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云南方言与普通话的区别
云南方言与普通话量词使用不同的现象存在原因浅探

云南方言与普通话量词使用不同的现象存在原因浅探姓名:季晓博学号:201006424205摘要:云南方言和普通话在量词使用的问题上有诸多不同,本文试图以浅显的语言简要说明其中不同用法的量词的类型,以及这些有不同的用法的量词(个体量词)的由来和演变,解释我们大学学习、生活中的一些疑问和误解。
关键字:量词个体量词产生发展流变云南方言在量词使用方面和普通话相比有一些有意思的区别,初来云南省的人会有诸多不适,产生一些笑话。
如云南方言中的:一张车(一辆车),一根人(一个人),一坨棉花(一团棉花),打了几托(打了几拳)。
这些使用习惯与普通话有较大差别,有的甚至不能理解。
如果简单把这些语言现象归为“地域差异”一句话,则显得太粗糙。
如果想仔细探究这些日常生活中奇怪而寻常的语言现象,还是要下一番功夫的。
什么是“量词”“通常用来表示人、事物或动作的数量单位的词,叫做量词。
”这条解释非常简单,似乎并不能说明什么,那么我们需要做一些更深入的研究。
与我们的第二语言英语比较,就会发现汉语中的量词是一个很奇怪的东西。
英语中也存在量词,例如:a dozen of apples,a pair of shoes,a piece of paper。
相对应的,汉语中有“一双鞋”、“一张纸”,但是没有对应的“dozen”这个词。
只不过这些和汉语中的量词并不是一个概念,如汉语中有:一个人,一辆车,一只羊。
像“个”“辆”“只”这些貌似不存在也不影响意思表达的量词是英语中没有的,英语中用简单的“数+名”的形式轻松解决。
这确实很奇怪,汉语中为什么会有这些无所谓的量词存在?而且貌似就是这些“无所谓量词”在云南方言中搞鬼,才会出现“一张车”这种奇怪的说法,如果大家用简单的“数+名”说“一车”好像也没有什么歧义。
这种量词有一个自己的名字,叫“个体量词”。
量词是表示事物或动作,或动作持续时间的数量单位,一般分作动量词、名量词(有的将“时量词”从中分出)两个大类。
昆明方言中的形容词与普通话中形容词之异同的比较

好普通话,了解民族语言有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昆明方言;普通话;形容词;比较
中图分类号:H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811(2009)02-0066-03
一、引言 方言是语言的地域性的变体。云南汉语方言是 汉语的地域分支,它隶属于北方方言中的西南官 语,是普通话基础方言的一部分。它具有与北方方 言的共同特点,在语音、词汇和语法方面与北方方 言基本一致,但也具有自己的特色。 过去,人们研究方言和普通话的差异主要强调 语音方面的不同,而对词汇、语法上的差异却研究 不够。本文以昆明方言中的形容词为着眼点,对比 昆明方言中的形容词与普通话中的形容词在结构 成分、词汇和语法上的不同。这对语言的比较研究、 语言与文化、汉语史的研究以及推广普通话,民族 语言规范化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对形容词本体的对比研究 对形容词的对比研究可以从多方面着手。从形 容词的结构成分来看,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词形、词义与普通话的某个词语相 同。由于昆明方言隶属于北方方言,故这类形容词 在词汇中占绝对优势。如:好、坏、舒服、高兴、黑压 压、漂漂亮亮等等。这部分完全相同的词汇就不作 为我们的研究重点。 第二类是词形与普通话的某个词语相同,词义 却不同或只是部分相同。这类形容词在昆明话中占 一定比重。这类形容词与普通话中的形容词的关系 复杂,它们有同有异,有的是小同大异,有的是大同 小异,有的是词义范围缩小,有的是词义范围扩大。 这中间的种种情况,值得我们作认真的研究。如: 翠 指(色彩)鲜艳,(姑娘)漂亮 喔·唷! 你这件衣裳翠了嘛! 他家老二长呢太翠了。 《县志》:物颜色鲜明曰翠。但在现代汉语中, “翠”通常指绿色,如:翠绿、翠竹。还有翠鸟或翡翠,
大|老高八高|老早八早|老贵八贵|老元八远
侯 抓 儿 抓 儿 〈贬义〉得意洋洋的;神气活现
云南方言经典语录

云南方言经典语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相互接触,各种语言和方言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频繁。
在云南这样一个多民族、多语言的地区,方言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成为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云南方言经典语录,一起了解一下这些语录背后的文化内涵和价值。
第一步:了解云南方言的特点云南方言是一种独特的汉语方言,与普通话有很大的差异。
云南方言主要分为三个大家族:滇西方言、滇中方言和滇东北方言。
它们有着共同的特点:音韵系统较为复杂,声调多、变化快;词汇和语法方面与官话有很大的不同,但也有很多共性。
例如:对“你好”这一问候语的表达,云南方言有“嗨,干啥来”、“阿嘎,干嘛咧”、“吃了没,撤了没”等多种表达方式。
第二步:了解云南方言经典语录云南方言经典语录收录了很多很有趣的语言表达,值得大家一一品味。
1. “愁吃柿子挑毛病”这句话的意思是:愁吃柿子(柿子又苦又涩,难以入口),挑毛病(他们就找一些毛病来发泄自己的不满和抱怨),形容一些人心里不平衡,总是找事情来愁。
2. “撕烤皮都拉皮条”这句话的意思是:撕烤皮都拉皮条(形容品德下贱,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做出任何事情),这句话源自滇西某个地区。
3. “接个儿炮花瓣响”这句话的意思是:接个儿炮花瓣响(形容极其娇嫩、随时要哭的脆弱女孩)。
这句话可能出自滇中方言。
4. “搬麻姑的伞”这句话的意思是形容坐镇在自己领域顶尖位置的人,就像搬起麻姑的伞一样得心应手。
这句话可能出自滇东北方言。
第三步:探讨云南方言经典语录背后的文化内涵和价值每个方言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价值,云南方言也不例外。
云南方言经典语录中的每一句话背后都蕴含着不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
例如,第一句话“愁吃柿子挑毛病”,反映了云南人重视诚信和友善的文化传统;第四句话“搬麻姑的伞”,则强调了努力、拼搏以及精益求精的价值观念。
总之,云南方言经典语录丰富了人们的语言表达,也成为了云南文化的一部分。
通过探讨这些语录的背后文化内涵和价值,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云南方言的独特魅力。
判断云南人口音的方法是

判断云南人口音的方法是
云南省是中国南部的一个省份,由于地域广阔,云南省内有不同的民族和方言。
因此,判断云南人口音的方法可能因地区和民族而异。
一些常见的方法包括:
1. 听发音时注意口音的语调和重音,云南话有时会在不同的音节上产生重音,这是其独特的特征之一。
2. 云南话的发音通常比较清晰,但有时会带有一些口音和独特的音调。
一些常见的音调包括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
3. 有些云南方言口音中的特定音节和音调可能会与汉语普通话不同,例如云南话中的“呷”、“吃饭”、“兜”等词语,其发音可能与汉语普通话不同。
需要注意的是,判断云南人口音的方法可能因人而异,这只是一些常见的方法和特征,不能完全代表所有情况。
腾冲方言与普通话对比

腾冲是一个多民族的县份,全县有少数民族约26种39392人,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6.6%,其中世居少数民族共6种,即傣族、傈僳族、回族、傣族、白族、阿昌族。
普通话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它是现代汉民族用来交际的语言,也是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共同交际用语。
现代汉语的形成,经过长期曲折复杂的发展过程。
它是在古代汉语、近代汉语的基础上形成的。
由于汉语源远流长,使用人数众多,分布地域广阔,在长期的封建社会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了一些不同的方言。
主要方言有: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粤方言等七大方言。
汉语各个方言之间虽有明显的差异但它们的语言对应规律却相当整齐,基本语汇和语法结构也大体相同。
各方言之间的最大差别在语音上。
语音差别之大,甚至达到不同方言区相互听不懂的地步。
腾冲地处祖国西南边疆,历史上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随着社会的发展,历史的变迁,,形成了今天独特的腾冲话。
腾冲方言属于现代汉语北方方言西南次方言的一个分支,腾冲方言和普通话相比有相同之处,又区别于普通话。
一、腾冲话与普通话在语音上的差别腾冲话与普通话在语音上的差别较大。
使用北方方言的人口大约占汉族人口百分之七十以上。
北方话分布的地域广泛,受当地各种因素的影响,同一方言的发音也是千差万别的。
西南地区的方言无论在声、韵、调诸方面都存在着差异。
腾冲话是西南方言的一部分,除具有西南方言的特点外,还有自身独自的特点。
1、阳平的变调腾冲方言的声调与普通话的声调基本能够对应普通话中有四个调值: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归并为四个调类:阴、阳、上、去。
腾冲方言却有五个调值,归并为五个调类,因为腾冲方言中保留着很多古入声字,所以腾冲话中除阴平声、阳平声、上声、去声外,还有入声。
入声调比较复杂。
腾冲话中的入声调可归入阳平调,因为入声调只在单念或停顿时才能体会到短促的喉音韵尾,如说:“一”、“吃鱼”,就觉得喉头有一种紧缩感。
但说”一天”“鱼汤”时,“一”,“鱼”的声调就和阴平相同了。
浅析云南方言与普通话的区别

浅析云南方言和普通话的区别云南方言属北方方言的西南方言区(不包括少数民族的民族语言)。
一直以来云南少数民族众多,语言混杂,给经济交往和文化交流颇多不便,汉唐以后汉文化逐渐传入,随着与中原地区的交往日渐深入(包括通商、通婚、和文化交流),汉语逐渐传入云南,特别是元明清时期中国现在的版图基本形成,为了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控制,大量的人口被迁往边疆地区,他们带来了先进的文化和生产技术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同时在与当地少数民族通婚,交流的过程中互相影响形成了云南发言。
这也是少数民族被逐渐汉化的过程。
汉语的普遍使用是形成云南方言的先决条件。
云南方言以汉语为主体,经过了经千年的演变,汉语和云南方言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有许多差异下面我们就从语音,词汇和语法方面来一一说明。
(对云南汉语方言的形成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在经过千年的时间演化之后,云南方言与如今的普通话有什么区别呢?现从语音、词汇、语法方面作举例说明)1.语音(1)入声受自然环境和少数民族语言发音方式的影响,云南方言云南话用以结尾的字几乎全是入声,蜀黔虽然也大部分类似使用,但远非滇方言普遍。
通观三地方言,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如“变化”一次,在云南方言中,“化”字的发音在普通话“化”和“换”之间。
但云南方言的入声有些弱化,不如粤语明显。
而普通话中,入声早已消失。
(2)前后鼻音不分云南大多数地区前后鼻音不能分清。
即“an/ang,en/eng.in/ing”不能分清楚。
例如“山”和“伤”,在云南方言中发音一致。
同类的还有很多,如“网”和“晚”,“银”和“瀛”,“王”和“玩”等。
这也造成云南人学习普通话时的一些障碍。
(3)平舌音、翘舌不分在云南的大部分地区都不能分清平舌音与翘舌音。
即“z/zh,c/ch,s/sh”不分。
例如“四”和“士”,“私”和“师”。
(4)音调相似西南官话区大多数地方的四声调值比较相近,云南方言受其影响,四声也惊人的相似。
这是云南方言和普通话在语音上的最突出的区别。
浅谈云南保山方言与普通话

浅谈云南保山方言与普通话摘要:普通话是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云南保山方言就属于北方方言,因此,保山言与普通话有很多相似甚至相同的地方,但同时也存在不少的差别。
保山市是个多民族的大家庭,有少数民数36个,其中世居少数民族13个,少数民族人口24万。
保山市还是云南省华侨最多的一个政区,是云南省第一大侨乡,全国著名的侨乡。
因此,民族之间往往需要一个共同的交际工具(即某种语言)普通话,人们可以通过它来克服因方言分歧造成的交际障碍。
关键词:保山;方言;普通话引言: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地域上的分化,使普通话在各地区开成了变化,出现方言。
方言一方面保持自己的特点,一方面又服从普通话的发展。
国家大力推广普通话,消除各地方言之间的隔阂。
因此,研究各地方言不仅可以了解各地语言特点,同时又为推广普通话提供参考。
云南保山方言是居住在云南省保山市及周边地区居民的通用语言。
本文主要从语言变迁角度看保山方言中词的变化,从保山方言之“下素”、保山方言之“董”(dóng)以及从方言土语的规范化这几个方面,来谈学好普通话的重大意义以及如何学好普通话。
一、从语言变迁角度看保山方言中词的变化保山市是个多民族的大家庭,随着社会的发展,外来交流的频繁,方言在外来语的冲击下,在原有的语言单位及表达方式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其所有语言都通过时间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但这种变化是逐渐的,而语言的变化主要体现在音位、构词、句法、词汇和语法的意义成分上。
具体体现在音的变化、词汇变化、新词的增减、词的遗失、词义的变化等方面。
(一)保山方言与普通话的区别保山方言属北方语系,由于同少数民族的杂居,及地理环境等因素影响,保山方言在发音及表达上具有不同特点:1.音调特别。
普通话中有四个音调,即: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而保山方言中只有三个声调,即阴平、上声、去声。
由于这些特征使保山学生在普通话测试中常把上声读为去声。
浅析云南方言与普通话的区别

浅析云南方言和普通话的区别云南方言属北方方言的西南方言区(不包括少数民族的民族语言)。
一直以来云南少数民族众多,语言混杂,给经济交往和文化交流颇多不便,汉唐以后汉文化逐渐传入,随着与中原地区的交往日渐深入(包括通商、通婚、和文化交流),汉语逐渐传入云南,特别是元明清时期中国现在的版图基本形成,为了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控制,大量的人口被迁往边疆地区,他们带来了先进的文化和生产技术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同时在与当地少数民族通婚,交流的过程中互相影响形成了云南发言。
这也是少数民族被逐渐汉化的过程。
汉语的普遍使用是形成云南方言的先决条件。
云南方言以汉语为主体,经过了经千年的演变,汉语和云南方言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有许多差异下面我们就从语音,词汇和语法方面来一一说明。
(对云南汉语方言的形成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在经过千年的时间演化之后,云南方言与如今的普通话有什么区别呢?现从语音、词汇、语法方面作举例说明)1.语音(1)入声受自然环境和少数民族语言发音方式的影响,云南方言云南话用以结尾的字几乎全是入声,蜀黔虽然也大部分类似使用,但远非滇方言普遍。
通观三地方言,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如“变化”一次,在云南方言中,“化”字的发音在普通话“化”和“换”之间。
但云南方言的入声有些弱化,不如粤语明显。
而普通话中,入声早已消失。
(2)前后鼻音不分云南大多数地区前后鼻音不能分清。
即“an/ang,en/eng.in/ing”不能分清楚。
例如“山”和“伤”,在云南方言中发音一致。
同类的还有很多,如“网”和“晚”,“银”和“瀛”,“王”和“玩”等。
这也造成云南人学习普通话时的一些障碍。
(3)平舌音、翘舌不分在云南的大部分地区都不能分清平舌音与翘舌音。
即“z/zh,c/ch,s/sh”不分。
例如“四”和“士”,“私”和“师”。
(4)音调相似西南官话区大多数地方的四声调值比较相近,云南方言受其影响,四声也惊人的相似。
这是云南方言和普通话在语音上的最突出的区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云南方言和普通话的区别
云南方言属北方方言的西南方言区(不包括少数民族的民族语言)。
一直以来云南少数民族众多,语言混杂,给经济交往和文化交流颇多不便,汉唐以后汉文化逐渐传入,随着与中原地区的交往日渐深入(包括通商、通婚、和文化交流),汉语逐渐传入云南,特别是元明清时期中国现在的版图基本形成,为了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控制,大量的人口被迁往边疆地区,他们带来了先进的文化和生产技术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同时在与当地少数民族通婚,交流的过程中互相影响形成了云南发言。
这也是少数民族被逐渐汉化的过程。
汉语的普遍使用是形成云南方言的先决条件。
云南方言以汉语为主体,经过了经千年的演变,汉语和云南方言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有许多差异下面我们就从语音,词汇和语法方面来一一说明。
(对云南汉语方言的形成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在经过千年的时间演化之后,云南方言与如今的普通话有什么区别呢?现从语音、词汇、语法方面作举例说明)
1.语音
(1)入声
受自然环境和少数民族语言发音方式的影响,云南方言云南话用以结尾的字几乎全是入声,蜀黔虽然也大部分类似使用,但远非滇方言普遍。
通观三地方言,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如“变化”一次,在云南方言中,“化”
字的发音在普通话“化”和“换”之间。
但云南方言的入声有些弱化,不如粤语明显。
而普通话中,入声早已消失。
(2)前后鼻音不分
云南大多数地区前后鼻音不能分清。
即“an/ang,en/eng.in/ing”不能分清楚。
例如“山”和“伤”,在云南方言中发音一致。
同类的还有很多,如“网”
和“晚”,“银”和“瀛”,“王”和“玩”等。
这也造成云南人学习普通话时的一些障碍。
(3)平舌音、翘舌不分
在云南的大部分地区都不能分清平舌音与翘舌音。
即“z/zh,c/ch,s/sh”
不分。
例如“四”和“士”,“私”和“师”。
(4)音调相似
西南官话区大多数地方的四声调值比较相近,云南方言受其影响,四声也惊人的相似。
这是云南方言和普通话在语音上的最突出的区别。
由此,云南方言显得软而侬。
2.词汇
(1)云南方言的特色词汇十分(吩咐)丰富,这些词汇的主体是汉语词汇,但其中也有很多来自少数民族语言的词汇,有些来源于生产生活,有些则与(能在)古汉语中的词同意。
有些是汉语词汇的变身词,但是音变意思没有变也有的发音没变但是意思已经不是原来那个意思了。
更有趣的是很多动物的名称也被人们拿来做形容词,如孔雀就是形容人很自恋的·。
例如:包弹(“弹”读作摊):{古}指责,批评。
来源:元代杂剧,见《董西厢》
血胡淋拉:{古}血迹斑斑。
来源:元代杂剧,见《勘头巾》
鏖糟:{古}原指人身上汗垢,后形容肮脏。
来源:元代杂剧
蒙松(音):{古}小雨。
来源:东汉《说文解字》
含(音):{古}夸奖人精明能干,今多用“含实”。
来源:东汉《说文解字》
神:{古}形容人精神不正常,今多用“神头神脑”。
来源:东汉《说文解字》
相干:{古}有关联,或作“不相干”。
例:与你有哪样相干?来源:《汉书》(2)云南方言中的语气词十分丰富。
有舒缓语气的作用。
如“乃、呢、莱、噻、喽、嘎、啦”等。
(3)其他词汇列举
“给是……?给去(音克)哪点?”:句子中的“给”,读作“咯”;是昆明人问话中常见句式,(原字应该是“口”指旁边加一个“格”字。
但电脑字库中找不到)。
上复:求饶、恳求。
例:我上复你别闹了!
孔雀:形容自作多情。
例:你太孔雀了!来源:孔雀到求偶期会开屏,但是动物园里孔雀开屏时不一定能得到配偶。
奸杆:杆也读作刚,形容厉害,例:他这个人太奸干了!来源:80年代初期昆明流行台球,夸奖打得好的多说“这一杆打得奸,奸杆啊!”后因昆明人前后鼻音不分,也说“尖刚”
呛得:形容说话针锋相对,例:你给是要呛着我?来源:云南运输多为汽车,夜间两车交会时应降低前射灯光,有驾驶员缺乏道德,一直开足大灯,呛到对方。
3.语法
云南话的语法和普通话(的语法基本相同)(有很大的相似性)。
但也有很多独具特色的语法。
下列举两个例子。
(1)不同于普通话和其他许多中国方言,云南话中有助动词存在,云南话中的助动词“铬(音)”主要在询问时使用,表示是否的意思,如“你铬来?”意为“你来吗?” “铬是你整呢?”意为“是不是你做的?”某种意义上,这个“铬”的作用近似于英语中“do”的作用。
(2)"不有"、"冇得"、"不有得"在云南方言中占了半数以上,其中的"得"字是古代汉语中"得"的表示动作的完成或持续的用法在云南方言中的保留,"不有"在
古汉语中和在云南方言中也基本一致。
云南历代有移民移入,保留了历代语言痕迹。
云南方言其实是一个泛指,由于历史上云南地区受地形影响,地区之间相对封闭,各地交流比较困难,解放前有些民族已经进入了资本主义社会但有些民族尚处在奴隶社会,文化差异之大可见一斑。
再说滇方言,其内部大致统一,不同子方言之间交流不成问题,但仍存在一些差别,这与该地区受到民族语言的影响有很大关系,比如西双版纳汉语方言,在语调上与傣族话非常像。
而丽江话,则依稀有纳西话的影子。
大理的汉方言音调就很像白族话;整个云南方言总体与大西南官话在语调上的区别也是受了一些彝语的影响,因此在云南有“十里不同音的说法”。
汉语的传入加强了云南各地之间的联系,它对云南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云南文化形成的作用不言而喻,同时云南方言不仅最为完整的保留了明代中原的语言,在长期的演化中又或多或少的受到当地少数民族语言的影响,是以独具特色,自成一家,有很大的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