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古诗两首 《望洞庭》、

合集下载

2024最新-小学三年级语文《望洞庭》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优秀5篇】

2024最新-小学三年级语文《望洞庭》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优秀5篇】

小学三年级语文《望洞庭》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优秀5篇】秋夜皎皎明月下的洞庭湖水是澄彻空明的。

与素月的清光交相辉映,俨如琼田玉鉴,是一派空灵、缥缈、宁静、和谐的境界。

这就是“湖光秋月两相和”一句所包蕴的诗意。

“和”字下得工炼,表现出了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融和的画境。

而且,似乎还把一种水国之夜的节奏——荡漾的月光与湖水吞吐的韵律,传达给读者了。

接下来描绘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宛如未经磨拭的铜镜。

“镜未磨”三字十分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的安宁温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

“潭面无风镜未磨”以生动形象的比喻补足了“湖光秋月两相和”的诗意。

因为只有“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以下是漂亮的编辑为大家整编的小学三年级语文《望洞庭》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优秀5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望洞庭教案篇一教学要求: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凭借课文插图或通过理解古诗大意;课外吟诵刘禹锡的其它古诗。

3.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想像这首诗描绘的优美景象,感受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洁和精美绝伦,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词语“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感悟诗境,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课前准备:1.资料搜集:作者刘禹锡的生平,君山的传说。

2.电化教具:投影片、课文录音磁带。

3.实物准备:白盘子、青螺。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整体读,感知美。

1.导入: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山青水秀,美不胜收。

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追随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足迹,到湖南岳阳的洞庭湖走一走,看一看。

板书:望洞庭2.指名说对刘禹锡和洞庭湖的了解。

刘禹锡,唐代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字梦得,洛阳人。

刘禹锡工诗能文,兼擅书法。

所著有《刘宾客集》。

洞庭湖,我国第二大淡水湖,绵延八百里,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望洞庭》刘禹锡唐诗赏析

《望洞庭》刘禹锡唐诗赏析

《望洞庭》刘禹锡唐诗赏析《望洞庭》刘禹锡唐诗赏析《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全诗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注释】洞庭:湖名,在今湖南省北部。

湖光:湖面的波光。

两:指湖光和秋月。

和:和谐。

指水色与月光互相辉映。

潭面:指湖面。

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

这里一说是湖面无风,水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模糊。

山水翠:也作“山水色”。

山:指洞庭湖中的君山。

白银盘:形容平静而又清的洞庭湖面。

白银:一作“白云”。

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白话译文】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和,湖面风平浪静如同未磨拭的铜镜。

远远眺望洞庭湖山水苍翠如墨,好似洁白银盘里托着青青的螺。

【创作背景】《望洞庭》作于长庆四年(公元824年)秋,刘禹锡被贬逐南荒,二十年间去来洞庭,据文献可考的约有六次。

其中一次,刘禹锡转任和州经过洞庭湖,观望洞庭湖的景色而写下了此诗。

【赏析】诗中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

微波不兴,平静秀美,分外怡人。

诗人飞驰想像,以清新的笔调,生动地描绘出洞庭湖水宁静、祥和的朦胧美,勾画出一幅美丽的洞庭山水图。

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也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诗从一个“望”字着眼,“水月交融”、“湖平如镜”,是近望所见;“洞庭山水”、“犹如青螺”,是遥望所得。

虽都是写望中景象,差异却显而易见。

近景美妙、别致;远景迷潆、奇丽。

潭面如镜,湖水如盘,君山如螺。

银盘与青螺相映,明月与湖光互衬,更觉情景相容、相得益彰。

诗人笔下的君山犹如镶嵌在明镜洞庭湖上一颗精美绝伦的翡翠,令人美不胜收。

其用词也极精到。

首句描写澄彻空明的湖水与素月青光交相辉映,俨如琼田玉鉴,是一派空灵、缥缈、宁静、和谐的境界。

表现出天水一色,玉字无尘的融和画面。

“和”字下得工炼,表现出了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融和的画境。

望洞庭古诗

望洞庭古诗

望洞庭古诗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所作一首关于洞庭湖山水的七言绝句,望洞庭全诗描写洞庭洞的风景细致而且生动,把人与自然描写的生动,是一首富有浪漫色彩的山水小诗。

下面小编为大家提供了一些精彩的望洞庭古诗相关文章,欢迎欣赏。

望洞庭古诗1【原文】: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阅读训练】:一、1、对诗句解说不当的一项是()A “涵虚”句中“太清”指天,“混”字写出水天相接的景象。

B “欲济”句中的“济”即渡,这句是说湖大浪高,欲渡不能。

C “端居”句中“端居”即闲居,“圣明”指当时的太平盛世。

D 最后两句中借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古语。

2、对此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A 前四句写景,扣“望洞庭湖”之题,后四句抒情,表“赠张丞相”之意。

B 二联是描写洞庭湖的名句。

上句以“气蒸”显浩阔,下句以“波撼”显气势。

C 三、四联以欲渡无舟、欲钓不能抒发了有心出世却无人赏识的忧愤不平。

D 这首诗意在表达希望能得到张九龄引荐,但在语言运用上却十分委婉、含蓄。

3、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4、品味“蒸”与“撼”。

5.“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描写了洞庭湖和的特点。

(2分)6.全诗抒写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7.诗的尾联“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意思是说,看着人家垂钓,自己只能白白地产生羡鱼之情了。

这里隐喻自己,言外之意是。

(2分)8.“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二句,笔力千钧,备受后人赞赏。

请作简要赏析。

(3分)9、这首诗主要的艺术特色是什么?请具体分析。

(3分)10、请赏析“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一联的妙处。

(3分)11、这首诗和杜甫的《登岳阳楼》都是以登览为题材的抒情诗,所抒之情有什么不同?(2分)二、1、这首诗的体裁是____________(1分),诗歌中借用典故,巧妙设喻,揭示全诗的诗句是:_________(2分)2、全诗最后借用的典故在现代汉语中成了一成语,它是___________,现在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2分)3、请简要谈谈你对颔联的理解。

《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原文及译文赏析

《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原文及译文赏析

《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原文及译文赏析《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原文及译文赏析《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刘禹锡。

其全文古诗如下: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前言:《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望洞庭》载于《全唐诗》卷三百六十五。

此诗通过对洞庭湖高旷清超的描写,充分表现出诗人的奇思异采。

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注释:1、洞庭:湖名,在今湖南省北部。

2、湖光:湖面的波光。

两:指湖光和秋月。

和:和谐。

指水色与月光互相辉映。

3、潭面:指湖面。

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

这里一说是湖面无风,水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模糊。

4、山水翠:也作“山水色”。

山:指洞庭湖中的君山。

5、白银盘:形容平静而又清的洞庭湖面。

白银:一作“白云”。

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翻译: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和,湖面风平浪静如同未磨拭的铜镜。

远远眺望洞庭湖山水苍翠如墨,好似洁白银盘里托着青青的螺。

赏析:《望洞庭》作于长庆四年(公元824年)秋,刘禹锡被贬逐南荒,二十年间去来洞庭,据文献可考的约有六次。

其中一次,刘禹锡转任和州经过洞庭湖,观望洞庭湖的.景色而写下了此诗。

诗中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

微波不兴,平静秀美,分外怡人。

诗人飞驰想像,以清新的笔调,生动地描绘出洞庭湖水宁静、祥和的朦胧美,勾画出一幅美丽的洞庭山水图。

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也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诗从一个“望”字着眼,“水月交融”、“湖平如镜”,是近望所见;“洞庭山水”、“犹如青螺”,是遥望所得。

虽都是写望中景象,差异却显而易见。

近景美妙、别致;远景迷潆、奇丽。

潭面如镜,湖水如盘,君山如螺。

银盘与青螺相映,明月与湖光互衬,更觉情景相容、相得益彰。

诗人笔下的君山犹如镶嵌在明镜洞庭湖上一颗精美绝伦的翡翠,令人美不胜收。

古诗两首《望洞庭》

古诗两首《望洞庭》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结合插图和生活经验理解词语和诗句的意思。

3.体会诗中描绘的情景,感受洞庭湖的美,感受诗歌的内蕴美。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体会诗中描绘的情景,感受洞庭湖的美,感受诗歌的内蕴美。

教学过程:一、导入激趣,揭示课题1.欣赏洞庭湖的照片,摄影可以展现事物的美。

欣赏洞庭湖的图,绘画也可以展现事物的美。

看了这些图片,你想到了什么词语呢?其实语言文字也可以展现事物的美。

唐朝一位诗人叫刘禹锡,他用古诗展现了洞庭湖的美。

通过预习,我们对刘禹锡有了了解。

(探究单,选取不同方面进行介绍)在介绍王维的时候,我们学过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去介绍一个人,看看同学们是从哪些方面介绍的。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古诗,看一看文字中的洞庭湖到底有多美。

揭题,读题。

二、初读古诗1.首先,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这首诗,注意这些字音(探究单)。

2.加上节奏会更好,教师示范,出示古诗节奏。

3.指名读,齐读。

4.只是都正确流利是远远不够的,想要从古诗中发现洞庭湖的美,就要理解诗句的意思,三、精读古诗“湖光秋月两相和”1.出示图片和诗句(湖光秋月),谁来读一读。

2.谁能说一说,这一行诗是什么意思呢?板书小秘诀:【结合图片】在理解诗句的时候,我们可以借助图片。

3.指名试着说一说。

有几个同学在预习时不理解“两相和”谁能根据图片帮助我们解决这个疑惑。

4.在理解诗句的时候,如果能加上想象,会让诗歌描绘的画面显得更加美丽。

板书:加上想象。

指名说。

5.其实,用读的方式同样能展现事物的美呢。

谁来美美地读一读这一行诗?(把读得好的孩子的名字记在黑板上)。

板书:动情朗读6.刚刚我们用“结合图片”和“加上想象”的方法学习了古诗的第一行,并且用动情的朗读展现了洞庭湖的美,真棒。

下面我们来试一试这个方法好不好用。

“潭面无风镜未磨”1.出示图片、诗句(潭面无风)指名读诗句。

2.什么意思呢?结合图片。

刘禹锡《望洞庭》原文、译文及赏析-5068儿童网

刘禹锡《望洞庭》原文、译文及赏析-5068儿童网

刘禹锡《望洞庭》原文、译文及赏析 - 5068儿童网《望洞庭》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作品,这首诗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可以看出作者对洞庭风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以及作者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下面就和儿童网小编一起来欣赏这首古诗吧。

《望洞庭》原文唐代: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山水色一作:山水翠)译文及注释译文秋夜明月清辉,遍洒澄净湖面,湖面平静无风,犹如铁磨铜镜。

遥望美丽洞庭的湖光山色。

真的令人浮想联翩。

那翠绿的君山,真像银盘里的一枚玲珑青螺。

注释1.洞庭:湖名,在今湖南省北部。

2.湖光:湖面的波光。

两:指湖光和秋月。

和:和谐。

指水色与月光互相辉映。

3.潭面:指湖面。

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

这里一说是湖面无风,水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模糊。

4.山水色:也作“山水翠”。

山:指洞庭湖中的君山。

5.白银盘:形容平静而又清的洞庭湖面。

白银:一作“白云”。

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赏析诗中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

微波不兴,平静秀美,分外怡人。

诗人飞驰想像,以清新的笔调,生动地描绘出洞庭湖水宁静、祥和的朦胧美,勾画出一幅美丽的洞庭山水图。

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也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诗从一个“望”字着眼,“水月交融”、“湖平如镜”,是近望所见;“洞庭山水”、“犹如青螺”,是遥望所得。

虽都是写望中景象,差异却显而易见。

近景美妙、别致;远景迷潆、奇丽。

潭面如镜,湖水如盘,君山如螺。

银盘与青螺相映,明月与湖光互衬,更觉情景相容、相得益彰。

诗人笔下的君山犹如镶嵌在明镜洞庭湖上一颗精美绝伦的翡翠,令人美不胜收。

其用词也极精到。

首句描写澄彻空明的湖水与素月青光交相辉映,俨如琼田玉鉴,是一派空灵、缥缈、宁静、和谐的境界。

表现出天水一色,玉字无尘的融和画面。

“和”字下得工炼,表现出了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融和的画境。

小学三年级语文《望洞庭》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优秀7篇)

小学三年级语文《望洞庭》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优秀7篇)

小学三年级语文《望洞庭》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优秀7篇)《望洞庭》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创作的一首诗。

此诗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该页是编辑帮助大家分享的小学三年级语文《望洞庭》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优秀7篇】,仅供借鉴,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三年级语文《望洞庭》原文篇一望洞庭唐·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注释:洞庭:湖名,在今湖南省北部。

湖光:湖面的波光。

两:指湖光和秋月。

和:和谐。

指水色与月光交相辉映。

潭面:指湖面。

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

此句意思一说是湖面无风,水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模糊。

山水翠:一作“山水色”。

山,指洞庭湖中的君山。

白银盘:形容平静而又清的洞庭湖面。

白银,一作“白云”。

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译文: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和,湖面风平浪静如同未磨的铜镜。

远远眺望洞庭湖山水苍翠如墨,好似洁白银盘里托着一枚青螺。

望洞庭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背《望洞庭》,积累古诗,感受祖国山川之美。

2、阅读短文《为银杉保险》,了解有关保险的知识。

3、看图作文。

4、欢庆国庆节,自办小报。

教学重点:阅读短文《为银杉保险》,了解有关保险的知识。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写好作文。

课前准备:搜集、交流有关保险的知识。

教学过程:一课时教学目标:背诵古诗《望洞庭》。

通过阅读短文,了解有关保险的知识。

教学重点:通过阅读短文,了解有关保险的知识。

教学难点:通过阅读短文,了解有关保险的知识。

教学过程:一、读一读、背一背望洞庭(唐)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二、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反复吟诵,读出诗的韵味。

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下来。

三、朗读《为银杉保险》,理解内容。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自学:(个人读、双人读、小组读、互相讨论等学习方式;教师巡视课堂,或询问、或指导、或鼓励。

《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原文及译文赏析

《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原文及译文赏析

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刘禹锡。

其全文古诗如下: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前言: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望洞庭载于全唐诗卷三百六十五。

此诗通过对洞庭湖高旷清超的描写,充分表现出诗人的奇思异采。

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的喜欢和赞美之情。

注释:1、洞庭:湖名,在今湖南省北部。

2、湖光:湖面的波光。

两:指湖光和秋月。

和:和谐。

指水色与月光互相辉映。

3、潭面:指湖面。

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

这里一说是湖面无风,程度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模糊。

4、山水翠:也作“山水色〞。

山:指洞庭湖中的君山。

5、白银盘:形容平静而又清的洞庭湖面。

白银:一作“白云〞。

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翻译: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和,湖面风平浪静如同未磨拭的铜镜。

远远眺望洞庭湖山水苍翠如墨,好似洁白银盘里托着青青的螺。

赏析:望洞庭作于长庆四年〔公元824年〕秋,刘禹锡被贬逐南荒,二十年间去来洞庭,据文献可考的约有六次。

其中一次,刘禹锡转任和州经过洞庭湖,观望洞庭湖的风光而写下了此诗。

诗中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风光。

微波不兴,平静秀美,分外怡人。

诗人奔驰想像,以清新的笔调,生动地描绘出洞庭湖水宁静、祥和的朦胧美,勾画出一幅美丽的洞庭山水图。

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也表现了诗人壮阔非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诗从一个“望〞字着眼,“水月交融〞、“湖平如镜〞,是近望所见;“洞庭山水〞、“犹如青螺〞,是遥望所得。

虽都是写望中景象,差异却显而易见。

近景美妙、别致;远景迷潆、奇丽。

潭面如镜,湖水如盘,君山如螺。

银盘与青螺相映,明月与湖光互衬,更觉情景相容、相得益彰。

诗人笔下的君山犹如镶嵌在明镜洞庭湖上一颗精巧绝伦的翡翠,令人美不胜收。

其用词也极精到。

首句描写澄彻空明的湖水与素月青光交相辉映,俨如琼田玉鉴,是一派空灵、缥缈、宁静、和谐的境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首联
颈联 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碧绿 尾联 恰似白银盘子托着轻轻的田螺
刘禹锡(772-842), 字梦得,唐代诗人,被白 居易称作“诗豪”。他的 许多作品,立意新颖,思 想深刻;七言绝句受到民 歌的启发,写得明快清新, 富有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
洞庭湖在湖南省北部, 长江南岸, 为中国 第二大淡水湖,古称“云梦泽” 。跨湘鄂两 省,它北连长江、南接湘、资、沅、酆四水, 号称“八百里洞庭...现水面被分割为东洞庭 湖、南洞庭湖、西洞庭湖三部分。 洞庭湖的风光极为秀丽,许多景点都是 国家级的风景区,如:岳阳楼、君山、杜甫墓、 杨么寨、铁经幢、屈子祠、跃龙塔、...面积 约3900平方公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