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意象派
意象派诗歌

意象派诗歌意象派诗歌,也被称为象征主义诗歌,是20世纪早期重要的一个文学运动。
它起源于法国,并迅速蔓延至欧洲和其他地区。
意象派诗歌强调通过自由联想和感官体验来传递感情和意义,而非传统的逻辑线索或明确的形象。
本文将介绍意象派诗歌的背景、特点以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影响。
意象派诗歌运动的兴起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法国。
实际上,意象派诗歌最早的先驱可以追溯到早期的象征主义诗人,例如包括西蒙娜·韦伊、阿瑟·隆泽及亚瑟·朗布尔的作品。
这些诗人通过使用隐喻、比喻和象征手法来表达深层的情感和意义,寻求一种非常规的艺术表达方式。
意象派诗歌的核心思想是通过感官体验来传递深层的情感和意义。
诗人通过刺激读者的感官,诸如视觉、听觉、嗅觉和触觉,唤起读者内心深处的共鸣。
他们使用生动的形象、色彩以及各种感官的描述,来创造一种身临其境的体验。
这种直观的艺术表达方式,使意象派诗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能够深深地触动读者的心灵。
与传统的诗歌相比,意象派诗歌更加注重语言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诗人通过使用非常规的词汇、句法和节奏结构,打破了传统诗歌的束缚。
这种自由的表达方式使得意象派诗歌充满了神秘感和魔力,读者可以自由地解读其中的含义,并从中获得某种启发。
意象派诗歌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诗歌领域,它还对其他艺术形式,例如绘画、音乐和戏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许多画家通过使用象征主义和隐喻来表达复杂的情感和意义。
音乐家也受到意象派诗歌的启发,通过音乐的旋律和声音来传递抽象的意义。
此外,戏剧也受到意象派诗歌的影响,一些剧作家试图通过情节的模糊性和符号的使用,来传达更深层次的思考。
虽然意象派诗歌运动在20世纪初逐渐式微,但它的影响却长久地延续至今。
意象派诗歌的创新思想激发了更多的诗人和艺术家去探索非传统的艺术表达方式。
它开启了一扇窗户,让人们得以探索人类内心最深处的情感和意义。
综上所述,意象派诗歌是一场重要的文学运动,它强调通过感官体验来传递情感和意义。
意象派简介

意象派 的产生最初是对 当时诗坛文 风的一种反拨 。首 先 , 1 世 纪后期 的英 国文坛 , 在 9 象征 主义 、 唯美主义 与浪 漫 主义结成一 体 , 成新 浪漫主义 , 形 意象派是 在其基础上演 变 而成 的。到 2 0世纪初 , 传统诗歌 , 其是浪漫 主义 、 多利 尤 维 亚诗 风蜕化成 无病 呻吟 、 多愁善 感和伦 理说教 , 只是 “ 济 对 慈 和华兹华斯 模仿 的模 仿 ” 庞德及 其意 象派提 出 了“ 常 , 反 规 ”革新 ” “ 地进行诗歌创作 的主张 。其次 ,0世 纪初 柏格森 2 热 流行 ,这是 自叔本华 以来 非理性主义哲 学思想在 文学界 影 响的延伸 。 意象 派的开创 者休姆就 直接受教 于柏格森 。 柏 格森 的直觉主义 、 生命 哲学全盘 为意象派所接受 , 为其 主 成 要 的理论依据和哲学基础 。
i g s a we l k o i rt r c o li ma im, l— n wn l ea u e s h o n Ame c n l e a u e t i r a i r t r t
h so y F o t e p r p c ie f i rgn t e r , e e o me t itr . r m h e s e t s o t o i , o yd v lp n v s i h
Au h r d r s Wu iI si t fT c n lg , 41 , x , t o ’ a d es S x n t u e o e h oo y21 21Wu i t
在诗 歌技 巧方 面做 了很多 的理论工作 。他主张绝对 、 精确 的 表达而不是说空话 。在 这一 时期 , 庞德 出席 过几次聚会 , . F SFi 只是谈论 了一些普罗旺斯诗人。 l t n 这一时期更 多的是讨
意象的四种含义85

寓言在本质上仍是“表意之象”,只不过它是通过一 个故事,一种整体性形象系统来表达的。
四、文学象征意象的分类
(二)符号式象征意象
符号式象征意象是指不具有情节性的整体意象和 单个意象。它以整体的或单个的形象特征,直接 暗示和象征着某些观念或哲理。
三、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
(四)抽象思维的直接参与(思维特征) 艾略特说,要为思想寻找客观对应物。物象的
选择和形象的设计都是受抽象思维的制约。 卡夫卡选甲壳虫而不选毛毛虫。甲壳虫没有翅
膀。
三、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
(五)求解性(鉴赏特征) 由于象征意象创造的目的是为了表达哲理或观
念,那么对象征意象艺术的审美过程,便形 成了不断追问、不断求解的审美鉴赏的过程。 《格尔尼卡》
康德的“理性观念”是一种“越出经验范围之外的东西”, 种抽象的概念,或是一种先天的观念如天堂、地狱、 创世等等,即是一种主观的“意”。
西方的意象理论
康德《判断力批判》:“我所说的审美意象是指想 象力所形成的一种形象显现,它能引人想到很 多的东西,却又不可能由任何明确的思想或概 念把它充分表达出来,因此没有语言能完全适 合它,把它变成可以理解的。”
原型意象与抒情母题例示
“春草”都表达了同一抒情母题。自汉乐府“青青河畔草,绵绵 思远道”以来,“春草”这一原型意象使用得越来越频繁, 它与离情别绪、相思念远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牛僧孺《生查子》)
细雨湿流光,芳草年年与恨长。(冯延巳《南乡子》)
自有春愁正断肠,不堪芳草思王孙。(韦庄《春愁》)
意象派诗歌创作的主要原则及阐释

意象派诗歌创作的主要原则及阐释
意象派诗歌创作的主要原则是通过诗人的感官体验和内心感受,表达出生动的意象和情感,强调诗歌的形式美和音乐性,追求诗歌的自由和创新。
具体阐释如下:
1. 感官体验和内心感受:意象派诗歌强调诗人个人的感官体验和内心感受,诗人通过自己的感官、情感和思想来创作诗歌,使诗歌更加真实、生动、感性。
2. 生动的意象和情感:意象派诗歌注重诗歌的意象,通过形象的描绘和生动的比喻来表达情感和思想,使诗歌更加具体、形象、感性。
3. 形式美和音乐性:意象派诗歌注重诗歌的形式美和音乐性,强调诗歌的节奏、韵律和音乐性,使诗歌更加优美、和谐、富有韵律感。
4. 自由和创新:意象派诗歌强调诗歌的自由和创新,鼓励诗人在创作中大胆尝试新的表现方式和形式,打破传统的诗歌形式,创造出新的诗歌风格和形式。
意象派的方法与局限(人教版高二选修)

意象派的方法与局限(人教版高二选修)二、意象派的方法与局限(郑敏)浪漫主义经过它汹涌澎湃的壮年后,在1880年左右退化成矫揉造作、堆砌词藻、无病呻吟的感伤主义,充满了甜得发腻的比喻,或是庸俗的训诲。
休姆(T.E.Hulme),意象派理论的最早奠基人之一,在批评这种泛滥的感伤主义诗歌时说道:“我对这种诗歌的邋遢感伤主义十分反感。
好像一首诗要是不呻吟,不哭泣,就不算诗似的。
”在20世纪的第一个十年里,先是在美国,后来是在英国,出现了以庞德(EzraPound)和埃米•罗维尔(AmyLowell)为首的英美意象派诗人。
他们的目的是使诗歌摆脱浪漫主义的感伤情调和无病呻吟,力求使诗具有艺术的凝炼和客观性;文字要简洁,感情要含蓄,意象要鲜明具体;整个诗给人以雕塑感,线条明晰有力,坚实优美,同时又要兼有油画的浓郁色彩。
但这一派的真正创新是他们关于“意象”的理论。
“意象”是意象派艺术观的核心,也是他们的艺术观对现代诗创作影响最大的部分。
意象并不是明喻或暗喻或象征符号。
用意象派理论家庞德的话说:“象征主义是从事‘联想’的。
这是说一种影射,好像寓言一样。
他们把象征的符号降低成一个字,一种呆板的形态。
……象征主义者的象征符号有一个固定的价值,好像算术中的数字1、2、7。
而意象派的意象是代数中的a、b、x,其含意是变化的。
作家用意象,不是要用它来支持什么信条,或经济的、伦理的体系,而是因为他是通过这个意象思考和感觉的。
”明喻和暗喻都是作家通过“联想”这个桥梁将两个相似的事物连在一起,如:人面和桃花;杨柳和头发。
象征主义手法也是假设有两个对象,一个是另一个的代号。
如桃花是人面的代号。
但意象不是说人面像桃花,也不是说桃花可以代表人面,而是说人面就是桃花。
人面和桃花有机地结成一体,成为诗人思想感情的复合体。
意象自身完整,它像一个集成线路的元件,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既有思想内容又有感性特征。
它对诗的作用好像一个集成线路的元件对电子仪器的作用。
西方文论笔记(五)象征主义与意象派诗论

西方文论笔记(五)象征主义与意象派诗论1象征主义与意象派诗论前象征主义主要是指:19世纪后半叶产生于法国的诗歌流派。
代表人物是:波德莱尔、魏尔伦、兰波和马拉美。
波德莱尔的十四行诗《应和》首次提出著名的象征主义“应和”论。
认为自然界万物互为象征,组成“象征的森林”,而人的诸感官之间亦相互应和沟通,最重要的是人的心灵与自然界之间也是互为应合、交流的,诗就是这种象征、应和的产物。
故该诗被誉为“象征主义的宪章”。
前期象征主义随着1898年马拉美的逝世而告终。
瓦莱里以音乐化为核心的象征主义诗论保尔·瓦莱里(1871-1945),法国人,1912年出版《旧诗集存》,1912年发表长诗《年轻的命运女神》,1922年出版诗集《幻美集》,其中《海滨墓园》标志着其诗歌创作的顶点。
主要理论著作有《尤帕利诺斯》、《灵魂与舞蹈》、《文学杂集》和三本续集。
象征主义的现实存在第一,象征主义追求高于现实世界的丰富心灵世界及其内在生命力。
象征主义诗人视现实世界为可鄙的、不真实的,他们力图超越现实而进入超验的心灵世界和“内在生命的实体”,他们感到真切存在的只是“大自然和生命的某些面貌以及人类的某些作品”所赋予的激情,使人能从中汲取“珍贵的感觉、无限丰富的思想以及思想、情感、严谨的幻想的奇妙组合,还有与神秘相连的快感和活力”,并孕育出“应合”的象征主义诗作。
第二,象征主义追求一种“创造读者”的自由的艺术创新。
象征主义诗歌要选择趣味高雅的读者作为对话人,同时要通过形式的探索和实验,打破读者旧的审美习俗和惰性,培养和“创造”出有创造性的新读者。
第三,象征主义诗人虽有文笔、手法、见解、感觉和写作方式及美学理想等许多方面的差异,但他们之间在精神上却有着高度的一致性与强大的凝聚力,即他们反对只写人类的共相与普遍性,而高度重视个性、个体的内心活动与反应,人之为人的独特性,力图重建个体的精神史。
象征主义的界定:音乐化首先,音乐化是指诗的语词关系在读者欣赏时引起的一种和谐的整体感觉效果,也即语词与人的整体感觉情绪领域的某种和谐合拍的关系。
意象派诗歌的特点

意象派诗歌的特点1. 意象派诗歌的背景与起源意象派诗歌是20世纪初兴起的一种文学流派,起源于法国。
这种诗歌形式深受印象派绘画的影响,追求感官的直接呈现和个体的内心体验。
意象派诗歌的特点包括:直观、感官、隐喻和个体化。
2. 意象派诗歌的直观表现意象派诗歌注重直观的表达,将形象生动地展示在读者面前。
诗人通过文字的描绘,使读者能够感知到物体的存在、声音的回响以及气味的弥漫。
这种直观的表现方式使诗歌具有强烈的视觉感和身临其境的感受。
3. 意象派诗歌的感官体验意象派诗歌追求感官上的真实体验,通过诗人对色彩、声音、味道、触感等感官细节的描写,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美感。
这种感官上的体验使诗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共鸣力。
4. 意象派诗歌的隐喻含义意象派诗歌在表达外在世界的同时,也融入了内心的情感与思考。
诗人常常使用隐喻手法,通过对外在物象的比喻和象征,表达内在世界的意义和哲学思考。
这种隐喻的运用使诗歌富有深度和内涵。
5. 意象派诗歌的个体化表达意象派诗歌强调个体的内心体验和独特的情感表达。
诗人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体验,使读者能够在诗歌中感受到诗人独特的思考和情感。
这种个体化的表达使诗歌具有强烈的个人风格和魅力。
5.1 意象派诗歌的情感表达意象派诗歌中的情感表达丰富多样,既包括兴奋、愉悦的情感,也包括忧伤、孤独的情感。
诗人通过对感官细节和隐喻的运用,将自己的情感内心世界展现在诗歌中,使读者能够与诗人产生情感共鸣。
5.2 意象派诗歌的思考与感悟意象派诗歌常常通过对自然、生活和人性的观察与思考,表达诗人对人生和宇宙的独特见解。
诗人通过隐喻和象征等修辞手法,将自己的思考与感悟融入诗中,与读者进行心灵的对话。
结语意象派诗歌以其直观、感官、隐喻和个体化的特点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它追求感官的直接呈现,通过色彩、声音、味道和触感的描绘带给读者直观和身临其境的感受。
同时,意象派诗歌也注重隐喻和象征的运用,通过外在物象的比喻表达内心的情感与思考。
意象派

中国古典意象解析
月亮——思乡的代名词 杜甫《月夜忆弟》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 露总是白的,但今夜更白,因为感受在今 夜;月无处不明,但故乡更明,因为异地 思家。诗人以幻作真,为的是突出对故乡 的思念。
杜鹃鸟——凄凉悲伤的象征 (古代神话;望帝蹄鹃)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蹄,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 子规鸟即杜鹃鸟,起句写即目之景,在萧 瑟悲凉的自然景物中寄托离别伤感之情, 三,四句以寄情明月的丰富想象,表达对 友人的无限怀念与深切同情。
Imagism (意象派)
孟妍 12010011077 单菁12010011068 程琪琪12010011061 谭星星12010011053
什么是意象?
• 意象本意是“表意之象”,是用来表达人的 观念的形象, 孔子的“圣人立象以尽意” 就是此意。意象一词在中国古典诗歌领域, 一直与意境等同使用, 与意象派所推崇的 “意象”( image) 有很大的不同, 后者是 指客观物象, 也就是“景”。
2.生性奔放的艾米甚至不允许自己固守意象
派的规则,她对意象派诗歌进行了实验性 的改革,意欲走自由诗体的道路,即将庞 德式的精雕细琢、深思熟虑的意象派引入 到艾米式的更为自由灵活、含蓄精练的意 象派中。
Wind and Silver(《风与银》)
Greatly shining The Autumn moon floats in the thin sky; And the fish-ponds shake their backs and flash their dragon scales As she passes over them.
是只蜻蜓/ 还是片枫叶, 轻轻地/ 落于水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展与结束
1914年,庞德与美国女诗人艾米·洛威尔 (Amy Lowell,1874-1925) 、英国诗人阿尔 丁顿共同编辑出版了《意象派诗集》(Des Imagistes)。 此后,庞德兴趣索然,艾米·洛 威尔接替他成为意象派的领导者。1915年至 1917年,意象派诗人每年编一本年度诗集。第 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意象派诗人逐渐分道扬 镳,这个流派也就逐渐瓦解了。1930年,原 意象派诗人出版第5本意象派诗集。 这一流派的理论和轮廓都不甚清楚,至今仍 不能给它一个确切的、令人满意的定义。
休:《秋》
秋夜一丝寒意—— 我在田野中漫步, 遥望赤色的月亮俯身在藩篱上 像一个红脸庞的农夫。 我没有停步招呼,只是点点头, 周遭尽是深深沉思的星星,脸色苍白, 像城市中的儿童。
“Oread”(1913)
by H.D. Whirl up, sea— Whirl your pointed pines. Splash your great pines On our rocks. Hurl your green over us— Cover us with your pools of fir.
“Liu Ch'e”
The rustling of the silk is 落叶哀蝉曲 [伪]西汉·刘彻 discontinued, 罗袂兮无声, Dust drifts over the court-yard, 玉墀兮尘生。 There is no sound of foot-fall, and the leaves 虚房冷而寂寞, Scurry into heaps and lie still, 落叶依于重扃。 And she the rejoicer of the 望彼美之女兮, heart is beneath them: 安得感余心之 A wet leaf that clings to the 未宁? threshold.
生平
1898年、1902年、1906年、1908年先后共四次去欧 洲。1908年定居伦敦,以后一度成为伦敦文坛上举 足轻重的人物。1921年庞德移居巴黎,1924年迁居 意大利热那亚东南的拉巴洛。在巴黎和伦敦期间除 了继续从事创作外,他发掘和扶植人才,与欧美文 学界人士广为交游,为打破英美文学,尤其是英美 诗歌的沉寂局面,为促进美国文学的“复兴”作出 了独特的贡献。他和雕塑家、画家、音乐家都有广 泛的联系,对欧美各国现代主义思潮的形成和发展 都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在1924年离开巴黎后到第二次大战前夕,他的注意 力由文学创作逐步转向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问题。 在文学创作的同时,他写了一些社会批评方面的文 章;讨论贫困与繁荣、战争与和平、失业与高利贷 等问题,同时也对物质主义和工业主义带来的人们 心灵腐化问题进行了抨击。
《华夏集》(Cathay)
1915年出版。在费诺罗萨的英译中文诗基 础上改译李白、陶渊明、汉乐府等19首古 诗,善于领会原诗的意寓,是一种再创作。 T.S.艾略特指出:“我对此(指《华夏集》 的译文忠实性)感到怀疑:我预计三百年 后……(它)会被(公正地)称为’20世 纪诗歌的出色样板’而非‘译作’。每一 代人都必须有他们自己的翻译”。“中国 诗的创造者”。
意象主义优缺点
意象派强调高度浓缩、不加修饰,以直接表 现事物为中心,创造出一种更为冷峻、真实、 更无所顾忌的现代诗歌风格。这种诗学观决 定了它的诗歌题材偏重细小平凡的事物,创 作意境以瞬间感悟、闲情逸致为主。 它只适合表现片断、局部、有限的人生,缺 乏长篇的叙述、广阔的题材和深刻的内涵。 它坚持一切必须包含在客观、明晰、具体的 意象中,这种意象往往只能代表静止的一点, 而不是一种机动的过程,它能勾绘一种境界, 不能完成一种思辨。
生平
1917年,庞德参与W.路易斯(Wyndham Lewis)创办的旋涡主义(Vorticism)杂志 《狂飙》(Blast)宣扬改革意象派创作上的 弊陋,要求那些善于写作平淡和伤感性诗歌 的诗人用有力的、有运动感的意象和节奏来 创作。由于与其他意象派诗人意见相违,他 逐渐脱离意象派,1917年之后开始现代派的写 作。除此之外,庞德还是热衷于介绍中国古 典诗歌和哲学的翻译家,改编并翻译了《华 夏集》(Cathay)、《诗经》(Confucian analects )等儒家经典。
俳句:松尾芭蕉(1644-1694)
古池や蛙飛込む水の音 フルイケヤ カワズトビコム ト 古池塘,青蛙入水,发清响 ミズノオ
夏草や兵どもが夢のあと ナツグサヤ ツワモノドモガ ユメノア ト 凄凄夏草武士魂,依稀留梦痕
三、埃兹拉·庞德
(一)生平
Ezra Pound,1885-1972,美国著名诗人、文 学家。 出生于美国爱达荷州海莱市。21岁获宾夕法 尼亚大学文学硕士学位。1909年前往伦敦, 与当时在文坛上颇为活跃的T·E·休姆等人结识。 1913年,弗·弗林特发表著名的意象派三点纲 领,在两年后的《意象派诗集》的序言中, 庞德又加了三条新原则:提倡用准确的日常 语言,创造新的韵律以及自由选材。这些主 张对现代自由体诗的发展起了重大的作用, 也为庞德之后改写现代派诗作了准备。
二、意象主义理论
批判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反对含混的抒情、陈腐 的说教、抽象的感慨,强调用鲜明的意象表现诗意。 理论基础:柏格森的直觉主义。这种哲学认为,理 性只能看到事物的实用性,唯有直觉才能察知事物 的独特性,艺术家必须使用直觉的手段“创造意象, 以便表达新颖的印象,使事物从视觉中呈现出来”。 意象派强调把诗人的感受和情绪全都隐藏到具体的 意象之后。 受法国高蹈派(Parnassian)和象征主义理论的影响, 重视隐秘的象征、无逻辑的隐喻和自由联想。 从古希腊抒情诗、日本俳句、中国古典诗词中吸取 灵感。
生平
在被关押期间,庞德继续翻译孔子的著作,并写 出《诗章》第71-84章,即《比萨诗章》(The Pisan Cantos)。这部作品1949年获得由美国国 会图书馆颁发、T.S.艾略特参加作评委的博林根 诗歌奖(Bollingen Prize for Poetry),此事一度 在美国引起很大争议。 1958年经过阿奇博尔德·麦克利什(Archibald McLeish)、罗伯特·弗罗斯特(Robert Frost), 欧内斯特·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的斡旋, 庞德未经审判而被取消叛国罪,返回意大利。 1972年11月病逝于威尼斯。
“Autumn”
by T. E. Hulme A touch of cold in the Autumn night— I walked abroad, And saw the ruddy moon lean over a hedge Like a red-faced farmer. I did not stop to speak, but nodded, And round about were the wistful stars With white faces like town children.
意象主义 imagism
一、意象主义的产生
英国批评家、诗人休姆(T. E. Hulme, 1883-1917)在1908年组织“诗人俱乐部”。 1909年3月开始,以休姆为中心的一批英国 年轻的诗人们每周四定期在伦敦索荷区 (Soho)的艾菲尔铁塔餐馆聚集,一边用 餐,一边朗诵诗歌,切磋诗艺。这些诗歌 大多为自由诗、日本俳句、希腊抒情短诗 等。一个月后,美国诗人庞德(Ezra Pound,1885-1972)被介绍加入这一团体, 为这个团体注入新鲜血液。
正式诞生
1912年庞德任《诗刊》海外编辑时,将H·D (Hilda Doolittle,1886-1961)和阿尔丁顿 (Richard Aldington,1892-1962)的诗冠以 “意象主义者”的名称发表在该刊1913年第四 期。该刊在同年第六期发表弗林特(F·S·Flint) 撰写的意象主义三条主要原则:“1、对于所 写之“物”,不论是主观的或是客观的,要 用直接处理的方法;2、决不使用任何对表达 没有作用的字;3、关于韵律:按照富有音乐 性的词句的先后关联,而不是按照一架节拍 器的节拍来写诗。”
H.D.:《奥丽特》(《山岳女神》)
翻腾吧,大海—— 翻腾起你尖尖的松针, 把你巨大的松针倾泻在我们的岩石上, 把你的绿扔在我们身上, 用你池水似的杉覆盖我们。
H.D.( Hilda Doolittle )
1886-1961。照片摄 于1921年。 庞德称《奥丽特》为 意象派登峰造极之作: “客观——毫不滑来 滑去:直接——没有 滥用的形容词,没有 不能接受检验的比喻。 它是直率的谈吐,和 希腊人一般直率。”
庞德:《刘彻》
绸裙的窸瑟再不复闻, 灰尘飘落在宫院里, 听不到脚步声,乱叶 飞旋着,静静地堆积, 她,我心中的欢乐,睡在下面 一片潮湿的树叶粘在门槛上。
(三)“In A Station Of The Metro”
The apparition of these faces in the crowd; Petals on a wet, black bough.
《地铁车站》 人群中这些面孔 幽灵一般显现; 湿漉漉的黑色枝 条上的许多花瓣。 (杜运燮 译)
《高狄埃-布热泽斯卡:回忆录》1916
“三年前在巴黎,我在协约车站走出了地铁车厢,突 然间,我看到了一个美丽的面孔,然后又看到一个, 然后是一个美丽儿童的面孔,然后又是一个美丽的 女人,那一天我整天努力寻找能表达我的感受的文 字,我找不出我认为能与之相称的或者像那种突发 情感那么可爱的文字。那个晚上……我还在继续努 力寻找的时候,忽然我找到了表达方式。并不是说 我找到了一些文字,而是出现了一个方程式。…… 不是用语言,而是用许多颜色小斑点。……这种 ‘一个意象的诗’,是一个叠加形式,即一个概念 叠在另一个概念之上。我发现这对我为了摆脱那次 在地铁的情感所造成的困境很有用。我写了一首三 十行的诗,然后销毁了……六个月后,我写了一首 比那首短一半的诗;一年后我写了下列日本和歌式 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