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选修三知识点
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全部归纳

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全部归纳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全部归纳(物质的结构与性质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一、认识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状态,了解电子云、电子层(能层)、原子轨道(能级)的含义.1.电子云:用小黑点的疏密来描述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出现的机会大小所得的图形叫电子云图.离核越近,电子出现的机会大,电子云密度越大;离核越远,电子出现的机会小,电子云密度越小.电子层(能层):根据电子的能量差异和主要运动区域的不同,核外电子分别处于不同的电子层.原子由里向外对应的电子层符号分别为K、L、M、N、O、P、Q.原子轨道(能级即亚层):处于同一电子层的原子核外电子,也可以在不同类型的原子轨道上运动,分别用s、p、d、f 表示不同形状的轨道,s轨道呈球形、p轨道呈纺锤形,d轨道和f轨道较复杂.各轨道的伸展方向个数依次为1、3、5、7.2.(构造原理)了解多电子原子中核外电子分层排布遵循的原理,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1~36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1).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特征可以用电子层、原子轨道(亚层)和自旋方向来进行描述.在含有多个核外电子的原子中,不存在运动状态完全相同的两个电子.(2).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理.①.能量最低原理:电子先占据能量低的轨道,再依次进入能量高的轨道.②.泡利不相容原理:每个轨道最多包容两个自旋状况分歧的电子.③.XXX规则:在能量相同的轨道上排布时,电子尽可能分占不同的轨道,且自旋状态相同.洪特规则的特例:在等价轨道的全充满(p6、d10、f14)、半充满(p3、d5、f7)、全空时(p0、d0、f0)的状态,具有较低的能量和较大的稳定性.如24Cr [Ar]3d54s1、29Cu [Ar]3d104s1.(3).掌握能级交错图和1-36号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式.①根据构造原理,基态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遵守图⑴箭头所示的顺序。
②根据构造原理,能够将各能级按能量的差别分成能级组如图⑵所示,由下而上表示七个能级组,其能量依次升高;在统一能级组内,从左到右能量依次升高。
高中化学《选修三》知识要点

高中化学《选修三》知识要点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第一节原子结构1.原子的诞生①宇宙诞生于一次大爆炸,爆炸产生了大量的氢、少量的氦以及极少量的锂。
②氢是宇宙中最丰富的元素,约占宇宙原子总数的88.6%,氦约占氢的1/8,它们合起来约点宇宙元素的99.7%以上,其它90多种元素不到1%。
2.能层与能级①能层与能级划分依据:能层划分是按电子离核的远近和能量的高低。
离核越近的电子能量越低;K<L<M<N<O<P……能级划分的依据是同一能层中电子的能量也不相同,电子云的形状和伸展方向不同。
能层能级的数目与能层系数相同。
②能级的表示:1s-2s-2p-3s-3p-3d-4s-4p-4d-4f-……③能级能量大小关系:ns<np<nd<nf3.构造原理:(1)根据构造原理,按箭头顺序电子进入能级,能量最低,最稳定。
(2)按照构造原理,将电子进入能级的顺序可以分为能级组,能级组能量大小关系为:ns<(n-2)f<(n-1)d<np4.原子核外电子排布遵循的规律①能量最低原理:按照构造原理进行电子排布,原子的能量最低,最稳定。
②泡利原理:在一个原子轨道里,最多容纳2个电子,且自旋方向相反。
③洪特规则:电子在进入多轨道能级时,总是先分占不同轨道,自旋方向相同(先占位,后配对);当能级上电子数为全满、全空或半满时,能量最低,最稳定。
5.基态与激发态与光谱原子处于能量最低状态时,称为基态。
由基态变为激发态,吸收能量,产生吸收光谱(暗线光谱);反之,原子由激发态变为基态时,释放能量(主要以光的形式),产生发射光谱(明线光谱)。
第二节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1.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①电子排布与原子结构示意图以铁为例:Fe:1s2 2s22p6 3s23p63d6 4s2②电子排布与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26 2 8 214K层L层M层N层K层L层M层N层例 锗(Ge ):1s 2 2s 22p 6 3s 23p 63d 10 4s 24p 2 第四周期,第ⅣA 族铁(Fe ):1s 2 2s 22p 6 3s 23p 63d 6 4s 2第四周期,第Ⅷ族锰(Mn ):1s 2 2s 22p 6 3s 23p 63d 5 4s 2第四周期,第ⅦA 族③电子排布与元素的性质 例 硫(S ):1s 2 2s 22p 6 3s 23p 4 主要化合价:+4,+6,-2。
(完整word)化学选修三知识点,推荐文档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一.原子结构1.能级与能层2.原子轨道3.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⑴构造原理:随着核电荷数递增,大多数元素的电中性基态原子的电子按右图顺序填入核外电子运动轨道(能级),叫做构造原理。
能级交错:由构造原理可知,电子先进入4s轨道,后进入3d轨道,这种现象叫能级交错。
说明:构造原理并不是说4s能级比3d能级能量低(实际上4s能级比3d能级能量高),而是指这样顺序填充电子可以使整个原子的能量最低。
也就是说,整个原子的能量不能机械地看做是各电子所处轨道的能量之和。
(2)能量最低原理现代物质结构理论证实,原子的电子排布遵循构造原理能使整个原子的能量处于最低状态,简称能量最低原理。
构造原理和能量最低原理是从整体角度考虑原子的能量高低,而不局限于某个能级。
(3)泡利(不相容)原理:基态多电子原子中,不可能同时存在4个量子数完全相同的电子。
换言之,一个轨道里最多只能容纳两个电子,且电旋方向相反(用“↑↓”表示),这个原理称为泡利(Pauli )原理。
(4)洪特规则:当电子排布在同一能级的不同轨道(能量相同)时,总是优先单独占据一个轨道,而且自旋方向相同,这个规则叫洪特(Hund )规则。
比如,p3的轨道式为或,而不是。
洪特规则特例:当p 、d 、f 轨道填充的电子数为全空、半充满或全充满时,原子处于较稳定的状态。
即p0、d0、f0、p3、d5、f7、p6、d10、f14时,是较稳定状态。
前36号元素中,全空状态的有4Be 2s22p0、12Mg 3s23p0、20Ca 4s23d0;半充满状态的有:7N 2s22p3、15P 3s23p3、24Cr 3d54s1、25Mn 3d54s2、33As 4s24p3;全充满状态的有10Ne 2s22p6、18Ar 3s23p6、29Cu 3d104s1、30Zn 3d104s2、36Kr 4s24p6。
4. 基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表示方法 (1)电子排布式①用数字在能级符号的右上角表明该能级上排布的电子数,这就是电子排布式,例如K :1s22s22p63s23p64s1。
选修三化学知识点

选修三化学知识点选修三化学知识点笔记1.碱性物质:①碱性:NaOH、NH3·H2O、NaHCO3、Na2CO3、NaAlO2、Na2SiO3等②碱性+氧化性:Na2O2、NaClO、NaNO2、Fe(OH)3等③碱性+还原性:Na2SO3、Na2S、Fe(OH)2等2.酸性物质:①酸性:HCl(稀)、H2SO4(稀)、H2CO3、NaHSO4、AlCl3、NH4Cl等②酸性+氧化性:HNO3、H2SO4(浓)、HClO、FeCl3、CuSO4等③酸性+还原性:H2S、H2SO3、HI、FeSO4等3.中性物质:①中性:Na2SO4、CaCl2、Ba(NO3)2等②中性+还原性:NaI、KBr等如果反应物都是碱性物质,它们若不发生复分解反应,仅是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我们只需要依据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就可以完成方程式的书写。
例如:Na2O2+Na2S+2H2O=4NaOH+S↓同理,如果反应物都是酸性物质,若不发生复分解反应,仅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只需要依据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就可以完成方程式的书写。
例如:2FeCl3+2HI=2FeCl2+2HCl+I2当然,如果是酸、碱性物质与中性物质反应时,可能有以下两种情况:(1)发生生成沉淀的复分解反应;例如:CaCl2+Na2CO3=2NaCl+BaCO3↓H2SO4+Ba(NO3)2=BaSO4↓+2HNO3(2)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例如:2NaI+Na2O2+2H2O=4NaOH+I22NaI+2FeCl3=2FeCl2+2NaCl+I2在高中涉及的反应中,难度较大的是以下两类反应:①既有酸性又有氧化性的物质与既有碱性又有还原性的物质之间的反应;②既有酸性又有还原性的物质与既有碱性又有氧化性的物质之间的反应。
这两类反应我们既要考虑复分解反应又要考虑氧化还原反应。
书写时应该考虑氧化还原反应优先原则,再考虑复分解反应。
例如:⑴2FeCl3+Na2S=2FeCl2+2NaCl+S↓⑵H2S+NaClO=NaCl+S↓+H2O⑶10HNO3+3Fe(OH)2=3Fe(NO3)3+NO↑+8H2O⑷6HI+2Fe(OH)3=2FeI2+I2+6H2O高三选修三化学知识点总结1.仪器的洗涤玻璃仪器洗净的标准是:内壁上附着的水膜均匀,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高考化学选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考化学选修三知识点总结高考化学选修三是高考化学科目的一部分,主要包括了有机化学、化学工业和活性元素等内容。
这部分的知识点相对较多,需要学生熟练掌握基本概念和反应机理。
以下是对高考化学选修三知识点的详细介绍。
1. 有机化学有机化学是研究碳及其化合物的科学,是高考化学选修三中最重要的知识点之一。
它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有机物的命名: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是有机化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通过命名可以了解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
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方法有很多,常见的有IUPAC命名法和通用命名法。
(2) 有机反应:有机反应是有机化学的核心内容,主要研究有机物之间的化学反应。
有机反应可以分为加成反应、消除反应和取代反应等不同类型。
(3) 有机物的结构与性质:有机物的结构决定了它们的性质,比如溶解性、稳定性和酸碱性等。
了解有机物的结构与性质对于理解有机反应过程和预测产物具有重要意义。
2. 化学工业化学工业是指利用化学原理和方法进行生产的一门学科,它与高考化学选修三中的有机化学有很多的联系。
下面是化学工业的一些知识点:(1) 合成氨工业:合成氨是化学工业中非常重要的基础化学品,广泛应用于制造肥料、塑料、染料等。
合成氨的工业生产主要是通过哈伯-博世过程实现的。
(2) 烯烃工业:烯烃是一类含有双键的有机化合物,具有广泛的用途。
烯烃工业主要是通过石油裂解或煤炭加氢等方法进行生产,用于制造聚乙烯、合成橡胶等产品。
(3) 聚合物材料:聚合物是由大量相同或不同的单体分子经共价键连接而成的大分子化合物,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化学工业中广泛使用的聚合物材料包括聚乙烯、聚丙烯和聚氯乙烯等。
3. 活性元素活性元素是指具有较高反应性的元素,主要包括氧、氢、氮、氯等。
活性元素在高考化学选修三中也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1) 氧的化合物与性质:氧是化学中非常重要的元素,它与其他元素形成的化合物有很多,如氧化物、过氧化物和氢氧化物等。
了解氧化物的性质对于理解燃烧、酸碱反应等有重要意义。
化学选修三知识点总结3

化学选修三知识点总结3化学选修三是高中化学课程中的一部分,主要涉及溶液与溶解度、酸碱中和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电化学等内容。
这些知识点是化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理解化学世界中的许多现象和反应机理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对化学选修三中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和介绍。
一、溶液与溶解度1. 溶液的概念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混合均匀后形成的一种统一的物质。
溶质是指能够溶解在溶剂中的物质,溶剂是指能够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
溶解的过程取决于溶质和溶剂的相互作用力,通常溶解过程可以用热力学的角度进行解释。
2. 溶解度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单位量的溶剂中最多能溶解的溶质的量。
通常情况下,溶解度与温度有一定的关系,随着温度的升高,溶解度会增大,反之则减小。
3. 影响溶解度的因素影响溶解度的因素有温度、溶质和溶剂的特性等。
对于不同的溶质和溶剂,其溶解度可能有显著的差异。
溶解度的变化对于实际生产和化学反应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酸碱中和反应1. 酸碱的定义根据不同的定义,酸和碱可以分为不同的种类,如布朗斯特里定义的酸碱、劳里尔定义的酸碱。
在布朗斯特里定义的酸碱中,酸是能够给出质子的物质,碱是能够接受质子的物质。
在劳里尔定义的酸碱中,酸是指能够给出氢离子的物质,碱是指能够接受氢离子的物质。
2. pH值pH值是一种表示溶液酸碱性强弱的指标,通常情况下,pH值小于7的溶液为酸性,pH值大于7的溶液为碱性,pH值等于7的溶液为中性。
pH值的计算需要用到负性对数的概念,它可以用来分析溶液中的酸碱性质。
3. 酸碱中和反应酸碱中和反应是指酸和碱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反应,生成盐和水的过程。
在这种反应中,酸和碱失去了其原有的性质,生成新的物质。
酸碱中和反应在生活和工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在水处理中、制备盐等方面。
三、氧化还原反应1. 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氧化还原反应是指氧化剂和还原剂相互作用,进行电子的转移而产生新物质的化学反应。
氧化是指物质失去电子,还原是指物质得到电子,氧化还原反应总是同时进行的。
选修三化学知识点总结大全

选修三化学知识点总结大全本文主要包括选修三化学的知识点,主要内容包括化学平衡、电化学、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四个部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进行介绍。
一、化学平衡1. 化学平衡的概念化学平衡是指当化学反应达到一定条件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或物质的化学性质不再发生明显变化,达到一种动态平衡状态。
2. 平衡常数平衡常数K是一个表示在特定温度下反应达到平衡时,生成物和反应物浓度的比例的量,它是反应物浓度和生成物浓度的乘积的比值。
3. 影响平衡位置的因素影响平衡位置的因素主要包括温度、浓度或压力、表面积等。
4. 平衡常数与温度的关系平衡常数与温度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热力学公式推导得出。
5. 反应物的浓度对平衡位置的影响反应物浓度对平衡位置的影响主要取决于反应物的化学式以及反应物的浓度。
6. 压力对平衡位置的影响平衡位置还可以通过压力来控制,通过改变压力可以改变平衡位置。
7. 平衡常数的改变平衡常数可以通过改变温度、浓度或压力等来改变。
二、电化学1. 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电解质是指在水溶液中能够导电的化合物,非电解质则是指在水溶液中不能导电的化合物。
2. 电解电解是指在外加电场作用下,使电解质中的离子发生移动而产生化学变化的过程。
3. 电化学电池电化学电池是利用化学能、光能等能量转换为电能的设备,常见的电化学电池有原电池、干电池、蓄电池等。
4. 水解水解是指化合物与水发生反应,将化合物分解为离子的过程。
5. 电导率电导率是指单位长度内,单位截面积的溶液中任意两点之间导通单位电流所需的电压,通常用于表示电解质的导电性。
6. 电解质导电性的影响因素电解质导电性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浓度、温度、电场强度等。
7. 原电池的构成原电池主要由正极、负极和电解液三部分组成。
8. 电解质的输运过程电解质的输运过程主要包括扩散、迁移、传递等过程。
9. 基本电化学方程式基本电化学方程式主要包括氢氧离子在水中的电离、金属在电解质中的溶出和析出等。
高中化学选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选修三知识点总结化学是一门探索物质性质与变化规律的科学,也是高中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门科目。
高中化学选修三作为进阶学习的分支,涵盖了许多重要的知识点。
本文将对高中化学选修三的知识点进行总结,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复习和理解。
一、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是高中化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许多其他化学反应的基础。
它描述了原子、离子或分子的电子转移过程。
化学方程式中产生电子的被称为还原剂,接受电子的被称为氧化剂。
氧化还原反应可以分为有机氧化还原反应和无机氧化还原反应。
其中,无机氧化还原反应比较常见,具有如下特点:1. 氧化态变化:在反应中,某些物质的氧化态发生变化。
氧化态是描述原子或离子中电荷情况的表示法,通过氧化态的变化可以追踪电子转移。
2. 氧化剂与还原剂:氧化剂能够接受电子,因此它的氧化态会减小。
还原剂能够提供电子,因此它的氧化态会增加。
3. 电子转移和离子交换: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的转移导致离子的交换,使得反应物形成新的物质。
二、化学平衡化学平衡是指在封闭系统中,反应物转化为生成物的速率相等时达到的状态。
化学平衡反应通常伴随着正向反应和反向反应的同时进行,而且浓度不再发生变化。
化学平衡的特点包括:1. 定态和动态:尽管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不再发生变化,但是反应仍然持续进行。
这是因为正向反应和反向反应仍在进行,只是速率相等而已。
2. 平衡常数:反应的平衡可以通过化学平衡常数(Kc)来描述。
Kc 是反应物浓度与生成物浓度的比值的乘积,它的数值表征了反应的平衡位置。
3. 影响平衡的因素:温度、浓度和压力的变化都可能对化学平衡产生影响。
例如,增加反应物的浓度会促进反向反应,从而使平衡位置向反应物一侧移动。
三、化学反应动力学化学反应动力学研究的是反应速率与反应条件之间的关系。
它关注的问题包括:反应速率、反应机理以及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等。
化学反应动力学的要点如下:1. 反应速率:反应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消失或生成物出现的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一.原子结构1.能级与能层2.原子轨道3.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⑴构造原理:随着核电荷数递增,大多数元素的电中性基态原子的电子按右图顺序填入核外电子运动轨道(能级),叫做构造原理。
能级交错:由构造原理可知,电子先进入4s轨道,后进入3d轨道,这种现象叫能级交错。
说明:构造原理并不是说4s能级比3d能级能量低(实际上4s能级比3d能级能量高),而是指这样顺序填充电子可以使整个原子的能量最低。
也就是说,整个原子的能量不能机械地看做是各电子所处轨道的能量之和。
(2)能量最低原理现代物质结构理论证实,原子的电子排布遵循构造原理能使整个原子的能量处于最低状态,简称能量最低原理。
构造原理和能量最低原理是从整体角度考虑原子的能量高低,而不局限于某个能级。
(3)泡利(不相容)原理:基态多电子原子中,不可能同时存在4个量子数完全相同的电子。
换言之,一个轨道里最多只能容纳两个电子,且电旋方向相反(用“↑↓”表示),这个原理称为泡利(Pauli )原理。
(4)洪特规则:当电子排布在同一能级的不同轨道(能量相同)时,总是优先单独占据一个轨道,而且自旋方向相同,这个规则叫洪特(Hund )规则。
比如,p3的轨道式为或,而不是。
洪特规则特例:当p 、d 、f 轨道填充的电子数为全空、半充满或全充满时,原子处于较稳定的状态。
即p0、d0、f0、p3、d5、f7、p6、d10、f14时,是较稳定状态。
前36号元素中,全空状态的有4Be 2s22p0、12Mg 3s23p0、20Ca 4s23d0;半充满状态的有:7N 2s22p3、15P 3s23p3、24Cr 3d54s1、25Mn 3d54s2、33As 4s24p3;全充满状态的有10Ne 2s22p6、18Ar 3s23p6、29Cu 3d104s1、30Zn 3d104s2、36Kr 4s24p6。
4. 基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表示方法 (1)电子排布式①用数字在能级符号的右上角表明该能级上排布的电子数,这就是电子排布式,例如K :1s22s22p63s23p64s1。
②为了避免电子排布式书写过于繁琐,把内层电子达到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结构的部分以相应稀有气体的元素符号外加方括号表示,例如K :[Ar]4s1。
(2)电子排布图(轨道表示式)每个方框或圆圈代表一个原子轨道,每个箭头代表一个电子。
如基态硫原子的轨道表示式为二.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 1.原子的电子构型与周期的关系(1)每周期第一种元素的最外层电子的排布式为ns1。
每周期结尾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排布式除He 为1s2外,其余为ns2np6。
He 核外只有2个电子,只有1个s 轨道,还未出现p 轨道,所以第一周期结尾元素的电子排布跟其他周期不同。
(2)一个能级组最多所容纳的电子数等于一个周期所包含的元素种类。
但一个能级组不一定全部是能量相同的能级,而是能量相近的能级。
2.元素周期表的分区 (1)根据核外电子排布①分区②各区元素化学性质及原子最外层电子排布特点↑↓ ↑↓ ↓ ↓ ↑↑ ↑③若已知元素的外围电子排布,可直接判断该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如:某元素的外围电子排布为4s24p4,由此可知,该元素位于p区,为第四周期ⅥA族元素。
即最大能层为其周期数,最外层电子数为其族序数,但应注意过渡元素(副族与第Ⅷ族)的最大能层为其周期数,外围电子数应为其纵列数而不是其族序数(镧系、锕系除外)。
三.元素周期律1.电离能、电负性(1)电离能是指气态原子或离子失去1个电子时所需要的最低能量,第一电离能是指电中性基态原子失去1个电子转化为气态基态正离子所需要的最低能量。
第一电离能数值越小,原子越容易失去1个电子。
在同一周期的元素中,碱金属(或第ⅠA族)第一电离能最小,稀有气体(或0族)第一电离能最大,从左到右总体呈现增大趋势。
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第一电离能逐渐减小。
同一原子的第二电离能比第一电离能要大(2)元素的电负性用来描述不同元素的原子对键合电子吸引力的大小。
以氟的电负性为4.0,锂的电负性为1.0作为相对标准,得出了各元素的电负性。
电负性的大小也可以作为判断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尺度,金属的电负性一般小于1.8,非金属的电负性一般大于1.8,而位于非金属三角区边界的“类金属”的电负性在1.8左右。
它们既有金属性,又有非金属性。
(3)电负性的应用①判断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及其强弱②金属的电负性一般小于1.8,非金属的电负性一般大于1.8,而位于非金属三角区边界的“类金属”(如锗、锑等)的电负性则在1.8左右,它们既有金属性,又有非金属性。
③金属元素的电负性越小,金属元素越活泼;非金属元素的电负性越大,非金属元素越活泼。
④同周期自左到右,电负性逐渐增大,同主族自上而下,电负性逐渐减小。
2.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3.对角线规则在元素周期表中,某些主族元素与右下方的主族元素的有些性质是相似的,如第二章分子结构与性质课标要求σ键和π键,能用键长、键能和键角等说明简单分子的某些性质1.了解共价键的主要类型2.了解杂化轨道理论及常见的杂化轨道类型(sp、sp2、sp3),能用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或者杂化轨道理论推测常见的简单分子或离子的空间结构。
3.了解简单配合物的成键情况。
4.了解化学键合分子间作用力的区别。
5.了解氢键的存在对物质性质的影响,能列举含氢键的物质。
要点精讲一.共价键1.共价键的本质及特征共价键的本质是在原子之间形成共用电子对,其特征是具有饱和性和方向性。
2.共价键的类型①按成键原子间共用电子对的数目分为单键、双键、三键。
②按共用电子对是否偏移分为极性键、非极性键。
③按原子轨道的重叠方式分为σ键和π键,前者的电子云具有轴对称性,后者的电子云具有镜像对称性。
3.键参数①键能:气态基态原子形成1 mol化学键释放的最低能量,键能越大,化学键越稳定。
②键长:形成共价键的两个原子之间的核间距,键长越短,共价键越稳定。
③键角:在原子数超过2的分子中,两个共价键之间的夹角。
④键参数对分子性质的影响键长越短,键能越大,分子越稳定.4.等电子原理[来源:学§科§网]原子总数相同、价电子总数相同的分子具有相似的化学键特征,它们的许多性质相近。
二.分子的立体构型1.分子构型与杂化轨道理论杂化轨道的要点当原子成键时,原子的价电子轨道相互混杂,形成与原轨道数相等且能量相同的杂化轨道。
杂化轨道数不同,轨道间的夹角不同,形成分子的空间形状不同。
2分子构型与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说明的是价层电子对的空间构型,而分子的空间构型指的是成键电子对空间构型,不包括孤对电子。
(1)当中心原子无孤对电子时,两者的构型一致;(2)当中心原子有孤对电子时,两者的构型不一致。
3.配位化合物(1)配位键与极性键、非极性键的比较(2)配位化合物①定义:金属离子(或原子)与某些分子或离子(称为配体)以配位键结合形成的化合物。
②组成:如[Ag(NH3)2]OH,中心离子为Ag+,配体为NH3,配位数为2。
三.分子的性质1.分子间作用力的比较2.分子的极性(1)极性分子:正电中心和负电中心不重合的分子。
(2)非极性分子:正电中心和负电中心重合的分子。
3.溶解性(1)“相似相溶”规律:非极性溶质一般能溶于非极性溶剂,极性溶质一般能溶于极性溶剂.若存在氢键,则溶剂和溶质之间的氢键作用力越大,溶解性越好。
(2)“相似相溶”还适用于分子结构的相似性,如乙醇和水互溶,而戊醇在水中的溶解度明显减小.4.手性具有完全相同的组成和原子排列的一对分子,如左手和右手一样互为镜像,在三维空间里不能重叠的现象。
5.无机含氧酸分子的酸性无机含氧酸可写成(HO)mROn,如果成酸元素R相同,则n值越大,R的正电性越高,使R—O—H中O 的电子向R偏移,在水分子的作用下越易电离出H+,酸性越强,如HClO<HClO2<HClO3<HClO4第三章晶体结构与性质一.晶体常识1.晶体与非晶体比较2.获得晶体的三条途径①熔融态物质凝固。
②气态物质冷却不经液态直接凝固(凝华)。
③溶质从溶液中析出。
3.晶胞晶胞是描述晶体结构的基本单元。
晶胞在晶体中的排列呈“无隙并置”。
4.晶胞中微粒数的计算方法——均摊法如某个粒子为n个晶胞所共有,则该粒子有1/n属于这个晶胞。
中学中常见的晶胞为立方晶胞立方晶胞中微粒数的计算方法如下:注意:在使用“均摊法”计算晶胞中粒子个数时要注意晶胞的形状二.四种晶体的比较2.晶体熔、沸点高低的比较方法(1)不同类型晶体的熔、沸点高低一般规律:原子晶体>离子晶体>分子晶体。
金属晶体的熔、沸点差别很大,如钨、铂等熔、沸点很高,汞、铯等熔、沸点很低。
(2)原子晶体由共价键形成的原子晶体中,原子半径小的键长短,键能大,晶体的熔、沸点高.如熔点:金刚石>碳化硅>硅(3)离子晶体一般地说,阴阳离子的电荷数越多,离子半径越小,则离子间的作用力就越强,相应的晶格能大,其晶体的熔、沸点就越高。
(4)分子晶体①分子间作用力越大,物质的熔、沸点越高;具有氢键的分子晶体熔、沸点反常的高。
②组成和结构相似的分子晶体,相对分子质量越大,熔、沸点越高。
③组成和结构不相似的物质(相对分子质量接近),分子的极性越大,其熔、沸点越高。
④同分异构体,支链越多,熔、沸点越低。
(5)金属晶体金属离子半径越小,离子电荷数越多,其金属键越强,金属熔、沸点就越高。
三.几种典型的晶体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