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文言文翻译

合集下载

愚公移山文言文翻译文

愚公移山文言文翻译文

愚公者,北山之麓有愚公,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山前有一道,出入往来,往来者苦其险阻。

愚公叹曰:“吾闻积土成山,积水成渊。

今吾辈虽老,志不衰。

吾将聚石积土,平此大险,以为后人利。

”愚公之妻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而欲平天下之险,不亦难乎?”愚公曰:“吾年虽老,有子承其后,子又有子,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愚公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年九十有八,闻之曰:“北山愚公,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吾虽老,愿助一臂之力。

”于是率妻子孙,荷担者三夫,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山北之寒,短褐不完;短褐不完,薄奠不足以供。

然愚公不衰其志,子孙继绳,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遂使西山之木,归东海之波。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年九十有八,寿终正寝。

葬于西山之麓,而封土为坟。

愚公之子,继父之志,又聚石积土,增其旧业。

历七十年,而山未尝一息。

及子又增之,而山未尝一损。

愚公子孙,继绳弗衰。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亦笑而应之曰:“吾虽老,志在移山。

汝虽智,不能移也。

且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无以应,遂止。

孔子闻之,曰:“河曲智叟,笑而止之,其不可与言也。

北山愚公,志在移山,虽老不衰,其可与之言也。

”于是孔子以愚公为师,欲学其移山之志。

愚公移山,其志坚如金石,其力不辞劳苦。

夫移山者,非一日之功,亦非一人力也。

然愚公之志,昭昭然在天地之间,令后世之人,莫不称其勇毅。

故曰:“有志者,事竟成。

”愚公移山,遂成千古佳话。

愚公移山的原文及翻译

愚公移山的原文及翻译

愚公移山的原文及翻译《愚公移山》是中国古代寓言故事,选自《列子·汤问》,作者是春秋战国的列御寇。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愚公移山的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读。

愚公移山的原文及翻译:【原文】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译文】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

(这两座山)本来在冀州的南面,黄河的北面。

北山愚公,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

(他)苦于山北交通阻塞,进出要绕远道,就召集全家来商量说:“我要和你们尽全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一直通到豫州的南部,到达汉水的南岸,可以吗?”(大家)纷纷地表示赞成他的意见。

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像魁父那样的小山都不能削减,又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挖下来的泥土石头放到哪里去呢?”大家纷纷说道:“把它们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

”于是率领挑担子的三个儿孙,敲凿石头,挖掘泥土,用箕畚搬运到渤海的边上。

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也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们。

寒来暑往,季节交换,才往返一趟。

《愚公移山》_翻译

《愚公移山》_翻译

愚公移山原文: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字词:方:方圆,范围,指周围的长度。

译: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

原文: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字词:阳:山之南水之北谓之“阳”,山之北水之南谓之“阴”。

译:(这两座山)本来在冀州的南面,黄河的北岸。

原文: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字词:且:将要,快要。

面:面对着。

译:北山愚公,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

原文: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字词:惩:苦于。

塞:阻塞。

迂:曲折,绕远。

译:(他)苦于山北交通阻塞,进出都要绕道。

原文: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字词:室:家人。

谋:谋划,商量。

汝:你,这里指复数“你们”。

毕:竭尽,用尽。

平险:铲平险峻的大山。

险,险阻,阻塞,这里指险峻的大山。

指:直。

译:就召集家人商量说:“我和你们尽全力铲平险峻的大山,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可以吗?”原文:杂然相许。

字词:杂然:纷纷。

译:(大家)纷纷表示赞同。

原文: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字词:曾:竟,却。

与“不”连用,起加强语气的作用。

丘:土山。

如。

何:把。

怎么样。

焉:哪里。

译: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竟连魁父这座小山也难挖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况且,挖下来的泥土和石头放到哪里呢?”原文: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士之北。

”译:大家纷纷说道:“把它们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

”原文: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字词:子孙:儿子和孙子。

三夫:三个人。

译: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敲石头挖泥土,用簸箕和箩筐运到渤海的边上。

原文: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字词:京城:复姓。

孀妻:寡妇。

遗男:遗孤,孤儿。

始龀:刚刚换牙,指七八岁。

龀,换牙。

跳:蹦蹦跳跳。

反:返回,现在写作“返”。

译: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也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们。

愚公移山语文言文翻译

愚公移山语文言文翻译

愚公怒而答曰:“吾年九十,死期将至,岂能久居此乎?吾虽老,志未衰,欲移山以通其道,非敢为子孙谋也。

吾死,有子存;子死,有孙继之;孙又生,子又死,如此代代无穷,终当移此两山,何难之有?”邻人劝之曰:“子既老矣,又何必为此?且吾闻天者,有功必报,无劳必罚。

子移山,非人力所能,恐天不佑,反为祸害。

”愚公曰:“吾闻之,志士仁人,不因难而止,不因易而动。

吾移山,非求福也,求通其道耳。

吾虽老,犹能曳筇而往,吾子孙若死,有吾子;子死,有吾孙;孙又死,有吾曾孙。

曾孙之后,必能移此山矣。

吾虽老,犹望见其成也。

”于是,愚公率子孙,晨昏不懈,凿石出土,填于渤海。

邻人笑之,愚公不以为意,曰:“子笑吾之不才,吾笑子之不能也。

”年复一年,山未移而愚公已死。

其子继之,又数十年,子死,孙继之。

孙又死,曾孙继之。

曾孙又死,玄孙继之。

玄孙死,又继之。

如是者,七世矣。

山虽未移,然其道已通,民得以往来。

邻人感其志,乃共往观之。

见山已平,道路开阔,皆叹曰:“愚公之志,固不可夺也!”夫移山者,非人力所能,盖天时也。

然愚公之志,固已足为天下后世法。

是以孔子曰:“愚公移山,志也;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盖以愚公之移山,为天下后世之楷模也。

愚公移山,虽其道通,然其精神,更令人钦佩。

夫志士仁人,固不因难而退,不因易而进。

是以愚公之移山,虽其道通,然其志不可夺,其精神永存。

此乃真所谓“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者也。

愚公移山,虽古之人,其精神可嘉。

夫志士仁人,固当效法。

是以吾辈,虽生于今世,亦当以愚公之移山为楷模,发愤图强,以成大业。

愚公移山的原文及翻译

愚公移山的原文及翻译

愚公移山的原文及翻译愚公移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著名的故事,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据传说,愚公是个非常勤劳的老人,但却住在一座山的脚下,山阻止了他的前进。

于是,他决定移山,为自己和子孙后代创造平坦的道路。

他从未想过这项工作会多么艰难,而且有时甚至无法完成。

然而,他不放弃,经过无数次的失败后,他终于成功了,打败了这座山。

下面是愚公移山的原文及翻译:原文:昔者,宋有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惡石山之高而妨其門戶,險阻之迫而扰上下之往來。

欲请谒大巨人,请移山倾倒,遂与二子,持牛耳者一,以为犁,持耒者一,以为杵,妻子来填溉,行至一半,遇石子,大如车,二人共推之,移动数寸,愚公击手笑曰:“吾以子之力,移此山之半也。

”巨人闻之,想孺悲也,自降将一峰,拓基而去。

愚公修行汲墨,入山穴中,曰:“此山不加吾力,无以成钜。

”于是拔攘夺红,崇山峻岭,离土为土,拨石为石,天杳地阴,岁月旋枕。

岂其神力助耶?置吾何言哉!翻译:很久以前,在宋朝有一位叫做愚公的老人,他已经年过九十,面对着一座高山而居。

那座山太高了,挡住了他的门户,太陡了,也妨碍了他的上下往来。

愚公想去拜见一个大巨人,请求把这座山移离。

于是,他和他的两个儿子一起出发,拿着牛耳朵做成犁,把耒子做成锄头,他的妻子来负责搬运土石,一开始,他们得到一半就遇到了一个像车子那么大的石头。

两个儿子一起推,石头移了几寸,愚公高兴地拍手笑道:“用你们的力量,我就可以把这座山的一半移动了。

”大巨人听到了这件事,想到愚公只是一个悲哀的老人,就把山削了一半,拓宽了道路,然后离开了。

愚公没放弃,他开始修建墙壁,挖掘洞穴,拔树挖草,用土腥一搬起来,移山倾计。

天空阴沉,大地阴暗,时间和岁月旋转,那座山已经不知不觉地变小了。

难道是神的力量帮助他完成了这项艰巨的任务,我该说什么呢?。

《愚公移山》原文及翻译

《愚公移山》原文及翻译

《愚公移山》原文及翻译古诗和文言文翻译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所以平时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

古诗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而且应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以下《愚公移山》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请大家以所在地区课本为主。

1《愚公移山》原文愚公移山课文: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现位于,河南省济源市。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kuí)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jīběn)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shuāng)妻有遗男,始龀(chèn),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kuì)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愚公移山》原文翻译愚公移山译文:太行、王屋两座大山,四周各七百里,高七八百千丈。

本来在冀州的南部、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脚下有个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

愚公苦于山北面道路阻塞,进进出出曲折绕远。

于是愚公便。

愚公移山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愚公移山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愚公移山文言文翻译及注释愚公移山文言文原文: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愚公移山文言文翻译如下:太行、王屋两座山,纵横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龄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

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入都要曲折绕远,于是集合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

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也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挖下来的土和石头又安放在哪里?”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

”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

邻居京城氏的孀妻有个遗腹子,刚刚换牙的年纪,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

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湾上聪明的老头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真的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

愚公移山_文言文的翻译

愚公移山_文言文的翻译

昔者,愚公者,燕人也。

年且九十,面山而居,与子幼子负畚锸,出入于山,年深月久,山石崩颓,道路崎岖,心欲移之,然力不足。

愚公曰:“吾与子幼子,虽老且病,然志不已,欲移此山,以利行旅。

吾闻天者,无难必成,人者,有志必遂。

吾宁移山,不辞劳苦,终当有成。

”邻人笑而应曰:“公年已耄耋,子幼力弱,岂能移此大山?且山之大,非一日之功,子虽壮健,亦难移也。

公何不罢休,以待天命?”愚公怒曰:“吾闻大禹治水,疏川导滞,九年而成。

孔子读《易》,韦编三绝,而终成圣。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吾岂不能以移山为志,而俟天命哉?”邻人曰:“公虽志坚,然力不足,徒劳无功。

不如以智取之,何如?”愚公曰:“吾闻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吾志积久,虽无大舟,必能负此山。

”于是愚公乃发徒属,操畚锸,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闻而相与笑,以为不祥。

孔子闻之,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愚公移山,非独乐山,亦乐水也。

夫水者,智者所乐;山者,仁者所乐。

愚公移山,其志可嘉,其行可敬。

虽未成其事,其志已远矣。

”岁余,邻人复往观之,见愚公父子,箕畚运石,不知其几千万万。

邻人感其志,乃相与叹曰:“愚公移山,吾辈之羞也。

吾辈不如愚公之志,乃何以为人?”于是邻人皆发徒属,助愚公移山。

邻国之人,闻而相告,皆曰:“愚公移山,吾辈之助也。

”于是天下之士,皆愿助愚公移山。

十年之后,山移一篑,愚公之力,亦竭。

而山犹未平,然愚公之心,不以为倦。

邻人曰:“公之力,固已竭矣,山犹未平,吾辈何以为助?”愚公曰:“吾闻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吾辈虽不能尽移此山,然积德累功,亦必有成。

”又十年,山移一篑,愚公之力,亦竭。

而山犹未平,然愚公之心,不以为倦。

邻人曰:“公之力,固已竭矣,山犹未平,吾辈何以为助?”愚公曰:“吾闻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吾辈虽不能尽移此山,然积德累功,亦必有成。

”又十年,山移一篑,愚公之力,亦竭。

而山犹未平,然愚公之心,不以为倦。

邻人曰:“公之力,固已竭矣,山犹未平,吾辈何以为助?”愚公曰:“吾闻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愚公移山》译文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

本来在冀州的南面,河阳的北面。

北山下面有个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面对着大山居住。

他苦于山北道路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

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和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行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

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样的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呢?况且往哪儿放置挖下来的土和石头呢?”众人纷纷说:“把那些土石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

”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泥土,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

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男孩,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们。

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湾上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也太不聪明了!凭你的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不能改变的地步,还不如寡妇和弱小的孩子。

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孙子的)儿子又有儿子,(他的)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还愁挖不平吗?”河湾上的智叟无话可答。

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愚公他们不停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

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

从此,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