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原因

合集下载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探讨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探讨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上网在我国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进行交流与娱乐等的重要途径与方式。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09年7月发布的《第2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6月30日,我国网民人数已经达到3.38亿,学生网民占到31.7%,[注1]而在校大学生则是学生网民中的主力军。但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大学生学习与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给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正处于形成阶段的大学生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其中较为突出的一点就是部分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失范,比如制造和传播计算机病毒、色情信息、垃圾邮件;非法侵入和破坏他人信息系统;网络欺诈;发泄私愤,恶意中伤他人等等。网络道德失范造成大学生人格异化、道德情感淡漠、责任感缺失等问题,已成为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一个亟待解决的新课题。本文试图在深入分析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原因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应对之策。
一、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的出现并非一种偶然现象,而是多种内外因素交相作用的结果:
第一,内部因素。大学生作为一个群体,有其特殊的身心发展规律。大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道德“他律”向道德“自律”发展的重要阶段,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处于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也正是不稳定、极易受外来因素干扰的阶段。互联网上内容庞杂、良莠不齐的各种信息极易对大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产生极大的挑战,对大学生进行道德选择、价值判断产生很大的干扰作用。同时,大学生正处于社会化的关键时期,亦是心理发展的“断乳期”。他们具有旺盛的求知欲,但社会生活经验相对缺乏,现实生活中的失落感会使他们选择网络这个虚拟空间作为逃避现实的途径。而面对网上的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缺乏社会经验的他们常常感到无助,不知怎样做才是恰当的行为,从而容易引发网络道德失范行为。

最新-网络道德失范的原因和对策综述 精品

最新-网络道德失范的原因和对策综述 精品

网络道德失范的原因和对策综述论文摘要随着网络使用频率的提高,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失范问题日益凸显造成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原因主要有网络本身的特点、传统教育功能的弱化和大学生的自身的身心特点。

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对策有健全网络规则、加强对网络行业的监控、加强网络教育队伍的建设、提高大学生的自律能力。

论文关键词网络道德失范网络道德教育原因对策信息技术在全球的迅速发展,使网络以空前的广度和深度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当中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010年1月15日,中国互联网网络信息中心11在京发布《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到2009年12月31日,我国网民总人数达到3.84亿.其中学生网民占28.8%,大学生上网率超过85%。

网络给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负面影响也日益凸显.导致的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目益突出切实加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已经成为了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的管理者和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结合大学生网络道德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基本策略。

正确引导大学生适应信息社会的需求,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表现为了探讨大学生网络道德的现状,我曾于2009年在湖南农业大学、湖南师范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女子职业大学等十余所高等院校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进行了大学生网络道德调查,共发放问卷1200份,收回1091份,其中有效问卷1045份。

调查表明,大学生网络道德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1.网络言行不文明。

在网络上.不少大学生聊天的话题和内容渗透着大量的不健康的东西,而且言行随意放纵,甚至出口成脏,粗话痞话随手拈来,因为一点点小事就随意侮辱、谩骂他人。

有19.9%的大学生在网上聊天或发表看法时使用过不文明的语言或符号缩写,有27%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对自己在网上的言论负责,有61.8%的大学生表示在聊天室和论坛中曾遇到过网友使用脏话或带有人身攻击的语言2.网络欺骗行为。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原因及危害性分析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原因及危害性分析
箜塞
NO. 4 T ME D C T 0 I E U A 1 N Ap i rl
大学 生网络道德 失范 的原 因及 危害性分析
刘巍 张琳 王颖 王鸿军
摘要 : 已经成为大 学生学 习、 网络 生活中必不可 少的工具之 一, 由于网络 的特殊属性和 大学生作为网络 主体 的主观 因素 , 大学生网
0 6 43
27 8 l 27 8
02 6 . 1
表 1 大学生在网络道德建设中承但责任 的观点 . 2
3 观点 种
N 百分 比
响应
规 范 自我 , 引领方 向 事不关 己, 高高挂 起 任 其发展 。 没有看 法
27 3 3 5 1 3
8 % 32 1. 23 % 46 %
00 7 4
-. 4 001
00 9 .8
速发展。 1 . 网络监管力度不够 、 .2 1 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相关 , 可以看 出网络环境的特殊性 、 网络法律法规 不健全 、 网络道 德教育的滞后是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的主要原 因 , 同时不 良 文化和价值观的影响 , 自 能力差的网民产生 网络道德失范 也对 控 有一定 的因素影响。
1 主 观 因 素 . 2 1 . 大学 生身心发展的不成熟 .1 2
网络本身的特 有属性增加 了对 网络监管的难度 , 相关主管部 门或负责 人也 缺少 网络道德 的认 知 , 缺乏责 任意识和监管力度 , 网络主体对不 良舆论的监督 和检举 的意识和能力薄弱。此外 , 由
于 网络应 用向纵深发展 , 已经颁布 实施 的一系列法律法规 , 与层 出不穷 的网络道德失范行 为斗争中 , 得的力度不够 , 显 且相对滞 后 。现行关于 网络管理的政策和法律还存在不 系统 、 不配套 的问 题, 并且许 多的盲 区未能涉及 , 法律 法规的约束 出现的 “ 真空地 带” 难以完全适应 网络 的高速发展 。 11 不 良网络文化和价值观 的影 响 .. 3 面对 网络呈现 的诸多纷繁异质的信息 , 大学生极易变得 迷惘 和不 知所措 , 人主义 、 个 享乐主义和拜金 主义影响着大学生 的价 值取 向和思想 观念 。在 网络技术 的发展和帮助下 , 许多人在各 自 领域取得 了令人羡慕 的成功 。于是在利益的驱使下 , 利用网络技 术进行盗 窃 、 诈骗等网络犯罪行 为。 通过调查 问卷 的形式对大学生 网络道德失范现象进行调研 , 共发放调查问卷 2 7 , 8 份 有效 问卷 2 5 , 用 S S 软件对 “ 8份 利 PS 网络 道德失范问题 产生原 因” 各组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 11 表 .)

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现象及其对策研究

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现象及其对策研究

公关论坛将不利于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的教育。

4.缺乏网络诚信诚实守信自古以来一直都是中华民族的优良品质,在虚拟开放的网络环境中,同样也要求社会成员遵守诚实守信的道德规范。

但是一些大学生在运用网络的过程中,为了满足自我的私利,出现了种种失信的行为,这种不良现象一旦泛滥,将成为危害社会安全稳定的一股毒瘤。

当前,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常常会借助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在网站课程上布置相应的课后作业,学生在完成的时候更有可能会采用投机取巧的方式来完成。

以及在网络考试之中,出现诸多的作弊行为。

在功利主义、利己主义的驱使下,大学生的网络守信责任意识愈加淡薄。

5.沉迷网络游戏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游戏应运而生。

一些网络游戏开发者或者运营者为了博取流量,吸引广大用户的关注,提高玩家的参与度,进而赚取丰厚的利润,不惜花费大量的资金投入到技术研发当中,使游戏人物更加多样,游戏场景更加逼真,让玩家群体的体验感更强更佳。

大学生玩网络游戏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增长知识,减少日常生活学习的压力,但是部分网络游戏中暴力、血腥的场景容易使大学生在游戏里对他人进行言语攻击,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相较于义务教育阶段,大学生的空余时间更加充裕,且少了之前家庭学校的严格管束,多数大学生在体验游戏所带来的放纵与自由的感受之后,越来越沉溺于网络游戏世界中,导致网络游戏成瘾。

二、影响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主要因素在了解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具体表现之后,深入剖析影响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主要因素,可以帮助我们有的放矢地解决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

(一)网络信息内容监管约束力度不够网络信息监管的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对网络中的内容监管约束力度不够,导致各种良莠不齐的信息充斥着网络世界,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大学生网络道德的选择。

一方面,网络信息内容审核机制有待健全。

在网络空间当中,每个用户都可以突破身份、地位的限制,成为信息内容的发布者与传播者。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

306社会治理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虚拟网络作为现代科学发展的重要产物,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最辉煌的成果之一。

网络信息技术在历经这么多年的运用和发展以来,人们对它的研究也相对统一和深入。

一般来说,网络指的是通过一定的网络硬件与软件完成数据通信与网络资源共享的系统。

网络的开放性特点,带来了许多传统社会从未出现过的社会伦理问题,随着网络社会的发展,网络行为的道德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由此,便产生了网络道德这一概念。

网络道德是指以善恶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评价人们的上网行为,调节网络时空中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

网络道德的特点自主性。

网络社会中的道德相对于现实社会中的道德,具有更大的自主性,网络社交的虚拟性导致网络行为在很多时候缺乏外界监督和约束,由个体自主决定。

现实社会中的道德是由绝大部分社会群体都认同的一系列规范和准则所形成的,它并不取决于几个或某一个个体的需求而组成,在一定程度上,现实社会中的道德规范缺乏自主性,更多的依赖大家的一致认同才能够存在,延续和传承下来。

而网络道德则与之不同,每一个使用网络的个体都能够在这一虚拟的世界中随心所欲的展示自我,人人都可以制定自己的道德规范,依据自身的需求来进行网络交往。

正是由于网络道德的自主性,使得网络社会中主体行为失范的现象不断发生,这既是网络道德的优点,也是其弊端所在。

开放性。

开放性是网络世界最鲜明的特点之一,网络技术的应用发展,将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不断拉近,整个地球在网络的覆盖下变得越来越"小",无论你身在何处,都可以借助网络这一媒介获取咨讯。

网络社交媒体的出现更是把人类社会拉进了自媒体时代,人人可以在社交媒体发布信息,发表言论,公布讯息。

个体在网络生活中的行为很容易被无限放大和传播,个体在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行为将受到广泛的公众监督。

多元性。

相较于传统道德来说,网络道德还具有多元性的特点,"网络社会"中的道德具有多元性,多层次性的特点,在我们所处的现实社会中,处于主导地位的道德模式是往往都是单一的,即使道德会因人类阶级社会的不同而存在有多种的形式,但最终这些个不同的阶级社会都会产生其主导的道德要求和道德规范,而其他的道德规范则会服从于主导的道德规范,所以,特定的现实阶级社会中的道德是单一的,而网络社会中的道德在这一方面则与现实社钟秀娟(重庆理工大学 重庆 400050)摘 要:网络道德失范问题是当前存在的一个较为普遍的社会问题。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原因和教育对策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原因和教育对策
的 自律 能 力 。 关 键 词 :网络 道 德 失 范 网络 道 德 教 育
402 ) 11 8
话 随 手 拈 来 , 为 一 点 点 小 事 就 随 意 侮 辱 、 骂 他 人 [。 有 因 谩 3 J 1 .%的 大 学 生 在 网 上 聊 天 或 发 表 看 法 时 使 用 过 不 文 明 的 语 99 言 或 符 号 缩 写 ,有 2 %的 学 生 认 为没 有 必 要 对 自己 在 网上 的 7 言论 负 责 , 6 .%的大 学 生 表示 在 聊 天 室 和 论 坛 中 曾遇 到 过 有 1 8 网友 使 用 脏 话 或 带 有 人 身攻 击 的 语 言
影 响 也 日益 凸 显 . 致 的 网络 道德 失 范 问题 目益 突 出 切 实 加 导 强 大 学 生 的 网络 道 德 教 育 已 经 成 为 了新 时 期 高 校 思想 政 治 教 育 的 重 要 组 成 部 分 。高 校 的 管 理 者 和 政 治 教 育 工 作 者应 当 结 合 大 学 生 网络 道 德 的现 状 和存 在 的 问 题 .有 针 对 性 地 提 出 加
5 % 。 于 网上 抄 袭 论 文 , 4 .%大 学 生 认 为 无 所谓 , 53 0 对 有 0 8 有2 _ % 的 大 学 生 承 认 自己 在 网 上 抄 袭 过 论 文 ,有 8 % 的大 学 生 曾 经 5
强 大 学 生 网络 道 德 教 育 的基 本 策 略 。正 确 引 导 大 学 生 适 应 信 息 社 会 的 需 求 , 进 大 学 生 的健 康 成 长 。 促 大 学 生 网络 道 德 失范 的表 现 为 了 探 讨 大 学 生 网络 道 德 的 现 状 ,我 曾 于 2 0 年 在 湖 09


通 过 网络 下 载 拼 凑 论 文 。 这种 习惯 如果 蔓延 下 去 , 必 将 冲 击 则 我 国 数 千 年 来 形 成 的诚 信 学 术 原 则 .为 大 学 生 日后 参 加 工 作 埋下隐患。

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现象的成因分析

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现象的成因分析
而 发 展 的 。网络 道德 与 现 实社 会道 德 密切 相 联 , 网络道 德 受 现 实道 德 影 响,但 又 不 ( 二 )大学生 自身的弱点
1 . 大学 生道 德意 识薄 弱 。当代大 学 生 法指 导 和教 育 孩 子正 确使 用 网络 。 即使 是
同于现实道德,网络道德由于 网络 的虚拟 有着独特 的个性和 自我意识。但道德意识 城市家庭,家庭网络道德教育也比较缺失, 性和匿名性而更强调网民的 自律,又因网 相对薄弱,社会责任感淡薄和网络 的虚拟 但随着网络对大学生思想 的不断渗透,家 络道德及行为在法律层面上尚无明确规定 性助长 了大学生的网络不道德意识和行为, 使得其界定并不规范、清晰。 诱发种种道德问题 1 3 1 。 长应建立起 网络道德教育意识,帮助大学 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
1 . 大环境影响。当前,我国各方面都
【 参考文献 】
f 1 ] 薛伟莲 ,刘权威 . 大学生网络道德 会科学版 ),2 0 1 1 第3 4 卷第 2 期.
当代大学生获得各类信息主要来源于 在经历着转型,社会上各类不 良思潮,包 现状调查与分析 Ⅱ 】 .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 社 网络,他们对 网络有着特殊 的依赖,包括 括西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及腐败现象从
人 类 第 二 生存 空 间。 严 耕 等 认 为 网络 道 个 角 落 。某些 大 学 生不 能用 理 性 的视 角解 以至 于 部分 大 学 生肆 意利 用 网络 ,制 造 网
德是对信 息时代 的人们通过电子信息网络 读一些事情,其相互感染性又是引起不 良 而发生的社会行为进行规范的伦理准则。 思想泛滥的又一重要原因。 从某种程度上说,
络信息垃圾等 。 2 . 家庭网络道德教育的缺失与滞后。 家长没有意识到网络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大学生网络舆论道德失范的心理溯源及对策

大学生网络舆论道德失范的心理溯源及对策

大学生网络舆论道德失范的心理溯源及对策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大学生在网络上发表言论的机会愈发增多。

随之而来的是一些网络舆论道德失范的现象,比如恶意谩骂、传播虚假信息、散播负面情绪等。

这些不当行为不仅会损害他人的利益,还会给社会和自己造成负面影响。

探究大学生网络舆论道德失范的心理溯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是十分必要的。

心理溯源大学生网络舆论道德失范的心理溯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 匿名性的影响在网络上,大部分平台都允许用户以匿名的形式发表言论。

这种匿名性会让一些大学生感到安全,认为自己的言论不会被追责。

他们可能会更加放肆地发布不当言论,从而导致道德失范的现象。

2. 自我控制的缺失大学生处于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阶段,自我控制能力相对较弱。

当他们在网络上发表言论时,可能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言行会对他人造成伤害,或者是出于一时冲动而做出不当行为。

3. 社交认同感和虚荣心一些大学生在网络上发表言论时,会受到自己社交圈的影响,追求他人的认同和赞美。

为了获得更多的关注和点赞,他们可能会在言论中夸大事实或者散播谣言,从而造成社会舆论的偏颇。

4. 群体效应在一些网络平台上,大学生可能会参与一些群体性负面行为,比如网络暴力、集体谩骂等。

在群体中,他们可能会失去个体的责任感,认为自己的行为不会对他人产生实质影响,从而放任自己的言论失范。

对策建议1. 提高网络舆论责任感大学生在网络上发表言论时,应该提高自己的舆论责任感,认识到自己的言行会对他人产生影响。

可以通过开展相关的网络舆论道德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网络信息和言论,同时提醒他们言行需谨慎,言论不能侵犯他人利益。

2. 加强网络舆论监管学校和网络平台可以加强网络舆论的监管力度,建立健全的舆论管理制度,对于违反道德规范的言论,及时进行处罚和删除。

通过加大监督力度,可以有效减少大学生网络舆论道德失范的现象。

3. 促进网络舆论健康氛围学校和社会可以共同努力,通过举办网络舆论道德主题活动、征文比赛、讲座等形式,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舆论伦理观念,提倡积极向上、客观公正的言论风气,促进网络舆论健康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office opertions
办公室业务・理论探讨
196
办公室业务2012・5
文/孟鹏涛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原因分析
【摘要】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日益普及,大学生也成为使用网络的重要群体之一。

然而在享受自由的网络学习、便捷的网络生活和轻松的网络交往的同时,由于网络的负面影响以及大学生自身等各方面的原因,导致了大学生中网络道德失范问题也日渐凸显。

因此,了解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主要原因,是摆在我们目前一项亟待解决的任务。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原因
大学生是接受互联网最快、受其影响最深的群体,网络传播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伦理道德、心理和行为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然而现实生活中,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行为却不容乐观。

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在大学生这个群体中日渐凸显。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已成为新时期德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是和谐校园、和谐社会构建中必须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一、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表现
(一)热衷网上聊天,言行过度放纵。

当代的大学生承受着来自社会、学校激烈的竞争和繁重的学业和就业压力。

但他们们由于自身的受教育程度,现实生活中往往是再生气也要保持仪态和素质,于是,网络这个虚拟空间就成了他们发泄的最佳场所。

他们经常通过上网聊天交友、逛论坛发帖子来排解内心的压力。

由于网上聊天交友是隐姓匿名的,他们便可毫无顾忌地发表自己的观点,说粗话、恶意攻击他人的行为层出不穷。

网络语言极度放纵,他们心有所想随即在论坛上发帖,或将状态更新在微博、人人网上,且相互转发,以此为乐。

(二)上网时间过长,过度痴迷网络游戏。

从中学到大学,很多学生没有了中学时的升学和考试压力,课余时间多了起来,一时没有了方向和目标,大把的时间都在网上度过。

新颖刺激的网络游戏,对他们有着难以抗拒的吸引力,他们可以在这虚拟的世界里,尽情地冲浪。


别是那些富有挑战性和诱惑力的,或是
带有暴力和色情内容的游戏,更使他们如痴如醉、欲罢不能,有的甚至通宵达旦沉湎于网络中。

研究表明,长时间迷恋网络,会使大脑高度兴奋,使人颓废、消沉。

如果他们不及时改弦易辙,不但会导致学业荒废、人际关系淡化,而且会影响到他们的健康成长。

(三)制造与传播病毒。

计算机病毒是人为编制的一种隐藏在可执行程序或数据文件中的一种干扰程序,具有多样性和传染性,其繁殖速度之快、传播范围之广、危害程度之深令人触目惊心。

大学生是一个掌握高深专门知识的群体,其中的极少数人凭借娴熟的技术在网上制造和传播网络病毒,蓄意破坏他人网络终端,危害网络的正常运行。

例如在2006年被列为十大病毒排行榜首的“熊猫烧香”,就是由武汉某高校大学生雷磊和李俊编制和散播,社会影响极其恶劣。

二、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原因探析
(一)网络的虚拟性和隐匿性弱化了大学生的自律意识。

网络社会不同于现实社会,它是由数字构成的,具有虚拟性。

而虚拟生存的一大特点就是人们不需要以自己真实的面目出现,也不需要对自己在网络上的行为承担后果。

这样大学生可以随意地虚拟构建各种身份,借助符号代码在网上实行各种虚拟行为。

大学生在网上的言行是否正当,既不易察觉和监督,也不会受到社会舆论和传统习惯的制约。

网络给大学生提供的极大“自由”,使其自觉或不自觉地放松了自我道德的约束,削弱了责任感,从而导致大学生放纵自己的行为。

在这样的环境下,网络的虚拟性容易导致大学生原本已经构建的自律意识弱化,做出一些网络道德失范的行为。

(二)大学生的身心特点是引发网络道德失范的重要根源。

大学生群体一般在18—25岁年龄段。

这个阶段是人成长过程中由不成熟逐渐走向成熟的阶
段,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待完善的特殊时期。

大学生有着独特的个性,对新事物特别敏感,感情丰富而不稳定,勇于挑战创新。

网络文化的特殊性契合了大学生追求自由、崇尚自我和标新立异的独特心理。

但是他们长期生活在校园中,缺乏社会阅历和较强的道德意志自制力,面对充满诱惑的网络世界,难以判断信息的真伪,也很难按照传统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在网络生活中的行为。

大学生极易为网络的消极面所影响,他们辨别西方文化中精华与糟粕的能力相对不足,政治热情相对缺乏,这些消极的东西,难免会反映到网络活动中。

(三)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引导机制是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客观原因。

网络安全维护和网络行为文明,一方面要靠网民良好的道德水平的支持,另一方面也要靠社会对网络行为的监督,对网络信息的监控。

因此,一个有效的网络监督机制是必需的。

目前,社会上还没有形成完善的对网络监督体系。

网络法律法规不健全。

我国的网络法律法规尚不健全,原来颁布实施的一系列网络法律法规,由于网络应用向纵深发展,已有部分明显滞后,一些关于网络行为的认定过于笼统,缺乏可操作性,且宣传力度不够,使一些网络行为无法可依。

除此之外,网络监控技术发展也不是很成熟,很多监管技术还没能得到普及和应用,层出不穷的网络道德失范问题急需网络法律法规的完善和技术的成熟应用。

参考文献:
①郑显亮.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及其教育对策[J ].高等农业教育,2008(09).
②李士群,网络道德[M ].北京:北方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
③魏雷东,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研究[J ].思想教育研究,2011(01).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