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学 第二章 辐射

合集下载

(农业气象学原理)第二章太阳辐射与农业生产

(农业气象学原理)第二章太阳辐射与农业生产
2021/6/18
2、影响叶片对光的反射、透射和吸收能力的因 素
2021/6/18
表 含水率(%)与反射率(%)之间的关系
450 nm (blue) 550 nm (green) 650 nm (red) 850 nm (infrared)
equatations y=43.8x-21.8 y=29.2x+13.1 y=27.2x+17.6 y=42.6x+20.4
(2)、光周期感应的时期 所谓感应的时期,即感应的是光期长度还是
暗期长度。
2021/6/18
0
8

光照处理
16
24

32 小 时
开花效应
短日性植物 长日性植物
开花
不开花


开花
不开花


不开花
开花

暗 光暗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不开花
开花
光 暗光




光、暗期交替处理开花效应示意图
2021/6/18
不开花
开花
不开花
开花
在实际应用中,禾谷类作物的K值比较稳定, 因而使用平均值代替。
一般而言,K值小于1。据门司和佐伯测算, 草中K值为0.3~0.5,水平叶子作物层中0.7~ 1.0。而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测得的水稻 叶层的K值为0.68~0.74,平均为0.71。
门司—佐伯公式适用的条件象均一介质是不 可能满足的。但在实际观测中,光在群体中的垂 直变化确实符合负指数规律,所以门司—佐伯公 式目前还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2群体结构和叶片组织本身造成的损失群体结构和叶片组织本身造成的损失由于叶层较厚上层叶片吸收和反射了大部分光致使上层叶片处于光饱和点之上的光强下层叶片受光很弱即出现了上饱下饥的现象浪费了部分光这是由于群体中光分布不合理造此外透入叶组织中的光合有效辐射能只有一部分为叶绿素吸收而用于光合作用1030的光能被非光合色素以及细胞壁细胞质等吸收而损失了

气象学试题及答案

气象学试题及答案

农业气象学试题(有答案)第一章大气一、名词解释题:2. 下垫面:指与大气底部相接触的地球表面,或垫在空气层之下的界面。

如地表面、海面及其它各种水面、植被表面等。

二、填空题(说明:在有底线的数字处填上适当内容)1. 干洁大气中,按容积计算含量最多的四种气体是:氮、氧、氩和二氧化碳。

2. 大气中臭氧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

3. 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水汽主要吸收长波辐射。

4. 近地气层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一般白天比晚上低,夏天比冬天低。

5. 水汽是大气中唯一能在自然条件下发生三相变化的成分,是天气演变的重要角色。

6. 根据大气中温度的铅直分布,可以把大气在铅直方向上分为五个层次。

7. 在对流层中,温度一般随高度升高而降低。

8. 大气中对流层之上的一层称为平流层,这一层上部气温随高度增高而升高。

9. 根据大气中极光出现的最大高度作为判断大气上界的标准,大气顶约高1200千米。

三、判断题:(说明: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 臭氧主要集中在平流层及其以上的大气层中,它可以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

√2. 二氧化碳可以强烈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使地面空气升温,产生“温室效应”。

×3. 由于植物大量吸收二氧化碳用于光合作用,使地球上二氧化碳含量逐年减少。

×4. 地球大气中水汽含量一般来说是低纬多于高纬,下层多于上层,夏季多于冬季。

√5. 大气在铅直方向上按从下到上的顺序,分别为对流层、热成层、中间层、平流层和散逸层。

×6. 平流层中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升高,没有强烈的对流运动。

√7. 热成层中空气多被离解成离子,因此又称电离层。

√四、问答题:2. 对流层的主要特点是什么?答:对流层是大气中最低的一层,是对生物和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气层。

对流层的主要特点有:(1)对流层集中了80%以上的大气质量和几乎全部的水汽,是天气变化最复杂的层次,大气中的云、雾、雨、雪、雷电等天气现象,都集中在这一气层内;(2) 在对流层中,气温一般随高度增高而下降,平均每上升100米,气温降低0.65℃,在对流层顶可降至-50℃至-85℃;(3) 具有强烈的对流运动和乱流运动,促进了气层内的能量和物质的交换;(4) 温度、湿度等气象要素在水平方向的分布很不均匀,这主要是由于太阳辐射随纬度变化和地表性质分布的不均匀性而产生的。

气象学-第二章辐射

气象学-第二章辐射

三、辐射的基本定律
1、基尔霍夫定律
定律:在一定温度下,物体对某一波长的辐射能力(eλ,T) 与物体对该波长的吸收率(aλ,T)的比值是一常数,即:
el ,T al ,T
El ,T
EλT是黑体的辐射能力,它是波长和温度的函数,与物体的
性质无关。
推论: ★ 放射能力较强的物体,吸收能力也较强;反之,放射 能力弱者,吸收能力也弱,黑体的吸收能最强,所以它 也是最强的放射物体。
单位: J·s-1·m
(3)光通量、光通量密度、照度
光通量 定义:单位时间通过某一表面的可见光能量。 单位:流明(lm) 光通量密度 定义:单位面积上的光通量。 单位:流明/米2(lm·m-2) 光照度(照度) 定义:单位面积上接收的光通量。 单位: lx,勒克斯,1 lx=1 lm·m-2
λ ×γ = c 各种频率的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相等即相当于光速.
图2.1 波长和频率的关系
l
光速
c=lγ
c=3.0 x 108 m s-1
波长
频率
电磁波谱:把电磁波按波长大小顺序排列,称为电磁波谱。 电磁辐射波谱:
图2.2
②辐射的粒子性
辐射的粒子学说认为,电磁辐射由许多具有一定质量、能 量和动量的微粒子组成,这些微粒称为粒子(量子)。 粒子(量子)的概念:微观世界的某些物理量不能连续变 化而只能以某一最小单位的整数倍发生变化,这些最小单位 就称为该量的粒子(量子)。如电子。
三、太阳高度角和方位角
(一)、太阳高度角(h) 1.定义:太阳平行光线与地表水平面之间的夹角。
(0°≤h≤90°)
2020/3/2 图2.6 太阳高度角和太阳辐射强度
水平面上得到的太 阳辐射能随着h的增 加而增加。

农业气象学辐射PPT课件

农业气象学辐射PPT课件

(3)大气透明度
大气透明度是指透过一个大气质量数后的辐射强度与透过前的辐射强度之比。 大气透明度是用透明系数α表示。
a Rs / Rsc
Rs表示太阳总辐射 Rsc表示太阳常数
大气透明度与大气中的水汽、尘埃等有关。 这些物质越多,大气透明度越差,透明系数越小。
天气特别晴朗,污染较少时, α=0.9; 天空混浊,污染特别严重时, α=0.6; 一般情况下 α=0.84。
第30页/共75页
2.散射辐射
太阳辐射被大气散射后,一部分朝向天空,另一部分投向地面, 散射到地面的部分称为散射辐射。 用Rsd表示。
Rsd 0.5Rsc(1 am )sinh
散射辐射的大小与太阳高度角、大气透明度和太阳质量数有关。
► 太阳高度角增大 → 直接辐射增大,散射辐射也增大。
► 太阳高度角一定时, 大气透明度不好(α值小)
中高纬度地区:夏季月份最大,冬季最小。 低纬度地区(0-20°左右):一年中有两个最大值,
第33页/共75页
北半球大气上界不同纬度上太阳总辐射日总量的变化
第34页/共75页
在一定温度T下,物体对某波长λ的吸收率αλT等于该物体在同
a 温度下对该波长的发射率ελT。
T
T
第10页/共75页
2. 普朗克(Planck)定律 <1900年>
普朗克根据辐射过程具有量子特性的假设,导出了与试验相符合的普朗克公
式,求出了黑体辐射能力与黑体的温度及波长的关系。
EB(Black)是绝对黑体发射的单位波长辐射通量密度,单位:W/m2 μm
氧:吸收波长小于0.2 μm的紫外线, 还少量吸收可见光区。
O3:强烈吸收 0.2-0.3 μm的紫外线。 CO2:仅对红外区2.7 μm和4.3 μm附近

气象学 第二章

气象学 第二章

sinh sin sin cos cos cos
– 例:计算广州(φ=23°8′N)1月15日 (δ=-21°17′)正午时(ω=0)的太阳高度角。 将已知条件代入上式有: sin h=0.71427 h= 45°35′ – 中午是时太阳高度角的计算: h= δ- φ+90° (太阳在天顶以南) h= φ - δ +90° (太阳在天顶以北)
– 地平坐标:地面一点的铅直线与天球相交于天 顶和天底,地平圈与天顶轴垂直,通过天顶和 天底而与地平圈垂直的大圈为地平经圈,与地 平圈平行的小圈称为地平纬圈,地平纬圈与地 平圈间的角距为地平纬度。通过南点的地平经 圈为起算点,向西计算(顺时针)的角距为地平经 度。地平坐标就是用地平纬度(高度角)和地平经 度(方位角)决定天体位置的坐标。 – 赤道坐标:以地球中心为天球中心,地轴延长 线与天球相交,交点称为天极,与天轴垂直的 大圈为天球赤道,通过天极而与天球赤道相垂 直的大圈称为时圈或赤经圈,与天球赤道相平 行的小圈称为赤纬圈,赤纬圈与天球赤道的角 距为赤纬,向北为正,向南为负,通过天顶和 天底的时圈为子午圈。
普朗克定律
– 绝对黑体放射能量在光谱中的分布可由此定 律得出,它指出了绝对黑体的放射能力 ε0(λ,T)随波长和温度而变的关系。 – 在温度T时,黑体表面单位面积所放射的波 长介于λ到λ+ d λ之间能量为:
C1 0 (, T)d 5
1 e
C2 T
d 1
– 其中C1=2πhc2,C2=hc/k,c=3×108m· -1为光速, s h=6.63×10-34J· s为普朗克常数,k=1.38×10-23J· -1 为 K 波尔兹曼常数,即C1=3.74×10-16W· 2,C2=1.438×10m 2m· K – 该定律指出了放射能量最大值的波长随着温度的增加而 移向波长较短的区域,而且放射的总能量随着温度增加 而增大

大气科学概论课件第二章大气辐射学

大气科学概论课件第二章大气辐射学
6~40%
二.辐射能的量度
• 辐射能 :以辐射方式传递的能量,单
位为焦耳(J)
• 辐射通量P:它表示单位时间传递的辐射 能单位为焦耳/秒(J s1 )或瓦(w)。
d
P dt
• 辐射通量密度F: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 面积的辐射能。
F d
dtds 自放射面射出的辐射通量密度称为辐射度。 到达接收面的辐射通量密度称为辐照度
• 辐射率I :单位时间内,通过垂直于给定方 向上单位面积的单位立体角内的辐射能。
立体角的概念
• 定义:
dA cos
r2
• 整个球形所张立体角为4π[sr]。 n
辐射率和辐射通量密度的关系
对上式沿半球积分
d ' I cosd
ds dt
F I cosd 半球
dA rd r sind
d r2
I I I a Tb — (1— T ) Tb — T =0
典型
波长 0.43 0.47 0.49 0.54 0.58 0.60 0.64
[μm] 0
0
5
0
0
0
0
物体对辐射的吸收,透射和反射
媒介对辐射的三种作用:
• 吸收: Qa • 反射: Qr • 透射: Qd
Q0 = Qr + Qa + Qd
Q0
Qr
Qa Qd
定义三个无量纲比率:

吸收率:
a=
Qa Q0
• 1859年由基尔霍夫根据实验得到:物体 的发射能力与吸收能力之间关系密切, 在同一温度下,吸收能力大的物体其发 射能力也大;反之亦然。且发射能力是 温度和波长的函数。
设有一真空恒温器(温度为T),放出黑体 辐射 。 代表在温度T,波长λ时的黑体 辐射率,在其中用绝热线悬挂一个非黑 体物体,它们温度与容器温度一样亦为 T,它的辐射率为 IT ,吸收率为aT 。这 样,非黑体和器壁之间将要达到辐射平 衡。器壁放射的辐射能、非黑体放射的 辐射能和未被吸收的非黑体反射辐射能, 三者达到平衡,则

《气象学太阳辐射》课件

《气象学太阳辐射》课件

太阳辐射变化对气候的影响
温度变化
太阳辐射的变化直接影响 地球表面的热量分布,导 致温度变化,进而影响气 候系统的运行。
降水变化
太阳辐射的变化通过影响 蒸发和凝结过程,进而影 响降水分布和强度,对水 循环产生影响。
风和洋流变化
太阳辐射的变化还可能影 响大气环流和洋流运动, 从而影响气候系统的稳定 性。
太阳辐射光谱
太阳辐射的能量分布在不 同波长范围内,形成的光 谱曲线。
太阳辐射的来源和特性
核聚变
太阳内部的氢核聚变成氦核,释放出大量能量,形成太阳辐 射。
特性
太阳辐射具有连续光谱和偏振特性,其强度随时间和空间变 化。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气候变化
太阳辐射是地球气候系统的主要能量来源,影响地球 的气候变化。
THANKS
感谢观看
《气象学太阳辐射》PPT课 件
contents
目录
• 太阳辐射的基础知识 • 太阳辐射的测量和观测 • 太阳辐射与气象学的关系 • 太阳辐射的变化及其影响 • 太阳辐射的防护和利用
01 太阳辐射的基础 知识
太阳辐射的定义
01
02
03
太阳辐射
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 发送的能量。
太阳常数
在地球大气层顶,垂直于 太阳光线的单位面积上, 每分钟接收到的太阳辐射 能量。
总结词
太阳辐射的变化会影响降水量的多少和分布。
详细描述
太阳辐射的变化会影响气候系统的运行,如季风、洋流等,从而影响降水量的多 少和分布。此外,太阳辐射的加热作用还
太阳辐射通过加热地表和大气层,引 起气流运动,从而影响风的方向和速 度。
详细描述
太阳辐射的加热作用会导致地表和大 气层之间的温度差异,这种差异会引 起气流运动,从而导致风的形成。此 外,太阳辐射的强度和分布还会影响 风的方向和速度。

气象学:辐射

气象学:辐射

(三)维恩(Wien)位移定律
返回第三章
绝对黑体的放射能力最
大值对应的波长与其本身的 绝对温度成反比。即
如λ果m =波长以CTn或 m为mT单位C(,3则-6常)
数C = 2897×103nm·K,于是
(3-6)式为
λmT = 2897×103nm·K(3-7) 上式表明,物体的温度愈高,放射能量最大值的波长
入射光的各种波长具有同等散射能力,散射
系数不再随大波气长对改可变见,光称谱之区为吸漫收射极。少。
第23页,此课件共50页哦
对于黑体,a = 1,r = d = o。实际上,自然界中并不 存在真正的黑体,但在一定条件下,例如在一定的波长范 围中,可以把某些物体近似地看作黑体。
对于灰体,透射率d = o。吸收率a = 1-r,且a不随波 长而变。地球正是这样一灰体。
第7页,此课件共50页哦
二、辐射的基本定律
(一)基尔荷夫(kirchoff)定律(选择吸收定律)
日照百分率 光照时间
在射曙到地光光地平和照时所 说 数 少表线暮晴说式时角产以光以 明 多 。中间明阴。生下,:日 太 少=晴状一0可所φ°照 阳 ,天为定况照以-多光时 直 即纬,时6°照度。数接晴间日时度,+几辐朗照,,曙δ为乎射时光这百暮赤通种可的数分光纬过光以时多时率,大分间ω大气别为称散
第21页,此课件共50页哦
斯(lx) 1lx = 1lm/m2
第5页,此课件共50页哦
3、物体对辐射的吸收、反射和透射
投射到物体上的辐射,并 不能全部被物体所吸收,而是一 部分被它反射,一部分可能透过 该物体(见图3-2,P.26)。物体 对辐射吸收、反射和透射的能 力,各以吸收率、反射率和透 射率来表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辐射的基本知识
辐射定义 电磁波 辐射的基本规律
基尔霍夫定律 (Kirchhoff) 斯蒂芬—波茨曼(Stefan-Boltzman)定律 维恩(Wien)位移定律
• • • • • •
辐射:物体发射电磁波 任何物体(>-273℃)都会向外发射电磁波 电磁波? 发射电磁波的强度 发射什么样的电磁波 物体对电磁波的吸收
基尔霍夫定律 (Kirchhoff)
物体易发射某波段的电磁波,同时也易吸收相同波 段的电磁波 物体对电磁波的吸收是有选择性的,如大气、水、 玻璃、塑料薄膜、雪等。
(大气温室效应原理)
• 铁在常温下为黑色,高温下为白色? • 黑色的路面、墙面等的温度变化 • 红外测温仪、夜视设备、红外感应等 • 冷血动物(蛇等) • 太阳能的利用
2.4 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由直接辐射和散射辐射组成
影响因素
太阳高度角 大气状况:云量、尘埃 大气透明度等 海拔
高纬和低纬度地区,冬天和夏天, 平原和高原 ,晴天和阴天太阳辐射 的差异?
太阳高度角与辐射强度
太阳高度角越大,辐射强度越强
太阳高度角与辐射强度
高度越小,路径越长,损失越少
太阳直接辐射光谱与高度角的关系
第 二 章
辐 射
徦如没有太阳。。。
• 辐射就是物体发射电磁波
• 所有物体都在发射电磁波,也吸收电磁波 • 电磁波就是“光”;光就是电磁波
• 电磁波是一种能量,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 电磁波是物体间能量交换的重要方式。
• 光是什么?辐射是很危险的东西吗?
• 紫外线消毒的原理? • 微波炉加热食物的原理? • 蓝色是冷色,红色为暧色? • 太阳离地球很远,为何会带给地球温暖?
氮和氧,只有氧能微弱地吸收太阳辐射。在波长小于0.2微米处 为一宽的吸收带,吸收能力较强;在0.69和0.76微米附近,各有一 个窄吸收带,吸收能力较弱。 臭氧在大气中含量虽少,但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很强。0.2-0.3微 米为一强吸收带,使小于0.29微米的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面。 二氧化碳对太阳辐射的吸收比较弱,仅对红外区4.3微米附近的 辐射吸收较强,但这一区域的太阳辐射很微弱,被吸收后对整个太 阳辐射影响不大。
2 波长为0.72-1μm 伸长起作用,其中0.7—0.8μm称为远红光, 对光周期和种子形成有重要作用,并控制开花与果实颜色。 3. 波长为0.61—0.72μm的辐射(红、橙光) 作用最强 被叶绿素强烈吸收,光合
太 阳 辐 射 与 植 物 关 系
4.波长为0.51—0.61μm的辐射(绿光) 表现为低光合作用与弱成形作用。 5.波长0.4—0.51μm的辐射(蓝、紫光) 被叶绿素强烈吸收,表现强的光合作用与成形作用
2.3 大气层对太阳辐射的影响
• 吸收作用
• 散射作用 • 反射作用
大气反射
大气吸收
吸收作用 吸收后变为热能,可使气温升高 吸收物质 水气 0.93~2.85微米之间 臭氧 0.2~0.3微米 尘埃等 大气主体成份无吸收作用
太阳辐射不是大气 直接热源 太阳辐射主体未被吸收
眼对紫色不敏感
水汽吸收最强的是在红外区,从0.93-2.85微米之间的几个吸收 带。最强的太阳辐射能是短波部分,因此水汽从总的太阳辐射能里 所吸收的能量是不多的。据估计,太阳辐射因水汽的吸收可以减弱 4-15%。
E=εσT4=0.9 × 5.67×10-8 ×2884 =346.7(w/m2)
λmax=2897/T=2897/288=10 (μm)
大气辐射
辐射主体:co2、水气、云、尘埃等
大气逆辐射 大气辐射中向下的那一部分 大气天窗 大气在8~12 μm吸收率很小 是地表失去能量的通道
地面有效辐射 即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 是地表实际失去的辐射能 地表温度,越高,辐射力越强 影响因素 空气温度,越高,大气逆辐射越强 空气湿度,越大,有效辐射越小 天空云量,越多,有效辐射越小 海拔高度,越高,有效辐射越大
6. 波长0.315—0.4μm的辐射 起成形作用,如使植物变矮、叶片变厚等。 7. 波长0.28—0.315μm的辐射 对大多数植物有害。 8. 波长小于0.28μm的辐射 能立即杀死植物。
3. 地面和大气辐射
地面辐射
大气辐射
大气逆辐射
地面有效辐射
地面净辐射
大气温室效应
地面辐射
1~30 μm 主要在10 μm附近 一般,波长>4 μm称长波辐射 波长<4 μm称短波辐射 如地面温度15℃时:
地面净辐射R
又称地面辐射差额、辐射平衡
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R=(S+D)×(1-a)-F0
地面得到的太阳辐射
S:直接辐射 D:散射辐射 a: 反射率 F0:地面有效辐射
意义:
R是地面净得到或净失去的辐射能,对 天气和气候有重在意义。 R>0,净得到辐射能 R<0,净失去辐射能 R=0,辐射能收支平衡 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下垫面反射特征 大气状况 海拔高度
近百年地球均温升约0.6℃ 预计未来升温1至6 ℃
气候变暖,气温升高
海平面上升,影响沿海地区
杀死单细胞生物,降低人体免役力,伤害人眼的 视网膜,致使失明,好在这部分紫外线基本上被 大气中的O3吸收掉了,很少到达地面。
• UVB 0.29-0.32波段 • 紫外线有少量到达地面,这部分紫外线能
量也较高,可穿透人的皮肤,产生日灼, 甚至皮肤癌(90%的皮肤癌与有关),有 意思的是,UVB有利于维生素D的合成,而 维生素D与人的健康关系密切。
• 晴朗的天空为何是蓝色的,日落为红色?
• 叶片为何是绿色的? • 为何夏天穿黑色衣服感觉更热?
1.辐射的基本知识
黑体与灰体 辐射与电磁波 辐射基本规律
主 要 内 容
2.太阳辐射
太阳的高度与方位、昼长变化 太阳辐射概述 大气层对太阳辐射的影响 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与植物的关系
3.地面和大气辐射
地面辐射 大气辐射 大气温室效应
影响因素
大气温室效应
地球辐射平衡温度
地球得到的太阳辐射能与地球失去 的辐射能应相等,否则会升温或降温
理论上地球均温为-18℃ 实际为+15 ℃ 这是大气温室效应的结果
玻璃阻隔室内外空气热交换
温室效应原因
短波辐射易进,长波不易出
大气温室 效应: 短波辐射易进,长波不易出
大气的温室效应是必要的 问题在于温室效应的增强
光谱成分 0.5 紫外线 可见光 0 5 0.4 10 1.0 20 30 50 90
2. 0 2.7 3.2 4.7
31.2 38.6 41.0 42. 44. 43. 45.3
红外线
68.8 61.0 58.0 56. 54. 52. 50.0
l. 波长大干1μm的辐射 被植物吸收转为热能,不参与生化作用。
维恩(Wien)定律
物体辐射出各种波长的电磁波(辐射波谱)
物体辐射能力最强的电磁波波长与T成反比 λmax=2897/T (μm)
λmax辐射能力最强的电磁波波长
例如: 太阳表面温度为6000K,最大辐射波长 λmax=2897/6000=0.48μm
地球表面的平均温度为288K,放射的最 大辐射波长为 λmax=2897/288=10μm
天顶 夏至 春分 冬至


• • • •
北京夏至、春分、冬日正午的太阳高度 H夏至=90-A+B=90-40+23.5=73.5 H春分=90-A+B=90-40+0=50 H冬至=90-A+B=90-40-23.5=26.5

地平线
天顶
太阳光线
日出正东 正午正南 春秋分太阳的高度与方位: 日落正西
2.2 太阳辐射概述
• 辐射强度:w/m2,用能量计算。
• 照度:光照强度,米烛光(lux),夏日中午 可高达12万lux以上。照明等。
• 光(量)子通量密度:E/ m2〃 s 1E=6.02×1022个光子,用于光合作用等较 好。
太阳紫外线(UV)(选讲)
• 具有较高的能量,波长越短,能量越高。 • UVC 0.2-0.29的紫外线对生物有杀伤作用,可
• 与植物的光周期有关
2.2 太阳辐射概述
• • • • 太阳辐射光谱 辐射强度 太阳常数 辐射强度、照度、量子通量密度
太阳辐射光谱
定义 太阳辐射能随波长的分布曲线。
图中: 实线是大气上界 的太阳辐射光谱; 虚线是温度在 6,000K时的黑体 辐射光谱。
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光谱
太阳辐射概述
2.2 太阳辐射概述
厘米波 分米波
1~10厘米 10厘米~1米
橙 红
斯蒂芬—波茨曼(StefanBoltzman)定律
• 黑体和灰体 黑体:能将投射到其表面的辐射全部吸收的物体, 如地面、太阳 表面。只能部分吸收的为灰体 • 黑体的辐射强度(E)与其表面的绝对温度(T) 的四次方成正比,即: E=σT4 σ=5.67×10-8是斯蒂芬—波茨曼常数。 • 普通物体的辐射强度 E= ε σT4 ε:辐射率

振动产生波
带电粒子的振动产生电磁波 所有的物体都由分子、原子等带电粒子组成 所有的带电粒子都在“振动” “振动”的强烈程度即是“温度” 所有的物体都在辐射电磁波,且与温度有关
热辐射
辐射
不同电磁波的具体波长范围
名称 波长范围
可见光波长范围
色彩名称 紫 波长范围 0.40~0.43微米 0.43~0.47微米 0.47~0.50微米 0.50~0.56微米
Hale Waihona Puke 紫外线 可见光近红外 红 外 线 中红外 远红外 超远红外 毫米波 微 波
100埃~0.4微米 0.4微米~0.76微米
0.76微米~3.0微米 3.0微米~6.0微米 6.0微米~15微米 15微米~1000微米 蓝 青 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