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考文言文鉴赏
高考文言文赏读:迢迢征路火山东,山上孤云随马去

高考文言文赏读:迢迢征路火山东,山上孤云随马去火山云歌送别岑参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
火云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
平明乍逐胡风断,薄暮浑随塞雨回。
缭绕斜吞铁关树,氛氲半掩交河戍。
迢迢征路火山东,山上孤云随马去。
【译文】火山高高耸立在赤亭口,五月的火山上空火云厚。
火云铺山盖岭凝滞不开,方圆千里鸟儿不敢飞来。
火云清晨刚被胡风吹断,到傍晚又随着塞雨转回。
回环缭绕吞没了铁关树,蒸腾弥漫半掩了交河戍。
你迢迢征途在那火山东,山上孤云将随你向东去。
【注释】火山:指火焰山,在今新疆,横亘于吐鲁番盆地的北部,西起吐鲁番,东至鄯善县境内,全长160公里,火焰山主要为红砂岩构成,在夏季炎热的阳光照耀下,红色砂岩熠发光,犹如阵阵烈焰升腾,故名火焰山。
突兀:高耸的样子。
赤亭:即今火焰山的胜金口,在今鄯善县七克台镇境内,为鄯善到吐鲁番的交通要道。
火云:炽热的赤色云。
乍:突然。
逐:随着。
胡风:西域边地的风。
薄暮:接近天黑时。
浑:还是。
缭绕:回环旋转的样子。
铁关:铁门关,故址在新疆境内。
氛氲:浓厚茂盛的样子。
交河:地名,在今新疆境内。
戍:戍楼。
【鉴赏一】这首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九十九,是一首送别之作。
在这首诗中,“云”是诗人歌咏的对象,也是贯穿全诗的线索。
“火山”二字首先刺激人的审美欲望,把人的注意力拉引到辽远壮阔的塞外。
此诗前四句连贯而下,以让人目不暇接的速度把火山火云推到人们面前。
一二句都以“火山”开头,第三句以“火云”起始承接第二句尾,三句中凡四次出现“火”字,描写的笔锋在“山”“云”上腾挪,让人感到诗人在这种奇异的现象面前兴奋不已。
“满山凝未开”从正面具体展现火山云的外观,主体感强。
“飞鸟千里不敢来”紧接着从侧面渲染这外观的奇异可惧。
火山云的形象便鲜明突出。
夸张中已为下文送人经过火山做了铺垫。
前四句是大笔勾勒,目的在于让人得到火山云的总体印象。
次四句笔锋一顿,转写火山云的动态。
“平明乍逐胡风断,薄暮浑随塞雨回”,说这些火山云早上刚被风吹散,傍晚又随雨重新聚集起来。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古代诗文阅读练习(19)(共两组16题,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高考语文古代诗文阅读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1)愿深思变异之由,修政之阙,致民之安。
(4分)(2)为今之计,朝斯夕斯,非是二者不务,数年之后,庶其有济!(4分)5.请结合本文和《谏太宗十思疏》,概述奏疏的基本特点。
(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出自《红楼梦》的古诗,完成6~7题。
咏白海棠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①,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注释]①缟袂:白绢做成的衣服。
苏轼曾用“缟袂”喻花。
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句“半卷”“半掩”表现了赏花人和白海棠有一定距离,为后续描写白海棠之美做铺垫。
B.第二句无理而妙,把冰碾碎作为花土,用玉盆做花盆,借这样的生长环境写出白海棠的特点。
C.颔联巧用拟人,别具神韵,“偷来”句写白海棠的色泽娇艳,“借得”句写白海棠的精神品格。
D.颈联用“月窟仙人”和“秋闺怨女”的形象来烘托白海棠,赋予白海棠以神秘和悲愁的色彩。
7.从诗歌的内容和情感可以推断出这首诗的“作者”是林黛玉,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分)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1)《论语》中“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的选才纳言观点与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相似,成为初唐治国方略。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体现这座庞大的宫殿依山势而设计、结构精巧的特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数字在诗歌中特别常见,请你选取任意两句带数字的诗句,如(2)臣闻:善为国者,内固其威,而外重其权。
(4分)5.选文中,范雎从哪几个方面进谏秦王?请简要概括。
高考必背文言文加翻译

高考必背文言文加翻译导语:高考是一门科学,有其自身的规律,把握规律,成功将水到渠成,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高考必背文言文加翻译,一起来看看吧。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初中学生必背文言文(80篇之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孟子说:“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三里的小城,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天气时令的有利条件了,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精良,粮食不是不多,但守城者弃城而逃走,这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大。
”“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都会背叛他。
帮助他的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
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人,所以施行仁政的人要么不作战,作战就一定胜利。
”2、与朱元思书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高考真题必刷】2023年高考真题——文言文阅读(议论杂记类)

2023年高考真题——文言文阅读(议论杂记类)(2023·新高考Ⅰ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韩非子A云夫子B善之C引D以张本E然F后难之G岂有H不似哉?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围,指被围困,“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的“举”表示被选拔,两者用法相同。
B.劝,指鼓励、劝勉,与《兼爱》“不可以不劝爱人”中的“劝”词义不相同。
C.具臣,文中与“有功”相对,是指没有功劳的一般人臣,具体就是指高赫。
D.诬说,指没有事实依据的胡说妄言,与现在所说的“诬蔑之辞”并不一样。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主上设置有关法令,令行禁止,群臣不敢越职侵权,也没有了奸诈之心,他们履职行事,有了功劳就能得到赏赐,韩非认为这样才叫“善赏罚”。
B.在武臣看来,韩非与孔子观点不同的地方很多,在遏奸劝善等方面,韩非不一定就不对,孔子也不一定就合理,韩非也可以称得上是当世圣人。
C.世人说到高必定会以上天作比,说到低必定会以深渊作比,他们常通过引经据典、援用圣贤来成就自己,使自己更加贤能,以争取民众的信任。
D.子鲋对韩非之类的诸子学说闭口不言,充耳不闻,而武臣却深信不疑,进而怀疑圣人,子鲋对此深感失望,认为武臣是见识短浅,不明大道。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
(2)请略说一隅,而君子审其信否焉。
14.子鲋用以批驳韩非的事实依据是什么?【答案】10.CEG 11.B 12.C13.(1)我的大臣们都对我有高傲轻慢的意思,只有高赫没有失掉君臣之间的礼节,所以先奖赏他。
(2)请允许我简略地说其中的一小部分,您来仔细考察它真实与否。
14.赵襄子奖赏群臣时,孔子已经去世许多年,不可能对此表达意见。
高考真题文言文及答案解析

高考真题文言文及答案解析近年来,高考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文言文题目,这给很多学生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因此,掌握文言文的解题技巧和答案解析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针对几道典型的高考文言文题目,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解答。
一、《汉宫秋朝》中“宫中多鸟,苍鸣高唳,出虞侯者;又与舟人语曰:‘子以深请后者’”。
根据上下文可以推断,“深请后者”的“深请”指的是()。
A.谦恭的请求B.迟到的拜访C.远道而来的人D.尊敬的问候答案:B.迟到的拜访解析:根据上下文可以推断,舟人说的“子以深请后者”是在对方到达宫中后引起了鸟群的鸣叫,由此可以推断“深请”是指迟到的拜访。
因此,答案为B。
二、《楚辞·招魂》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中的“一览众山小”表达了以下哪种情感?A.豪情万丈B.自傲和狂妄C.自由奔放D.心旷神怡答案:D.心旷神怡解析:文中描述了作者的豪情壮志,意图凌驾于众山之上,俯瞰群峰。
而“一览众山小”一句则表达了登上顶峰后所感受到的宽广视野和心旷神怡的情感。
因此,答案为D。
三、《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陈胜、吴广发动起义,请到受皇帝严重打击的屈原出山帮助,他回答:“文王既没,迁殷社稷;武王既没,放周百姓;亦几丧嫡。
”请问,下列与文中“亦几丧嫡”表达意思相近的成语是()。
A.茅塞顿开B.业已改变C.鞭长莫及D.势单力孤答案:D.势单力孤解析:文中的“亦几丧嫡”意为失去祖先的家业,引申为失去亲人、失去支持者,形容人孤立无助。
而“势单力孤”则是与“亦几丧嫡”意思相近的成语,表示一个人在行动或斗争中处境孤立,力量薄弱。
因此,答案为D。
四、《文心雕龙·例见论》中提到“孙、吴并争天下,诗富战辞”。
这句话说明了以下哪种现象()。
A.孙、吴两国文化盛行B.孙、吴两国在诗歌创作上的争端C.孙、吴两国在战争中富有文化内涵D.孙、吴两国在战争中增加了烦恼答案:C.孙、吴两国在战争中富有文化内涵解析:文中提到的“孙、吴并争天下,诗富战辞”意为孙、吴两国在争夺天下的战争中,诗歌歌颂了战争的辉煌和悲壮,显示了吴地文化的繁盛和战争中所包含的文化内涵。
高考语文古诗文的解读技巧

高考语文古诗文的解读技巧高考语文中,古诗文一直是让许多同学感到头疼的部分。
它们年代久远,语言表达方式与现代有很大差异,理解起来颇有难度。
但只要掌握了一些有效的解读技巧,就能让我们在面对古诗文时更加从容自信。
首先,要读懂古诗文,就得先过字词关。
古代汉语的词汇和语法与现代汉语有诸多不同,这就需要我们积累常见的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比如“之”“乎”“者”“也”等虚词,它们在不同的语境中有着不同的用法和意义。
实词方面,像“走”在古代是“跑”的意思,“妻子”指的是妻子和儿女。
只有准确理解了这些字词的含义,才能读懂句子,进而理解整篇文章。
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也是至关重要的。
每一位诗人、词人都生活在特定的时代,他们的作品往往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和个人的境遇、情感。
比如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他的诗作多表达对民生疾苦的关怀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而李白则生活在盛唐时期,其作品常常充满豪放洒脱的气概。
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政治主张以及所处时代的特点,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们作品的深层含义。
古诗文的体裁多样,有诗、词、曲、赋等等。
不同的体裁有着不同的特点和规律。
例如,律诗讲究平仄、押韵和对仗;词则有固定的词牌和格律。
熟悉各种体裁的特点,有助于我们从形式上把握作品,进而更深入地理解其内容。
在解读古诗文时,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
这些关键语句往往能够体现作者的主旨和情感。
比如在诗歌中,常常会有抒情句、议论句或者用典的句子,它们往往是理解整首诗的突破口。
同时,还要注意诗歌中的意象。
意象是作者用来寄托情感和表达思想的载体,像明月常常寄托思乡之情,梅花象征着高洁的品质。
对于文言文,要注重断句。
正确的断句能够帮助我们准确理解句子的意思。
可以根据语法结构、虚词以及对称句式等来进行断句。
比如“夫战勇气也”,“夫”是发语词,这里应该断开。
此外,反复诵读也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通过诵读,能够感受古诗文的韵律之美,增强语感,从而更好地理解文意。
文言文高考满分作文欣赏

文言文高考满分作文欣赏导读: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文言文高考满分作文欣赏,欢迎阅读。
篇一:大同世界,焉能忘本? 是日高考,书“大同世界,焉能忘本?”,感慨系之,故作此文。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时维六月,序属仲夏。
榴花绽红,清荷吐绿,轻舟晚楫香风细;鸳鸯戏水,白鹤亮翅,柳枝摇曳湖水平。
乘假日,风吹衣袂,花迎树阴;望繁星,夏解人意,月又明空。
忆往昔,唐风宋韵,过长街十里,尽是人间繁华;叹而今,闾阎扑地,皆为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何缺青雀黄龙之舳。
于是余有叹焉,斯大同盛世,风声竹声钟磬声,声声自在;山色水色烟霞色,色色怡人。
呜呼!陶陶然之乐哉。
然则,大同盛世,焉能忘本?子为猫,本在捉鼠;子为人,本在图学。
倘若忘本,将何以立身治国,何以齐家平天下?不为学者,学书学事学志气,枉费七尺之躯;不为图者,图家图民图天下,怎称炎黄子孙?学为本,终身勿忘。
忘本者,如离江之水,无以致远;忘本者,若无泽之鉴,岂能一用?故大同盛世,尤不能忘本也。
追先贤,一代风骚,长剑天涯,酒过三巡还依旧,笑星醉春风;勉吾辈,义气书生,笔走龙蛇,大鹏一日乘风起,直上九万里。
且夫大同盛世,儒雅书生,春风得意,何曾闻失路之人?昔精忠岳将,悲故土,一去沃野遭掠戮,伤哀怨痛深藏处。
忍堪回首,国无路,泱泱中华如何复?悲乎!今大同盛世,楼高但凭云飞过,水深且任鱼纵横;英雄侠肝义胆,神游五湖四海;君子风度翩翩,静对天地变幻。
十里碧阴,亭中谁在斗奇葩?才子风流,六丈高楼,听风听雨听天下,心怀广宇。
大同盛世,无战火之忧,无贫寒之苦,学而优则仕,不曾闻失路之人。
我莘莘学子,幸遇时机,尤当图学治国,不可忘本。
猫捉鼠,人图学,此天之道也。
呜呼!闲书草草,幸承恩于盛世;抛砖引玉,是所望于群英。
随赋对联一则,勉吾学子,闻鸡晨舞剑,悬梁夜读书。
大同盛世,尤不能忘本。
看英雄,侠肝义胆,扭乾坤傲宇宙,笑傲苍穹,名垂千古,挥洒磅礴气势。
高中经典文言文赏析五篇

【导语】⽂⾔⽂⼀直是⾼中语⽂考试中⾮常重要的⼀部分,⼀篇篇经典的古⽂都是中国古典⽂学上的瑰宝。
下⾯是⽆忧考分享的⾼中经典⽂⾔⽂赏析五篇。
欢迎阅读参考!【篇⼀】⾼中经典⽂⾔⽂赏析 兰亭集序/兰亭序 王羲之〔魏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峻岭,茂林修⽵;⼜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列坐其次。
虽⽆丝⽵管弦之盛,⼀觞⼀咏,亦⾜以畅叙幽情。
是⽇也,天朗⽓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骋怀,⾜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之相与,俯仰⼀世,或取诸怀抱,悟⾔⼀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快然⾃⾜,不知⽼之将⾄。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云:“死⽣亦⼤矣。
”岂不痛哉!(不知⽼之将⾄⼀作:曾不知⽼之将⾄) 每览昔⼈兴感之由,若合⼀契,未尝不临⽂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死⽣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悲夫!故列叙时⼈,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
赏析 《兰亭集序》,⼜题为《临河序》、《禊帖》、《三⽉三⽇兰亭诗序》等。
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三⽉三⽇,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与友⼈谢安、孙绰等四⼗⼀⼈会聚兰亭,赋诗饮酒。
王羲之将诸⼈名爵及所赋诗作编成⼀集,并作序⼀篇,记述流觞曲⽔⼀事,并抒写由此⽽引发的内⼼感慨。
这篇序⽂就是《兰亭集序》。
此序受⽯崇《⾦⾕诗序》影响很⼤,其成就⼜远在《⾦⾕诗序》之上。
⽂章⾸先记述了集会的时间、地点及与会⼈物,⾔简意赅。
接着描绘兰亭所处的⾃然环境和周围景物,语⾔简洁⽽层次井然。
描写景物,从⼤处落笔,由远及近,转⽽由近及远,推向⽆限。
先写崇⼭峻岭,渐写清流激湍,再顺流⽽下转写⼈物活动及其情态,动静结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风· 周南· 关雎》
• • • • 关关雎鸠⑴,在河之洲⑵。窈窕淑女⑶,君子好逑⑷。 参差荇菜⑸,左右流之⑹。窈窕淑女,寤寐求之⑺。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⑻。悠哉悠哉⑼,辗转反侧⑽。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⑾。
•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⑿。窈窕淑女,钟鼓乐之⒀。 关关和鸣的雎鸠,相伴在河中小洲。美丽贤淑的女子,真是君子好配偶。 参差不齐的荇菜,左边右边不停采。美丽贤淑的女子,梦中醒来难忘怀。 美好愿望难实现,醒来梦中都思念。想来想去思不断,翻来覆去难入眠。 参差不齐的荇菜,左边右边不停摘。美丽贤淑的女子,奏起琴瑟表亲爱。 参差不齐的荇菜,左边右边去拔它。美丽贤淑的女子,鸣钟击鼓取悦她。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借“枝”与“知”的谐音双关关系做文章的比兴手法,也是《诗经》所惯用的。
如《卫风·芄兰》“芄兰之支,童子佩觽;虽则佩觽,能不我知”
• 芄(wán)兰:兰草名,一名萝藦,亦名女青,蔓生,断之有白汁,嫩者可食,荚实倒垂如锥形。
• 支:借作“枝”。 • 觿(xī):用兽骨制成的解结用具,形同锥,似羊角,也可为装饰品。本为成人佩饰。童子佩戴,是成人的 象征。
如何学好文言文
• 一、把握课本,扎实文言文基础。平时的文言文学习,一定要熟练掌握 课本中所出现的知识点:
• • • 1、字音,包括多音字和异读字。 2、词义,包括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 3、文言句式,包括特殊句式等。
• 二、语文教材强调文言文的朗读、背诵,其意图是让学生通过多读多背 来掌握文言知识,理解文意,培养语言感悟能力。诵读可分四步进行:
• 能:乃,于是。一说“宁”“岂”。知:智,一说“接”。
• 容、遂:舒缓悠闲之貌。一说容为佩刀,遂为佩玉。 • 悸:本为心动,这里形容带下垂、摆动貌。 • 韘(shè):用玉或象骨制的钩弦用具,著于右手拇指,射箭时用于钩弦拉弓,即扳指。
• 甲(xiá):借作“狎”,戏,亲昵。一说长也。
此诗两章开篇都以“芄兰”枝叶起兴,描述女诗人眼中“童子”的年幼无知。因为芄兰的荚实与觽 都是锥形,很相像,故 郑伯克段于鄢》
初1,郑武公2娶于申3,曰武姜4,生庄公及共叔段5。庄公寤生6,惊7姜 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8。爱9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10,公弗许11。
• 初:当初,这是回述往事时的说法。 • 郑武公:名掘突,郑桓公的儿子,郑国第二代君主。 • 娶于申:从申国娶妻。申,春秋时国名,姜姓,河南省南阳市北。 • 曰武姜:叫武姜。武姜,郑武公之妻,“姜”是她娘家的姓,“武”是她丈夫武公的谥号。 • 共(gōng)叔段:郑庄公的弟弟,名段。他在兄弟之中年岁小,因此称“叔段”。 • 寤(wù)生:难产的一种,胎儿的脚先生出来。寤,通“啎”,逆,倒着。 • 惊:使动用法,使姜氏惊。 • 遂恶(wù)之:因此厌恶他。遂,连词,因而。恶,厌恶。
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译诗, 出自刘向的《说苑》,是从 越语翻译成楚语的。该诗译 后的版本如左。而越人原文 语音则是:“滥兮抃草滥予, 昌枑泽予昌州州,饣甚州焉 乎秦胥胥,缦予乎昭,澶秦 逾渗,惿随河湖。”因其缠 绵悱恻,求而不得,以及那 种仰望云霄、乍惊乍喜之感, 撞入了千百世中人们被拘禁 在身份地位下不得爱所想爱 的心灵,而成为文学经典。
搴舟中流:在河中间划船 ——名词作状语
蒙羞被好兮:对遇到相好的男子感到害羞
心几烦而不绝兮:心绪纷乱不止 ◎苦闷,急躁:~躁。~恼。~闷。心~意乱。 ◎ 又多又乱:不厌其~。要言不~~琐。麻~。 ◎ 搅扰:~扰。~嚣。 ◎敬辞,表示请、托:~劳。~请。
“今夕何夕兮”、“今日何日兮”的句式。“今夕”、 “今日”本来已经是很明确的时间概念,还要重复追问 “今夕何夕”、“今日何日” “山有木兮木有枝”是一个比兴句,既以“山有木”、“木有枝”兴起下面一句的“心说君”、 “君不知”,又以“枝”谐音比喻“知”。在自然界,山上有树树上有枝,顺理成章;但在人间社会, 自己对别人的感情深浅归根到底却只有自己知道,许多时候你会觉得自己对别人的感情难以完全表 达,因此越人唱出了这样的歌词。
《小雅·小弁》“譬彼坏木,疾用无枝;心之忧矣,宁莫之知”
弁(pán):通“般”、通“昪”,快乐 坏木:有病的树。 疾:病。用:犹“而”。 宁:犹“乃”、犹“岂”,竟然、难道。
我的心啊就像那病死的树,因为身染沉疴落尽了枝条。我内心里禁不住地忧伤啊,难道就没 有个知心人明了!
诗经
• 《诗经》约成书于春秋中期,起初叫做《诗》,孔子曾多次提及此称,如: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就是没有不正当的地方, 即健康纯正,符合社会道德和礼仪规范。)之所以改称《诗经》,是由于汉 武帝以《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的缘故。 • 《诗经》就整体而言,是周王朝由盛而衰五百年间中国社会生活面貌的形象 反映,其中有先祖创业的颂歌,祭祀神鬼的乐章;也有贵族之间的宴饮交往, 劳逸不均的怨愤;更有反映劳动、打猎、以及大量恋爱、婚姻、社会习俗方 面的动人篇章。
⑴硕鼠:大老鼠。一说田鼠。这里用来比喻贪得无厌 的剥削统治者。 ⑵无:毋,不要。 黍:黍子,也叫黄米,谷类,是重要粮食作物之一。 ⑶三岁贯女(rǔ):侍奉你多年。 三岁,多年,说明时间久。三,非实数。 贯,借作“宦”,侍奉。 女,同“汝”,你,指统治者。 ⑷逝:通“誓”。 去:离开。女:一作“汝”。 ⑸爰:乃,于是。 所:处所。 ⑹德:加恩,施惠。 ⑺国:域,即地方。 ⑻直:王引之《经义述闻》说:“当读为职,职亦所 也。”一说同“值”,报酬。 ⑼劳:慰劳。 ⑽之:其,表示诘问语气。 永号:长叹。号,呼喊
《国风· 魏风· 硕鼠》
硕鼠硕鼠⑴,无食我黍⑵!三岁贯 女⑶,莫我肯顾。逝将去女⑷,适 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⑸。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 莫我肯德⑹。逝将去女,适彼乐国 ⑺。乐国乐国,爰得我直⑻?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 莫我肯劳⑼。逝将去女,适彼乐郊。 乐郊乐郊,谁之永号⑽?
• 爱:喜欢,喜爱。
• 亟(qì )请于武公:屡次向武公请求。亟,屡次。于,介词,向。 • 公弗许:武公不答应她。弗,不。
及12庄公即位,为之请制13。公曰:“制,岩邑14也,虢叔死焉15。佗邑唯命15。” 请京16,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17。 祭仲18曰:“都城过百雉19,国之害也20。先王21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23, 中五之一24,小九之一25。
• 《雅》分《大雅》、《小雅》,多为贵族祭祀之诗歌,祈丰年、颂祖德。《大雅》 的作者是贵族文人,但对现实政治有所不满,除了宴会乐歌、祭祀乐歌和史诗而外, 也写出了一些反映人民愿望的讽刺诗。《小雅》中也有部分民歌。
• 《颂》则为宗庙祭祀之诗歌。《雅》、《颂》中的诗歌对于考察早期历史、宗教与 社会有很大价值。 • 以上三部分,《颂》有40篇,《雅》有105篇(《小雅》中有6篇有目无诗,不计算 在内),《风》的数量最多,共160篇,合起来是305篇。
5.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
•
• • • • • •
•
6.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过秦论》)
7.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过秦论》) 8.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廉颇蔺相如列传》) 9.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②认为,说。 1.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 2.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
• 1、借助注释,粗读课文。
•
• •
2、质疑、解难、细读课文。
3、深入领会,精读课文。 4、鉴赏评价,熟读课文。
黄帝乃令……:黄帝于是下令 攻之冀州之野:在冀州之野攻打
逮至尧之时:等到尧统治的时候 十日并出:十个太阳一起出现 焦庄稼:使庄家焦枯 杀草木:使草木枯死 使动用法 皆为民害:都是祸害人民的东西
《国风· 周南· 关雎》
• 关关雎鸠⑴,在河之洲⑵。 窈窕淑女⑶,君子好逑⑷。 • 参差荇菜⑸,左右流之⑹。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⑺。 •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⑻。 悠哉悠哉⑼,辗转反侧⑽。 •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 窕淑女,琴瑟友之⑾。 •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⑿。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⒀。
⑴关关:象声词,雌雄二鸟相互应和的叫声。雎鸠(jū jiū):一 种水鸟名,即王鴡。 ⑵洲:水中的陆地。 ⑶窈窕(yǎo tiǎo)淑女:贤良美好的女子。窈窕,身材体态美好 的样子。窈,深邃,喻女子心灵美;窕,幽美,喻女子仪表美。淑, 好,善良。 ⑷好逑(hǎo qiú):好的配偶。逑,“仇”的假借字,匹配。 ⑸参差:长短不齐的样子。荇(xìng)菜:水草类植物。圆叶细茎, 根生水底,叶浮在水面,可供食用。 ⑹左右流之:时而向左、时而向右地择取荇菜。这里是以勉力求取荇 菜,隐喻“君子”努力追求“淑女”。流,义同“求”,这里指摘取。 之:指荇菜。 ⑺寤寐(wù mèi):醒和睡。指日夜。寤,醒觉。寐,入睡。又, 马瑞辰《毛诗传笺注通释》说:“寤寐,犹梦寐。”也可通。 ⑻思服:思念。服,想。 《毛传》:“服,思之也。” ⑼悠哉(yōu zāi)悠哉:意为“悠悠”,就是长。这句是说思念绵 绵不断。悠,感思。见《尔雅·释诂》郭璞注。哉,语气助词。悠哉 悠哉,犹言“想念呀,想念呀”。 ⑽辗转反侧:翻覆不能入眠。辗,古字作展。展转,即反侧。反侧, 犹翻覆。 ⑾琴瑟友之:弹琴鼓瑟来亲近她。琴、瑟,皆弦乐器。琴五或七弦, 瑟二十五或五十弦。友:用作动词,此处有亲近之意。这句说,用琴 瑟来亲近“淑女”。 ⑿芼(mào):择取,挑选。 ⒀钟鼓乐之:用钟奏乐来使她快乐。乐,使动用法,使……快乐。
学不可以已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了解文言文
• 著名语言文学家、教育家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中指出:“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 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 • 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文言文作为一种 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两汉辞赋、史传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 股……都属于文言文的范围。也就是说,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 • 第一个“文”字,为“纹”,修饰之意。“言”字,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文言”两字, 就是修饰过的语言,即书面语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在中国古代长期占据统治地位。 五四运动以后,白话文才取得正式书面语的资格。 最后一个“文”字,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 表示的是文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