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斯大林格勒到费卢杰:城市作战的发展和变化
第18课时 第二次世界大战及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

(3)德国投降:1945年4月,苏军对柏林发动总攻,希 特勒自杀。5月2日,柏林守军投降。5月8日,德国正式签 署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争结束。 (4)日本投降: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1945年9
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第18课时┃第二次世界大战及战 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 考点 4 二战的性质、影响
直上”的态势。
( × ) (2)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经济持续发展,与其大力发展
( √ ) (3) 1974 年开始美国经济出现负增长主要是受经济危机的 ( √ ) (4) 20 世纪80 年代中期后美国经济一直呈下滑状态,经 ( ×) (5) 20 世纪90 年代后,美国经济曲折发展主要与美苏争 ( × )
成立
意义
对成员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发 挥了重要作用
第18课时┃第二次世界大战及战 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
针 对 演 练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38年慕尼黑会议结束后,英国首相张伯伦 很高兴,他对英国人说:“这是我们时代的和平,我建议 你们安心睡觉去吧!” 材料二 1941年6月23日,丘吉尔演讲时说:“俄国的 灾难就是我们的灾难,也是美国的灾难,我们要给俄国和 俄国人民一切可能的援助。”
欧共体 时间 成员 20世纪60年代(1967年) 法国、联邦德国等国家 20世纪60年代,法国和联邦德国等西欧国家 成立了“欧洲共同体”组织 欧盟 1993年 西欧12个国家 西欧国家在欧共体基础上成立欧盟,成员国内部 使用单一货币——欧元;成员国内部人员、资本和 货物可以自由流通;力求在外交和国家安全等方面 步调一致 成员国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有利于经济的发 展。欧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
城市攻防作战研究报告

城市攻防作战研究报告1. 引言城市攻防作战是一种重要的军事战略,在现代战争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城市作战的特点是城市环境的复杂性和战斗的局限性,这对参与战斗的双方都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本报告旨在研究城市攻防作战的战略和战术,并提供一些实用的建议。
2. 城市攻防战略城市攻防战略包括进攻方和防守方。
进攻方需要考虑以下因素:•情报收集与分析:进攻方需要对城市环境进行全面的情报收集和分析,包括人口分布、道路网络、建筑物布局等。
这将有助于确定进攻的关键目标和路径。
•优势兵力投放:进攻方应该尽可能投放更多的优势兵力以压制防守方,并迅速占领重要地点,以削弱防守方的战斗意志。
•战术灵活性:进攻方应该拥有多样的战术选择,包括建立前沿基地、设立伏击点、实施围攻等。
这将帮助进攻方保持优势并降低攻击的风险。
防守方需要制定以下策略来应对进攻:•策略布局:防守方应该在城市中合理布局兵力,以最大程度地阻止进攻方的推进,并保护重要目标。
•完善防御措施:防守方需要加强城市的防御工事建设,包括修建壕沟、设置路障、建立防御塔等。
•合理利用城市环境:防守方应充分利用城市的地形和建筑物,设置伏击点、制造瓮城等,以提高战斗能力。
3. 城市攻防战术城市攻防战术是实施城市战斗的具体方式。
在城市攻防战术中,以下几点需要特别注意:•战斗准备:进行城市作战前,双方都需要进行详细的战斗准备,包括兵力部署、装备配备、通信协调等。
•步兵战斗:步兵在城市作战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们需要通过街巷、建筑物等微小的空间进行战斗,并利用掩蔽物和伏击点等战术手段进行作战。
•炮兵支援:炮兵支援是城市攻防战术中重要的一环。
炮兵可以通过远程射击来压制防守方,并为进攻方提供火力支援。
•工程支援:城市作战中,工程部队发挥着关键的作用。
他们负责修建临时桥梁、爆破障碍物等,以便进攻方能够快速推进。
4. 城市攻防实践案例本报告还将介绍实际城市攻防战斗的案例,以进一步加深对城市攻防战略和战术的理解。
在混凝土丛林里穿行——轻型装甲车辆在城市反恐作战中的运用

在混凝土丛林里穿行——轻型装甲车辆在城市反恐作战中的运用作者:王成杰来源:《坦克装甲车辆》 2014年第11期★王成杰熊文博如果在二战时期询问各国的陆军指挥官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样的环境最不适合坦克与装甲车辆进行战斗,恐怕经历过机械化硝烟洗礼的那些军官会异口同声地回答:城市。
的确,在城市环境下,装甲力量的运用会伴随林立的高楼和断壁残垣,装甲兵的射界、展开,乃至步坦协同,都是极其令人挠头的问题。
二战中的斯大林格勒等城市战似乎更进一步加深了这种观点。
美国在1942的《陆军野战条令》中就明确指出,装甲部队应极力避免在严密防御的城镇进行战斗——这一信条甚至被美国陆军恪守到冷战中的上世纪80年代。
而90年代中期俄罗斯装甲部队在车臣的惨烈失败,似乎更加印证了这个观点正确无比,进而被世界主流军事强国普遍接受。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军事强国都发现,装甲部队的重要性并没有随着总体战时代的消逝而式微,相反,在城市作战中,装甲部队成为了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随着“9.11”事件的发生,战争的形态也开始发生变化。
现在,各国军事力量的当务之急,不再是以一个国家或一个政治集团为对手,而是要对付铺天盖地、无孔不入的恐怖分子,这也使得城市反恐作战中的装甲力量开始了新的进化之路。
而随着前段时间昆明恐怖袭击事件的发生,国人对于运用轻型装甲车辆在城市环境下进行反恐也愈来愈加关注。
由履到轮:来自伊拉克的记忆伊拉克战争期间,美军装甲部队在城市攻坚作战中发挥了极其重大的作用。
2004年11月的费卢杰进攻作战中,总指挥官为美国海军陆战队中将萨特,他将进攻兵力分为两个团级战斗群:第1团级战斗群配置在费卢杰西半部,由3个营组成,即海军陆战队第3-1营、第3-5营和第2-7装甲骑兵中队;第7团级战斗群配置在费卢杰东半部,由海军陆战队第1-8营、第1-3营、第2-2机械化步兵团组成。
每个团级战斗群还配备一个海军陆战队坦克连增强火力。
MIA2坦克被分散配属到了各个连队。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名称: 斯大林格勒会战 地点: 斯大林格勒 时间: 从1942年7月17日开始至1943年2月2日结束,历时六个半 月,约199天 参战方: 苏联红军和以纳粹德国为首由罗马尼亚、匈牙利、意 大利等国组成的轴心国部队 结果: 德国战败 参战方兵力: 苏联110万人 伤亡情况: 双方总伤亡人数估计超过200万人 主要指挥官: 朱可夫,保卢斯等
闪击战,由古德里安创建的战争模式。闪电战是第二次世界大 战期间德军经常使用的一种战术,它充分利用飞机、坦克的快 捷优势,以突然袭击的方式制敌取胜。闪击战三个重要要素: 奇袭、集中、速度。 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首先并且经常使用的一种战术, 是以装甲部队为决定性力量,制空权为前提,不顾侧翼暴露的 危险,向敌人后方做快速,大胆的袭击。它充分利用飞机、坦 克的快捷优势,以突然袭击的方式制敌取胜。并把敌人的 飞机炸毁在机场,取得制空权,并使敌人的指挥系统瘫痪。然 后使用大规模坦克集群快速冲锋,彻底摧毁敌军由空军轰炸而 混乱的阵地
1942年7月2日,霍特第4装甲集团军的前锋已逼进沃 罗涅日。但希特勒突然改变了计划,决定不占领该城, 他命令霍特在获得第2集团军的接替后,迅速转向南 面沿顿河向斯大林格勒前进。博克元帅却想占领沃罗 涅日,以彻底歼灭该地域内的苏布良斯克方面军主力, 这使希特勒大为恼怒,当即撤消博克元帅的B集团军 群司令之职,由第2集团军司令魏克斯上将接任,第2 集团军司令则由萨姆斯将军继任。南面高加索方向, 利斯特A集团军群于1942年7月9日发起进攻。其左翼 克莱斯特第1装甲集团军从哈尔可夫南面向顿尼兹河 北岸进击。鲁夫第17集团军则从塔甘罗格北面向伏罗 希洛夫格勒进攻。同时,匈牙利第2集团军和第4装甲 集团军也对佛罗尼斯发动了突袭,并在1942年7月5日 攻陷该城。 德军的进攻非常成功,苏联军队在空旷的大草原上很 难进行有效的抵抗,苏联红军后撤达100-300公里, 顿河及顿巴斯盆地最富饶的地区均落入德军之手。
20世纪最著名的三大巷战_人生故事

20世纪最著名的三大巷战斯大林格勒:真正的绞肉机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是现代战争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大规模巷战,也是名副其实的“城市绞肉机”,其惨烈程度空前绝后。
1942年7月,德军以优势兵力攻入斯大林格勒,企图用屡试不爽的闪电战碾平这座城市,但很快他们发现自己掉进了一个布满死亡的陷阱里。
在斯大林“不准后退一步”的严令之下,苏军依托市内复杂地形和建筑,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
10月以后,巷战用一种瞬息万变的方式进入了全面胶着状态。
一间房、一个车间、一座水塔、一段铁路路基,甚至一堵墙、一个地下室和一堆瓦砾,都能引发激烈的争夺战。
火车站在双方手中传来递去达13次之多。
德军以极大的代价攻下的残墙断垣,到夜间又被苏军抢了回来。
11月11日,德军司令保卢斯发起最后一次进攻,只要前进400米,德军就能到达伏尔加河突围。
可就在这400米宽的战线上,双方士兵都犹如恶兽厮搏了4天4夜,直到阵地上只剩下污秽不堪的双眼血红的其状如鬼的苏联士兵为止。
随后的严冬使饥寒交迫的德军更加虚弱,但在军官“红军不留活口”的威胁下仍然困斗,直到1943年2月1日保卢斯被俘。
战争结束后,在斯大林格勒和郊区就埋葬了14万德军的尸体。
柏林城:纳粹最后的疯狂1945年4月26日,百年来规模最大的巷战开始了。
绝大多数苏联士兵都是平生第一次踏进柏林城。
他们根本搞不清方向,只知道往前冲,结果,蝗虫般密密匝匝的子弹扑面而来,把他们成批成批地撂倒。
后来,苏联人才知道,为了这次巷战德国人已经作好了一切准备:每一栋楼都被加固、改装为防守堡垒;每一扇窗户都被砖头堵上,只留下射击孔。
德军甚至发明了一种弯曲的枪管,以对付拐角处的进攻者。
整个柏林城已没有不穿军装的德国男性,连十二三岁的男孩也裹着肥大的军服拿起了比他们还高半个头的枪。
苏军也同样进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颠狂状态。
复仇的烈火烧得他们群情难抑。
朱可夫将军立即调整了战术——坦克大部队化整为零,分散成数个小部队,与步兵、炮兵和工兵一同组成强击群和强击支队,逐个逐个地攻克德军的堡垒。
斯大林格勒的战斗

斯大林格勒的战斗斯大林格勒,位于俄罗斯西南部伏尔加河畔,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著名的战役之一。
该战役发生于1942年至1943年,是苏德双方在东线战场的一场决定性战役。
本文将通过回顾战役的背景、战斗过程及影响展开讨论。
一、战役背景斯大林格勒战役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东线战场。
1941年,纳粹德国发动了巴巴罗萨行动,企图占领苏联,推翻苏联政权。
纳粹德国的快速进攻使苏联陷入危机,斯大林格勒成为纳粹德国军队推进至伏尔加河以东的一个关键据点。
苏联军队意识到斯大林格勒的重要性,决心以该城为防线展开顽强的抵抗。
二、战斗过程斯大林格勒战斗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纳粹德国攻势、苏联顽强防御和苏联反攻。
1. 纳粹德国攻势1942年夏季,纳粹德国展开对斯大林格勒的攻势。
他们利用空中优势和集中火力,迅速推进至斯大林格勒城外,将城市完全包围。
然而,苏联军队展现出了极大的顽强抵抗,战线陷入胶着状态。
2. 苏联顽强防御苏联军队在城市中进行了坚决的防御,战斗进入了残酷的街头战阶段。
由于城市的各个角落都陷入了交火,战斗变得异常激烈。
苏联军队利用城市的战术优势和巷战经验,在纳粹德军面前构筑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防线。
3. 苏联反攻1942年冬季,苏联军队发动了反攻行动。
他们在伏尔加河西岸展开了大规模进攻,逐渐将纳粹德军逼入绝境。
最终,苏联军队收复了斯大林格勒,并将纳粹德军包围。
三、战役的影响斯大林格勒的战斗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产生了重大影响。
1. 扭转战局斯大林格勒战斗是苏联军队在东线战场首次战胜纳粹德国的重要战役。
这场战斗的胜利扭转了战局,使纳粹德国的进攻势头受到了巨大的阻击。
2. 鼓舞士气斯大林格勒战斗成为了苏联民众和士兵们的象征,鼓舞了他们的士气。
苏联人民在这场胜利中找到了坚持抵抗的勇气和力量,为后期的反攻战役奠定了基础。
3. 改变战略斯大林格勒的胜利迫使纳粹德国改变其战略计划。
他们被迫转向其他方向,这一转变使得苏联有了更多的时间来准备和反击。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城市攻防作战的典范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城市攻防作战的典范巴山客斯大林格勒会战,是苏德战场上的一次决定性战役,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
此役从1942年7月17日开始,历时6个半月,苏军粉碎了希特勒的重点进攻,完全掌握了战略主动权,德军被迫由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从而为整个法西斯阵线走向最后的崩溃奠定了基础。
战略筹备,大战在即,一触即发由于德军在苏德战场遭受惨败,人员和物资损失巨大,希特勒认为德国只有通过对苏战争获得丰富的战略资源,才能实现其独霸全球的计划。
1942年初,德军调整作战部署,将进攻重心放到苏德战场的南线,企图攻占苏联重要战略中心城市斯大林格勒,切断苏联战略物资运输,将莫斯科和南方地区隔离。
斯大林格勒,位于伏尔加河西岸,是横贯欧亚两洲的咽喉,也是苏联南部著名的工业中心、军事工业基地和粮食仓储地。
1941年德军占领乌克兰后,这里成为苏联中央地区通往南方重要经济区域的惟一通道,战略地位不言而喻。
当时,苏德战场上共有德军600多万人,苏军500多万人。
德军主要投入B集团军群,即第6集团军、第4坦克集团军以及意大利第8集团军、罗马尼亚第3、第6、第7军,并配备第4航空队担负空中支援,计划于7月25日攻占斯大林格勒。
苏军于7月12日编组斯大林格勒方面军,下辖7个诸兵种合成集团军和空军第8集团军。
方面军战役部署为1个梯队,辖第62、第63、第64、第21集团军;1个预备队,辖第28、第57集团军。
两军力量对比,德军在兵员、飞机、大炮方面占优势,苏军在坦克和战舰数量上多于敌人,但苏军还拥有强大的防御部队和后续梯队。
纳粹德军元帅保卢斯块河岸地区,德军始终未能攻占整个市区。
战略进攻,万事俱备,全线反击1942年11月19日,苏军开始由战略防御转入进攻。
1942年9月,苏军后勤部长参加了代号为“天王星”的反攻计划制定。
为保障斯大林格勒方向的反攻,总部还专门在萨拉托夫增设了中央供应基地,充分利用了新修铁路,运送了大量部队和物资投送前线。
城市作战:未来战场的主体

城市作战:未来战场的主体作者:吴茗来源:《当代军事文摘》2006年第01期最近几十年的历史表明,赢得战争的关键是夺取城市。
然而,在这样一个充满埋伏的区域进行军事行动,是一件极其危险的事。
从柏林到格罗兹尼,从耶路撒冷到萨拉热窝,惨烈巷战的例子比比皆是。
将来的战争主要在城市中国古代军事家孙子在其《兵法》中写道:“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可见,早在2500年前,古人就已经意识到,采用武力夺取城市对军人充满了危险。
随着时代的推进,世界各地的城市都得到了巨大的发展,这种危险也越来越明显。
我们甚至可以预言,将来的战争将主要在城市而不再在乡村展开。
而被派往伊拉克的美英联军更是认识到:要想夺取战争的胜利,就要攻克巴格达。
然而,战争一旦进入城市转变成巷战,那就意味着噩梦的降临。
因为,在城市中,一切战略意图都将暴露在敌方面前,而士兵们则更是直接暴露在敌方火力之下。
“城市让我们什么都看不见,让我们心中常常充满了恐惧。
”退役后担任欧洲安全与战略情报委员会主任的弗兰卡将军说,“我们永远不知道藏在门后、窗后,藏在下一个十字路口等待着我们的是什么……而且,在城市中,危险并不仅仅来自于地面。
城市是一个立体空间,它的楼房、屋顶、地窖、隧道都有可能包藏着威胁……”更为糟糕的是,在城市作战中,步兵无法获得炮兵的有效支援。
在曲折复杂的道路中,大炮很难找到直接的射击角度,不仅难以进行准确的打击,而且常常将建筑物轰倒,形成废墟。
而这些废墟则为敌方埋伏狙击手提供了更多的掩体,为己方的推进造成了更多的障碍。
另外,在巷战中,原本设计用来与敌方装甲车进行正面对抗的己方装甲车也很容易完全暴露在敌方从侧翼、从背后、从天上、从地下发起的攻击之中……履带式车辆在狭窄的道路上和在废墟中行进尤其艰难。
驾驶坦克的士兵在舱内几乎什么都看不到,于是经常不得不冒着被敌方狙击手击中的危险把脑袋从炮塔中探出进行观察……“当遭遇到猛烈抵抗时,最后的决战甚至要以拼肉搏、拼刺刀、拼手雷的方式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