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气象学整理版

合集下载

农业气象学

农业气象学

农业气象学一、名词说明:1、农业气象学农业气象学是研究农业生产与环境气象条件相互关系与作用的科学,是大气科学与农业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

2、气象要素说明大气物理状态、物理现象的各项要素。

要紧有温度、湿度、大气经理静力稳固度3、温室效应指大气吸取地面长波辐射之后,也同时向宇宙和地面发射辐射,对地面起保暖增温作用。

4、温度直减率:对流层中气温的垂直变化用气温垂直梯度表示,简称气温直减率。

二1、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天气:某一地区短时刻内的大气状况及其变化规律。

气候:某地或某地区的多年平均天气状况、特点及其变化规律。

区别:天气是一地短时刻内的大气状况极其变化的总称。

气候是长时刻内气象要素和天气现象的平均或统计状态。

天气是指相对快速的冷热改变或是临时的冷热条件,气候那么是指一样情形下具有的天气状况或长期存在的要紧天气状况2、大气的组成现代大气是由一些永久气体、水汽、雾滴、冰晶、尘埃等物质混合组成。

一样分为三类:干洁大气、水汽、气溶胶粒子。

3、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说出对流层的要紧特点?分层:〔由下至上〕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电离层〕、散逸层〔外层〕对流层特点:P14第二章一、名词说明:1、辐射通量密度:指自然界物体在单位时刻、单位面积上发射或吸取的辐射能量。

2、太阳辐射光谱:太阳辐射中辐射能按波长的分布称为太阳辐射光谱。

3、太阳常数:当日地距离为平均值,在被照亮的半个地球的大气上界,垂直于光线,每秒每平方米的面积上,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

4、太阳高度角:太阳平行光线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叫做太阳高度角。

5、光合有效辐射〔PAR〕:太阳辐射中对植物光合作用有效的光谱成分叫光合有效辐射。

6、短日照植物:只有在光照长度小于某一时数才能开花,而延长光照时刻就不开花结实的一类植物。

7、长日照植物:只有在光照长度大于某一时数才能开花,而缩短光照时刻就不开花结实的一类植物。

8、光能利用率:把单位面积上作物收成物中包含的能量与投射到该单位面积上的光合有效辐射能量叫光能利用率。

农业气象学——精选推荐

农业气象学——精选推荐

农业⽓象学第⼀章1.农业⽓象学的定义农业⽓象学是研究农业⽣产与⽓象条件的相互关系及其规律的科学。

2.农业⽓象的研究内容及研究对象研究内容:(1)农业⽓象基本⽅法与理论研究a.农业⽓象监测及试验研究⽅法研究b.农业⽓象仪器研制c.农业⽣产与⽓象条件关系研究d.农业⽓象指标研究e.农业⽓象模式研究(2)农业⽓候资源分析及其合理开发利⽤研究与服务(3)农业⽓象情报、预报⽅法研究与服务(4)农业⽓象灾害规律及防御措施研究与服务(5)农业⼩⽓候研究与服务(6)开展专业⽓象研究和服务农业⽓象学的研究对象是⽣物有机体与⽓象条件两者相互作⽤的规律及其影响。

⼀⽅⾯要研究农业⽣产对⽓象条件的要求和⽓象条件对农业⽣产的影响;另⼀⽅⾯也要研究农业⽣产对⽓象条件的影响。

第⼆章1.植物叶⽚的光学特性及其应⽤单个叶⽚的光学特性:反射率R、透射率T和吸收率A之间关系R + T + A = 1。

2、群体叶⽚的光学特性太阳辐射进⼊植被内部,经过植被中茎叶层层的反射、透射和吸收,当然还包括漏射,⽽被削弱,形成了⼀个较复杂的过程。

透光率:所测⾼度处的照度与农⽥上⽅照度的⽐值,⽤⼩数或百分数表⽰,也称相对照度。

农⽥中透光率的分布曲线与光强的分布曲线完全⼀致,亦随深度迅速递减,其递减率与叶⽚的铅直分布关系密切。

农⽥中各⾼度透光率存在着相同的⽇变化,由于太阳⾼度⾓的改变,中午时透光率最⼤,早晚时透光率较⼩。

(1)光在群体内的吸收、反射和透射同⼀种农⽥的植被,对于不同波长的辐射,其反射、透射和吸收能⼒不同。

同⼀种波长的辐射,不同作物、同⼀作物不同的⽣长发育状况(包括品种、密度、叶龄、叶形、叶⽚的颜⾊和含⽔量等等),其反射、透射和吸收能⼒不同。

(2)反射、透射和吸收率不是⼀个常数,在任⼀光谱中有⼀定幅度。

(3)群体对⽇光的反射率和透射率要⽐单叶明显地⼩,⽽吸收率却明显地⾼于单叶。

2.⽣理辐射决定着最重要的植物⽣理过程(包括光合作⽤、⾊素合成、光周期现象和其它植物⽣理现象)的光谱区称之为辐射的⽣理有效区,或称为⽣理辐射。

农业气象学复习资料

农业气象学复习资料

农业气象学复习资料农业气象学是研究农业生产与气候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主要探讨气候因素对农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等方面的影响。

农业气象学的基本内容涵盖了气候要素观测与分析、农作物气候学、农田环境气象学、农业灾害气象学等方面。

本文将对农业气象学的复习资料进行详细介绍,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门学科。

一、气候要素观测与分析1.气温观测:气温是农业生产的重要气象因素之一,影响着作物的生长和发育。

农业气象学需要对气温进行观测和分析,了解不同气温条件下作物的适应性和光合作用等生理过程。

2.降水观测:降水对于作物的生长和灌溉农业至关重要。

农业气象学通过观测和分析降水的时空分布、强度和类型等参数,为作物的生长管理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依据。

3.日照观测:日照是光合作用的重要能量来源,对于作物的生长和开花结果至关重要。

农业气象学需要对日照进行观测和分析,研究日照时数、光照强度等与作物生长发育的关系。

4.风速观测:风速对于灌溉、植被生长和病虫害传播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影响。

农业气象学需要对风速进行观测和分析,研究风速与农业生产之间的关系。

5.湿度观测:湿度是农作物生长的重要环境因素之一,影响作物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等生理过程。

农业气象学需要对湿度进行观测和分析,了解湿度对作物的影响机制及管理要点。

二、农作物气候学1.作物对气候的适应性:不同作物对气候条件有一定的适应性,农业气象学需要研究作物的温度、降水、光照和湿度等条件要求,为种植合理作物和合理管理提供依据。

2.作物的生态适应特性:不同作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具有不同的生态适应特性,包括生长季节、耐旱耐涝性、光合作用强度和光合产物积累等方面。

农业气象学需要了解作物的生态特性,为作物种植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3.作物的生产力模型:通过对气候、土壤和农作物的相互作用研究,农业气象学可以建立作物生产力模型,预测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变化。

这对于作物的种植决策、灌溉调度和病虫害管理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农业行业农业气象学基础(知识点)

农业行业农业气象学基础(知识点)

农业行业农业气象学基础(知识点)一、引言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如何利用气象数据和气象知识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已成为农业发展中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重点介绍农业行业的农业气象学基础知识,旨在帮助从事或对农业感兴趣的人士更好地了解农业气象学。

二、农业气象学概述农业气象学是研究农业生产中气象因素对作物生长发育及农业生产的影响规律的学科。

通过研究气象因素对农作物的影响,可以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三、温度对作物生长的影响1. 温度是影响作物生长发育的重要气象因素之一。

对于不同农作物来说,适宜的生长温度是不同的。

2. 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对作物生长产生不利影响。

高温会导致作物蒸腾加剧,水分丧失过多;低温则会影响作物的光合作用和养分吸收。

3. 农业生产中常利用温室等手段调节作物生长环境的温度,以提高生产效益。

四、光照对作物生长的影响1. 光照是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对作物的生长发育具有重要影响。

2. 光照不足会导致作物光合作用受限,光合产物减少,影响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3. 不同作物对光照的要求也不同,有的作物喜阴,有的作物喜光,因此在农业生产中需要根据作物特性进行合理的光照管理。

五、降水对作物生长的影响1. 降水是农业生产中重要的水资源,对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具有重要影响。

2. 适宜的降水对作物生长有利,但过多或过少的降水都会对作物生长产生不利影响。

3. 根据不同作物的需水情况,合理调控灌溉措施,提高耕地利用率,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措施。

六、风对作物生长的影响1. 风是影响农作物生长的重要气象因素之一。

2. 强风会导致作物光合作用受阻,蒸腾加剧,影响作物吸收水分和养分。

3. 防风措施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环节,如搭建遮风网、种植防护林等手段可以有效减轻风害对作物的影响。

七、结语本文简要介绍了农业行业的农业气象学基础知识,包括温度、光照、降水和风等因素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通过合理利用气象数据和知识,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保障粮食安全和农民的收入。

农业气象学知识点总结

农业气象学知识点总结

农业气象学知识点总结农业气象学是研究气候与气象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和节约生产成本的一门学科。

它涉及了很多知识点,下面来总结一下。

一、气象基础知识气象基础知识是学习农业气象学的基础,包括大气的组成、结构和运动规律,气象要素及其测量等。

这些知识点的掌握对于了解天气形势、评估天气灾害风险和制定农业生产方案都有重要作用。

二、农业气候学农业气候学是研究气候对于农田生产的影响,并探究农业生产适应策略的一门学科。

学习农业气候学需要了解气候类型与特点,掌握不同类型气候下作物生长的特点,研究不同种植区域的气候变化和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等。

对于制定区域内合适的作物种植方案、减少灾害风险以及提高作物收成都具有重要作用。

三、农业气象灾害学农业气象灾害学是研究各种气象灾害(如冻害、旱灾、水灾、风灾等)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其防灾减灾措施的一门学科。

学习农业气象灾害学需要了解各种气象灾害的发生规律和成因,掌握各种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和预测的方法和技术,以及制定防灾减灾方案的方法与策略等。

对于减少气象灾害带来的损失,提高农业生产效益都有重要作用。

四、农业气象服务农业气象服务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基于气象信息提供决策支持的服务。

学习农业气象服务需要了解不同农业生产环节中气象信息的需求和应用,掌握气象数据和信息的获取、处理和分析方法,以及气象服务产品和工具的开发和使用等。

对于优化农业生产流程和提高生产效益都有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农业气象学知识点涉及了气象基础知识、农业气候学、农业气象灾害学和农业气象服务等方面。

掌握这些知识点将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益,降低灾害风险,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业气象学主要知识点及答案

农业气象学主要知识点及答案

农业气象学主要知识点绪论1.气象要素:表明大气物理状态,物理现象的各项要素。

主要有:气温,气压,风,湿度,云,降水以及各种天气现象。

2.平行观测:同时观测气象要素和农作物生长发育状况的研究方法。

第一章大气1.大气的主要组成成分大气是由各种气体混合组成的,按其成分可分为干洁空气,水汽和气溶胶粒子3类。

气溶胶是指大气中处于悬浮状的花粉和孢子,盐粒,火山和宇宙尘埃等固体小颗粒及小水滴冰晶等。

2.对流层的主要特点对流层是靠近地表的大气最底层,夏季厚,冬季薄。

厚度占大气层厚度的1%,质量占大气质量的3∕4,是水汽的主要聚集区域。

①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气温直减率:每上升100米,气温约平均下降0.65℃。

②空气具有强烈的对流运动。

受热多,气流上升,降水多;受热少,气流下沉,降水少。

③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

受纬度,海陆,地形因素影响。

3.大气CO2浓度变化对作物的影响①环境中的CO2浓度升高将使光合速率加快,积累更多的光合产物。

②CO2浓度升高,减小气孔导度,降低植物蒸腾作用,提高水分利用率。

③CO2浓度升高,C3植物增产百分率高于C4植物。

④植物长期生长在高CO2浓度下,有利于减轻其它环境因子对植物的胁迫作用。

⑤CO2浓度升高,植物体内类胡萝卜素含量提高,能为叶绿素提供保护。

⑥高CO2浓度条件下,植物体内C素含量增加,使C/N比升高,影响作物品质。

⑦CO2浓度升高引起气温升高,导致虫害加剧,影响作物品质。

第二章辐射1.辐射概念:物质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发射能量,这种放射方式成为辐射。

高于绝对零度的物质都能向外放出辐射。

四个特点:①辐射要有温度。

②辐射是一种物质运动。

③辐射具有热效应。

④辐射具有波粒二象性。

2.太阳高度角概念:是太阳光线与地球表面切线所成的夹角。

在0~90度之间变化。

太阳高度角越小,等量的太阳辐射能光束所分散的面积越大,地表单位面积所获得的太阳辐射能就越少。

计算方法:sin h=sinφsinδ+cosφcosδcosωh:太阳高度角;φ:观测点纬度;δ:观测时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度;δ的绝对值=23.5°sinN; N表示观测日期离春分或秋分中较短的日数。

农业气象学概念总结。

农业气象学概念总结。

农业气象学概念总结。

农业气象学概念总结。

温室效应:由于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吸收很少,易于让大量的太阳辐射透过而到达地面,同时大气又能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使地面辐射不易逸出大气,大气还以逆辐射返回地面一部分能量,从而减少地面的失热,大气对地面的这种保暖作用,称为“大气保温效应”,习惯称为“温室效应”。

气压:是大气压强的简称,即在单辐射光谱:太阳辐射的波长范围,位截面积空气柱的重量。

由大气的大气活动中心:由于海陆热力差异大约在0.15-4微米之间。

在这段波重量及其分子撞击力综合作用所产生。

分,割断了气压带,形成了高压和长范围内,又可分为三个主要区太阳高度角:太阳平行光线与水平低压中心,称为大气活动中心域,即波长较短的紫外光区、波长面的夹角。

较长的红外光区和介于二者之间的水平气压梯度力:指水平方向上,焚风:气流越过山岭后,在背风坡绝可见光区。

由高压指向低压,单位距离气压光合有效辐射(PAR):太阳辐射热下沉而形成干热的风,称为焚差。

中对植物光合作用有效的光谱成风。

辐射通量密度: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分。

面积的辐射能,单位W〃m-2。

对某地转风:在自由大气平直等压线的暖锋:暖气团锋面向冷气团一侧推移一物体表面而言有辐照度和辐出度的气压场中,当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光饱和点:在一定的光照强度范围的锋。

分别。

向力相平衡时的风,称为地转风。

内,高照度增加,光合强度也增加,但光照度到达一定程度时,光冷锋:冷气团锋面向暖气团一侧推移总辐射:指直接辐射辐照度(S′)风压定律:在北半球,背风而立,合强度不再随光照度的增大而增和散射辐射辐照度(D)总和的锋。

高压在右,低压在左,南半球则相强,这个光的临界点称为光饱和反。

点。

气旋:中心气压比四周低的大尺度大气逆辐射:指大气辐射投向地面气压带:是由于地球表面纬度高低光补偿点:当光照强度降低时,光水平空气涡旋,在气压场上,又称的部分(弱于地面辐射)。

不同,接受太阳辐射的多少不同,于合强度也随之降低,植物的光合强低压。

农业气象学知识点提纲

农业气象学知识点提纲

第一章绪论1.影响农业生产的外界自然条件:土壤、气候、地形地势。

(土壤性质、PH值、土壤肥力;光热水气;海拔、坡向坡度、小地形、水体)2.农业气象学的定义农业气象学是研究农业生产与气象条件的相互关系及其规律的科学。

它是根据农业生产需要,应用农学和气象科学技术来不断揭示和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农业气象问题,以谋求合理地利用气候资源,战胜不利气象因素,促进农业发展的实用性科学。

3.农业气象学的研究对象农业气象学的研究对象是生物有机体与气象条件两者相互作用的规律及其影响。

一方面要研究农业生产对气象条件的要求和气象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另一方面也要研究农业生产对气象条件的影响。

4.农业气象学的主要内容1、农业气象基本方法与理论研究2、农业气候资源分析及其合理开发利用研究与服务3、农业气象情报、预报方法研究与服务4、农业气象灾害规律及防御措施研究与服务5、农业微气象学研究与服务5.“土壤—植物—大气”系统(SPAS)从农业气象学科考虑,作物及其生产过程是一个作用系统,即“土壤-植物-大气”系统,或可称之为“农业气象系统”。

(农业气象系统的垂直尺度并不大。

系统的上边界距离地面最高不过20~30米左右,下边界深入土壤中在30~50厘米以至几米上下。

)第二章太阳辐射与农业生产1.太阳辐射的生物学意义:太阳辐射是地球上生物有机体的主要能量源泉;太阳辐射是大气运动和产生各种天气气候现象的主要能量源泉。

2.太阳辐射影响植物的主要方式:光合效应,热效应,光的形态效应3.叶片对太阳辐射的反射、透射和吸收能力:反射率R、透射率T和吸收率A之间关系:R + T + A = 14.群体透光率、削光系数及门司―佐伯公式:I = I0 exp(-kF);k =(-ln(I/I0))/FI/I0即透光率。

k值是一个无量纲数,它描述了叶片的遮阴程度,当上层叶面积大时,k值就大,光强衰减就明显。

5.光周期现象以及据此对植物的分类白天光照和夜晚黑暗的交替及其持续时间对植物的开花有很大的影响,这种现象称为光周期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大气的热力学分层及依据。

2、正午时刻太阳高度角的计算。

太阳高度角(h):太阳光线与地表水平面之间的最小夹角。

(0°≤h≤90°)
h的计算公式:sin h = sinφsinδ + cosφcosδcosω(式中:φ为观测点纬度,δ为赤纬,ω是时角。


特殊日期δ的值:δ=23.5sinN°(N°以度为单位,是距春分日或秋分日最近的总天数。

春分日至秋分日取正值,否则,取负值)
春分日(21/3)或秋分日(23/9):δ=0°
夏至日(22/ 6):δ=23.5°
冬至日(22/12):δ=-23.5°(23.5°S)
ω的确定:ω是用角度表示的时间,每15°为一小时. 正午:ω=0 上午ω<0 下午:ω>0。

3、北半球可照时间随季节、纬度的变化规律。

4、地面有效辐射的影响因子及其影响。

5、灌溉的表层温度效应及原因分析。

1.热容量:灌溉后土壤表层湿度较大,含水量较多,水的热容量较大,温度变化较慢。

2.导热率:土壤湿度增加,土壤的导热率也提高,其表面温度变化也越小。

3.潜热交换:温度升高,土壤表层水分会蒸发带走部分热量;温度降低,空气中水分会凝结吸收热量,从而减小土壤表层温度变化。

6、地面热量收支方程,并据此分析塑料大棚的保温原理。

(R辐射热交换;B传导热交换;P流体运动热交换;LE潜热交换)
塑料大棚的保温原理:影响土壤温度变化的主要能源是太阳辐射,在土壤上盖上塑料大棚,白天通过棚膜和墙体的红外辐射、逆辐射,可以减少土表获得的太阳辐射能,减少温室大棚内部与外界的热量交换,减缓土壤温度的升高;夜晚可以减少地面辐射的散失,减缓土壤温度的降低,因此可以起到保温作用。

7、大气稳定度的三种情况。

大气稳定度指整层空气的稳定程度。

以大气的气温垂直加速度运动来判定。

大气中某一高度的一团空气,如受到某种外力的作用,产生向上或向下运动时,可以出现三种情况:
1.稳定状态。

移动后逐渐减速,并有返回原来高度的趋势。

2.不稳定状态。

移动后,加速向上向下运动。

3.中性平衡状态。

如将它推到某一高度后,既不加速,也不减速而停下来,大气稳定度,对于形成云和降水有重要作用。

有时也称大气垂直稳定度。

简而言之:空气受到垂直方向扰动后,大气层结(温度和湿度的垂直分布)使该空气团具有返回或远离原来平衡位置的趋势和程度
8、空气相对湿度的日、年变化及原因。

相对湿度:空气中实际气压与同温度下饱和水汽压的比值。

相对湿度随水汽含量的增大而增大,随温度的增大而减小。

日变化:在绝大数地区,相对湿度的日变化与气温的反相。

大型水体的周围,相对湿度的变化与气温同相。

年变化:大多数地区,相对湿度的年变化与气温的反相,相对湿度的年变化与气温的同相。

9、道尔顿蒸发公式,影响水面蒸发速率的主要因子及其影响。

W表示水面蒸发速率;E为饱和水汽压;e为实际水汽压;
E-e为饱和差;A’为与风速有关的系数;P为气压。

10、降水强度(mm/日)的等级划分。

11、降水变率(4个)的计算。

12、空气受力分析(4种情况6个图)。

13、三圈环流、气压带、行星风带、北半球大气活动中心。

三圈环流:极地环流,费雷尔环流,哈德莱环流。

气压带: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副极地低压带,极地高压带。

行星风带:极地东风带,中纬西风带,东南信风带。

北半球的半永久性大气活动中心:大西洋副热带高压,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阿留申低压,冰岛低压。

北半球的季节性大气活动中心:冬:蒙古高压,北美高压。

夏:印度低压北美低压。

14、海陆风、山谷风、焚风及其成因。

焚风:(出现在山区)是指气流翻过山岭时在背风坡绝热下沉而形成干热的风。

成因:当气流经过山脉时,沿迎风坡上升冷却,在所含水汽达饱和之前按干绝热过程降温,达饱和后,按湿绝热直减率降温,并因发生降水而减少水分。

过山后空气沿背风坡下沉,按干绝热直减率增温,故气流过山后的温度比山前同高度上的温度高得多,湿度也显著减少。

有利的方面:1、初春促使积雪消融。

2、夏末促使粮食和水果早熟。

不利的方面:强大的焚风易造成北方小麦空瘪粒现象,在林区易造成森林火灾。

15、中国冬夏季活动的气团。

16、梅雨相关名词,形成梅雨期降水的低空和地面天气系统。

梅雨:每年初夏,我国湖北宜昌以东,28度到34度N 之间的江淮流域长时间的连阴雨天气(6月中旬到7月上旬)。

低空:江淮切变线,西南涡,西南低空急流。

地面:江海静止锋(梅雨锋),江淮气旋。

17、热带气旋的等级划分。

18、暖温带、冷温带大陆东、西岸主要的气候型及其特征。

暖温带:大陆西岸地中海气候,大陆东岸季风气候。

夏季受副热带高压影响大陆西岸高温干燥大陆东岸炎热潮湿,
冬季受盛行西风带控制大陆西岸温暖湿润大陆东岸寒冷干燥。

冷温带:受盛行西风带控制
大陆西岸海洋性气候夏季凉爽,冬季温和,温度年较差较小,气候温润,降水全年分配均匀。

大陆东岸大陆性气候夏季凉爽,冬季严寒,温度年较差较大,气候干燥,降水少且集中于夏季。

19、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方式。

20、自然天气季节、气候四季的划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