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毒理学小论文

合集下载

卫生毒理学毕业论文范文

卫生毒理学毕业论文范文

卫生毒理学毕业论文范文一、论文说明本团队专注于毕业论文写作与辅导服务,擅长案例分析、编程仿真、图表绘制、理论分析等,论文写作300起,具体价格信息联系二、论文参考题目氯乙酸甲酯的卫生毒理学评价思路:氯乙酸甲酯是一种应用广泛的化工原料,多用于医药、农药生产的中间体,本试验对其进行了卫生毒理学评价。

采用《国家农药登记毒理学试验方法(GB15670-1995)》和《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和方法(GB15193-94)》,进行了大鼠经口LD_(50)和小鼠经口LD_(50);新西兰大耳白兔经皮肤刺激试验和眼刺激试验;小。

题目:喜树碱作为农用杀虫剂的初步研究思路:喜树(Camptothecia acuminata)是一种速生木本植物,且是我国特有树种,蓝果树科(Nyssaceae)。

喜树碱(Camptothecin)是喜树叶、根皮和果实中的生物碱。

喜树碱对各种动物肿瘤特别对多种药物有耐性的肿瘤相当有效。

迄今为止,有关喜树碱在植物源农药开发上的研究还很少,本项工作发现喜树碱对鳞翅。

题目:两种稀土纳米抗菌材料安全性的动物试验研究思路:本课题从免疫学和卫生毒理学的角度初步研究了两种稀土纳米抗菌材料对豚鼠免疫功能和遗传物质的影响,并对某些器官进行了病理分析,最后对可能存在的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以期为稀土纳米抗菌材料的安全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首先,根据卫生毒理学所规定的评定外来化合物对机体毒性作用的方法,并结合稀土纳米抗菌材料在。

题目:野菊花黄色素的理化与功能特性研究思路:本文以野菊花(Flos Chrysanthemi indici)为试材,进行野菊花黄色素的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 1.野菊花黄色素有两类:一是类胡萝卜素类色素即乙醚提取物,其主要呈色及活性成分为总胡萝卜素,β-胡萝卜素及金属元素等。

二是黄酮类色素即60%的乙醇提取物,其主要呈色及活性成分为总黄酮,槲皮素,。

题目:典型全氟化合物水生毒理学效应与致毒机理初探思路:由于大规模长时间的工业应用,全氟化合物(Perfluororinated Compounds,PFCs)已经对自然环境和人类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

药物毒理学课程论文

药物毒理学课程论文

本科生课程论文封面(2014至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课程名称:药物毒理学学生姓名:学号:年级:2012级药物制剂****: ***成绩:__________________柴胡皂苷对肝脏的药理毒理作用研究进展[摘要]介绍柴胡皂苷对肝脏功效与肝毒性的最新研究进展,为相关研究提供文献依据和研究思路。

对柴胡皂苷近5~10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21篇进行整理、分析与归纳。

研究认为柴胡皂苷是柴胡发挥疏肝解郁功效的主要物质基础,临床应用和现代研究过程中亦逐渐认识到柴胡皂苷具有肝脏毒性,其肝损伤机制与途径主要与多途径的氧化应激损伤有关。

柴胡的毒性研究及毒性物质的安全控制需在其功效表达和功效物质分离与控制过程中进行,才能提出切合柴胡临床使用过程中不良反应的预警方案和旱期诊疗措施,保证其临床用药安全,科学应对国内外有关柴胡毒性的相关问题。

「关键词〕柴胡皂苷,肝脏,抗肝损伤,抗肝纤维化,肝毒性前言:柴胡皂苷( saikosaponins, SS)是/)\伞形科植物柴胡Bupleurum chinen.se DC.和狭叶柴胡B..scoaoner沙lium W illd.的十燥根中获得的一类成分,是柴胡的主要化学和生物活性成分[1]。

关于SS的化学成分研究已经较为深入,至今为止,共研究了该属20多种柴胡,从柴胡属植物已分离出90多种皂苷类成分,发现了30多种新化合物。

近10年分离鉴定的皂苷为43个,文献报道较多的是SSa,SSb,SSc,SSd等。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SS具有解热、镇静、抗炎、免疫调节、抗病毒、抗肝纤维化、抗肿瘤等药理活性[2],一般认为SSa和SSd为其主要活性成分,而尤以SSd的药理活性最强曰。

目前,国内外学者把ss应用于肾病、肝纤维化、肿瘤等疾病治疗取得了显著疗效,但以保肝作用效果最佳,这也与传统中医记载柴胡疏肝解郁功效一致。

虽然历代木草未将柴胡列为有毒之品,但在历史漫长的应用过程中,一些医家逐渐认识到柴胡亦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尤以叶天士在《幼科要略》中提到的“柴胡劫肝阴”为后世所重视。

药物毒理学论文

药物毒理学论文

药和不良反应说起药,我们会想到各式各样包装里包的不同颜色、形状、味道、物理状态的要,吃下去这些药,我们会期待奇迹的发现——病痛瞬间消失、重拾健康。

可是现实往往是严峻的。

对于小病我们不吃药或则吃简单的药就可以痊愈,对我们的机体组织不会造成任何伤害,它们仍日理万机的新陈代谢维持机体稳态。

事与愿违的事时常在生活中发生,小小的药丸把病情带到了另一种境地,不良反应。

这次不是喜,而是悲。

这悲要从药的毒理说起……药从口经食管到达胃,经水和胃液溶解稀释并伴着食物,一起被胃挤入肠道,在肠里药已经被小肠黏液、肠消化液分解,并与小肠黏膜上的小肠绒毛充分接触,通过主动运输、被动运输、溶脂消散等途径被小肠吸收入血。

药物进入血液后,经门静脉入肝脏,药物在肝脏内首先进行第I相反应,主要为氧化、还原和水解,之后进行第II相反应,为结合反应。

从肝静脉出肝后入下腔静脉。

输送到全身作用到靶部位,最后如肾,经肾小球、肾小管、集合管滤过后进入膀胱而排出体外。

作用过程中也可能引起其他反应,如过敏反应、肝、脑、肾、心等脏器的损伤、消化道不良反应、肿瘤和精神损伤。

药物过敏反应是指有特异体质的患者使用某种药物后产生的不良反应。

它与药物的剂量无关。

药物过敏反应的发病率不高。

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在用药当时就发生,称为即发反应;另一种是潜伏半个小时甚至几天后才发生,称为迟发反应。

当过敏原再次进入机体时,通过与致敏的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抗体特异性结合,使这种细胞释放生物活性介质,如组织胺、前列腺素、白三烯、血小板活化因子等,它们可引起平滑肌收缩,毛细血管扩和通透性增强,腺体分泌物增多。

轻则表现为皮疹、哮喘、发热;重则发生休克,甚至可危及生命。

过敏反应发生最多的药物有青霉素类,占用药人数的0.7%~1.0%。

其他容易引起过敏反应的药物有氨基糖苷类,如链霉素、庆大霉素等;四环素族类如四环素;磺胺类如复方新诺明等。

不仅如此,药物对肝脑肾心也有这一定的危害。

药物毒理学选修论文

药物毒理学选修论文

题目:详细説明临床前药物毒理学评价的目的意义,内容,字数1000~1500是药三分毒,通过药物毒理学这一选修课程,让我更加深刻的明白,懂得了药物的重要性和毒理性。

中国的黄帝的《内经》,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等对药物的记载就表明了药物的重要性和毒理作用。

而且,通过世界各地药害事件,如,氨基比林,反应停事件,拜斯停,黄体酮等孕激素,还有一些调查,据国外报道,6.7%的住院病人会发生严重药物不良反应(包括用药错误)[Lazzarou J, Pomeranz BH, Corey PN. JAMA 1998;279:1200-5]。

16.2%病人住院是因为药物相关性的,其中治疗失败54.8%,不良反应32.9%,超剂量12.3%,49.3%是可以避免的[Nelson KM, Talbert RL. Pharmacotherapy 1996; 16: 701-7]。

这一系列的事件,表明了安全用药的重要性,也表明了临床前药物毒理学评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通过药物毒理学这一选修,我对这一定义有了初步了解,药物毒理学是研究药物对生命有机体有害作用的科学,用于新药临床前安全性评价、临床试验及临床合理用药。

那么,新药临床前毒理学是什么呢?进行新药临床前毒理学研究目的又是什么呢?新药临床前毒理学研究有什么意义呢?新药临床前毒理学的内容有什么呢?新药临床前毒理学涉及全身毒性和局部毒性研究。

是为新药临床用药的安全性提供试验依据,并为临床毒副反应监测提供重要信息。

新药临床前毒理学研究目的有:•毒性剂量Toxic Dose•安全剂量范围Safety margin•毒性反应Toxic reaction: 性质、程度、量毒关系、产生、达峰、持续时间及反复产生毒性反应时间、迟发性、蓄积性、耐受性•寻找毒性反应靶器官Target Organ•毒性反应是否可逆Reversibility•解毒或解救措施Antidote确保临床用药安全(重点监测指标)新药临床前毒理学研究的意义:•(1)通过动物实验以确立:出现毒性反应的症状、程度、剂量、时间、靶器官以及损伤的可逆性;安全剂量及安全范围。

药学药物毒理学研究

药学药物毒理学研究
药学药物毒理学研究
8.发挥药物毒理学在认识和探索生命
现象本质和规律中的作用
首先,药物毒理学有助于认识高等动物解毒防 御机制的进化规律。植物药比合成药的毒性低、副 作用小,这是由于经过长期自然选择,生物体内进 化出一系列对抗植物毒素的代谢解毒系统(如植物 毒素解毒酶,CYP450,DNA修复酶),以降低其对机 体的损害。此外,如妊娠早期带有染色体异常的严 重畸形胎儿流产,出现晨吐反应可降低群体中有害 基因的遗传负荷和胎儿对植物毒素的摄入量。相对 而言,对合成药等进化史上新出现的毒物,高等动 物的解毒机制还未能进化完善,因而要求药物毒理 学家作出科学的毒性评价。
未来中草药毒理学应加强药物毒性成份 的分离、定性;中草药的生殖、免疫及神经 毒性的发生和机制;胎儿、儿童及老人等中 草药毒性高敏人群中毒性发生的模式及筛选; 各中草药间毒性相互影响及配伍禁忌等研究。
药学药物毒理学研究
生物制品种类繁多,特性各异。其毒性评 价一般按毒理学基本原则,并根据其自身的 理化和生物特点及拟订的临床使用病例做个 案(case-by-case)处理。生物制品毒性评 价中应重点考虑其免疫毒性,包括交叉反应、 免疫原性、超敏反应、免疫耐受性的诱导等。 未来的研究重点应为: (1)建立免疫指标基础值; (2)免疫指标改变的毒理学意义; (3)制订切实可行的免疫毒性评价方案和原 则; (4)确定免疫毒性的发生模式、机制。
药学药物毒理学研究
3基因技术进入药物毒理学各个研究领域
(1)转基因动物药物毒性筛选模型
(2)基因点阵芯片技术用于研究药物所致 的基因表达模式的改变
(3)基因敲除技术用于阐明药物的毒性作 用机制
药学药物毒理学研究
4药物毒性作用机制研究进一步深化
近年来在细胞周期调控、细胞凋亡、细 胞癌变、信号转导、细胞发育及分化、细胞 粘附和迁移等基本生物学过程中所取得的快 速发展,为药物毒理学家提供了许多崭新的 研究领域,如Shuey等运用5-氟尿嘧啶抑制胸 苷酸合成酶导致细胞周期阻滞为中心机制建 立了生理性药代模型,并用于评价其发育毒 性,有效地解决了从动物实验外推到人时出 现不确定性这一难题。

止嗽立效胶囊的毒理学研究

止嗽立效胶囊的毒理学研究

止嗽立效胶囊的毒理学研究王卉,尤春来,穆培,李云兴【关键词】止嗽立效胶囊;,,药理学;,,毒性摘要:目的观看动物ig止嗽立效胶囊的急性毒性和长期毒性。

方式ig小鼠作急性毒性实验,观看中毒病症并测定LD50及95%平都可信限。

以,, g・-1・d-1(临床人用量60,120,240倍)ig大鼠持续6周,观看大鼠的生长发育、血液学、血液生化学、脏器指数、组织病理学转变及停药2周后上述指数的转变。

结果小鼠ig LD50为 g・kg-1(胶囊), g・kg-1(生药)。

长期ig中、高剂量可抑制雄性大鼠体重增加,低、高剂量组雌性大鼠脾脏重量减轻,低剂量组雌性、高剂量组雄性大鼠胸腺重量减轻。

对各剂量组大鼠血液学有必然阻碍。

其它指标均无明显异样。

结论止嗽立效胶囊具有必然毒性。

关键词:止嗽立效胶囊;药理学;毒性Toxicologic Study on Zhisoulixiao CapsuleAbstract:ObjectiveTo observe the acute toxicity of Zhisoulixiao Capsule(ZC)in mice and its long-period toxicity toacute toxicity experiment was done. The symptoms of ZC in mice were observed and 50 percent lethal dose(LD50) was calculated. Three groups of rats (in high, moderate and low dosage of ZC) were administered with repeated gastric infusion of ZC for 6 weeks. Body weight, hematological and hematobiochemical parameters, coefficient and histomorphological figure of organs(the heart, liver, spleen, lungs, kidneys, adrenals, thymus, brain) were examined in 6 weeks and 2 weeks after cessation of LD50 of ZC was g/kg by gastric infusion in mice. The body weight of male rats increased slowly in high-dosage and moderate-dosage groups. The coefficient of spleen decreased in low-dosage female group and high-dosage female group. The coefficient of thymus decreased in low-dosage female group and high-dosage male group. ZC had a certain effect on has certain toxicity.Key words:Zhisoulixiao Capsule; Pharmacology; Zhisoulixiao Capsule; Toxicity止嗽立效胶囊是在止嗽立效丸基础上改变剂型的新药。

新型活性药物的毒理研究

新型活性药物的毒理研究

新型活性药物的毒理研究近年来,兴奋剂等具有致幻活性的新型合成药物逐渐被医学领域应用。

其使用量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对于戒毒中心和临床毒理学家来说,对这些新兴药物副作用的控制是一项重要挑战。

对各类药物根据化学结构进行分类,大多数新型合成兴奋剂,诱导剂或致幻剂滥用药物可划分为哌嗪(例如苄基哌嗪(BZP),三氟甲基苯基哌嗪),苯乙胺(例如2C或D系列环取代的氨基磺酸,苯并二嗪,卡西酮等)或哌啶及其衍生物(例如脱氧吡虫啉,二苯基脯氨醇)。

对其进行毒理分析发现,5-羟色胺虽然会对人产生一定的治疗效果但其毒性居高。

由于患者药物毒理表现的可靠数据有限,新型药物相关的危害尚未完全记录,故本文对新型活性药物毒理研究只进行了初步的探讨标签:药物毒理;化学制药;新型药物1 前言药物毒理学是研究药物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对机体造成的损害作用及其机理的一门科学。

药物毒理学作为一门应用学科,在20世纪90年代兴起以后,就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1]。

这是因为药物毒理学在新药开发评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它能发现动物对药物产生的毒性反应,为临床用药安全性和毒副作用观察提供信息等。

药物毒理学研究药物毒性,药物对人危害以及防止发生危害的安全剂量。

新型活性藥物主要是指一类人工合成的精神活性物质,能引起意识改变,特征是知觉增强、生动的想象可发展到错觉和幻觉、情感改变,可类似急性精神病并导致严重的行为紊乱[2]。

精神活性药物的不当使用是一个重要的健康问题。

迄今为止最常用的活性药物是可卡因和氨基磺酸,包括其衍生物质3,4-亚甲二氧基甲胺(MDMA,摇头丸)和甲胺。

互联网允许销售和新型精神活性药物,是最近新型活性药物供应增加的主要原因[3]。

向用户传播信息和药物的速度快,并且可以在市场受到法律法规限制之前获得大量的利润。

国际麻醉品管制局将互联网视为“滥用药物的来源”。

更为重要的是这些新型活性药物没有可靠的临床和实验数据,可能会对人的身体和心理产生严重的不可逆转的危害。

药物毒理学综述

药物毒理学综述

中药十八反相关研究进展摘要:探讨中药十八反与药物配伍之间的关系,描述中药十八反在药理学和毒理学上的研究进展,并对今后的研究进行展望关键词:十八反,药理学,毒理学中药十八反属于七情配伍之一,“七情”的提出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五代时韩宝昇在《蜀本草》中对《神农本草经》的配伍关系做了统计,指出相反者十八种,为十八反说的最初版本。

金元时期,张从正将相反药概括为“十八反歌”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芨攻乌,藻戟遂芫俱战草。

诸参辛芍叛藜芦。

该歌诀广为流传至今。

十八反一方面是历代医家用药配伍的禁忌,从古本草到近代的药典,各大院校的教材等均注明不能同用;另一方面医家在临床实践中,却发现部分相反中药使用后并无明显毒副作用,甚至有相反相成作用。

因此中药十八反作为配伍禁忌的合理性一直成为争议的焦点,中药十八反配伍禁忌的实质日益受到广泛的关注。

1. 十八反的历史源流我国现存第一部药学专著是《神农本草经》最早提出药物相反的理论。

书中记载:“药有阴阳配合……有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恶者,有相反者,有相杀者。

凡此七情,合和视之。

当用相须相使者良,勿用相恶相反者。

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杀者,不尔,勿合用也。

”从“勿用相恶相反者”唐代孙思邈著千金要方进一步解释为草石相反,使人逆乱,力甚刀剑。

宋代王怀隐《太平圣惠方》则认为相反药同用病即不廖。

邃伤患者。

明代虞博著《医学正传》更清楚地看到,“其性相反者,各怀酷毒,如两仇相敌,决不同队也”。

此外由于时空方面的巨大变化,药用植物和人体本身数千年的变化等因素,都有可能使原始相反的药物失去相反的原本含义,相反药同用后表现为药效减弱或丧失或不见其害,甚至可增强疗效,而取消显著。

因此是否十八反中的药物不能用,有待研究。

2. 十八反历史记载中的使用所谓用反药者,“古人立方,每每有之”。

半夏与乌头:“医圣”张仲景在治疗寒气厥逆一症时,用了半夏与乌头同居一方,名曰“赤丸”;唐代“药王”孙思邈在其所著《千金方》中创制治疗全身浮肿的大豆汤,就将甘草、甘遂、乌头、半夏两组反药同用;对《中医方剂大辞典》所收方剂进行全面筛选,发现有405首方药中同时应用半夏、乌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物毒理学小论文第一篇:药物毒理学小论文药说起药,我们会想到各式各样包装里包的不同颜色、形状、味道、物理状态的要,吃下去这些药,我们会期待奇迹的发现——病痛瞬间消失、重拾健康。

但是在新闻的报道下,部分药品的副作用与不良反应实在是令人震惊,为了更好的管制药品的上市,新药上市之前,往往都要进行临床前药物毒理学评价。

而能被我们所能购买的药,往往都是通过了临床前药物地理学评价的,让我们好好认识一下临床前药物毒理学评价。

临床前药物毒理学评价(非临床安全性研究)涉及全身毒性和局部毒性研究。

是为新药临床用药的安全性提供试验依据,并为临床毒副反应监测测提供重要信息。

临床前药物毒理学评价的目的和意义:通过动物实验以确立:出现毒性反应的症状、程度、剂量、时间、靶器官以及损伤的可逆性;安全剂量及安全范围。

通过上述资料的获得,达到预测人类临床用药的可能毒性,并制定防治措施;同时推算临床研究的安全参考剂量和安全范围的目的。

临床前药物毒理学评价程序:1、急性毒性试验(acute):判断反应与药物作用相关性:时间、发生率、剂量-反应关系动物种属及背景数据病理学检查结果同类药物特点安全范围、毒性严重程度及可恢复性毒性作用靶器官毒性可能涉及部位大体解剖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2、长期毒性试验(chronic)结合药学,药理学、PK、TK和其它毒理学研究(+临床研究),综合评价找到:不良反应(T&D&R)、毒性靶器官(O)、安全范围(S)、临床需重点检测指标(→)及临床监护或解救措施(A)3、特殊毒性试验(遗传、生殖、致癌)研究是否会引起畸胎、肿瘤,对遗传物质是否有损伤等;特殊毒性试验存在着种属差异性4、其它毒性试验(过敏、刺激 etc.)临床前药物毒理学评价局限性:种属差异(假阳性或假阴性)、实验动物数量有限、健康状态不同、研究方法的局限。

新药上市后仍应注意的问题:了解临床前药物毒理学评价的局限性,能更好地认识新药在临床试验时,甚至上市后,动物实验未观察到的毒性仍有可能出现。

应密切关注药物作用的双重性,尽可能降低药物在发挥治疗作用时,对人类造成的毒性反应。

严重的药害事件使人们认识到临床前药物毒理学评价的重要意义。

临床前药物毒理学评价涉及全身毒性和局部毒性研究。

是为新药临床用药的安全性提供试验依据,并为临床毒副反应监测提供重要信息。

了解药物毒理学研究的局限性,能更好地认识新药在临床试验时,甚至上市后,动物实验未观察到的毒性仍有可能出现。

应密切关注药物作用的双重性,尽可能降低药物在发挥治疗作用时,对人类造成的毒性反应。

随着药物毒理学研究思路的改变,各种新技术的成功应用将会改变人们对毒理学的观念,重视药物毒理学的发展,应用药物毒理学的新技术、新思路提高药物研发的成功率。

总而总之,药物并不像我们的想像那样神奇,是药三分毒,提倡健康饮食,加强锻炼来抵抗外来疾病。

健康需要和我们的良好的生活习惯联系起来,有好的生活习惯我们会守终生。

第二篇:药物毒理学课件三环类抗抑郁药的药物合用高压危象合用: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增强去甲肾上腺素释放药物血管a受体过度兴奋②药物-神经递质受体相互作用 GABA受体激动巴比妥类镇静、麻醉、中枢抑制③药物-信号传导相互作用电压门控Na通道利多卡因/普鲁卡因局部麻醉抑制心动过缓第三水平,长期毒性试验(第二阶段)(1)动物长期毒性试验(半年以上);(2)哺乳类动物致突变试验;(3)啮齿类动物2年至癌试验;(4)人类药代动力学试验;(5)人类临床试验;(6)短期和长期用药的流行病学资料。

(四)药物毒理学研究在新药临床试验阶段的任务第一期临床研究第二期临床研究第三期临床研究不良反应监测探索安全的人用剂量安全性 { 大范围的社会考察提高疗效,降低不良反应疗效(有效性)不良反应(安全性)第一章?? 总论一、论述题 1.举例说明药物毒性作用的类别。

2.??试述新药临床前毒理学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局限性和新药上市后仍应注意的问题。

3.??试述修复不全导致药物毒性的机制。

GLPS ? 非临床实验研究工作质量管理规范? Good Laboratory Practice for Nonclinical Laboratory Studies ? 要点有三:1、参加研究的人员必须训练有素;2、从始至终必须有严格的管理和监督;3、实验的各环节都必须制定出标准操作的归程。

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据国外有关文献报道,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如下:(1)住院病人:10%~20%;(2)住院病人因药物不良反应死亡者:0.24%~2.9%;(3)因药物不良反应而住院的病人:0.3%~5.0%。

药物毒理学研究意义重大,任务艰巨中草药的药物不良反应普遍认为中草药及其制剂比较安全,无不良反应。

但近年来,随着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中草药及其制剂的应用更加广泛,有关其不良反应的报道也逐年增多,中草药及其制剂的安全性,特别是中草药针剂的安全性,已引起医药界的关注。

中草药及其制剂引致不良反应的机理比较复杂,临床表现多样,可发生在人体各个系统,反应程度轻重不一,其中以过敏反应和毒性反应为多见。

WHO要求医务工作者关注、记录和报告草药的不良反应,以利于保障公众用药安全。

ADR监测的主要方法鉴于药物不良反应的危害性,WHO在60年代即制订了国际药物监测合作计划,针对药物不良反应进行监测。

目前,国际上已有多种监测ADR的方法,这些方法各有其优缺点,但其目的均在于及时、准确地发现不良反应。

ADR监测的主要方法有以下几种: ??自发报告系统(spontaneous reporting system); ??处方事件监测(prescription event monitoring);??医院集中监测(intensive hospital monitoring); ??病例对照研究(case-control studies); ??队列研究(cohort studies); ??医学记录链(record linkage)等。

ADR监测方法中哪种最常用?在多种ADR监测方法中,以自发报告系统最为常用。

自发报告系统又称自愿报告系统(voluntary reporting system),在英国由于该报告系统所用的报告卡为黄色,故称其为黄卡系统(yellow card scheme)。

自发报告系统是一种自愿而有组织的报告系统,医务工作人员发现药物不良反应后填表报告监测机构,后者将报表加工整理后反馈,以提高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水平。

优点:1.监测范围广,能监测所有的患者(包括住院和门诊患者,以及所有上市药品,不受时间限制,可作长期观察);2.最为经济,不需要昂贵设备,耗资少,便于推广;3.可发现罕见的、新的不良反应,以及特殊人群和药物合用发生的ADR;4.可以及早发现潜在的ADR问题的信号,从而形成假说,提出早期警告。

自发报告系统的主要缺点是漏报和不报。

迄今为止,自发报告系统仍然是上市药品安全性监测的最主要方法,是WHO国际药物监测合作计划大多数成员国采用的基本方法。

药物毒理学第三讲中国医科大学药学院药物毒理学教研室郝丽英第二节药物毒性作用及其机制中国医科大学药学院药物毒理学教研室郝丽英药物毒性作用发展的潜在阶段到达与靶分子相互作用细胞功能紊乱,损伤修复紊乱毒物 1 2 3 4 毒性作用ABC步骤途径一、从给药部位到靶组织终毒物: ? 与内源性靶分子起作用,并导致结构或功能改变的毒性作用化学物质;? 原型药物,药物代谢产物或药物在生物转化中产生的活性氧。

二、终毒物与靶分子的反应靶分子靶分子属性??反应性??易感性??关键功能反应类型??非共价键结合??去氢反映??共价键结合??电子转移 ??酶反应靶分子结果 ??功能紊乱 ??结构破坏 ??新抗原生成终毒物终毒物与靶分子的反应(一)毒性反应类型1、非共价键结合: ??氢键和离子键形成;终毒物和膜受体、细胞内受体、离子通道和某些酶相互作用;士的宁与甘氨酸(抑制性)受体结合(阻断),佛波酯与蛋白激酶C结合;因为键能相对低,通常是可逆的;2、共价键结合: ??从根本上改变生物大分子;具有不可逆性;3、氢的吸引: R-SH R-S-S-R4、电子转移:血红蛋白Fe2+ 血红蛋白Fe3+5、酶反应:蛇毒:含有损毁生物分子的水解酶(二)靶分子属性 ??靶分子通常是也可以是一般不是大分子:核酸和蛋白质小分子:膜脂质高能化合物:ATP和辅酶A ??靶分子是:酶:甲硫咪唑与甲状腺过氧化物酶。

受体:吗啡与阿片受体。

离子通道:河豚毒素与钠离子通道。

DNA: 黄曲霉素与DNA。

(三)靶分子的毒物效应1、靶分子功能障碍吗啡:阿片受体激活;佛波酯:蛋白激酶C激活;阿托品:胆碱能M受体阻断;筒剑毒:胆碱能N受体阻断;士的宁:甘氨酸受体阻断;河豚毒素:钠离子通道阻断;长春碱:微管蛋白防碍聚合;松胞菌素:肌动蛋白解聚;2、靶分子结构破坏: ? 与DNA分子形成加成物黄曲霉素与DNA:造成复制时核苷酸错配。

阿霉素与DNA:嵌入DNA双螺旋结构。

通过交叉联结等使靶分子结构破坏:氮芥3、新抗原形成 ? 氟烷:肝炎样综合征; ? 药物蛋白加成物:药源性狼疮、药源性粒细胞缺乏;三、细胞功能失调导致的毒性细胞调节细胞维持基因表达失调细胞活动失调内部维持失调外部维持失调靶分子的作用不适当的: ? 细胞分裂→肿瘤形成,致癌凋亡→组织退化,致畸如,不适当的神经肌肉活动: ? 震颤、惊厥、痉挛、心律失常损伤: ? ATP合成、钙调节、蛋白合成、微观功能、膜功能集成系统功能损伤如:止血→出血毒性发展第三步:细胞的调节或维持功能改变(一)毒物源性细胞调节紊乱1、基因表达失调:(1)转录失调:转录: D NA→mRNA 转录因子外源药物/毒物配基活化在极量或发育的关键时期引起配基活化转录因子介导的毒性。

P15 表1-1(2)信号转导失调:干扰细胞内信号传导系统例:药物毒性作用引起的凋亡:烷化剂引起胸腺细胞凋亡肝毒物引起肝细胞凋亡(3)信号产生失调:垂体:促甲状腺激素 TSH 下丘脑: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TRH 甲状腺:甲状腺激素负反馈负反馈氨基连三唑、乙烯硫脲、苯巴比妥降低刺激刺激甲状腺肿、甲状腺肿瘤刺激负反馈负反馈2、细胞活动失调:药物在中毒剂量时,能通过干扰信号传导的任何步骤影响细胞活动。

(1)电兴奋细胞活动失调:神经细胞、骨骼肌、心肌、平滑肌? 酰肼:降低GABA合成→引起惊厥;利血平: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和多巴胺递质耗竭;有机磷:乙酰胆碱酶抑制→乙酰胆碱堆积→激活胆碱受体;①神经递质水平改变? 可卡因和三环类抗抑郁药的外周毒性严重的粘膜溃疡和心肌梗死抑制去甲肾上腺素摄取血管a受体过度兴奋 ? 苯丙胺的毒性反应:心肌梗死抑制去甲肾上腺素摄取、增强去甲肾上腺素释放血管a受体过度兴奋(三)特异质反应(idiosyncrasy)? 用药者有先天性遗传异常,对某些药物反应特别敏感,出现的反应性质可能与常人不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