的讨论,在“集体合同”和“工业化步骤”方面维护了工人群体的利益。
特别是1916年通过的“预备服务法案”(Auxiliary Service Law),强调了工会权利:(1)雇员人数在50以上的企业必须建立工人委员会;(2)设置调解委员会;(3)赋予工会在战争时期代表所有工人进行谈判的权力。
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形势的发展,德国工会的权利受到越来越多的限制,核心联合组织也减少了大规模的集体罢工计划,以免激化社会矛盾和动摇政权。
工会成员也逐渐分化为两大派别:社会民主主义者是工会中的多数派,他们接受了政治停战协议,希望通过“国民社会”(national community)的民主机制,推动德国社会的体制改革;共产主义者则积极推动工人组织的阶级斗争,组织了许多大规模的工人运动。
三、调整时期(1919—1945)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德国建立了魏玛共和国,实行民主政治机制。
1919年,德国工会组织齐聚纽伦堡,建立了全德工人联盟(All2 gemeiner Deutscher G ewerkschaftsbund,简称ADG B),其政治代言人是社会民主党。
ADG B 宣称自己的职责不是“仅仅代表工会会员的职业利益”,而是希望“成为无产阶级的中心力量,领导社会主义斗争走向胜利”①。
在魏玛共和国初期,ADG B坚持集会自由和8小时工作制。
但到1923年,ADG B被迫调整策略,工人的每周工作时间增加到5014小时;州政府也有权参与劳动仲裁。
1924年之后,德国的政治经济形势逐渐稳定,ADG B积极参与德国社会政治活动,特别是推动了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将法定失业保险引入社会保障体系。
1930年前后,欧洲陷入前所未有的经济大萧条。
1930年德国失业者高达440万人,以社会民主党为主的联合政府试图提高失业保险贡献率,但遭到了右翼德国人民党(Deutsche V olkspartei)的强烈反对,结果导致了米勒政府杨海涛:德国工会发展的历史考察①“the narrow representation of members’occupational interest”,“become the focus of the proletariat’s class endav ors,s o as to help lead the struggle for s ocialisn to victory”,转引自H orst KΒsters:“S ocial Partnership:Basic Aspects of Labor Relations in G ermany”〔M〕,Friedrich的垮台。
随后的卡宾(Cabinet)政府采取强干预措施,抛弃了自由的集体合同谈判,政府直接规定工资标准和工作条款。
随着德国社会矛盾日益尖锐,魏玛共和国的社会力量逐渐分化,以工会团体为主的左翼力量支持希特勒领导的纳粹党,使之赢得了1930年国会选举胜利。
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被选举为总理;1933年3月23日,国会投票通过了“能够法案”(Enabling Act),为希特勒政府建立独裁统治创造了政治条件。
1933年4月,ADG B试图脱离社会民主党而组建非政治性组织,但遭到了希特勒政府的无情镇压,1933年5月2日ADG B总部大楼被占领,部分工会成员被杀,其余被关押或流放。
在反思第三帝国统治影响的基础上,许多工会成员重新考虑德国工会的组织建设问题,提出建立具有政治独立性和中立性的工会组织,将德国工会的组织基础扩大到所有的社会民主人士、基督教成员、共产主义者。
四、重构时期(1945—1989)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1946年原东德地区建立了自由德国工会联盟(Freier Deutcher G ewerkschaftsbund,简称FDG B);1948年初原西德地区恢复了工会组织的社会地位。
冷战形势使两大组织的发展方向逐渐背离:原东德地区的FDG B逐渐成为德国社会团结党(S ozialis2 tische E inbeitspartei Deutchland)的政治工具;原西德地区的工会组织则建立了统一联盟,即现代德国工会(Deutcher G ewerkschaftsbund,简称DG B)。
在汉斯・布克勒(Hans B ckler)的倡导下, DG B确立了德国工会的基本纲领:(1)共同决定社会经济事务;(2)将重要工业企业转变为公众所有制;(3)集中决策的国家经济计划;(4)社会公正。
这些基本设想实际上成为“社会市场经济模式”的思想基础,逐渐形成民主性质的社会基础。
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基督教民主联盟(Christdem okratishe Union,简称C DU)提出了“杜塞尔多夫原则”(Düsseldorf basic principles);路德维希・艾尔哈德(Ludwin Erhardt)将之发展为“社会市场经济”(s ocial market economy)理念。
从1950年开始,DG B广泛参与德国社会的政治经济事务:11针对1952年通过的“工作机构法”(Betriebsverfassungsgesetz),DG B迅速作出反应: (1)建立“工会代表委员会”,特别是利用德国政府对煤炭和钢铁行业的依赖性,维护DG B 在重要工业企业中的地位。
(2)积极参与1953年国会选举,提出“为了更好的国会”①口号,试图通过支持SPD来抵制C DU/CS U。
由于竞选活动失败,DG B内部产生了意见分歧:部分工会成员坚持工会的政治中立性,要求修改“木里希(Munish)基本方案”,以扩大工会的社会基础;部分信奉基督教的工会成员甚至在1955年建立了基督教工人联盟(Christilicher G ewerkschaftsbund)。
尽管如此,DG B仍然是德国工人运动的最重要力量。
21针对工人福利问题,1955年DG B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建议:(1)周五工作制和每天8小时工作制;(2)男女薪酬平等;(3)保留工人疾病期间的工资;(4)提供残疾、事故、疾病、失业方面的社会保障;(5)工会、公司、政府管理机构之间进行平等对话,共同决定社会经济事务;(6)改善工作环境;(7)为新工人提供职业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