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十二曲原文及释义赏析
红楼梦中的12个曲词

红楼梦中的12个曲词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其中的曲词更是千古流传。
这些曲词不仅是小说情节的重要体现,也是情感的诠释与表达。
下面,本文将以红楼梦中的12个曲词为主线,介绍它们所体现的情感和小说情节。
1、《葬花吟》:“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曲词是贾宝玉为黛玉所写,描绘了他们两人之间苦涩的爱情和无奈的分别。
枯藤老树和昏鸦象征着岁月的蹉跎和孤独的感受,小桥流水和古道西风则表现出怀旧和追忆的情感,而“断肠人在天涯”则呈现出痛苦和绝望。
2、《秋窗风雨夕》:“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首曲词是黛玉所创作,表现了袭人的孤独和无助。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暗示了她的孤独感以及生活中的困境,而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展现了她的坚毅和独立的性格。
3、《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这首曲词描绘了三国故事中,周瑜、诸葛亮、曹操等人在赤壁大战的场景。
词中的大江东去、千古风流人物等,展现出作者对历史的缅怀和怀旧之情,同时也凸显了人物的伟大和精神风貌。
4、《满江红·怒发冲冠》:“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独自凭阑无语,谁会凭栏意,共赏芳菲?”这首曲词表达了宝玉对黛玉的思念和怀念之情。
作者通过对自然万物的描写以及对宝玉的心理描写,表达了宝黛之间纠结的情感状态。
5、《长恨歌》:“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家贫只可教书读。
……”这首曲词是描述了汉武帝的宠爱和伟大的爱情故事。
通过曲词的叙事和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和伟大人物的钦佩和敬意。
6、《花犯·若非群玉山头见》:“自古多情空余恨,此恨绵绵无绝期。
”这首曲词体现了红楼梦中“爱情”的主题。
词中的“多情”和“恨”表达了人类对于情感的内在需求,同时也展现了对于情感的痴迷与执着。
红楼梦金陵十二钗之十二曲

金陵十二钗之十二曲1、金陵十二钗之林黛玉《枉凝眉》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
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磋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
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注:因母亲去世,外祖母怜其孤独,接来荣国府抚养。
后父亲也因病去世,成为孤儿,虽有贾母疼爱,但她生性孤傲,天真率直,与宝玉是姑表兄妹,和宝玉同为封建的叛逆者,从不劝宝玉走封建的仕宦道路。
她蔑视功名权贵,当贾宝玉把北静王所赠的圣上所赐的名贵念珠一串送给她时,她却说:“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这东西!”她和宝玉有着共同理想和志趣,真心相爱,但这一爱情被贾母等人残忍地扼杀了,林黛玉泪尽而逝。
2、金陵十二钗之薛宝钗《终身误》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
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
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注:薛姨妈的女儿,王夫人的外甥女,与宝玉是姨表兄弟,家中拥有百万之富。
她容貌美丽,肌骨莹润,举止娴雅。
她热衷于“仕途经济”,劝宝玉去会会做官的,谈讲谈讲仕途经济,被宝玉背地里斥之为“混帐话”。
她恪守封建妇德,而且城府颇深,能笼络人心,得到贾府上下的夸赞。
她挂有一把錾有“不离不弃,芳龄永继”的金锁,薛姨妈早就放风说∶“你这金锁要拣有玉的方可配”,在贾母、王夫人等的一手操办下,贾宝玉被迫娶薛宝钗为妻。
由于双方没有共同的理想与志趣,贾宝玉又无法忘怀知音林黛玉,婚后不久即出家当和尚去了。
薛宝钗只好独守空闺,抱恨终身。
3、金陵十二钗之王熙凤《聪明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灵。
家富人宁,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
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
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
呀!一场欢喜忽悲辛。
叹人世,终难定!注:贾琏之妻,王夫人的内侄女。
长着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
曹雪芹《红楼梦十二曲 乐中悲》原文及赏析

红楼梦十二曲乐中悲
[清] 曹雪芹
襁褓中,父母叹双亡。
纵居那绮罗丛中谁知娇养?
幸生来英豪阔大宽宏量,
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萦心上。
好一似霁月光风耀玉堂。
厮配得才貌仙郎,
博得个地久天长,
准折得幼年时坎坷形状。
终久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
这是尘寰中消长数应当,何必枉悲伤?
作品赏析
【注释】:
史湘云是既不同于薛宝钗,也不同于林黛玉的另一种封建贵族小姐。
她出身名门,身居绮罗丛中,但幼年孤苦,无人娇养。
她没有林黛玉那种见风落泪,赏月伤怀的愁肠;也没有薛宝钗那种温柔敦厚,幽娴贞静的女德。
她豪放开朗,在姐妹群中堪称豁达大度,不拘小节的"女丈夫"。
她胸怀坦荡,光明磊落,"好似霁月光风耀玉堂"。
她心直口快,不像薛宝钗那样口是心非。
随着现实生活中各种矛盾斗争的发展,她的思想性格也在发展变化,她由赞助宝钗转为同情黛玉。
她以乐观的精神与命运搏斗,希望"厮配得才貌仙郎,博得个地久天长"。
但这样的心愿在封建末世也难实现。
作者把史小姐的命运纳入四大家族之中描写,通过她个人的生活遭遇和变化,从侧面描写了四大家族之一的史家的衰败过程。
曲子最后把史湘云的不幸际遇说成是"尘寰中消长数应当",显然是唯心主义的宿命论思想的流露。
红楼梦十二回原文与解析

红楼梦十二回原文与解析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它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丰富的人物形象和精湛的艺术表达而著称于世。
其中红楼梦十二回是整部小说中的重要篇章,本文将对红楼梦十二回的原文进行解析,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文学经典。
第一章:秦可卿误输仕途(原文)“如今宴市竞繁,美人盈门。
当今圣上有一句箴言,天下可乱而不可草率。
故国家设科举以为秩序。
盖图穷匕见,德亲耳熟,是以文质彬彬者有展其才之时,皆恐人善其能而防邪不及也。
故推广中兴,举贤能也。
凡天下凡圣贤人,精粗粗精计不爽之者有数,然操家之旨为害朝廷,不了四十年国家即危。
如今虽有公卿大臣之位,亦不敢以为忍耐常物,使那有聪明才智之人,能出使千万爪牙之中自保其全殆无径,何况无名之人易为人之所摧也。
”这一章中,作者以秦可卿误输仕途为题,主要讲述了国家设科举以保持社会秩序的原因。
通过对美人盈门、世道动草率的描述,作者引出了当前国家需要通过选拔贤能来提高治理能力的观点。
同时,作者也对忍耐常物的危害进行了警示,凸显了对才智之人的保护之重要性。
第一章:秦可卿误输仕途(解析)在这一章中,作者通过对盛世风光和世道动草率的描绘,展现了社会的繁荣和社会秩序的脆弱性。
作者引用“天下可乱而不可草率”的箴言,强调了国家需要确立秩序的必要性。
而科举制度则被作者视为一种选拔贤能的方式,通过展现文质彬彬者有展其才之时,作者强调了才能的重要性。
同时,作者还表达了对那些阻碍贤才的操家之旨的忧虑,以及对无名之人易为人之所摧的担忧。
通过这些内容的呈现,读者可以清晰地了解到作者对当时社会形态的思考和关注。
第二章:贾演宣祸庙风流遭祸(原文)贾演在行近议政之占大位之际,惜因冲撞凤姐,坐罪祸神庙被遣出城外享乐。
且败则驱出贾府之言立凤姐不容信者有数。
党项有气未胜室之妇,因遇此祸,专房请调仗海之里;如党项人郊市偶逢其余书生,专家胡首建袁史郎谈援乡堡战略,则赞听之极。
我们如今文风亦抄定,不外家史,合党项与仗海,而取党项与仗海。
红楼梦十二支曲解读

红楼梦十二支曲解读红楼梦是我国文化中的经典之一,而其中的“十二支曲”更是深受读者喜爱。
下面对红楼梦中的“十二支曲”进行一些解读:1. 《雨霖铃》:描写了贾宝玉内心非常复杂的感情,他对黛玉的爱和对自己的身世的疑惑相互交织,使得他的内心产生了深深的痛苦和苦闷。
2. 《秦楼月》:反映了黛玉对宝玉的深切思念,同时也表现了她的悲愤之情,以及对自己命运的无奈和对生命的感慨。
3. 《琵琶行》:展现了林黛玉的忠贞不渝的爱情和坚定的决心,她即使在生死关头依然不忘对宝玉的感情,表现出了她的高尚品质。
4. 《花蕊夫人》:讴歌了花蕊夫人忠贞的爱情,她追寻自己的爱情不放弃,即使是在被命运所压迫的情况下,她也不屈服于命运的压迫,表现了她的顽强和坚定。
5. 《金玉曲》:描述了贾宝玉和黛玉之间的爱情纠葛,向读者呈现了一个深刻的人物形象,表现了贾宝玉无力反抗的压抑和黛玉绝望的痛苦。
6. 《长恨歌》:反映了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悲剧爱情,描绘了林黛玉在贾宝玉离开后的无助和孤独,表现出她在恋爱中所承受的痛苦。
7. 《念奴娇》:描述了妙玉对宝玉的暗生情愫,表现出她深沉内敛的人物特质,也体现出她内心的脆弱和情感的深沉。
8. 《薛宝钗》:描写了薛宝钗的聪明才智和高尚品质,她是一个忠诚的朋友,在面对命运的压力下能够坚定地面对现实。
9. 《望海潮》:表现了贾宝玉面对命运的挑战时的勇气和果断,他在面对艰难时,依然能够坚守自己的信仰和目标。
10. 《葬花吟》:描述了贾宝玉对林黛玉突然死亡的悲伤和痛苦,表现出他的无力和痛苦。
11. 《宝钗妒黛》:讲述了薛宝钗对林黛玉的不满和妒忌,展现了她的虚荣心和傲慢心态。
12. 《夜行船》:表现了宝玉和黛玉的不尽情缘,描绘了他们在梦中相遇的情景,表现出了他们相互之间的深刻的情感纠葛。
总之,红楼梦中的“十二支曲”具有非常深刻的感情和内涵,它们充分展现了小说中人物的形象和情感世界,是红楼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红楼梦曲原文及赏析5篇

红楼梦曲原文及赏析5篇红楼梦曲原文及赏析5篇红楼梦曲原文及赏析1红楼梦十二曲——引子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
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
因此上演出这悲金悼玉的"红楼梦"。
赏析/鉴赏【注释】:这是《红楼梦》十二支曲的一首序曲,它引出十二支曲子,同时也是这十二支曲的总括和提示。
这首序曲交代了《红楼梦》的起缘。
在这里,作者曹雪芹是以警幻仙子的口气,借风月之情来抒发他的"愚衷"。
诚然,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写了"风月情浓",表现了宝、黛之间的爱情。
但是,这种爱情非"才子佳人"式的庸俗爱情,而是建筑在对封建礼教叛逆的基础上的纯洁的爱情。
因此,"悲金悼玉"既不是什么"色空幻境"的描写,也不是什么"情场忏悔"之作,而是通过青年男女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来表现封建社会末世之"天"这样一个深刻的主题,派遣作者的"愚衷",这个"愚衷"就是作者意想补"天"而无法可补的思想矛盾。
红楼梦曲原文及赏析2红楼梦十二曲——枉凝眉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
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话?一个枉子嗟呀,一个空劳牵挂。
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
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赏析/鉴赏作者在这支曲子中,进一步抒写了贾宝玉与林黛玉之间的真挚的爱情。
他们"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都是心地纯洁,聪明善良的青年。
这样一对有情人,能不能结合呢?作者用两个设问,怀着含蓄而又诚挚的感情,把人们带到现实世界里来。
现实就是这样残酷,在封建宗法制度的统治迫害下,有情人难成眷属,只能空自嗟,枉牵挂。
接着应用"水中月"、"镜中花"这两个形象化的比喻,对造成这种可望而不可及的爱情悲剧的现实提出了质问,最后用眼泪的控诉作结。
红楼梦十二曲原文及释义赏析

红楼梦⼗⼆曲原⽂及释义赏析⼆、终⾝误原⽂:都道是⾦⽟良缘,俺只念⽊⽯前盟。
空对着,⼭中⾼⼠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叹⼈间,美中不⾜今⽅信。
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词句注释⾦⽟良缘:符合封建秩序和封建家族利益的所谓美满婚姻。
此处特指宝⽟与宝钗的婚姻。
⽊⽯前盟:“⾦⽟良缘”的对⽴⾯。
指贾宝⽟和林黛⽟建⽴在共同反抗封建礼教基础上的爱情。
“空对”句:意思是说宝⽟与宝钗婚后,虽为夫妻⽽缺少真正的爱情。
⼭中⾼⼠,⽐宝钗,喻其清⾼、洁⾝⾃好。
雪,“薛”的谐⾳,指宝钗,兼喻其冷。
“世外”句:“世外仙姝”,指林黛⽟本为绛珠仙⼦。
姝,美⼥。
寂寞林,写明黛⽟孤独死去。
此句写结了婚以后,贾宝⽟总是念念不忘林黛⽟,他爱的是林黛⽟,所以“意难平”。
齐眉举案:⼜作“举案齐眉”,原指送饭时把托盘举得跟眉⽑⼀样⾼,后形容夫妻互相尊敬、⼗分恩爱。
案:有⾜的⼩⾷盘。
《后汉书·梁鸿传》:梁鸿家贫,但妻⼦孟光对他⼗分恭顺,每次送饭给他时都把⾷盘举得同眉⽑⼀样⾼。
后以“举案齐眉”为封建妇道的楷模。
[2]⽩话译⽂说⾦锁和宝⽟相配才是美好的姻缘,我只念念不忘和黛⽟的前世之盟。
每天⾯对⼈们都认为是端庄稳重的薛宝钗,却始终忘不了仙⼥⼀样聪明寂寞的林黛⽟。
可叹啊,我今天才相信⼈世间美好的事情总有不⾜。
纵然宝钗像汉代的孟光⼀样贤惠,也不能消除我对林妹妹的⼀⽚深情。
三、枉凝眉作者:曹雪芹⼀个是阆苑仙葩,⼀个是美⽟⽆瑕。
若说没奇缘,今⽣偏⼜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事终虚化?⼀个枉⾃嗟呀,⼀个空劳牵挂。
⼀个是⽔中⽉,⼀个是镜中花。
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怎禁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注释1.阆苑(langyuan浪院)——传说中神仙所住的地⽅。
仙葩(趴)——仙花。
“阆苑仙葩”指林黛⽟,她本是灵河岸上三⽣⽯畔的绛珠仙草。
2.瑕——⽟的疵斑。
“美⽟⽆瑕”指贾宝⽟,他本是⾚瑕宫的神瑛侍者(瑛,⽟之光彩;琼瑛瑛瑶皆谓美⽟);同时也赞他⼼地纯良洁⽩,没有那种儒臭浊⽓。
红楼诗词《十二支曲(警幻仙姑)》原文及鉴赏

红楼诗词《十二支曲(警幻仙姑)》原文及鉴赏(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红楼诗词《十二支曲(警幻仙姑)》原文及鉴赏【导语】:《《红楼梦》十二支曲(警幻仙姑)》其一:《红楼梦》引(1) 开辟鸿蒙,谁为情种(2)?都只为风月情浓(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终身误原文: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
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
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词句注释金玉良缘:符合封建秩序和封建家族利益的所谓美满婚姻。
此处特指宝玉与宝钗的婚姻。
木石前盟:“金玉良缘”的对立面。
指贾宝玉和林黛玉建立在共同反抗封建礼教基础上的爱情。
“空对”句:意思是说宝玉与宝钗婚后,虽为夫妻而缺少真正的爱情。
山中高士,比宝钗,喻其清高、洁身自好。
雪,“薛”的谐音,指宝钗,兼喻其冷。
“世外”句:“世外仙姝”,指林黛玉本为绛珠仙子。
姝,美女。
寂寞林,写明黛玉孤独死去。
此句写结了婚以后,贾宝玉总是念念不忘林黛玉,他爱的是林黛玉,所以“意难平”。
齐眉举案:又作“举案齐眉”,原指送饭时把托盘举得跟眉毛一样高,后形容夫妻互相尊敬、十分恩爱。
案:有足的小食盘。
《后汉书·梁鸿传》:梁鸿家贫,但妻子孟光对他十分恭顺,每次送饭给他时都把食盘举得同眉毛一样高。
后以“举案齐眉”为封建妇道的楷模。
[2]白话译文说金锁和宝玉相配才是美好的姻缘,我只念念不忘和黛玉的前世之盟。
每天面对人们都认为是端庄稳重的薛宝钗,却始终忘不了仙女一样聪明寂寞的林黛玉。
可叹啊,我今天才相信人世间美好的事情总有不足。
纵然宝钗像汉代的孟光一样贤惠,也不能消除我对林妹妹的一片深情。
三、枉凝眉作者:曹雪芹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
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
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
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注释1.阆苑(langyuan浪院)——传说中神仙所住的地方。
仙葩(趴)——仙花。
“阆苑仙葩”指林黛玉,她本是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绛珠仙草。
2.瑕——玉的疵斑。
“美玉无瑕”指贾宝玉,他本是赤瑕宫的神瑛侍者(瑛,玉之光彩;琼瑛瑛瑶皆谓美玉);同时也赞他心地纯良洁白,没有那种儒臭浊气。
3.虚化——成空,化为乌有。
戚序本误作“虚花”,变动词为名词;程式乙本改作“虚话”,变心事为明言;甲戌本经涂改;今从庚辰本。
4.“一个枉自”二句——一个独自悲叹唏嘘而无能为力(指黛玉),一个老是记挂着对方也白费心思(指宝玉)。
很显然这里说的就是脂批所提示的宝玉后来获罪离家、流落他乡事。
这一突然打击是促使黛玉死的主要原因。
嗟呀,因悲伤而叹息。
牵挂,在情况不明时对人的悬念。
它与前面晴雯判词中“多情公子空牵念”的“牵念”以及后面写探春的《分骨肉》曲中“奴去也,莫牵连”的“牵连”意思相同。
5.水中月、镜中花——都是虚幻的景象。
说宝、黛的爱情理想虽则美好,终于如镜花水月一样不能成为现实。
6.“想眼中”几句——曹雪芹八十回后原稿中有《证前缘》一回(靖臧本第七十九回批),写黛玉“泪尽夭亡”。
从多方面线索确知,“贾府事败”、“树倒猢狲散”的变故发生在秋天,所谓“到头来,谁见把秋捱过?”林黛玉因宝玉的获罪而恸哭,自秋至冬、自冬历春,她的病势迅速加重。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还没有到第二年的夏天,她就用全部泪水报答了神瑛侍者用甘露灌溉她的恩惠,实现了眼泪还债的诺言。
故曲中所写“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并非泛泛之言。
“秋流到冬尽”,程式乙本无“尽”字,为后人所删。
有人以为此处无“尽”字更妥,笔者以为不然。
即使从句式的音节上看,亦当有。
说明这首曲子写宝、黛的爱情理想因变故而破灭,写林黛玉的泪尽而逝。
曲名《枉凝眉》,意思是悲愁有何用,也即曲中所说的“枉自嗟呀”。
凝眉,皱眉,悲愁的样子。
赏析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之死与续书中所写的完全不一样,在第八十回后的原稿中,黛玉之死与婚姻问题无关,她既不是死于外祖母及其周围的人对她的冷淡厌弃,或者在给宝玉娶媳妇时选了宝钗,也不是由于误会宝玉对她的薄幸变心(如果说这种误会曾经有过的话,也早已成为过去)。
黛玉的“泪尽”,原因更重大、深刻、真实得多,那就是后来发生了对全书主题和主线起决定作用的大变故——脂批称之为“通部书之大过节、大关键”的“贾家之败”(见庚辰本第十七、十八回批),它包括着获罪、“抄没、狱神庙诸事”(庚辰本第二十七回批)。
这个突然飞来的横祸降于贾府,落到了宝玉等人的头上,也给了黛玉致命的一击。
宝玉被迫出走,黛玉痛惜忧忿却无能为力,她为宝玉的不幸而不幸,因宝玉的受苦而受苦,她日夜悲啼,毫不顾惜自己,终至将她衰弱的生命中的全部炽热的感情化为泪水,报答了她平生唯一的知己。
黛玉之死非续书所写那样,证据甚多。
第二十五回中凤姐一次当众与黛玉开玩笑说:“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她还指着宝玉对黛玉说:“你瞧!人物儿、门第配不上,还是根基配不上?模样儿配不上?是家私配不上?那一点还玷辱了谁呢?”众人听了一齐笑起来,黛玉红了脸,不言语,连李纨都说:“真真我们二婶子的诙谐是好的。
”对于这段描写,读过作者全稿、已知人物将来结局的脂砚斋是怎样批的呢?他说:“二玉事在贾府上下诸人,即看书人、批书人皆信定一段[对?]好夫妻,书中常常每每道及,岂其不然!叹叹!”(甲戌本)庚辰本作“二玉之配偶,在贾府上下诸人,即观者、批者、作者皆为[谓]无疑,故常常有此等点题语。
我也要笑。
”作者自己对宝黛之成为配偶是否怀疑,看书人、批书人如何预料,我们都不必去管它,问题是这里说:“贾府上下诸人”“皆信定”宝玉、黛玉将来“是一段好夫妻”。
试问:续书中施“调包计”的贾母、凤姐(还有以为作主的应是贾政、王夫人),他们在不在“贾府上下诸人”内?倘原稿也象续书那样写法,脂砚斋会不会说那样的话?可见,“岂其不然”——说二玉不能成夫妻,正是出于“贾府上下诸人”始料未及的原因。
在上一首写宝钗的曲子中同时写了宝玉不忘死去的黛玉,在这一首写黛玉的曲子中只写了宝玉“空劳牵挂”,竟无一字涉及宝钗,这没有别的缘故,就是因为宝钗的终身寂寞与黛玉有关,黛玉的枉自悲愁与宝钗无关。
以续书所写《苦绛珠魂归离恨天》与此曲的后半对照,竟无一语能合。
续作者为了在安排他自以为相当巧妙的情节时不至于遇到任何困难,就先使宝、黛这两个性情“乖僻”、不好对付的逆判者,变成可以任人摆布的木偶人:一个无意中听说一句“宝二爷娶宝姑娘的事情”,就在“急怒”之下迷了“本性”;一个莫名其妙地失了玉便成了“疯颠”。
于是,他们最后一次见面时,“两个人也不问好,也不说话,也不推让,只是对着脸傻笑起来”(第九十回),然后各自走开。
这样,就以“一个傻笑,一个也傻笑”代替了“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
写黛玉死时,有“吐血”,有“晕倒”,有“喘气”,有“发狠”,有“回光返照”,有“浑身发冷”,有“两眼一翻”……就是没有流泪。
倒是宝玉后来流了不少眼泪。
这样,就使曲子的末句也非改写不可了。
但是,说也奇怪,黛玉刚死,宝玉便“病势一天好似一天”(这时再不必担心他会执拗、反抗、向黛玉表白、使续作者为难了,倒是一直让他傻下去文章不好做),于是就让他到灵柩前去痛哭一场。
到容许他清醒的时候,他什么都想起来了:“宝玉一到,想起未病之先(原文如此),来到这里,今日屋在人亡,不禁嚎啕大哭。
想起从前何等亲密,今日死别,怎不更加伤感!……哭得死去活来”(第九十八回)。
这就是所谓“病神瑛泪洒相思地”。
然而,这样就使人更加糊涂了:难道曲子末几句是说宝玉的?难道黛玉所欠的“泪债”早偿过了头,现在反而要宝玉找还给她?她归离恨天如何向警幻交帐呢?难道能把宝玉的眼泪也算在内?倘若说宝玉的“牵挂”是指他婚后终不忘黛玉,那末另一个又如何还能“嗟呀”呢?倘若说曲子的末句是指黛玉平日总爱哭,那末她来到贾家已经多年,怎么说她的眼泪流不到一年就要流光呢?何况,我们也未见黛玉接连不断地天天流泪呀!八十回以前,她眼泪流得最多的也还是因为宝玉被贾政打得半死、吃了大苦头的那一次。
那一次黛玉为宝玉整天“抛珠滚玉”地流泪,正是为后来流更多的眼泪伏下的重要一笔。
曹雪芹写黛玉“还泪”的原意,在第三回脂批中说得最清楚。
宝、黛初见时,一个因对方没有通灵玉而狠命摔玉,骂这玉“连人之高低不择”,一个则因之而流泪,说“倘或摔坏了那玉,岂不是因我之过”。
这里脂批说:“这是第一次算还,不知下剩还该多少!”“应如些非伤感,还甘露水也。
”指出了黛玉这种“体帖”、“知己”的心思和痛惜其自毁而引咎自责的落泪,就是“还债”。
戚序本保存的一条脂评更点出它对整个悲剧的象征意义:“补不完的是离恨天,所余之石,岂非离恨石乎?而绛珠之泪,偏不因离情而落,为惜其石而落。
可见惜其石,必惜其人。
其人不自惜,而知己能不千方百计为之惜乎!所以绛珠之泪,至死不干,万苦不怨,所谓‘求仁而得仁,又何怨’,悲乎!”所谓“离恨”,实即愁恨、怨恨、憾恨。
石头有被弃置的憾恨,黛玉也有被收养的身世之感,但她的泪偏“不自惜”而落,作为宝玉的“知己”,这种“千方百计为之惜”,就是“绛珠之泪,至死不干,万苦不怨”的原因,也即所谓“春恨秋悲皆自惹”。
这说得还不清楚吗?批书者若未读过八十回以后的原稿,是无从这样说的。
眼泪“至死不干”,正合曲中之所言;自身“万苦不怨”,才称得上真正的“报德”。
袭人劝黛玉说:“姑娘快休如此,将来只怕比这个更奇怪的笑话儿还有呢。
若为他这种行止,你多心伤感,只怕你伤感不了呢。
”清蒙古王府本《石头记》脂批说:“后百十回(原稿回数)黛玉之泪,总不能出此二语。
”这就更无疑地证明黛玉最后是为宝玉“不自惜”的“这种行止”所闯的祸而流尽眼泪的。
也正是因为如此,宝玉才终身不能忘怀他唯一的“知己”。
说到这里,我们不禁想起了借阅过曹雪芹抄本《红楼梦》的明义来,他为小说题过二十首绝句,末首说:“馔玉炊金未几春,王孙瘦损骨嶙峋。
青蛾红粉归何处?惭愧当年石季伦。
”就算明义看到的也只是八十回的本子,但他也完全有可能从作者或其亲友中打听到后半部情节的梗概,我们只要稍加思索就不难明白,诗中用获罪被拘因而不能保全“青蛾红粉”的石崇的典故,指的是什么了。
此类证据还很多。
总之,《红楼梦》的情节发展根本没有落入“梁祝”故事的窠臼,更不是要表现什么“三角”关系。
它始终是把悲剧的产生与封建大家族败落的原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在原稿中,描写这种风雨骤至的大变故的发生必然是惊心动魄的一幕,而作者倾注了最大热情的宝、黛这两个人物的精神面貌,定会在这场可怕的狂风暴雨的雷电闪光中被照亮,其感人至深的艺术力量决不亚于作者描写睛雯的“抱屈夭风流”和宝玉的“杜撰芙蓉诔”,因为写晴雯之死的字只不过是为了写黛玉之死的更重要的文字罢了。
这一点,脂批说,“试观《证前缘》(原稿写黛玉之死)回、黛玉逝后诸文,便知。
”(靖藏本第七十九回批)然而可惜,我们已不能看到这样的精彩的文字了!这部伟大的小说成了残稿,这实在是我国文学史上无可弥补的损失。
四、恨无常朝代:清朝|作者:曹雪芹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眼睁睁把万事全抛,荡悠悠芳魂销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