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口质量的现状和未来

合集下载

我国人口发展现状及预测分析报告

我国人口发展现状及预测分析报告

我国人口发展现状及预测分析报告摘要:通过分析我国人口的主要特点和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指出人口问题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而论述了预测和控制人口的重要意义,并以我国人口的预测的模型为依据制定合理的解决方法和调节政策。

本文以我国前五次人口普查的部分数据为参考,运用各种统计分析方法找出我国人口问题的关键因素,预测我国人口的未来发展趋势并对未来人口规划和控制人口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相关分析人口现状人口预测ARIMA模型1、前言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

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是中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短时间内难以改变。

人口问题是中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面临的问题,是关系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

人口问题是一个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规模直接影响着其经济的发展、政治结构的稳定、社会的进步和资源的利用。

我国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国,人口问题始终是影响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因素。

由于我国20世纪50-60年代在人口政策方面的失误,不仅造成人口总数增长过快,而且年龄结构也不合理;改革开放后,城乡的人口分布也不尽合理,男女比例严重不平衡。

因此,要在保证人口有限增长的前提下适当控制人口老龄化水平,把年龄结构调整到合适的区间,调整城乡的人口分布比例,控制男女平衡以及自然增长率。

这些都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

运用统计的方法对各种造成我国人口问题的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找出影响我国人口问题的关键因素,用ARIMA模型的方法对未来人口进行预测和分析,进而研究和控制人口增长和人口老龄化的政策、策略。

人口预测,作为经济、社会研究的一种方法,应用越来越广泛,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在描绘未来小康社会的蓝图时,首先应要考虑的是未来中国的人口数量、结构、分布、劳动力、负担系数等等,而这又必须通过人口预测来一一显示。

人口预测研究是国家制定未来人口发展目标和生育政策等有关人口政策的基础,对于国民经济计划的制定和社会战略目标的决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中国的人口与人口政策

中国的人口与人口政策

中国的人口与人口政策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其人口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在过去几十年里,中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人口政策,旨在调控和管理人口增长,以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本文将探讨中国的人口现状以及相关的人口政策。

一、人口现状中国人口的增长速度在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内都非常迅速,这给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人口增长率逐渐减缓。

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中国的人口总数已经超过13亿,但是增长率已经下降到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

尽管人口增长率的下降意味着中国面临着一个老龄化社会的挑战,但也给中国提供了一些机遇。

通过合理的人口管理,中国可以更好地利用人口红利,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二、人口政策的形成与演变中国的人口政策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初。

当时,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鼓励人口增长,并促进农业和经济的发展。

然而,随着人口不断增长和资源压力的加剧,中国政府意识到人口问题的重要性,并开始调整人口政策。

在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实施了著名的计划生育政策,即俗称的“独生子女政策”。

该政策旨在限制城市居民和部分农村居民的生育权益,以控制人口增长。

这一政策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一直持续实施,并在一定程度上成功地控制了人口增长。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变迁,中国政府逐渐意识到计划生育政策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比如老龄化问题和性别失衡等。

因此,自2016年起,中国政府放宽了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全面二孩政策”,允许符合条件的夫妇生育两个孩子。

三、人口政策的影响与挑战中国的人口政策对人口结构和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首先,计划生育政策有效地控制了人口增长,降低了人口数量和密度对资源的压力。

其次,计划生育政策推动了女性教育和就业机会的增加,提升了女性地位和权益。

然而,计划生育政策也带来了一些挑战。

其一,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给中国的社会保障和医疗体系带来了巨大压力。

其二,计划生育政策导致了性别失衡,男女比例失调,这对社会稳定和家庭关系产生了负面影响。

中国人口问题现状与发展 趋势

中国人口问题现状与发展  趋势

中国人口问题现状与发展趋势摘要:在世纪的进程中,目前中国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要想在21世纪——这个充满竞争与挑战的时代中变的富强、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中国全取决于人口的问题能否顺利解决,人口现状、人口素质、人口老龄化、人才的培养等等问题,中国必须重视并解决。

关键词:中国人口增长性别人口老龄化人口素质人口政策改革发展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占世界上五分之一人口。

因此,认真分析我国当前人口问题、结构优势,并及时采取必要的政治及经济措施来解决问题、树立未来的发展目标很有必要。

一、我国人口现状及问题1、人口增长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2005年的56年间,中国人口从54167万人,增加到130756万人,净增加76589万人,增长1.41倍。

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人口增长出现三次高峰。

第一次是1951年到1958年,七年共增加人口10798万人,平均每年净增长人口1500多万;第二次是1963年到1976年,十三年新增加人口21921万人,平均每年增加人口1702万人,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平均每年增加人口都在2000万左右;第三次是1985年到1991年,六年共新增加人口近1亿,平均每年净增加1600万。

56年间,平均每年净增加人口约1367万人目前,我国现有人口有13亿,13亿是一个忧虑的数字。

13亿人要吃饭、要穿衣、要上学、要就业、要住房……,消费的需求乘以13亿,就是一个庞大的数目。

我国的耕地、水资源、森林以及矿产资源本来就稀缺,再除以13亿,就少得可怜。

平均每人耕地面积只有1.4亩,水资源只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1/4。

1997年到2004年,我国耕地面积减少1亿亩,人口却增长了6300多万,这一增一减,使得我国人均物质水平更加捉襟见肘,粮食安全、环境资源难以承受人口的增长。

2、性别比失调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全国出生性别比为108.5,1987年百分之一抽样调查为110.9,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为111.3,1995年百分之一抽样调查为115.6,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为116.9,个别省份高达138。

简析中国人口发展现状及趋势

简析中国人口发展现状及趋势

简析中国人口发展现状及趋势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其人口发展现状及趋势备受关注。

本文将对中国人口发展的现状进行简析,并探讨未来的趋势。

首先,中国人口的总量在近几十年间取得了巨大增长。

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中国人口在1949年建国时约为5.5亿人,到2024年已经增长到14亿人以上。

然而,近年来中国的人口增长率一直在逐渐放缓。

这主要是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以及城市化进程的推进。

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使得生育率下降,而城市化进程则促使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

这些因素导致了人口增长的减速,甚至出现了人口负增长的情况。

其次,中国人口结构也在发生显著的变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越来越突出。

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从1999年的10.9%增加到2024年的18.1%。

人口老龄化不仅对社会养老和医疗等方面提出了巨大挑战,也对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

此外,中国人口发展还存在地区差异。

东部沿海地区的发达地区人口较为密集,人口老龄化程度较高,而西部内陆地区人口相对较少,但人口增长速度较快。

这种地区差异主要是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地理环境以及政策导向等因素的不同所致。

政府应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地区间的人口均衡发展,避免资源和环境的过度集中。

未来,中国人口发展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变化。

首先,人口老龄化问题将进一步加剧。

根据预测,到2035年,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将达到3.4亿人,占总人口的比例将达到24.9%左右。

这意味着中国将面临更大的养老和医疗压力,需要加强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并制定更加全面的老龄政策。

其次,人口净增长呈现负增长趋势。

中国的人口净增长已经出现负值,这意味着人口出生率已经低于死亡率。

加之计划生育政策的长期执行,人口规模或将进一步缩小。

这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提出了新的挑战,需要采取措施促进人口增长,合理安排生育政策。

最后,人口结构优化将成为重要任务。

中国的人口现状和走势

中国的人口现状和走势

5月11日,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公布,这次人口普查数据包含了大量的信息。

根据数据显示,中国人口一方面呈现出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和趋势,增速逐渐放缓,人口老龄化进一步加剧,劳动年龄人口持续减少,生育率不断降低,男女比例失调严重,等等;另一方面也存在令人欣喜的现象和趋势,人口向大城市群集中,人口的受教育程度不断上升,人口质量不断提升。

一、生育率降低,人口增速徘徊在低位中国总和生育率从1970年之前的6左右,降至1990年的2左右,再降至2010年的1.5左右,再降到2020年的1.3,大大低于世代更替水平2.1。

为了遏制生育率降低,独生子女政策有所松动,2012年末,中央实施单独二孩政策,但效果不及预期。

2015年末中央全面放开二孩,出生人口在2016年达1786万,创2000年以来峰值,但2017年降至1725万,2018年下降202万至1523万,2019年下降58万至1465万,2020年下降265万至1200万。

生育率的降低是人口增速降低的一个关键因素,结合现代医疗技术的进步带来的死亡率降低,人口增速必然会下降。

根据普查数据,2020年中国总人口为141178万人,2010-2020年年平均增长率0.53%,较2000-2010年的0.57%下降0.04个百分点,近10年人口低速增长。

中国人口从8亿到10亿,花了12年;从10亿到12亿,花了14年;从12亿到14亿,花了24年。

2016年《国家人口发展规划(2016-2030年)》预估2020年中国人口为14.2亿,联合国《世界人口展望2019》中预测2020年中国人口为14.4亿,均高估了全面二孩政策对生育率的影响。

如果总和生育率依旧为1.3,中国人口将在“十四五”时期陷入负增长。

人口见顶之后的前25-30年内萎缩速度较慢,但随着1962-1975年高生育率时期出生人口进入生命终点,2050年左右开始,萎缩速度将明显变快。

1950年中国人口占全球比例为22%,2020年小幅降至约18%,2100年将大幅降至约7%。

如何看待中国人口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如何看待中国人口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如何看待中国人口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中国人口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近年来,中国的人口发展问题备受关注。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面临着日益加剧的人口老龄化和人口数量稳定的压力。

本文将探讨中国人口发展的现状以及未来的趋势。

中国人口总量在过去几十年里一直保持着增长的趋势,然而,自上世纪末以来,该趋势已逐渐改变。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中国的总人口在2017年达到了13.97亿,这是全球最多的国家人口。

然而,预计到2030年,中国的人口将逐渐达到峰值并开始减少。

这种转变主要归因于长期实施的计划生育政策以及社会经济变化。

中国政府在上世纪70年代实施了计划生育政策,旨在控制人口增长并改善人口素质。

这一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功,但也导致了一些问题,例如性别比例失衡和老龄化问题。

长期以来,男性在社会地位和继承权方面往往受到优待,这导致了女婴流失现象,从而造成了性别比例失衡。

此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意识形态的演变,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晚婚晚育,这也加剧了人口老龄化问题。

人口老龄化是中国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随着人均寿命的延长和人口数量的减少,中国老年人口比例不断上升。

老年人口的增加对社会养老保障、医疗资源等方面提出了巨大的压力。

此外,老年人口的增加还将对劳动力市场和经济发展产生影响。

现有政策和措施不足以应对这个问题,因此,中国政府需要加大力度开发养老服务、改善医疗资源分配和提供更多的养老金等方面的工作。

在未来,中国人口发展面临着几个关键的趋势。

首先,人口老龄化将继续加剧。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到2050年,中国60岁及以上的人口将超过4亿,占总人口的比例将达到30%以上。

这将对中国社会、经济和政府政策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挑战。

其次,劳动力供应将逐渐减少。

人口减少将导致劳动力市场不断收缩。

随着年轻人口的减少,中国将面临更大的就业压力。

因此,促进就业和提高就业质量成为重要的政策目标。

同时,还需要加强教育体系以提高劳动力素质和技能水平。

中国人口发展研究报告

中国人口发展研究报告

中国人口发展研究报告中国人口发展研究报告人口是一个国家和地区最基本的资源之一,人口的数量、质量和结构对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稳定起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本报告旨在对中国人口发展的现状和未来趋势进行研究和分析。

一、人口数量的变化中国的人口数量在过去几十年中经历了快速增长的阶段。

1950年中国人口为5.8亿,到2019年已经增长到14亿,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人口规模。

然而,由于长期实施的计划生育政策,中国的人口增长正逐渐趋缓。

预计到2030年,中国的人口将达到14.3亿左右,之后将开始下降。

这对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二、人口质量的改善除了人口数量的变化,人口质量的改善也是中国人口发展的重要方面。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教育水平的提高,中国的人口也越来越健康和寿命更长。

同时,由于城市化和农业机械化的推进,农村地区的人口质量也得到了提高。

然而,与此同时,老龄化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需要加强养老服务和照顾。

三、人口结构的调整人口结构是指人口在不同年龄和性别上的分布情况。

中国的人口结构也在发生着变化。

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中国的人口年龄结构呈现出双峰形特点,即老年人和年轻人的比例较高。

这对社会保障、教育和就业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挑战。

同时,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中国需要采取措施鼓励年轻人生育,并提供良好的养育和教育环境。

四、人口迁移与城市化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中国的人口迁移和城市化也取得了巨大的进展。

越来越多的人口从农村地区向城市迁移,这对城市的社会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人口迁移和城市化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城市人口过剩、城市贫困问题和城市环境污染等。

因此,中国需要在推动城市化的同时,注重解决这些问题,实现城乡人口的协调发展。

综上所述,中国的人口发展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机遇。

它既是一个重要的资源,也是一个需要加以管理和调控的领域。

中国政府应该加强人口管理和政策制定,创造有利于人口数量、质量和结构的发展环境,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我国人口现状与经济发展

我国人口现状与经济发展

我国人口现状与经济发展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目前有着世界上最多的人口。

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中国人口的状况也在发生着变化。

另一方面,中国也面临着人口结构失衡的问题。

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中国的人口出生率持续下降,尤其是在城市地区,许多年轻夫妇选择晚婚晚育或者不生育。

这导致了中国人口中劳动力人口的减少。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24年15-59岁的劳动力人口规模为9.842亿人,占总人口的71.4%。

然而,在劳动力年龄段之外的青少年和老年人口占比较高,而这些人群中的大部分都依赖于劳动力人口的养老金和社会福利。

此外,中国的人口迁移也对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由于城乡差距的存在,中国的人口流动非常活跃。

农民工成为了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力量,大量农民工到城市务工,提供了廉价劳动力。

这促进了城市的经济发展,同时也带来了城市人口过多、社会保障压力过大等问题。

然而,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农民工在城市中的居住和就业权益受到了限制,这也导致了社会稳定的不平衡。

中国的人口现状对经济发展带来了一些挑战,但也带来了一些机遇。

老龄化对劳动力市场造成压力,但也为养老金和医疗保健等领域带来了发展机会。

人口结构失衡妨碍了劳动力的供应,但也逼迫中国加快推进技术进步和劳动力优化,通过提高劳动力生产率来推动经济发展。

人口迁移对城市经济提供了劳动力支持,但也需要政府加大对农民工的保障力度,使他们在城市中得到更好的发展机会。

综上所述,中国的人口现状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老龄化、人口结构失衡和人口迁移等问题给中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挑战,但也为中国提供了一些发展机会。

中国政府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处理这些问题,促进人口的结构优化,提高劳动力素质,并加强对老年人口和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以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人口质量的现状和和对策摘要:人口是数量和质量的统一。

我国人口质政策在严格执行计划生育的同时,也在努力提高人口素质。

这其中,重要的是提高人们的受教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质量和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

关键词:人口素质计划生育受教育水平出生人口质量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正文:一,人口数量与人口质量的相互关系人口数量和人口质量是人口范畴的两个最基本的方面,一个是量的方面一,个是质的方面。

二者既相互区别又有内在联系,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口是数量和质量的统一。

人口数量与人口质量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一种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人口数量与人口质量之间首先是一种互相依存的关系,任何时代的人口数量都是具有一定的质的数量离开一定的人口质量或者说没有人口质量的人口数量是不存在的,另一方面任何时代的人口质量都是具有一定的人口数量的人口质量离开一定的人口数量或者说没有人口数量的人口质量也是不存在的。

人口数量与人口质量之间的关系又表现为互相制约的关系,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人口数量的多少和人口质量的高低常常是互相制约的人口数量的过多或过少都不利于人口质量的提高甚至会阻碍人口质量的正常发展。

因为人口数量过多或过少都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从而不利于身体素质和文化科技水平的提高,反之如果控制和调整人口数量使其同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必然有利于人口质量的提高,另一方面人口质量低下不利于控制和调整人口数量,难以使人口发展同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反之人口质量的不断提高。

必然有利于控制人口数量增长使它能够同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一句话,控制人口数量是提高人口质量的前提提高人口素质有利于控制人口数量。

人口数量与人口质量之间的关系还可以表现为互相转化互相替代的关系,从微观的角度看在一般情况下当一个家庭的收入资源为既定时,如果它的生育抉择倾向于增加孩子数量时能用于提高孩子素质的资源必然相对减少,在一定程度上数量的增加替代了质量的提高反之如果家庭的生育抉择倾向于提高孩子素质时能用于增加孩子数量的资源必然相对减少在一定程度上质量的提高替代了数量的增加。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劳动力在数量上的需求相对减少而在质量上的要求不断提高在市场经济竞争原则的推动下。

宏观上存在着促使家庭的生育抉择有以孩子质量替代孩子数量的趋势。

二,人口素质概述1.人口素质的定义人口素质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定义,日本人口问题审议会1971年对人口素质的定义是:作为集团的人的遗传的素质形质性格智能或教育程度等各种属性,换句话说是对肉体的精神的以及社会的能源的状态等的机能侧面的各种性质的综合。

前苏联学者瓦连捷伊等人的定义是:表现人口本质人口特殊性和人口规定性的那些本质特征的总和。

人口质量就是使人们的劳动能力同它赖以运用起来并发挥出来的客观条件相适应并把这种适应关系保持下去的一种方式,它包括整整一套表明人口及其最重要部分劳动适龄人口的特征,这些特征指的是人口教育水平人口职业构成人口社会构成人口变动以及多民族国家中通晓一种或几种民族语言人口质量概念。

亦应包括人们之间和各类人口之间相互关系的性质人口质量还包括人口健康状况。

英国学者布劳格的定义是:人口质量指的是一个国家的健康状况营养水准技术和能力水平。

而我国人口学者中对人口质量较早做出定义的是张纯元他的定义是:人口质量是人本身具有的认识改造世界的条件和能力。

这一定义为许多人所接受并被作为一个基本定义而载入集人口学界20世纪80年代前期研究成果之大成的人口理论教程一书。

这与人口学词典中的定义人口学所讲的人口质量,一般指的是人口总体的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以及思想口科学辞典中的定义:人口质量亦称人口素质人口总体的质的规定性在不同的社会生产方式下人口在质的规定性方面的发展水平总是体现为人口总体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条件和能力人口。

具有多方面的质的规定性一般认为包括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素质三方面的内容66与上面的定义内涵都是大同小异的而且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比较抽象。

2.人口素质的主要内容人口素质主要包括,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三个方面。

身体素质体现人口的自然属性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都体现了人口的社会属性。

身体素质身体素质主要是,考察身体发育是否健全,考察体质和智力的强弱。

为了便于对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人口身体素质进行比较分析,常常用一些相同的可比的指标进行测定与衡量衡量。

体质的指标很多,最常见的是身高、体重、胸围(机能)如肺活量、体力、耐力残疾人、比重、遗传病发病率、传染病发病率、死亡率尤其是婴儿死亡率以及平均预期寿命等。

间接的指标反映提高人口身体素质的物质条件的指标还有人口营养状况、膳食结构、每一医生负担的人口数、每一病床负担的人口数、人均粮食占有量、人均住房面积、卫生用水状况、闲暇时间的利用状况等影响人的体质的因素众多,综合起来可以概括为内因和外因两大类。

内因主要是遗传因素,外因是环境因素。

在大部分体质指标中,遗传起了主导作用,但也不能否定环境的作用。

在中国,北方人的身高、体重、胸围等指均明显高于南方各省。

同在一个地区,由于居住环境、生活方式的不同也会造成体质上的差别城市和乡村之间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环境上的差异就导致了体质上的差别。

经济发达程度不同导致生活水平和方式的不同,营养和医疗卫生条件也就不同,体质就有差异除了遗传和环境因素外个人的努力锻炼也有助于提高人的体质。

科学文化素质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主要是指一个人口群体的受教育程度、文化知识、科学技术、水平劳动技能、经验等。

一般常用的衡量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指标包括人口文化水平教育程度构成、受过大学及以上教育者占总人口的比重、文盲率、识字率、各级学校就学率、从事科学技术研究和应用者人数占总人口的比重、科学研究工作者和技术人员构成劳动者的文化构成等。

另外,还可以间接地考察教育经费包括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和教育经费占公共总支出的比重学科设置和科学技术研究门类的齐全程度、与现代化程度各类图书的发行量、各类图书馆及其藏书状况、科研成果数量及其应用与推广程度重大技术革新项目的数量与推广程度等来分析人口整体的科技文化水平。

三思想道德素质人口的思想道德素质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人们的思想意识状态按照社会规范的要求所达到的水准。

虽然思想道德素质不像身体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那样可以用量化的指标加以衡量。

其要素的可比性差但这不足以成为否定思想道德素质是人口素质的主要内容的理由。

人口的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有机地辩证地结合在一起,共同构成了人口素质身体素质。

是人口素质的自然基础身体素质的增强为,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提供了基础条件,科学文化素质是人口素质的社会实体也是人口素质的核心是,人口素质高低的主要标志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必然会有利于提高身体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是人口素质的灵魂没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身体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再高也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

3.中国的人口再生产类型,在“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和计划生育30年实践工作的基础上,实现了“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转变,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降低到更替水平以下。

在短短的30年里,中国完成了发达国家需要100年左右的时间才能完成的向人口低生育水平的转变。

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中国的人口素质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的问题,这需要用较长的时间、付出较大的努力才能解决。

最近,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在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之后,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主要任务将转向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①。

提高人口素质与有效地控制人口增长、稳定低生育水平,在解决中国人口间题的工作中,具有同等重要的位置。

在稳定生育率水平的前提下,大力提高人口素质,是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大局和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长远利益出发的明智和必然的选择。

出生人口质量是决定人口素质的自然属性的基础或称物质基础。

由于种种原因,中国出生人口质量仍然存在着较大的缺憾,仅就出生缺陷来讲,每年有30万一40万有缺陷的新生儿出生。

另外,还有相当数量的其他亚健康新生儿出生。

这些非健康新生儿的生存与死亡严重影响了中国的人口质量。

尽管中国进入了低生育水平的人口再生产状态,但受人口惯性的影响,未来一段时间里,人口数量还将持续增长。

如果人口的出生质量不能得到根本的改善,亚健康出生的人口数量还会不断累加,成为社会发展的沉重负担和制约可持续发展的严重障碍。

因此,由出生人口质量导致的人口素质间题的严重性决不亚于人口数量的压力。

所以,在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同时,研究出生人口质量,积极探索提高出生人口质量的对策,对提高中国人口素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具有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出生人口质量的概念出生人口质量是指胎婴儿的质量。

胎婴儿的质量通过人群中缺陷基因与表型的频率及其变化规律来表达。

尽管还没有出生质量的评价标准和指标,但出生质量较高的标志应该是健康,即生理、心理和社会完好性的整体健康。

出生人口质量的负面结局包括两方面,一是出生缺陷,二是亚健康出生。

(一)出生缺陷出生缺陷是指胎婴儿出生前,在母亲的子宫内已发生了的发育异常,出生后表现为肉眼可见或辅助技术诊断的结构异常、功能异常和代谢异常等。

按医学分类标准可将出生缺陷分为变形缺陷、裂解缺陷、发育不良、畸形缺陷四种类型。

其中畸形缺陷是最常见、最严重的出生缺陷(李竹,1”3)。

国际疾病分类(ICD 一9)对先天畸形的大多数体表和内脏的解剖学上的异常作了编码,但有关功能和代谢异常的智力低下、聋、哑等病种却没有被国际疾病标准定义。

所以,出生缺陷包括了先天畸形在内的所有出生异常病种。

(二)亚健康出生正常出生的新生儿应该有约40周(280天)的孕期,身长、体重、体围、骨骼、神经精神、运动等都应该符合新生儿生长发育的标准范围。

同时,新生儿不应该有任何并发症等。

反之,出生的新生儿就不能处在健康状态。

如早产、窒息、过期产、低体重(小于25009)、新生儿疾病、性传播性感染(sTD、免疫缺陷(Hlv/Aids)等。

这种状态的新生儿的预后,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可能是健康的,也是不健康的。

所以,我们将此定义为亚健康出生。

干预出生人口质量的途径提高出生人口质量是提高人口素质的关键。

在目前出生人口质量仍有较多问题的情况下,如何进行有效的干预,是许多领域和部门都在探讨的热点间题。

从影响出生人口质量的已知因素和可能条件来看,引起出生人口质量问题的因素是多源的,而且是错综复杂的。

所以,探讨出生人口质量的有效干预途径必须要符合出生缺陷和亚健康出生的病因特殊性,建立多学科协作的出生人口质量干预框架,使出生缺陷和亚健康出生的发生率得到有效的控制和降低,使人口质量的改善真正落到实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