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考点总结

政治经济学考点总结
政治经济学考点总结

导论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研究对象:社会生产关系

出发点:物质资料的生产

研究生产关系必须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

第一章商品与货币

1.为什么说商品时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商品就是使用价值和价值这两个因素的对立统一体。

统一性表现在: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着,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也不可能具有价值,因而不会是商品。

对立性: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有事互相排斥的,只有生产出来的商品能够交换出去。生产者实现了价值,购买者得到了使用价值,双方不能同时占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2.货币的本质和主要职能

本质:一般等价物

主要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3.纸币流通规律与金属货币流通规律有什么不同?(+通货膨胀和通货)

首先,金属货币流通规律流通的是金属。

而纸币只是金属货币的符号,因此纸币流通规律仍以贵金属货币流通规律为基础。

纸币的发行量限于它所象征代表的金或银的实际流通的数量。

(若纸币的发行量相当于流通中所需的金属货币量,则纸币与金属货币具有同等的购买力。若纸币的发行量大于商品流通中所需的金属货币量,则每单位纸币所代表的贵金属货币量就会下降,纸币价值下降,物价就会上涨。若纸币的发行量小于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则会导致货币升值,引起物价下跌。)

其次,金属货币有贮藏手段的职能不会发生通货膨胀。

4.商品的二因素和劳动的二重性关系

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商品的二因素是由劳动二重性决定的,具体劳动产生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价值。

具体劳动和生产资料共同构成使用价值的源泉。而价值的唯一源泉则是抽象劳动。

(使用价值就是物品的有用性或效用,及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而人类劳动凝结在商品中形成了商品的价值。

具体劳动是人们在一定的具体形式下所进行的劳动。

而抽象劳动是指无差别的一般意义上的人类劳动。)

5.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程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6.商品的价值量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决定的,劳动生产率和商品的价值量有着密切的联系,社会劳动生产率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反比,个别劳动生产率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无关。

第二章价值规律和市场经济

1.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及表现形式有哪些,以及三个作用。

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表现形式:通过大量的价格波动体现的,主要为两个方面:

A.供求影响价格:供过于求,则价格下降,供不应求,则价格上升。

B.价格影响供求:价格下跌,则供给减少,需求上升;

价格上涨,则供给增加,需求减少。(所谓供求规律)

而商品的价格围绕价值上下的波动是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唯一可能方式。

三个作用:

a.价值规律自发刺激商品生产者不断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但私有制条件下易形成技术垄断,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b.价值规律自发的调节着经济资源在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

c.价值规律必然会产生优胜劣汰,促使商品生产这两极分化。提高了社会生产率的同时,也促进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贫富两极分化。

2.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需要具备的两个基本条件是什么

A.社会分工(必要条件)

B.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决定条件)

第三章资本与价值增殖

1.为什么说剩余价值的产生既在流通中又不在流通中

资本的总公式:G---W---G''.表明,货币在运动中发生了价值增殖。

从形式上看,资本总公式是同价值规律相矛盾的。按照价值规律,商品交换应按其价值进行等价交换,因而在流通过程中,商品价值量不能变化,不能发生价值增值。而按资本总公式,经过流通过程,资本家质量却实现了价值增殖。

在剩余价值生产的过程中,在直接生产过程之前,资本家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在生产过程中,劳动力的使用创造了价值大于劳动力价值的商品。然后,资本家按商品价值出卖商品,不仅收回了资本的价值而且获得了剩余价值。所以,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整个过程,既在流通领域进行,又不在流通领域进行。

它在流通过程中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为价值增殖做准备,并通过流通过程出卖商品而实现价值和剩余价值。而价值增殖则不是在流通过程中,而是在生产过程中进行的。是在生产领域中由雇佣工人的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

2.为什么说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货币所有者必须购买到某种特殊的商品,这种特殊的商品,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通过对它的使用能够创造出价值,而且能创造出比商品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这种特殊商品就是劳动力,因此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劳动力成为商品具备的两个条件:a.劳动者有完全的人身自由,是自己劳动能力的所有者。

b.劳动者出了自己的劳动力以外,没有任何生产资料,也没有其他生活资料来源。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在生产劳动力这种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生产和在生产这种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可以还原成维持劳动者本人,及其家属物质文化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具体来说,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括三部分内容:1,为维持劳动者本人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2,为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3,为使劳动者掌握必要的生产技术所必需的教育和训练费用。其价值决定还包括历史和道德的因素。

3.简述资本的本质及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

本质:资本是体现在物上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即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

不变资本: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只变换它的物质存在形式,其价值只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不发生价值量的变化,这部分资本叫做不变资本。

可变资本: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价值量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变化,用于购买并转化为劳动力的这部分资本叫可变资本。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的资本,从劳动过程看,从物质形态看,表现为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从价值增殖过程看,表现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作为不变资本的生产资料自身并不能成为剩余价值的源泉,只有可变资本所转化的劳动力才是剩余价值的源泉,直接提供剩余价值。)可见,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对于揭露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和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及其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概述相对剩余价值与超额剩余价值的区别和联系

相对剩余价值:工作日长度不变,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称为相对剩余价值。

超额剩余价值:个别资本家采用先进技术和设备,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其产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按社会价值出售所获得的剩余价值。

区别:相对剩余价值是全体资本家获得的,以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为条件,相对比较长期。而超额剩余价值是一种暂时的现象,是个别企业资本家所获得的,他以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为条件。

联系:全体资本家获得相对剩余价值是通过个别资本家获得超额剩余价值的途径实现的,超额剩余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5.为什么说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而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因为劳动不是商品,没有价值或价格。

第一,商品的价值是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凝结。

第二,作为一种商品,它必须是劳动产品,在出卖之前就已经存在。

第三,劳动者要使他的劳动能独立存在,他必须占有生产资料,把自己的劳动凝结在自己的

产品中。

第四,如果说劳动是商品,有价值,工资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那么劳动的出卖必然不是等价的。

6.简答:货币流通和资本流通的异同点。

货币和资本的区别,通过他们具有不同的流通形式表现出来。

一种是商品流通形式:商品—货币—商品(W—G—W)。商品生产者出卖商品换的货币,再用货币购买自己所需要的商品。

另一种是资本流通形式:货币—商品——货币(G—W—G)。资本家预付一定数量的货币购买特定的商品,然后再出卖商品换回货币。

两种流通形式的区别:

(1)买和卖的顺序不同。前者先卖后买,后者先买后卖。

(2)流通的起点和终点不同。前者起点和终点是商品,后者起点和终点是货币。

(3)流通中充当媒介的东西不同。前者是货币,后者是商品。

(4)流通的内容不同。前者是不同使用价值商品的交换,后者是流通终点的货币数量大于起点的货币数量。

(5)流通的目的不同。前者是取得特定商品以满足商品生产者自己的需要,后者是获得更多的货币。

相同点:他们都是价值运动的形式,都连接生产和消费,受生产和消费的制约。

不同点:货币在流通领域中的运动是持续的,而商品经过交换就退出流通,且从运动方向上看,货币流通和资本流通方向相反。

第四章资本的积累过程

1.什么是资本有机构成?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对工人就业有何影响?

资本有机构成从两方面理解:

(1)价值形式方面: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率叫做资本的价值构成。

(2)物质内容方面:分为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生产资料数量和劳动力数量的比例是由生产技术水平决定的,叫做资本的技术构成。

资本有机构成:即是由技术构成决定并且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用C/V表示。其提高对工人就业的影响:

(1)资本有机构成不变,积累增加对工人阶级的影响。若资本有机构成不变,一旦积累的需要超过通常的劳动力供给,工资就会提高。

(2)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与相对人口过剩的形成。随着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随着资本积累和资本集中的加剧进行,资本有机构成必然会不断提高。

2.在资本积聚过程中,为什么有资本额有机构成提高的趋势,为什么其提高又与相对人口过剩有关?

在资本积累过程中,资本家为了追捉超额剩余价值和加强竞争能力,总是要不断改进技术,采用新的机器设备,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意味着工人所推动的生产资料数量的增长,从而引起资本技术构成的提高。资本技术构成的这种提高,反映在资本的价值构成上,即资本的可变部分相对减少,而不变部分相对增加,从而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可见,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是资本积累和生产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结果。

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可变资本在总资本中的比重会越来越小,总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也会随着可变资本相对量的下降而日趋相对减少。从而劳动者的就业机会相对减少。从而形成相对过剩人口。即,劳动者的供给超过了资本对它的需求。

3.为什么说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又是资本主义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相对人口过剩,即劳动力的供给超过了资本对他的需求。是由资本主义制度造成的。

原因一,相对过剩人口是可以随时调节和满足不同时期资本对劳动力需要的产业后备军。资本主义生产周期性地发展。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可以随时调节和满足不同时期资本对劳动力的需要,起着蓄水池的作用。

原因二,大量过剩人口的存在有利于资本家加重对在业工人的剥削。在劳动力供过于求的情况下,资本家不仅可以从市场上购买到更廉价的劳动力,而且可以迫使再也工人接受较低的工资和交叉的劳动,或者强迫在业工人延长劳动时间和提高劳动强度。

4.什么是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简述两者的相互关系。

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一般是以单个资本总额增大为前提的,而单个资本的增大,是通过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两种方式实现的。

资本积聚是指单个资本直接通过积累而在价值形式和生产要素形式上都扩大起来。

资本集中是指把已经形成的许多单个资本集中起来。

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既相互区别,又有着密切的联系。

其明显区别主要表现在:

(1)资本积聚是靠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来实现的,随着个别资本的增加,社会总资本也会相应的扩大,因而他的作用于积累相同;资本集中则是社会上已有的资本的合并或联合,不过是消灭小资本的独立和互相对立的性质,在个别资本增大的同时,社会总资本却不会相应地扩大,所以它只对积累起补充作用,即为大规模的积累创造条件。

(2)资本积聚是剩余价值资本化的结果,以资本积累为前提,资本积聚的规模要受个别资本拥有的剩余价值量的戏,受积累率的限制。而资本集中只是社会总资本在各个资本家之间的分配,它的作用范围不受社会财富绝对量的限制。

(3)通过资本积聚,个别资本的增大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而资本集中可以在一瞬间集合大量的资本,是个别资本迅速增大,从而大大推动了资本积累。

而二者密切联系表现在:

(1)一方面资本积聚是资本集中的基础。

(2)另一方面资本集中有位更大规模的资本积聚创造条件。

总之,个别资本正是通过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这两种形式而迅速增大,资本有机构成迅速提高。

第五章资本的循环与周转

1.什么是产业资本的循环?产业资本循环是哪两个过程的统一和哪三个阶段的统一?

所谓资本循环,就是产业资本一次的经过三个阶段,相应采取三种职能形式,使价值得到增殖,最后又回到出发点的运动过程。

产业资本循环是流通过程(购买阶段和销售阶段)和生产过程的统一;

和购买阶段、生产阶段、销售阶段的统一。

2.产业资本循环连续进行的条件是什么?

(1)产业资本必须保持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的并存性。

(2)产业资本必须保持每一种职能形式在时间上的继起性。

3.试析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与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依据和划分意义。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依据)按生产资金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划分

(意义)为了解释生产资本的不同部分对资产周转速度从而对剩余价值数量的不同影响。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依据)按生产资金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划分

(意义)为了解释可变资本是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从而揭示资本主义剥削的本质。

4.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有哪些?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有什么影响?

周转时间(包括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长短或资本周转次数的多少。又取决于生产资本的构成(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以及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自身的周转速度。

影响:

首先,资本周转的快慢影响预付资本量的多少。

其次,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影响年剩余价值量的多少。可变资本周转的速度与年剩余价值量的多少成正比。

5.试述马克思的资本循环和周转理论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有何指导意义。

6.大题:周转理论什么是资本周转?哪些因素影响其速度?其意义?如何加速资本周转速度?

第六章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经济危机

1.为什么说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社会总产品的补偿也就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这是考察社会资本在生产的核心问题。

2.马克思主义再生产理论的两个基本原理是什么?

第一,社会总产品的实物构成及社会生产划分成两大部类。从实物形态来看,社会总产品按其最终用途,可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大类。又与此相适应,社会生产便分为两大部类,一是制造生产资料的部类,又称第一部类;二是制造消费资料的部类,又称第二部类。

第二,社会总产品的价值构成。从价值形态来看,社会总产品的价值可分为不变资本价值,可变资本价值,剩余价值三个组成部分。

3.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是什么,它有什么含义?

第一部类的可变资本与剩余价值之和,必须等于第二部类的不变资本价值。

即:

它表明第一部类向第二部类提供的生产资料,同第二部类向第一部类提供的消费资料,二者在价值上必须相等,这是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最基本实现条件、

4.(选择题)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是什么?它有什么含义?

即第一个条件:

这个公式的含义是,第一部类原有的可变资本价值,加上追加可变资本价值,再加上本部类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三者之和应当等于第二部类原有不变资本价值和追加的不变资本价值之和。

5.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一,为了能够提供追加的生产资料,第一部类中代表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的这两部分产品,在价值总量上必须大于第二部类的不变资本。即:

二,第二部类中的不变资本与供积累用的剩余价值之和,必须大于第一部类的可变资本与供资本家个人消费用的剩余价值之和,即:

6.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与根源是什么?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实质上是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

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

7.为什么说固定资本更新是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物质基础?

该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为暂时摆脱危机,促进复苏和高涨阶段的到来准备了物质条件。二,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在推动生产增长的同时,又为下一次危机的到来准备了物质条件。

8.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对社会总产品的实现有何意义?

第七章资本主义的剩余价值分配

1.从利润率公式的分解中论述决定和影响利润率的主要因素。

年利润率P'的计算公式为:P'=M/(c+v)=m'.v.n/(c+v)

其中n为年周转次数,c+v为总资本,M为年剩余价值量,m'为剩余价值率。

主要因素:与剩余价值率正比

与资本有机构成成反比

与资本周转速度正比

不变资本的节省使利润率上升

与原料价格的变动成反比。

2.(论述题)试述价值规律与生产价格规律的关系。

(1)【生产价格是怎样形成的】随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格如何转化为生产价格在平均利润率形成的过程中,随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价值便转化为生产价格。生产价格是指能提供平均利润的价格,它是由成本价格加平均利润构成的。生产价格的形成以平均利润率的形成为前提。

(2)生产价格规律(概念)由于平均利润率的形成,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商品不再按照价值出售,而是按照生产价格出售。市场价格以生产价格为基础,为中心,围绕着生产价格上下波动,这就是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充分发展的条件下,价值规律作用形式的变化,即价值规律以生产价格规律的形势发生作用。

●生产价格规律作用表现:生产价格规律自发的调整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个部门之

间按比例地分配

●生产价格规律调整着剩余价值在不同生产领域的资本家之间的分配

●生产价格规律自发地刺激企业改进技术和改善经营管理。

●马克思的生产价格学说是以劳动价值理论为基础的,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生产

价格学说是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

(3)商品按生产价格出售,为什么不否定价值规律?

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不仅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而且只有依据价值规律才能得到说明。一,从个别部门来看,虽然有些部门的资本家获得的平均利润与该部门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不一致,但是,从全社会来看,整个资产阶级所获得的平均利润总额和整个工人阶级所创造的剩余价值总额是一致的。平均利润只不过是剩余价值在各个部门的资本家之间重新分配的结果。

二,从各个部门来看,虽然有的部门商品的生产价格高于其价值,有的部门商品的生产价格低于其价值,但从全社会来看,商品生产价格总额与商品价值总额是相等的。所以从整个社会来看,商品按生产价格出售,实际上仍然是以价值为基础,按价值出售。

三,生产价格的变动,归根到底取决于商品价值的变化。

(4)试述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学说的基本内容和理论意义。

P134

平均利润率和生产价格表明,在资本主义社会,工人不仅受本企业资本家的剥削,而且受整个资本家阶级的剥削,不仅个别资本家与个别工人处于对立的地位,且整个资产阶级和整个无产阶级处于对立的地位。

(5)价值规律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作用:1价值规律自发刺激商品生产者不断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但私有制条件

下易形成技术垄断,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价值规律自发的调节着经济资源在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

3价值规律必然会产生优胜劣汰,促使商品生产这两极分化。提高了社会生产率的同时,也促进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贫富两极分化。

3.为什么只能从趋势上理解平均利润率的下降?平均利润率的下降趋势规律的作用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有何影响?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平均利润率的下降并不是直线的,而是表现为一种下降的趋势。

补充题:1试述随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如何转化为生产价格

(1)利润如何转化为平均利润

(2)【生产价格是怎样形成的】随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格如何转化为生产价格在平均利润率形成的过程中,随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价值便转化为生产价格。生产价格是指能提供平均利润的价格,它是由成本价格加平均利润构成的。生产价格的形成以平均利润率的形成为前提。

2简述平均利润率下降规律并说明其内在矛盾如何展开

平均利润率的下降趋向,只是劳动的的社会生产力日益发展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所特有的表现,绝不意味着劳动者所受剥削程度的减轻,并不意味着资本家所获得的利润量的减少。内在矛盾:生产扩大和价值增值的矛盾

剩余价值生产和剩余价值实现的矛盾

人口过剩和资本过剩的矛盾

加剧了资本主义国家内部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资本主义国家国内与国际资产阶级之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发展中国之间的矛盾

以上这些矛盾的展开充分表明:资本主义生产不是绝对的生产方式,而只是一只种历史的、和物质生产条件的某个有限的发展时期相适应的生产方式。

4.资本主义商业资本的本质和职能是什么?商业利润是怎样产生的?

本质:在资本主义社会,商业资本从属于产业资本,是产业资本的派生形式

在产业资本运动中媒介资本产品的交换,为实现价值和剩余价值服务。

参与利润率的平均化,和产业资本一起共同瓜分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职能:商业资本的货币资本代替了产业资本的商品资本,而独立地实现商品资本向货币资本转化的职能,最终完成产业资本的循环。

产生:产业资本在其循环运动中,依次采用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商品资本的职能是通过商品出售,是商品资本转化为货币资本,从而一方面使预付货币资本收回,另一方面实现商品价值及其所包含的剩余价值,一边不断进行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商品资本职能的这种相对独立性,包含着它派生出商业资本的可能性。

不仅有派生出商业资本的可能性,还有必要性,因为随着资本主义发展,产业部门不断增多,规模不断扩大,从而资本产品的数量以及商品资本要求转化为货币资本的数量和迫切性日益加大,产业为了自身利益,就把商品销售的职能转让给不从事生产而专门从事商品买卖的商业资本家。

5.商业流通费用是怎样划分的?它们如何得到补偿?

资本主义商品的使用价值生产、价值和剩余价值的生产决定了资本主义商品使用价值的流通和价值的流通,因此流通费用有两类:生产性流通费用和纯粹性流通费用

生产性流通费用的补偿:从价值增值中补偿

纯粹性流通费用的补偿:是从剩余价值中直接扣除,通过加价形式按生产价格出售商品而得

到补偿。

6.利息的本质什么?影响利息率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利息本质是剩余价值的一种转化形式,它体现着借贷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共同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

影响利息率的主要因素有:一般平均利润率、借贷资本的供求和竞争关系、习惯和法律传统。

7.试述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形成的条件和原因。

级差地租形成条件:土地的肥沃程度(等级差别),土地位置差别

产生原因: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的垄断。

来源于:农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绝对地租形成条件:农业资本有机构成地域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

产生原因:土地私有制的垄断

来源于:农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8.土地价格是如何决定的。(一个公式)

土地价格决定于地租量的大小和利息率的高低。

土地价格=土地租金量/利息率。

随着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土地愈发稀缺,土地租金也会成上升趋势,即越来越高。

而随着资本主义发展,平均利润率下降,导致利息率也随之下降。

故总之得到,土地价格在不断上升。

政治经济学考试范围总结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第一种含义:在现有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第二种含义:由社会生产和生活需要本身最终决定,并又有支付能力的市场需求直接决定了应该或必须投入到各类产品生产上去的劳动量 两者的辩证联系:第一种含义涉及价值决定,第二种含义涉及价值实现。 简单再生产 在原有规模上进行的再生产,新生产的产品仅够补偿已经消耗掉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 扩大再生产 大于原有规模的生产,新生产的产品除了用以补偿已经消耗掉的各种物质资料以外,还有剩余部分,可以追加到生产中去,借以扩大原有生产的规模。 利息 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式,职能资本家使用借贷资本而让渡给借贷资本家的一部分剩余价值,根本来源是雇佣工人创造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生产力P2 生产力是人类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能力,是生产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它主要包括三个要素: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合称生产资料。劳动者和生产资料是生产的基本要素。凡要进行生产,就必须将这两个要素结合起来。 劳动者是生产过程的主题,它在生产力诸要素中起支配作用。只有通过人对自身劳动力的使用,即劳动,各种生产的要素才能结合起来形成能动的生产过程,制造出对人类有用的产品。 生产资料是构成生产力的物的因素。其中,劳动资料(生产工具)承担人的劳动的传导体。劳动对象则是人们通过劳动资料将劳动加于其上的物体。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变化是从劳动资料的变革开始的,因此劳动资料成为划分经济时代的标志。 除了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这两个基本要素外,信息、管理、科学技术等要素也在生产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当科学技术运用于生产,体现在劳动技能的提高和生产资料的创新与改进上,便成为现实的生产力。 生产关系P2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关系,是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人与

(完整版)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整理

基本概念 ①生产力的实体性要素(劳动力和生产资料) ②经济规律 分为三种: 1.适应于一切社会经济形态的 2.适应于几个社会经济形态的 3.适应于某一特定社会经济形态的 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 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共同性:经济规律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在一定经济条件下产生并发挥作用。人们不能违背、制造和改造经济规律,但可以利用它。 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差异性:历史性、利益性、阶级性、 基本原理 ①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社会生产关系 ·研究社会生产关系,要结合生产力和上层建筑。 ·生产力三要素 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物质资料的生产 ②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力的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力较为活跃,生产关系较为稳定。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生产关系。但研究生产关系必须联系生产力。

基本概念 ①商品 (同时满足)必须是个有用物;必须是劳动产品;满足他人或社会需要;通过有代价(经济 上的代价)的交换方式。二因素:价值、使用价值。商品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 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与体现其中的劳动量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②货币 当某种商品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时,这种商品就成了货币商品,这种价值形式就是货币形式。 历史:实物货币、金属货币、信用货币。 未来:电子货币。 当金银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时,金银便成了货币。 本质: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经济主权的象征(货币主权) ③货币职能 基本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派生职能:储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④价值规律(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基本内容:商品价值量决定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核心:等价交换。 既是价值决定规律,也是价值实现规律。 价值规律随商品经济的产生而产生并发挥作用。 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价格经常背离价值并不违背价值规律:一种商品的价格不可能永远高于或低于价值,总是受价值约束,上下波动。 商品的价格是以自身的价值为基础,进行波动的。 从短暂和个别看价格经常背离价值,但整个社会看,总价格和总价值仍是基本一致的。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1、衡量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标志 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和有利于生产关系的和谐发展。 2、经济活动的基本内容 生产、交换、分配、消费。 大量生产来满足消费需求,国家经济发展模式必须以商品经济为主导,公平、公正的环境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保障。 3、商品价值量的含义,单位商品的价值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生产商品耗费的劳动时间的量 商品价值量不是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劳动时间决定的,(指在现有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大多数劳动者制造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的价值成反比! 4、在商品经济中,为什么以价值为尺度进行商品交换 商品的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必须以照价值量为基础进行等价交换。 5、实现商品经济的条件,商品经济发展中的基本矛盾 含义:以社会分工进行生产,以交换作为目的的生产方式称为商品经济 条件; 1)社会分工 2)生产资料和产品私有化 3)等价交换 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或者说,产品价值是否能转换成为商品价值的矛盾! 6、价值规律、供求规律 第一,价值规律使供求达到平衡性,有效缓解经济危机,并且引导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个部门之间均衡转移与分配,有效地避免了经济资源的浪费,达到经济资源的有效配置。 第二,价值规律调节商品生产经营者的利益分配。 有利于大多数劳动者的经济利益。有利于竞争机制发挥和“优胜劣汰”格局。 第三,价值规律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7、商品经济的基本特征与好处 特征: 第一,本质上是交换经济(通过交换满足人们多样化需求) 第二,是开拓型经济(通过社会分工使产品产出达到最大化) 第三,是自我完善自我约束经济 (以商品价值为准绳,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获得利润) 第四,以扩大再生产为特征(为了获得利润不断生产产品和创造社会财富) 好处: 有利于生产力发展 需求达到最大化 有利于生产关系和谐

政治经济学考研复习知识点

政治经济学考研复习知识点 很多高校经济学专业考试包含政治经济学的内容,今天凯程考研晶晶老师就为大家整理了政治经济学的部分知识点,希望对大家的复习有帮助。 1.经济制度:在一个社会中经法律确认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构成该社会上层建筑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一个社会的经济制度。又被称为这个社会的基本制度或基本经济制度,它规定着这个社会经济活动的总体方向和基本性质。 2.经济体制:社会经济制度或生产关系所采取的具体经济运行组织形式和经济管理体制。它决定着人们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基础上应该怎样从事经济活动和在怎样的相互关系下从事经济活动。 3.生产资料所有制:人们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和特点。 4.商品: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它体现一定的社会生产 5.商品经济: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社会生产的经济形式,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商品经济是一个历史范畴,到共产主义阶段,其会消亡。 6.劳动价值论: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创造价值的唯一要素是劳动,其他任何生产要素都不是价值的源泉;形成价值的劳动是抽象劳动,即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但具体劳动不是价值的源泉;创造价值的劳动是活劳动,即正在进行的生产过程中耗费的抽象劳动。物化劳动即死劳动,只是作为过去劳动的凝结物,在新的商品生产过程中只转移自身的价值,而不能创造价值。 7.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指人们谋取物质资料的方式。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 8.生产力: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界中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生产力反映生产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9.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和特点。生产关系包括三方面的内容:①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②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他们的相互关系;③产品分配形式。 10.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的生产效率,常用同一劳动在单位时间内生产某种产品的数量来表示。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原理复习总结

第一章 导论 生产关系也叫经济关系。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社会经济关系,它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过程中的各种经济关系。 研究的出发点 1、 物质资料生产的含义 1、劳动过程--生产力 生产力的内涵、生产力的构成 2、 社会过程 --生产关系 3、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构成了社会的生产方式,它是二者的对立统一。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对社会生产中人们在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和使用上所结成的关系的制度规定,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 (四)横向生产关系系统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生产方式。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就叫生产力。 1. 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1.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和发展要求时,它推动生产力发展。 1.要求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即经济体制,也必须同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相适应。 2.要求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即经济体制,也必须同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相适应 3. 要求在一定的经济体制下选择与之相适应的经济运行机制。 经济规律 :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经济规律特点:1.经济规律是不会长久不变的。 1.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 2科学的抽象法 3.数学和统计方法 4.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思考题 1、 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2 、什么是生产关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的目的是什么?

第二章社会经济制度与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 原始公社制度、奴隶制度、封建制度、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这五种不同经济制度的依次变革。 封建主庄园等)的直接消费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1.它是自给自足的经济 2.它是封闭型经济 3.它是保守性经济 4.它是以简单再生产为特征的经济 5.其中劳动者的私人劳动直接成为社会劳动的组成部分 自然经济相对应的经济形式。 .社会分工 2.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特质的利益主体所有 2.商品经济是开放型经济。 3.商品经济是开拓进取型经济 4.商品经济以扩大再生产为特征 三、市场经济 1.资源配制市场化 2.企业行为自主化 3.企业产权商品化 4.宏观经济间接化 5.市场体系完善化 6.交易关系平等化 7.市场管理法制化8.经济生产国际化 特点:商品的自然属性,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是交换价值和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②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 特点: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商品生产者相互比较劳动和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是一个历史 范畴 *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与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和比例 3、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关系:1.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和内容 2.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4、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1.使用价值与价值相互排排斥、相互对立(矛盾) 2.使用价值与价值相互排依存、相互作用(统一) !!!!任何商品都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价值是商品最本质的特征。 1、概念:是在一定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 2、特点: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反映人和自然的关系,具有永久性 1、概念:撇开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1.统一性: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2.对立性:具体劳动是实现抽象劳动的必要前提,商品交换成功必然使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相分离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个人总结)

经济学:研究社会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过程中的经济关系和运动规律,以实现稀缺资源的优化配置; 政治经济学:以国家的经济或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 经济基础: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个方面的总和, 上层建筑: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以及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社会文化和意识形态, 两者的统一,构成一定的社会制度或社会形态,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发展和变革;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生产的三个要素:劳动、劳动对象、劳动资料;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生产力,人类征服改造自然,生产物质财富的力量, 生产关系(生产、分配、交换、消费), 商品(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商品的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商品的二因素) 使用价值,物品的有用性或效用,商品的自然属性,社会的使用价值,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交换价值,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价值的表现形式;(一个商品或一种使用价值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进行交换时,交换价值是一个随机变量;同一种商品的各种有效的交换价值表示一个等同的东西,交换价值只能由外部的别的东西来度量;具有交换价值是因为都凝结着相同的人类劳动) 商品的价值是它本身凝结的人类劳动。(人类劳动本身,一般人类劳动的耗费)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或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物品不是由于劳动产生的,是使用价值而不是价值; 物品是劳动产品,有使用价值,可以不是商品;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1)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统一,缺一就不成为商品, (2)使用价值和价值是不同的、相矛盾的, (3)只有通过交换,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才能得到解决, 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在一定的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劳动的自然属性,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 抽象劳动,抽掉了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劳动的社会属性,形成商品的价值,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 具体劳动是永恒的,反映人和自然的关系;抽象劳动是历史范畴,反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生产所耗费的劳动量); 商品的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量成正比,与这一劳动的生产力成反比;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详细版)

政治经济学重点及答案(打"的题是老师认为比较重要的) 导言 一、主要概念: 1生产:是指人们创造社会财富的实践活动。 2?生产力:是指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生产社会财富的能力。 5?生产关系:是指生产过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6?生产方式:是指人们谋得社会财富的方式。 7?经济规律:是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V) 二、主要问题: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政治经济学是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统一中研究生产方式,其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方式及其运动规律。 (2)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任务是提示生产方式运动的规律,即经济规律。 2?社会生产总过程各环节之间的关系(V) (1)生产是指人们创造社会财富的实践活动。它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生产是指直接生产过程;广义的生产是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的统一体。 (2)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中,生产起决定作用,而分配、交换、消费则反作用于生产。具体来说: 生产的决 定作用表现在: 第一,分配、交换、消费的对象是由生产提供的,没有生产就没有分配、交换、消费。 第二,生产的发展状况决定分配、交换、消费的水平、结构和方式。 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表现在: 第一,分配、交换、消费是生产的实现,又是生产连续进行的条件,没有分配、交换、消费,生产既无意义也不能连续进行; 第二,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发展有重大影响,如适应生产的要求则会推动生产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的发展。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的两个方面。 (2)生产力是指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生产社会财富的能力。它包括生产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和劳动力两个因素,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3)生产关系是指生产过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生产关系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生产关系包括直接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狭义的生产关系)和分配、交换、消费等环节上人与人的关系,其基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 (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构成生产方式。在这个统一体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表现在:第一,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状况;第二,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表现在:第一,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和发展要求时,它推动生产力发展;第二,当生产关系不适合于生产力状况和发展要求时,它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4科学技术与与生产力(结合第九章) 4?经济规律

政治经济学(程恩富)期末复习重点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答: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 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生产关系。 物质资料生产包括生产(直接生产过程)、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四个环节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 2.货币的本质是什么? 答:货币是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是一个历史范畴。 货币的职能,是指货币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它由货币本质决定,又是货币本质的具体体现。货币具有五种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3.<论述>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和作用? 答: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 它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交换依据商品的价值实行等价交换。 表现形式:商品交换以货币为媒介,商品的价值通过商品的价格表现出来。受供求关系影响,商品价格会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价值规律的主要作用有三个方面:第一,自发调节资源配置;第二,自发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管理,促进生产力发展;第三,会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 4.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如何? 答:商品的价值量是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数量。 在单位时间生产的商品价值总量不变的前提下,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同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而与体现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 5.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关系如何? 答: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使用价值是指物的有用性。 价值是使用价值的内容,使用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6.<论述>如何理解政治经济学原理的任务是掌握客观经济规律? 答:生产关系的运动规律即是经济规律。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体现了社会经济运动的必然趋势。 经济规律的客观性主要表现在:第一,任何经济规律都是在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的基础上产生和发生作用的,并随着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第二,任何经济规律都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人们既不能消灭、废除或改造它,也不能随意地创造或制定它。 掌握客观经济规律,可以理解各种复杂社会现象,了解人类发展规律。 7.资本流通总公式是什么?总公式的矛盾是什么?怎么解决矛盾? 答:资本流通总公式:G—W—G′。概括了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和借贷资本运动的共同特点。 总公式的矛盾: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商品交换应遵循等价交换原则,而资本流通的结果却产生了价值增值。 资本流通总公式既等价又增殖的原因:资本家卖到特殊商品劳动力,它在使用过程中可以创造比自身价值更大是价值。这样总公式的矛盾就就解决了

政治经济学复习题汇总

一、单选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 A社会生产关系B社会生产力 C社会生产方式D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 2.决定社会经济制度变更的经济规律是 A价值规律B剩余价值规律C基本经济规律 D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规律 3.商品是 A劳动产品B具有使用价值的劳动产品 C满足生产者自己需要的劳动产品D用来进行交换的劳动产品 4.商品的价值量是由 A商品的效用决定的B商品的供求关系决定的 C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D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5.单位商品价值量与生产它的劳动生产率的关系是 A.成反比 B.成正比 C.没有关系 D .有时成正比有时成反比 6.价值形成发展到货币形式以前顺次经过 A.简单价值形式、扩大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 B.简单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扩大价值形式 C.一般价值形式、扩大价值形式、简单价值形式 D.扩大价值形式、简单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 7.货币具有价值尺度职能是因为货币本身 A具有使用价值B是商品具有价值 C是金银D能够分成若干等份 8.观念上的货币可以作为 A价值尺度B支付手段C流通手段D贮藏手段 9.在1只羊=2把石斧的价值形式中2把石斧是 A处在相对价值形式上B处在等价形式上 C既处在相对价值形式上又处在等价形式上D处在一般等价形式上 10.私人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的条件是 A出现了私有制和社会分工B使用价值转化为价值 C具体劳动转化为抽象劳动D经过商品交换 11.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是 A商品价格围绕价值波动B商品价格经常低于价值 C商品价格总是高于价值D商品价格往往高于价值 12.简单商品流通公式是( ) A.W-G-W’ B.G-W-G’ C.G-G’ D.G-W…P…W’-G’ 13.资本的总公式是 A.W-G-W’ B.G-W-G’ C.G-G’ D.G-W…P…W’-G’ 14.分析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指明价值增殖产生的具体所在 A.发生在G-W购买阶段的货币上 B.发生在W-G售卖阶段上 C.发生在购买阶段G-W所购买的商品的价值上 D.发生在购买阶段G-W所购买的商品的使用价值上 15.在生产过程中劳动力所创造的新价值是 A.商品价值 B.劳动力自身价值 C.剩余价值 D.劳动力价值和剩余价值之和

高中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一、货币 (一)货币的本质 1、商品的基本属性 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构成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劳动产品,二是用于交换。 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基本属性。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它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价值是一切商品所共有的东西。它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2、货币的产生与本质 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偶然的物物交换,扩大的物物交换,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交换,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 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就是货币。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3、货币的基本职能 货币的职能是货币本质的体现。货币从产生时起就具有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两种基本职能。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就是把商品的价值用货币表现出来,现实生活中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即可。用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的价值,叫商品的价格。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就是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它需要现实的货币。 4、金属货币与纸币 纸币是金属货币的代表,与金属货币相比,纸币的制作成本低,更易于保管、携带和运输,避免了铸币在流通中的磨损。所以,纸币被世界各国普遍使用。 纸币是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否则,会引发通货膨胀或导致通货紧缩。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时各应实行什么对策? 通货膨胀对策: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控制货币供应量和信贷 规模,具体来说A要大力发展生产,增加有效供给;B提高银行贷款利率和提款准备金率,

政治经济学考点梳理

政治经济学考点 第一章 1.何为资源?经济学对资源的经典分类如何? 资源:在经济学上称为禀赋和要素,是指人们可资利用,投入利用后能生产出满足人们欲望的经济物品的各类财货。 经典分类:土地、劳动、资本、企业家才能 2.何为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有哪些基本类型?请解释不同的体制类型。 经济体制 经济体制(Economic system):从本质上看,经济体制是指一定社会的资源占有与配置的方式。具体表现为一定区域内(通常为一个国家)制定并执行经济决策的各种机制的总和。它是一定经济制度下国家组织生产、流通和分配的具体形式或者说就是一个国家经济制度的具体形式。 按照资源配置和利用的方式不同,经济体制可大体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自然经济:自给自足,基本不存在专业化的分工、协作和交换,不存在产品过剩或短缺,但生产效率低下。 计划经济:由中央计划部门统筹规划,依靠行政命令,自上而下地下达生产指标,完成资源配置的生产组织方式。有专业化的分工、协作和交换,因决策失误,会出现产品过剩或短缺,而且因缺乏激励机制而导致生产效率低下。 市场经济:分散的经济主体受利益驱动,自发地响应市场信号,在市场这一看不见的手的指挥下,完成资源配置的经济组织方式。 3.简述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自主的市场主体:自由企业制度是自主的市场体系的核心。为保证企业的独立自主性,企业必须具备独立的财产权和自主的决策权。 完备的市场体系:市场体系应该是完整的、统一的、开放的和竞争有序的。 健全的法律体系:市场经济关系的法制化和契约化;经济管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间接的宏观调控:市场经济中,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主要体现为宏观调控,它是一种间接的、运用经济杠杆实施的总量调控。 必要的社会保障:社会保障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支撑系统和安全阀,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和社会优抚等。 4.何为数量调节和价格调节? 当供求不平衡时,调节供求的方式有两种: 数量调节(供给调节) 价格调节(需求调节) 5.何为同质竞争和异质竞争? 同质竞争—价格竞争/异质竞争---非价格竞争(包括技术竞争、质量竞争、服务竞争、品牌竞争、并购竞争等)

政治经济学重点难点总结

政治经济学 注意: 1.掌握基本原理及其叙述方法(文字组织) 2.紧密联系实际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导论 理解三个基本问题: 1.政治经济学和经济学的关系(都属于理论经济学)。 2.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主要任务。 3.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现实意义。 第一章商品与货币 知识要点: 1.商品的二因素以及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2.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起源;货币的本质和职能;货币流通规律。 3.价值规律在商品经济中的作用(可以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中“市场机制”一章来理解)。 重点: 1.商品价值的质的规定性和量的规定性。 2.为什么说劳动的二重性学说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提示: (1)劳动的二重性学说解释了商品的二重性,从而为劳动价值论奠定了科学基础。 (2)从劳动二重性出发,马克思论证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价值增值过程,揭示了剩余价值是由剩余劳动创

造的,从而为剩余价值理论提供了科学依据。 (3)在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上,马克思区分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进而提出了资本的有机构成学说。 (4)在前面三点的基础上,马克思提出了资本积累理论,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以及剩余价值分配理论,从而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规律以及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 3.从发展的角度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新认识。 4.价值规律与市场机制的关系?价值规律在资源配置中起什么作用? 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中“市场机制”一章来理解,也可以结合西方经济学中关于市场对资源配置的作用来理解。 提示: (1)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中的基本规律,市场机制是这一规律的作用形式。 (2)价值规律揭示了商品价值的决定、实现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之间的内在关系;而市场机制不过是表现这种关系的外在形式。 思考题: 1.劳动价值论有何现实意义? 提示: 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出发点:资源怎么配置和财富怎么分配。 今天的现实问题:我们要搞市场经济,但是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我们的现实经济处于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期,存在着很多矛盾,比如收入分配不公等。而按劳分配仍然是我们经济体中的主要收入分配方式。尽管市场经济建设需要各要素都参与分配,但问题在于我们目前过于强调资本等要素的分配,而忽略了劳动这一基本要素。 2.马克思揭示的货币流通规律与现实经济中的纸币流通规律有何关系?

高一政治经济学重点知识归纳

高一政治经济学重点知识归纳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高一政治经济学重点知识归纳》的内容,具体内容:高一政治经济必修课本中,每一节课的内容都有需要同学们掌握的重要知识点,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希望对你有帮助。高一政治经济学重点知识(一)1.积累和消费:国民收入的分配按... 高一政治经济必修课本中,每一节课的内容都有需要同学们掌握的重要知识点,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一政治经济学重点知识(一) 1.积累和消费:国民收入的分配按最终用途分为积累和消费。①所谓积累就是国民收入中用于扩大再生产、非生产性基本建设和社会物资储备的部分。所谓消费就是国民收入中用于消费的部分,包括个人消费和公共消费,公共消费亦称社会消费。②积累和消费是既相互促进,又存在不一致的关系。③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就要:使积累和消费部分都应当有所增长基础:生产发展,国民收入增加;必须同国民收入的物质构成相一致;必须正确处理国家、企业、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 2.财政、预算、财政收入和支出: (1)财政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而进行的社会产品分配,包括国家的收入和支出,财政本质上是一种分配关系。 (2)国家预算:经过法定程序批准的国家年度收支计划。预算是国家财政的主要环节。 (3)财政收入与支出

财政收入可以分为税收收入、国有企业上缴的利润收入、债务收入和其他收入,也可以概括为税、利、债、费四种形式。财政支出具体表现为财政资金的安排、供应和监督使用的过程,它反映了财政资金的去向和用途。 (4)财政收支关系: ①财政收支平衡:当年国家财政收入等于支出或收入大于支出,略有节余。在预算和决算中,收支相等是最理想的状态。这样,财政资金得到了是充分的利用,从而有利于促进经济建设的顺利发展。②财政赤字:当年财政收入小于支出,出现差额的经济现象。 3.财政的作用:①国家通过财政可以有效地调节资源配置。②国家通过财政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③国家通过财政可以有力地促进科学、教学、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④国家通过财政可以有利于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⑤财政是巩固国家财政的物质保证。 财政政策:国家根据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为达到一定目的而制定的指导财政工作的基本方针和准则。国家通过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包括税收,增减国债的发行)方向和数量的确定,及其对数量增减变化的调整来调节社会总需求。 4.税收,税收的基本特征 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无偿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三个基本特征。这些特征民是税收区别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的主要标志。 5.我国税收的作用:税收是组织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税收是调节经济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详细版)

一、主要概念: 1.生产:是指人们创造社会财富的实践活动。 2.生产力:是指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生产社会财富的能力。。 5.生产关系:是指生产过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6.生产方式:是指人们谋得社会财富的方式。 7.经济规律:是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二、主要问题: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政治经济学是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统一中研究生产方式,其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方式及其运动规律。 (2)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任务是提示生产方式运动的规律,即经济规律。 2.社会生产总过程各环节之间的关系(√) (1)生产是指人们创造社会财富的实践活动。它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生产是指直接生产过程;广义的生产是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的统一体。 (2)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中,生产起决定作用,而分配、交换、消费则反作用于生产。具体来说:生产的决定作用表现在:第一,分配、交换、消费的对象是由生产提供的,没有生产就没有分配、交换、消费。 第二,生产的发展状况决定分配、交换、消费的水平、结构和方式。 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表现在:第一,分配、交换、消费是生产的实现,又是生产连续进行的条件, 没有分配、交换、消费,生产既无意义也不能连续进行;第二,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发展有重大影响,如适应生 产的要求则会推动生产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的发展。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的两个方面。 (2)生产力是指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生产社会财富的能力。它包括生产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和劳动力两个因素,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3)生产关系是指生产过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生产关系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生产关系包括直接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狭义的生产关系)和分配、交换、消费等环节上人与人的关系,其基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 (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构成生产方式。在这个统一体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表现在:第一,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状况;第二,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 的发展变化。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表现在:第一,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和发展要求时,它推动生产力发展;第二,当 生产关系不适合于生产力状况和发展要求时,它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4 科学技术与与生产力(结合第九章) 4.经济规律 (1)经济规律是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2)经济规律的客观性是指它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人们不能任意创造规律,也不能任意消灭或改造规律。

政治经济学考点总结

导论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研究对象:社会生产关系 出发点:物质资料的生产 研究生产关系必须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 第一章商品与货币 1.为什么说商品时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商品就是使用价值和价值这两个因素的对立统一体。 统一性表现在: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着,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也不可能具有价值,因而不会是商品。 对立性: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有事互相排斥的,只有生产出来的商品能够交换出去。生产者实现了价值,购买者得到了使用价值,双方不能同时占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2.货币的本质和主要职能 本质:一般等价物 主要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3.纸币流通规律与金属货币流通规律有什么不同?(+通货膨胀和通货) 首先,金属货币流通规律流通的是金属。 而纸币只是金属货币的符号,因此纸币流通规律仍以贵金属货币流通规律为基础。 纸币的发行量限于它所象征代表的金或银的实际流通的数量。 (若纸币的发行量相当于流通中所需的金属货币量,则纸币与金属货币具有同等的购买力。若纸币的发行量大于商品流通中所需的金属货币量,则每单位纸币所代表的贵金属货币量就会下降,纸币价值下降,物价就会上涨。若纸币的发行量小于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则会导致货币升值,引起物价下跌。) 其次,金属货币有贮藏手段的职能不会发生通货膨胀。 4.商品的二因素和劳动的二重性关系 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商品的二因素是由劳动二重性决定的,具体劳动产生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价值。 具体劳动和生产资料共同构成使用价值的源泉。而价值的唯一源泉则是抽象劳动。 (使用价值就是物品的有用性或效用,及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而人类劳动凝结在商品中形成了商品的价值。 具体劳动是人们在一定的具体形式下所进行的劳动。 而抽象劳动是指无差别的一般意义上的人类劳动。) 5.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程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政治经济学重点整理笔记

社会再生产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四个环节。一经济规律: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客观的必然联系。 定的生产决定一定的消费、分配、交换和这些不同要素相互之间的一定关系。当然,生产就其单方面形势来说也决定于其他要素。Cc 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商品经济:以商品交换为目的,包含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经济形式。商品经济是在自然经济基础上产生的,与自然经济相对应的经济形式。 商品经济产生的前提:社会分工、剩余产品的出现兵分属不同生产者所有。 商品价值: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 价值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 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历史范畴。 劳动二重性:商品的二要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商品的是由价值与价值是由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决定的。 1具体劳动是从具体形态来考虑的,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永恒范畴。抽象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是撇开了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是历史范畴。 2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商品的两个方面,在时间上空间上都不能分离。 3具体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条件,自然属性,永恒范畴。抽象劳动,社会属性,历史范畴,商品生产的历史性决定抽象劳动的历史性。 4在商品经济中,具体劳动才需要转化为抽象劳动,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才形成价值,在不存在商品经济的条件下,人类的劳动就只表现为具体劳动。 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理论,‘资本有机构成,资本积累,社会资本再生产’ 抽象劳动: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个别劳动与社会劳动:个别劳动与社会劳动的对立在商品生产中表现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对立,进而产生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 是商品经济内在矛盾的根源——用商品交换解决。 个别劳动时间:各个商品生产者实际耗费的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两种含义之间的关系:1 在现有的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的平均劳动强度和熟练程度下制造某种实用价值所需要的时间。2 社会总劳动中按一定比例用来生产某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 1第一种含义。 2是在生产同种商品的不同生产者之间形成的,涉及的是同种商品生产上的劳动耗费。 3第二种含义。涉及的是社会总劳动时间在各种商品上的分配,作用的是不同商品的价值量被社会接受的程度。不同商品的供求状况会直接影响或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生产条件:……可见供求关系对价值的影响是通过改变生产条件实现的,而决定价值的仍然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4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两种含义具有相关性,共同决定商品的价值。第一是指价值的决定,第二是指价值的实现。两个也有区别:第一是从社会生产来,第二是从社会需要来。第一是单位商品价值,第二是部门商品的价值。第一涉及劳动消耗,第二涉及社会规模的使用价值。经济调节的目标是:社会总劳动时间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分配到各个部门。 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的关系: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越多,则生产单位产品的劳动时间越少,从而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便越小。 市场经济:以市场为基础进行资源配置的经济。 市场机制: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价格机制是最基础的机制。价格机制处于核心地位。 价值形式的发展:简单的偶然的个别的价值形式、总和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货币价值形式(了解每个阶段的具体形式) 商品价格: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 商品价格的变动:既取决于商品价值的变动,也取决于货币价值的变动。 商品流通W—G—W

大一政治经济学期末复习重点

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 大一 导论: 生产力:是人类社会生产物质资料的能力。 包括三个最基本要素:(1)劳动者劳动;(2)劳动资料;(3)劳动对象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 科学抽象法:科学抽象法包括两种互相区别、互相联系的方法,即从具体到抽象的研究方法和从抽象到具体的叙述方法。科学抽象法就是运用人们思维的抽象力,从大量的社会经济现象中,抽去外在的、偶然的、非本质的联系,找出内在的、必然的、本质的联系,形成科学理论体系的方法。科学抽象法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是唯物辩证法的具体运用。运用科学抽象法能够深刻地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本质,阐明经济范畴和经济规律。政治经济学离开科学抽象法将陷于现象形态的肤浅研究,无法揭示支配经济现象和发展过程的内在的、本质的规律。

第一章:商品 商品: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或两种属性。 商品价值量:是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商品的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所以商品的价值量是由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量决定的。劳动量是由劳动时间来衡量的,所以价值量的大小是由劳动时间的多少决定的。商品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是由形成价值的实体抽象劳动的性质所决定的。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个别劳动时间:各个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实际消耗的劳动时间。形成商品的个别价值。 相对价值形式:是在商品交换中使自己的价值得到相对表现的形式。 等价形式:是某种商品充当价值的代表与另一种商品直接交换的形式。 第二章:货币

政治经济学总结

二、 1.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与商品二因素的关系? 商品二因素分别是使用价值和价值,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价值。 2.商品的价值量是如何确定的?劳动生产率如何影响商品的价值量?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劳动生产率和商品价值量成反比。 3.商品价值形式的发展过程是怎样的? 从简单价值形式开始,经过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发展成货币形式。 4.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是什么? 内容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商品交换根据商品价值量等价交换。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5.价值 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6.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是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有特定性质、目的、形式的劳动。抽象劳动是抽掉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7.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的时间。 8.货币的本质和职能是什么? 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它具有流通手段,价值尺度,支付手段,贮藏手段和世界货币的职能。 9.什么是商品?什么是价格? 商品是为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 三、 1.为什么说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因为劳动力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它有特殊的使用价值。劳动力在使用过程中能创造出大于自身价值的价值,即创造出剩余价值。 2.剩余价值是如何生产出来的? 资本家延长工人的劳动时间,使雇佣劳动创造的新价值大于劳动力价值。 3.概述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绝对剩余价值是在工人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延长工人的劳动时间或者提高工人的劳动强度来生产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劳

政治经济学考点版

1物质资料生产答: 物质资料生产就是劳动者按照预期的目的, 运用劳动资料(又叫劳动手段)加工于劳动对象, 改变劳动对象的形状、性质或地理位置, 使它适合人们需要的过程。 2 劳动答: 劳动就是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 使用劳动工具所进行的有目的的生产活动, 它是生产的最基本的要素。3 劳动资料答: 劳动资料即人们用来把自己的体力和脑力劳动传导到劳动对象上去的一切物质资料。4劳动对象答: 劳动对象即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把自己的劳动加于其上的一切东西。5 生产资料答: 生产资料是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总称。6生产方式答: 生产方式即人们进行生产活动的方式。7生产力答: 生产力是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运用生产工具加工劳动对象进8行生产时所形成的物质力量。9生产关系答: 人们从事生产活动总是要相互结成一定的关系, 即生产关系。10 生产工具答: 生产工具, 包括从落后的手工工具到现代自动化的各种机器设备, 是所有用于加工劳动对象的工具的统称。1分配关系答: 人们在生产出产品之后, 按照一定的分配原则, 各分得一部分产品, 这就在人们之间发生了分配关系。2交换关系答: 在存在社会分工的条件下, 人们自己所生产的产品往往不是她们所直接需要的产品, 这时她们必须用自己的产品去和另外一些人进行交换, 换取她们所需要的产品, 以满足自己的消费, 这就在人们之间发生了交换关系。3消费关系答: 消费关系是人们在取得消费品时所发生的

关系。4生产资料所有制答: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指生产资料的归属, 即生产资料归谁占有和支配。5经济规律答: 各种经济现象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就是经济规律。6基本经济规律答: 经济规律体系在一定社会阶段的生产关系的基础上, 有多种经济规律发生作用, 其中必有一个起主导作用的规律, 这就是基本经济规律。7经济规律体系答: 由于经济规律都是在一定生产关系的基础上产生并发生作用的, 因此, 在一定的社会形态中, 各种经济规律由于生产关系的内部联系而互相联系着, 形成该社会的经济规律体系。8科学发展观答: 科学发展观, 第一要义是发展, 核心是以人为本,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9自然经济答: 自然经济是在社会生产力水平很低、社会分工很不发展的社会中, 为了直接满足生产者个人及其家庭或本经济单位自身需要而进行的以自给自足生产为特征的经济形式。10商品经济答: 商品经济是直接以市场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 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统一。1商品答: 商品是为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2使用价值答: 从自然属性来看, 商品都具有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即使用价值。3交换价值答: 从社会属性来看, 商品又都能够被它的所有者用来和别人的商品相交换, 就是说它具有交换价值。4价值答: 人类劳动凝结在商品中形成了商品的价值。5具体劳动答: 生产商品的劳动是具体劳动。6抽象劳动答: 在商品生产中, 这种抽掉了各种具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