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实验指导书(电子版)
机械原理机械设计实验指导书

机械原理机械设计实验指导书姓名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_南京农业大学工学院机械工程系力学教研组编实验课守则1.机械设计实验课是学好机械设计课程的重要环节。
它可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
熟悉实验仪器和设备,掌握操作技能,培养严谨的工作作风,使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因此,学生对每个实验都要认真对待。
2.实验前要认真预习实验指导书,了解实验目的和基本原理,准备好需自备的计算器、文具等。
实验开始前指导教师根据需要进行检查、提问。
3.实验时要求原理清楚,操作认真,数据准确,查表熟练。
4.严格遵守仪器、设备的操作规程,注意安全。
对于仪表、设备、工具的性能有不了解之处,应及时询问指导教师,对于非指定使用的设备、工具不得乱动乱用。
5.实验出现故障时,应立即报告指导教师,以便查明原因,妥善处理。
6.爱护公共财物,不得将实验室工具、仪表等带出实验室,如有损坏、遗失公共财物,视情节应给予赔偿。
7.设备用毕,及时切断电源。
整理全部仪器和附件,使之恢复原位。
8.实验结束后认真完成试验报告,按时交给指导教师批阅。
实验一 机构运动简图的测绘一、 实验目的1.掌握根据各种机构实物或模型绘制机构运动简图的方法; 2.验证机构自由度的计算公式; 3.分析某些四杆机构的演化过程。
二、 实验设备和工具1.各类机构的模型和实物; 2.钢板尺、量角器、内外卡钳等;3.三角尺、铅笔、橡皮、草稿纸等(自备)。
三、 实验原理由于机构的运动仅与机构中构件的数目和构件所组成的运动副数目、类型和相对位置有关。
因此,可以撇开构件的实际外形和运动副的具体构造,用简单的线条来表示构件,用规定的或惯用的符号来表示运动副,并按一定的比例画出运动副的相对位置,这种简单的图形即为机构运动简图。
四、 实验步骤1.使被测机构缓慢运动,从原动件开始,循着传动路线观察机构的运动,分清各个运动单元,确定组成机构的构件数目;2.根据直接相联接两构件的接触情况及相对运动性质,确定运动副的种类; 3.选择能清楚表达各构件相互关系的投影面,从原动件开始,按传动路线用规定的符号,以目测的比例画出机构运动示意图,再仔细测量与机构有关的尺寸,按确定的比例再画出机构运动简图,用数字1、2、3……分别标注各构件,用字母A 、B 、C ……分别标注各运动副;比例尺)(构件在图纸上的长度)(构件实际长度mm AB cm L AB L =μ4.分析机构运动的确定性,计算机构运动的自由度。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指导书-完整版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指导书题Ⅰ 四冲程内燃机设计一. 已知条件: 在图示的四冲程内燃机中活塞行程 H = (mm ) 活塞直径 D= (mm ) 活塞移动导路相对于曲柄中心的距离 e= (mm ) 行程速比系数 K=连杆重心2c 至A 点的距离 2AC l = 系 数 AB l (mm) 曲柄重量 1Q = (N) 连杆重量 2Q = (N) 活塞重量 3Q = (N) 连杆通过质心轴2c 的转动惯性半径c ρ 2c ρ= 系数AB l 2(m 2m ) 曲柄的转速 n 1= (rpm) 发动机的许用速度不均匀系数 [δ]=曲柄不平衡的重心到O 点的距离 OC l = OA l (mm ) 开放提前角:进气门:-10°;排气门: -32° 齿轮参数:m=3.5(mm ); α=20°;a h *=12Z ='2Z =14; 3Z ='3Z =72 ;1Z =36示功图见P10图2所示。
二.设计任务1. 机构设计按照行程速比系数K 及已知尺寸决定机构的主要尺寸,并绘出机构运动简图(4号图纸)。
(凸轮要计算出装角后才画在该图上) 2. 选定长度比例尺作出连杆机构的位置图以活塞在最高位置时为起点,将曲柄回转一周按顺时针方向分为十二等分,然后找出活塞在最低位置时和活塞速度为最大时的曲柄位置(即曲柄旋转一周共分十五个位置)并作出机构各位置时的机构位置图,求出滑快的相对位移。
3. 作出机构15个位置的速度多边形求出这15个位置的BA V 、2C V 、B V 、ω2的数值,并列表表示。
(表一) 4. 作出机构的15个位置的加速度多边形求出15个位置的n BA a 、t BA a 、BA a 、2α 、2C a 、B a 的数值,并列表表示。
(表二)5.用直角坐标作滑快B 点的位移曲线B S =B S (φ),速度曲线)(ϕB B V V =及加速度曲线)(ϕB B a a =。
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实验指导书

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实验指导书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都是机械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机械原理是一门基础科学,研究机械运动、力学、能量和力学传递的规律。
机械设计则是一门应用科学,依据机械原理的规律进行各种机械结构的设计和优化。
为了更好地学习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学生需要进行相应的实验。
因此,编写一份详尽的指导书非常必要。
在机械原理实验方面,一般会涉及到静力学平衡、动力学平衡和运动学等内容。
学生需要熟悉和掌握不同实验的原理、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例如杠杆原理实验、平衡原理实验和摆线传动实验等。
通过这些实验,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机械原理的本质,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和方法,并能够将其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相比之下,机械设计实验更侧重于机械零件的设计和优化。
学生需要学会使用各种机械设计软件,如SolidWorks等,进行机械零件的建模和分析。
实验内容涵盖了齿轮传动、曲柄连杆机构、减速机等不同的机械零件,学生需要掌握每个实验的原理和计算方法,并能够独立完成设计和分析。
编写一份指导书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指导书应该详细介绍每个实验的基本原理和相关知识点,帮助学生理解实验的意义和目的,激发学习兴趣。
第二,指导书应该提供清晰的实验步骤和操作方法,并加以详细解释。
指导书中最好配有图片或示意图,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实验步骤。
第三,指导书应该注意安全问题。
学生在进行实验时应注重安全,遵守实验室的相关规定。
指导书应该提供相关的安全提示和注意事项,帮助学生避免不必要的伤害和问题。
第四,指导书应该关注实验结果和数据分析。
学生进行实验后,应该对实验结果进行记录和分析,提出相应的结论和改进方案。
指导书应该包含实验数据的表格和分析结果,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实验结果。
总的来说,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实验指导书是学生学习机械工程的重要辅助材料。
指导书的编写不仅需要涵盖基本的原理和方法,还需要注意实验步骤、安全问题和数据分析。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更好地掌握机械工程的相关知识,并能够在实际工作中应用所学知识。
(完整版)《机械原理》毕业课程设计指导书

第1章概述1.1 机械设计的过程、内容及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的意义设计是创造性的建立满足功能要求的技术系统的活动过程。
机械设计的步骤和内容一般可分为四个阶段,即:产品规划阶段、方案设计阶段、详细设计阶段和改进设计阶段。
1. 产品规划阶段本阶段主要是通过市场调查了解市场需求,做出市场预测,对产品开发的可能性作综合研究并提出可行性报告,本阶段最终目的是确定任务并给出详细的设计任务书。
2. 方案设计阶段通过规划阶段明确了设计任务,确定了系统的功能。
当然能实现同一功能的系统可以有不同的工作原理,同一原理又可以有不同的运动方案。
通过功能分析并确定了工作原理的基础上进行工艺动作构思,初步拟定出从原动机经传动机构到执行机构的运动方案,并画出各执行构件动作相互协调配合的运动循环图,设计各执行机构,画出机构运动简图并作机构的运动学分析和动力学分析计算,这是机械产品方案设计阶段的主要内容。
3. 详细设计阶段该阶段是将机械运动简图具体化为机器及零部件的合理结构。
完成机械产品的总体设计、部件和零件设计,完成全部生产图纸并编制设计说明书等技术文件。
4. 改进设计阶段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根据试验、使用、鉴定所暴露的问题,进一步做出相应的技术完善工作,以确保产品的设计质量。
设计是一个创新的过程,而在设计的四个阶段中,方案设计的创新及其优劣尤为重要,它对机械系统功能的实现、性能的好坏、经济性及其市场竞争力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直接关系到机械设计全局的成败,因此机械系统的方案设计在整个机械设计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而《机械原理》课程的内容正是为方案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基本方法,机械原理课程设计则是机械系统运动方案设计的一个综合训练。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是本科阶段的第一个课程设计,它对初步掌握机械系统的方案设计和了解机械设计的内容和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1.2 课程设计的目的通过综合运用机械原理及相关课程所学内容,针对一个实际机械系统完成课程设计,达到以下目的:1. 巩固和加深对机械原理课程内容的理解;2. 初步掌握机械系统方案设计的方法并对机械设计的全过程有个初步了解;3.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方法进行初步训练;4. 培养学生自学、查阅资料和独立工作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5. 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实际工程的能力。
机械原理实验指导书-21页文档资料

机械原理与机械零件实验报告(实验指导书)方岳、王清编班级学号湖南理工学院机电系2007-9-24机械原理实验一:机构运动简图测绘一、实验目的:1.学会撇开实际机器的构造,而仅从运动学的观点来测绘其机构的运动简图。
2.验证和巩固自由的计算及运动链的运动是否确定的判别方法。
二、设备和工具1.机械模型2.量具:钢板尺、卡尺、内外卡钳3.自备:圆规、三角尺、橡皮、铅笔、草稿纸三、测绘原理和方法:1.测绘原理:由于机构的运动仅与机构中的所有的构件数目和构件所组成的运动副的数目、种类、相对位置有关,因此,在机构运动简图中可以撇开构件的复杂外形和运动副的具体结构,而用简单的线条和规定的符号表示相应的构件和构件与构件连接的运动副,并按一定的比例表示机构各构件的尺寸,运动副的相对位置,以此来实现运动构件的运动特性,这样画出来的图即为机构运动简图。
常用的运动副的代表符号见附表1-1、1-2,必须注意运动副的表示方法。
2.测绘方法:1) 测绘时将被测绘的模型缓缓转动。
从原动件开始仔细观察机构的运动分清各个运动单元,从而确定组成机构件数目。
2) 根据相联的两构件间的接触情况及相对运动和性质,确定各个运动副的种类。
3) 在草稿纸上徒手按规定的符号及构件相联的次序,从原动开始,逐步画出机构运动示意图。
用数字1、2、3……分别表出各个构件,用A,B,C……分别标注各运动副。
4) 仔细测量与机构有关的尺寸,即转动副间的中心和移动副导路的位置尺寸或角度等等。
任意假定原动构件的位置,并按一直的比例尺将机构运动示意图画成正式的机构运动间图。
四、实验步骤:1.了解被测机器的名称、用途。
2.仔细观察机构的运动,弄清构件数目,运动副的数目的类型。
3.缓慢转动被测绘的机构(机器),从原运件开始,根据其运动的传递路线,(即原运件—从动件),仔细观察互相连接的两零件间是否有相对运动,从而弄清组成机构的构件数目。
分析各个构件间相对运动的性质,确定运动副的类型,运动副的数目。
机械原理实验指导书

齿根圆半径(mm) rf
rf = r − (ha* + c* )m + xm
(四) 范成齿形图(将画有范成齿形,并标注尺寸参数的圆图纸贴上)
17
(五) 问题思考 1. 齿轮切齿时什么条件下会产生根切?应如何避免? 2. 在用齿条刀具加工齿轮过程中,刀具与轮坯之间的相对运动有何要求? 3. 用 同 一 把 齿 条 刀 加 工 出 来 的 标 准 齿 轮 和 正 变 位 齿 轮 , 试 定 性 分 析 以 下 参 数
尺寸名称
符号
计算公式
பைடு நூலகம்
计算结果 标准齿轮 变位齿轮(x= )
分度圆半径(mm) r
r = 1 mz 2
最小变位系数
x min
x
=
ha *
zmin − z min
z
最小变位量(mm) xm
xm = xminm
基圆半径(mm) rb
rb = r cosα
齿顶圆半径(mm) ra
ra = r + ha*m + xm
1 2
五、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
实验日期:
实验人班级:
实验人姓名:
同组实验者:
指导教师:
(一) 预习作业: 1. 机构运动简图中,移动副、转动副、齿轮副及凸轮副各应怎样表示?
2. 绘制机构运动简图时,应如何选择长度比例尺和视图平面?
3. 什么是复合铰链、局部自由度和虚约束?
(二) 实验结果:
机构 名称
公式。
标准齿轮
变位齿轮
分度圆直径
齿顶圆直径
齿根圆直径
基圆直径
齿距
齿厚
齿槽宽
(二) 原始数据
齿条刀 模数 m 压力角α
新机械设计基础实验指导书

《机械设计基础》实验指导书黄钧文肖勇编写机械原理/设计实验室实验守则1、实验之前认真阅读实验指导书,做预习报告。
2、实验课必须按照安排好的时间提前10分钟到达指定实验教室,进行签到考勤。
3、实验之前,要注意安全!未经老师允许不得擅自动用仪器、设备,特别小心贴有警示标志的设备!4、实验时,先听老师讲解和演示,然后严格按照操作程序和步骤进行实验,如发现有任何异常情况,应及时报告老师处理。
5、认真实验,细致操作,做好记录,实验完成后交给老师检查盖章。
6、遵守实验室规章制度,不喧哗、打闹。
爱护仪器设备,如故意损坏,则照价赔偿。
7、保持实验室整洁,不得在室内吃零食,下课离开时排好桌椅,带走垃圾。
8、课后认真书写实验报告,负责实验的班委收齐报告后按照学号顺序排好,交到工程中心7-204或206。
目录实验一、机构运动简图的测绘和分析 (1)实验二、渐开线齿廓范成实验 (6)实验三、带传动实验 (9)实验一、机构运动简图的测绘和分析一、实验目的1、掌握按实际机械的结构画出机构运动简图的方法;2、熟悉机构自由度的计算及机构运动是否确定的判别方法。
二、实验设备和用具1、机构动图:(1)牛头刨床机构;(2)曲柄滑块机构;(3)抽水唧筒机构;(4)缝纫机下针机构;(5)正弦机构或偏心轮机构。
2、自备三角尺、圆规、铅笔、稿纸等。
三、测绘方法和步骤测绘指定的几个机构的运动简图或机构示意图,其中至少应有一幅机构简图,测绘方法和步骤如下:1、确定各机构的构件数,用手驱动被测绘的机构,从原动件开始仔细观察机构的运动,分清各个运动单元,从而确定组成机构的构件数目。
2、确定各运动副的种类及代表符号,熟悉常用运动副的符号表示方法,根据两联接构件间的接触情况及相对运动的性质,确定各运动副的种类。
3、绘制机构的运动简图(1)先在草稿纸按GB138-74所规定的机构示意图的代表符号画出草图,选择好投影面和长度比例尺μl;μl=构件的实际长度(m)/ 图上长度(mm)a)b)图1-1实物——简图示例从原动件开始,循着运动传递的路线即构件联接的顺序,在草稿纸上标出各运动副的位置与运动有关的尺寸.转动副之间用直线连接即代表该构件,一般不考虑构件本身的形状和大小。
《机械原理》实验指导书

《机械原理》实验指导书《机械原理》课程课程编号:428014实验指导书主撰人:聂时君审核人:朱连池单位:通信与控制工程系二O一三年五月目录实验一、机构认知实验二、机构运动简图的测绘和分析实验三渐开线齿廓的范成实验实验四、渐开线齿轮参数的测定实验实验五、刚性转子的动平衡实验注:红色标记为本学期我们所要做的实验项目,请大家写好预习实验报告。
前言1.实验总体目标通过实验教学,应达到以下目标:1.巩固本课程所要求的基本理论知识,加强实践认识,提高实践能力;2.了解一些与本课程有关的最基本的机械实验方法,并且运用实验方法研究机械的技术。
2. 适用专业年级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2年级3. 实验课时分配实验项目实验要求实验类型每组人数实验学时实验一预习实验报告验证 1 2实验二预习实验报告综合 1 2实验三预习实验报告设计 1 2实验四预习实验报告综合 1 2实验五预习实验报告综合 3 24. 实验环境主要面向机械专业开展机械基础实验与机械系统创新设计及制作的实践教学。
机械原理实验室包括“常用机构陈列柜参观及创新设计盒功用熟悉”、“机构运动简图测绘分析”、“渐开线齿阔范成原理”、“基本机构运动参数测量与分析”、“回转构件的动平衡”等。
5. 实验总体要求首先,学生应认真预习实验教材,明确实验的目的与要求,掌握与实验相关的理论知识,了解要做实验对象的内容;其次,了解实验所用的设备和仪器,实验时了解使用方法和操作过程,实验后对测试数据进行数据处理。
6. 本课程的重点、难点及教学方法建议1.了解典型的机械加工设备的工作原理,各组成部分及其功用,认知机、电、液在机械设备上的应用,重点认知真实机器上的常见机构及其作用。
2.初步掌握测绘机构运动简图的技能;验证和巩固机构自由度的计算,并明确自由度数与原动件数的关系。
3.加深对机构组成原理的认识,进一步了解机构组成及其运动特性;提高工程实践动手能力;增强创新意识及综合设计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实验指导书刘峰沈小云编广东海洋大学工程学院2009年12月前言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或机械设计基础)是机械类(或近机类)专业的主要的技术基础课,它们在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而实验是这些课程的重要实践环节。
对于实验课,同学们必须做到以下几点:1.应按时参加实验,不得无故缺席。
2.实验前应认真复习教材的有关章节和讲授的内容,预习实验指导书,做好必要的准备工作。
3.实验时应严肃认真、积极思考、独立操作、相互配合,按照要求高质量地完成工作;并注意保持实验场地的安静、清洁。
4.实验报告或有关图纸应独立完成,按时上交。
5.爱护仪器设备和实验用具,未经教师许可,不得随意摆弄、擅自拆装;如有损坏、丢失,应立即报告,并酌情赔偿。
实验一 机构运动简图的测绘和分析一、实验目的1.学会根据各种机械实物或模型,绘制机构运动简图。
2.分析和验证机构自由度,进一步理解机构自由度的概念,掌握机构自由度的计算方法。
二、实验设备和工具1.各类典型机械的实物或模型,量具。
2.铅笔、橡皮、草稿纸等(学生自备)。
三、实验原理和方法1.实验原理由于机构的运动仅与机构中所有构件的数目和构件所组成的运动副的数目、类型、相对位置有关,因此,在绘制机构运动简图时,可以撇开构件的形状和运动副的具体构造,而用一些简略的符号(见教科书或机械设计手册中有关“常用构件和运动副简图符号”的规定)来代表构件和运动副,并按一定的比例尺表示运动副的相对位置,以此表明机构的运动特征。
表1—1为常用符号示例。
2.实验方法(1)使被测绘的机构缓慢地运动,从原动构件开始仔细观察机构的运动,分清各个运动单元,从而确定组成机构的构件数目。
(2)根据相互连接的两构件间的接触情况及相对运动的特点,确定各个运动副的种类。
(3)在草稿纸上徒手按规定的符号及构件的连接次序,从原动构件开始,逐步画出机构运动简图的草图。
用数字1、2、3…分别标注各构件,用拉丁字母A 、B 、C …分别标注各运动副。
(4)仔细测量与机构运动有关的尺寸,如转动副间的中心距和移动副导路的方向等,选定原动件的位置,并按一定的比例尺画成正式的机构运动简图。
()()mm m AB l AB l 图上长度实际长度比例尺=μ 对绘制指定的几种机构模型的机构运动简图,其中至少要有一种按确定的比例尺绘制,其余的可凭目测,使图与实物大致成比例,这种不按比例尺绘制的简图通常称为机构示意图。
(5)计算机构自由度数,并将结果与实际机构的自由度相验证。
五、思考题1.机构运动简图应准确表达机构的哪些内容、而简化表达哪些内容?2.绘制机构运动简图时,原动件的位置可以任意选定吗?会不会影响简图的正确性?3.机构自由度的计算对测绘机构运动简图有何帮助?实验记录——测绘和分析计算表1—1 机构运动简图中常用的构件和运动副符号实验四带传动实验一、实验目的1. 了解带传动实验台的工作原理及其结构;2. 观察带传动工作中的弹性滑动和打滑现象并分析其产生原因;3. 了解带传动在不同初拉力下的负载与滑动率、负载与传动效率之间的关系;4. 测定带传动在实验条件下的弹性滑动率与传动效率,并绘制滑动率曲线及效率曲线。
二、实验台结构及工作原理本实验采用的设备是PDC-Ⅱ智能型皮带传动测试台,图4-1所示为其结构示意图。
图4-1 PDC—II智能型皮带传动测试台结构示意图1—机座2—移动支架3—(测初拉力)压力传感器4—固定支架5—负载灯泡(组)6—(测支反力)压力传感器7—测力杠杆8—直流电动机9—主动带轮10—张紧装置11—传动带12—从动带轮13—直流发电机图4-2所示为PDC-Ⅱ智能型皮带传动测试台控显面板布局示意图。
图4-2 PDC—II智能型皮带传动测试台控显面板布局图本实验台主要由两个直流电机组成,左边为主动电机,提供驱动力矩,由调速旋钮调节电压;右边为发电机,提供负载力矩,其电枢绕组两端接上灯泡作为负载。
主电机固定在一个水平方向移动的滑板上,可沿滑座滑动,底板的滑动由皮带预紧装置推动,带传动的张紧装置由螺旋机构和液压机构组成,通过旋转竖直方向的螺杆改变下面的水平活塞杆位置,活塞杆推动移动支架沿水平方向移动,从而改变了两带轮之间的中心距,以此实现对传动带施加一定的初拉力或调节初拉力的大小。
在移动支架与水平活塞之间安装一个压力传感器,活塞对移动支架的推力由该压力传感器测定,其值等于传动带上下两边拉力之和(即2F0),该值在实验中将直接显示在控显面板的“张力”数码管上。
电机轴上装有主动轮,通过一根传动带(平带或V带)带动从动轮,从动轮装在发电机的轴上,电机定子(连外壳)可绕其轴线摆动,其外壳上装有测力杠杆,其端部支点压在测力传感器上,产生的压力信号通过测量电路转换为与之成比例的电压信号,经过线性放大和A / D转换,将安装在电动机和发电机定子机壳上的测力杠杆的端部支点反力N1、N2值直接显示在控显面板的“扭矩臂力1”、“扭矩臂力2”数码管上。
实验时启动电机,其实验转速由控显面板上的调速旋扭来调整,电机转动产生的反作用力由力矩臂传递到测力传感器上,结合测力杠杆的臂长(杠杆支点至电动机或发电机外壳的距离)L1、L2,便可计算电动机和发电机定子机壳所受的翻转力矩,而翻转力矩在数值上与两带轮传递的转矩相等。
通过以下公式可得电动机和发电机的转矩为:T =N·(L+d/2)式中:N—测力杠杆的支点反力 (N);L—测力杠杆臂长,60 mm ;d—电机外壳直径,120 mm 。
两电机后端装有测速转盘和测速光电传感器,所测主、从动轮转速值n 1、n 2在控显面板上“转速1”和“转速2”的数码管上显示。
则带传动的滑动率为 121n n i n ε-⋅=×100% 在本实验台中,两带轮直径:D 1=D 2=120mm, 即传动比i =1,则121n n n ε-=×100% 带传动的效率为 220011100T n T n η⨯=⨯⨯ 式中:T 1、T 2 — 分别为输入、输出转矩,N mm ;n 1、n 2 — 分别为输入、输出转速,r/min 。
实验以灯泡模拟负载,本实验台采用一组(5个)60W 灯泡并联并配以串联变阻器作为发电机的负载电路。
通过控显面板的“负载”控制键“▲”和“▼”可逐档递增或递减电路电阻,进而实现发电机负载功率的递增或递减。
每按一次“▲”,负载功率递增5%;每按一次“▼” ,负载功率递减5%;满负载功率300W 。
随着负载的改变,灯泡的亮度逐渐由弱变强,T 1、T 2、n 1、n 2值也随之改变;这样可获得一组ε和η的值,据此可绘制出滑动率曲线ε—T 2和效率曲线η—T 2。
三、实验步骤1. 将“调速”旋钮逆时针旋转到起点位置,使电机转速为零。
然后接通主机电源(在机身后面的绿色按钮),断开发电机所有负载(此时所有灯泡都不亮并且控显面板的“负载”显示为“0”)。
2. 旋转预紧装置的预紧螺栓,皮带开始预紧,为便于比较,不同组采用不同的初拉力值,平皮带分别按指定初拉力2F 0=25N 和2F 0=35N 使传动带张紧。
(V 带分别按指定初拉力2F 0=15N 和2F 0=20N 使传动带张紧。
)3. 按下“电机启停”红色按钮,接通电动机电源,顺时针缓慢旋转“调速”旋钮,使电动机逐渐加速到实验初始转速,当转速表显示n 1≈1200 r/min时,记录数据(n 1、n 2、N 1、N 2),此时负载功率为零。
4. 按 “▲”键两下加负载(此时五个灯泡都亮了),当“负载”显示“10”时(即满负载的10%,此时负载功率为30W ),记录数据(n 1、n 2、N 1、N 2)。
5. 重复步骤4,即每次按 “▲”键两下,使负载功率按每档30W 递增,分别记录每档负载功率下的(n1、n2、N1、N2),直到带与带轮间发生显著滑动(即带传动开始进入打滑状态)为止。
6. 当皮带出现明显打滑现象时,应迅速记录相关数据,然后将“调速”旋钮逆时针旋转到起点位置,使电机转速为零。
7.连续按“▼”键,直到“负载”显示为“0”(所有灯泡全部关闭),按“电机启停”键,关闭电动机电源。
8.将实验台恢复至实验前状态,关闭主机电源。
9.整理实验数据,完成实验报告。
(进行相关数据处理,并在同一坐标系中绘制带传动在不同初拉力下的弹性滑动曲线和传动效率曲线。
)四、思考题1. 初拉力的大小对滑动率和效率的影响如何?2. 随着负载的增大,滑动率曲线和效率曲线的变化规律如何?3. 带传动中弹性滑动与打滑有何区别?它们对于带传动各有什么影响?五、注意事项1.实验中必须注意安全。
女生须特别注意,勿将长发散落在机器上方;操作者须扣紧衣袖;实验台运转过程中,不许用手触摸旋转部位。
2.预紧装置预紧时,预紧力不得超过60N,否则油缸活塞不回位。
当活塞不回位时,需要在预紧装置单向节流阀处注入空气(用注射气筒注入)。
3.发生明显打滑现象时,应迅速记录相关数据,以免皮带因打滑而发-n2>200 r/min时即可停止实验)。
生过度磨损(一般当n1实验记录与数据处理1.实验数据记录及处理PDC—Ⅱ智能型皮带传动测试台主要技术参数:直流电动机功率:355W测速范围:0 ~1200 r/min初拉力调节范围:0 ~ 60 N测支反力传感器量程:0 ~ 50 N原始数据:电机外壳直径d1=d2=120 mm;测力杠杆臂长L1=L2=60 mm;初拉力F0=N。
2. 作出效率和滑动率曲线:η(%)T 2(Nmm )实验五减速器拆装实验一、实验目的1.了解减速器结构,熟悉装配和拆卸方法。
2.通过拆装,很好的掌握轴系部件的结构。
3.了解减速器各个附件的名称、结构、安装位置和作用。
二、实验设备和工具1.二级展开式圆柱齿轮减速器,有凸缘式端盖结构(图5—1)和嵌入式端盖结构两种;或者单级圆柱齿轮减速器。
2.游标卡尺、活扳手或呆扳手一套、钢板尺等。
三、实验内容1.观察了解轴系部件的安装、拆卸、固定、调整。
轴系部件包括轴、轴承、轴套、轴承端盖、调整垫片、密封圈、挡油板等。
2.观察了解减速器附件的用途、结构和安装位置的要求。
附件包括通气器、窥视孔盖、油塞、油标指示器、吊勾和吊环、起盖螺钉、定位销等。
3.测量各种螺栓直径:地脚螺栓、轴承旁联接螺栓、上下箱体凸缘联接螺栓、轴承端盖螺钉、窥视孔螺钉等。
4.测量箱体有关尺寸:中心距、中心高、上下箱体壁厚、地脚凸缘厚、上下箱体凸缘宽度和厚度、轴承凸台宽度和高度、筋板厚度、齿轮端面与箱体内壁距离、大齿轮顶圆与箱体内壁距离、轴承端盖外径等。
四、实验步骤1.拧下轴承端盖的螺钉,取下轴承端盖和调整垫片。
(此步骤是对凸缘式端盖结构而言的,对嵌入式端盖结构则无此步骤)2.拧下上、下箱体联接螺栓及轴承旁螺栓、拔出定位销,利用起盖螺钉打开箱体上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