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创新元素
传统文化继承创新的案例

传统文化继承创新的案例
1.京剧《红楼梦》。
京剧是中国的传统戏曲艺术,而《红楼梦》则是中国古代文学名著。
传统京剧和《红楼梦》文学作品结合,由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改编搬演,诞生了京剧《红楼梦》这一新创作品。
该剧保留了原著的情节和人物,同时融入京剧的唱腔、表演技巧等元素,将传统文化和现代审美理念结合起来,获得了极好的传承和创新效果。
2.全息投影琉璃幕。
琉璃幕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一种形式,但在现代科技的加持下,琉璃幕的表现形式得到了全新的发展。
通过全息投影技术,将传统的琉璃图案投射到幕布上,实现了图像立体化、多层次的呈现效果。
例如,上海南京西路商圈的“全息投影琉璃幕”,就是一项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创新传统文化的典型案例。
3.木版年画制作。
木版年画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代表之一,而在中国年画博物馆里,却能看到电脑辅助设计、雕刻等现代技术运用在传统木版年画的制作过程中。
如今的传统文化创新,不再满足于简单地保护和传承,更多的是引入现代科技,使得这些古老的艺术形式更加生动、富有创意。
传统文化创新的例子

传统文化创新的例子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创新一直以来都备受社会关注。
在全球化的今天,如何在保留传统文化特色的同时,进行创新和发展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考题。
在实践中,我们可以找到一些非常成功的例子,这些例子展示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完美结合,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
第一个例子是中国国家京剧院的创新尝试。
京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艺术内涵。
然而,在现代社会,由于观众群体的变化和娱乐方式的多样化,京剧的受众逐渐减少。
为了吸引更多的年轻观众,京剧院创新性地将京剧与现代音乐、舞蹈和影视元素结合起来,推出了《红高粱》、《红楼梦》等现代京剧作品。
这些作品不仅保留了京剧的传统韵味,还赋予其现代的表现形式和审美特点,吸引了大量年轻观众,使得京剧得以在现代社会中继续发展。
第二个例子是日本的动漫产业。
动漫作为日本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范围内广受欢迎。
然而,日本的动漫产业之所以能在全球市场上取得成功,除了其独特的绘画风格外,更重要的是其不断的创新和更新。
日本动漫从传统的漫画形式逐渐发展成为多媒体产业,涵盖了动画、电影、游戏、音乐等多种形式。
通过引入现代科技和故事创意的深度,日本动漫在保留传统元素的同时,吸引了全球年轻观众,成为了国际影响力极大的文化产业。
第三个例子是印度的瑜伽文化。
瑜伽作为古老的印度传统文化,一直以来都在帮助人们保持身心健康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在现代社会,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瑜伽的受众也逐渐减少。
为此,印度政府和瑜伽机构开展了一系列创新活动,推广瑜伽文化。
他们在国内外举办大型瑜伽比赛、瑜伽音乐会和瑜伽节等活动,吸引了大量年轻人参与其中。
同时,他们还将瑜伽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推出了瑜伽APP和在线课程,使得更多人可以随时随地学习和练习瑜伽。
通过这些创新举措,瑜伽文化在现代社会中得到了广泛传播和推广。
综上所述,传统文化创新的例子不胜枚举。
不论是在艺术领域还是生活领域,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创新密不可分。
传统文化创新的例子素材

传统文化创新的例子素材
以下是一些传统文化创新的例子素材:
1. 数字文化遗产:利用现代数字技术,将传统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转化,如文物、历史建筑、传统手工艺等,通过数字化方式保存、传承和展示,使得更多人可以方便地了解和欣赏传统文化遗产。
2. 现代戏曲表演:将传统戏曲表演与现代艺术形式相结合,创新出更加现代化和多样化的戏曲表演方式,如融合音乐、舞蹈、灯光等元素,使传统戏曲更加贴近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3. 智能传统文化产品:利用智能技术研发出一些传统文化产品,如智能书法笔、智能绘画板等,使得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传播更加便捷和高效。
4. 民俗文化旅游:将传统民俗文化与旅游相结合,发展出一些特色的民俗文化旅游项目,如传统节日、民俗展览、传统美食等,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经济发展。
5. 网络传统文化教育: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如通过网络课程、在线讲座、直播等方式,将传统文化知识传递给更多的人群,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推广。
这些例子说明,传统文化可以通过创新的方式得以传承和发扬,现代技术与传统文化的结合可以创造出更加丰富和多样化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同时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
如何传承和创新中国传统文化怎样传承和创新中国传统文化

如何传承和创新中国传统文化怎样传承和创新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包括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哲学思想、道德伦理、礼节习俗等。
在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如何传承和创新中国传统文化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本文从传承和创新的层面进行探讨,旨在探索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创新之道。
一、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必要性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历经几千年的沉淀与积累,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和智慧。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必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价值观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价值观念,如孝道、礼仪、忠诚等,这些价值观念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文化认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有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感,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3.历史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有助于将历史文化传承给后代。
二、如何传承中国传统文化1.教育传承: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首要途径是通过教育。
学校教育应重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将其作为一门核心课程,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2.家庭传承:除了学校教育,家庭也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渠道。
父母应该在家庭中注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通过讲故事、传唱经典等方式培养孩子的文化素养。
3.社会活动:社会活动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各级政府可以组织一些传统文化活动,如传统节日庆祝、经典戏剧演出等,以吸引更多民众参与并传承传统文化。
三、创新中国传统文化的方式1. 与现代生活相结合:传统文化的创新应与现代生活相结合,通过与科技、艺术等领域的融合,使传统文化具有现代感。
比如将传统戏曲与现代多媒体技术相结合,打造出更具吸引力的演出形式。
2. 推陈出新: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并不等于固守不变,应该适时进行创新。
通过对传统文化要素的提取和转化,创作出适应现代观众需求的作品。
3. 引入国际元素:创新中国传统文化还可以通过引入国际元素来丰富文化内涵。
借鉴国外的表演形式、创作理念等,使中国传统文化更具包容性和吸引力。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传统的国家,其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精神。
在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中,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并分析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是指将古代的思想、价值观和艺术形式传递给后代,并在现代社会中保持其独特性和活力。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得到了传承。
例如,儒家思想强调仁爱、孝道和社会秩序,这些价值观念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儒家思想的传承使得人们更加注重家庭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形式得到了传承。
中国的传统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独特的魅力。
传统绘画以其独特的笔墨和意境吸引了无数人的关注,传统音乐和舞蹈则通过表达情感和传递文化内涵,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最后,中国传统文化的礼仪和道德观念得到了传承。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礼仪和道德,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和关爱。
这种传统的礼仪观念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作用,帮助人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是指在传承的基础上,通过与现代社会的融合和发展,创造出新的文化形式和价值观念。
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融入了新的元素。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时尚等元素相结合,创造出了新的文化形式。
例如,传统的京剧艺术通过电子音乐和舞台效果的运用,吸引了更多年轻人的关注和喜爱。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注重实践和应用。
传统文化的创新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加注重实践和应用。
例如,传统的中医药理论在现代医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传统的农耕文化也在现代农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最后,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强调个性和创造力。
传统文化的创新不仅仅是对传统的继承和发扬,更加注重个性和创造力的发挥。
中 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生活中的创新实践有哪些

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生活中的创新实践有哪些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价值观念。
在当代社会,传统文化正以各种创新的方式融入我们的生活,为我们带来新的体验和启示。
在时尚领域,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得到了巧妙的运用。
许多服装设计师从传统的汉服、唐装、旗袍等服饰中汲取灵感,将其与现代时尚理念相结合,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时尚作品。
比如,在服装设计中运用传统的刺绣工艺、吉祥图案、古典色彩,使服装既具有现代的时尚感,又展现出浓郁的文化韵味。
一些国际知名品牌也纷纷推出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系列产品,让中国风在全球时尚舞台上大放异彩。
在建筑设计方面,传统文化同样有着创新的实践。
越来越多的建筑师将传统建筑的风格、结构和元素融入现代建筑之中。
例如,采用四合院的布局理念,创造出既具有私密空间又便于交流的居住环境;借鉴飞檐、斗拱等传统建筑构件,为现代建筑增添独特的艺术魅力。
同时,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也会运用传统的木材、砖石等,结合现代的建筑技术,打造出既环保又富有文化底蕴的建筑作品。
传统文化在影视作品中的创新呈现也令人瞩目。
近年来,一大批以历史故事、神话传说为题材的影视作品不断涌现。
这些作品在尊重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通过现代的拍摄手法、特效技术和叙事方式,让古老的故事焕发出新的生机。
比如,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对传统神话中的哪吒形象进行了大胆创新,赋予了他更加鲜明的个性和深刻的内涵,赢得了观众的广泛好评。
此外,一些电视剧通过精心还原古代的生活场景、礼仪制度等,让观众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美食文化方面,传统的烹饪技艺和食材得到了新的发展。
许多厨师在传承传统菜系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改良。
比如,将传统的中式点心与西式烘焙技术相结合,创造出新颖的口味和造型;运用现代的保鲜和加工技术,让一些传统的地方特产能够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同时,一些餐厅也注重营造具有传统文化氛围的用餐环境,通过古典的装修、传统的音乐和服务礼仪,为顾客带来全方位的文化体验。
关于传统文化创新的素材

关于传统文化创新的素材
1. 想想看,把京剧和现代音乐结合起来会怎样?就像李玉刚把京剧唱腔融入流行歌曲中,那独特的韵味,真的是让人眼前一亮啊!这难道不是传统文化创新的奇妙之处吗?
2. 哎呀,传统文化里的民间故事要是能改编成动漫呢?就好比《哪吒之魔童降世》,让古老的故事在新的形式下焕发出巨大魅力,多吸引人呀!这就是创新的力量呀!
3. 你说如果把传统的书法用在时尚服装设计上,会有啥效果?看看那些带有书法元素的潮服,简直太酷了吧!这不是在给传统文化注入新活力吗?
4. 嘿,传统节日加上创意活动会如何呢?像元宵节搞个创意花灯比赛,大家积极参与,那场面得多热闹啊!这不就是让传统节日更有趣味了嘛!
5. 要是把古诗词谱成歌曲,那会怎样?就像《经典咏流传》里的那些歌,动听又让人印象深刻,这绝对是传统文化创新的好点子呀!
6. 传统手工艺和现代科技结合起来呢,会擦出啥样的火花?例如 3D 打印技术制作传统工艺品,多新奇啊!这不就是推动传统文化前进的妙招吗?
7. 把传统建筑元素融入到现代建筑设计中呢,哇,那会多有特色!看看那些古今结合的建筑,是不是超级惊艳的呀!这就是传统文化创新的魅力所在呀!
8. 假如让传统的武术变成很酷的表演形式呢,像电影里那样精彩绝伦,谁会不喜欢呀!这就是传统文化创新的魔力呀!
9. 传统的服饰文化通过改良设计推向市场,会大受欢迎吧?就像那些时尚又带有传统风格的服装,多好看呐!这绝对是传统文化创新的可行之路呀!
观点结论:传统文化创新有着无限的可能性,只要我们敢于尝试和突破,就能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设计中的创新

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设计中的创新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拥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在现代社会,随着设计行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开始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设计中,创造出独特而具有中国特色的作品。
这种创新不仅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也为设计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在现代设计中,设计师可以通过运用传统文化元素来创造出独特的作品。
比如,在建筑设计中,设计师可以借鉴传统建筑的形式和结构,将其与现代建筑的技术和材料相结合,创造出具有中国传统风格的建筑。
在服装设计中,设计师可以运用传统的图案和织法,将其融入到现代服装的设计中,打造出具有中国传统风格的时尚作品。
在产品设计中,设计师可以运用传统的工艺和材料,将其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创造出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产品。
二、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除了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设计师还可以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内涵,将其融入到设计中。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和谐、平衡和自然,这些精神内涵可以通过设计来表达。
比如,在室内设计中,设计师可以通过布局和色彩的选择,营造出和谐、舒适的居住环境。
在平面设计中,设计师可以通过排版和配色的选择,传达出平衡和谐的视觉效果。
在产品设计中,设计师可以通过形状和材料的选择,打造出与自然相融合的产品。
三、传统文化的创新思维传统文化的创新思维也是现代设计中的重要方面。
传统文化注重继承和创新,设计师可以通过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和理解,发掘其中的创新思维,应用到设计中。
比如,在平面设计中,设计师可以通过对传统书法的研究,将其笔画和结构运用到字体设计中,创造出独特的字体风格。
在产品设计中,设计师可以通过对传统工艺的研究,将其技术和材料应用到现代产品的设计中,创造出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产品。
四、传统文化的价值传承通过将传统文化融入到现代设计中,设计师不仅可以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还可以为传统文化的价值传承做出贡献。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创新元素[摘要]: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想、创新方法和创新内容以及创新特点和现代价值几个方面,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创新元素作了全面梳理。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创新因素对继承和弘扬民族创新精神、形成符合时代要求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文化具有重大意义。
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勇敢、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传统和弘扬民族创新精神,形成符合时代要求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文化,动员亿万人民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下面仅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想、创新方法和创新内容以及创新特点和现代价值几个方面,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创新元素做一梳理。
[关键词]:传统文化;创新精神;现代价值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创新思想(一)《周易》中的创新思想创新意味着改变,所谓推陈出新、气象万新、焕然一新,无不是诉说着一个“变”字。
而《周易》正是讲变的哲学。
“《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周易·系辞下》)变则通,就是说要通过不断变化,通过创新来实现通达,这才是长久之道。
在《周易》中,始终贯穿着创新这一永恒的主题,《易》学本身处处充满着变革、创新的思想:“《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
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益,不可为典要,为变所适。
”《易纬·乾凿度》云:“易一名而含三义,所谓易也,变易也,不易也。
”郑玄依此义作《易赞》及《易论》云:“易一名而含三义:易简一也,变易二也,不易三也。
”也就是说,“易”有三重含义:简易、变易、不易。
虽然这三个含义都是对“易”的发挥,实际上,“周易”的真义就是变化,变易是宇宙的根本精神,体现了宇宙万物永恒的运动本质。
所以,唐人孔颖达说:“夫易者,变化之总名,改换之殊称。
自天地开辟,阴阳运行,寒暑迭来,日月更出,孚萌庶类,亭毒群品,新新不停,生生相续,莫非资变化之力,换代之功。
然变化运行,在阴阳二气,故圣人初画八卦,设刚柔两画象而气也;布以三位,象三才也。
谓之为《易》,取变化之义。
”(《周易正义·卷首》)在孔颖达看来,“易”就是变化的总称、改换的特殊称谓,其基本内涵是“新新不停,生生相续”,体现出来就是“变化之力,换代之功”,其变化的动力原因在于“阴阳二气”。
因此说,之所以取名《易》,实则是取其变化的含义,“变化”的现代意蕴就是“创新”,具体化就是革故鼎新的创新思想。
《周易·杂卦传》说:“革,去故也;鼎,取新也。
”革故鼎新这一成语就是从这里来的。
革,就是变革、革命,不破不立,破旧才能立新。
鼎,是用来承接革的结果的,所以取意更新。
《易经》中《革》《鼎》两卦所体现出来的改革意识、变革思想与进取精神,是《周易》创新思想在社会历史领域的集中体现。
《革·彖》曰:“革,水火相息,二女同居,其志不相得曰革。
‘已日乃孚’,革而信之。
文明以说,大亨以正。
革而当,其悔乃亡。
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
革之时大矣哉!”《革》卦的卦象是离火中女在下,而兑泽少女在上。
朱熹说:“中少二女合为一卦,而少上中下,志不相得,故其卦为革也。
”(《周易本义·下经二》)二女同为阴,两阴相互排斥,势同水火,而少女又位居中女之上,中女不能容忍,少女也势不能容,二者都试图消灭对方。
在这种情况下,只有果断地进行变革,才能改变这种局面,变危为安。
所以说,“革而当,其悔乃亡”,只有变革才是恰当的举动。
“革”的理念延伸到自然领域,就是“天地革而四时成”,天地互相变革感应而生成四时万物;延伸到社会领域,就是“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社会历史也要不断进行顺天应人的政治改革。
总结这两点,所以说“革之时大矣哉!”革的作用是很大的,这就是对变革、创新的充分肯定。
这就为历代王朝更替、改朝换代提供了基本的理论依据。
《易》学的精华,就在于其本身的变,以及由此而延伸出来的“生生之道”“革故鼎新”“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
(二)法家的创新思想先秦历史进入到战国中期,生产方式、社会结构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必然要引起治国理念与统治方式的改变。
在变法成为大势所趋的情况下,商鞅在秦国推行的变法最彻底、也最成功。
他的变法理论也最有影响。
商鞅推行变法在理论上的最重要依据是:“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汤、武之王也,不修古而兴。
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
然则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礼者不足多是也。
”(《商君书·更法》)在商鞅看来,治国之道变与不变,应该以便国利民的现实功利为依据,现实功利的求取方式已经变化,治国之道就应该而且必须变化。
这种强调变法的政治主张,为治国之道的政治创新提供了理论依据。
他提出“不必法古”,“反古者不可非”,反对守旧复古,认为社会制度是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的,如果“时移而法不变”,那么国家的统治就危险了。
因此,他积极主张进行变法,提倡创新,并且在秦国为自己的变法创新思想进行了政治实践。
商鞅变法的成功,也证实了创新的必要性和正确性。
韩非子继承了商鞅的变法主张,提出了“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的历史变化理论,进一步丰富了我国古代创新思想。
他说:“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事因为于事,而备适于事。
”(《韩非子·五蠹》)时代在变迁,客观环境在变化,治国之道理所当然地要改变,这就需要创新。
历史上,任何伟大的创举都是时代的需要和产物。
无论以前的措施多么完美有效,如果将它原封不动地搬到现在来用,则无异于守株待兔。
因此,因循守旧、固步自封实不可取,不断进取、与时俱进才是永恒的生存法则,才能适应社会历史“变化”“变迁”的客观规律。
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创新方法和创新内容中国传统文化中不仅有着丰富的创新思想,更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创新方法和创新模式,在制度、文化、科技等诸多领域丰富了创新的内涵。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创新方法1. 学思结合、温故知新的方法早在春秋时期,大教育家孔子在谈到如何为学时,就提出了很多有针对性的创新方法。
其中学思结合、温故知新的方法对中国传统创新有着重要影响。
孔子认为,学而不思则罔(迷惑)、思而不学则殆(危险)。
就学与思对于创新的意义而言,学是知识的积累、是创新的基础。
唯有通过博学于文、每事问以及实践等多种途径,才能掌握现有的科技和知识,全面了解和掌握事物的客观规律,对一个事物有全面准确的认识,找到创新点并实现创新。
也唯有将苦学与勤思相结合,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仅仅停留在“学”的层面,是不可能产生创新的。
创新的实现是通过“思”来完成的。
思的过程,是人脑将已掌握的经验和知识与现实情境相结合,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和推理的过程,是人类所特有的创新方式。
学思结合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温故知新的过程。
只有通过“学”,掌握了尽可能多的“故”,才有了知新的基础。
孔子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论语·卫灵公》)如果说学思结合是创新的途径,那么,温故知新就是创新的目的。
温故知新不仅是孔子对人类认识世界的认识论的概括和方法论的总结,而且还与中国传统上习惯于传统基础上创新,创新后不抛弃传统有着密切关联。
以天人沟通的方式而论,远古时期的中国人相信天与人之间虽然遥远,却可以通过高插云霄的高山实现天与人的对话。
为了体现天意和权威,中国人习惯在有与高山形似的旗杆广场上召开会议、决定重大事项。
旗帜问题在现在之所以如此重要,就因为它代表的是古人心目中神圣的共同利益。
在同一个旗杆下开会,说明有共同的利益、共同的目标和方向。
只有有了共同的旗帜,才能将不同的人团结在一起。
在当代,旗帜虽然已没有了沟通天人的意义,却还是一个国家、组织同心同德的基础。
我们高举中国特色伟大旗帜,就是因为只有这个旗帜,才能把亿万中华儿女团结起来,形成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
中国传统文化中在创新方面的特色,就集中体现在我们的创新是在对传统进行因循损益基础上的创新,而且创新之后并不抛弃传统。
创新来源于传统,却又高于传统。
学思结合、温故知新反映了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和创新路径。
2. 举一反三、由此及彼的方法创新既然是对传统的超越,就意味着仅仅停留在学的层面、温故的层面是不够的,还要把掌握的故即学到的旧有知识与现实的情景和所遇到的具体情况相结合,举一反三、由此及彼,才能真正实现创新。
孔子经常说的“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就是将既有知识与自身情况相结合,由此及彼进行创新的过程。
孔子经常用比喻的情况为学生讲解新知识。
《论语》中对此有多处记载,在为弟子讲解“为政以德”时,孔子将“为政以德”比喻为“北辰”,告诉弟子“为政以德”就会像“北辰”一样,“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把抽象的事物比喻为具体、容易理解的东西,深入浅出地增进弟子对新知识的理解,就是运用由此及彼的方法。
孔子曾对他的弟子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意思是说,我举出一个墙角,你们应该要能灵活地推想到另外三个墙角,如果不能的话,我也不会再教你们了。
后来,大家就把孔子说的这段话变成了“举一反三”这个成语,意思是说,学一件东西,可以灵活地思考,并运用到其他相类似的东西上。
通过一件事情类推到其他的事情,从而获得新知识、实现创新的过程就是举一反三。
举一反三的能力和水平,反映的就是个体对于知识的融会贯通程度和综合运用水平,也反映出个体的创新能力和差异。
每个人由于先天资质的差异、努力程度的不同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举一反三的能力也有所不同。
(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创新内容1. 制度创新中国古代的税收制度、人才选拔制度、军事制度等一直处于改革之中,不断推陈出新。
比如中国古代的税收制度,初步形成于西周及春秋战国时期,各诸财政渐趋完备,秦代的成文法典称《秦律》,其中有关财政税收的法律有《田律》《徭律》等,对征税的对象、品目、税率、纳税人、处罚等都有明确规定;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在均田制的基础上不断改革完善;到了宋、元、明、清时期,随着均田制的破坏,土地兼并之风日盛,在不断清丈田亩、整理地籍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地、户、丁税的合并征收,并加强商税和盐、茶、酒等货物税的征收制度,清代初期为加强赋税管理,在明万历旧籍的基础上编纂了《赋役全书》,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田赋征收管理制度。
中国古代的税制长期以土地税为主,以商税为辅。
可自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由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自然经济遭受破坏,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开始有所发展,中国近代税收制度也随之发生重要的变化,由以田赋为主逐步转向以工商税收为主。
选官用人是国之大事,为了保证人才选拔,中国古代的人才制度也一直处在创新变革之中。
春秋以前,官吏主要通过“世卿世禄”制度产生。
战国时,“世卿世禄”制逐渐废除,官吏的选举发生了根本变化,秦在统一之前,“仕进之途,唯辟田与胜敌而已”,而胜敌是其主要途径,秦统一后的官吏,也就多出于军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