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征主义与意象派
意象派诗歌

意象派诗歌意象派诗歌,也被称为象征主义诗歌,是20世纪早期重要的一个文学运动。
它起源于法国,并迅速蔓延至欧洲和其他地区。
意象派诗歌强调通过自由联想和感官体验来传递感情和意义,而非传统的逻辑线索或明确的形象。
本文将介绍意象派诗歌的背景、特点以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影响。
意象派诗歌运动的兴起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法国。
实际上,意象派诗歌最早的先驱可以追溯到早期的象征主义诗人,例如包括西蒙娜·韦伊、阿瑟·隆泽及亚瑟·朗布尔的作品。
这些诗人通过使用隐喻、比喻和象征手法来表达深层的情感和意义,寻求一种非常规的艺术表达方式。
意象派诗歌的核心思想是通过感官体验来传递深层的情感和意义。
诗人通过刺激读者的感官,诸如视觉、听觉、嗅觉和触觉,唤起读者内心深处的共鸣。
他们使用生动的形象、色彩以及各种感官的描述,来创造一种身临其境的体验。
这种直观的艺术表达方式,使意象派诗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能够深深地触动读者的心灵。
与传统的诗歌相比,意象派诗歌更加注重语言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诗人通过使用非常规的词汇、句法和节奏结构,打破了传统诗歌的束缚。
这种自由的表达方式使得意象派诗歌充满了神秘感和魔力,读者可以自由地解读其中的含义,并从中获得某种启发。
意象派诗歌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诗歌领域,它还对其他艺术形式,例如绘画、音乐和戏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许多画家通过使用象征主义和隐喻来表达复杂的情感和意义。
音乐家也受到意象派诗歌的启发,通过音乐的旋律和声音来传递抽象的意义。
此外,戏剧也受到意象派诗歌的影响,一些剧作家试图通过情节的模糊性和符号的使用,来传达更深层次的思考。
虽然意象派诗歌运动在20世纪初逐渐式微,但它的影响却长久地延续至今。
意象派诗歌的创新思想激发了更多的诗人和艺术家去探索非传统的艺术表达方式。
它开启了一扇窗户,让人们得以探索人类内心最深处的情感和意义。
综上所述,意象派诗歌是一场重要的文学运动,它强调通过感官体验来传递情感和意义。
象征主义与意象派诗论辨析

象征主义与意象派诗论辨析象征主义与意象派是20世纪初期兴起的两个重要的文学流派,它们在诗歌创作中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主题、手法和风格等方面对象征主义与意象派进行辨析,并探讨它们在诗歌创作中的不同特点。
首先,我们来看象征主义。
象征主义强调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喻,通过抽象、含蓄的表达方式传达出内心深处的感觉和思想。
象征主义诗歌的主题多涉及超脱现实世界的精神层面,如爱情、宗教、生死等。
诗人通常使用各种象征符号来代表这些主题,以诗歌形式表达出内心的追求和思考。
与象征主义相比,意象派更注重感官的刺激和形象的直观呈现。
意象派诗歌的特点是以形象和意象为中心,通过感官的刺激来表达情感和思想。
诗人通过直接描写事物的外观和感觉,通过感官的描述唤起读者的联想和情感共鸣。
意象派诗歌的主题通常是生活中的日常场景和事件,如大自然、城市、人物、动物等。
在手法和风格上,象征主义和意象派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象征主义强调意义的暗示和象征的运用,诗歌常以寓言的形式出现,语言和修辞手法较为复杂。
与之相比,意象派更注重形象的直观呈现,追求简洁、明确的语言风格。
意象派诗歌通常采用具体、生动的形象描写,以及独特的意象组织方式,使诗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虽然象征主义和意象派在某些方面有所不同,但它们都致力于挖掘诗歌的深层意义和情感表达。
无论是象征主义的隐喻和抽象表达,还是意象派的形象描写和感官刺激,都是为了通过诗歌来传达诗人的内心体验和思想感悟。
这两种流派都试图超越表面的现实,探索人类存在的更深层次,引发读者对生命和世界的思考。
总之,象征主义与意象派是两个在20世纪初期兴起的重要诗歌流派。
虽然它们在主题、手法和风格上存在差异,但都在传达诗人内心感受和思想意义上具有共同的追求。
通过对象征主义与意象派的辨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诗歌创作中的不同艺术表达方式,拓展对诗歌之美的理解。
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导论部分

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当代西方哲学思潮大体上分为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两大主潮.●西方文艺理论——人本主义、科学主义两大思潮:人本主义——西方文论发展史1.象征主义:高度重视人的个性、个体的心灵活动和重建个体的精神史(瓦莱里)2.意象派:强调诗歌意象应表达诗人感情与理性的“复合”(庞德)3.表现主义:艺术是抒情的直觉和表现的理论(克罗齐)4.精神分析:“无意识”在人的心理活动中的重要地位(弗洛伊德)5.现象学6.存在主义文论科学主义——西方文论发展史1.俄国形式主义和布拉格学派以科学方法研究文学的“内在问题”其目标是研究文学的内在规律,掲示文学之为文学的文学性,即文学中的语言形式和结构2.英美语义学和新批评文论3.结构主义、符号学、叙事学两大转移:当代西方文论在研究重点上发生了两次重要的历史性转移➢第一次是从重点研究作家转移到重点研究作品文本从二三十年代起,随着俄国形式主义、语义学和新批评派的崛起,西方文论研究的重点开始发生悄悄的变化,即从以作家研究为主逐步转向以作品研究为主。
如俄国形式主义只关心文学作品本身的语言形式和结构,而不关心有关作家的生平与心理,英美新批评的“意图谬见”说和“感受谬见”说把文学作品与作家、读者两方面的联系一刀切断,只孤立地研究文学作品本身筝到了结构主义, 更是把文学文本作为唯一的研究对象,罗兰・巴尔特声称,作品诞生“作者死了”作者意图与文本无关。
➢第二次则是从重点研究文本转移到重点研究读者和接受20世纪三四十年代,现象学和存在主义文论,在重点研究文学作品的同时, 已开始关注读者的接受问题,如英伽登认为读者也参与了文学作品的创造,萨特也对读者的再创造给予高度评价。
结构主义文论后期也开始注意读者的阅读问题口到六七十年代的解释学和接受理论,则完成了当代西方文论第二次研究重点的转移,即从作品文本转到读者接受上来。
两个转向:1.非理性转向2.语言论转向。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第四讲

3、意象派写作原则 弗林特、庞德、洛厄尔都曾提出过意象诗的 弗林特、庞德、 写作原则,综合起来为: 写作原则,综合起来为: 精确地呈现意象,使之在瞬间展示生命的真实。 (1)精确地呈现意象,使之在瞬间展示生命的真实。 遣词造句简洁凝练, (2)遣词造句简洁凝练,绝不使用任何对表达没有 作用的字,少用装饰性的语句。 作用的字,少用装饰性的语句。 (3)自由选择题材,并用自由诗的体裁。不能生硬 自由选择题材,并用自由诗的体裁。 地跟随节拍,而要使韵律和诗意完美结合。 地跟随节拍,而要使韵律和诗意完美结合。
休姆《 休姆《秋》 秋夜一丝寒意, 秋夜一丝寒意, 我在田野中漫步, 我在田野中漫步, 遥望赤色的月亮俯身在藩篱上 像一个红脸庞的农夫。 像一个红脸庞的农夫。 我没有停步招呼,只是点点头, 我没有停步招呼,只是点点头, 周遭尽是深深沉思的星星,脸色苍白, 周遭尽是深深沉思的星星,脸色苍白, 像城市中的儿童。 像城市中的儿童。
5、意象派的衰落 早在1914年庞德就感到意象派的视野太狭窄, 1914年庞德就感到意象派的视野太狭窄 早在1914年庞德就感到意象派的视野太狭窄, 不足以表现复杂的重大题材, 不足以表现复杂的重大题材,加上与罗威尔的意 见不合,就退出意象派。 见不合,就退出意象派。 此后,洛厄尔成为后期意象派的主要领导人, 此后,洛厄尔成为后期意象派的主要领导人, 1915-1917年间在美国连续出版了三本 年间在美国连续出版了三本《 1915-1917年间在美国连续出版了三本《意象派诗 选》,一时间意象派成为年轻诗人争相模仿的对 象。 1917年之后意象主义沦为一种任何诗人都可 1917年之后意象主义沦为一种任何诗人都可 以借用的工具, 以借用的工具,作为一种保守的运动已失去了号 召力。 召力。
超现实主义诗歌
现代主义文学和后现代主义文学特征的综述

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概述第一节、现代主义文学一、现代主义文学的起源和特征现代主义文艺又称先锋派文艺,是当代西方最为重要的文艺思潮。
现代主义不是一个单一的流派,而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欧美诸多具有反传统特征的文学思潮或流派的总称,它们包括后期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意识流小说等文学流派。
这些打着“先锋”旗号的文学流派,在否定传统的文学价值观念与经验的基础上,对文学的表现内容与形式都做了大胆的革新,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文学的面貌与格局。
而现代主义文学的产生和发展是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
其中,20世纪西方社会变动的加剧,是现代主义文学大发展的社会动因。
现实社会的不稳定,战争的威胁和极大破坏,给西方世界带来了危机感,动摇了人们的价值观念,改变了人们的传统意识。
这是现代主义文学产生的温床。
在这种情况下,非理性主义文化思潮获得了地盘。
从文化思想的角度看,现代主义文学正是西方非理性哲学和现代心理学综合影响的产物。
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尼采的权力意志论、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则是现代主义的理论武器。
虽然现代主义文学流派众多,每个流派都有自己独特的思想倾向和艺术追求,但作为极富于创新求变和反传统精神的现代文学思潮,在总体上又有基本一致的特征。
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思想特征上1.具有强烈的文化批判倾向。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的混乱、战争的恐慌、社会道德的衰落,使人们深感失望与不安,西方传统的文化价值观念开始动摇以致崩溃,具有现代主义意识的作家转而接受非理性主义思潮,站在生命本体论的立场上对人类文明进行反思,认为以往的文化传统都有悖于人的生命欲求,有悖于人的价值实现,应予摈弃。
现代主义作家在“一切价值重估”中批判了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及传统观念文化。
但是,他们对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批判也有走极端的现象,表现出了虚无主义的倾向。
2.突出表现异化主题。
在现代主义文学中,整个物质世界都被看成是人的异己力量,在人类自己创造的这个物质世界里,人变成了物的奴仆,完全被物支配。
象征主义诗歌和意象派的区别

象征主义诗歌和意象派的区别前象征主义主要是指:19世纪后半叶产生于法国的诗歌流派.代表人物是:波德莱尔、魏尔伦、兰波和马拉美.波德莱尔的十四行诗《应和》首次提出著名的象征主义“应和”论.认为自然界万物互为象征,组成“象征的森林”,而人的诸感官之间亦相互应和沟通,最重要的是人的心灵与自然界之间也是互为应合、交流的,诗就是这种象征、应和的产物.故该诗被誉为“象征主义的宪章”.前期象征主义随着1898年马拉美的逝世而告终.瓦莱里以音乐化为核心的象征主义诗论保尔·瓦莱里(1871-1945),法国人,1912年出版《旧诗集存》,1912年发表长诗《年轻的命运女神》,1922年出版诗集《幻美集》,其中《海滨墓园》标志着其诗歌创作的顶点.主要理论著作有《尤帕利诺斯》、《灵魂与舞蹈》、《文学杂集》和三本续集.象征主义的现实存在第一,象征主义追求高于现实世界的丰富心灵世界及其内在生命力.象征主义诗人视现实世界为可鄙的、不真实的,他们力图超越现实而进入超验的心灵世界和“内在生命的实体”,他们感到真切存在的只是“大自然和生命的某些面貌以及人类的某些作品”所赋予的激情,使人能从中汲取“珍贵的感觉、无限丰富的思想以及思想、情感、严谨的幻想的奇妙组合,还有与神秘相连的快感和活力”,并孕育出“应合”的象征主义诗作.第二,象征主义追求一种“创造读者”的自由的艺术创新.象征主义诗歌要选择趣味高雅的读者作为对话人,同时要通过形式的探索和实验,打破读者旧的审美习俗和惰性,培养和“创造”出有创造性的新读者.第三,象征主义诗人虽有文笔、手法、见解、感觉和写作方式及美学理想等许多方面的差异,但他们之间在精神上却有着高度的一致性与强大的凝聚力,即他们反对只写人类的共相与普遍性,而高度重视个性、个体的内心活动与反应,人之为人的独特性,力图重建个体的精神史.象征主义的界定:音乐化首先,音乐化是指诗的语词关系在读者欣赏时引起的一种和谐的整体感觉效果,也即语词与人的整体感觉情绪领域的某种和谐合拍的关系.他说:“诗是一种语言的艺术,某些文字的组合能够产生其他文字组合所无法产生的感情”,这就是“诗情”,而所谓“诗情”,是“一种兴奋和迷醉的心情.它是由于我们的某些内在情绪,肉体上的和心理上的,与某些引起我们激动的环境(物质的或者理想的),在某种程度上的吻合而引起的”,作为“诗的艺术”,就是要用“语言手段”“引起类似的心情和人为地促进这种感情”,也就是使“语言结构”与“诗情”达到一种默契与和谐.诗人就是要通过个人的努力从“全部广泛的日常语言”的“杂乱无章的混合体中汲取”成分,“用最平常的材料创作出一种虚构的理想秩序”,这种诗的语言,“能够创造诗情世界”,能够使人“恢复”诗情,“并直至人工地培养这些感觉官能的自然产物”,也即使诗的语言与诗的感觉、心情达到高度的和谐.诗要讲求音乐之美,不仅指节奏感、旋律性,而且要具有音乐那样的协调性、严密性和整体性,要用音乐语言来思维.例:艾略特的《荒原》即借用交响乐的程式来组织全诗,给人一种和谐的整体感觉:第一章:《死者葬仪》母题:(无水――死亡)(正题)第二章:《对弈》反母题:(欲――虽死犹生)第三章:《火诫》变异母题:(火――求救)(火象征:太阳、光明、净化)第四章:《水里的死亡》重复母题:(水太多――死)(反题)第五章:《雷霆的活》反重复母题:(天降净水――得救的可能)(合题)其次,音乐化还指诗情世界同梦幻世界有某种内在的联系.①诗的世界与梦幻世界相似,外在事物的意象与主体的感觉、心情完全和谐、共鸣、交融为一体.②我们所熟悉的有生命的东西,好像都配上了音乐;它们互相协调形成了一种好像完全适应我们的感觉的共鸣关系.从这点上来说,诗情世界显得同梦境或者至少同有时候的梦境极其相似.此外,音乐化还包含诗的语言的音乐化,“要做到音韵谐美节奏合拍,而且要满足各种理性的及审美的条件.概而言之,瓦莱里为象征主义规定的任务是”使我们感觉到单词与心灵之间的一种密切的结合“;其象征主义诗论的核心,就是认为”诗的世界“实质上是:语言(词)--意(形)象--感觉(情)三者之间的和谐、合拍的音乐化关系.对抽象思维和理性的重视首先,瓦莱里强调诗人应有抽象的思维能力.在他看来,”每一个真正的诗人,其正确辩理与抽象思维的能力,比一般人所想象的要强得多“.其次,瓦莱里指出了抽象思维在诗歌创作中的重要作用:一是抽象思维作为诗人的”哲学“在创作活动中起作用,这是诗的象征意味和哲理内涵的来源;二是诗的构思过程,”不仅是我所说过的那个'诗的世界’的存在,而且还要有许多思考、决定、选择和组合.“再次,瓦莱里强调诗应追求超越个人的无限、普遍的价值.指出”'仅仅对一个人有价值的东西是没有价值的.’这是文学的铁的规律.“叶芝的理性与感性相统一的象征理论威廉·巴特勒·叶芝(1865-1939),爱尔兰人,代表作有诗集《莪辛漫游》、《芦丛之风》、《钟楼》、《盘旋的楼梯》、《驶向拜占庭》和诗剧《心愿之香》、《幻泉》、《胡立痕的凯瑟林》、《1916年的复活节》等,论文被收入《论文与序言》、《探索集》、《评论选》等书中.象征的内涵和象征主义美学风格提出诗歌的”隐喻符号“与象征的”玄想符号“的区别在于”后者被编织到一个完整的体系中“.其意思是,象征的玄想符号包含隐喻因素,但在诗中被组织到完整的意象体系中了,也就是说,与隐喻相比,象征不是个别的,而是整体的、体系化的,象征是隐喻的体系.隐喻与象征的区分:认为”当隐喻还不是象征时,就不具备足以动人的深刻性,而当它们成为象征时,它们就是最完美的了.“这就是说,(1)象征具有隐喻性,或隐喻是象征的基础;(2)象征高于隐喻,是隐喻的提升,比隐喻更深刻、完美和动人.关于象征的内涵,他说:“全部声音,全部颜色,全部形式,或者是因为它们的固有的力量,或者是由于深远流长的联想,会唤起一些难以用语言说明,然而却又是很精确的感情.”这种全部形式与精确感情之间的关系就是对应的象征关系.而且,“一种感情在找到它的表现形式--颜色、声音、形状、或某种兼而有之之物--之前,是并不存在的,或者说,它是不可感知的,也是没有生气的.”这就是说,形式与感情之间存在着对应的象征关系,一方面,形式通过象征能唤起对应的感情;另一方面,感情也需要寻找对应的形式才能得到表现,获得生气灌注.因此,叶芝认为,“诗歌感动我们,是因为它是象征主义的.”叶芝还对象征主义诗歌的美学风格提出了具体要求:(1)“抛弃为自然而描写自然,为道德法则而描写道德法则”的做法,不满足于表现外在世界,而要使诗“显露它心中的图画”;(2)摆脱外在意志的干扰,努力追求“想象力的回复以及认识到只有艺术规律(它是世界的内在规律)才能驾驭想象力”;(3)凭借这种想象力“找出那些摇曳不定的、引人沉思的、有生机的韵律”,发现“各种形式”和“充满着神秘的生命力”的美;(4)“诚挚的诗的形式”“必须具有无法分析的完美性、必须具有新意层出不穷的微妙之处”.这四点要求实际上提出了用最丰富的想象力、最完美的形式和韵律,在排除外在世界和日常意志的干扰的前提下,充分表现微妙的内心世界.感情的象征和理性的象征他认为所谓的“感情的象征”即“只唤起感情的那些象征”,而“理性的象征”则“只唤起理念,或混杂着感情的观念”.在叶芝看来,只有两者结合,才能充分发挥象征的无穷魅力.叶芝对象征的要求:包含着感情象征的理性象征.在理性与神迷结合中创造象征一方面,叶芝认识到象征的创造,往往有着非理性的、神秘的一面.叶芝认为艺术象征体验的获得与创造需要一种似睡似醒、出神入迷的精神状态,“在创作和领会一件艺术品时,尤其是如果那件艺术品充满了形式、象征和音乐时,会把我们引向睡眠的边缘”.这自然是一种近乎无意识的非理性状态,真正的象征须在这种似乎神秘的心意状态中才能萌发出来.另一方面,叶芝更强调理性在孕育灵感和象征时的作用.认为凡是出色的艺术家,常常具有某种哲学的或批评的才能.他说,“常常正是这种哲学,或者这种批评,激发了他们最令人惊叹的灵感,把神圣的生命中的某些部分,或是以往现实中的某些部分,赋予现实的生命,这些部分就能在情感中取消他们的哲学或批评在理智中取消的东西.”于是“灵感就以令人惊叹的优美形式出现了”.他深刻地揭示了二者间的内在一致性,和理性对灵感的激发、催化、培育作用.从重视理性的观点出发,叶芝也批评了某些非理性主义的美学观.象征主义的“纯诗”论象征主义的“纯诗”论的核心有两点:其一,诗不能沾染散文因素,纯诗是一种“用耗竭的手段逐步排除诗中的散文因素而得到的诗.”其二,诗应当富于音乐美.这个由波德莱尔倡导的主张是象征主义诗人的一贯信条,魏尔伦要求“音乐先于一切”,创造了“无词的的浪漫曲”.吉皮乌斯提出“诗是统治世界统治心灵的音乐”,写出了行云流水般动听并且有巫术般暗示魔力的诗句.瓦莱里要求诗以新奇的声音、节奏、韵律组成一个纯粹的音乐世界.简而言之,就是两句话:纯诗拒绝散文化,要有音乐性.作为象征主义诗学的重要理论范畴,西方的“纯诗”理论依次经历了爱伦·坡、波德莱尔、马拉美这样一个渐次的历史过程,才在瓦莱里手中得以最终的提出.1920年,瓦莱里在为柳西恩·法布尔的诗集《认识女神》所撰写的前言中首次提出“纯诗”概念.到1922年至1923年瓦莱里对“纯诗”理论进行了深入的阐发:“我说的'纯’与物理学家说的纯水的'纯’是一个意思.我想说,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我们能否创作一部完全排除非诗情成分的作品.我过去一直认为,并且现在也仍然认为这个目标是达不到的,任何诗歌只是一种企图接近这一纯理想境界的尝试.“'纯诗’这个术语并不妥当,因为在人的头脑里,它是与道德的纯洁性的概念联系着的,而我们在这里并不涉及这个问题.相反,我认为纯诗的思想完全是一种分析性的思想.总之一句话,纯诗是从观察中得到的一种想法,它当然有助于我们弄清楚诗歌作品的一般原则,引导我们去进行非常艰巨和非常重要的研究,研究语言与它对人的感化作用之间的各种各样的和多方面的关系.不提纯诗,而用绝对的诗的说法也许更正确.绝对的诗在这里应当理解为:对于由词与词的关系,或者不如说由词的相互共鸣关系而形成的效果,进行某种探索.实际上它首先要求研究受语言支配的整个感觉领域.”在这里,瓦莱里已将对“纯诗”的思考集中在语言方面上,并明确表示“纯诗”只是一种企图接近却难以达到的“纯理想境界”.后来,瓦莱里又通过“对诗歌意义强调”的论述,对自己的“纯诗”理论进行较为完善的修正与补充.庞德、休姆的意象主义诗论庞德的意象主义诗论艾兹拉·庞德(1885-1972),美国人,出版了诗集《垂死之光》、《诗章》,主要理论批评著作有《严肃的艺术家》、《罗曼司精神》、《怎样阅读》、《阅读ABC》、《庞德文学随笔集》等.“意象主义”的正式提出是在20世纪初叶.庞德将道利特尔和奥尔丁顿的是以“意象主义者”的名义发表在他编辑的《诗刊》1913年第4期上,并在第6期上发表《回顾》一文,提出他与两人一致奉行的诗歌创作三原则:“1.对于所写之'物’,不论是主观的或客观的,要用直接处理的方法.2.决不使用任何对表达没有作用的字.3.关于韵律:按照富有音乐性的词句的先后关联,而不是按照一家节拍器的节拍来写诗.”这“三原则”后来被称为“意象主义宣言”.庞德的“意象”定义:(庞德的意象主义诗论超出了西方的传统,接受了许多东方的审美原则,他编译了李白的诗,叫《神州集》.诗表面是一种形象,没有说理,但实际上却包含着深刻的意蕴.)(1)“意象”是意象主义独创的核心范畴.(2)庞德认为:“一个意象是在瞬息间出现出的一个理性和感情的复合体.”(按:亦释“情结”).(3)这个定义包含着意象结构的内外两个层面,内层是“意”,是诗人主体理性与感情的复合或“情结”.外层则是“象”,是一种形象的“呈现”,两者缺一不可.庞德接受了表现主义的某些观点,把诗看成主要是思想感情的表现,特别是感情的表现.“诗歌是极大感情价值的表述”,同时,“情感是形式的组织者”,诗的韵律、节奏等形式是靠感情组织起来的.可见,他强调的是主体思想或理性与感情的交融、结合的“情结”或“复合体”,这也可以说是意象之“意”.例:庞德的诗《地铁站台》中写道:“人群中的那些面孔/湿漉漉、黝黑枝头的花瓣”外层用比喻写出人群中面孔的形象,内层却表现城市生活的易逝感.庞德还对意象的创造和接受作了心理分析,精辟地指出,正是意象“这种'复合体’的突然呈现给人以突然解放的感觉;不受时空限制的自由的感觉,一种我们在面对最伟大的艺术品时经受到的突然长得了的感觉.”所以他认为“一生中能描述一个意象,要比写出连篇累牍的作品好.”与此相关,庞德对诗歌的象征也很重视,这也许多少受到叶芝的影响.据此,他对诗歌的形式、技巧也有严格要求.具体来说,在语言运用上要尽量精炼,“不要用国语的字句和不能说明任何东西的形容词”;在韵律安排上,“韵律结构不应当损害语言的形成,或其自然声响、或涵义”,使诗更富有音乐性.从上述意象主义立场出发,庞德对未来诗歌的展望是:“它一定会反对废话连篇,一定会变得较为坚实,较为清醒.它的力量在于它的真实和阐释的力量(历来诗的魅力就在于此).它质朴、直率、没有感情上的摇曳不定.”休姆的意象主义诗论托马斯·欧内斯特·休姆(1883-1917),主要论文收入《沉思录》和《沉思集》中.首先,追求诗歌意象,主张通过形象(主要是视觉形象)来表达诗人的细微复杂的思想感情.他认为有生命的意象是诗歌的灵魂,诗与散文的区别就在意象上.认为“意象诞生于诗歌”,在散文中逐渐死去.提出诗人的“真诚程度,可以以它的意象的数量来衡量”的标准.他把意象主要看成精确的视觉形象,提供给的这“形象与色彩的精美图式”.其次,休姆也强调意象描绘的精确性.他说,诗歌“最重要的目的在于正确的、精细的和明确的描写”.提出要与日常语言作斗争,要克服日常语言的局限性,须运用新鲜的隐喻、幻想的手法.此外,也对强调类比、暗示、感应等的象征主义观点有所呼应,要求诗人“必须找出那些对每一类比加以补充并产生奇迹感,产生同另一神秘世界相联系的感觉的东西.”https:///question/1411cae0e5fff27a06236 b944516ecb7.html。
第三讲 象征主义与意象派诗论

再次,瓦莱里强调诗应追求超越个人的无限、普遍的 价值。
瓦莱里认为诗不能满足于追求个人的价值,哪怕是对 个人具有‚无限价值‛的东西。他心目中的文学的
‚铁的规律‛乃是追求人类的普遍价值。而诗歌要表
瓦莱里的文学理论、批评活动主要活跃在20—30年
代,主要著作有《灵魂与舞蹈》(1923)、《文学杂
集》(1924)等,他的诗歌评论文章死后被收入《瓦 莱里选集》第7卷《诗的艺术》中。
瓦莱里是法国后期象征主义诗论的主要代表人物。
1.象征主义的现实存在
象征主义诗歌在法国活跃了半个多世纪。
象征派内部在美学观点上并不一致,而且有人还否认
波德莱尔十四行诗《应和》
首次提出著名的象征主义“应 和”论,认为自然界万物互为 象征,组成“象征的森林”, 人的感官之间亦相互应和沟通,
人的心灵与自然界之间也是互
为应和、交流的,诗就是这种
象征、应和的产物。故该诗被
誉为“象征主义的宪章”。
“象征主义”概念的提出是希腊诗人让· 莫雷亚斯。他
于1886年发表《象征主义宣言》,正式用“象征主
度的一致性和凝聚力。 象征主义诗人虽有文笔、手法、见解、感觉和写作方 式及美学理想等许多方面的差异,但他们之间在精神 上却有着高度的一致性与强大的凝聚力,即他们反对 只写人性的共相与普遍性,而高度重视个性、个体的
内心活动与反应,人之为人的独特性,重建个体的精
神历史。
2.象征主义的界定:音乐化
对于象征主义诗歌的界定,瓦莱里同其前辈及同时代
再次,音乐化还包含诗的语言的音乐化,“要做到
现代诗歌主要的五种表现手法

现代诗歌主要的五种表现手法导语:现代诗歌又称新诗,是指“五四运动”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诗歌。
它是适应时代的要求,以接近群众的白话语言反映现实生活,表现科学民主的革命内容,以打破旧体诗格律形式束缚为主要标志的新体诗。
“现代诗”名称,开始使用于1953年—纪弦创立“现代诗社”时确立。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现代诗歌主要的五种表现手法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现代诗歌的表现手法比古典诗歌更加丰富更加复杂,但关键手法或基本手法也不多,主要有象征、意象、反讽、冷抒情、小说化等。
象征想象和象征是诗的最基本特征。
诗与文、古诗与新诗修辞手法的最大区别是象征,遗憾的是传统或以往的修辞学基本上不提象征或几句话一代而过。
象征是个外来语,源出希腊语,意为接合,即用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
象征作为一种艺术思潮,在西方文学史中出现过两次,一次是中世纪,泛神论者爱留根纳认为艺术即象征,因而一切艺术作品都具有表层意义和象征意义两个层次:另一次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出现的象征主义,波特莱尔、兰波、马拉美、魏尔伦、叶芝、艾略特是其代表人物。
马拉美认为,诗就是启示,就是梦幻,就是神秘,就是通过象征去展示心灵的状态,艺术品是用象征体镌刻出来的思想。
波特莱尔认为,外部世界是虚假而不真实的,只是彼岸世界的反光,在“我们的世界”后面存在着更为真实的“另一个世界”,只有人的内心才有“最高真实”,只有诗人才能运用象征去体悟这最高的真实。
因此,通过象征去表现内心真实,揭示外界事物与内心世界的感应契合,深入到“混沌而深邃的统一体中”,达到物我一致的境界成为象征主义自觉的艺术追求。
立普斯把艺术中的移情现象称之为美的象征。
象征相近于汉语中的兴、暗喻、借喻、隐喻、暗示等。
象征能最充分表现诗的象外之象、韵外之致、味外之旨,也即诗的含蓄美、朦胧感、神秘性、陌生化。
象征的对象是观念、感情与看不见的事物,象征的媒介是某种意象,象征的方法是间接的而非直接的,这就打破了诗歌直抒胸臆的单一与浅显,使诗充满了多义与歧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瓦莱里 ①纯诗论 纯诗是完全由诗情构成的诗, 它排除了任何非诗情的成分, 诗情是诗人的一种独特的审美 情感,它是内心世界和外部世 界在本质意义上的沟通。
1871-1945 , 法 国 象 征 主 义 诗 人 和 文
论 家
②诗的语言无实用目的 瓦莱里对“日常语言”和 “诗歌语言”作了四方面区 分,其中之一,诗的语言无 实用目的,诗人用诗的语言, 去创造没有实践意义但有审 美价值的艺术世界。
1809-1849
②达到神圣美的主要途径—象征 世间万物之间有一种内在的相 互感应的关系,通过这种神秘 的感应关系,可以揭示深藏着 的“永恒的美”——即“神圣 美”。
③诗歌发展最广阔的领域— 诗与音乐结合 音乐能创造和表现神圣美, 它排除了非诗意的成分,能 够表现出超验的审美意境, 形成纯粹的诗意。
①两派诗论都强调诗歌形象的重要性, 都反对浪漫主义诗歌主观情绪毫无 节制地空泛宣泄。 ②在“象”的层面上,意象派因其理 论品格的现实性,比象征主义更主 张直接呈现。 ③从理论视域看,两派从本质上讲都 是一种创作论。
谢谢观赏
1842-1898
②诗歌高尚地帮助了语言 诗歌语言具有意义的生成与 拓展能力,具有象征暗示功 能,能够传达日常语言难以 表达的意旨。
③“诗人是孤独者”,“文学 完全是个人的” 动荡的社会,冷酷的现实, 使一切官方权威的思想,都失 去人们的信任,使马拉美这样 一批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只 相信个人感受和心灵呼唤。
2.意象派诗论: 反对浪漫主义空洞浮泛 的抒情方式,崇尚古典 主义情趣。
人 花黑般群 瓣色显中 。枝现这 条,些 上湿面 的漉庞 许漉幽 多的灵
1.爱伦∙坡对“神圣美”的追求 ①诗歌的目的——创造神圣美 神圣美超脱于客观物质世界, 属于“彼岸的辉煌”,它超越 时空,具有永恒的价值。
家人 、 小 说 家, 、美 批国 评诗
②发掘恶中之美 波德莱尔明确提出,艺术应表 现丑,把丑当作艺术美的必不 可少的组成部分,诗人的使命 即是,“丑恶经过艺术的表现 化而为美”。
1.马拉美 ①用魔法揭示客观物体的纯粹本 质 由神秘的暗示构成象征意境, 从而达到对纯粹美的把握,诗歌 语言有韵外之致,诗歌形象有 “象外之象”。
诗 人 和 理, 论法 家国 著 名 的 象 征 主 义
西方哲学美学中强调文艺同 宇宙本体的联系源远流长: 柏拉图的“理念” 普洛丁的“太一” 基督教的“上帝” 黑格尔的“绝对观念”
浪 成事术终自派者全漫 为实形结然运 盛主 必上式,主动 时义 需它正一义和诗期早 和的应种运小歌,已 必出运新动说的其度 然现而的已界高后过 。已生艺经的蹈继了 , ——
③作者、作品和读者各自独立 诗歌的意蕴不依赖作家,也不 依赖读者,更不能成为作家与 读者直接交流的中介,作者对 作品的内容不具有权威性,读 者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赋 予诗歌各种意义。
2.叶芝 ①“诗歌之所以感动我们是因 其象征主义” 诗歌创作不应停留于外在事物 的客观描写,而应回到幻想中 去,表现心灵世界,诗歌的魅 力就在于象征。
2.波德莱尔的“感应系统”理论 ①大自然是座象征的森林 自然界万事万物之间,外部世 界与人的精神世界之间,有一 种内在的感应关系,世界就是 一座象征的森林,暗示着多重 复杂含义。
是艺世 其批纪 象评法 征家国 主,著 义《名 代恶诗 表之人 作花、 》文
19
正 高也据不满彼生看众能赞是 的仅 朽足岸所作生,叹这 美仅 的的的揭是相使的种 的是诗最渴一示上看我、对 向人的生望切出天作们永于 往类本动,的来的上把生美 。对质的是一的应天人不的 一不证我种,和的间死令 种过 们不对。一及的人 最是 的可于人览其本
主讲人:赵思奇
象征主义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的爱 伦∙坡和波德莱尔的创作和理论; 20世纪上半叶,它曾对我国的李金发有 过重要影响; 70年代末以来,“朦胧诗”的崛起促使 象征主义诗学重新开始受到重视; 20世纪初,英美出现了一个与象征主义 倾向相近的诗歌流派——意象派
1.象征主义诗论: 19世纪中后期的欧洲,实证 主义、自然主义、浪漫主义 过于执着于现实世界,缺乏 对宇宙人生本体的体悟。
1885-1972 , 美 国 诗 人 , 文 艺 批 评 家
1.哲学基础: 意象派的哲学基础来源于柏 格森的直觉主义,象征主义的 哲学基础既有非理性的直觉主 义成分,但又明显带有自柏拉 图到黑格尔的“现象—本质” 二元对立的理性思维传统。
2.美学渊源: 象征主义的美学渊源,在西 方古典美学中就有着最初的 萌芽,意象派深受中国古代 诗歌和象征主义诗人的创作 与诗论的影响。
……
像 响边黑 全际夜 在,又 互芳像 相Βιβλιοθήκη 光 感、明 应色一 。彩样 、茫 音无
仿 深回佛 邃音远 的,远 统互传 一相来 体混一 ,成些 幽悠 昧长 而的
行 的的人 眼森经 光林过 对,该 人森处 注林, 视露穿 。出过 亲象 切征
自 些活然 含的是 糊柱一 不子座 清,神 的不殿 语时, 音发那 ;出里 一有
1865-1939 , 爱 尔 兰 诗 人 、 剧 作 家
②统辖的意象 叶芝用想象、沉思观照大 自然和内心世界,感知外 部世界和精神世界之间的 种种联系,将外部世界摄 入内心,演化为一种情感 形态,由此形成统辖意象。
1.庞德 庞德诗论的核心范畴—“意象” 他在《回顾》中对意象作了表 述:“一个意象是瞬息间呈现 出来的一个理智和情感的复合 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