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治法治疗小儿外感发热应用进展及展望

合集下载

小儿反复感冒的中医外治疗法探讨

小儿反复感冒的中医外治疗法探讨

小儿反复感冒的中医外治疗法探讨感冒是最常见的儿童疾病之一,尤其是在秋冬季节。

对于小儿反复感冒的治疗,中医外治疗法有其独特的优势。

本文将探讨小儿反复感冒治疗中的中医外治疗法。

鼻温灸鼻温灸是一种经络理疗方法,可用于小儿反复感冒的治疗。

鼻温灸是将艾条点燃,然后固定在距离鼻孔1-2cm的位置。

这样可以利用艾灸温热、渗透经络的特性,刺激小儿的经络,增强免疫力,促进新陈代谢,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感冒的效果。

推拿推拿是通过手法的方式,活动小儿的经络、筋骨、肌肉等组织,以调整气血运行,增强免疫力。

对于感冒引起的头痛、鼻塞等症状,通过推拿可以使经络畅通,疏通气血,缓解症状。

针刺针刺是中医学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对于小儿反复感冒的治疗也是有效的。

中医认为,针刺可以疏通经络、调节气血、调整脏腑功能,从而达到治疗感冒的效果。

针刺时需要选择合适的穴位,根据小儿的具体情况,进行细致的刺激。

中药泡脚中药泡脚是中医外治疗法中常用的一种方法。

对于小儿反复感冒的治疗,中药泡脚可以增加局部温度,恢复身体正常的温度调节功能,增强免疫力。

中药泡脚的药材种类需要根据小儿的具体情况进行调配,对于感冒引起的头痛、鼻塞、咳嗽等症状有着显著的缓解作用。

穴位按摩穴位按摩是通过按揉穴位来刺激经络、调整气血、调整脏腑功能的方法。

对于小儿反复感冒的治疗,穴位按摩可以帮助小儿平衡身体的阴阳气血,增强免疫力,缓解感冒症状。

选择合适的穴位和按摩手法对于治疗感冒有着重要的作用。

总结小儿反复感冒的治疗中,中医外治疗法有着独特的优势。

中医疗法可以从基本的调节身体阴阳气血、增强免疫力、促进新陈代谢等方面入手,帮助小儿持续减少发生感冒的概率,达到预防和治疗感冒的效果。

掌握中医外治疗法对于小儿感冒的治疗,有着重要的作用。

中医外治法在儿科疾病中的特色应用与前景

中医外治法在儿科疾病中的特色应用与前景

中医外治法在儿科疾病中的特色应用与前景研究主题:中医外治法在儿科疾病中的特色应用与前景研究问题及背景: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儿童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健康问题。

传统医学对于儿童疾病的诊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理论体系,其中中医外治法是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目前中医外治法在儿科疾病中的应用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研究方案方法:1. 文献综述:首先,对关于中医外治法在儿科疾病中应用的相关文献进行收集和阅读,对国内外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进行分析,并归纳总结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需解决的研究方向。

2. 临床观察研究:选择一定数量的儿科患者,按照中医外治法进行诊疗,并监测其疗效和不良反应情况。

同时,进行与西医治疗方法的对比观察研究,比较其疗效和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

3. 实验研究:选择适当的儿童动物模型设立实验组和对照组,对中医外治法进行体外和体内实验研究。

通过测定生物学指标、组织病理学和分子生物学等多个方面的指标,评价其对儿童疾病的疗效和机制。

数据分析和结果呈现:根据实验和临床观察研究出的数据,使用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并将结果以表格、图表等形式呈现出来。

从中可以得出中医外治法在儿科疾病中的应用效果、治疗机制等方面的结论。

结论与讨论:根据研究的结果,对中医外治法在儿科疾病中的特色应用和前景进行总结和讨论。

分析其优势和不足之处,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和改进措施。

并展望中医外治法在儿科疾病中的未来发展方向和研究意义,为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通过以上研究方案与方法的设计和实施,能够对中医外治法在儿科疾病中应用的特色和前景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为儿童健康提供更好的治疗选择和保障,也为传统医学在现代医学中的发展和创新提供科学的依据。

名老中医罗笑容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经验介绍

名老中医罗笑容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经验介绍

名老中医罗笑容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经验介绍小儿外感发热是指因感染引起的儿童发热的一种常见病症,多由于感冒、流感等的病毒感染所致。

在中医治疗中,名老中医罗笑容的经验被广泛应用于小儿外感发热的治疗中,疗效显著。

下面将介绍罗笑容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经验。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小儿外感发热的病因主要是由外感病原体所致,如流感病毒、腺病毒、乙肝病毒等。

发病机制主要是病毒侵袭引起机体免疫力下降,气机失调,阴阳失衡,导致发热症状的出现。

二、诊断与辨证小儿外感发热一般表现为发热、头痛、咳嗽、流涕、咽痛等症状,体温可达39℃以上。

辨证时要根据儿童的发热症状、舌苔、脉象等综合判断,常见的病证有风热感冒、风寒感冒、暑湿感冒等。

三、常用方剂1.薄荷石膏汤组成:薄荷5克,石膏10克,黄芩10克,甘草3克。

功效:解表清热,宣肺利咽。

适应证:适用于风热感冒、喉咙痛等发热症状较重的病证。

用法用量:煎服。

四、治疗经验1.药物处方的灵活应用对于不同的发病情况和病证类型,罗笑容在临床应用中对方剂进行了灵活的调整,根据具体症状选用合适的药品,以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2.辨证论治罗笑容强调辨证论治的重要性,针对每个患儿的具体症状和体质,进行个体化的方案制定,使治疗更加精准有效。

3.治未病罗笑容注重小儿外感发热的中医预防理念,提倡合理饮食,适度运动,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的发生。

五、疗效评估通过对大量患儿的临床观察和治疗,罗笑容的治疗方案在治疗小儿外感发热方面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发热症状明显缓解,体温逐渐下降,症状消失,患儿恢复正常活动和食欲。

罗笑容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经验是在长期临床实践的基础上总结而得,其独特的辩证施治方法和方剂应用,对于提高治疗效果,缩短病程,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都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治疗小儿外感发热还是需要更多的临床研究和实践验证,以进一步明确其疗效和应用范围。

小儿感冒中药外治研究进展

小儿感冒中药外治研究进展

1 直肠 给药
在 中药外 治中 , 经直肠 给药 的方法使用最 多 , 它能够使中 药有效成分直接通过直肠 中、 下静脉和肛静脉进入体循环 , 可 减少肝脏首过消除效应 , 与静 脉给药类似 。颜志清 … 1 将小 儿 感 冒发热患儿 1 o o 例随机分为观察组 、 对照组各 5 O 例。观察 组采用中药( 金银花 、 生石膏 、 连翘 、 板 蓝根 、 大青叶等) 保留灌
反映了治疗效果 。 现将 近年来 的相参 考。
当的 疗效, 均高于西药对 照组 。 治疗组及 中药对照组治疗 1 d
后热退复发率低 , 仅为 2 1 . 8 %, 远低 于西药对 照组治疗后 复发 率8 4 . 5 %。赵莉等 [ s ] 自拟疏解退热 汤( 金银 花 、 忍冬藤 、 生石 膏、 野菊花 、 玄参等 ) 灌肠 治疗d x J L # b 感发热 , 对照组给予对乙 酰氨基酚混悬液 口服 。治疗组 总有效率为 8 5 . 7 %,对照组为
退热药加药浴组。药浴方药组成为柴胡、 青蒿、 薄荷、 连翘、 荆
芥等 。口服退热药加药浴组则加服泰诺林滴剂 ,两组总有效 率分别 为 5 7 . 8 %和 9 0 . 2 %。退热药加药浴组 即时退 热效 果的
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单纯药浴组 ( P< O . 0 5 ) 。 吕 英豪等[ t 2 ] 将外感 发热患儿分为治疗组 、对照组 ,两组均接受常规西医基础治
药汤剂相当的疗效 , 明显优于西药对 照组 ( P< 0 . O 1 ) 。钟华 … 用 自拟退热方 ( 金银 花、 石膏 、 淡竹 叶、 板蓝根 、 柴胡 、 青蒿 ) 保 留灌肠治疗小儿外感发热 , 对照组采用美林退热 口服液 治疗 , 结果治疗 组退 热起效时 间早于对照组 ,而完全退热时间短于 对照组 ; 治疗组体温反跳率低于对照组 ; 治疗组 总有效率高于

中药内服外用治疗小儿外感发热78例

中药内服外用治疗小儿外感发热78例
接近正 常 ;有效 :用药 7 h内体温 较前 下 降 ,主要症 2 状 减轻 ,异常理化 指标有 所 改善 ;无 效 :用 药 7 h内 2 体温 没有 下降 ,症状 无明显 改善 。 3 2 治 疗 结 果 :见 表 1 . ,治 疗 组 总 有 效 率 9 . , 36
例 ;年龄 最大 1 2岁 ,最小 1 1个月 ,平 均 6 5岁 ;轻 . 度 发热 3 0例 ,中度 发 热 3 3例 ,高 热 1 5例 。对 照 组 7 8例 ,男 4 例 ,女 3 1 7例 ;年龄 最大 1 3岁 ,最小 1 0 个月 ,平均 6 6 ;轻度发 热 2 。 岁 8例 ,中度 发热 3 例 , 7 高热 1 3例 。两组 患 者性别 、年 龄 、病 情 等方 面 比较 , 差 异无显著 性意义 ( >0 0 ) P . 5 ,具 有可 比性 。
阳之体 ,卫 外 不 固 ,易 感 风 邪 。 由于小 儿 纯 阳之体 , “ 阳常有余 ,阴常不足 ” ,且 “ 病 容易 ,传 变迅 速” 发 ,
金 银 花 、鸭 跖 草 、粳 米 各 lg O ,知 母 、地 龙 、钩 藤
感受 外感风 寒 、风 热之邪 后 ,易人 里 化 热 。因此 临床
浙 江 中医 杂志 2 1 00年 9月第 4 卷 第 9期 5
中药 内服外 用治 疗 / 3 t 感 发 热 7 I L, , F 8例
吕 旭 阳
浙 江 省 金 华 市 金 磐 开 发 区 医 院 浙 江 金 华 3 1 1 20 7 关 键 词 外 感发 热 小 儿 中 药 内服 外 用 三 雪 白虎 汤 冰 栀 散
2 治 疗 方 法
对照组 总有效率 7 . 。两组 比较 ,差 异有显 著性 意 95
义 ( < O0 ) P . 5 ,提 示 治 疗 组 疗 效 优 于 对 照 组 。

中药外洗在小儿外感急诊中的应用体会

中药外洗在小儿外感急诊中的应用体会

中药外洗在小儿外感急诊中的应用体会目的:探讨中药外洗在治疗小儿外感高热和咳嗽急诊中的疗效。

方法:对本科2007年6月~2008年11月收治的60例小儿高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药物和物理降温法,治疗组采用中药外洗法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及毒副作用。

结果:治疗组显效21例,有效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3.3%,P<0.05。

结论:中药外洗治疗具有简、便、效、廉和患儿及家属易于接受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标签:中药外洗;外感发热;外感咳嗽;治疗小儿的正常体温:腋下正常温度为36~37℃,一般24 h内,以清晨2:00~6:00体温最低,下午5:00~7:00最高。

当体温超过正常体温0.5℃以上时,称为发热。

临床上按体温高低分4类(均以腋下温度为标准):低热为41℃。

高热是内科、儿科常见急症之一,具有起病急、变化快、并发症较多的临床特点。

多见于各种感染性疾病、急性发热性疾病及各种急性传染病高热阶段,属中医热病范畴。

本院2007年6月~2008年11月采用中药外洗治疗外感高热和咳嗽患儿30例,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高热患儿60例,均来自本院内、儿科急诊,其中,男35例,女25例,发热温度在39.1~40℃之间50例,40℃以上者10例。

年龄为6个月~6岁,平均2.5岁。

病程最长者15 d,最短者3 h,其中有5例发生惊厥,多为细菌感染或病毒合并细菌感染,多数患儿伴有咳嗽症状,临床表现为发热重、面红赤、咽红或肿痛、少汗、舌质红、口渴、苔薄黄、脉浮数。

将该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病程方面均具有可比性,P>0.05。

1.2 治疗方法1.2.1对照组该组患者30例,采用西医常规治疗。

①物理降温:包括头部冷敷、温水擦浴,及酒精擦浴、冷盐水灌肠等方法,头部冷敷适合于一般发热,体温并不特别高的患儿;酒精擦浴适合于发热较高的患儿。

中医外治法在小儿外感发热中的应用

中医外治法在小儿外感发热中的应用

中医外治法在小儿外感发热中的应用张琼;戴新娟;解玲芳【摘要】@@ 外感发热是儿科常见急症之一,易致邪气枭张而壮热,严重者可出现邪热内陷心包或引动肝风等危象.因此,在小儿外感发热的治疗和护理中,选择既安全又有效的治疗方法是防止疾病传变的关键.中医外治法因其具有方法简便、毒副作用小、疗效可靠等特点,受到众多医家和家长的重视.本文回顾该病的治疗现状并作综述如下.【期刊名称】《中国中医急症》【年(卷),期】2011(020)006【总页数】2页(P938-939)【关键词】外感发热;小儿;中医外治【作者】张琼;戴新娟;解玲芳【作者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南京210029;江苏省中医院,江苏南京210029;江苏省中医院,江苏南京21002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54.9外感发热是儿科常见急症之一,易致邪气枭张而壮热,严重者可出现邪热内陷心包或引动肝风等危象。

因此,在小儿外感发热的治疗和护理中,选择既安全又有效的治疗方法是防止疾病传变的关键。

中医外治法因其具有方法简便、毒副作用小、疗效可靠等特点,受到众多医家和家长的重视。

本文回顾该病的治疗现状并作综述如下。

1 小儿外感发热概论小儿外感发热属中医学“感冒”范畴,是小儿最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

小儿感冒的常见病原体可为病毒、细菌、支原体等,其中病毒感染占90%以上,常见的有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鼻病毒、柯萨奇病毒等。

婴幼儿时期因上呼吸道特殊的解剖、免疫特点易患本病,小儿本身的体质情况以及环境因素都是导致疾病发生或使疾病迁延的因素[1-2]。

2 中医外治法的应用中医外治法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

广义的中医外治法泛指除口服给药以外施于体表皮肤(黏膜)或从体外进行治疗的方法。

狭义外治法则指用药物、手法或器械施于体表皮肤(黏膜)或从体外进行治疗的方法,通过经络以调整人体脏腑气血功能,从而扶正祛邪、调整阴阳、治愈疾病。

清代医家吴师机认为外治法“虽治在外,无殊治内”,提出了“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的论断,为中医外治法提供了理论依据。

小儿感冒的中医外治法研究进展

小儿感冒的中医外治法研究进展

小儿感冒的中医外治法研究进展摘要:小孩子年龄较小,在遇到坏天气或者天气转变的时候,常常有可能会出现感冒的问题,小儿感冒治疗若是不及时便很有可能会出现呼吸道感染的问题,不仅影响到小儿的喉咙,还会导致幼儿的身体健康,影响到幼儿后续的可持续发展。

在针对小儿感冒治疗的过程中常常都运用中药外治的方法,既突出了中医的特色和优势,还能够较为客观的反映治疗效果,基于此本文从小儿感冒治疗出发,探索小儿感冒的中医外治法,为进一步的临床应用和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小儿感冒;中药外治;研究过程前言小儿一旦发生感冒必须要治疗,因为小儿的抵抗力还较弱,这个时候若是进行过量的药物治疗,很有可能会出现小儿身体状况抵抗力弱的情况,因此在小儿发生感冒之后,都会采用中药外治的方法,中药外治的方法包括直肠给药、药浴、局部药物、敷贴等方法法。

这些中药外治的方法能够取得良好的疗效,既凸显了中医的特色,还能够通过临床的研究来客观的探索中药治疗的效果,近几年来想发生感冒之后,都会通过中药外治的方法来治疗,因此这项方法也大量运用在临床医药探索中。

一、直肠给药中药外治包括直肠给药的方式,直肠给药在小儿感冒中使用的次数也最多,它能够将中药的成分通过肠道的方式直接进入小儿体内,药物没有经过消化系统就能够将药效发挥到最大。

大多数直肠给药的药物包括金银花,板蓝根等药物,这些药物既不具备过强的治疗效果,能够有效的为幼儿提供一定的保护,还能够大大的增强脂肪给药的治疗效果,中药水煎之后保留灌肠可以达到与口服汤药相等的疗效。

很多小儿在发生了感冒之后,若是直接进行药物治疗,对于治疗的效果并不显著,并且小儿出现外感发热之后,这样子的药物治疗方式并不能够对幼儿进行降温,这个时候就需要通过直肠给药的方式直接将药物输送到肠道中。

对于幼儿感冒来说,煎药服用和直肠给药是相同的效果,甚至采用直肠给药的方式对于治疗幼儿的感冒来说更加重要,小儿一旦出现外感高热,这需要及时的进行直肠给药,如果不进行直传给药,就有可能会很难退烧,需要通过打点滴的方式才能够治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西 壮族 自治 区柳 州 市 妇 幼保 健 院 中 医科 , 西 广 广 关 键 词 : 热 ; 医外 治 法 ; 用 进展 发 中 应 中 图 分 类 号 :2 2 6 文 献 标 识 码 : 文章 编 号 : 0 9 8 2 1 )5— 0 0— 2 R 7. A 1 6— 7 X(0 2 0 0 5 0 0 柳 州 5 50 ) 4 0 1
感发热 的临床观察 [ ] 辽 宁 中医杂志 ,0 6 9 :13— J. 20 ( ) 15
11 4. 5
[0 农秀 明. 1] 中药外敷 涌泉穴 治疗 小儿外 感发 热 5 0例 [ ] J.
中 医外 治 杂志 ,0 8 1 ( ) 1 . 2 0 ,7 5 :1
[ ] 赵 光华 . 2 中药肛 门注入 治疗 d J 发热 的效果 观察 [ ] 青 ,L J.
域 发 展 局 限 的原 因 。 目前 , , L 疗 发 展 趋 势 是 使 用 的药 物 安 dJ治 全、 疗效好、 给药途径方便 、 创伤 少、 痛苦 , x L 无 d J 及家属 能更容 易接 受 。近 年 来 , 医 外 治 疗 法 的 广 泛 运 用 取 得 了 一 定 的疗 效 , 中
1 灌肠 疗 法
本法是近年来应用较多 的外 治方法 , 由于肠 黏膜 吸收药物 充 分 , 吸 收后 不 经 过 肝 脏 而 直 接 进 入 大 循 环 , 免 了 药 物 的 且 避 首 次 过 滤 效 应 , 时 又避 免 了 上 消 化 道 酸 碱 度 和 酶 对 药 物 吸 收 同 的影响 , 以直肠 用药 比 口服 吸收要快 , 所 其吸 收总量 和生 物利 用度也较 口服 为高 , 与静 脉给药 吸收 率和 利用 率相仿 , 具备 且 不需注射 、 胃黏膜不刺激等优点 …。赵光华等 用 中药经肛 对 门注入治疗d J 发热 , 照组用 常规 西药 退热 治疗 , 组疗 效 ,L 对 两 比较 , 显 著 性 差 异 。 刘 玉 玲 等 将 6 有 0例 外 感 发 热 患 儿 随 机
后 退 热作 用 比较 , 疗 组 优 于 对 照 组 , 小 于 1 患 儿 在 各 年 龄 治 且 岁 中疗 效最 佳 。何 平 等 采 用 栀 黄 退 热 散 外 敷 特 定 穴 位 配 合 泰 诺 林 口服 , 退 热 幅 度 和 退 热 持 续 时 间 上 均 优 于 单 用 泰 诺 林 , 在 说 明 栀 黄 退 热 散 具 有 良好 的 退 热 作 用 , 者 合 用 有 协 同 效 应 。农 二 秀明等 用 中药外敷涌泉穴治疗d J # 感发热 5  ̄LI " 0例取得 了 良 好 的 疗 效
3 贴敷 疗 法
将药物研成细末 , 与 各种 不 同的液体 调制 成糊 状制 剂 , 并 敷 贴 于 一 定 的穴 位 患 处 , 治 疗 疾 病 , 中 医 常 用 的 外 治 法 2 l卷第 5期

51 ・
可 是 都 是 在 辅 佐 地 位 , 不 能 开 展 以 中 医 治 疗 为 主 治 法 , 少 能 减 患儿 吃药、 打针 等有创 治疗的痛苦有待于 医者 的进一步研究 。 参 考文献 : [ ] 魏 蕾. ,L F 1 A J # 感发热 的灌 肠治 疗进展 [ ] 现代 中西 医 J. 结 合 杂 志 ,0 12 :0 6—1 2 . 2 1 ,0 12 07
药治疗 , 疗效不甚理想 , 且反复应用抗生素易产生一些药源性疾 病 , ,d J, 长 和发 育 。 中 医治 疗 d J # 感 发 热方 法 多 样 , 影 A  ̄I 的生 ,L b 体温下降平稳 , 温复升率低 , 体 可以标本兼治 , 随证 加减化裁 , 不 良反应少 。可是也有许多 的不足之处 , 比如剂 型的单一 , 汤药煎 服麻烦 , 由于 dJ 天性 造成 服药 困难 , 也 是 造 成 中 医在 儿 科 领 xL 这
5 其 他疗 法
如 刮 痧 、 罐 、 鼻 、 化 等 。张 美 琴 等 采 用 刮 痧 疗 法 辅 拔 滴 雾 助治疗d J g 感发热 10例 , xL b 5 取得 良好 的疗 效。王华兰 等” 刮采 用推拿 与拔罐疗 法治 疗d J # 感 发 热 3  ̄L b 6例 , 取得 了 良好 的疗 效 。王 丽 清 等 采 用捏 脊疗 法 治 疗t J g 感 发 热 , 仅 缩 短 了 l Lb , 不 热程 , 随的流涕 、 嗽、 泻等症状亦较快地改善 、 失。 伴 咳 腹 消
6 小 结 与 展 望
d J # 感 发 热 症 是 A J 时 期 最 常 见 的 疾 病 , 病 率 占儿 科  ̄L l " xL 发
2 中药外用
由 于 中 药 剂 型 单 一 , 药 煎 服 麻 烦 、 且 口味 苦 , 成 患 儿 汤 而 造
疾 病 的 首 位 。其 病来 势 急 , 变 生 他 病 , 易 目前 多 应 用 抗 生 素 等 西


陈赛斌等 临床研究表明 , 中药 敷贴涌 泉穴治疗 d J # 感  ̄Lb
高热退热疗效优于利 巴韦林 , 结合 中药 内服对缓解 咽部充 血、 咳 嗽、 流涕等症状 , 疗效 明显提高 。夏新红等 随机将 2 0例患儿 2 分成d J 退热贴敷脐 治疗组 及复方 阿 司匹林 治疗对 照组 。4h ,L
外感发热是指感受六淫之邪 或者温热 疫毒之气 , 导致 营卫 失和 、 脏腑 阴阳失调 , 出现病理性 体温升高 , 并伴 有一 系列不 同 表现 的临床症状 的外感 病症 , 是儿 科 临床 常见症 状 , 如不 及 时 退热很容易引起患 儿高 热惊 厥、 水 等症状 , 至危 及患 儿生 脱 甚 命 。/ J b b U' 感发热类 同 于现代 医学 之急 性上 呼吸道 感染 引起 的发热 , 多具有起病急 、 病程短 、 传变迅速 的特 点 , 是婴幼儿最常 见 的 急症 。在 治 疗 小 儿 外 感 时 , 医 无 论 是 中 药 内 服 或 是 外 治 中 都 能 取得 较好 的疗 效 , 其 中 医 外 治 法 治 疗 小 儿 外 感 发 热 , 尤 因 其方 法简便 、 毒副作用小 、 疗效可靠 、 患儿易接受 , 而备受 医者及 患儿家长的重视。现就其 中医外治 近况综述如下 。
服药困难 , 为了弘扬 祖 国传统 医学 的优 势 , 越来 越多 的学者 致 力于研究 中药外用 以达到 治疗效 果来 减轻 患儿 治疗及 服药 痛 苦 。解玲芳等 采用 中药 退热 煎剂 足浴法 辅助 治疗 d J # 感  ̄L b 发热 , 结果显示退热快 , 体温不宜复升 , 经济 、 方便且 副作 用小 。
脉 络 , 出 少量 血液 , 放 以外 泄 内 蕴 之 热 毒 , 到 治 疗 疾 病 的 一 种 达
方法 , 具有 消肿 止痛 、 祛风止 痒、 开窍泄热 、 吐止泻 、 镇 通经 活络 之功效 。不 同部位放血也有不 同的功 效 , 在儿科领 域 中多采用 耳尖 、 耳背 、 少商等穴位 居多 。刘 翠瑛 耳尖 放血 治疗小 儿外 感发热 4 6例 , 效 1 显 3例 , 效 2 有 2例 , 效 1 无 1例 , 有 效 率 总 7 .9%。王燕军 等 对 1 6例外感发热患儿实施 3次为 1 6O 2 疗 程的放血治疗 , 疗程内痊愈 6 例 , 效 4 1 1 显 1例 , 效 2 有 l例 , 效 无 3例 , 总有效率为 9 .2% 。胡 爱娥等 应用 针刺放 血治疗 小 76 J,b 发 热 5 l 感  ̄ 0例 , 得 了 较 好 的 疗 效 。孙 丽 峰 毫 针 点 刺 足 取 三里 、 四缝 穴 治 疗 小 儿 外 感 发 热 2 例 , 有 效 率 9 .4% , 明 l 总 52 说 此 法 有 良好 的临 床 疗 效 。
岛 大 学 医 学 院 学 报 ,0 14 3 )3 5—36 20 , (7 :3 3.
[ 1 刘翠 瑛 . 尖放 血 治疗 A J # 感发 热 4 1] 耳 ,L F 6例 临 床观 察 [] 中医儿科 杂志 ,09,15— . J. 20 1 , 6 [2 王 燕 军 , 春 兰. 尖 放 血 治疗 小 J # 感 发 热 16例 1] 李 耳 LF 2 [ ] 辽宁 中医杂志 ,0 6 2 :9 J. 20 ( ) 14—15 9. [ 3 胡爱娥 , 1] 来曼丽. 针刺放血治疗小 儿外感发热 5 0例 [ ] J.
广 西 中 医药 ,0 8 1 :1 2 0 ( )4 .
[ ] 刘 玉玲 . 3 退热合剂保 留灌 肠治疗 d J # 感 发热 3  ̄L F 0例临床 观 察[ ] 新 中医 ,o 2 z . J. z 1( )
[ ] 龚 建明. 4 中药保 留灌肠 治疗 d J g 感发 热 临床观 察 [ ]  ̄L F J. 四川中医 ,0 0 3 :7— 8 21 ()9 9. [ ] 宋立军 . 5 直肠滴 人治疗 小儿 外感 发热 20例 [ ] 中 医外 0 J. 治杂志 ,0 9 1 ( ) 2 . 2 0 ,8 1 :1 [ ] 解玲芳 , 6 王 晶, 张 琼. 中药 退热 煎剂 足浴 法辅 助治疗
d J # 感 发 热 的 疗 效 观 察 [ ] 西 部 中 医 药 ,0 2( ) ,L F J. 21 3 :
6 —6 4 6.
[4 孙丽峰 , 申田. 1] 孙 毫针点刺足 三里 、 四缝穴治疗小 儿外感 发热 2 例 [ ] 针灸临床杂志 ,0 0 1. 1 J. 2 1 :I [ 5 张美琴 , 1] 金 晶. 刮痧疗 法辅助 治疗 ̄J # 感发 热疗效 LF 观察 [ ] 浙江中西 医结 合杂志 ,0 1 3 :8 J. 2 1 ( ) 14—15 8. [6 王 华 兰 , 智 文 . 拿 加 拔 罐 治 疗 小 儿 外 感 发 热 [ ] 中 1] 潘 推 J. 国针 灸 ,0 0 9 :3 . 2 l ( )7 0 [ 7 王丽 清 , 金玲. 1] 葛 捏脊疗 法治疗 A J # 感 发热临床 观察 ,L F [ ] 河南 中医学院学报 ,0 6 5 :7 J. 20 ( )4 . 收 稿 日期 :0 2一 7 l 2 l o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