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人口发展历程及现状

合集下载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人口政策与人口转变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人口政策与人口转变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人口政策与人口转变一、本文概述Overview of this article本文旨在全面回顾和深入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人口政策及其所引发的人口转变。

我们将从政策背景、政策演变、实施效果和社会影响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入探讨,以期理解这一过程中我国人口发展的历史脉络和未来趋势。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人口政策随着国家发展的不同阶段而不断调整和优化,这些政策对于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口也经历了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增长率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的转变,这种转变既是我国人口政策实施的结果,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

本文将对这一过程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深入的研究,以期为我国未来的人口政策制定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This article aims to comprehensively review and analyze in depth the population policies since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nd the demographic changes it has led to. We will conduct in-depth discussions from multiple dimensions such as policy background, policy evolution,implementation effectiveness, and social impact,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historical context and future trends of China's population development in this process. Since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China's population policy has been continuously adjusted and optimized at different stages of national development. These policies have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controlling population size, improving population quality, and optimizing population structur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and society, the population has also undergone a transformation from high birth rate, high mortality rate, and low growth rate to low birth rate, low mortality rate, and low growth rate. This transformation is not only the result of China's population policy implementation, but also an inevitable resul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his article will systematically sort out and conduct in-depth research on this process, in order to provide useful reference and inspiration for future population policy formulation in China.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人口政策(1949-1960年代)Population Policy in the Early Period of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1949-1960s)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着一系列严峻的社会经济问题,其中人口问题尤为突出。

中国人口问题现状与发展 趋势

中国人口问题现状与发展  趋势

中国人口问题现状与发展趋势摘要:在世纪的进程中,目前中国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要想在21世纪——这个充满竞争与挑战的时代中变的富强、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中国全取决于人口的问题能否顺利解决,人口现状、人口素质、人口老龄化、人才的培养等等问题,中国必须重视并解决。

关键词:中国人口增长性别人口老龄化人口素质人口政策改革发展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占世界上五分之一人口。

因此,认真分析我国当前人口问题、结构优势,并及时采取必要的政治及经济措施来解决问题、树立未来的发展目标很有必要。

一、我国人口现状及问题1、人口增长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2005年的56年间,中国人口从54167万人,增加到130756万人,净增加76589万人,增长1.41倍。

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人口增长出现三次高峰。

第一次是1951年到1958年,七年共增加人口10798万人,平均每年净增长人口1500多万;第二次是1963年到1976年,十三年新增加人口21921万人,平均每年增加人口1702万人,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平均每年增加人口都在2000万左右;第三次是1985年到1991年,六年共新增加人口近1亿,平均每年净增加1600万。

56年间,平均每年净增加人口约1367万人目前,我国现有人口有13亿,13亿是一个忧虑的数字。

13亿人要吃饭、要穿衣、要上学、要就业、要住房……,消费的需求乘以13亿,就是一个庞大的数目。

我国的耕地、水资源、森林以及矿产资源本来就稀缺,再除以13亿,就少得可怜。

平均每人耕地面积只有1.4亩,水资源只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1/4。

1997年到2004年,我国耕地面积减少1亿亩,人口却增长了6300多万,这一增一减,使得我国人均物质水平更加捉襟见肘,粮食安全、环境资源难以承受人口的增长。

2、性别比失调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全国出生性别比为108.5,1987年百分之一抽样调查为110.9,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为111.3,1995年百分之一抽样调查为115.6,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为116.9,个别省份高达138。

新中国人口发展历程

新中国人口发展历程

新中国人口发展历程一、1949年-1978年:人口增长缓慢的时期新中国成立初期,人口数量约为5.3亿左右。

由于长期的战争和内战,人口增长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同时,经济基础薄弱,社会发展水平低下,人口增长缓慢。

二、1979年-1990年: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与人口控制为了应对人口过快增长的问题,中国政府于1979年实施了计划生育政策。

该政策通过鼓励晚婚晚育、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等措施,有效地控制了人口增长速度。

这一时期,人口数量增长缓慢,约为9.8亿左右。

三、1991年-2000年:人口结构的调整与变化在这一时期,中国人口的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人口出生率下降,老龄化问题逐渐显现。

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人口逐渐向城市转移。

人口数量约为12亿左右。

四、2001年-2010年:人口数量稳定增长在这一时期,中国人口数量继续稳定增长。

政府进一步完善计划生育政策,加强对人口问题的管理和调控。

同时,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人口增长提供了较好的条件。

人口数量约为13亿左右。

五、2011年-2020年: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在这一时期,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人口出生率持续下降,导致人口结构进一步失衡。

同时,医疗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福利的改善,使得人口寿命延长。

人口数量约为14亿左右。

六、2021年-未来:人口发展面临新挑战当前,中国人口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

一方面,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给养老、医疗等社会问题带来压力。

另一方面,年轻人口数量下降,给劳动力市场带来不确定性。

中国政府将继续探索适应人口发展的新模式,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促进人口结构的优化和调整。

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人口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

从人口增长缓慢到实施计划生育政策,再到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突出,中国政府通过不断调整和改进政策,逐渐控制了人口增长速度,优化了人口结构。

然而,人口老龄化问题仍然存在,未来中国将面临更多的挑战。

浅析中国人口问题发展历程

浅析中国人口问题发展历程

浅析中国人口问题发展历程众所周知,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岁月中,创造了诸多的文明。

人口,就就是聊以自傲的成果之一。

中国人口的历史发展,源远流长。

正就是古往今来栖息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而说起经济的发展情况,我们更不能忽视人口的发展历程。

人口的发展历程可以从时间与空间两方面来说。

首先,从时间上来瞧,纵观数千年来中国人口的发展,我们不难发现,人口总量的增长就是中国人口发展中最明显的特征。

体现在数据上,大体可以分为四个增长阶段:第一阶段,从夏至西汉末年(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初),大约2000多年时间,人口沿着一条缓升的总量线波动,直至接近6000万。

第二阶段,从东汉至明末(公元初到17世纪初)大约1600多年时间,人口围绕着一条水平的总量线(6000万至7000万)上下波动。

对于宋时期与明时期的人口总量,有学者认为已经达到或突破了1亿。

第三阶段,从明末至清后期(17世纪初到1850年),大约200年时间,人口沿着一条向上倾斜的总量线波动,历经1亿、2亿、3亿,最终达到4亿3千万左右。

特别就是清代的康雍乾时期,人口急剧增长,竞在不到200年的时间内人口总量从不足1亿人增加到了4亿多人。

相对于中国人口发展史的前两个阶段来说,这个阶段的人口增长实在就是太快太猛了。

第四阶段,从清后期至新中国建立(1850年到1949年),大约100年时间,人口总量在动荡中继续增长。

到新中国建立之初,人口已超过5亿4千万。

我国人口的增长模式体现在图象上,即波浪式变化,在整体上,形成了中国人口发展的轨迹。

也就就是说,中国人口在某个时期增长很快,在另个时期却增长很慢,甚至减少。

一般来说,社会安定与经济发展时期,人口总量就会大幅度增长。

如西汉前期、盛唐时期、清时期等。

而在社会动荡时期,人口总量就会减少,乃至出现人口负增长。

如两汉之交、三国时期、明末清初等。

这种波浪型的变化,在整体上,形成了中国人口历史发展的波浪型轨迹;在局部上,则形成了大部分朝代期间人口发展的“单驼峰”或“双驼峰”型轨迹。

简析中国人口发展现状及趋势

简析中国人口发展现状及趋势

简析中国人口发展现状及趋势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其人口发展现状及趋势备受关注。

本文将对中国人口发展的现状进行简析,并探讨未来的趋势。

首先,中国人口的总量在近几十年间取得了巨大增长。

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中国人口在1949年建国时约为5.5亿人,到2024年已经增长到14亿人以上。

然而,近年来中国的人口增长率一直在逐渐放缓。

这主要是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以及城市化进程的推进。

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使得生育率下降,而城市化进程则促使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

这些因素导致了人口增长的减速,甚至出现了人口负增长的情况。

其次,中国人口结构也在发生显著的变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越来越突出。

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从1999年的10.9%增加到2024年的18.1%。

人口老龄化不仅对社会养老和医疗等方面提出了巨大挑战,也对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

此外,中国人口发展还存在地区差异。

东部沿海地区的发达地区人口较为密集,人口老龄化程度较高,而西部内陆地区人口相对较少,但人口增长速度较快。

这种地区差异主要是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地理环境以及政策导向等因素的不同所致。

政府应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地区间的人口均衡发展,避免资源和环境的过度集中。

未来,中国人口发展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变化。

首先,人口老龄化问题将进一步加剧。

根据预测,到2035年,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将达到3.4亿人,占总人口的比例将达到24.9%左右。

这意味着中国将面临更大的养老和医疗压力,需要加强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并制定更加全面的老龄政策。

其次,人口净增长呈现负增长趋势。

中国的人口净增长已经出现负值,这意味着人口出生率已经低于死亡率。

加之计划生育政策的长期执行,人口规模或将进一步缩小。

这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提出了新的挑战,需要采取措施促进人口增长,合理安排生育政策。

最后,人口结构优化将成为重要任务。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历史演变与现状分析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历史演变与现状分析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历史演变与现状分析随着全球范围内人口总量的逐渐增加以及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的平均寿命也在不断延长,这也意味着面临着越来越明显的老龄化问题。

而中国作为人口大国,更是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老龄化挑战。

下面,本文将分析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历史演变与现状,并探讨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和应对措施。

一、历史演变1.人口结构20世纪50年代,我国人口结构呈现出繁殖阶段的特点,人口自然增长率高,人口大部分处于生育年龄段,但是当时我国国家贫困,社会发展远远滞后,人口增长过大,社会对医疗、教育及就业等方面的压力都较大。

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政府加强计划生育政策的推动,我国逐渐进入为期20余年的“人口红利”时期,80年代起,青壮年人口数量开始上升,而儿童和老年人口比例逐步下降。

1999年,我国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仅为7.6%。

然而,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提高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中国人口的平均寿命逐渐提高,老年人口占比也开始逐渐上升。

2019年,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已占我国总人口的18.1%。

2.背景因素在这一历程中,我国老龄化问题的加剧有着多方面的背景因素。

首先,是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

过去几十年来,我国政府长期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导致当今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数量明显下降。

然而,在人口数量稳定的前提下,计划生育政策也导致了儿童和青少年的数量显著减少,而养育和照顾老年人口的压力依然存在。

此外,医疗技术的进步也为老年人口增长提供了有利条件。

如今,越来越多的疾病可以通过先进的医疗技术得到治疗和缓解,而人们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也使得老年人口的生存水平得到明显提高。

同时,人口老龄化也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密不可分。

在我国发展道路的不同阶段,劳动力与经济增长的互动关系十分紧密。

就业机会的不断扩大和工资水平的提高,使得年轻人家庭经济状况得到提升,有条件照顾老年家庭成员。

二、现状分析1.人口老龄化现状目前,中国人口总量暂时保持了相对稳定的水平,但人口老龄化却仍在加剧。

新中国人口发展历程

新中国人口发展历程

新中国人口发展历程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的人口发展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人口数量的增长到人口结构的转变,都对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详细介绍新中国人口发展的历程。

一、新中国人口数量的增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中国的总人口约为5.3亿。

在建国初期,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人口控制政策,如晚婚晚育、计划生育等,以控制人口增长速度。

然而,在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国的人口增长速度仍然较快。

直到上世纪80年代开始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中国的人口增长率才逐渐趋于稳定。

目前,中国的总人口已经超过14亿。

二、人口结构的转变1. 城乡人口比例的变化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的人口主要分布在农村地区,城市人口相对较少。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人口逐渐增加。

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国的城市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城乡人口比例发生了重大变化。

现在,中国的城市人口数量已经超过8亿,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60%。

2. 年龄结构的演变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和医疗条件的改善,中国的人口年龄结构也发生了显著变化。

过去,中国的人口年龄结构呈现出庞大的年轻人口和相对较少的老年人口的特点。

然而,近年来,随着生育率下降和老龄化问题的凸显,中国的人口年龄结构逐渐趋于平衡。

目前,中国的老年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对社会养老保障和医疗服务提出了新的挑战。

三、人口发展对社会经济的影响1. 劳动力资源的变化人口数量的增长和结构的转变,对中国的劳动力资源产生了重要影响。

过去,中国的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然而,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加剧,劳动力供给逐渐减少,给中国的经济增长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中国政府正在积极推动人力资源的培养和开发,以应对劳动力短缺的挑战。

2. 社会保障和医疗服务的需求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凸显,社会养老保障和医疗服务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中国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如建立养老保险制度、推动医疗体制改革等,以满足老年人口的需求。

论述中国人口的基本特征及其与地理环境

论述中国人口的基本特征及其与地理环境

论述中国人口的基本特征及其与地理环境?我国人口基数大。

各族过着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生活。

基本以黑河腾冲为界,以东人口多,以西人口少。

沿海人口多,内陆人口少。

平原人口多、高原山地人口少中国人口现状一、人口总量这次人口普查登记的全国总人口为1339724852人,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增加7390万人,增长5.84%,年平均增长0.57%,比1990年到2000年的年平均增长率1.07%下降0.5个百分点。

数据表明,十年来我国人口增长处于低生育水平阶段。

二、家庭户规模这次人口普查,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家庭户40152万户,家庭户人口124461万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10人,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3.44人减少0.34人。

家庭户规模继续缩小,主要是由于我国生育水平不断下降、迁移流动人口增加、年轻人婚后独立居住等因素的影响。

三、性别构成这次人口普查,男性人口占51.27%,女性人口占48.73%,总人口性别比由2000年人口普查的106.74下降为105.20(以女性人口为100.00)。

四、年龄构成这次人口普查,0-14岁人口占16.60%,比2000年人口普查下降6.29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2.93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个百分点。

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说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保健事业的巨大改善,生育率持续保持较低水平,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

五、民族构成这次人口普查,汉族人口占91.51%,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91.59%下降0.08个百分点;少数民族人口占8.49%,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8.41%上升0.08个百分点。

少数民族人口十年年均增长0.67%,高于汉族0.11个百分点。

六、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这次人口普查,与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每十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3611人上升为8930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由11146人上升为14032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由33961人上升为38788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由35701人下降为26779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中国人口发展历程及现状一、新中国人口发展历程中国人口的发展同中国社会的发展一样经过了漫长而曲折的道路。

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人口发展已经结束了高增长的历史,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

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人口发展经历了两个不同的时期:一是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之前,人口发展处于无计划、自发的高增长时期;二是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之后,人口发展逐步走向有计划、可控制的平稳增长时期。

这两个不同发展时期的区别,不仅表现在出生率、死亡率的变化上,而且还表现在人口发展模式的转变,以及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上。

(一)人口总量的发展人口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状况,可以把中国人口总量的发展过程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第一个人口高增长阶段(1949—1957年)新中国成立之前,由于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经济得不到发展,人口发展缓慢,明显呈现出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的特征。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及医疗卫生条件不断得到改善。

人口的发展也出现了新的特征,死亡率大幅度下降,出生率维持在高水平,从而出现了人口自然增长率高的人口高增长状况。

1949年,全国人口出生率为36‰,死亡率为20‰,自然增长率为16‰,年底全国总人口为5.42亿。

到1957年,死亡率下降到了10.8‰,而自然增长率上升为23.2‰,总人口达到6.47亿。

1949—1957年的八年间,人口净增1.05亿。

这是建国以后出现的“第一次人口生育高峰”。

2、人口低增长阶段(1958—1961年)1959至1961年,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使经济发展出现了波折,人民生活水平受到影响,致使人口死亡率突增,出生率锐减。

1959年人口死亡率上升到了14.6‰,1960年进一步上升到25.4‰,而人口出生率只有20.9‰,人口自然增长率大幅度下降,其中1960年、1961年连续两年人口出现负增长。

3、第二个人口高增长阶段(1962—1970年)三年自然灾害过后,经济发展状况逐渐好转,人口发展的不正常状态也迅速得到改变,人口死亡率开始大幅度下降,强烈的补偿性生育使人口出生率迅速回升,人口增长进入了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高峰期,并一直持续到20世纪70年代初。

这一时期,人口出生率最高达到43.6‰,平均水平在36.8‰;人口死亡率重新下降到10‰以下,并逐年稳步下降,1970年降到7.6‰。

出生率的上升和死亡率的下降,使这一阶段的人口年平均自然增长率达到27.5‰,年平均出生人口达到2688万人,8年净增人口1.57亿,这是建国以后出现的“第二次人口生育高峰”。

20世纪70年代以前,人口快速增长带来的问题,致使人们开始不断进行反思,但在究竟如何对待的问题上仍存在着很多模糊乃至错误的认识。

在有计划控制人口增长方面,始终没有形成一个明确的政策和行动。

因此,以上三个阶段可以说是建国后人口无计划、自发的高增长时期。

这一时期人口总量的剧增不但直接影响了当时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而且还对以后相当长时间内的中国人口发展与经济运行产生了无法避免的影响。

4、人口有控制增长阶段(1971—1980年)20世纪70年代,特别是70年代后期,是中国人口发展出现根本性转变的时期。

新中国成立以来人口高速增长带来的压力,使人们认识到人口控制已迫在眉睫。

中国政府开始实行计划生育,并陆续制定和完善了明确的计划生育政策,使人口高出生、高增长的势头得到迅速控制。

人口由无计划、自发的高增长进入了有计划、可控制的增长时期。

这一时期,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迅速下降,分别由1971年的30.7‰和23.4‰下降到1980年的18.2‰和11.9‰。

然而,由于总人口基数庞大,这一阶段中国人口净增的绝对数仍相当可观。

1971—1980年,全国总人口由8.52亿增加到9.87亿,净增1.35亿,超过了第一次生育高峰时期的净增人口。

5、第三个人口高增长阶段(1981—1990年)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国家把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提高到了战略高度,计划生育被确定为一项基本国策,控制人口增长的措施更加严格。

但是,由于20世纪60年代初“第二次人口生育高峰”中出生的人口陆续进入生育年龄,加之20世纪80年代初婚姻法的修改造成许多不到晚婚年龄的人口提前进入婚育行列,使得人口出生率出现回升。

人口出生率由1980年的18.2‰、1981年的20.9‰,达到1987年23.3‰的峰值。

1981—1990年净增1.43亿,平均年增长人口1584万,1990年总人口达到11.43亿。

这是建国以后出现的“第三次人口生育高峰”。

6、人口平稳增长阶段(1991年至今)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计划生育工作的不断加强和完善,20世纪80年代人口的高出生率得到控制,并持续稳步下降。

1991年人口出生率为19.7‰,2008年降至12.1‰,13年下降了7.6个千分点,并一直稳定在低水平上。

1998年人口自然增长率首次降到10‰以下,从2000年开始,年净增人口低于1000万,中国人口进入平稳增长阶段。

(二)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情况人口再生产类型是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三者相结合而形成的人口再生产的特征。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口的发展一般要经历一个由高出生、高死亡、低自然增长的传统型人口再生产类型,发展到高出生、低死亡、高自然增长的过渡型,然后向低出生、低死亡、低自然增长的现代型转化的过程。

1、中国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过程60多年来,随着社会经济、人民生活水平和国家人口政策的变化,中国人口的再生产类型发生了两次重大的转变。

新中国成立前,中国的人口再生产类型处于高出生、高死亡、低自然增长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医疗卫生事业不断发展,许多恶性传染病得到控制,人口死亡率迅速下降。

同时,社会的安定也给生育提供了较好的环境,除三年自然灾害外,人口出生率一直居高不下,导致了中国人口再生产类型发生了历史上第一次重大的转变——由旧中国的高出生、高死亡、低自然增长阶段进入了高出生、低死亡、高自然增长的阶段。

这个阶段一直持续到20世纪70年代初,横跨了建国以来人口增长的前三个阶段、两次生育高峰期。

进入20世纪70年代,随着计划生育工作的广泛开展和不断加强,出生率开始不断下降,死亡率继续稳定下降,人口再生产类型又出现了新的转变。

这一阶段,人口死亡率一直处于较低水平,由1971年的7.3‰逐步降低到1977年的6.9‰以后,死亡率一直保持在7‰以下的水平。

人口出生率由20世纪70年代初的30‰左右,到20世纪80年代下降到20‰左右,进入20世纪90年代,出生率继续降低,到2008年已降到12.1‰。

可以说从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人口就开始了向现代型的转变。

到目前为至,中国人口已完成了向低出生、低死亡、低自然增长的第二次重大转变,进入到现代型的人口再生产类型。

2、中国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特点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建国以来人口再生产类型的重大转变,都是在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条件下发生的。

特别是由过渡型向现代型的转变,政府推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在其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因此中国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并非经济发展带来的自然转变,与其他国家相比具有自己的特殊性。

速度快、周期短,是中国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的显著特点。

发达国家的人口转变,是随着经济发展程度的不断提高、死亡率和生育水平的缓慢下降而逐步实现的,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自然转变过程。

在中国,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死亡率由1949年的20‰下降到1952年的17‰,其后仅用了5年的时间便迅速下降到1957年的10.8‰,这一速度大大快于发达国家当时的水平。

从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变化看,1949年,仅为35岁,1957年达到57岁,1981年又上升到68岁。

在30多年的时间里,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提高了30多岁。

提高的速度远远超过发达国家。

中国人口再生产类型的第二次转变,表现为生育水平由高到低的转变。

与其他国家相比,这一转变同样体现了速度快的特点。

20世纪70年代前,中国妇女的生育水平一直较高,1949至1969年妇女总和生育率平均为5.8,出生率为33.8‰,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生育水平开始迅速下降,1972年总和生育率下降到5.0以下,到1977年,总和生育率进一步下降到3.0以下,出生率下降到20‰以下。

上世纪末总和生育率下降到1.8左右,中国人口出生率的下降速度之快,从人口学上看可以说是一个奇迹。

(三)人口年龄结构已完成向老年型的转变1、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成因人口年龄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各年龄组人口在全体人口中的比重。

它是过去和当前人口出生、死亡、迁移变动对人口发展的综合作用,也是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结果。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国家在卫生保健等领域的投入不断增加,人口的健康状况持续改善,人口死亡率迅速下降,特别是低年龄人口比其他年龄人口死亡率有了更大幅度的下降。

而出生率仍维持在高水平,因此人口出现了爆炸式的增长。

1962-1970年中国创造了迄今为止历史上人口年增长速度的峰值水平。

由于人口出生率的降低滞后于死亡率的下降,产生了人口年龄金字塔的凸出部分。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凸出的部分也在移动,从未成年到成年,最后到老年。

这就造成了中国的人口年龄结构从年轻型、成年型到老年型的转变。

2、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特点与现状人口年龄结构与人口转变密切相关。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人口年龄结构,都是随着人口转变以及社会经济发展,逐渐从年轻型、成年型到老年型转变的。

西方发达国家的人口转变是伴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逐步深化的渐进过程,经历了大约150多年的时间。

我国则是在经济不发达的条件下进行的,且明显带有人为的痕迹,经历着更加迅速的人口转变,人口年龄结构也发生了比较快的变化,即从相对年轻型人口结构,直接转变为相对老年化的人口结构。

1953年和1964年第一、第二次人口普查时,中国的人口年龄结构基本属于年轻型,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尤其是大力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后,伴随人口出生率和总和生育率急剧下降,少儿人口比重下降,老年人口比重升高,使人口年龄结构类型的转变加快。

到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人口年龄结构已初步进入成年型,到1990年的第四次人口普查,人口年龄结构已变为典型的成年型。

此后,人口年龄结构继续老化,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人口年龄结构开始向老年型转变。

到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中国65岁以上人口达到8811万,占总人口的6.96%,意味着中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国家行列。

据2008年人口变动抽样调查结果推算,2008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已占总人口的8.3%,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又上升了1.3百分点,表明我国的人口老龄化仍在进一步发展(见表1,表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