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出血的病因及临床表现有哪些.doc
产后出血定义、原因及处理方法

产后出血一、定义:产后出血指胎儿娩出后24小时内阴道流血量超过500ml。
就是一种严重得分娩期并发症,就是导致我国孕产妇死亡得首位原因、二、病因:1、子宫收缩乏力:(1)全身性因素:产妇精神过度紧张,产程延长或难产、产妇体力衰竭,临产后使用过强镇静剂、麻醉剂,合并急慢性全身性疾病等。
(2)局部因素:子宫收缩过度膨胀使肌纤维过度伸展,如:双胎妊娠、羊水过多、巨大儿等;子宫肌纤维退行变性,如多产、感染、刮宫过度等、子宫本身得病理改变,如子宫发育不良、畸形或合并子宫肌瘤。
子宫平滑肌水肿、渗出,如妊高症、高度贫血、子宫胎盘卒中等。
因前置胎盘引起子宫下段收缩力减弱,血窦不易关闭也可引起产后出血、2、胎盘因素胎盘剥离不全、胎盘滞留、胎盘嵌顿、胎盘粘连或植入、胎盘胎膜部分残留。
3、软产道损伤包括会阴、阴道、宫颈裂伤及子宫下段得裂伤。
常见原因有:①胎先露异常、阴道手术助产、急产、宫缩过强、巨大胎儿;②助产手法不当;③会阴及阴道因炎症、静脉曲张、水肿等致弹性降低,分娩过程中易发生裂伤,导致产后出血。
4、凝血功能障碍原发或继发性凝血功能障碍均可引起产后切口与子宫血窦难以控制得出血,其特点为血液不凝。
较少见, 但后果严重。
(1)产科并发症:如重度子痫前期、严重感染、重度胎盘早剥、羊水栓塞、死胎滞留太久等。
(2)全身出血倾向性疾病:如血小板减少症、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重症肝炎等、三、临床表现:各种原因所致得产后出血共同得临床表现就是阴道流血过多,严重时导致低血容量性休克。
产后出血多发生在胎儿娩出后2小时内。
不同原因所致得产后出血其临床特点各异。
(1)宫缩乏力:90%得产后出血由此引起,阴道流血多发生在胎盘娩出后2h内。
出血呈阵发性,色暗,有凝血块。
腹部检查发现宫底升高、质地软,呈袋装,轮廓不清。
按摩子宫或应用宫缩剂后子宫变硬,阴道流血停止或减少。
(2)胎盘因素:出血量较多且色暗,子宫收缩好。
胎儿娩出后10min内发生得出血常由胎盘部分剥离、植入或剥离后滞留引起,完全性胎盘粘连及植入往往无阴道流血。
产后出血的临床分析

实验室检查
通过血液检查和超声检查等实验室检查方法,了 解患者的失血量和子宫内的情况。
诊断标准
胎儿娩出后24小时内出血量超过 500ml。
产后出血持续时间超过24小时,且可反复 发作。
出现休克症状,如血压下降、心率 加快、面色苍白等。
观察产妇子宫收缩及阴道流血情 况,及时排空膀胱,预防尿潴留 。
06
结论与展望
结论总结
产后出血是分娩期严重的并发症,对母亲和胎儿 的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 较高。
针对不同的病因,治疗方法也有所不同,包括药 物治疗、手术治疗、输血等。
产后出血的病因多样,包括子宫收缩乏力、产道 损伤、胎盘因素、凝血功能障碍等。
分类
根据出血来源可分为子宫收缩乏力性出血、胎盘因素出血、 软产道损伤出血和凝血功能障碍出血。
产后出血的影响因素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
患有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孕妇容易 发生子宫收缩乏力,导致产后出血 。
前置胎盘
前置胎盘是妊娠晚期出血的主要原 因之一,会影响胎盘的正常剥离, 导致产后出血。
胎盘早剥
胎盘早剥会导致子宫收缩乏力,引 发产后出血。
加强产后出血的急救 和治疗技术的研究, 提高救治成功率。
重视产后出血的社会 影响和心理因素,加 强孕产妇心理健康的 宣传和教育。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术后护理
术后密切观察产妇生命体 征,预防感染,并给予营 养支持。
病例三:产后出血的预防措施
预防措施
产前预防
产时预防
产后预防
针对产后出血的预防措施,可以 从产前、产时和产后三个阶段入 手。
产后出血患者的临床分析及护理

产后出血患者的临床分析及护理产后出血是指产后24小时内出血量超过500ml。
它是产后最常见和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严重时甚至危及产妇的生命。
因此,对产后出血进行临床分析和护理工作非常重要。
本文将从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护理等方面对产后出血进行综述。
一、病因1. 子宫原因:如产后宫缩不良、宫缩弱或子宫收缩功能障碍,以及产后子宫内膜疾病等。
2. 子宫附件原因: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症等。
3. 老化性病变:如老年产妇、多次生产等。
4. 其他原因:如生殖道损伤、凝血功能异常、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等。
二、临床表现产后出血的临床表现包括阴道流血量明显增加,色红或暗红,并且无规律地从阴道流出。
产妇在出血过程中可能会感到头晕、乏力、心慌、烦躁不安,甚至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
严重的产后出血还会导致血压下降、心率增快、面色苍白等。
三、诊断产后出血的诊断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1. 根据阴道流血量的变化来判断是否为产后出血。
2. 通过观察产妇的临床症状,如头晕、乏力、心慌等,来判断是否为产后出血。
3. 通过产妇的生化指标,如血红蛋白、凝血功能等的改变,来判断是否为产后出血。
四、护理对于产后出血患者,护理工作至关重要。
下面列举几点常用的护理措施:1. 保持产妇的情绪稳定,提供良好的心理支持。
产妇在出血过程中往往会感到恐惧和焦虑,护士需要给予积极的安抚和鼓励。
2. 监测产妇的生命体征,包括血压、脉搏、呼吸等,及时发现异常。
并及时向医生报告,以便采取相应的救治措施。
3. 配合医生进行输血、输液等治疗。
对于严重出血的产妇,可能需要进行输血、输液等治疗措施,护士要及时准确地执行医嘱。
4. 观察和记录产妇的出血情况。
对于出血量较大的产妇,护士要密切观察和记录出血情况,及时向医生汇报。
5. 提供科学的营养和合理的饮食。
恢复期的产妇需要充足的营养和合理的饮食,以提高身体的抵抗力。
总结起来,产后出血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对产妇的生命健康构成威胁。
晚期产后出血病因与临床表现

晚期产后出血病因与临床表现
1、胎盘、胎膜残留,多发生于产后10日左右,残留的胎盘组织发生变性、坏死,机化,形成胎盘息肉,当坏死组织脱落时,暴露基底部血管,引起大量出血。
临床表现为血性恶露持续时间延长,经后反复出血或突然大量流血。
检查子宫复旧不全,宫口松弛,有时可触及残留组织。
2、蜕膜残留,正常蜕膜多在产后一周内脱落,并随恶露排出。
若蜕膜剥离不全长时间残留,也可影响子宫复旧,继发子宫内膜脱落,引起晚期产后出血。
临床表现与胎盘残留不易鉴别,宫腔刮出物病理检查可见坏死蜕膜,混以纤维、玻璃样变的蜕膜细胞,但不见绒毛。
3、子宫胎盘附着面感染或复旧不全,子宫胎盘附着面血管在分娩后即有血栓形成,继而血栓机化,出现玻璃样变,血管上皮增厚,管腔变窄、堵塞。
胎盘附着边缘有内膜向内生长,底蜕膜深层的残留腺体和内膜亦重新生长,使子宫内膜得以修复,此过程需6-8周。
若胎盘附着面感染、复旧不全引起的出血,多发生在产后2周左右,表现为突然大量阴道流血,检查发现子宫大而软,宫口松弛,阴道及宫口有血块堵塞。
4、剖宫产术后子宫伤口裂开,多见于子宫下段剖宫产横切口两侧端。
近年子宫下段横切口剖宫产广泛开展,有关横切口裂开引起大出血的报道屡见不鲜,应引起重视。
5、其他产后子宫滋养细胞肿瘤、子宫粘膜下肌瘤等均可引起晚期产后出血。
产后出血的病因与诊断

产后出血的病因与诊断标签:产后出血;病因;临床表现;诊断;综述胎儿娩出后24小时内出血量超过500mL者称为产后出血,80%发生在产后2小时内。
晚期产后出血是指分娩24小时以后,在产褥期内发生的子宫大量出血,多见于产后1-2周。
产后出血是产科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是导致我国产妇死亡的首位原因[1]。
现将产后出血的病因与诊断综述如下。
1.产后出血的病因1.1宫缩乏力是产后出血最常见的原因,占70%。
子宫肌纤维的解剖分布是内环、外纵、中交织。
正常情况下,胎儿娩出后,不同方向走行的子宫肌纤维收缩对肌束间的血管起到有效的压迫作用。
如果出现子宫肌纤维收缩无力即宫缩乏力则失去对血管的有效压迫作用而发生产后出血。
常见的因素有:①全身因素:产妇因对分娩过度恐惧而极度紧张,尤其对阴道分娩缺乏足够信心则可以引起宫缩不协调或宫缩乏力。
此种情况在临产后可能需要使用镇静剂及麻醉剂等将引增加产后宫缩乏力而引起产后出血;②产科因素:产程过长造成产妇极度疲劳及全身衰竭,或产程过快,均可引起子宫收缩乏力;羊水过多、巨大儿及多胎妊娠使子宫肌纤维过度伸展,产后肌纤维缩复能力差,多次分娩而致子宫肌纤维受损,均可引起子宫收缩乏力。
子痫前期(重度)、严重贫血、宫腔感染等产科并发症及合并症使子宫肌纤维水肿而引起子宫收缩乏力;③子宫因素:子宫肌纤维发育不良,如子宫畸形或子宫肌瘤等。
1.2 胎盘因素占产后出血原因的20%左右。
根据胎盘剥离情况,胎盘滞留、胎盘粘连及部分胎盘和/或胎膜残留均可影响宫缩,造成产后出血。
胎盘滞留:胎盘在胎儿娩出后30分钟尚未排出者称胎盘滞留。
可能与宫缩剂使用不当或粗暴按摩子宫等,刺激产生痉挛性宫缩,在子宫上、下段交界处或宫颈外口形成收缩环,将剥离的胎盘嵌闭于宫腔内引起胎盘滞留;宫缩乏力或因膀胱充盈压迫子宫下段,也可以致胎盘虽已剥离而滞留于宫腔。
如胎盘滞留妨碍正常宫缩则引起产后出血,且血块多聚于子宫腔内,进而引起宫腔增大致宫缩乏力,如果不及时处理则形成恶性循环并导致严重后果;胎盘粘连发生的原因主要与操作手法不当有关。
产后出血的病例讨论

引言:
产后出血是一种常见且危险的产后并发症,在妇产科中尤为重要。
本文将讨论一个关于产后出血的病例,旨在提供临床医生关于该病病因和治疗的更深入的理解。
概述:
产后出血是指妇女在分娩后出现异常大量、持续性或者阻断正常恶露排出的出血情况。
产后出血是导致产后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严重影响产妇的康复和生活质量。
正文内容:
一、病因
1.子宫收缩功能不良
2.子宫缺血及腔内囊肿
3.产后感染及炎症
4.子宫异常结构
5.子宫内膜异位症
二、临床表现
1.产后大出血
2.出血持续时间延长
3.阴道出血不断增多
4.体循环不稳定
5.贫血和休克
三、诊断
1.详细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
2.常规实验室检查
3.彩超及其他影像学检查
4.子宫动脉造影
5.病原学检测
四、治疗
1.保持呼吸道通畅,保持有效循环
2.快速输液,纠正贫血和电解质紊乱
3.血容量置换
4.使用子宫收缩剂和抗生素
5.尽早行手术干预
五、预防与措施
1.孕前体质改善
2.产前侧切和预防性缝合
3.子宫质量评估和修复
4.术后休息和调养
5.定期产后复查和随访
总结:
产后出血是一种危险的并发症,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产妇的康复至关重要。
通过了解产后出血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方案以及预防措施,医生可以更好地处理该病病例,并提高产后出血的预后。
进一步的研究和临床实践将有助于深入理解该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
产后出血临床分析

产后出血临床分析产后出血,也称为产后失血,是指妇女在分娩后出现的血量超过500毫升的阴道流血现象。
产后出血是妇产科急性危重症之一,在临床上非常常见,严重时可能会危及产妇的生命。
本文将对产后出血的原因、分类、流行病学特点以及预防和处理方法进行分析。
一、产后出血的原因1. 子宫原因:子宫肌层功能不全是最常见的产后出血原因之一。
子宫原因可能包括产后子宫收缩功能不良、子宫破裂等。
2. 子宫内膜原因:子宫内膜病变导致的产后出血也较为常见,如子宫内膜腺肌症、子宫内膜息肉、子宫内膜异位症等。
3. 阴道和外阴原因:产时阴道、会阴的损伤或破裂,会导致产后出血。
4. 子宫壁缺血:产后出血的原因还包括子宫壁缺血,可能由于胎盘植入过深导致子宫血管破裂、血管破裂或因缺血导致子宫形态发生改变。
5. 凝血功能异常:产后凝血功能异常也是引起产后出血的一个重要原因,如凝血因子缺乏或功能异常等。
二、产后出血的分类1.原发性产后出血:指分娩后24小时内发生的出血,约占产后出血的70%。
2.继发性产后出血:指分娩后24小时至分娩后6周内发生的出血。
继发性产后出血主要与子宫退缩不良有关,可分为早期继发性产后出血和晚期继发性产后出血。
三、产后出血的流行病学特点1. 对全球妇女健康的影响:产后出血是全球范围内危及妇女生命的主要原因之一,尤其在发展中国家。
2. 地域差异:发展中国家的产后出血发病率明显高于发达国家。
3. 高风险人群:多胎妊娠、巨大儿、孕产妇年龄过大或过小、分娩过程异常等均为产后出血的高风险人群。
四、产后出血的预防和处理方法1. 预防措施:准妈妈在孕期应接受规范的孕前检查和孕期保健,提前发现和处理潜在的产后出血风险因素。
2. 分娩过程管理:分娩时应加强监测,确保子宫充分收缩以预防出血。
同时,产后立即进行切断脐带、催产素注射等措施,促进子宫的收缩和恶露排出。
3. 紧急处理:一旦发生产后出血,应及时采取紧急处理措施,包括按压子宫、给予输血、使用抗纤维溶解药物等。
(完整)晚期产后出血、失血性休克的定义和临床表现

晚期产后出血晚期产后出血的定义晚期产后出血指分娩24h后,在产褥期内发生的子宫大量出血。
以产后1~2周发病最常见亦有迟至产后6周发病.阴道流血少量或中等量,持续或间断;亦可表现为急骤大量流血,同时有血凝块排出。
产妇多伴有寒战、低热,且常因失血过多导致严重贫血或失血性休克。
晚期产后出血的临床表现1。
胎盘残留:第3产程处理不当,过早牵拉娩出胎盘,如有大块胎盘缺损或副胎盘残留在宫腔内而未能及时发现,残留的胎盘组织发生变性、坏死、机化,形成胎盘息肉当其坏死脱落时,其基底部血管破裂出血.临床表现常为红色恶露时间延长,反复出血甚或突然大出血、失血性休克,多发生于产后10天左右。
妇科检查发现子宫复旧不全,宫口松弛有时可见残留组织堵塞宫口.患者可伴有发热,B型超声检查显示子宫内膜线不清宫腔内有强光团回声,有时可见暗区间杂其中,宫腔刮出物病理检查有绒毛组织。
2.胎膜残留:亦可引起晚期产后出血,但主要表现为持续性红色恶露时间过长,大出血少见。
妇科检查发现子宫复旧不良B型超声检查显示子宫内膜线不清,宫腔内有细小强光团回声。
宫腔刮出物病理检查有胎膜组织. 3。
蜕膜残留:正常蜕膜组织多于产后1周内脱落并随恶露排出。
子宫畸形如双子宫双角子宫等,蜕膜容易剥离不全而长时间残留,影响子宫复旧,容易继发子宫内膜炎导致晚期产后出血,好发于产后2周左右。
临床表现不易与胎膜残留相鉴别.B型超声检查显示子宫内膜线不清,宫腔内可能有细小光团回声或液性暗区。
宫腔刮取物病理检查仅见玻璃样变性的蜕膜细胞和红细胞等但不见绒毛.4。
胎盘附着部位子宫复旧不全或子宫内膜修复不全子宫胎盘附着部位血管在胎盘排出后即有血栓形成,其后血栓机化,透明样变,血管上皮增厚,管腔狭窄、堵塞。
胎盘附着部位边缘的子宫内膜向内生长,底蜕膜深层的残留腺体和内膜重新生长使子宫内膜正常修复,该过程需6~8周如该部位发生感染,血栓脱落,血窦重新开放可以导致大出血常发生于产后2~3周,妇科检查可见子宫增大、软,宫口松弛,有时可见大量血块堵塞按摩子宫则有陈旧性血液及凝血块排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后出血的病因及临床表现有哪些
1.胎盘、胎膜残留多发生于产后l0日左右,粘附在宫腔内的残留胎盘组织发生变性、坏死、机化,形成胎盘息肉,当坏死组织脱落时,暴露基底部血管,引起大量出血。
临床表现为血性恶露持续时间延长,以后反复出血或突然大量流血。
检查发现子宫复旧不全,宫口松弛,有时可触及残留组织。
2.蜕膜残留蜕膜多在产后一周内脱落,并随恶露排出。
若蜕膜剥离不全长时间残留,也可影响子宫复旧,继发子宫内膜炎症,引起晚期产后出血。
临床表现与胎盘残留不易鉴别,宫腔刮出物病理检查可见坏死蜕膜,混以纤维素、玻璃样变的蜕膜细胞和红细胞,但不见绒毛。
3.子宫胎盘附着面感染或复旧不全子宫胎盘附着面血管在分娩后即有血栓形成.继而血栓机化,出现玻璃样变,血管上皮增厚.管腔变窄、堵塞。
胎盘附着部边缘有内膜向内生长.底蜕膜深层的残留腺体和内膜亦重新生长,使子宫内膜得以修复,此过程需6—8周.若胎盘附着面感染、复旧不全引起的出血,多发生在产后2周左右.表现为突然大量阴道流血,检查发现子宫大面软,宫口松弛,阴道及宫口有血块堵塞。
4.剖宫产术后子宫伤口裂开多见于子宫下段刮宫产
横切口两侧端。
近年广泛开展子宫下段横切口剖宫产,横切口裂开引起大出血的报道已不罕见.应引起重视。
引起切口愈合不良造成出血的原因主要有:
(1)子宫下段横切口两端叨断子宫动脉向下斜行分支,造成局部供血不足。
术中止血不良,形成局部血肿或局合感染组织坏死.致使切口不愈合.
(2)横切口选择过低或过高:①过低,宫须侧以结缔组织为主.血供较差,组织愈合能力差,且靠近阴道,增加感染机会.②过高,切口上缘宫体肌组织与切口下缘子宫下段肌组织厚薄相差大,缝合时不易对齐.愈合不良。
(3)缝合技术不当:组织对位不仕;手术操作粗暴;出血血管缝扎不紧;切口两侧角部未将回缩血管缝扎形成血肿:缝扎组织过多过密,切口血循环供应不良等,切口均可愈合不良.
以上因素均可在肠线溶解脱落后,血窦重新开放,多发生在术后2—3周,出现大量阴道流血,甚至引起休克.
5.其他产后子宫滋养细胞肿瘤、子宫粘膜下肌癇等均可引起晚期产后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