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彩虹的形成》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比赛讲课获奖教案
大班科学活动《彩虹的形成》教案精选

大班科学活动《彩虹的形成》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大班科学领域,教材为《幼儿科学探索》第五单元《色彩的世界》中的第十七节《彩虹的形成》。
详细内容包括:了解彩虹的形成原理,认识彩虹的色彩组成,通过实验观察彩虹的出现过程,探讨彩虹与天气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彩虹的形成原理,知道彩虹是由阳光和水滴共同作用产生的。
2. 培养幼儿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激发他们对科学现象的兴趣。
3. 培养幼儿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彩虹形成原理的理解,彩虹色彩的识别。
2.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观察彩虹的形成过程,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彩虹模型、水滴模型、手电筒、白色画纸、镜子、彩色笔。
2. 学具:每组一个透明水杯、一根吸管、一面镜子、一张白色画纸。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出示彩虹模型,引导幼儿观察彩虹的色彩和形状,激发他们对彩虹的兴趣。
2. 例题讲解:教师通过讲解,让幼儿了解彩虹的形成原理,知道彩虹是由阳光和水滴共同作用产生的。
3. 实验观察:a. 每组幼儿将透明水杯装满水,用吸管滴入几滴水滴模型中的水滴。
b. 教师用手电筒照射水杯,让幼儿观察水杯中出现的彩虹。
c. 教师引导幼儿用镜子将阳光反射到水杯中,观察彩虹的形成过程。
4. 随堂练习:教师发放白色画纸和彩色笔,让幼儿动手绘制自己观察到的彩虹。
六、板书设计1. 彩虹的形成原理2. 彩虹的色彩组成3. 彩虹与天气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天气,寻找彩虹出现的时机,记录下来并与家人分享。
2. 答案:彩虹出现在雨后放晴的时刻,阳光照射到空中的水滴上,形成了美丽的彩虹。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让幼儿直观地观察到彩虹的形成过程,提高了他们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但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幼儿安全使用镜子等工具。
2. 拓展延伸:让幼儿了解其他与天气相关的自然现象,如雨、雪、雾等,培养他们热爱自然、关注天气变化的意识。
大班科学活动《彩虹的形成》教案

一、活动目标1. 让幼儿了解彩虹的形成原因,知道彩虹是由太阳光通过雨滴折射、反射和色散形成的。
2. 通过观察、实验和讨论,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思考力和表达能力。
3. 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幼儿探索自然现象的欲望。
二、活动准备1. 教具:彩虹图片、阳光模型、雨滴模型、实验材料(水、玻璃棒、食用色素)2. 学具:每人一份实验材料包(两个玻璃棒、一瓶水、两种颜色的食用色素)三、活动重难点1. 活动重点:让幼儿了解彩虹的形成原因,知道彩虹的七种颜色。
2. 活动难点:让幼儿通过实验观察到彩虹的形成过程,并能用语言表达出来。
四、活动过程1. 导入:出示彩虹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彩虹的颜色和形状,激发幼儿对彩虹的兴趣。
2. 基本部分:a. 讲解彩虹的形成原因,用阳光模型和雨滴模型演示彩虹的形成过程。
b. 分组实验:让幼儿自己动手实验,观察彩虹的形成过程,并用语言描述。
c. 讨论:让幼儿分享自己的实验结果,引导幼儿说出彩虹的七种颜色。
3. 巩固部分:a. 游戏:彩虹颜色接龙,巩固幼儿对彩虹颜色的记忆。
b. 绘画:让幼儿用自己的双手画出彩虹,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
五、活动延伸1. 家园共育:让幼儿回家后,与家长一起观察雨后的天空,寻找彩虹的踪迹。
2. 环境创设:在班级自然角设置彩虹主题展示区,让幼儿展示自己的绘画作品。
3. 课程延伸:开展“大自然的色彩”主题活动,让幼儿探索自然界中的颜色变化。
六、活动步骤1. 准备实验材料,确保每个幼儿都有一份实验材料包。
2. 组织幼儿在教室内坐下,介绍今天的学习内容:彩虹的形成。
3. 通过展示彩虹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彩虹的颜色和形状。
4. 讲解彩虹的形成原因,用阳光模型和雨滴模型演示彩虹的形成过程。
5. 分组实验:让幼儿自己动手实验,观察彩虹的形成过程,并用语言描述。
七、活动注意事项1. 确保实验材料安全无毒,适合幼儿使用。
2.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密切观察幼儿的操作,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大班科学活动《彩虹的形成》教案

大班科学活动《彩虹的形成》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大班科学领域,教材为《幼儿科学探索》,具体章节为第二单元“色彩的世界”,第5节“彩虹的形成”。
内容详细涉及彩虹的形成原理、彩虹的色彩顺序以及生活中彩虹现象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彩虹的形成原理,认识彩虹的色彩顺序。
2. 培养幼儿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激发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
3. 培养幼儿合作、分享的良好品质,提高幼儿的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彩虹形成原理的理解。
教学重点:彩虹的色彩顺序和观察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彩虹模型、彩色笔、白纸、水盆、喷壶、小石子。
学具:彩笔、白纸。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出示彩虹模型,引导幼儿观察并提问:“你们见过彩虹吗?它是什么样子的?它的颜色有什么特点?”通过讨论,激发幼儿对彩虹的兴趣。
2.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彩虹的形成过程,讲解彩虹的原理,引导幼儿了解彩虹是由阳光通过水滴折射、反射形成的。
3. 随堂练习(10分钟)教师发放白纸和彩笔,让幼儿按照彩虹的色彩顺序进行绘画,巩固彩虹的色彩顺序。
4. 互动环节(10分钟)将幼儿分成小组,每组一个水盆、喷壶和小石子。
教师引导幼儿通过喷水、观察石子折射阳光形成彩虹,培养幼儿观察和团队协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彩虹的形成原理2. 彩虹的色彩顺序:红、橙、黄、绿、蓝、靛、紫3. 观察彩虹的方法:阳光、水滴、折射、反射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画出你见过的彩虹,并标注色彩顺序。
2. 答案:彩虹的色彩顺序为红、橙、黄、绿、蓝、靛、紫。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形式,让幼儿了解了彩虹的形成原理和色彩顺序。
课后,教师应关注幼儿作业完成情况,了解幼儿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在拓展延伸方面,可以引导幼儿关注生活中的彩虹现象,激发幼儿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同时,鼓励家长参与幼儿的学习过程,共同探索彩虹的奥秘。
2024年大班科学活动《彩虹的形成》教案

《2024年大班科学活动《彩虹的形成》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幼儿了解彩虹的形成原理,知道彩虹是由阳光、雨滴和空气共同作用产生的。
2.培养幼儿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
3.激发幼儿对自然科学的探究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让幼儿掌握彩虹的形成原理。
2.教学难点:如何生动形象地讲解彩虹的形成过程。
三、教学准备1.教具:玻璃瓶、水、镜子、手电筒、透明塑料板、剪刀、胶带、彩纸等。
2.环境布置:教室内布置成彩虹主题,挂上彩虹图片,营造氛围。
四、教学过程1.导入(1)教师出示一张彩虹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并提问:“这是什么?你们在哪里见过彩虹?”2.基本原理讲解(1)教师用玻璃瓶、水、镜子、手电筒等教具,演示阳光射入水滴时发生的光的折射、反射和色散现象。
(2)教师讲解彩虹的形成原理:阳光射入雨滴,发生折射,然后在雨滴内部发生反射,再次折射出来,形成彩虹。
3.动手操作(1)教师发放材料,指导幼儿用透明塑料板、剪刀、胶带等制作一个简单的彩虹模型。
(2)教师协助幼儿完成彩虹模型的制作,并讲解注意事项。
(3)幼儿展示自己的彩虹模型,互相交流制作心得。
4.拓展延伸(1)教师出示一张彩虹光谱图,引导幼儿认识彩虹的七种颜色。
(2)教师讲解彩虹在不同时间和地点出现的原因,如早晨的彩虹、傍晚的彩虹等。
(2)教师提问:“你们觉得彩虹美丽吗?为什么?我们应该如何保护环境,让彩虹更加美丽?”五、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画一画你见过的彩虹。
2.和家人一起查找资料,了解彩虹的更多知识。
六、教学反思1.在讲解彩虹形成原理时,尽量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让幼儿更容易理解。
2.在动手操作环节,关注每个幼儿的操作情况,确保每个幼儿都能完成彩虹模型的制作。
3.在课后作业环节,鼓励幼儿与家人共同完成,增进亲子关系,同时让幼儿在家庭环境中巩固所学知识。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掌握彩虹的形成原理在基本原理讲解环节,可以这样设计对话和要点:(1)教师演示:“大家看,当阳光穿过玻璃瓶里的水时,发生了什么变化?”幼儿观察并回答:“光线弯了!”教师:“没错,这就是光的折射。
大班科学活动《彩虹的形成》教案

大班科学活动《彩虹的形成》教案一、活动目标1. 引导幼儿观察和了解彩虹的形成过程。
2. 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3. 培养幼儿的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
4. 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二、活动准备1. 彩虹图片若干张2. 白色卡片3. 透明胶带4. 画笔、颜料等绘画材料5. 音乐播放设备三、活动过程1. 导入:播放儿歌《彩虹桥》,引导幼儿欣赏彩虹的歌曲,激发幼儿对彩虹的兴趣。
2. 观察彩虹:展示彩虹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彩虹的颜色和形状,让幼儿说出彩虹的特点。
3. 彩虹形成的原因:讲解彩虹形成的原因,让幼儿了解彩虹是由太阳光通过水珠折射而成。
4. 彩虹绘画:分发白色卡片和绘画材料,引导幼儿用颜料在卡片上画出彩虹,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
5. 作品展示:让幼儿将自己的作品贴在彩虹树上,形成一个彩虹树,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四、活动延伸1. 彩虹游戏:组织幼儿进行彩虹游戏,如彩虹连线、彩虹接力等,让幼儿在游戏中体验彩虹的乐趣。
2. 家庭作业:让幼儿回家后,与家长一起观察天空中的彩虹,并拍摄照片,下次活动分享。
通过本次活动,幼儿了解了彩虹的形成原因和特点,培养了幼儿的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
通过绘画和游戏环节,培养了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
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应及时关注幼儿的反应,调整教学方法,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
六、活动物质准备彩虹形成实验材料(如水、透明塑料杯、食用色素)彩虹颜色卡片彩虹排序游戏道具(如不同颜色的小球或图片)彩虹相关书籍投影仪和幕布七、活动实施步骤1. 彩虹实验:教师演示彩虹形成实验,让幼儿观察并解释彩虹是如何形成的。
2. 彩虹颜色认知:通过彩虹颜色卡片,教授幼儿彩虹的七种颜色(红、橙、黄、绿、蓝、靛、紫)。
3. 彩虹排序游戏:组织幼儿进行彩虹颜色排序游戏,巩固颜色认知。
4. 小组讨论:让幼儿分成小组,讨论彩虹在不同天气和时间里的变化。
5. 故事时间:讲述一个关于彩虹的故事,增强幼儿对彩虹的兴趣。
大班科学活动《彩虹的形成》教案精选

大班科学活动《彩虹的形成》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大班科学领域,教材为《幼儿园科学教育指导纲要》中“光与色彩”章节,详细内容为“彩虹的形成”。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彩虹的成因,知道光的色散现象。
2. 培养幼儿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激发他们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
3. 培养幼儿合作、分享的品质,提高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彩虹的成因及光的色散现象。
2. 教学重点:培养幼儿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彩虹模型、白纸、水盆、镜子、七色板。
2. 学具:画纸、彩笔、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教师展示彩虹模型,引导幼儿观察并提问:“你们见过彩虹吗?彩虹是什么样的?”(2)请幼儿分享自己见过的彩虹,讨论彩虹的颜色和形状。
2. 例题讲解:(1)教师用白纸、水盆、镜子等教具演示彩虹的形成过程,讲解光的色散现象。
(2)通过七色板,让幼儿直观地了解彩虹的七种颜色。
3. 随堂练习:(1)让幼儿用彩笔在画纸上画出自己心中的彩虹。
(2)分组讨论,每组选一名代表分享自己的作品,并解释彩虹的成因。
六、板书设计1. 彩虹的形成光→ 雨水→ 反射、折射→ 彩虹2. 彩虹的七种颜色:红、橙、黄、绿、蓝、靛、紫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画一画你见过的彩虹,并解释其成因。
2. 答案:(1)画纸上一条弧形的彩虹,下方标注七种颜色。
(2)文字解释:彩虹是太阳光穿过雨滴时,发生折射、反射而形成的。
阳光经过折射后,分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形成了美丽的彩虹。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应关注幼儿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他们对彩虹成因的理解程度,针对幼儿的疑问进行解答,提高教学质量。
2. 拓展延伸:(1)组织户外活动,让幼儿观察真实的彩虹。
(2)开展家庭作业,让幼儿与家长一起探讨彩虹的成因,增强亲子互动。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
大班科学活动《彩虹的形成》教案精选

大班科学活动《彩虹的形成》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大班科学领域,教材为《幼儿科学探究活动指导手册》第四章“光与色彩”中的第二节“彩虹的形成”。
详细内容包括:了解彩虹的成因,探究阳光与水珠的相互作用,认识彩虹的色彩顺序,了解自然界中的光现象。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幼儿了解彩虹的形成原理,掌握彩虹的色彩顺序。
2. 能力目标:培养幼儿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提高幼儿对科学现象的探究兴趣。
3. 情感目标:激发幼儿对大自然科学的热爱,培养幼儿合作交流的良好品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彩虹形成原理的理解。
教学重点:彩虹的色彩顺序及光与色彩的相互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彩虹模型、喷壶、水、阳光、白板、彩色粉笔、教学课件。
幼儿准备:水彩笔、画纸、透明胶带。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1)教师带领幼儿观察户外阳光下的彩虹模型,激发幼儿对彩虹的好奇心。
(2)引导幼儿讨论彩虹的形状、颜色等特点,为学习彩虹的形成打下基础。
2. 例题讲解(10分钟)(1)教师用课件展示彩虹的成因,解释阳光与水珠的相互作用。
(2)讲解彩虹的色彩顺序,使幼儿掌握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
3. 随堂练习(10分钟)(1)教师指导幼儿用透明胶带制作“彩虹桥”,观察彩虹的色彩变化。
(2)幼儿用水彩笔在画纸上画出自己观察到的彩虹,加强记忆。
4. 小组讨论(5分钟)(1)幼儿分组讨论彩虹的形成原理及色彩顺序。
(2)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提高幼儿的表达能力。
(2)引导幼儿思考:除了彩虹,还有哪些自然现象是由光与色彩相互作用产生的?六、板书设计1. 彩虹的形成原理2. 彩虹的色彩顺序:红、橙、黄、绿、蓝、靛、紫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画一画你看到的彩虹。
2. 答案:幼儿根据自己观察到的彩虹,用水彩笔在画纸上完成作品。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幼儿对彩虹的形成原理和色彩顺序掌握较好,但部分幼儿在画彩虹时颜色搭配不够准确,需要在下次教学中加强指导。
大班科学活动《彩虹的形成》教案

大班科学活动《彩虹的形成》教案一、活动目标1. 让幼儿观察彩虹的颜色,知道彩虹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组成的。
2. 引导幼儿探索彩虹形成的原理,让幼儿了解彩虹是由于阳光射到空中接近球形的小水滴,造成色散及反射而成。
3. 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幼儿观察自然现象的欲望。
二、活动准备1. 彩虹图片若干张2. 透明水杯、水、彩笔3. 科学实验材料:水、食用色素、塑料杯、吸管4. 音乐CD《彩虹色的花》三、活动过程1. 导入:出示彩虹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彩虹的颜色,让幼儿说一说彩虹是由哪些颜色组成的。
2. 探索彩虹形成的原理:通过科学实验,让幼儿了解彩虹是由于阳光射到空中接近球形的小水滴,造成色散及反射而成。
3. 延伸活动:让幼儿用彩笔在透明水杯中画出彩虹,观察彩虹在水中的现象。
四、活动注意事项1. 在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幼儿积极参与,鼓励幼儿表达自己的观点。
2. 在科学实验环节,教师要确保幼儿的安全,注意事项要讲清楚。
3. 活动结束后,要让幼儿把自己的作品展示出来,增强幼儿的成就感。
五、活动评价1. 幼儿能否说出彩虹的颜色组成。
2. 幼儿在科学实验中是否能积极参与,了解彩虹形成的原理。
3. 幼儿在延伸活动中是否能发挥想象,创作出有趣的彩虹作品。
六、活动步骤1. 准备材料:每个孩子一个透明塑料杯、一筒食用色素、一杯水、一根吸管。
2. 实验开始前,教师向孩子解释实验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3. 孩子们按照教师的指导,将食用色素滴入水杯中,搅拌均匀。
5. 把装满水滴的塑料杯放在阳光下,观察彩虹的形成。
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向孩子讲解彩虹的形成原理和实验步骤。
2. 演示法:教师进行实验操作,孩子观察并学习。
3. 探索法:孩子通过操作实验,探索彩虹形成的原理。
八、活动延伸1. 邀请家长参与:邀请家长来园观看孩子的实验成果,增进家园联系。
2. 制作彩虹画:让孩子用自己的方式,用画笔和颜料在纸上画出彩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彩虹的形成》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比
赛讲课获奖教案
一、活动题目
彩虹的形成
二、活动目标
通过观察,使幼儿了解彩虹是由哪七种颜色组成的以及如何形成的。
培养幼儿的观察和操作能力。
三、适用对象
5~6岁幼儿。
四、活动所需资源
彩虹图片、塑胶盆、小镜子、方形鱼缸、纸等。
五、活动过程
引入:小朋友,夏天雷雨过后,有时天空中会出现一座七彩桥,你
们知道那是什么吗?(彩虹)
看一看,彩虹是由哪几种颜色组成的?
(1)彩虹是由七种颜色组成的。
(2)彩虹的颜色是红、橙、黄、绿、蓝、靛、紫。
探究的问题:怎样做出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