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治疗法在小儿常见病中的运用进展
中医外治法源流

3、不足之处
尽管哮喘中医外治法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1)缺乏标准化和规范化的研究:目前的哮喘中医外治法研究缺乏标准化和 规范化的研究方法和评价标准,导致研究结果的可比性和可重复性不高。
(2)缺乏长期随访和临床实践的验证:目前的哮喘中医外治法研究多为短期 疗效观察,缺乏长期随访和临床实践的验证,因此难以确定其长期疗效和安全 性。
参考内容
中医外治法是指通过非口服药物的方式,作用于人体表面,以达到治疗疾病的 目的。近年来,中医外治法的临床应用不断拓展,取得了显著的进展。本次演 示将对中医外治法临床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中医外治法、临床应用、针灸、推拿、中药外敷、发展
中医外治法历史悠久,早在《黄帝内经》时代就已存在。随着中医理论的发展, 中医外治法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涉及到针灸、推拿、中药外敷等多个领域。 然而,尽管中医外治法具有许多优点,但其临床应用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争议。 本次演示旨在总结中医外治法临床应用的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研究成果和不 足,并探讨其未来发展方向。
中医外治法临床应用进展
1、针灸
针灸是中医外治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调节气血、疏通经络的功效。近年来, 针灸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涉及的疾病种类也越来越多。例如,针灸在 治疗慢性疼痛、神经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疗效。同 时,针灸的研究方法也得到了不断的改进和完善,如“热敏灸”、“腹针”等 新方法的出现,为针灸治疗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中医外治法未来的发展方向主要是研究和改进操作方法,以提高疗效和安全性。 还需要加强对外治法的宣传和推广,提高其在临床应用中的普及程度。
总之,中医外治法治疗小儿发热具有独特的优势和重要的应用价值。家长和临 床医生应根据小儿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操作方法和穴位,以达到最佳的治疗 效果。应外治法的未来发展,以期为其在小儿发热治疗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儿科常见病外治疗法读后感

儿科常见病外治疗法读后感读完这儿科常见病外治疗法呀,就像是打开了一扇神奇的小窗,看到了一个充满趣味又超级实用的儿童健康小世界。
以前我就觉得,给小朋友治病那可太难了,小朋友又怕打针又怕吃药,一进医院就哭得惊天动地的。
但是这外治疗法可不一样啊,就像是给治病这件事找了个“秘密通道”。
比如说那些推拿的手法,感觉就像是在小朋友的小身体上玩一场轻柔的游戏,这儿按按,那儿推推,就能让他们身体里的小毛病慢慢消失。
这哪是治病啊,简直就是一场充满爱的小按摩派对。
还有那些外用的敷贴,就像是给小朋友的身体贴了个小小的“健康补丁”。
你看那些草药啊,经过巧妙的调配,贴在小肚皮或者小背上,就开始悄悄地发挥作用。
这可比硬逼着小朋友把苦药往嘴里灌要高明多了。
我印象特别深的是里面提到的一些针对小儿感冒的外治法。
感冒这事儿在小朋友身上就像个调皮的小怪兽,老是跑来捣乱。
但是有了这些外治法,感觉就像有了专门对付这个小怪兽的魔法武器。
不用让小朋友因为吃感冒药难受得皱着小眉头,用点外治的法子,就像从外部给小身体注入了一股温暖又强大的力量,把感冒小怪兽赶走。
而且呢,外治疗法感觉更像是一种天然的、温和的呵护。
现在大家都担心药吃多了有副作用,但是外治法就像是借助大自然的力量,通过穴位啊、皮肤啊这些天然的通道来调整小朋友的身体。
这就好比是顺着小朋友身体自己的节奏,给它一点小小的助力,让身体自己的小卫士们更有力量去对抗疾病。
不过呢,这外治疗法也不是那种一下子就能完全掌握的东西。
就像学一门新的小技能,得好好研究那些穴位啊,还有不同病症对应的不同手法。
但是呢,这也是一种乐趣啊,感觉就像在探索一个神秘的宝藏,每多学会一点,就好像多了一把打开儿童健康之门的小钥匙。
总的来说,读完儿科常见病外治疗法,我就觉得这简直是给所有为小朋友生病发愁的家长和医生们的一个大福利。
它让我看到了在传统的打针吃药之外,还有这么多有趣又有效的方法来守护小朋友的健康。
这就像是给儿科治病这件事儿添上了一抹绚丽又温暖的色彩,让小朋友们在面对疾病的时候,也能有一些不那么痛苦、甚至有点好玩的应对方式呢。
儿科常见病中医诊疗进展与体会

3.发作期(急性发作期):以哮喘为 主,即喉中哮鸣,呼吸急促,肺部听 诊以哮喘音为主,此期的病机特点是 以标实为主,治疗用药约3~7天。
4.缓解期(慢性持续期):哮喘消失后, 继则出现以痰壅为主的临床表现,主要表 现为痰多,喉中有痰,时咳,或偶咳,或 咳略重,肺部哮鸣音消失,而以痰鸣音为 主。此期的病机特点不再是以气逆为主, 而是以痰实为主,治疗用药约1~2个月。
小儿哮喘的发生与肾虚有着密切关系,辨 证运用补肾疗法十分重要。同时瘀血是哮 喘病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亦是病情反复 缠绵难愈的主要原因,临床不仅要关注 “痰浊”为患,更要重视“瘀血”的存在。
现代药理研究已证实,中医的肺概括了机 体的免疫防御功能,补肺气能提高机体免 疫防御功能,增强皮肤粘膜的屏障作用; 而黄芪、党参、茯苓、白术等健脾益气中 药有免疫促进作用,能提高机体免疫力, 降低气道反应性 。
(三)特色疗法
1.冬病夏治方贴敷防治儿童哮喘 白芥子、延胡索、肉桂、麻黄、细辛、甘
遂研粉,按2:2:2:1:1:1比例混匀, 生姜汁调敷。分做成直径为1cm的药饼, 用纱布敷贴在肺俞、膏肓、定喘、天突等 穴,约2~4小时后取下,通过皮肤渗透吸 收,使药力直达病所,来改善肺部微循环, 预防哮喘发作。
五圣丹由胆南星、半夏、陈皮、甘草、苦杏仁组 成;灸法取心穴、足三里各三壮。
1974年第三版《中医儿科学》将小儿哮喘 的辨证施治概括为:“急性发作,以邪实 为主,缓解期以正虚为主。”
1985年第五版的《中医儿科学》则将哮喘 的辨证施治明确分为发作期和缓解期。
(二)现代医学分期
小儿中医外治疗法

外治疗法1.中药雾化吸入疗法给药1)适应症:辩证给药常用于治疗哮喘、咳嗽、肺炎、感冒等肺系疾病。
2)疗效:本法单用或与内治疗法同用,有应用方便、无创伤、无痛苦的优点,易为患儿接受,在儿科的应用日益广泛,取得良好效果,缩短病程。
3)操作方法:是通过雾化装置,将气雾剂雾化,使患儿吸入呼吸道治疗疾病的方法。
常用超声雾化器,雾化出的气雾微粒均匀而细小,直接吸入到终末细支气管及肺泡。
2.熏洗疗法1)适应症:用于局部及全身的多种疾病,我科常用于胎黄治疗。
2)疗效:可以促进血液及淋巴液的循环,提高白细胞吞噬功能而抗炎灭菌,改善局部组织营养和全身机能,并可通过皮肤吸收而发挥全身的药理效应,促进黄疸排出。
3)操作方法:是将药物煎成药液,熏蒸、浸泡、洗涤、沐浴患者的一种治疗方法。
我科常以多量药液沐浴全身则是药浴法。
如在胎黄治疗过程中,将中药退黄洗剂500ml加入10L温水中,给婴儿沐浴后,用防水贴贴脐,将泳圈从前至后套入新生儿颈部,下颌放在下颌槽上,扣好双重保险扣,双手将婴儿放入专用的大浴盆中,保持颈部以下躯体完全浸泡于药液中,每天一次,每次15-20min。
3.穴位贴敷理疗法1)适应症:适用于感冒、咳嗽、哮喘、厌食、泄泻等病证。
我科常用于肺炎,哮喘治疗。
(2)疗效:通过皮肤吸收生效,产生促进血液和淋巴液循环,抗炎抑菌,促进炎症消散和吸收,促进损伤组织修复,以及调整肺脾等内脏功能等作用。
3)操作方法:将药物熬制成膏药,贴敷在施治部位的治疗方法。
4.拔罐疗法1)适应症:常用于感冒、咳嗽、肺炎、哮喘、腹痛、泄泻等。
2)疗效:有疏风散寒、宣肺止咳、化痰平喘、活血舒筋、温中止泻等功效。
3)操作方法:是以杯罐为工具,借助燃火排气造成罐内负压,使其吸着于皮肤,产生局部充血的一种治疗方法。
操作时,先给患儿安置好合适体位,用镊子夹住乙醇棉球点燃,伸入罐内旋转后立即抽出,迅速将罐口扣在应拔部位。
一般留置火罐5~10分钟,也有用闪罐(火罐吸住皮肤后随即取下,再吸,再取,反复至皮肤潮红)、走罐(拔罐部位涂少许润滑剂如肥皂水、乳剂,罐具燃火排气吸住皮肤后,右手夹罐底,左手压于罐具后方,用力使罐具推拉移动,反复至局部红润)等方法者。
重视中医外治法在儿科临证中的传承与发展

先秦 至明 清 , 内中医外 治疗法得 到 了极 大 的发 展 , 渐 形成 了 自己的特 色。现代 中医外 治 法不再局 限 于儿 国 逐 科 疾病 的 治疗 , 已经 向 多学科 领域 迈进 , 并且从局 部 治疗 作 用逐 步扩展 到 全 身调 理 , 集预 防 、 保健 、 治疗 三位 于一体 。 由于外 治法本 身 的地域 特 色、 些外 治药物 的安 全性 、 某 外治 剂型 的依从 性 等 , 得 中 医外 治法 的传 使 承 与发展 受到 一 定的 限制 , 如何 打破 地域 界 限进行 更好 的推 广应 用 , 中医外 治 法的 临床有 效性被 广 大患儿 使 及 家长所 信赖 , 而提 高 中医外 治法 的临床服 务 能力和服 务 质量仍是 今后 研 究 的重点 。 进
王 雪峰
作 者 单 位 :1 0 2沈 阳 , : 雪 峰 ( 9 7 ) 医学 博 士 , 授 、 任 医师 , 士 研究 生 导师 。研 究 方 向 : 医 药 防 治病 毒 性 及 瘫痪 性 疾 病 。 王 15一 , 教 主 博 中
崇 尚 自然 的 今 天 焕 发 了 勃 勃 生机 , 到 广 泛 的 传 承 与 发 展 。 得
中医外 治法历 史悠久 , 内容 丰 富。其 产 生源 于长期 医疗 实践 , 是祖 国 医药 学 的 重要 组 成部 分 , 在儿 科 疾 病 的防治 中 占有 重要 的位 置 。早 在《 海经 》 山 中就 已载 外 用 药物 3 , 3种 并提 出佩 、 、 席 、 、 6种 外 治 服 浴、 养 搽 方 法。《 农本 茸经 百种 录》 枸 中说 :香 者 , “ 气之 正 , 正气盛 则除邪 辟秽 也” 。芳 香 性 中药有 “ 经走 络 , 通 开窍透 骨” 的作 用 , 药物挥 发之 气味 作 用于 口鼻 、 肤 、 肌 经络 穴位 , 经过 气血经脉 的循 行 而遍 布全 身 , 到防 治疾病 的 达
儿科中医工作总结

儿科中医工作总结在过去的一年中,作为一名儿科中医工作者,我深刻体会到了中医在儿科领域的独特价值和重要性。
以下是我的工作总结:1. 临床实践与经验积累:- 我参与了多个儿科病例的诊治,包括常见的小儿感冒、咳嗽、消化不良等,通过临床实践,我更加熟练地掌握了中医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 我特别注重对小儿体质的辨识,根据“同病异治”的原则,为每位小患者制定了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2. 中医药理研究:- 我参与了中药方剂的研究工作,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和与同行交流,对中药的药理作用和副作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 我特别关注中药在儿科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确保在治疗过程中尽可能减少药物的副作用。
3. 学术交流与知识更新:- 我积极参加各类儿科中医相关的学术会议和研讨会,与国内外的专家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讨论,拓宽了视野。
- 我通过阅读最新的医学期刊和参加在线课程,不断更新我的医学知识,以跟上医学领域的最新进展。
4. 患者教育与健康促进:- 我重视对患者家长的教育,通过讲座和咨询,向他们普及中医在儿科疾病预防和治疗中的作用。
- 我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教育家长如何通过合理膳食和适当的运动来提高孩子的身体素质。
5. 团队协作与跨学科合作:- 我与西医儿科医生、营养师和心理咨询师等其他专业人员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同为患儿提供全面的医疗服务。
- 我参与了跨学科的诊疗团队,通过团队讨论,为复杂病例提供综合治疗建议。
6. 个人成长与职业发展:-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不仅在专业技能上有所提升,也在沟通和团队合作方面有所成长。
- 我设定了未来一年的职业发展目标,包括进一步深化专业知识,提高临床技能,并在学术领域有所贡献。
总结过去,展望未来,我将继续致力于儿科中医的临床工作和研究,为儿童的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同时,我也期待在新的一年中,能够与更多的同行交流合作,共同推动中医在儿科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中医药在儿科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与研究

中医药在儿科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与研究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健康的关注,中医药作为一种传统的医学形式,在儿科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
中医药历经数千年的实践经验,积累了丰富的治疗儿童疾病的知识和技术。
本文将探讨中医药在儿科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与研究,并分析其疗效和发展前景。
一、中医药在儿科疾病治疗中的应用1. 中药常用于儿童常见病治疗中医药是一种个体化的医学体系,注重辨证施治,因此,在治疗儿童常见病时,中医药往往能够给予更精准的治疗方法。
例如,对于小儿感冒、发热、咳嗽等病症,中药可以根据患儿的具体体质,选择不同的方剂进行治疗,起到减轻症状和缩短病程的作用。
2. 中医药在儿科病因病机解析中的应用中医药注重从病理角度探讨疾病的病因和病机,对于儿科疾病也不例外。
儿科疾病与成人疾病在病机上有一定的差异,中医药能够通过辨别病因和病机,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例如,对于小儿支气管哮喘这类疾病,中医药可以根据病因的不同,选择治疗痰热型、气郁型等不同类型的方剂进行治疗。
3. 中医药在儿科疾病康复中的应用对于一些慢性儿科疾病,如小儿脑瘫、先天性心脏病等,西医药往往无法完全治愈,而中医药可以在康复阶段发挥积极的作用。
中医药注重整体调理,能够通过调整患儿的体质和增强免疫力,促进康复的进程。
因此,在儿科疾病康复中,中医药的应用非常广泛。
二、中医药在儿科疾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1. 中医药治疗儿科疾病的临床研究随着中医药在临床实践中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开始关注中医药在儿科疾病治疗中的效果和安全性。
这些研究通过对比实验组和对照组,通过量化指标评估中医药治疗的效果,并提供科学依据。
不断开展的临床研究有望进一步验证中医药在儿科疾病治疗中的疗效。
2. 中医药在儿科疾病治疗中的基础研究除了临床研究外,中医药在儿科疾病治疗中的基础研究也逐渐展开。
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中药的活性成分、药理机制、作用靶点等方面。
通过研究中医药的分子机制,加深对中医药治疗儿科疾病原理的理解,进一步推动中医药在儿科领域的应用研究。
中医儿科特色疗法中药穴位敷贴PPT课件

06
CATALOGUE
中药穴位敷贴的研究与展望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进展
国内研究
近年来,国内对中药穴位敷贴的研究不断深入,涉及穴位选 择、药物配方、敷贴方法等多个方面。同时,大量的临床实 践也证明了中药穴位敷贴在儿科疾病治疗中的有效性。
国外研究
虽然中药穴位敷贴在国外的研究相对较少,但随着中医在国 际上的传播和认可,越来越多的国外学者开始关注并研究这 一领域。目前,已有一些国外医疗机构尝试将中药穴位敷贴 应用于儿科疾病的治疗。
穴位定位
确定穴位位置,可以用手指轻轻按压寻找敏感点,也可以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 进行定位。
敷贴方法与时间
敷贴方法
将制备好的药膏或药饼贴于选定的穴位上,用胶布固定,防止脱落。敷贴前可先 用酒精清洁皮肤。
敷贴时间
根据患儿年龄、体质和病情,敷贴时间一般为2-4小时。对于敏感体质的患儿, 应适当缩短敷贴时间,并注意观察皮肤反应。
中医儿科特色疗法 中药穴位敷贴汇报人源自xxx2024-01-24
CATALOGUE
目 录
• 引言 • 中药穴位敷贴的基本原理 • 中药穴位敷贴的临床应用 • 中药穴位敷贴的操作方法 • 中药穴位敷贴的临床效果评价 • 中药穴位敷贴的研究与展望
01
CATALOGUE
引言
目的和背景
探讨中药穴位敷贴在 儿科疾病治疗中的应 用及优势。
遗尿
中药穴位敷贴可用于治疗小儿 遗尿,通过刺激穴位,改善膀 胱功能,减少夜间尿床现象。
不同年龄段的敷贴疗法
婴儿期
对于婴儿期的宝宝,中药穴位敷贴疗 法需特别注意敷贴时间和药物选择, 避免对皮肤造成刺激。
幼儿期
幼儿期宝宝皮肤较为敏感,敷贴时应 选择刺激性小的药物,并控制敷贴时 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外治疗法在小儿常见病中的运用进展发表时间:2018-07-08T15:36:43.493Z 来源:《医师在线》2018年4月下第8期作者:陈燕妮曹阳2 虞坚尔3通讯作者[导读] 结合目前临床小儿患病特点,从呼吸、消化、泌尿三大系统常见病,对近年来的相关外治方法进行总结。
(1友谊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 长寿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上海市中医医院;上海210000)【摘要】阐述中医外治法的古籍研究以及目前常用外治疗法,如按摩拔罐、透皮给药、针灸、穴位治疗等。
并结合目前临床小儿患病特点,从呼吸、消化、泌尿三大系统常见病,对近年来的相关外治方法进行总结。
【关键词】中医;外治法;儿科;常见病;综述中医治法分内治及外治。
内治法与内科相同,从整体出发,辨证论治,包括“汗、吐、下、和、温、清、补、消”(清?《医学心悟》)八种治则。
外治及内治有“殊途同归,异曲同工”、“良丁不废外治”之说。
《内经》即有记载砭石、按摩、灸等外治之法。
而广义外治,是除口服、静脉给药之外的疗法。
现围绕小儿常见病外治疗法作一综述。
1. 中医外治法概述1.1 古籍研究中医外治历史久远,古籍中即有较多记载:内者内治,外者外治《素问》。
《内经》中据资料挖掘,所记载有多种外治技术,并开创了膏药的先河。
包括:砭石、九针、导引、按摩、灸、浴等法。
《千金要方》中有溻浴、粉、敷、摩、塞、熏、摘等27种外治法,不仅用于急救,且擅于儿科病患。
清代吴师机在《理瀹骈文》提出:外治之理,亦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尔。
1.2 外治疗法1.2.1 按摩拔罐推拿即按摩,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运用推拿手法作用于人体特定部位和穴位,以达到防病治病的作用。
具有疏经络、行气血、调脏腑、润关节的作用。
适用于运动系统、神经系统的调节,并增强抗病能力。
儿科病治:疳积、遗尿、发热、泄泻、小儿肌性斜颈等。
拔罐即吸附法,以杯罐为工具,借燃烧、抽气等方法排去其中的空气以产生负压。
刺激所吸附的腧穴或体表,导致局部皮肤充血甚至于产生瘀血,以此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具有疏经络,行气血的作用。
调整人体阴阳、增强体质,并达到扶正祛邪、疾病治愈的目的。
主要用于儿科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等疾病。
1.2.2 透皮给药透皮给药可使药物不被胃肠道消化液破坏,不受酶类等影响。
且不经消化道吸收,避免了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
包括中药外洗,熏蒸、外敷等。
中药外洗是用煎煮好的中药药液在治疗部位进行外洗的方法。
用于外洗的器皿选择容量较大的盆,外洗加水量宜大,中药煮后即可使用。
中药熏蒸即蒸汽疗法,运用药物煎煮产生的蒸汽,可产生热能、药效双重作用,使所熏部位疏通气血,活血化瘀,祛风散寒。
而且,药物通过皮肤、经络、腧穴直达病灶,促进新陈代谢和血液循环。
可杀虫止痒、灭菌消炎、活血止痛。
中药外敷即切碎新鲜中草药并捣烂后,敷于患处。
具有舒经活络,消肿止痛,清热解毒等功效。
用于儿科反复呼吸道感染、鼻炎、腹痛等病证。
但是,患儿皮肤娇嫩,刺激性强的药物不宜使用,且用时宜短。
1.2.3 灸法及穴位疗法灸法通过借助灸火的温热刺激,通过经络腧穴产生温经络、祛寒邪、行气血及回阳固脱的作用。
《医学入门》提到: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
可以治疗小儿腹泻,对于慢性病及虚寒证比较适合。
亦可用于防病保健。
腧穴疗法是在传统针灸疗法基础上,应用自然和人工的物理及化学因素作用于腧穴上。
通过经络对机体的调节作用,进行预防及治疗疾病。
穴位敷贴则通过腧穴和药物的双重作用达到治病的目的。
存在适应症广、用药安全、经济适用、疗效确切、无创等优势。
用于治疗小儿咳喘、腹泻、遗尿、腹痛等。
穴位注射法即水针,按照针灸治疗的处方原则进行穴位辨证选穴,并将中药或西药注入皮下及肌肉组织内。
适用范围广,儿科常用于治疗肺炎、反复呼吸道感染、腹泻等。
1.2.4 针刺疗法针刺疗法通过不同针具刺入腧穴,刺激腧穴经络以防治疾病。
其中,头皮针主要用于脑血管疾病,对于偏瘫患者疗效显著。
儿科脑性瘫痪、小儿脑发育不全、耳鸣、智力障碍等属于其治疗范畴。
早在《阴阳十一脉灸经》曾提到“耳脉”的记载。
《内经》则较详细地描述耳与全身脏腑经络息息相关以及诊治疾病的经验。
放血疗法是通过针刺划破特定部位进行放血的疗法。
具有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循环障碍的作用。
也有镇静止痛、调节体温、止痒抗敏、调节自身免疫等作用。
治疗范围广泛,感冒发烧、危急重症均可选用该法治疗。
2. 中医外治在儿科的应用2.1 呼吸系统2.1.1 小儿感冒、发热由于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怯弱”引起。
六淫外感邪气自口鼻而入,影响肺之宣降卫外功能,出现发热、恶风寒、流涕、喷嚏、咳嗽、鼻塞、头痛、全身酸痛等表现。
药浴、拔罐、针灸、推拿、刮痧较适宜。
单海军[ ]采用中药内服配合全身中药(柴胡、连翘、青蒿、荆芥、牛蒡子、川芎、薄荷)洗浴的方法治疗风热型感冒,有效率达87.5%。
伍利芬[ ]综合刮痧、拔罐并配合指针治疗小儿感冒,疗效较佳。
其中指针即以指代针,具有针灸及推拿双重功效,选择风池、风府以祛风散寒;合谷以发汗解表、宣通肺气;尺泽以养阴清热等。
中医外治中推拿退热对于小儿疗效显著,常选择小儿手掌及前臂经气偏盛的部位,以及捏脊背等[ ]。
2.1.2 肺炎喘嗽西医小儿肺炎可归为肺炎喘嗽。
由于小儿服药困难,每年因此病死的患儿为婴儿全部死亡率的23.9%。
常用的中医外治疗法基本同小儿感冒、发热。
吴幼萍等[ ]通过中药穴位贴敷治疗,与常规治疗相比,总有效率高达95%。
该法疗效显著,明显缩短了治疗时间且安全性高。
有学者[ ]通过中药灌肠(益母草、葶苈子、桃仁、麦冬、鱼腥草、白芥子、苏子、黄芩、黄芪、地龙)结合拔罐疗法,可以有效提高小儿难治性肺炎的治愈率,较阿奇霉素治疗者效果更佳。
沈叶萍[ ]通过观察,与常规抗感染、止咳化痰对照治疗的肺炎患儿相比,配合四缝穴针刺可明显提高治愈率,明显改善患儿临床表现。
2.2 消化系统 2.2.1 厌食小儿厌食主要集中在1~6岁,发病率较高。
常常导致患儿体重减轻、水肿、心功能减弱甚至死亡等,对未来身体素质产生极大影响。
中医通过推拿、针灸、贴敷等外治法可以刺激相应穴位、调节脏腑,使该病标本兼治。
龙柳意[ ]分析了近25年来推拿治疗小儿厌食的相关文献,总结得出厌食患儿主要为脾胃气虚、脾失健运、脾虚肝胜、胃阴不足四证型。
所研究文献中,捏脊及脾经为临床医生主要选择,体现了小儿“肝常有余,脾常不足”的生理表现。
其他如针刺、穴位贴敷对小儿厌食也有较好疗效。
祁丽琼[ ]通过机理研究四缝穴针刺对厌食患儿的影响发现,该法可以增加微量元素并且改善免疫功能。
刘丽平[ ]则采用三黄屏风膏对厌食患儿进行穴位贴敷,总有效率达90%。
2.2.2 腹泻便次增多、性状改变等消化道综合症即为小儿腹泻表现。
5岁以下儿童多发,尤其是1岁以内的婴幼儿。
造成较高死亡率。
中医外治集中在敷脐、推拿、针刺、艾灸、足浴等疗法[ ]。
李宁等[ ]根据小儿腹泻不同辨证分型进行敷脐疗法,治疗组共128例患儿,除常规治疗外再给予辨证敷脐,总有效率达93.7%,明显高于单纯常规治疗组(78.1%)。
任颖[ ]结合地锦草合方(地锦草、黄芩、黄连、诃子、肉豆蔻、葛根)及推拿辨治患儿秋季腹泻,明显减少了患儿便次,缩短了止泻时间及住院时间,疗效显著(有效率95.31%)。
2.2.3 便秘推拿、针刺、穴位贴敷、中药灌肠对于小儿便秘各有不同的治疗优势。
方雪婷[ ]研究频率快慢补泻的推拿手法,对实证及虚证的便秘患儿进行分别治疗,较传统推拿手法疗效更好。
实证患儿采用快速、泻法,虚证患儿采用慢速、补法,与传统推拿手法比较,虽选穴及操作相同,但疗效差异较大,前者明显有效率更高(95%)。
中药灌肠因直达病所,对便秘患儿作用迅速、疗效直接,且无明显副作用。
临床证实,生大黄及大承气汤对于治疗小儿便秘具有不错的疗效,特别是顽固性便秘。
2.3 泌尿系统(遗尿)小儿遗尿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指5岁及以上儿童夜间睡眠状态下无意识排尿行为。
国外按照儿童年龄统计遗尿发病率[ ],5岁为16%、7岁为10%、11~12岁为5%。
针灸、敷贴、推拿为小儿遗尿常用方法。
临床小儿遗尿针灸疗法常针刺选穴百会、关元、三阴交、气海、内关、神门、神庭、四神聪,并配合艾灸[ ]。
陈育慧[ ]通过针灸配合捏脊疗法治疗小儿遗尿,较单纯使用针灸疗法总总有效率(97.5%)高。
明显改善患儿临床表现,安全可靠。
许毅克[ ]则结合使用针灸及耳穴压豆疗法,使30例遗尿患儿均治愈,明显提高患儿生活质量。
魏治中[ ]采用针灸结合穴位敷贴治疗遗尿,疗效显著,并认为需注意本病远期复发,待症状控制后仍需坚持治疗一段时间。
3. 小结由于中医外治法简便安全、疗效显著、家属接受度高,被古代及现今医者广泛用于治疗各类疾病。
小儿西药使用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加之内服药物困难,因此外治法对于小儿更是具有较好的运用前景。
且临床发现,由于小儿肌肤娇嫩,腠理疏松,外治对于儿童常见疾病疗效确切。
外治药物无需经过肠道黏膜,仅经皮肤透入便可达到与口服药物相同甚至更好的疗效。
其可能原因与给药途径及吸收利用方式异于口服给药有关。
外治药物透皮吸收后各成分之间以及药物与体内药酶之间相互作用皆有其特殊的方式,导致内在结构改变,衍生新的有效活性物质,这些都可能是外治疗效发挥的基础。
中医外治法虽历史悠久,但基础研究滞后,有待后人对作用机制进行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