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口和城镇化
人口城镇化

指标
反映人口城镇化的指标,是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百分比的高低与城乡划分标准有关,各国情况不同, 划分城乡人口的标准也颇有出入。标准低的国家,100人以上的商业中心即被认为是城镇(乌干达);标准高的国 家,20000人口以上的聚居地才算作城镇(尼日利亚、毛里求斯)。以居民人数为城乡划分主要标准的国家,大多 数把人口下限定在1000~10000人之间。有的国家不用人口标准,只按一定等级的行政中心来确定。至于城镇统计 人口的地域范围,更无统一标准。因此,人口城镇化程度在国与国之间缺乏可比性,世界城镇化水平的衡量,只 能根据各国厘定的城乡划分标准和城镇统计范围的统计数字。
城镇化布局
城镇化,核心是实现“以城带镇”的发展模式;要使“中心城市”有较强的集聚和辐射带动能力,其城区人 口规模应在200万以上(才能以合理的税费,提供较好的公共服务,否则服务不足或腐败),最好是300万以上 (才能支撑较发达的公共交通业,比如地铁和航空等);而“城”辐射带动“镇”的合理半径以不大于200公里 为宜(方便乡镇(或城区)人员到城区(或乡镇)办事能当天来回);所以,现有特大城市(特别是省会)200 公里之外,如果有较大的区域(3万平方公里以上)和较多人口(1000万以上/容易培育200万人口以上的中心城 市),均应培育新的中心城市(比如增设为新省的省会、建设交通干线枢纽等),以实现全国城镇的均衡合理分 布,从根本上防制全国的人口只集聚在现有的省会或直辖市(使大城市病越来越严重)。其中,以徐州、宜昌、 赣州、桂林和湛江等城市为中心的区域均是培育新城镇的理想区域。
逆城镇化运动
——上山下乡运动,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在文化大革命运动期间,毛主席发出“农村是一个广阔的 天地,到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中国政 府组织大量城市“知识青年”离开城市,在农村定居和劳动的政治运动。
中国人口流动与城镇化进程的回顾与展望

中国人口流动与城镇化进程的回顾与展望一、本文概述1、人口流动与城镇化的定义在深入探讨中国人口流动与城镇化进程之前,我们首先需要明确“人口流动”与“城镇化”这两个核心概念的定义。
人口流动,指的是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移动和迁移,这包括从农村到城市、从内陆到沿海、从欠发达地区到发达地区的迁移。
人口流动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经济因素(如就业机会、收入水平)、社会因素(如教育资源、公共服务)、政策因素(如户籍制度、土地政策)等。
人口流动不仅改变了个人的生活轨迹,也对整个社会的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城镇化,则是指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农村地区逐渐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城镇化的本质是人口和产业的空间集聚,表现为城市人口比重的增加、城市数量的增多、城市规模的扩大以及城市现代化水平的提升。
城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标志,也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在中国,人口流动与城镇化进程紧密相连,相互影响。
一方面,人口流动推动了城镇化的进程,大量农村人口迁移到城市,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资源;另一方面,城镇化也吸引了更多的人口流动,城市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生活便利,进一步吸引了人口向城市集聚。
因此,研究中国的人口流动与城镇化进程,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规律,也有助于我们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挑战。
2、研究背景与意义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其人口流动与城镇化进程无疑具有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中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城乡人口流动,大批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寻求更好的生活和发展机会。
这种人口流动不仅改变了个人和家庭的命运,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城镇化进程。
研究中国的人口流动与城镇化进程,不仅可以揭示中国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还能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决策依据。
通过回顾历史,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口流动和城镇化如何影响中国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
中国人口与土地城镇化:演化趋势、区域和规模差异及测度方法比较

第36卷 第5期2022年5月Vol.36 No.5May,2022中国土地科学China Land Science1 引言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由不到20%(1978年)提升到64%(2020年)[1],持续增长的城市人口驱使城市用地不断扩张。
人口和土地是城市系统核心要素,二者协调增长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关键[2]。
然而,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土地与人口增长不同步、不协调的问题较为突出[3-4]。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指出:“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建设用地粗放低效是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必须着力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城市土地过快扩张会加剧耕地和生态用地消耗,威胁城市生态环境,不利于城市可持续发展[5]。
已有研究普遍发现中国城市土地扩张快于人口增长[6-8]。
例如,2000—2015年中国城市建设用地年均增长率是城镇人口年均增长率的1.65倍[9]。
当然,doi: 10.11994/zgtdkx.20220513.183256中国人口与土地城镇化:演化趋势、区域和规模差异及测度方法比较许 刚1,郑沐辰1,王亚星2,李 静1(1.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2.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上海 200030)摘要:研究目的:全面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口与土地城镇化异速发展的演化趋势,区域和规模差异,并比较二者异速发展的测度方法。
研究方法:采用城市土地与人口增长率之比、城市人口密度及其变化和异速增长模型测度全国、省域和城市3个层面二者之间增速差异。
研究结果:中国自1990年以来土地城镇化持续快于人口城镇化,2006年以后该趋势放缓,2020年该趋势初步扭转。
2006—2020年,超过80%的县级及以上城市土地扩张快于人口增长,东北多数城市在城市人口负增长情况下,城市土地仍在扩张。
从城市规模来看,大中小城市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的程度没有显著差异。
全国各地区城镇化率

全国各地区城镇化率全国各地区城镇化率1.引言城镇化率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人口流动的加速,城镇化进程也得到了推动和加快。
本文将对全国各地区城镇化率进行详细分析和比较。
2.定义和计算方法2.1 城镇化率定义:城镇化率指的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常用百分比表示。
2.2 计算方法:城镇化率计算公式为:城镇化率 = 城市人口 / 总人口× 100%。
3.全国各省城镇化率分析3.1 北京市3.1.1 人口情况:根据最新统计数据,北京市总人口为2177万人。
3.1.2 城市人口:北京市城市人口为1967万人。
3.1.3 城镇化率计算:城镇化率 = 1967万 / 2177万× 100% = 90.30%。
3.1.4 城镇化率分析:北京市城镇化率较高,主要原因是其作为中国的首都和经济中心,吸引了大量人口。
3.2 上海市3.2.1 人口情况:上海市总人口为2428万人。
3.2.2 城市人口:上海市城市人口为2251万人。
3.2.3 城镇化率计算:城镇化率 = 2251万 / 2428万× 100% = 92.69%。
3.2.4 城镇化率分析:上海市城镇化率也较高,这是由于其作为经济特区和全球金融中心,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口。
(继续添加其他省份的城镇化率分析)4.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包括:全国各地区城镇化率统计表。
5.法律名词及注释5.1 城市人口:指居住在城市地区的人口。
5.2 总人口:指国家或地区的整体人口,包括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
6.结束语本文对全国各地区城镇化率进行了详细分析,通过比较不同地区的城镇化率,可以看出城镇化水平的差异。
城镇化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面,对于推动改革和促进人民福祉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就地城镇化的发展

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就地城镇化的发展【摘要】中国农业转移人口就地城镇化是指将从农村转移到城镇的劳动力在城镇附近进行定居和就业。
农业转移人口是指在农村地区以农业为主要生产活动的人口。
就地城镇化是指将农业转移人口直接安置在城镇及其周边地区,使他们能够在城镇附近找到稳定的工作和生活地点。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趋势愈发明显。
城镇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吸引了大量农民工进城。
政府也制定了扶持政策,为农业转移人口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支持。
生活环境的改善是农业转移人口就地城镇化的重要体现,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断完善。
农村城镇一体化发展促进了农村与城镇之间的融合。
农业转移人口就地城镇化的促进作用包括提高人口素质和城乡经济均衡发展等方面。
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城市人口压力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未来,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就地城镇化的发展方向将更加注重人的生活质量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农业转移人口, 就地城镇化, 农村劳动力转移趋势, 城镇就业机会增加, 政府扶持政策, 生活环境改善, 农村城镇一体化发展, 农业转移人口就地城镇化的促进作用, 面临的挑战, 未来发展方向.1. 引言1.1 农业转移人口概念农业转移人口是指原居住在农村地区依靠农业生产为生的人口,由于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进程的推动,其逐渐向城镇地区转移并参与非农产业就业的过程。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结构的转变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农业转移人口通常是农村中的务农人口,他们通过外出务工或者在城镇就业来获得收入,从而提高生活水平。
农业转移人口的就地城镇化也可以促进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为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动力。
对农业转移人口进行就地城镇化,不仅可以有效缓解农村劳动力过剩的问题,还可以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
积极推动农业转移人口的就地城镇化是当前我国农村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
通过引导农业转移人口就地城镇化,可以实现农村和城镇的互利共赢,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
中国人口城镇化的空间差异与影响因素

中国人口城镇化的空间差异与影响因素一、本文概述《中国人口城镇化的空间差异与影响因素》这篇文章旨在深入探讨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人口空间分布差异及其背后的影响因素。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不断加速,人口城镇化成为重要的社会现象。
然而,这一进程在空间上呈现出显著的差异,不同地区、不同城市之间的人口城镇化速度和程度存在明显的不同。
因此,本文试图揭示这些差异的内在逻辑和影响因素,为相关政策制定和实施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参考。
本文首先对人口城镇化及其空间差异的概念进行界定和阐释,明确研究范围和重点。
然后,通过收集和分析大量数据资料,对中国人口城镇化的空间差异进行量化描述和特征分析,揭示不同地区、不同城市之间人口城镇化的差异性。
接着,文章从多个维度探讨影响人口城镇化空间差异的因素,包括经济发展、政策推动、自然资源、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
通过对这些因素进行深入剖析,文章试图揭示它们对人口城镇化空间差异的影响机制和路径。
文章在总结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和发展策略,旨在促进中国人口城镇化的均衡发展,缩小地区间差异,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化对中国人口城镇化进程的理解,也为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有益参考。
二、中国人口城镇化的空间差异中国的人口城镇化进程在空间上呈现出显著的差异。
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东、中、西部地区的不同发展水平上,也体现在各大城市群和城乡之间的不平衡。
从东、中、西部地区的角度看,东部沿海地区由于地理位置优越,经济发达,吸引了大量的人口迁移,城镇化率较高。
中部地区作为过渡地带,城镇化水平虽有所提高,但仍落后于东部地区。
而西部地区由于地理环境相对恶劣,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城镇化进程较慢。
各大城市群内部的城镇化差异也十分明显。
以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等城市群为例,这些地区的核心城市人口密集,城镇化水平高,而周边城市和小城镇则相对较低。
这种核心-边缘的城镇化空间格局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区域内部的发展不平衡。
中国人口密度时空演变与城镇化空间格局初探从到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中国的城市数量和规模都在不断增加,许多农村地区 逐渐被纳入到城市范畴中。此外,政府的政策导向也是影响城镇化格局的重要 因素之一。例如,政府实施了“撤县并市”等政策措施,使得一些县城逐渐成 为地级市的组成部分。这些因素都导致了当前中国城镇化格局的变动。其次, 我们也需要人口在城市的合理分布问题。人口的流动是城市化过程中不可避免 的现象。
参考内容二
基本内容
中国城镇化格局变动与人口合理分布近年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正在发生着巨 大的变化。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中国的城镇体系也在不断地进行调整和优 化。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来促进人口在城市的合理分布,以实现经济、 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当前中国城镇化格局的变化趋 势。
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合理的规划和管理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综上所 述,中国的城镇化格局正在发生变化,而人口合理分布的问题则成为了当前的 重点之一。为了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出发, 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政策和措施来推动人口在城市的合理分布。
参考内容三
一、引言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其人口分布的空间格局及其演变特征一直是研 究的重点。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中国的人口分布也在不断变 化。了解这种变化的特征和趋势,对于制定人口政策、经济发展战略以及城市 规划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4、提高社会公共服务水平:应加大对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的投入力度, 提高社会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城市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从而提高城镇化质量。
五、结论
中国城镇化质量时空演变的特点是总体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但也存在区域差异 和城乡差异等问题。为提高城镇化质量,需要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促进区域 协调发展,加强城市规划,提高社会公共服务水平等措施。还需要积极探索适 合中国国情的城镇化道路,实现城镇化速度和质量的双重提升。
中国人口城镇化率的提高与原因

中国人口城镇化率的提高与原因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而中国人口城镇化率的提高已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城镇化率是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本文将探讨中国人口城镇化率提高的原因以及对中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政策支持是推动中国人口城镇化的重要原因之一政府政策是中国人口城镇化率提高的主要推动力之一。
中国政府在改革开放以来一直致力于推动城镇化进程,并通过一系列政策鼓励农民进城和促进农村发展。
例如,实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允许农民流转土地使用权,使得农民可以将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给城市居民,并获得相应的经济收益。
此外,政府还加大了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的投入,提供更好的教育、医疗、就业等资源,吸引更多农民进城。
二、农民工流动是中国人口城镇化的重要推动力之一农民工流动也是中国人口城镇化率提高的重要原因。
农民工是指农村劳动力转移至城市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员。
由于农村地区就业机会的不足,许多农民选择前往城市寻找更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农民工的人数不断增加,使得城市人口数量不断增长。
同时,农民工的流动也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的充实,有助于提高城市的产业水平和竞争力。
三、社会经济发展是中国人口城镇化率提高的内在需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更好的生活质量、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城市相对农村而言,提供了更多完善的公共服务和更广阔的就业机会,因此吸引了更多人口流入城市。
城市的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也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选择,增加了人们选择城镇居住的意愿。
四、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对中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影响人口城镇化率的提高对中国社会和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人口城镇化有助于提高城市的规模和经济实力,推动城市的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
其次,人口城镇化也为城市提供了更多的劳动力资源,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就业机会的增加。
此外,人口城镇化还促进了公共服务的改善和基础设施建设的进一步完善,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活跃的人口迁移与流动
中国人口的流动轨迹与迁移的区域格局 以特大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为引力中心,形成增长导向的大量迁移流 以特大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为引力中心 以某些地广人稀的省份为中心, ,形成资源导向的小量迁移流 2000年中国全国移民总数为1.44亿 亿,占总人口的11.6%, 开始步入移民时期速增长
中国城镇人口比例从1952年的 年的12.6%增加到2000年 的36.22%,人口数量增加6.4倍 倍 城市市区非农业人口则从1949 1949年的2 740.6万人增
2. 城镇人口比例快速增长
加到2000年的24 434万人,增长了 增长了7.9倍 城市化水平从5.1%增加到19.3% 19.3%,但仍属于城镇化 水平较低的国家
中国人口从奴隶社会初期( B.C.) 300多万发展到新中国成 中国人口从奴隶社会初期(2100 B.C.)的1 300多万发展到新中国成 立时的5.4 5.4亿 前后共经历了4 200多年 人口增加近5.3 多年, 5.3亿 立时的5.4亿,前后共经历了4 200多年,人口增加近5.3亿。 旧中国人口增加缓慢,主要是受战争、灾荒和瘟疫等影响。 旧中国人口增加缓慢,主要是受战争、灾荒和瘟疫等影响。
中国人口数量在世界人口总数中的比例 比较项 1949 1960 1970 1980 1990 2000 2005
世界人口总数/108 中国人口总数/108 中国占世界比重/%
24.36 5.42 22.24
30.27 6.62 21.87
36.34 8.30 22.84
44.15 9.87 22.36
第一节 中国人口的基本特征
1949年以前中国人口增长变化 1949年以前中国人口增长变化 中国人口数量经历了4 中国人口数量经历了4次较大的波动
第一节 中国人口的基本特征
1949年以来中国人口数量变化 1949年以来中国人口数量变化
50多年中,除了1960年 1961年由于自然灾害 人口增长停止外, 年由于自然灾害, 50多年中,除了1960年、1961年由于自然灾害,人口增长停止外,一直呈直线 多年中 1960 上升,但增长速度呈现出降低的趋势 上升,
几千年封建文化的“重男轻女”传统 传统,“男尊女卑”、“ 传宗 接代”等观念造成性别比严重失调 计划生育政策导致强烈的性别偏好, ,在生育数量的限制 下,通过各种手段得到男孩,加剧了性别比的失调 加剧了性别比的失调
第一节 中国人口的基本特征
年龄结构进入成年期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
年份 1953 1964 1982 1990 2000 2005 少年儿童比重/% 少年儿童比重 36.28 40.69 33.59 27.69 22.89 20.27 成年人口比重/% 成年人口比重 59.31 55.75 61.50 66.74 70.15 72.04 老年人口比重/% 老年人口比重 4.41 3.56 4.91 5.57 6.96
第一节 中国人口的基本特征
(三)计划生育国策效果明显 1949年以来中国人口出生率、 1949年以来中国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变化 年以来中国人口出生率
第一节 中国人口的基本特征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人口四个阶段
1949—1957年 第一次人口增长高峰 1949 1957年,第一次人口增长高峰 1957 人口出生率在30‰以上 死亡率比1949年的20‰,下降了 下降了1/2 年平均自然增长率高达22.4‰ ‰,平均每年净增1 311万人 1958—1961年 人口发展数量增长的低谷期 1958 1961年,人口发展数量增长的低谷期 1961 人口出生率下降,1961年为 年为18.02‰ 死亡率回升,1960年高达25.43 25.43‰,到1961年又回降至14.24‰ 平均自然增长率为4.6‰
(二)人口数量波动上升 人口增长具有继承性和惯性作用
封建社会以前,中国人口大约在1 000 000万的水平,人口数量基本停滞不前 封建社会前期、中期,人口数量在1 300多万到将近1.1亿之间反复振荡,呈现 1 出周期性大波动的特点 封建社会后期,到清乾隆六年(1741 1741年),中国人口数量稳定突破1亿;乾隆二 十八年(1763年),中国人口数量突破 中国人口数量突破2亿;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是人口数 量高速增长的时期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口由于战乱 中国人口由于战乱、饥荒、瘟疫等,人口数量在徘徊 中增加。到新中国成立,人口总量达到 人口总量达到5.4亿
第一节 中国人口的基本特征
(一)人口数量大
2005年中国人口已达13亿,约占世界人口的 约占世界人口的21%,居世界第一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人口在世界总人口中的比例虽有微小 中国人口在世界总人口中的比例虽有微小 波动,但一直保持在1/5以上,人口总数一直居于世界首位 人口总数一直居于世界首位。
7.69
人口红利 就业压力
开始面临老龄化问题 未富先老
第一节 中国人口的基本特征
人口金字塔变化
第一节 中国人口的基本特征
金字塔出现 两个外凸对应中 国两次人口出生 高峰。两次内凹 对应三年困难时 期和实施计划生 育政策的时期。
中国人口数量从高出生、低死亡、高自然增长的人 中国人口数量从高出生、低死亡、 口再生产类型向低出生、低死亡、 口再生产类型向低出生、低死亡、低自然增长的人口再 生产类型转变,人口年龄结构经过了年轻型, 生产类型转变,人口年龄结构经过了年轻型,进入成年 正在向老年型变化。 型,正在向老年型变化。
第一节 中国人口的基本特征
(三)人口就业与地域构成 从业人口增长快, 从业人口增长快,人口产业结构变化显著 从业人口 1.8亿 (1949年) 三个人口构成变化 7.2亿 亿 (2000 2000年)
中国正处在 传统型 与现代型 职业结构 转型时期
从1952—2000年三次产业人口构成变化 年三次产业人口构成变化: 第一产业人口所占比重从83.5% 83.5%连年下降到50%; 第二产业人口所占比重从7.4% 7.4%波动上升到22.3%, 第三产业人口所占比重从9.1% 9.1%增加到27.7%。
改革开放以后,东部地区经济高速发展导致外来移民 东部地区经济高速发展导致外来移民 的比例增加,城市人口增加明显加速 城市人口增加明显加速,增长速度明显快于 中部和西部地区。
第一节 中国人口的基本特征
三、中国人口分布与迁移特征 中国人口分布与迁移特征
(一)不均衡的人口分布 占世界陆地面积的7%,居住着世界 居住着世界22%的人口
二、中国人口的结构特征 中国人口的结构特征
(一)人口自然构成 性别结构不均衡
性别比城乡差异显著
中国历次人口普查性别比 年份 性别比 1953 107.56 1964 105.46 1982 106.30 1990 106.60 2000 106.74
出生人口性别比 城市、镇和乡村性别比分别为: 城市、镇和乡村性别比分别为: 112.8、116.5和 112.8、116.5和118.1
第一节 中国人口的基本特征
人口压力
一方面中国面临着人口年龄结构向老年型转化而 逐渐形成的人口老龄化的沉重负担。与世界发达国 逐渐形成的人口老龄化的沉重负担 家比,中国人口老龄化的速度更快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速度更快、规模更大,而 且是在国家经济水平并不高的情况下“未富先老” 且是在国家经济水平并不高的情况下 另一方面,中国面临劳动力人口 中国面临劳动力人口(15~64岁)增 加形成的就业压力。中国劳动力人口在总人口中所 中国劳动力人口在总人口中所 占的比重已达到了70%以上,中国将较长时期被就业 中国将较长时期被就业 压力所困扰
第一节 中国人口的基本特征
人口文化素质逐渐提高且地域发展不均衡
文盲人口大幅度下降 1949年15岁及以上有80%的人为文盲 的人为文盲,1964年下降到62.4% 1990年为22.2%,2000年降至9.1% 9.1% 文盲的人口基数大,2000年为8 700 8 700万人 地域发展不均衡 文盲人口中有3/4分布在农村 文盲率超过15%的省区集中在中国西部的西藏 的省区集中在中国西部的西藏、青海、贵州、甘肃、 宁夏和云南 与发达国家相比,教育年限的差距主要表现在接受 教育年限的差距主要表现在接受 高层次教育人口的比例过低和初中及以下学历人口比例 过大。
52.84 11.34 21.46
60.00 12.95 21.58
64.77 13.08 20.19
第一节 中国人口的基本特征
中国自1949年以来进行过5次人口普查 次人口普查 从1949年到2000年的50年中, ,中国人口净增了6亿还多 每增加1亿人口所用时间一般在 亿人口所用时间一般在10年以内
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三章 中国人口及城镇化
本章前言
中国的人口规模大, ,而且与日俱增,并由于 地理环境的区域差异,形成明显的人口密度东稠 形成明显的人口密度东稠 西稀的格局。由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平衡 由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平衡, 由城乡人口比例变化为主要特征的城镇化亦有明 显的地域差异。以胡焕庸人口线为界 以胡焕庸人口线为界,将中国人 口密度和城镇化的差异分成两个部分,即人口稠 口密度和城镇化的差异分成两个部分 密、城镇化程度较高的东部区和人口稀疏 城镇化程度较高的东部区和人口稀疏、城镇 化程度较低的西部区。
第一节 中国人口的基本特征
(二)人口社会构成 增长较快的少数民族人口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56个民族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56个民族 第五次人口普查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41% 第五次人口普查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41% 与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长了11.22% 与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长了11.22% 各少数民族人口增长了16.70% 各少数民族人口增长了1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