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棋棋谱:当湖十局

合集下载

范西屏的人物介绍

范西屏的人物介绍

范西屏的人物介绍
范西屏介绍
本名:范西屏
别称:范西坪、范世勋
所处时代:清代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浙江:海宁
出生时间:1709年
主要作品:《桃花泉弈谱》、《二子谱》、《四子谱》
主要成就:代表作“当湖十局”将古代座子制围棋推向巅峰
职业:围棋国手
外号:棋仙、棋中太白
范西屏,幼聪颖,3岁时见其父与人弈,常在旁牙牙指画。

后拜名棋手山阴俞长侯为师,潜心钻研,13岁即崭露头角,16岁随师游松江,屡胜名家,成为国手。

20余岁游京师,与各地名手较量,战无不胜,名驰全国。

乾隆四年(1739年)与施定庵于浙江平湖张永年宅,对弈
十三局(一说十局)胜负相当,被誉为“旧式对子局的高峰”,被后人称为“当湖十局”。

他弈棋出神入化,落子敏捷,灵活多变,被后人称为“棋仙”。

当时,唯有同乡同学施定庵可以匹敌。

其为人介朴,毕生从事弈棋授徒,弈以外,虽诱以千金,不动。

“爱习前贤之谱,罔不究心”。

范西屏晚年客居扬州。

当时,扬州是围棋的中心之一。

范西屏居此期间,学生卞文恒携来施襄夏的新著《弈理指归》,向范西屏请教。

(卞也是施的学生),范据书中棋局,参以新意,写成棋谱二卷。

扬州盐运史高恒,为了附冀名彰,特以官署古井“桃花泉”名之,并用署中公款代印此书,这就是《桃花泉弈谱》。

范西屏在扬州还写了其它围棋著作。

围棋文化知识问答

围棋文化知识问答

围棋知识问答1、先秦文献( ):“尧造围棋,丹朱善之”,这是涉及围棋起源的最早记载。

A.《尚书》B.《左传》C《世本》D.《博物志》2、( ):弈秋是第一位文字记载的围棋高手,遂被后人称为“棋道鼻祖”。

A.《论语》B.《孟子》C.《新论》D.《方言》3、东汉史学家( )的《弈旨》,是历史上第一篇论述围棋理论的专著。

A.桓谭B.班固8季尤D.马融4、南朝( )设置围棋州邑,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围棋专业机构。

人.宋武帝B.宋文帝C.宋明帝D.齐高帝5、“王中郎以围棋为坐稳,支公以围棋为手谈。

”这两句话出自刘义庆的( )。

A.《新语》B.《法言》C.《淮南子》D.《世说新语》6、唐朝设置宫廷棋土棋博士、棋待诏,最先设置翰林棋待诏的是( )。

A.唐太宗8.武则天C.唐玄宗D.唐宣宗7、成书于( )的《棋经十三篇》,是我国流传至今最完整、最系统、影响最大的围棋经典。

A.十世纪后期B.十一世纪后期C.十一世纪中期D.十一世纪后期8、南宁李逸民重编的(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棋谱,它奠基了古代棋谱范型的基础。

A.《金谷园九局图》8.《忘忧清乐集》C.《适情录》D.《秋仙遗谱》9. ( )严德甫、晏天章合撰的《玄玄棋经》,其死活棋势构思精巧,着法高妙,在日本有很大的影响。

A.宋朝B.元朝C.明朝口.清朝10、清朝雍正乾隆年间的双子星座范西屏、施定庵皆被誉为“棋圣”,他们“勾心斗角”的 ( )绝妙千古,诚为座子制时棋艺的顶峰。

A.《当湖十局》B.《海昌二妙集》C《弈汇》D.《弈妙》11、新中国成立后的首次全国围棋比赛是在1957年。

个人冠军是( )。

A.刘棣怀B.顾水如C.过惕生D.王幼宸12、1960年6月,( )在上海接见棋手时说:“国运盛,棋运亦盛。

”A.周恩来B.贺龙C.陈毅D.方毅13、( )年11月,中国围棋协会成立,陈毅任名誉主席,李梦华任主席。

A.1960B.1961C.1962D.196314、1963年9月,年轻的中国选手( )在被让先的情况下,战胜了日本杉内雅男九段。

围棋的起源与史话 围棋的起源介绍

围棋的起源与史话 围棋的起源介绍

围棋的起源与史话围棋的起源介绍围棋的起源与史话围棋文化源神传诗曰:方寸棋盘黑白子,纵横阴阳五行戏。

变幻玄妙在道中,直叫神仙乐不疲。

围棋历史悠远,有关围棋起源的传说甚多,比较公认的是最早起源于尧帝。

"尧造围棋,以教丹朱。

"宋代罗泌《路史后记》中说尧娶妻富宜氏,生下儿子丹朱。

丹朱行为不好,尧至汾水之滨,见二仙对坐翠桧,划沙为道,以黑白行列如阵图。

帝前问全丹朱之术,一仙曰:"丹朱善争而愚,当投其所好,以闲其情。

"指沙道石子:"此谓弈枰,亦名围棋,局方而静,棋圆而动,以法天地,自立此戏,世无解者。

"(仙话见《历代神仙通鉴》)。

另一种传说称,尧帝遇仙人伊蒲子,拜他为师。

因儿子丹朱不贤,尧向其请教帝位继承人一事,;伊蒲子以诗暗示,举荐善贤隐士舜。

尧遂将帝位禅让于舜,并将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他,后来舜成为一代圣帝,这就是著名的"禅让"。

尧虽未将把帝位传于丹朱,但却教他围棋,以"究天文、易祭"。

自古"祭政一致",讲究"天时、地理、人和",故尧把"祭"法传给了丹朱。

近代围棋泰斗吴清源也认为围棋本不是胜负之争的游戏,而是占卜天象易理的工具。

他的依据是现可考证的中国文字创于殷商时代,然在此之前,有关天象节气的研究就已很深入了,但可能因没有文字,无法查书或留下记录,古人只有使用棋盘藉黑子白子来测知阴阳之动,研究天象,而且尧帝就是一个优秀的卜者。

据此,他推断围棋盘象征着宇宙,由三百六十个天体组成,而围棋盘纵十九乘横十九,共三百六十一个棋点,多余的中心一点天元即为太极,代表宇宙的中心。

三百六十的目数在旧历中为一年的日数,将此一分为四,四隅就是春夏秋冬,白子和黑子为昼和夜,如此这般便把天地象征化了。

从《周易本义》卷首所载《河图》与《周易本义》卷首所载《洛书》之黑白圆点的布局来看,围棋与他们也可能有些渊源。

围棋书目

围棋书目

日本围棋(第五辑)日本围棋编委会日本围棋大赛精选廖渝生日本围棋故事薛至诚编译日本围棋历代名手名局史话安永一如何选择定式大竹英雄若干胜负师赵治勋实用布局常识大竹英雄手筋的魔力大竹英雄死活日本棋院编谈子效分析小林光一桃花泉弈谱清范西屏藤泽秀行对局集藤泽秀行忘忧清乐集南宋李逸民围棋(新民围棋)围棋月刊编辑委员会围棋八大课题聂卫平围棋布局大全(上)林海峰围棋布局大全(下)林海峰围棋布局基本类型片冈聪围棋布局技巧大竹英雄围棋布局浅解罗建文围棋布局问答武宫正树赵治勋围棋布局原理于志琪等编围棋吃子技巧小林光一围棋春秋北京棋院围棋打入战术邱鑫围棋打入战术邱鑫围棋大辞典赵治勋藤泽秀行等围棋的劫争石田芳夫围棋的筋和形林海峰围棋的战术技巧与思路雷贞倜围棋定式大辞典山部俊郎围棋定式以后沈果孙围棋定式以后的下法大竹英雄围棋独习铃木为次郎围棋发阳论桑原道节围棋攻逼法坂田荣男围棋攻防技巧加藤正夫围棋关键时刻一着棋沈果孙邵震中围棋官子基础石田芳夫围棋官子技巧桥本宇太郎围棋基本定式(上下)沈果孙围棋基本定式100型大竹英雄围棋教室坂田荣男等围棋进步指要高川秀格围棋妙手问答藤泽秀行围棋名局细解加藤正夫围棋骗着剖析坂田荣男围棋棋理与妙手沈果孙围棋棋力测验(1)藤泽秀行围棋棋力测验(3)藤泽秀行围棋实用死活杜君果围棋实战研究武宫正树围棋收官技巧邱鑫等围棋手筋练习金疆围棋死活题集锦-死活与手筋关山利夫关山利一围棋俗筋剖析藤泽秀行围棋天地杂志,从创刊起每年订围棋新思维-宇宙流大作战武宫正树围棋形势判断基础石田芳夫围棋与棋话沈子丞围棋战理过惕生围棋战术问答坂田荣男围棋治孤法坂田荣男围棋治孤法坂田荣男围棋中盘技巧坂田荣男我的围棋观赵治勋我的围棋之路聂卫平我想这样下(上)藤泽秀行我想这样下(下)藤泽秀行吴清源布局白的下法吴清源吴清源布局黑的下法吴清源吴清源对局精选赵余宏编吴清源对局全集程晓流编吴清源名局精解(1)吴清源吴清源名局精解(2)吴清源吴清源名局精解(3)吴清源吴清源名局精解(4)人民体育出版社吴清源死活题精选(初级)吴清源吴清源--天才的棋谱吴清源田川五郎吴清源围棋全集(第一卷)白布局吴清源吴清源围棋全集(第一卷)黑布局吴清源吴清源围棋全集第二卷--定式要领吴清源吴清源围棋全集第三卷序盘战术和打入要点吴清源吴清源围棋全集第四卷中盘战术死活与收官吴清源吴清源围棋全集第四卷中盘战术死活与收官吴清源吴清源围棋全集第五卷--星定式和对局精解吴清源吴清源自传--中的精神吴清源下一手(20多册)中国大学生围棋协会编现代布局构思吴清源现代围棋名局31例(上下册)大竹英雄小林光一强盛的秘密加藤正夫新布石の针路--木谷实升七段纪念木谷实新围棋十诀大竹英雄秀行死活题杰作集藤泽秀行序盘构想梶原武雄序盘中盘的必胜手筋安倍吉辉玄览珍珑及其他赤星因彻木谷实玄玄棋经新解王汝南解说以文会友-吴清源自传吴清源弈括黄龙士弈理指归图清施定庵襄夏弈理指归续编清施定庵襄夏弈人传清黄俊弈坛争霸三十年王汝南宇宙流作战构思武宫正树置碁定石(上卷)岩佐銈置碁定石的手引(下卷)岩佐銈中国流布局加藤正夫中国围棋1994,1-12月古藤棋社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四届运动会围棋对局选人民体育出版社中盘攻防指南王汝南中日围棋友谊赛1978成都对局中日围棋友谊赛对局选(5)人民体育出版社中日围棋友谊赛对局选(6)人民体育出版社中日围棋友谊赛对局选(7)人民体育出版社商务印书馆1992 5.2248蜀蓉棋艺出版社1990 2.3202人民体育出版社19882294人民体育出版社1988 1.95285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 2.2260人民体育出版社1988 2.6384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 2.1249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 2.2273蜀蓉棋艺出版社1989 2.2222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 1.3169成都棋苑编辑委员会19810.48110蜀蓉棋艺出版社199217.5758蜀蓉棋艺出版社1987 1.3142围棋月刊社1978164华夏出版社1987 3.75694蜀蓉棋艺出版社19899.4506蜀蓉棋艺出版社19899.4503蜀蓉棋艺出版社19850.95183蜀蓉棋艺出版社19870.98186人民体育出版社1984 1.3241蜀蓉棋艺出版社1988 1.7256人民体育出版社19873472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 1.3217264成都棋苑编辑委员会19840.3892蜀蓉棋艺出版社19860.5592农村读物出版社19877.5974蜀蓉棋艺出版社1988 1.4190成都棋苑编辑委员会19820.7184成都棋苑编辑委员会19840.3276湖北教育出版社198921.6850蜀蓉棋艺出版社1991 4.8462成都棋苑编辑委员会19850.9184日本棋院19311124蜀蓉棋艺出版社1988 5.8617人民体育出版社1974 1.4255成都棋苑编辑委员会19840.7184宁夏人民出版社1985 1.75318成都棋苑编辑委员会19850.85186成都棋苑编辑委员会19810.2766人民体育出版社1987 2.3700蜀蓉棋艺出版社1986 1.5278蜀蓉棋艺出版社19880.5123人民体育出版社1988 1.45202成都棋苑编辑委员会19800.69186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8 2.2266蜀蓉棋艺出版社19860.95184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 1.1186蜀蓉棋艺出版社1990 2.8250蜀蓉棋艺出版社1990 3.2304成都棋苑编辑委员会19840.2560蜀蓉棋艺出版社1986 1.6265人民体育出版社1985 1.1218人民体育出版社19810.98300人民体育出版社1980 1.35404蜀蓉棋艺出版社19850.95184有若干期遗失 4.864南开大学出版社1992 5.45358成都棋苑编辑委员会19810.7186文物出版社1981 2.2584人民体育出版社19800.68204人民体育出版社19830.67196人民体育出版社19790.83249人民体育出版社19790.83249成都棋苑编辑委员会19850.85186人民体育出版社19880.85111蜀蓉棋艺出版社1987 3.5418人民体育出版社1987 1.3232人民体育出版社1987 1.35242蜀蓉棋艺出版社1988 1.95246蜀蓉棋艺出版社1987 1.95246蜀蓉棋艺出版社1994 6.1204人民体育出版社199********人民体育出版社1984 1.53380人民体育出版社1986 2.05393人民体育出版社19862381人民体育出版社19862384人民体育出版社19860.75135蜀蓉棋艺出版社1987 1.2188人民体育出版社19620.97159人民体育出版社19620.95156人民体育出版社1965 1.65282人民体育出版社196510333人民体育出版社19659297人民体育出版社1965 1.7297人民体育出版社1973 2.05354中信出版社200324221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70.5126湖北人民出版社1988 4.45542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90 4.2310蜀蓉棋艺出版社1989 1.7156日本棋院19362175蜀蓉棋艺出版社19881145华夏出版社1987 1.8272台湾世界文物出版社19822222华夏出版社1987 1.4188蜀蓉棋艺出版社19923192人民体育出版社1988 1.85267围棋春秋编辑部出版1985 1.2223上海文瑞楼石印19110.642北京中国书店1987 3.3276北京中国书店19870.8124岳麓书社1985 1.4327蜀蓉棋艺出版社1988 2.6272湖北人民出版社1986 1.45193文进堂19311100洛東書院1937186人民体育出版社1984 1.3338古藤棋社1994 2.5130人民体育出版社19800.61178人民体育出版社1985 2.5443内部资料19780.540人民体育出版社19780.64191人民体育出版社19790.49143人民体育出版社19800.782331978年起订有遗失杂志,已停刊。

围棋发展历史

围棋发展历史

围棋起源于中国古代。

推测起源时间为大约公元前6世纪。

传说尧的儿子丹朱顽劣,尧发明围棋以教育丹朱,陶冶其性情。

围棋的最早可靠记载见于春秋时期的《左传》。

战国时期的弈秋是见于史籍的第一位棋手。

南北朝时候,棋盘定型为现在的`19道棋盘,并且出现了评定棋手水平的围棋九品制。

围棋逐渐成为中国古代知识阶层修身养性的一项必修课目,为“琴棋书画”四艺之一。

唐代出现了棋待诏官职。

著名棋手王积薪作“围棋十诀”在现代围棋中依旧适用。

清朝初年,出现了中国古代围棋的发展一个高峰期。

大批著名棋手涌现,留下大量名局棋谱,如黄龙士与徐星友的“血泪篇”,施襄夏与范西屏的“当湖十局”。

同时,围棋理论的研究亦达到一个高峰,代表作有徐星友的《兼山堂弈谱》和施襄夏的《弈理指归》等。

但随后,中国围棋渐渐衰微,围棋发展的中心也转移到日本。

围棋在公元7世纪传入日本,很快就流行于宫廷和贵族之中。

战国末期,丰臣秀吉设立“棋所”,德川幕府时代,出现了在、将军面前对弈的“御城棋”,日本围棋逐渐兴盛,出现了本因坊,安井,井上,林等围棋世家。

其中坊门尤其人才辈出,先后出现了道策、丈和、秀和、秀策、秀甫、秀荣等杰出棋士。

日本围棋由于废除了中国古代围棋的座子制(古代中国围棋是放四个座子,就是两黑两白放在对角星的位置上,双方在这个基础上开始布局),布局理论得以极大发展。

明治维新以后,棋手失去幕府支持,开始谋求新的谋生手段,导致了新闻棋战和现代段位制的出现,并创立了全国性的日本棋院。

昭和时代,吴清源和木谷实共同宣起了“新布局”的潮流,开始了现代围棋的时代。

其后日本棋界一流棋手辈出,如坂田荣男,藤泽秀行,高川格,及后来的大竹英雄,武宫正树,小林光一,石田芳夫等。

1984年,第一届中日围棋擂台赛开幕,拉开了中日围棋交流的序幕。

聂卫平在前三届擂台赛中取得11连胜,极大的推动了中国围棋的普及。

1988年4月16日国家体委发布《围棋国家段位标准》《围棋国家段位标准实施细则》和《围棋地方段位制》。

围棋文化知识竞赛题1

围棋文化知识竞赛题1

围棋文化知识竞赛题1围棋知识竞赛试题一、古代中国、先秦文献( ):“尧造围棋,丹朱善之”,这是涉及围棋起源的最早记载。

.《尚书》、(、“王中郎以围棋为坐稳,支公以围棋为手谈。

”这两句话出自刘义庆的( )。

.《新语》.《法言》.《淮南子》.《世说新语》、唐朝设置宫廷棋土棋博士、棋待诏,最先设置翰林棋待诏的是( )。

.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唐宣宗、成书于( )的《棋经十三篇》,是我国流传至今最完整、最系统、影响最大的围棋经典。

.十世纪后期.十一世纪后期.十一世纪中期.((.《弈汇》.《弈妙》二、当代中国、新中国成立后的首次全国围棋比赛是在年。

个人冠军是( )。

.刘棣怀.顾水如.过惕生.王幼宸、年月,( )在上海接见棋手时说:“国运盛,棋运亦盛。

”.周恩来.贺龙.陈毅.方毅、(....德、在年月的访日比赛中,聂卫平取得六胜一负的佳绩,战胜了包括天元藤泽秀行,本因坊( )在内的日本一流高手。

.加藤正夫.大竹英雄.石田芳夫.武宫正树、从年月开始,至年月结束的中日围棋擂台赛,前后十二年,举办了( ),它在中国围棋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影响无比深远。

.九届.十届.十一届.十二届.杯人。

.应氏杯.东洋证券杯.三星杯券杯、()是我国首次创办的新闻棋赛,从年月开始,至年月,共办了届,聂卫平与俞斌分别是一头一尾的魁首。

.新体育杯.国手战.天元战.名人战、年月,()成为经棋圣战产生的中国第一位棋圣。

.常昊.周鹤洋.杯、中国棋院建成在()年。

....、我国第一张围棋专业报出自()。

.四川省成都市.江苏省苏州市.湖南省长沙市.湖北省鄂洲市、由中国围棋协会命名的第一个围棋之乡是()。

.华以刚.马晓春、中国围棋世界冠军榜年月马晓春第六届东洋证券杯冠军年月马晓春第八届富士通杯冠军年月俞斌第九届亚洲杯冠军年月俞斌第四届杯冠军年月周鹤洋第十五届亚洲杯冠军年月俞斌第十六届亚洲杯冠军年月常昊第五届应氏杯冠军年月罗洗河第十届三星杯冠军年月古力第十届杯冠军年月年月桂。

中国围棋文化史_复习

中国围棋文化史_复习

中国围棋⽂化史_复习复习1.尧造围棋传说出⾃哪两部著作?西晋张华《博物志》;战国⽂献《世本》。

2.我国最早的围棋⽂字记载出⾃哪部著作?是如何谈到围棋的?《左传·襄公》;“弈者举棋不定,不胜其耦”。

3.《孟⼦》记载了弈秋“专⼼致志”的故事,使其⽂明于千古。

4.淮南王释“弈”,《淮南王》中⽐喻“围棋击剑,亦皆⾃然”。

5.班固《弈旨》为“弈”正名,提出了“棋道合⼀”的观点。

6.“贬弈”名作韦曜的《博弈论》,它告诫我们做事要像下围棋那样,分清先后次序、轻重缓急。

如果因为下棋耽误了⾃⼰的学业和事业,那就是不应该的了。

7.《艺经》其“棋品篇”把围棋⽔平分为九级“⼀⽈⼊神,⼆⽈坐照,三⽈具体,四⽈通幽,五⽈⽤智,六⽈⼩巧,七⽈⽃⼒,⼋⽈若愚,九⽈守拙。

”8.南宋李逸民的《忘忧清乐集》收录了中国⽬前现存最古⽼的围棋棋谱“孙策诏吕范弈棋局⾯”。

9.宋刘仲甫著《棋诀》10.《述异记》中“观棋烂柯”讲了⼀个樵夫欣赏围棋致斧柯朽坏的故事,体现出围棋的博⼤精深。

常被⽤来表⽰“⼈事的沧桑巨变所带给⼈的恍如隔世的感觉”。

11.围棋别称:忘忧、⼿谈、坐隐、烂柯、⼤棋(棋⼦价值⼤⼩)、乌鹭、⽅圆、⿊⽩、⽞素、碁。

12.淝⽔之战时,谢安的“围棋赌墅”是⼀个千古佳话。

13.宋明帝设置“围棋州⾢”(相当于当今的围棋协会),选拔围棋⼈才,收集棋谱,组织实施“品棋”⼯作,负责整理和编纂前⼈留下的围棋典籍。

14.梁武帝a.著书⽴说:《围棋赋》、《围棋品》、《棋法》、《棋评要略》;b.⾸创全国围棋⽐赛;c.品棋15.最年轻的国⼿——褚胤,7岁⼊⾼品16.敦煌《碁经》成书于何时? 其著作者是谁?《碁经》写本成书于南北朝·北周(557~581)期间;附录《棋评要略》和《棋法》为梁武帝著,其余作者已⽆法考证。

17.“诱征”:反“引征”的⼿段,⼒图使“引征”所获利益最⼩化18.《碁经》中的“碁制篇第六”主要阐述了古代的围棋规则。

19.唐太宗五⾔围棋诗句“⽞素引双⾏”指“双飞燕”棋形20.棋待诏和棋博⼠都是靠围棋特长领取薪⽔,不同的是,只有当时的⼀流棋⼿才有资格担任棋待诏,专门侍候皇帝;棋博⼠可以是⼀般的⾼⼿,他们只负责掌教宫⼈技艺。

古今中外的名棋手

古今中外的名棋手

王积薪,唐代棋手。

开元、天宝年间翰林院棋待诏。

少年时学弈勤奋,每出游必携棋具,随时与人交流棋艺。

开元中,与高手冯汪在太原慰陈九言的“金谷第”中连弈九局,多胜,被推为第一名手。

著有《金谷园九局图》一卷(一说徐铉著)、《凤池图》一卷、《棋决》三卷。

顾师言,唐代棋手。

会昌、大中年间翰林院棋待诏。

《忘忧清乐集》中载有与棋待诏阎景实争夺“盖金花碗”对局,称晚唐第一高手。

唐苏鹗《杜阳杂编》及南宋王应麟《玉海》等均载:大中年间(847--860)日本国王子来朝,顾奉唐宣宗之命,与棋对局,至三十三着还未决胜负;顾“惧辱君命,而汗手凝思,方敢落指,则谓之镇神头,乃是解两征势也”,使对方瞠目缩臂,中盘服输。

是中日古代围棋交流中有影响的传说。

此事亦见于《旧唐书·宣宗本纪》,但未记细节,弈棋时间为大中二年(公元848年)三月间。

刘仲甫,北宋棋手,字甫之,籍贯有济阳(今属山东)、江西、江南诸说。

活动时期在元佑至政和年间。

居开封(今属河南)。

翰林院棋待诏,擅名二十余年。

人称其技艺较唐代王积薪高“两道”。

曾于绍圣元年(1094年)与名手杨中和、王珏、孙亻先等会于彭城市楼联棋,成我国现存最早的联棋棋谱成都府四仙子图。

著有《忘忧集》、《棋势》、《棋诀》及《造微》、《精理》诸集,今仅《棋诀》存。

过伯龄(约1586-1662 ),一作百龄、柏龄。

明末清初棋手。

名文年,无锡(今属江苏)人。

邑名家子。

十一岁解弈,与人对局辄胜。

少年时因学台叶向高赏识,名噪江南。

及长,游北京,与前辈国手林符卿对弈百余局,占有优势。

数十年间,天下论弈者咸推伯龄为宗,奉为国手。

后与周嫩予对局,负多胜少。

入清后,来往于北京及江淮之间,与棋界名手角逐。

殁于北京。

熟悉当时流传棋式,所著《四子谱》以让四子为重点,参考古谱,有所创新,其中“倚盖”起手变化尤为详备。

另著有《三子谱》、《官子谱》,曾辑订明陆玄宇父子的《仙机武库》。

清康熙年间,出了一位著名国手黄龙士,被棋界尊称为“棋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围棋棋谱:当湖十局
当湖十局,我国清代围棋国手范西屏、施襄夏于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在浙江当湖下的十盘对局,体现了当时围棋的最高水平,十局棋谱是围棋艺术的宝贵财富。

清代的围棋无比繁荣,产生过许多围棋高手,其中尤以范西屏、施襄夏煌煌然踞于诸位“高手”之上。

范西屏和施襄夏两位大师,无疑都有是棋艺方面难得的天才。

所谓“落子乃有仙气,此中无复尘机,是殆天授之能,迥非凡手可及”。

说是天才,乃是就他们所能达到的高度而言,当然不是“天授之能”,而是他们努力奋斗的结果。

因此,两位大师在他们成长过程中,有许多启人深思的东西,值得研究。

我感觉有如下三点:一、两位大师自幼都受到围棋的熏陶,这是与他们各自的家长爱好围棋分不开的。

二、都有受教于名师。

三、都有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创造力,形成迥然不同听风格和流派。

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缺少个性和独创性,那就不会有所成就。

反之,个性愈鲜明,创造性愈特殊,成就也就愈大。

围棋艺术自然也不会例外。

范、施年岁相仿,同乡同里,都有出生在爱好围棋的家庭,又都受教于同一位老师,这是他们的相同之处。

可以说,两位大师在他们的棋艺生涯事,起点基本是一样的。

但也略有不同,即西屏自幼天资聪颖,而襄夏则“性拙喜静”。

由于这一点差异,襄夏成为“天下第一手”的时间,竟比西屏晚了将近十五年。

然而他毕竟赶了上来,终于和西屏站到同一高度。

这也说明,天资虽然必不可少,但也并非唯一决定的因素。

两面位大师起点尽管基本相同,但个性和创造性却绝不相同,完全是“分道扬镳”,自成一家。

按道理两人同受教于俞长候,耳濡目染,自会受到较深的影响,然而在他们身上和棋艺风格中,他们又自创一格。

“雏凤清于老凤声”是艺术家取得成功的第一步。

关于范、施的棋艺风格,这里想强调一点,即一位是感觉型的代表,一位是长考型的代表,春兰秋菊,各擅胜场。

时间上推三百年,恢宏磅礴的康乾盛世把中国围棋推向了整个封
建社会时期的顶峰。

地处江南的平湖即将迎来两位在整个中国围棋史上无与伦比的棋手。

他们是同乡,棋风不同,性格迥异,同时被奉为“棋圣”。

他们就是范西屏与施襄夏。

范西屏,棋坛太白,潇洒不群。

康熙四十八年(1709)生,名世勋。

弈棋“以弃为取,以屈为伸”,大局观与世无匹。

范西屏是海宁郭店人,他的父亲对围棋有着痴狂的爱好,甚至因下棋而致家业破落。

他的这份狂热对童年时代的西屏颇有影响。

根据史书记载,范西屏在3岁的时候,就爱看父亲下棋,并在一旁呀呀指划。

稍稍长大后,他拜山阴人俞长侯为师,12岁已经青出于蓝,成为当时的围棋国手。

他的学生,编撰《续资治通鉴》的毕沅,后来写了一首长诗《秋学对弈歌》,其中有“君今海内推棋圣”之笔。

那时,范西屏还不到四十岁,已被人们推崇为棋圣了。

今天我们在范家老宅还能见到他的7世孙,现年91岁的范德宝老人。

他的记忆中还清晰地保留着祖上传下的种种神奇故事: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当地官员特意请来范西屏陪皇帝下棋,他小心谨慎地每局都以半子负于对方,这使得乾隆非常高兴,回京之时便把范西屏一起带回了京城。

范西屏有着相对富裕的生活,但他把大部分的收入都施舍给了别人。

清朝大文学家袁玫出于对范西屏人品棋艺的推崇,亲自为范西屏撰写了墓志铭,对他的为人盛赞不已,说:“余不嗜弈而嗜西屏”。

范西屏留下的著述有《残局类逊、《桃花泉弈谱》、《二子谱》和《四子谱》等,其中以《桃花泉弈谱》价值最大,是我国历史上最具影响的古谱之一。

施襄夏,康熙四十九年(1710)生,号定庵。

棋风“邃密精严,不失步骤”,“如大海巨浸,含蓄深远”
施襄夏也是海宁郭店人。

他的父亲是位雅士,擅长诗文书法,也画些兰竹之类。

晚年退隐家中,常焚香抚琴,或陪客下棋。

施襄夏念完功课,便坐在父亲身边,看他抚琴下棋。

因为他幼年羸弱多病,所以当时父亲就教他诗书琴韵。

后来,施襄夏听说和他同里的范西屏,在12岁时就成为围棋国手,于是弃琴学弈,也拜俞长侯为师。

他学棋进步神速,一年之后就能够和范西屏对子争先了。

其间,老棋手徐星
友也曾受先三子与施襄夏下过棋。

徐星友非常看重这位少年棋手,把自己的棋著《兼山堂弈谱》赠给了他。

他得到这部棋谱后,潜玩数年得益非浅。

后来他又跟老国手梁魏今同游浙江岘山。

看到山上的流水,梁老就以山泉做比喻,说:“行乎当行,止乎当止。

任其自然而与物无竞,乃弈之道也。

”得到这个启发,施襄夏如醍醐灌顶,当下顿悟弈机。

施襄夏棋风精严、操算深远。

所著《弈理指归》和《弈理指归续篇》讲述了下棋的基本要诀,阐明了各种不同场合的具体走法,和范西屏所著《桃花泉谱》同为旧谱中的典范。

施襄夏与范西屏棋风不同,性格迥异,却棋逢对手,难分高下。

据说,施襄夏同范西屏对局时经常锁眉沉思,很长时间才下一子。

范西屏却轻松自若,有时应子后竟睡觉去了。

虽然这种说法有些抬高范西屏棋艺的成份,但可以看出两人行棋的风格是完全不同的。

事实上,当时能与范西屏抗衡的只有施襄夏。

《清代轶闻》上说,扬州盐商胡兆麟是当时仅次于范、施的著名棋手,下起棋来横冲直撞。

一次,范西屏与他下棋,胡兆麟依法炮制,反被范西屏困祝胡兆麟见大事不妙,请求暂时封棋,立刻派人骑快马将棋谱传给施襄夏求救。

次日战局重开,胡兆麟刚下数子,范西屏就笑说:“襄夏人未到,没想到棋先到了。


范西屏和施定庵的棋技孰高孰低,历来是弈林的热门话题。

乾隆四年(1739),平湖县世家张永年聘范、施到家教棋。

因缘俱合,这场惊心动魄代表我国古代对子局最高水平的对弈终于在当湖上演。

张永年,字丹九,平湖人。

家中五世善弈,父子棋艺均达三品,有“柘湖三张”之称。

当湖又名柘湖,风光秀丽,景色怡人。

古代文人雅士最讲究意境,故有登高必赋,对酒当歌之说。

而当湖波光粼粼,远离尘嚣,自是两大绝世高手对弈的最佳场所。

按我国明、清之际的习惯,高手相约,一般以十局棋争胜,而范施对局却进行了十三局。

当年西屏三十一岁,襄夏三十岁,正是精力弥满,所向无敌之际。

两人的当湖对垒,是对两人棋力的一次最权威
的检验。

当湖十局,是传统的座子局,以攻杀为主,双方在对弈中呕心沥血,棋局上异彩纷呈,景象万千,将中国围棋的传统技艺发挥得淋漓尽致。

“当湖十局”不仅充分展现了范、施的高超棋艺,也达到了我国古代对子局的最高峰。

毕沅对范西屏的对弈场景有非常精彩的描述:“每对弈,州中善弈者环观如堵墙”。

上世纪八十年代,当今国手陈祖德曾在《围棋》月刊上详尽介绍“当湖十局”,认为范施两人的攻击力即使在当代国手中也属一流水平,只是由于当时围棋理论的局限,使得两人的综合棋力尚存在一些欠缺,否则以两人的棋力就是在现在也同样可以驰骋棋坛并有所作为。

范西屏和施襄夏本是同乡,年龄又相仿。

年轻时曾在北京对弈十局,可惜世无遗谱。

晚年两人同在扬州作客多年,但未见有人撮合对局之举。

因此“当湖十局”便成为两位大师留下的惟一对局记录了。

“当湖十局”历来受到围棋界和围棋史学界的重视,而且被一致公认为围棋发展顶峰时期的杰出作品。

有人曾问范、施之后的大国手周小松,前人的棋艺如何,他回答说:“惟范、施不能敌,余皆能抗衡”。

“当湖十局”是范、施一生中最精妙的艺术杰作,也是清代和整个古代围棋史的登峰造极之作。

钱保塘《范施十局序》云:“善围棋者,世谓之棋圣。

若两先生者,真无愧棋圣之名,虽寥寥十局,妙绝今古。


每个历史时代都会有大师的诞生,而这些历史人物的光辉之所以得以流传千古,还来自为他们提供展示舞台的众多组织者。

让我们在为范西屏、施襄夏精彩对局喝彩的同时也记住平湖张家为《当湖十局》的流传而付出的不可磨灭的功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