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校本课教材

合集下载

初一历史备课组校本教材

初一历史备课组校本教材

七年级历史目录第一节尤溪的历史沿革--------------1 第二节尤溪的古迹(一)------------3 第三节尤溪的古迹(二)------------6 第四节尤溪的古建筑(一)------------10 第五节尤溪的古建筑(二)----------16 第六节尤溪历史名人朱熹------------22 第七节编历史小故事----------------24 第八节话说《清明上河图》----------26 第九节秦始皇功过------------------34 第十节运用历史地图学习历史--------35 第十一节寻找历史------------------39 第十二节文成公主入藏--------------51编委成员:第一节尤溪的历史沿革尤溪县地处福建省中部、戴云山脉北西坡,毗邻南平、闽清、永泰、德化、大田、沙县,总面积3425.3平方公里,辖8个镇7个乡,现有总人口42万余。

据考古资料分析得知,早在新石器时代末期,尤溪就有古闽越族的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劳作居住,有明确居住的遗址就有80余处。

夏商时尤溪属扬州之地,周时属七闽,秦统一中国时为闽中郡,西汉初为无诸闽越国属地。

汉武帝元封中置冶县(今建瓯市),为会稽南郡属地。

后汉献帝建安中置南平县,为南平地;三国吴景帝永安三年(公元260)以会稽南部都尉辖地置建安郡,仍属南平。

晋孝武帝太元四年(379),改南平县为延平县。

唐高祖武德三年(620),置延平军;高宗上元元年(674)改为建州地,尤溪仍为延平属邑。

唐明皇开元二十二年(734),经略使唐修忠诏谕延平县,山洞酋长高伏,奉上千户民籍地籍,尤溪方属内地。

唐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始建县,名尤溪,隶属侯官。

天宝初(742年左右),改福州为长乐郡,仍为属邑;代宗永泰元年(765),昭合尤溪、侯官为一县,以国号为名,叫“永泰”;唐末,改福州为威武军,王审知入闽,复改威武为彰武,将“永泰”县一分为二。

初中历史校本教材

初中历史校本教材

前言自我县开始课改以来,我校就开始进行校本教材的研究和开发。

因为,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规定:“为保障和促进课程适应不同乡镇、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这样就把课程开发的一部分权力下放给学校和教师。

为了保证这套校本教材的编写质量,学校成立了由校长、副校长组成的领导小组,成立了编辑委员会,领导小组主要负责校本教材开发和实施的领导工作,并明确责任到编写小组。

编写小组则采取分工合作的方式,制订出详细的教材编写方案,并做好需求分析和资源分析、参考教材的选定及校本教材的编写等工作。

这套校本教材丛书共分为上下册,分别是:《中国历史》、《世界历史》。

一方面,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经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一方面,培养兴趣,“让读书作为一种习惯走进学生生活;”同时,也积极促进我校“书香校园”的建设。

当然,由于本人能力局限,读本中也难免出现和当今时代的要求存在一定距离的内容和思想,教师一定要加以正面的说明和引导;同时由于学生的阅读能力所限,教师还需要进一步查阅资料,培养兴趣,力求作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积极诵读。

这套校本教材是第一套,在所难免会出现缺点和不足。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我们会不断完善和修改,并期待领导、专家及同行提出批评,更希望本校教师创造性地使用,使本套教材更加充实和完善,更加体现我校的特色。

1.朝代顺序歌夏朝殷商与西周,东周列国分两段春秋战国烽火起,秦朝一统又两汉三国鼎立魏蜀吴,西晋东晋前后传南朝北朝两并亡,随唐一统后五代宋元明清九百年,辛亥革命皇朝完一、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一)一百七十万年前,云南“元谋人”出现,会造工具能用火,因此称为类人猿。

(二)北京人在周口店,手脚分工已明显,群体劳动和生活,打制石器已出现,保存火种用途广,原始社会已显见。

(三)山顶洞人一发现,距今一万八千年,磨光钻孔新技术,人工取火史无前,血缘关系成氏族,没有贫富和贵贱。

二、原始的农耕生活(一)长江流域“河姆渡”,磨制石器有进步,耒耜耕地种稻谷,干栏房子共居住,挖井养畜造陶器,简单玉器和乐器。

历史校本课程

历史校本课程

第1课始兴古城及建设古城的建设及建筑业:始兴县城太平镇,古称陈坊。

从元朝天历元年(1328年)定为县治至2011年已有683年的历史。

明朝天顺四年(1460年),筑土城墙,开东、南、西、北四门。

民国时期,最宽的环城路、建国路只有6米宽。

且多为土质或卵石路面,房屋为砖木结构平房,楼房少许。

第2课始兴的历史建置始兴名字的由来及建置:据城南玲珑岩螺壳胶结堆积出土的石器及动物骨化石等遗迹考证,原始时代已有先民于此生息繁衍。

夏商周时,地属南交。

《禹贡》为扬州地域的南境。

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为百粤(越)地。

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属楚。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属南海郡。

汉初,南海郡尉赵陀割据岭南,属南越。

西汉五年(前202年),设豫章郡置南埜(野)县。

本境属南埜县地。

当时南埜地域,辖今江西的南康、大庾、崇义、上犹、信丰和广东始兴、南雄及仁化部分地区。

东汉建武元年(25年),改“南庐”为南野。

刘协兴平元年(194年),析豫章郡置庐陵郡。

南野县属庐陵郡。

赤壁战后(208年),三国鼎分,本境属吴。

吴孙权嘉禾五年(236年),庐陵郡分设南部都郡,本境属南部都尉。

孙休永安六年癸未(263年)春,孙吴为加强对岭南地区的开发,建设战略后方,析南野县南乡地置始兴县。

“始兴”一名始此。

孙皓甘露元年(265年),十一月,以桂阳南部置始兴郡,统曲江、桂阳、始兴、含洭,贞阳、中宿和阳山七县。

始兴县属始兴郡。

南朝宋明帝泰豫元年(472年),改始兴郡为广兴郡。

齐高帝建元初年(479年),复名始兴郡,南齐设置斜阶县,后改为令阶,梁武帝天监五年(506年)四月,再改名为正阶县。

梁大同二年(536年),正阶并入始兴县。

梁元帝承圣中元年至四年(552-555年),分始兴地置安远县。

陈武帝永定元年(557年),改安远县为安远郡。

隋开皇九年(589年),郡废,改安远郡置大庾县,隶广州总管府。

(按:《隋书》是年省诸郡,于始兴郡置广州总官府,统县十六,始兴在焉。

七年级上册历史校本教材 第五课 灿烂的青铜文明

七年级上册历史校本教材 第五课 灿烂的青铜文明

七年级上册历史校本教材第五课灿烂的青铜文明(自修部分)一、手工业:商、周的手工业技术已达到相当高水平。

1、青铜制造:青铜铸造业是商、周手工业技术的代表。

(1)原始社会:原始社会晚期,我国已经出现了青铜器。

(2)夏朝时期:到了夏朝,我国的青铜器种类逐渐增多。

(3)商朝时期: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辉煌时期。

①主要特点:青铜器生产规模大,品种多,工艺精美。

②具体举例: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

第一、司母戊鼎是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青铜器。

第二、湖南宁乡出土的商代四羊方尊造型奇特。

司母戊鼎西周烧炭火的青铜器(4)西周时期:西周青铜器的种类更丰富,多用于祭祀。

(5)“三星堆”文化①时间地点:与商周同期,我国西南地区的成都平原。

②出土文物:青铜面具、大型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

备注:青铜神树很可能是传说中的一种摇钱树。

③认识评价:三星堆文化是种著名而独特的青铜文化。

2、陶瓷制作:(备注:中国是世界上著名的瓷器大国)。

第一、夏朝、商朝和西周时的陶瓷业非常发达。

第二、我国是世界上已知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

第三、早在商朝时期就有烧制原始青瓷的瓷窑。

三星堆青铜立人像商朝的玉虎3、玉器制造第一、夏、商、周时期的玉器制造业十分兴盛。

第二、玉器的雕刻工艺能够达到非常高的水平。

第三、商朝的玉器代表主要有玉虎和玉象等等。

二、农牧畜商1、农业方面第一、夏朝、商朝和西周是以农业为主的社会。

商朝的玉象第二、后代所称五谷,商周时期已经很齐备了。

备注:我国古代称稻、黍、粟、麦、豆为五谷。

第三、农业上已经知道了选种、施肥和治虫害。

第四、西周时期,已使用一定数量的青铜农具。

2、畜牧方面第一、夏朝、商朝和西周时的畜牧业相当发达。

第二、今天家畜、家禽的主要品种,商朝已有。

第三、商朝时期,还建有牲畜圈栏来饲养牲畜。

第四、商朝的王室和贵族们还设有专门的牧场。

3、商业方面:商周商业繁华,做买卖很多,还有旅社。

4、青铜文明(1)文明前提: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各业繁荣。

历史校本课程

历史校本课程

目录课程概况………………………………………………第一节概况………………………………………第二节随葬品………………………………第三节景区建设…………………………第四节发现过程…………………………………第五节挖掘过程…………………………………第六节陶埙……………………………第七节景点建设及资金拨付情况……………………火烧沟文化遗址【课程概况】火烧沟文化遗址是甘肃六大古文化遗址之一,出土于1976年。

这是一处新石器时代后期的人类文化遗址,距今约3700年。

该遗址位于玉门市清泉乡境内312国道边,范围约20平方公里,中心面积0.2平方公里,距玉门市区20公里。

因火烧沟文化的出土地周围是一片红土山沟,土色红似火烧,所以这一古文化遗址被考古界称为"火烧沟文化"。

1976年甘肃省文物考古队对其进行了大规模发掘,在遗址中心边缘发掘古墓葬312座,出土了大量珍贵的陶器、铜器、玉器、骨器和部分金银器。

因其遗址内有红土山沟,土色红似火烧,被考古界称为"火烧沟文化"。

概况火烧沟遗址以墓葬为主,已发掘清理出的古墓有312座,出土文物中彩陶、石器与金银器、铜器共存。

最为突出的当推大量的陶器,它们大多制作精细,造型别致,其中不少属于珍品。

如人型彩陶罐、人足彩陶罐、鱼型陶埙、鹰嘴壶、三狗方鼎等已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出土的20多只陶埙是远古时代的一种吹奏乐器,是国内已经出土的古代乐器中年代较为久远的古乐器之一,极富特色。

鹰嘴壶、三狗方鼎等造型优美,制作细腻,形象逼真,表现了远古时期的火烧沟人高超的智慧和审美能力。

火烧沟出土的陶罐有98种,质地繁多,图案花纹各异,极具艺术性,富有观赏价值。

随葬品古墓中的随葬品有狗、猪、牛、马、羊等,其中羊骨多而普遍。

墓葬中的男女都佩带着金银首饰、松绿石珠、玛瑙珠等,证明当时的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商业已经很发达了。

墓葬中男女的装束、发饰、发具等,都表现了古代游牧民族的一种风俗习惯。

初中历史校本课教案

初中历史校本课教案

初中历史校本课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中华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和主要内容。

2. 掌握中华古代文明的特点和贡献。

3. 培养学生对中华古代文明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重点:
1. 中华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

2. 中华古代文明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教学难点:
1. 掌握中华古代文明的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

2. 理解中华古代文明的影响和意义。

教学准备:
1. 教材《历史》
2. 多媒体设备
3. 相关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展示相关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了解中华古代文明的特点和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学习(25分钟)
1. 介绍中华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和主要内容。

2. 分析中华古代文明的特点和贡献。

3. 讲解中华古代文明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三、讨论(10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探讨中华古代文明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影响和意义。

四、总结(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中华古代文明的重要性和价值。

五、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阅读、调研或写作任务,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中华古代文明的了解和认识。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中华古代文明有了初步的了解,并培养了对中华文明的兴趣和热爱。

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和活动,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历史知识,激发他们对中华文明的广泛兴趣。

历史校本教材-初中历史校本教材

历史校本教材-初中历史校本教材

初中历史校本教材中国古代风俗文化赏析目录编者的话 (1)第一单元饮食风俗 2第一节饮的风俗 (2)第二节食的风俗 (5)第三节节日饮食 (8)第二单元服饰风俗 (10)第一节服饰风俗概述 (10)第二节汉族服饰风俗 (16)第三节少数民族服饰风俗 (18)第三单元居住风俗 (33)第一节建筑风俗 (33)第二节居住风俗 (38)第四单元交通习俗 (39)第一节陆路交通 (10)第二节水路交通 (16)第三节驿站与邮传 (18)第五单元社交风俗 (39)第一节礼仪风俗 (10)第二节交往风俗 (16)第三节家族风俗 (18)第六单元节日风俗 (39)第一节重大节日风俗 (10)第二节重要节气风俗 (16)第三节秋冬的节日风俗 (18)第七单元其它风俗第一节信仰风俗 (10)第二节岁时风俗 (16)第三节游艺风俗 (18)编者的话高中对于每个孩子、每个家庭而言都极为重要,孩子们需要保持自己最佳的状态来完成万米长跑最后冲刺,需要机会来证明自己有战胜困难、超越自我能力,证明十二年的寒窗苦读没有白费,证明自己已经从一个幼稚的孩子长成有担当有责任由理想有抱负的热血青年。

高中是美好的,他的美好就在于风雨之后才能见到的彩虹。

孩子们在升入高中之后便被许许多多压力所包围,柔弱的胸膛满怀内心期许,小小的肩膀顶着家人和老师的关心与期望,单薄的身体不知疲倦地在学习。

我总是希望自己可以找到最完美的教学方法,让课堂变得充实而轻松,大家可以在舒适的气氛中掌握因知因会的知识;为孩子们寻觅到最适合的学习方法,让他们不用在无趣的机械记忆中浪费时间,掌握知识的同时也能保持心情的愉悦,使得学习历史变成一种享受。

教育的艺术在于让学生成为主体,自主地学习,学会学习,掌握智慧的学习方法。

这是教育者对孩子成长负责的表现,也是教育最重要的原则。

道家思想的创始人老子说过,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教师该做的事情就是,教会孩子学习的方法,让孩子一点就通,一点就透。

初中历史校本教案

初中历史校本教案

初中历史校本教案学科:历史年级:初中单元:中国古代奴隶社会主题:生产方式变革与社会变迁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奴隶社会的特点;2. 掌握生产方式变革对社会的影响;3. 能够分析奴隶社会的矛盾和崩溃;4.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历史思维能力。

重点难点:1. 中国古代奴隶社会的特点;2. 生产方式变革对社会的影响;3. 奴隶社会的矛盾和崩溃。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观看视频:“奴隶社会的日常生活”,引发学生对奴隶社会的思考。

二、讲授(15分钟)1. 讲述中国古代奴隶社会的形成和特点;2. 分析奴隶社会的生产方式变革对社会的影响;3. 探讨奴隶社会的矛盾和崩溃。

三、讨论(15分钟)1. 小组讨论:奴隶社会的矛盾和崩溃是如何产生的?2. 展示讨论结果,引导学生思考奴隶社会的局限性。

四、活动(15分钟)1. 角色扮演:学生扮演奴隶和奴隶主,演绎奴隶社会的生活场景;2. 活动结束后,学生反思扮演经历的感受和认识。

五、总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奴隶社会的特点和矛盾;2. 引导学生思考奴隶社会的消亡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六、作业(5分钟)1. 了解一位古代中国的奴隶,写一篇关于他生活的文章;2. 预习下节课内容: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兴起。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中国古代奴隶社会的特点、生产方式变迁以及矛盾和崩溃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通过角色扮演等形式,学生对奴隶社会的生活有了亲身体验,增强了对历史的感知和认识。

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历史发展的规律和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泰来农场历史一、概述(一)自然地理环境1、地质地貌泰来农场位于嫩江中下游的西岸,泰来县城东25公里。

全场地势为北高南低,西部和西北部为沙丘漫岗,南部和东南部为冲积的平原和洼地,平均海拔高度在134—137米之间,其它平原土质肥沃,是农场的主要产粮区。

沟泡洼地横跨场区西北部和南部的自然沟泡相连,呈“T”字型,在天然的一棵树泡,现已建成平原水库,是嫩江和呼尔达河冲积的低平原。

泰来农场的土壤分为5大类,16亚类,耕地有3大类,10个亚类。

风沙土、黑钙土、草甸土、碱土、盐土。

这些土壤肥力较低,适合植树种草。

2、土壤植被泰来农场由于气候和地形的条件,植被分布各异,沙岗地、黄沙地、漫岗地以大针茅、兔毛蒿、黄蒿、胡枝子为主;靠嫩江西岸一带有柳树丛、柳蒿、植被以水草,早熟禾、隐子草丛生小禾草为主;平原地以羊草、小叶樟为主。

按土壤的结构和植物群落,基本上分为三类。

一、草甸草原类,这一类代表性土壤主要是草甸土和沙量钙质土。

这个植被类型因受当地季风气候影响,所以早生形态不十分明显,只有贝加尔针茅,局部地区有少量的大针茅,克氏针茅。

以中旱生的洋草线叶萄和旱中性的野古草、大油芝为主,混生着繁多的双子叶草本植物,如裂叶蒿、黄芩、狭叶柴胡、斜茎黄芪、细叶黄芪、绵团铁线莲。

火绒草、地榆、大花飞蒸草;狼毒、黄花菜、绵枣、野大麦、龙胆草、细叶百合、拂子毛等。

以贝加尔针叶—羊草—杂草为主的草甸草原,在农场均有分布。

二、沼泽草原类,这一植被草原类的土壤主要是沼泽地和盐碱土。

草甸植被多由小叶樟、大叶樟、乌拉草、马兰、苔草等组成;沼泽植被组成常见的有芦苇、直穗莎草、水葱、三棱草、香蒲、黑三棱、星星草等。

三、蔬林草原类,这一类主要是风沙土。

植被组成的优势植物有:半固定的沙丘上的苔草、水草、贝加尔针茅、糙隐子草、洋草、大针茅、山否、榆树、桑树、展枝唐松草、防风、鹤虱、胡枝子等。

3、气候泰来农场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特点是:春季干旱多风,夏季高温多雨,秋季多风温差大,冬季寒冷少雪。

气温年平均温度4.2℃,最冷的1月份平均温度为零下18℃左右,极端最低温度为零下35.2℃。

最热的7月份平均温度为24℃左右,极端最高温度为41.6℃。

农作物生长期5月至9月,累计零度以上温度总和为3 296.8℃,≥10℃的活动积温2 882.5℃。

变化在2 422.2℃—3 150.0℃之间,≥600℃积温保证率在80%以上。

年平均无霜期为135天左右,变化在120—148天之间。

初霜期一般在9月25日以后,终霜期一般在每年的5月10日左右。

历年平均降水量在400毫米左右。

降雨主要在6至8月之间,占全年降水量的75%左右,月份降水以7月份为最多。

冬季降水量历年为30毫米左右,占全年降水量的7%左右。

全年风向以北、西北风为最多,其次为西南风。

年平均风速4.1米/秒,最高达35米/秒。

以4—5月份为最大,平均在5米/秒。

最大风力达8级以上。

大风日期集中在3至10月份之间。

春季3—5月份的6—8级以上大风日数占全年的80%以上。

4—5月份大风风向以西北风频率最大。

季节性大风一般发生在3月上旬至6月上旬。

历年因风蚀都有一些地块的种子,小苗被毁。

4、河流农场紧靠嫩江下游西岸,叉流有小河子、南大河、呼尔达河流经场约8公里。

因大气降水,河流冲积洪积补给以及风蚀等形成的泡沟。

嫩江发源于大兴岭伊勒胡里山,至吉林省郭前旗与第二松花江汇流,全长1 089公里。

从齐齐哈尔富拉尔基区入泰来县境,流经泰来农场。

场内流长约10.14公里。

流域面积120平方公里,平均宽度250米,最大洪断宽度5 000米,主槽深度6至15米。

沿江堤防总长为10.14公里,建泵站2个,年提水量32亿立方米,盛产江鱼。

呼尔达河系绰尔河支流,在扎赉特旗音德尔镇北与绰尔河分流。

全长320公里,流经农场,场境内流长8公里,由西至东流入强排站注入嫩江。

南大河为嫩江叉流,位于第6生产队(南大岗子)东南方向200米处,距离嫩江1公里。

叉流经队区3公里,宽500米左右,深1.5—2米左右,河里有鱼虾等。

小河子为嫩江叉流,位于第3生产队东400米处,距离嫩江1公里。

叉流经队区4公里,宽600米左右,深2—4米左右,河里有鱼虾等。

叉流与嫩江之间是草原放牧之地。

5、自然资源农场耕地土壤种类较多,草原面积较大,水利资源充足,野生动、植物较多。

各种矿藏等尚无定论。

野生植物全场有野生植物近百种。

其中:药用植物有枸杞、黄芩、龙胆草、甘草、防风、菟丝子、车前子、桔梗、狼毒、黄花、地丁、苇根、马齿苋、蒲公英、透骨草、茵陈、益母草、荆芥、夏桔草、灵仙、柴胡、青蒿、知母等。

野生植物中有一定经济价值和相当产量的有:江柳、旱柳、桑树、山杏树、小叶樟、三棱草、乌拉草、羊草、碱草、蒲草、芦苇等。

野生动物场内有几十种。

其中有皮毛动物麝鼠、黄鼬、貉(貉子)、狸(山猫)、松鼠、獾、艾虎、狐狸、貂、水獭等。

有身体的某一部分或其分泌物可以利用的动物蛇、蚯蚓、刺猬等。

还有雁、鹤以及鸨。

可供食用的有山兔、雉、三半鸡、狍子、黄羊等。

鱼、虾类在场内江河泡沟中有鲫、鳙(胖头)、鲤、鳜(桂鱼、鳌花)、鲇、鳊(边花)、草鱼(草根)、团头鱼(方鱼、法罗)、鲢鱼(胖头连子)、银囡(黄姑子)、哲罗、鲅鱼、狗鱼、乌礼(黑鱼)、黄桑(戈牙子)、花江岁(麦穗)、棒花鱼(花麦穗)、蛇驹(川丁子)、翔嘴红白(大白鱼)、蒙古红白(红尾)、溪七鳃鳗(七星子)、甲鱼、河虾,此外还有蚌和蛙类。

微生物在场内的林地和草原中生长有松树蘑、柳树蘑、杨树蘑、草蘑等。

6、自然灾害农场在建场以来,普多次发生的自然灾害主要有:旱、涝、风、雹、虫、低温。

不同作物也发生病害。

(二)人口及民族分布1、人口分布居民40%是外地迁移而来。

原籍多数属于山东、•河北、吉林、辽宁、内蒙古、上海、四川、海南等地,60%•的居民是黑龙江省本地住户。

农场这片土地建场前已有6个村落,远在清光绪年间,部分农民来此耕种,安家立户,旧中国和伪满时期,随着“放荒拓垦”和“拓荒移民”政策的实施,居民逐渐的增加。

居民大量流入还是1948年,这里建立了国营农场,职工与职工家属的到来,使这里的人口大量涌进,到1949年建国前夕,已有职工87人,临时工73人,住户30户。

随着农场经济的发展,居民增加速度也比较快,到1998年洪水前为1405户,是1949年的211%,1998年特大洪水期间,总局党委决定,向东部垦区迁移911户,至2000年全场居民总户数为510户。

2、民族构成及分布泰来农场建场以来,主要由汉族、蒙古族、满族3个民族组成,他们融中成一个民族团结的家庭,在改革的今天,为振兴农场经济,3个民族的人民并肩作战,是农场振兴的力量。

二、泰来农场的建立1、背景泰来农场是在解放战争年代,•为适应革命形势的需要而创建的。

早在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结束,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为扩大地盘,集结军队抢占东北,第三次国内战争一触即发,针对这种形势,为了解决粮食问题,准备战争急需。

这年12毛主席代表党中央发布了《建立巩固东北根据地》的伟大号召,要求:“除负有作战任务的野战军团外,一切部队机关必须在战争和工作之暇从事生产”。

就派出大批部队和干部进入东北,当时东北局主持工作的是陈云同志,根据党中央“组织亿万人民走集体化,机械化道路,必在东北创办一个粮食工厂,培养干部,积累经验,创建典型,示范农民”的指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嫩江省泰来县人民政府,在县委的领导下,仅用了近3年的时间即于1948年的春天组建了泰来农场。

由当时的泰来县长王禹明,副县长沙友石亲自踏查和指挥下,在此地建立了泰来县第一家国营农场,县政府决定派曲连贵任场长,杨凤昌任副场长,带领17同志为行政管理干部和30余名劳动力,到农忙季节在当地的邻村雇佣20余名月工劳动力,还有些犯人参加劳动,场主要动力是畜力,这些牲畜是县政府从全县所辖各区抽调的部分畜力马、骡、牛等74匹,大车6台,犁、耙等农用工具是借用附近农民会的,盖了5间土木结构的房,作为办公室,宿舍,食堂合在一起。

2、艰难开发时期1948年3月组建农场时,当时以旧式农具和畜力耕种为主,是个小型的以畜力耕作为主的小型农场,把日伪开拓团遗弃的二荒地又重新利用,加之用人力拉犁,一个个肩膀磨出了血泡,就这样当年垦荒近3 000亩,产粮175 000公斤。

1949年1月,曲连贵调出农场回泰来县,农场场长由杨凤昌接任,同时,县政府又派吕洪儒任副场长,农场仍然是以畜为主的进行垦荒,到年终耕地增到5 480亩,产粮345 000公斤,•职工这时由原47名增加到87名,农忙时雇佣73人,由分配制的四六分成为主.即工人得六成,场得四成。

1950年8月,场组建工会和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57年5月改为共产主义青年团,当时有会员19名,团员7名,•这年9月杨凤昌调回县里,县政府派黄宪英担任场长(兼党支部书记),这年主要垦荒动力仍然是畜力耕种,耕地面积以达6 030亩,当年产粮309•000公斤。

这年场下设1个大队,3个中队,大队长由初荣贤担任,3个中队分别由谷宝春.杨守政.王显亭担任。

场部设两个股,即生产股.财务股,生产股由吕奎生负责,财务股王静负责。

这年公开建党,党员发展到6名,正式建立了党支部。

泰来农场经历了3年开发艰难时期,不但成功的试办了泰来县第一农场,还以创造性的劳动结下了累累果实,增强农场第一代创业者建设开发农垦事业的坚定信念。

3、曲折发展时期(1)东北局国营农场会议的召开(思想基础)农场在开发时期取得了很大成绩,在办场过程中,还是经验不足,为了总结经验教训,•在1950年12月,东北局召开第一次国营农场工作会议,在会议上林枫作了“迎接大规模经济建设办好国营农场”的总结报告,报告中总结了县营的国营农场,在建场的过程中,存在着投资高,产量低,浪费多,亏损大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泰来县政府及时派进工作组,•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东北局及时作出的《关于加强国营农场工作的决定》和贯彻黑龙江省委《关于整理各县公营农场的指示》,使全场职工干部认识到,要办好国营农场,首先必须认识到国营农场经济属于社会主义性质,从而提高了广大职工干部的政治觉悟,增加了办场的信心。

(2)艰苦奋斗,成绩喜人在艰苦创业的1953年,泰来县政府派来吴广才任农场场长兼党支部书记,这时职工队伍已达101人,全场职工干部发扬坚韧不拔.•不畏艰难困苦的精神,仍然以畜力为主,这年种植耕地7 455亩,•产粮525 000公斤,•这一年泰来农场被黑龙江省政府授予“特等地方国营农场”光荣称号,奖锦旗一面,1954年2月场长吴广才出席黑龙江省农业劳模大会。

这个以农牧为主的农场,伴随着艰苦创业的动人画面,在省内被传扬,这光辉的业绩永远留在这片黑土地上,刻印在泰来农场历史的画卷里,铭记在泰来农场人民的心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