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2化学预处理方法

合集下载

分析样品的预处理

分析样品的预处理

分析样品的预处理
样品预处理是化学分析中重要的一环,其关乎实验结果的准确与可靠。

正确的样品预处理是有效分析的基础,错误的预处理会导致实验结果的偏差,甚至可能影响实验数据的可靠性。

因此,在分析样品时,预处理是最
重要的步骤。

样品预处理的具体步骤取决于实验的种类,以及实验要求分析的特定
化学物质。

但是,大多数样品预处理的步骤是相似的,一般有以下几步:
1、样品准备:准备合适的样品,通常需要根据实验的要求进行精确
的量取,并确保样品的稳定性和无杂质。

2、样品前处理:此步骤包括对样品进行混匀,筛选,浓度调节,形
成溶液,可以有效地抑制有害物质的交叉污染和抑制有益物质的损失。

3、样品处理:清洗样品杂质,去除有害的物质,使样品适合进行分析。

4、样品预处理:此步骤根据实验的类型,选择合适的仪器进行样品
预处理,如添加试剂,进行滴定,热处理,沉淀分离等。

5、样品分析:此步骤为实际的分析,将样品进行测定,以获取实验
结果,根据实验需要,可以使用不同的分析仪器。

6、样品结果分析:将获得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根据实验结果验证
实验的准确性。

生化预处理工艺

生化预处理工艺

生化预处理工艺生化预处理工艺是指在生物学和生物化学领域中,对生物样本(如细胞、组织、血液等)进行处理的一系列步骤。

这些步骤旨在提取、处理和保护生物样本中的分子、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以便后续的分析、检测、测序或其他实验操作。

以下是一般的生化预处理工艺步骤:1.采集样本:生物样本的采集是整个生化预处理工艺的第一步。

样本的采集应当在符合规范的条件下进行,以确保后续分析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样本分离:样本中可能包含多种生物大分子,如细胞、细胞器、蛋白质、核酸等。

生化预处理的第二步是通过离心、过滤或其他分离技术将这些组分分离出来。

3.细胞破碎或组织破碎:对于细胞或组织样本,通常需要进行破碎以释放其中的细胞器、蛋白质和核酸。

这可以通过机械方法(如超声波破碎、刀具破碎)、化学方法(如酶解)或其他物理化学方法来实现。

4.提取蛋白质:对于蛋白质的分析,需要采用合适的提取方法。

这可能包括蛋白质沉淀、蛋白质抽提液(如RIPA缓冲液)等步骤,以得到可用于后续分析的蛋白质样品。

5.提取核酸:对于核酸(DNA、RNA)的研究,需要进行核酸的提取。

常用的方法包括酚氯仿提取、离心柱法、磁珠法等。

6.样本保存:在进行生化预处理后,样本需要以适当的方式保存,以防止生物大分子的降解。

通常使用冷冻、冷藏或添加保存液等方式。

7.测量和分析:处理后的生物样本可以用于各种分析,包括蛋白质电泳、质谱分析、核酸测序、PCR等。

8.数据解释和结果呈现:最后,通过对测量和分析得到的数据进行解释,并呈现最终的结果。

总体而言,生化预处理工艺是生物学和生物化学实验的基础,其质量和准确性对于后续的实验结果至关重要。

在进行生化预处理时,需要根据实验的具体目的和样本的性质选择合适的方法和步骤。

化学检测样品前处理技术

化学检测样品前处理技术

化学检测样品前处理技术化学检测是一种常见的实验室技术,用于分析和检测样品中的化合物和成分。

在进行化学检测前,样品往往需要经过一系列的预处理工作,以确保样品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本文将介绍化学检测样品前处理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常见方法。

一、样品前处理的基本原理样品前处理是指在进行化学检测前对样品进行处理,以去除干扰物质或提取目标成分,从而提高分析的准确性和灵敏度。

样品前处理的基本原理是通过物理或化学的方法对样品进行处理,使得待分析的成分得到富集或纯化,减少干扰因素,从而提高分析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二、常见的样品前处理技术1. 样品的提取与分离样品的提取与分离是指将待检测的化合物从样品基质中提取出来,以便进行后续的分析。

常见的提取方法包括溶剂提取、固相萃取和液液萃取等。

溶剂提取是利用合适的溶剂将目标物质从样品中提取出来,通常采用搅拌或超声波提取。

固相萃取则是利用固相材料将目标物质吸附或分离出来,通常采用填料柱或固相萃取柱进行提取。

液液萃取是利用两种不相溶的溶剂将目标物质分离出来,通常采用分液漏斗或离心管进行分离。

这些方法能够有效地提取和分离目标物质,减少干扰物质对检测结果的影响。

2. 样品的净化与富集3. 样品的预处理与反应样品的预处理与反应是指对提取和富集后的样品进行适当的处理和反应,以改变化合物的性质和特性,从而便于后续的分析和检测。

常见的预处理方法包括稀释、离子交换、磷酸盐沉淀和甲醇化等。

稀释是将样品的浓度稀释到适当的范围,以符合检测方法的要求。

离子交换是利用离子交换树脂将离子从溶液中吸附或交换出来,通常用于去除干扰离子或富集目标离子。

磷酸盐沉淀是利用磷酸盐将金属离子沉淀成固体,以便后续的分析。

甲醇化是利用甲醇化试剂将目标化合物转化为易于分析的衍生物,通常用于氨基酸、多酚和羰基化合物的检测。

这些方法能够有效地改变化合物的性质和特性,便于后续的分析和检测。

样品的分解与消解是指将样品中的有机和无机成分分解为易于检测的化合物,以便后续的分析和检测。

高中化学-实验流程题攻略(完全归纳)

高中化学-实验流程题攻略(完全归纳)

化工流程题答题攻略一. 化工流程的分段分析及相应设问方式归纳结合题干、流程图和题目,对比原料与产物的类别、状态和核心元素所处价态,明确杂质与核心反应,从而选择试剂和操作方法。

1、样品的预处理(1)注意预处理的方式:① 溶解:通常用酸溶。

如用硫酸、盐酸、浓盐酸等,有时也用碱溶。

水洗:通常除去水溶性杂质。

水浸:与水接触反应或溶解。

浸出:固体加水(酸)溶解得到离子。

浸出率:固体溶解后,离子在溶液中的含量的多少。

酸浸:在酸溶液中反应使可溶性金属离子进入溶液,不溶物通过过滤除去的溶解过程。

② 灼烧、焙烧、煅烧:改变反应物结构,使一些物质转化为易溶的物质,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或者使一些物质发生氧化、分解等反应,实现原料的初步转化,或者为原料进入水溶液作预处理。

(2)常见考查方式:1) 加快溶解(或反应)速率的方法:加热、搅拌、研磨、增大接触面积、增大溶液浓度。

2) 将样品粉碎的目的:增大反应物接触面积,加快反应速率,提高浸出率。

3) 提高浸出率:粉碎和搅拌、适当加热、反复溶浸、增加酸的用量和浓度、延长时间等。

4) 溶解时涉及的离子方程式。

(逐一分析样品中的物质,常是氧化物与酸或碱的反应)5) 浸出液中含有的离子,浸出渣中的主要成分,明确产物元素与杂质的分离。

6) 抑制某些离子水解:用过量浓酸溶解后,再加水稀释2、 中间分离除杂阶段(1) 试剂的类别:注意加入的是氧化剂(如次氯酸钠、双氧水、氯气等)、还原剂(亚硫酸钠等)还是沉淀剂(氯化钡、硫酸钠等),双氧水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要注意审题(2)调节pH :①降低pH :一般是抑制金属离子水解②提高pH :沉淀易水解金属离子,具体数值参考常见不溶性碱Ksp 。

提高pH 所需的物质一般应满足两点:能与H +反应,使溶液pH 值增大;不引入新杂质(常用被提纯物核心元素对应的不溶性单质、氧化物、碱或弱酸盐)。

(3)置换:贵金属离子一般用活泼金属置换回收(常用被提纯物核心金属元素单质置换,不引入新杂质)3、结晶、提取产品一般结晶流程: ①蒸发浓缩 → ②结晶 → ③过滤 → ④重结晶 → ⑤洗涤 → ⑥干燥当溶液中溶质离子积Qc > Ksp ,才能形成结晶或沉淀①蒸发浓缩: 通过加热溶剂挥发增大溶质离子积Qc(加热蒸发过程,可能引发物质的分解、水解、氧化等副反应发生,应注意题给物质的相关性质。

化学分析的样品处理与预处理

化学分析的样品处理与预处理

化学分析的样品处理与预处理化学分析是一种用于确定样品中化学组分和性质的科学方法。

在进行化学分析之前,需要对待测样品进行处理和预处理,以确保获得准确、可靠的分析结果。

本文将介绍化学分析中样品处理与预处理的一些常用方法和技术。

一、样品收集与保存在进行化学分析之前,首先需要收集样品并妥善保存。

样品的收集要遵循科学的方法,并采取适当的容器和保存条件,以防止样品受到外界干扰或污染。

不同类型的样品可能需要不同的收集和保存方式,例如土壤样品可以用塑料袋密封保存,水样品可以用玻璃瓶保存。

二、样品的粉碎与混匀对于一些固体样品,需要将其粉碎成适当的颗粒大小。

粉碎的目的是增大样品的表面积,便于后续分析的进行。

粉碎后的样品还需要进行混匀,以确保样品的代表性。

混匀可以使用化学试剂摇床或机械搅拌器进行。

三、样品的溶解与提取对于某些固体样品或者不溶性物质,需要将其溶解或提取出来。

溶解和提取是将目标物质从样品中转移到溶液或萃取液中的过程。

常用的溶解和提取方法包括浸提、溶剂萃取、超临界流体萃取等。

四、样品的纯化与富集在进行某些特定化学分析之前,有时需要将样品进行纯化和富集,以提高待测物质的浓度或净化样品。

这可以通过柱层析、逆流析出、固相萃取等技术来实现。

纯化和富集的过程对于提高分析的灵敏度和减少干扰是至关重要的。

五、样品的稀释与配制在进行某些分析之前,需要对样品进行适当的稀释或配制。

稀释和配制的目的是使样品的浓度在分析的量程范围内,以便于精确测定。

在稀释和配制过程中,需要使用纯净溶剂和适当的稀释比例。

六、样品的气相和液相分析处理在进行气相和液相分析之前,常常需要对样品进行进一步的处理。

例如,在气相色谱和液相色谱分析中,样品往往需要进行衍生化、前处理或萃取等步骤,以提高分析的准确性和灵敏度。

七、样品的封存与保存分析结束后,可以将剩余的样品进行封存和保存,以备后续需要。

样品的封存和保存要遵循相应的标准和规范,以确保样品的原始性和稳定性。

化学检测样品前处理技术

化学检测样品前处理技术

化学检测样品前处理技术化学检测样品前处理技术是指在进行化学分析或测定前对样品进行预处理的方法和流程。

它是化学分析的基础,能够改善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化学检测样品前处理技术主要包括样品采集、样品预处理和样品溶解三个环节。

1. 样品采集样品采集是样品前处理的第一个环节,是样品分析的基础。

合适的样品采集方法能够保证采集到代表性的样品,并避免外界环境的污染。

常用的样品采集方法包括动态采集、静态采集、吸附采集、过滤采集等。

2. 样品预处理样品预处理是对样品中的有害物质进行去除或转化的过程,旨在提高后续分析方法的灵敏度和准确性。

常用的样品预处理技术包括萃取、蒸发、浓缩、洗涤、稀释等。

萃取是样品预处理中最常用的技术之一。

它通过将待测物质从样品基质中分离出来,以提高分析方法的灵敏度和减少干扰物质的影响。

常用的萃取方法包括固相萃取、液液萃取、气液萃取等。

蒸发和浓缩是将样品中的有机溶剂或水溶液浓缩至一定体积或浓度的方法。

它可以去除溶剂或稀释样品,使得分析方法可以在相对浓缩的样品中进行。

蒸发和浓缩常用的方法包括真空蒸发、氮吹、质量转移器等。

洗涤是用溶剂或水洗去样品中的杂质或干扰物质。

洗涤可以改善样品的纯净度,提高分析方法的准确性。

常用的洗涤方法包括冷洗、热洗、超声波洗涤等。

稀释是将溶液的浓度降低到分析方法所能检测或测量的范围内。

稀释可以使浓度过高的样品适应分析方法的要求,防止溶液因过浓而发生异常现象。

3. 样品溶解样品溶解是将固态或液态样品溶解于适当的溶剂中,以便于后续的分析或测定。

常用的样品溶解方法包括酸溶解、碱溶解、溶剂溶解等。

化学检测样品前处理技术是调整样品特性并消除样品中杂质的重要步骤。

通过合理的样品采集、样品预处理和样品溶解,可以提高化学检测分析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样品的6种预处理方法

样品的6种预处理方法

样品的6种预处理方法样品预处理是化学分析的重要步骤之一,其目的是去除干扰物质,提高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常见的样品预处理方法包括溶解、萃取、分离、浓缩、净化和衍生化等。

本文将对这些方法进行详细介绍。

一、溶解溶解是将样品中的固体或液体物质转化为溶液的过程。

常用的溶剂有水、乙醇、甲醇、丙酮等。

在进行化学分析时,通常需要将固体样品先进行研磨或粉碎,然后加入适量的溶剂进行搅拌或超声处理,使其完全溶解。

二、萃取萃取是利用不同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亲疏性差异,将目标物质从混合物中提取出来的过程。

常用的萃取方法包括液液萃取和固相萃取。

其中,液液萃取是指利用两种不相容的溶剂,在两相界面上形成分离层,使目标物质从混合物中转移到另一相中;固相萃取则是利用具有亲疏性的固相材料,将目标物质从混合物中吸附到固相材料表面上,再用适当的溶剂洗脱。

三、分离分离是将混合物中不同成分进行分离的过程。

常用的分离方法包括蒸馏、萃取、结晶、凝胶电泳等。

其中,蒸馏是利用不同物质在不同温度下汽化和冷凝的差异,将混合物中的成分进行分离;结晶则是利用不同物质在溶液中溶解度的差异,通过溶剂挥发或加热冷却等方法使目标物质结晶出来;凝胶电泳则是利用电场作用,使混合物中带电粒子在凝胶介质中移动并分离。

四、浓缩浓缩是将稀溶液或稀气体中目标成分浓缩到一定程度的过程。

常用的浓缩方法包括蒸发、萃取和吸附等。

其中,蒸发是利用加热使溶液中水份汽化而达到浓缩目的;萃取则是通过多次提取和洗脱过程,将目标物质从大量的混合物中提取出来;吸附则是利用吸附剂对目标物质进行选择性吸附,再用适当的洗脱剂将其洗脱。

五、净化净化是将混合物中的杂质或干扰物质去除,使目标成分纯化的过程。

常用的净化方法包括过滤、蒸馏、萃取和色谱等。

其中,色谱是一种高效的净化方法,可根据不同物质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中的亲疏性差异进行分离和净化。

六、衍生化衍生化是将样品中的某些成分转换为易于检测或分离的衍生物的过程。

化学预处理——表面调整.

化学预处理——表面调整.
化学预处理表面调整激光熔覆基体化学预处理中常用的表面调整的方法及适用范围化学预处理表面调整课程小结化学预处理表面调整的概念化学预处理表面调整指由于激光束高能量的特性及对得到熔覆层的理化性能要求基体材料经除油浸蚀后须对其表面进行钝化粗化等进一步表面状态调整处理
化学预处理——表面调整
课程名称:激光表面改性技术 主讲人:徐临超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适用于熔覆 层与基体结 合力要求较 高或二者互 溶度较低的 基体表面
适用于表面 活性较强的 基体表面, 如镁、铝、 镍等
适用于过渡 区尽可能薄 的基体表面
适用于基体 与熔覆层互 溶度过高或 过低、或二 者理化性能 相差极大的 基体表面
化学预处理——表面调整
课程小结
化学预处理——表面调整的概念 指由于激光束高能量的特性及对得到熔覆层的理化性能要 求,基体材料经除油浸蚀后,须对其表面进行钝化、粗化 等进一步表面状态调整处理。 化学预处理——表面调整的意义:
化学预处理——表面调整
2 化学预处理——表面调整的意义
(1)去除由除油、除锈工序产生的腐蚀不均;
(2)提高基体与激光熔覆层的结合力;
(3)降低激光熔覆层中氧化物的含量; (4)延长基体经除油、浸蚀后的存放期。
化学预处理—的表面调 整的方法及适用范围
常用表面调整 方法及适用范 围 粗化 钝化 整平 过渡层
化学预处理——表面调整
课程目标: 掌握激光熔覆基体化学预处理中表面调 整的概念及意义; 了解激光熔覆基体化学预处理中常用的 表面调整的方法及适用范围
化学预处理——表面调整
1 表面调整概念 指由于激光束高能量的特性及对得到熔覆 层的理化性能要求,基体材料经除油浸蚀后, 须对其表面进行钝化、粗化等进一步表面状态 调整处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art2化学预处理方法
2.1混凝(絮凝)处理
混凝(絮凝)预处理是指在污泥脱水前向污泥中投加适当浓度的混凝剂或絮凝剂对污泥进行调质,从而提高污泥的脱水性能。

其作用机理主要包括:电中和、吸附架桥、压缩双电层、沉淀物卷扫和骨架作用等。

牛美青等通过氯化铁,液态聚合氯化铝(PAC),液态高效聚合氯化铝(HPAC)和阳离子型聚丙烯酰胺(PAM)4种混凝剂,研究无机和有机混凝剂对污泥的调质机理。

研究表明,无机混凝剂和有机混凝剂的投加量和投加顺序对污泥的脱水效果具有显著的影响。

当混凝剂的投加量为10%PAC+0.5%PAM时,污泥的脱水效果最优,污泥比阻由原来172×1010m/kg降低至12.8×1010~2.51×1010m/kg,Zeta 电位由-21.6mV升高至(2.2±0.3)mV,污泥的脱水性能得到显著的升高。

2.2酸/碱处理
酸/碱预处理是指通过向基质中加入酸(HCl、H2SO4、H3PO4和HNO3等)或碱[NaOH、KOH、Ca(OH)2、Mg(OH)2、CaO等改变污泥中不同EPS的分布比例,破坏污泥絮体的细胞结构,从而有利于束缚水的释放,从而提高污泥的脱水性。

酸性预处理可以将污泥絮体中的带负电的官能团(羧基和氨基等)质子化,从而将污泥的Zeta电位由负值增加至接近于0,减少静电排斥,提高污泥的絮凝效果、聚集性和脱水效果。

碱预处理通过膜蛋白的增溶和膜脂的皂化作用,破坏污泥的细胞结构,溶解污泥中的EPS,将污泥絮体中的TB-EPS转化为以有机物形式存在的液体。

表2列出了不同化学预处理方法污泥脱水的效果。

He等通过对待处理的污泥进行硫酸预处理,水解污泥中的胞外聚合物,破坏微生物的细胞结构,改变水分在污泥中的分布比例,使污泥内部的间隙水和细胞内部的间隙水转化成自由水,从污泥中分离出来,提高污泥的脱水性。

Devlin等通过研究盐酸预处理对污泥厌氧消化和脱水性能的影响发现,盐酸预处理可以使污泥中的碳水化合物、多糖、COD等溶解,增加反应体系中可溶性碳水化合物的浓度,使污泥中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的含量分别增加4倍和6倍。

此外,酸性预处理可以降低污泥絮体的总负电荷,形成分形维数较低,颗粒较小的污泥
絮体,从而有利于后续聚合物对污泥的絮凝作用,提高污泥的脱水效果。

Su等采用碱性预处理强化污泥的脱水性能,试验结果表明,当增加Ca(OH)2与NaOH 的比例时,污泥的脱水性能得到提升。

这主要是由于Ca(OH)2可以增强污泥的絮凝能力,提高污泥絮体的强度和密度,减少污泥中的结合水和污泥絮体之间的水分,从而提高污泥的脱水性能。

2.3氧化法
氧化法指通过向污泥中投加一定比例的氧化剂,如臭氧、Fenton试剂和过硫酸盐等,破坏污泥絮体的结构和污泥细胞的细胞壁,降解大分子的有机物,释放污泥中的间隙水和胞内水,从而改善污泥的脱水性能此外,污泥絮体中的胞外聚合物和难降解有机物可以被氧化生成溶解性的有机物,甚至可以直接氧化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达到污泥减量化的目的。

氧化法一般包括臭氧氧化、Fenton试剂氧化、Fe2+活化过硫酸盐氧化和高锰酸盐氧化等。

氧化法所涉及的机理主要包括:污泥絮体的氧化,疏松结合胞外聚合物(LB-EPS)的分解,结合水的释放和转化、细胞结构的破坏、污泥颗粒的絮凝等。

2.3.1臭氧氧化
臭氧氧化是一种应用最广泛的氧化过程。

臭氧可以破坏细胞膜和菌胶团结构,加速胞内物质的释放,并将其氧化生成小分子物质,提高污泥的脱水性能。

臭氧氧化污泥预处理的作用机理如图1所示。

Meng等在臭氧法连续处理污泥的过程中,通过胞外聚合物浓度、官能团、分子量级的变化,研究臭氧与污泥之间的作用机理。

研究发现,在12h的连续处理过程中,前4h臭氧与溶液反应强烈,臭氧大量被消耗,胞外聚合物中的蛋白质含量减少了30%±12%,TOC的浓度由(158±7)mg/L降低至(138±7)mg/L。

这主
要是由于臭氧与蛋白质中的酪氨酸、色氨酸和苯丙氨酸残基发生反应,攻击蛋白链上的特定残基,快速降低蛋白质的浓度和荧光物质的浓度。

经臭氧氧化后,污泥中蛋白质和多糖的平均分子量降低了4个数量级,表明部分胞外聚合物被臭氧氧化降解,从而使大分子量物质转化成为小分子量的物质。

Dytczak等通过对比两组序批式反应器中臭氧的投加量,以污泥体积指数(SVI)和CST为参考,研究部分臭氧化对回流污泥脱水性的影响。

试验结果表明:臭氧预处理可以破坏污泥絮体中TB-EPS的结构,使其转化生成溶解性的S-EPS。

2.3.2Fenton氧化
Fenton氧化预处理是指在酸性条件下,通过催化剂Fe2+和H2O2反应,生成具有强氧化活性的羟基自由基(·OH),降解污泥胞外聚合物和污泥细胞,释放细胞内物质和结合水,从而达到污泥脱水的目的。

Fenton反应的效果主要取决于试剂的浓度、H2O2与Fe2+的比例、反应时间、初始pH和反应温度。

Fenton氧化污泥预处理的作用机理如图2所示。

He等通过胞外聚合物的破坏、污泥细胞的溶解、结合水的释放和污泥絮体中的典型金属浓度的变化,研究类Fenton方法对污泥脱水的影响。

结果表明,污
泥经类Fenton试剂处理后,污泥的含水率从80.0%降低至66.1%,污泥絮体结构发生分解,污泥絮体中的重金属(Zn、Mn、Cu、Cd、Pb和Ni)释放进入上清液中。

污泥中结合水的含量由原来的1.22g/(gDS)降低至0.30g/(gDS),这主要是由于污泥经类Fenton试剂处理后,污泥的接触角变大,Zeta电位由负值逐渐升高,静电斥力变小,污泥细胞的疏水性得到了提高,污泥细胞疏水的表面热力学特性促进了自由水和表面水的释放,从而提高了污泥的脱水性能。

Zhen等通过界面响应法优化H2O2浓度、Fe2+浓度和初始pH等试验参数。

试验结果表明,当H2O2浓度为178mg/(gVSS),Fe2+浓度为211mg/(gVSS)、初始pH值为3.8时,由于Fenton试剂所造成的污泥絮体的破碎和微生物细胞的溶解,污泥的CST降低,污泥的脱水性能得到显著的提高。

潘胜等通过污泥CST、泥饼含水率等变化,研究Fenton试剂对污泥脱水性能的影响。

试验结果表明:在抽滤脱水过程中,当反应pH值为3、H2O2投加量为3g/L、H2O2/Fe2+质量比为8~12时,泥饼的含水率最低,并且经Fenton试剂处理后,污泥的颗粒粒径变小,上清液中蛋白质和多糖的含量明显升高,改善了污泥的脱水性能。

2.3.3过硫酸盐氧化
过硫酸盐氧化是指过硫酸盐可以在高温、紫外光照射和过渡金属的激发下,生成具有氧化能力的硫酸根自由基width=56,height=15,dpi=110从而破坏破坏荧光物质的特定官能团,引起聚合链断裂,并且破坏污泥细胞,导致胞外聚合物中的结合水、胞内物质及胞内水的释放,增强污泥的脱水性能。

Fe2+和Fe0活化过硫酸盐氧化的过程如图3所示。

Zhen等研究了铁活化过硫酸盐氧化对不同的温度条件下(25、40、60、80℃),中温厌氧消化污泥脱水性能的影响。

试验结果表明,当使用铁活化过硫酸盐氧化预处理后,不同温度厌氧消化污泥的CST均呈现明显的降低,且在相同的过硫酸盐投加量情况下,污泥的脱水性能随着温度的升高而提高。

这主要是由于过硫酸盐可以通过高温引发反应,当温度升高时,过硫酸盐分解生成width=30,height=14,dpi=110从而增强铁活化过硫酸盐反应,加速胞外聚合物的降解和污泥细胞的溶解。

此外,当向污泥中投加铁盐和过硫酸盐时,污泥的Zeta 电位也随着升高。

这主要是由于铁盐和过硫酸盐投加,污泥絮体的结构被生成的width=30,height=14,dpi=110破坏,并且反应体系中的Fe2+和Fe3+具有电中和的作用,从而使污泥絮体间的静电斥力降低,有利于污泥的絮凝沉降。

Part3组合预处理
上述的各种预处理方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污泥的脱水效率,但同时这些方法又有一些局限性,如能耗高、药剂投加量高等。

表3列出了不同的预处理方法在污泥脱水中的优缺点。

组合预处理是指将上述的物理、化学等预处理方式通过一定的顺序组合起来,从而消除或者减弱某一单一预处理方式所存在的不足,充分发挥各种预处理方式的潜力,从而强化污泥的脱水效果。

Xiao等通过结合超声预处理和酸性预处理,探究污泥中影响其脱水性的主要有机化合物的性质。

结果表明,在高超声功率的条件下,污泥中生物聚合物的浓度增加,污泥的过滤性能变差。

然而,当结合后续的酸化预处理时,污泥中有机物的浓度降低,Zeta电位由(-12.45±0.07)mV升高至(0.58±0.02)mV,并且污泥絮体增大,强化了污泥的脱水性。

Liu等[将微波处理和酸化处理组合起来用于提高污泥的脱水性,试验结果表明,高能量微波辐射有利于污泥絮体的破碎和污泥中聚合有机物的释放,但会导致污泥絮体表面电位降低,降低了污泥的可脱水性。

通过微波-酸化预处理(温度为100℃,pH值=2.5),增加了聚合有机物的释放,酸化处理通过质子化作用降低了Zeta电位,从而使污泥的CST由原来的37.7s降低至9.2s,结合水的含量由(1.96±0.19)g/(g干污泥)降低至(0.88±0.24)g/(g干污泥),提高污泥的脱水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