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研究1
高中红楼梦课题研究报告

高中红楼梦课题研究报告《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本文将从高中红楼梦课题研究的角度,对《红楼梦》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
一、《红楼梦》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简介《红楼梦》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但曹雪芹的生平事迹并不为人所知。
本部小说的创作时间大约在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但由于作者去世时未完成,故而只有前80回完整,后40回为程伟元等人所续。
二、《红楼梦》的主要内容和结构《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通过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一系列人物的命运和情感纠葛,展现了封建社会的荣华富贵与人情冷暖。
小说以贾宝玉的出生为起点,以贾宝玉的病逝为终点,通过一系列的事件和人物描写,展现了封建社会的虚伪和腐败。
三、《红楼梦》的文学价值和意义1. 揭示封建社会的虚伪和腐败:小说通过对贾府的描写,展现了封建社会的虚伪和腐败,揭示了封建家族的衰落和封建制度的弊端。
2. 塑造了一批丰满的人物形象: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丰满多样,有贾宝玉的纯真善良,有林黛玉的聪明才智,有薛宝钗的温婉贤淑,有王熙凤的聪明机智等等,这些人物形象都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 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小说中融入了大量的古代文化元素,如诗词歌赋、传统礼仪等,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对后世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四、《红楼梦》的研究现状和争议《红楼梦》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一直备受学者们的关注和研究。
目前,对于《红楼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小说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身世:学者们一直在探讨曹雪芹的生平事迹和创作动机,但至今仍未有定论。
2. 小说的文学风格和艺术手法:学者们对小说的文学风格和艺术手法进行了深入研究,如小说的叙事方式、人物形象的塑造等。
3. 小说的思想内涵和社会意义:学者们对小说的思想内涵和社会意义进行了深入解读,如小说中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对女性地位的探讨等。
红楼梦研究性课题研究报告成果

红楼梦研究性课题研究报告成果
一、引言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
本文通过对《红楼梦》进行深入研究,探讨了其文学价值、社会意义以及人物形象等方面的内容,旨在揭示这部作品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的重要地位。
二、《红楼梦》的文学价值
1. 艺术性
《红楼梦》以其细腻的文学描写和丰富的想象力,展现出了中国传统文学的独特魅力。
作者通过对细节的描写和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揭示,使作品充满了艺术的价值。
2. 文化意义
《红楼梦》融合了中国古代文化特色,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家族、礼仪、道德等重要元素,对读者进行了深刻的文化启蒙。
三、《红楼梦》的社会意义
1. 社会风貌
《红楼梦》以宏大的家族史为背景,展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家族关系、礼仪制度等方面的特点,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
2. 阶级关系
作品中展现了不同阶级之间的斗争和矛盾,体现了封建社会中的权力、财富等方面的阶级关系,为社会学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
四、《红楼梦》的人物形象
1. 贾宝玉
作为《红楼梦》的主人公之一,贾宝玉的形象塑造十分成功。
他既是一个感性的诗人,又是一个纨绔子弟,展现了丰富的心灵世界。
2. 林黛玉
林黛玉是《红楼梦》中的另一个主要人物,她冷艳、聪颖、敏感,是一位典型
的才女形象。
五、结论
通过对《红楼梦》的研究,我们发现这部作品在文学、社会和人物塑造等方面
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红楼梦》不仅是一部文学巨著,更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对中国文化传统和社会现实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和探讨这部伟大作品的魅力所在。
关于红楼梦的学术研究论文

关于红楼梦的学术研究论文红楼梦是曹雪芹的作品,很多研读完《红楼梦》的学者都会以写作学术论文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这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红楼梦的学术论文,供大家参考!红楼梦的学术论文篇一:试论《红楼梦》【摘要】《红楼梦》这部千古传奇,一经问世,便广为流传,文人学者乃至普通读者都对《红楼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每每以论红、评红为时尚,它以一部小说成就了一门学问——“红学”。
本文对主要红学派别进行了综合概括,并针对索隐派、考证派的谬误进行了分析,明确提出《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不是传记,也不是历史。
作为文学作品的研究,重在研究作品本身,重在研究它的思想文化内涵、艺术成就,而不是去探佚、猜谜或毫无意义的考证。
【关键词】《红楼梦》研究;索隐;考证;思想内涵;艺术成就《红楼梦》一经问世就引起了文人学士的极大兴趣,研究、评论《红楼梦》开始盛行,点评是研究《红楼梦》的最早形式,点评者人数众多,点评者旨趣也不尽相同,其中最重要最神秘的是脂砚斋,其点评已成为《红楼梦》的一部分,是研究《红楼梦》不可或缺的极为重要的资料。
至光绪年间,关于《红楼梦》的研究已成为显学,随着《红楼梦》的广泛流传,对《红楼梦》的研究日益发展。
“清末的民族主义思潮,激励着索隐红学的兴盛,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民族与科学精神,激励着新红学的诞生……1954年由毛泽东亲自介入并领导的批俞运动,使得红学的显学地位达到空前的显赫状态。
此后,学者、作家、艺术家、学生乃至普通读者都以论红、评红为时尚”。
1 《红楼梦》研究之红学派别《红楼梦》它以一部小说成就了一门学问即“红学”。
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去研究《红楼梦》,产生了不同的红学派别:1.1 索隐派1.1.1 顺治董鄂妃故事说。
王梦阮、沈瓶庵的《红楼梦索隐》,说《红楼梦》“全为清世祖与董鄂妃而作,兼及当时的诸名王奇女”。
并且说董鄂妃是秦淮名妓董小宛,本是明末名士冒辟疆的爱妾,后来清兵南下把她掠夺了去,送到北京,得到了清世祖的宠爱,封为贵妃,后来董妃夭亡,清世祖非常悲痛,就跑到五台山做了和尚,遂以为宝玉即清世祖顺治帝,黛玉即是董小宛。
红楼梦研究性课题研究报告高中生3000字

红楼梦研究性课题研究报告引言《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被誉为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
本文旨在通过对《红楼梦》进行研究,探讨其中的精神内涵、人物形象以及文学风格,以期更深入地理解这部巨著。
红楼梦的背景《红楼梦》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全名《红楼梦》是《石头记》的别名,原名《情僧录》。
该作品描绘了贾宝玉、林黛玉等一众人物在贾府内的爱恨情仇,展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荒诞与虚无。
人物形象分析贾宝玉贾宝玉是《红楼梦》的主人公,他善良聪慧,但却深陷于尘世之苦中。
他是一个典型的文人形象,对诗词文学有着深厚的造诣,但同时也无法摆脱家族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
林黛玉林黛玉是贾宝玉的表妹,她聪明绝伦,却因为家族的宿命而备受煎熬。
她是《红楼梦》中最具代表性的女性形象之一,体现了女子在封建社会中的无奈与悲哀。
精神内涵分析存在主义思想《红楼梦》表现了作者对人性与命运的深刻思考,反映了一种存在主义的精神。
作品中的人物面对家族厄运与爱情纠葛,无不在命运的安排下挣扎,试图寻找自己的存在意义。
审美意识《红楼梦》展现了作者对审美的独特理解,通过瑰丽的词藻和细腻的情感描写,描绘了一个充满梦境般美丽与虚幻的世界。
作品中的花鸟虫鱼等描写,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美的独特崇拜。
文学风格分析趣味性《红楼梦》以其精妙绝伦的趣味性著称,透过对行文的巧妙运用和戏谑诙谐的对话,作者成功地为读者呈现了一个栩栩如生的世界,让人百读不厌。
隐喻性作品中广泛运用隐喻手法,通过对环境、人物和故事情节的隐晦揭示,展现出一种寓意丰富的境界。
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仅欣赏到故事本身,还能体会到其中所蕴含的深层寓意。
结论通过对《红楼梦》的研究,我们不仅深刻理解了其中精神内涵与人物形象,还对中国古典文学艺术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
《红楼梦》作为一部经典之作,其价值与意义仍然不减,对我们今天的文学研究和思考仍有着深远的影响。
以上便是本文对《红楼梦》研究性课题的探讨与总结,希望对读者有所启发。
《红楼梦》研究

《红楼梦》研究一、期刊论文1.《红楼梦》的佛道主题与酒文化的深层关系2.《红楼梦》对才子佳人小说的借鉴与超越——从大团圆结局到“万艳同悲”的悲剧意识3.《红楼梦》对水、石意象的拓展4.《红楼梦》研究的主题学视角从比较文学主题学角度分析阐释《红楼梦》的主题,即通过对《红楼梦》题材的提炼、形象的总括之后得出高度浓缩与升华的思想结晶,则是一个‚失乐园‛的永恒主题。
5.《红楼梦》——作为“寓言”文本的解读《红楼梦》表面上讲述的是‚石头‛下凡经历19 个春秋的红尘生涯最后回归为‚石头‛的神奇故事, 而其充满哲学智慧的深层寓意则是表达作者深重的人世沧桑,并由此指向人类的生命悲剧, 因此《红楼梦》既是表现作者独特的人世沧桑的人生寓言, 也是表现人类共通的生命悲剧的文化寓言。
6.《红楼梦》“真”、“假”命意的探析对《红楼梦》中的甄家与贾家的关系、风月宝鉴的哲理意蕴以及‚真假‛对联的形而上思索做一番梳理,意图从这些故事情节中来阐述《红楼梦》中‚真‛与‚假‛的具体命意,对于《红楼梦》来讲,‚真‛和‚假‛不仅仅是文学创作中的虚实问题,透过对相关思想领域的梳理,我们分明看到这一对传统的思想概念在文本中有着别样的传达思路,即对于悲剧精神和价值体系的重新建构。
7.《红楼梦》中的绘画8.以“通灵宝玉”看《红楼梦》玉文化9.《红楼梦》与清代服饰文化10.在天人合一之境中敞开——《红楼梦》的诗意叙事开场艺术11.《红楼梦》中礼貌现象分析《红楼梦》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其中的人物对话极为丰富,占全书的百分之四十,且极富艺术魅力,每句话都体现了作者的良苦用心。
本文以Brown & Levinson 的面子理论和顾曰国教授的礼貌准则为理论基础,对从《红楼梦》中所选取的两段文字中的礼貌现象进行分析解读,观察不同社会身份之间礼貌是如何在交际中达成的,并且分析中国文化中独有的礼貌方式。
12.《安娜·卡列宁娜》和《红楼梦》人物形象之类型学比较初探13.“后历史”与“事隙”的时空残缺化建构———浅看《红楼梦》的结构残缺美14.比兴思维与《红楼梦》叙事的诗化《红楼梦》的‚象征—隐喻‛/‚寓言—转喻‛转换的寓言性叙事结构,正体现了比兴思维‚象征—隐喻‛/‚寓言—转喻‛转换的诗性建构机制。
《红楼梦》研究报告

关于《红楼梦》的研究报告青松小学六年三班尹梓航研究背景“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曹雪芹所创造的《红楼梦》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高度艺术性的伟大作品,可以代表古典小说艺术的最高成就,它以荣国府的日常生活为中心,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及大观园中点滴琐事为主线,以金陵贵族名门贾、王、薛、史四大家族由鼎盛走向衰亡的历史为暗线。
展现了穷途末路的封建社会终将走向灭亡的必然趋势。
并以其曲折隐晦的表现手法,凄凉深切的情感格调,强烈高远的思想底蕴,容百家之长,汇集百科之粹,在我国古代民俗,封建制度,社会图景,建筑金石等各领域皆有不可替代的研究价值,达到我国古典小说的高峰。
曹雪芹曹雪芹,中国清代伟大的文学家,名沾(读做“zhān”),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祖籍河北唐山(一说辽宁铁岭,一说辽宁辽阳),大约生于1724年,卒寅,父辈的曹颙和曹頫相继担任江宁织造达60余年之久,颇受康熙帝宠信。
曹家也于1763年。
曹雪芹在富贵荣华中长大。
其先世原是汉族,后为满族正白旗包衣(家奴)。
曹雪芹的高祖因随清兵入关有功得受官职。
曹雪芹的曾祖父曹玺,祖父曹因此成为当时财势熏天的“百年望族”;雍正初年,由于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的牵连,曹家遭受多次打击,曹頫被革职入狱,家产抄没,举家迁回北京,家道从此日渐衰微。
这一转折,使曹雪芹深感世态炎凉,更清醒地认识了社会制度的实质。
从此他生活一贫如洗,但他能诗会画,擅长写作,以坚韧不拔的毅力专心致志地从事小说《红楼梦》的写作和修订,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写出了这部把中国古典小说创作推向巅峰的文学巨著。
《红楼梦》写了多少人物在《红楼梦》这部古典巨著中到底写了多少人物,很长一段时间没有人能够说清楚。
清代学者姜祺统计是448个,后来又有学者统计为975个人物:有姓名称谓的732人,无姓名称谓的243人。
其中荣宁两府成员214人,丫鬟73人,仆人266人,小厮27人,黄室人物15人。
课题研究(红楼梦)(5篇)

课题研究(红楼梦)(5篇)第一篇:课题研究(红楼梦)一.研究课题:红楼梦(语文)二.成员三、研究目的:1、《红楼梦》对人物的刻画可谓是个性鲜明,个个不一,以及每个人物的相貌,都像是用照相机照下的。
如形容林黛玉“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
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
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娴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所以,第一个研究目的就是为了了解《红楼梦》中主要人物的面貌、品行和性格,以及曹雪芹如此写的用意。
2、《红楼梦》是清朝作品,其中免不了有关古诗词,这些古诗词,或风流婉转,或立意新颖,或沉着稳重,或词藻警人。
如《第三十八四林校向魁夺菊花诗薛蘅芜讽和螃蟹咏》中,潇湘妃子作的《问菊》,“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叩东篱。
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圃露庭霜何寂寞,鸿归蛰病可相思?休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话片时。
”其中不仅有些字不认识,而且诗意也不懂,故此目的为了解“红楼诗词”,进一步读懂古代诗词。
3、《红楼梦》中主要讲述了宝、黛、钗的三角恋关系,此故事发生在贾府、大观园中,贾府过着奢侈的生活,这一点,从文中吃的、穿的、玩的、用的、戴的,处处都能体现出来,同时也反映了清代贵族家庭的生活,以及兴亡衰败。
可以用这两句形容:金门玉户神仙府,桂殿兰宫妃子家。
所以这第三个目的是了解贾府生活,从各类活动上品味曹雪芹对封建统治的强烈批判。
4、《红楼梦》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把女性当人,歌颂女性。
因为在此之前的小说把女性不当人,认为女性就是一种交配、生育的工具。
男人不把女人放在眼里,称之为“贱人”,但《红楼梦》不仅仅是女性代表,还歌颂了女性,以林、薛二人为例,可以看出《红楼梦》中的人与人之间,男女之间是平等的,当然,包括主仆之间。
那么这个研究目的就是看清“红楼思想”,揣摩并学习其中写作思想。
二、组织过程1、读《红楼梦》,品味其中的酸甜苦辣。
2、读刘心武,周汝昌等红学大师的作品,并进行总结。
红楼梦研究性课题研究报告高中生1000字

红楼梦研究性课题研究报告摘要《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经典之作,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瑰宝。
本研究报告旨在探讨《红楼梦》对高中生的研究意义,通过分析小说中的人物、情节和主题,深入了解小说背后的思想内涵,帮助高中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部杰作。
导论《红楼梦》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共120回,堪称中国古典小说中的巅峰之作。
故事情节曲折离奇,人物性格鲜明,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风貌和人性的丑恶,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深度。
本研究将从不同角度入手,深入研究《红楼梦》对高中生的启迪和影响。
人物分析《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生动鲜明,每个人物都有其独特的性格特点和命运轨迹。
例如,贾宝玉作为小说的主角,他既有才华横溢又有软弱无能之处;林黛玉则是一个感情细腻而又多愁善感的女子。
通过对这些人物的分析,可以引导高中生反思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残酷现实。
情节解读《红楼梦》中的情节错综复杂,虽然看似荒诞不经,实则折射出社会的阴暗面和人性的扭曲。
从黛玉追求宝玉到贾府的兴衰,每一个情节都蕴含着深刻的寓意,可以引发高中生对人生、情感、家族等议题的思考。
主题探讨《红楼梦》的主题丰富多彩,既有对封建礼教的批判,也有对人情世故的揭示,更有对生死离别的感慨。
这些主题贯穿于整部小说中,以不同形式呈现在读者面前,给人深深的思考启示。
通过探讨这些主题,可以帮助高中生领悟文学作品的内涵和价值。
结论《红楼梦》是一部思想深刻、情感丰富的文学巨著,对于高中生来说,它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启迪心灵、引领思想的力作。
通过对《红楼梦》的研究,可以帮助高中生提升文学素养,增强人生阅历,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为他们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有益的指导。
愿更多的年轻人走进《红楼梦》,领略其中的智慧和美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诸多说法12
俞平伯赞赏:‚在红学家里,实在是最近情 理的。‛ 俞说得更明确:‚我们有一个最主要的观念, 《红楼梦》是作者底自传。‛作者态度, ‚总不过是身世之感,牢骚之语。即后来底 忏悔了悟,以我从楔子里推想,亦并不能脱 去东方思想的窠臼;不过因为旧欢难拾,身 世飘零,悔恨无从,付诸一哭,于是发而为 文章,以自怨自解。‛ 俞进一步提出《红》感叹身世说,情场忏悔 说和为十二钗作本传说。
诸多说法3
(1)经学家看见《易》 。清丁嘉林:‚《红楼梦》一书为小 说之祖,久已不胫而走,家臵一编,然细绎其文,皆可通乎经 义,毋宁以家常琐事忽之乎?夫《易》言吉凶消长之道,《书》 言福善祸淫之理,《诗》以辩邪正,《礼》以别等威,《春秋》 寓褒贬,经天纬地,亘绝古今,而不谓《石头记》一编,竟能 包举无遗也。‛ (2)道家学看见淫。陈其元《庸闲斋笔记》:‚淫书以《红楼 梦》为最,处处描摹男女性情,其字面绝不露一淫字,令人目 想神游,而意为之移,所谓大盗不操干戈也。‛ 阚铎认为《红楼梦》从《金瓶梅》化出,林黛玉即潘金莲, 颦儿者,言其嘴贫也。欧阳健发表《红楼梦文本新诠》,将 ‚红楼‛变为‚妓院‛,‚金陵十三钗‛变为‚妓女‛,其本 源取自于妓院的现实;贾母,假母。妓女之母。(曹雪芹本意 写《风月宝鉴》,将淫作为主要写,后来在叔叔指引下,写了 《石头记》。) (3)才子看见缠绵。《庸闲斋笔记》:‚余弱冠时读书杭州, 闻有某贾人女,明艳工诗,以酷嗜《红楼梦》致成瘵(zhai)疾。 当绵惙(chuo)时,父母以是书贻祸,投之火,女在床,乃大哭 曰:‘奈何烧杀我宝玉!’遂死。杭州人传以为笑。‛
诸多说法14
14.农民说 刘大杰提出。根据毛泽东 ‚封建社会的主要矛 盾,是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认为 《红》揭示了这样的矛盾。 15.市民说 代表人物是李希凡、蓝翎。 认为《红》写的虽是一个封建大家庭的衰落, 却可以看作是封建社会的缩影。书中表现了一 定程度的平等观念、要求婚姻自主和反对束缚 人的个性的思想,是明中叶后的资本主义生产 关系萌芽的一种反映。
诸多说法15
16.阶级斗争说: 毛泽东1964年8月18日北戴河谈话: 《红楼梦》我至少读了五遍……是把它当历史读的。 开始当故事读,后来当历史读。什么人都不注意《红 楼梦》的第四回,那是个总纲。还有《冷子兴演说荣 国府》,《好了歌》和注。第四回《葫芦僧判断葫芦 案》,讲护官符,提到四大家族:‚贾不假,白玉为 堂金作马;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东 海缺少白玉床,龙王请来 金陵王;丰年好大雪 (薛),珍珠如土金如铁。‛《红楼梦》四大家族, 阶级斗争很激烈,几十条人命。统治者二十几人(有 人算了说是三十三人),其他都是奴隶,三百多个, 鸳鸯、司棋、尤二姐、尤三姐等等。
诸多说法11
12.自传说 由来已久。江顺怡《读红楼梦杂记》: ‚《红楼梦》,悟书也。其所遇之人,皆阅 历之人;其所叙之事,皆阅历之事;其所写 之情与景,皆阅历之情与景:正如白发宫人 涕泣而谈天宝,不知者徒艳其纷华靡丽,有 心人视之皆缕缕血痕也。‛‚盖《红楼梦》 所纪之事,皆作者自道其生平……数十年之 阅历,悔过不暇,自怨自艾,自忏自悔,而 暇及乎他人哉?‛
•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芹溪居士。
先世本汉人。 • 后成为包衣(家奴 )。 • 曾祖父曹玺任江宁织造,三代四人连任。曾 祖母孙氏曾任康熙乳母。 • 祖父曹寅。
•
曹寅,字子清,号荔轩,又号楝亭,诗人、画家、 戏剧家。 《楝亭诗钞》、《续琵琶》,与诗坛宿儒往来。
主持刻印《全唐诗》、《佩文韵府》
雍正五年(1727年)被抄家败落,雍正六年,曹家 返回北京。
(三)《红楼梦》的内容和主题
• 1.高中语文教材不可靠
பைடு நூலகம்
• 2.如:李白《静夜思》 • “全书所写,虽不外悲喜之情,聚散之迹,而 人物事故,则摆脱旧套,与在先之人情小说 甚不同。”(《中国小说史略》第二十四 篇· 清之人情小说)
诸多说法1
《红》主题思想异说纷纭,莫衷一是。 第1回题诗: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 解其中味? 寄寓著书不易被人理解的感叹。——预见。 脂批: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壬 年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余尝哭芹, 泪亦殆尽……
诸多说法2
200多年人们对《红》作出种种不同解释,不 仅未能真正“解”出“其中味”,甚至连 《红》是什么样的书也看法多异。 鲁迅:《红楼梦》是中国许多人所知道,至 少,是知道这名目的书。谁是作者和续者姑 且勿论,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 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家学看见淫,才 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 宫闱秘事……(《集外集拾遗〃<绛洞花主 >》)
诸多说法10
9.无政府主义说 索隐派红学家景梅九观点。 ‚无政府主义‛ 指无 富无贵的境界,近乎极乐园无政府地步,人们平等 自由,与通常所说‚无政府主义‛有异。 10.家庭感化说 季新(汪精卫)《红楼梦新评》:《红》是中国家 庭小说。 11.欲念解脱说 王国维在叔本华唯心主义哲学思想基础上首创的红 学观点,是其红学思想的核心部分。
诸多说法6
2.张侯家事说 张侯,即张勇,金庸《鹿鼎记》叙过其人其事。周 春《阅红楼梦随笔》最先提出:‚余细观之,乃知 非纳兰太傅,而序金陵张侯家事也。‛此说纯属臆 测。 3.和珅家事说 无名氏《谭瀛室笔记》:《红》为‚刺和珅之家 庭‛。和珅,满洲正红旗人,乾隆宠臣,官至军机 大臣,大学士,贪官。此说大谬,曹雪芹去世于 1763年左右,和珅则生于1750年。即使和珅‚自妻 以下,内嬖如夫人者二十四人‛,雪芹不可能未卜 先知。
诸多说法9
8.民族主义说 即 ‚排满说‛,或 ‚反清复明‛说。 蔡元培《石头记索隐》:‚《石头记》者,清康熙 朝政治小说也。作者持民族主义甚挚,书中本事在 吊明之亡、揭清之失,而尤于汉族名士仕清者寓痛 惜之意。‛‚朱者,红也,汉也。‛‚贾宝玉,言 伪朝之帝系也。‛‚林黛玉影朱竹垞也。‛‚薛宝 钗,高江村也‛‚探春影徐健庵也。‛‚王熙凤影 余国柱也。‛‚史湘云,陈其年也。‛‚妙玉,姜 西溟也。‛‚惜春,严荪友也。‛‚宝琴,冒辟疆 也。‛ 此说实是配合政治宣传,但牵强附会。鲁迅批为 ‚革命家看见排满‛,胡适斥为‚大笨伯‛、‚笨
清· 得舆《京都竹枝词》
开谈不说红楼梦, 读尽诗书也枉然。 一曲红楼多少梦, 情天情海幻情身。 张爱玲《红楼梦魇》 人生三恨: 一恨海棠无香; 二恨鲥鱼多刺; 三恨红楼梦未完; 四恨高鹗妄改——死有余辜。 【未完未必不是好事?】
《红楼梦》 到底是一部什 么样的书?
内容: (一)《红楼梦》的作者 (二)《红楼梦》的版本 (三)《红楼梦》的内容和主题 (四)《红楼梦》的研究历程 (五)《红楼梦》的人物 (六)《红楼梦》的成就和影响
诸多说法4
(4)革命家看见排满。蔡元培:《红》 “吊明之亡,揭清之失‛,‚书中红字多影 朱字。朱者明也,汉也。‛景梅九《石头 记真谛》:‚黛玉代表明亡,故写得极瘦 弱,风吹欲倒。宝钗代表满清,故写得极 丰满,气吹欲化。‛ ‚黛玉号潇湘妃子, 写亡国哀痛,如亡君。宝钗号蘅芜君,指 满人兴于荒芜水草地,而入主中国。‛ (5)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孙静庵《栖霞 阁野乘》论证《红》是影射‚国朝第一大 事‛,即指康熙之子争夺皇帝事:‚林、 薛二人之争宝玉,当是康熙末,允禩诸人 夺嫡事,宝玉非人,寓言玉玺尔。‛ 见龙协涛《艺苑趣谈录》北大84版。
杨继振藏《红楼梦稿本》
俄罗斯圣彼得堡藏《石头记》 高鹗续、程伟元印(程甲本、程乙本)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 吾从周。”(《论语 ·八佾》)
有塾师教人读“郁郁乎文哉”,讹为 “都都平丈我”。诸童皆习而不悟,门庭 常满。某日,有宿儒来纠正,生徒一哄而 散。时人作打油诗嘲之云: “都都平丈我,学生满堂坐; 郁郁乎文哉,学生都不来。”
诸多说法17
20.封建社会年轻女性普遍悲剧说 舒芜、邓遂夫。 舒《谁解其中味》:(1)对‚四大家族兴衰,反映封 建社会的必然没落‛提出异议,认为只写一个贾府的 兴衰,不能反映出清朝乃至整个封建社会的必然崩溃。 (2)小说是以宝黛爱情悲剧为中心,为主线,但它主 要表现的却不是爱情主题。从而提出了封建社会年轻 女性普遍悲剧说。 邓《红楼梦主题辩》:《红》主题是‚悲金悼玉‛, 即‚悲悼以薛宝钗、林黛玉为代表的所有那些生性纯 洁美好,却被封建社会的道德礼教所毒害、所蒙骗、 所摧残、所扼杀的青年女子,这便是《红楼梦》主题 的真正内涵。‛
(一)《红楼梦》的作者
• • • • • 1、作者是谁? 2.四大名著的作者? 3.争议 A.文献不足 B古代著作的署名情况
(一)《红楼梦》的作者
• • • • • • • 《红楼梦》的作者已被考证出65个 1.洪昇 2.袁枚(大观园vs随园) 3.吴梅村 4.冒辟疆 5.胤礽 6.朱三太子
曹雪芹《红楼梦》
诸多说法5
关于《红》之本事和立意的重要说法: 1.明珠家事说 明珠:姓纳兰氏,满洲正黄旗人,康熙朝宰相。 此说出现最早、影响最大。首倡为乾隆帝,认为 《红》“盖为明珠家作‛。后来许多人信奉并宣扬 此说,如梁恭辰、陈康祺等人。 ①“以宝玉隐明珠之名‛。清许叶芬《红楼梦辨》: ‚《红楼梦》一书,为故学士明珠故事‛。 ②以宝玉影射纳兰容若。清俞樾、姚鹏图、钱静 方、孙桐生、叶德辉、张维屏、杨恩寿等主此说。 胡适《红楼梦考证》对此说予以力驳。
诸多说法7
4.傅恒家事说 庚辰本第16回 ‚大小姐‛旁脂批:‚文忠公之嬷‛。 文忠公即傅恒。舒敦《批本随园诗话》认为‚指忠 勇公家为近是‛。傅恒(?—1770), 满洲镶黄旗人。 乾隆孝贤皇后弟,保和殿大学士兼首席军机大臣,封 一等公。在军机处二十余年,为乾隆倚重。 5.宫闱秘事说 即 ‚雍正夺嫡‛说,索隐派红学观点之一。 认为《红》写清初宫廷秘事。孙静庵《西霞阁里 乘》:‚林、薛二人之争宝玉,当是康熙末允禩诸 人夺嫡事。‛他用‚化雌为雄‛的索解法,认为 ‚盖顺、康两朝八十年之历史皆在其中。‛海外女 子乃影射郑成功占据台湾,‚焦大盖指洪承畴‛, ‚妙玉必系吴梅村‛,‚王熙凤当即指宛平相国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