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校本课程
新高中历史读写校本课程

新高中历史读写校本课程介绍新高中历史读写校本课程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历史读写能力而设计的一门课程。
通过该课程,学生将能够深入了解历史事件、人物和文化,同时提升他们的写作和阅读技巧。
本文档将介绍该课程的目标、内容和教学方法。
目标新高中历史读写校本课程的目标如下:- 培养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和兴趣-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提升学生的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培养学生的独立研究和研究能力内容该课程将包括以下内容:1. 历史事件和人物:学生将研究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事件和人物,了解他们的背景、影响和贡献。
2. 文化和社会:学生将研究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和社会制度,了解其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3. 文献阅读和分析:学生将研究如何阅读和分析历史文献,提取关键信息并进行批判性思考。
4. 撰写历史论文和报告:学生将研究如何撰写历史论文和报告,包括选题、调研、写作结构和引用方法。
5. 独立研究项目:学生将有机会进行独立历史研究项目,提高他们的研究和学术能力。
教学方法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和内容,教师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和合作研究:学生将参与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观点和发现,促进合作研究和互动交流。
- 文献阅读和分析:学生将阅读和分析历史文献,并参与课堂讨论,激发他们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 写作练和反馈:学生将进行写作练,并得到教师的指导和反馈,以提高他们的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
- 独立研究项目:学生将进行独立研究项目,并在学术导师的指导下完成研究报告,并参与学术展示和评议。
通过上述教学方法,学生将获得全面的历史知识,提高其读写能力和学术素养。
中国历史校本课程

《中国历史》课程纲要课程名称中国历史适用年级八年级总课时22课时课程简介(200字内)中国近代史介绍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到新中国成立前的这一段历史,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到瓦解的历史,也是中华民族对外反抗帝国主义侵略,对内反对封建专制统治,为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努力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奋斗的历史。
背景分析(500字内)目的和意义:1、通过阅读教材,查阅文献资料,欣赏影视作品,参观历史遗迹,了解中国近代历史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及内在联系。
2、能够阅读和理解一些基本的历史材料,从多种角度思考历史问题,尝试对历史问题进行客观的解释,做出正确的评判。
学情分析:1、以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主。
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学习,解决相关问题;采用六人小组合作和同伴互助合作方式完成小课题的探究,逐步锻炼收集与处理科学信息、获取新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2、通过积极参加讲故事比赛、读书报告会等历史活动,学以致用,提高语言表达概括能力。
3、通过收集老照片、老物件,进行社会调查,参观历史遗迹等,增强学习历史的直观性。
资源分析:1、学校资源:充分利用教材、各种教学设备,教师自制教具、模型以及学校图书馆的期刊与书籍来完成课程规定的课堂教学、探究活动。
2、社会资源:广泛利用博物馆、历史遗迹等开展实践和探究活动。
3、信息化资源:科学合理利用各种教学软件、课件及网络资源搜集相关信息资料;充分利用相关视频,图片,形象直观的展现历史史实。
4、个人和家庭资源:利用家中的材料、图书开展相应活动,并可将丰富的生活实践经验和体验相互交流,激发学习兴趣。
课程目标1、能够归纳中国近代抗击西方列强侵略的史实,认识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2、能归纳、分析中国近代社会各阶层探索近代化的历程,知道救亡图存和实现现代化是近代中国人民奋斗的基本目标。
3、能够对中国近代落后原因进行分析,认识近代中国遭受过的深重苦难史国内专制统治的腐朽黑暗和外国列强入侵造成的。
小学历史校本课程低年级

小学历史校本课程低年级引言本文档旨在介绍小学历史校本课程在低年级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小学历史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过去的事件和人物,培养他们对历史的兴趣和理解。
在低年级,历史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对历史事实的基本认知和思考能力。
教学内容- 我们的祖先:介绍学生的家庭背景和家族的故事,培养学生对家庭历史的关注和尊重。
- 过去的生活:讲解过去人们的生活方式、衣食住行和娱乐活动,以了解和比较过去与现在的异同。
- 重要的人物:介绍一些重要的历史人物,如国家的创建者、伟大的艺术家和科学家,激发学生对英雄和成功人士的敬佩和追求。
- 历史事件:简要介绍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如国家的独立、战争的发生等,让学生对历史的变迁有初步的了解。
- 多媒体资源:使用图片、视频和互动游戏等多媒体资源,增加学生对历史内容的兴趣和参与度。
教学目标在小学历史校本课程的低年级教学中,我们的目标是:- 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理解。
- 帮助学生认识家庭历史的重要性,并尊重他人的家庭历史。
-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了解过去与现在的差异。
- 提高学生对英雄人物的敬佩和向往。
- 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初步认知和理解。
教学方法在小学历史校本课程的低年级教学中,我们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观察和讨论:通过观察图片和视频,让学生讨论过去的生活方式和重要人物。
- 故事讲述: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讲述,引导学生了解和记忆历史事件和人物。
- 多媒体资源:使用多媒体资源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 手工制作:通过手工制作历史相关的手工作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总结小学历史校本课程的低年级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理解,引导他们了解过去的人物和事件,以及认识家庭历史的重要性。
通过观察、讨论和多媒体资源的使用,我们将帮助学生在低年级建立起对历史的基本认知和思考能力。
校本课程 趣味历史 四年级

校本课程趣味历史四年级
介绍
本文档是关于四年级校本课程《趣味历史》的详细介绍。
该课程旨在通过有趣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和理解历史的重要性。
以下是该课程的内容和研究目标。
内容
1. 古代文明
- 通过游戏和角色扮演的方式,学生将了解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如埃及、希腊和罗马等。
- 学生将参与模拟考古挖掘活动,了解考古学的基本知识和技巧。
- 通过阅读古代神话故事,学生将更好地了解古代文化和。
2. 名人传记
- 学生将研究并撰写一份著名历史人物的传记,如中国历史上的孔子、诸葛亮等。
- 通过研究这些名人的生平事迹,学生将学会欣赏和尊重历史上的杰出人物。
- 学生还可以通过展示他们撰写的传记,增强他们的演讲和表达能力。
3. 历史地图
- 学生将研究如何阅读并绘制历史地图,了解不同时期的地理界限和变化。
- 通过制作和分享自己的历史地图,学生将加深对历史事件和地理位置的理解。
4. 时间线和事件检索
- 学生将研究如何制作时间线和事件检索表,以便更好地组织和记忆历史事件。
- 通过合作项目和小组研究,学生将能够深入了解特定历史时期的重要事件。
研究目标
通过参与《趣味历史》课程,学生将能够达到以下研究目标:
1. 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理解;
2.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明的认识和欣赏;
3. 培养学生的研究和写作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地理和时空思维能力;
5. 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希望通过《趣味历史》课程的学习,学生们将更加热爱历史,认识到历史对于我们的重要性,并培养出对学习和研究的兴趣。
人文历史类校本课程设计

人文历史类校本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通过学习人文历史知识,让学生了解我国丰富的历史文化,掌握基本的历史研究方法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人文素养。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人文历史的基本知识,理解我国历史的演变脉络,了解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掌握历史的基本研究方法。
技能目标:通过课堂讨论、研究报告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人文历史,使学生热爱自己的国家和民族,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人文关怀和道德情操。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以我国的历史为主线,涵盖古代、近代和现代三个部分。
内容主要包括:1.古代部分:讲述中国古代的历史,包括夏商周、秦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等历史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人物和文化遗产。
2.近代部分:介绍我国近代的历史,包括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辛亥、五四运动等重要历史事件。
3.现代部分:讲述我国现代的历史,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等重要历史事件。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的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主要包括: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使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
2.讨论法: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案例,使学生深入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
4.实验法:教师学生进行历史实验,体验历史的真实情况。
四、教学资源本课程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资料和实验设备等。
主要资源有:1.教材:选用权威的人文历史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基础。
2.参考书:提供丰富的参考书籍,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历史。
3.多媒体资料: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图片、视频等资料,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4.实验设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遗址等,亲身体验历史的真实情况。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考试等多个方面,以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新学期历史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新学期历史校本课程实施方案一、背景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历史课程的校本化已成为学校发展的重要方向。
为了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和文化的了解,本校制定了新学期历史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二、目标本实施方案的目标是:1. 提供丰富全面的历史知识,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理解能力;2. 强调学生的参与和实践能力,通过实践活动增强对历史的认识;3.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考和分析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三、内容和教学方法1. 内容:课程内容将涵盖本地历史、国家历史和世界历史三个层面,以及与其他学科的跨学科内容。
2. 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讨论、实验、实地考察等,通过多样化的活动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积极性。
四、实施步骤1. 制定教材:编写符合校本课程需求的历史教材。
2. 培训教师:组织专业培训,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知识水平。
3. 制定教学计划:根据课程要求,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表。
4. 实施教学:根据计划进行教学活动,注重启发式教学和学生互动。
5. 评估与反馈:定期评估学生的研究情况,及时反馈并进行调整和改进。
五、评估方法1. 考试评估:定期进行历史考试,测试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2. 作业评估:布置历史作业,通过作业评估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3. 实践评估:通过实践活动,评估学生对历史的应用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六、预期效果通过实施本校本课程实施方案,预期能够达到以下效果:1. 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兴趣和了解程度显著提高;2. 学生的历史思考和分析能力得到有效培养;3. 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有明显提升;4. 学校的历史校本课程实施得到较好的效果和反馈。
结论通过本实施方案的实施,有望在新学期内使学生对历史课程产生更高的兴趣与参与度,提高他们的历史思考和分析能力,并全面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从而推动学校历史校本课程的发展。
以上是新学期历史校本课程实施方案的内容,希望能够得到大家的支持和合作!*注:该文档仅供参考,实施时请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调整。
初中历史校本课程教案

初中历史校本课程教案
教学内容:古希腊和罗马文明的兴起
教学目标:
1. 了解古希腊和罗马文明的基本特点和发展历程;
2. 掌握古希腊和罗马文明的重要人物、事件等知识;
3. 能够理解和分析古希腊和罗马对西方文化的影响;
4. 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
1. 古希腊的民主政治和哲学思想;
2. 罗马的共和政体和征服扩张。
教学难点:
1. 理解古希腊和罗马文明的影响;
2. 分析古希腊和罗马文明的异同点。
教学准备:
1. 教学资料:PPT、教材、图片等;
2. 教学工具:投影仪、电脑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5分钟)
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出古希腊和罗马文明的兴起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讲授(20分钟)
1. 介绍古希腊文明的起源和特点;
2. 讲解古希腊的民主政治和哲学思想;
3. 介绍罗马文明的兴起和发展历程;
4. 讲解罗马的共和政体和征服扩张。
三、讨论(15分钟)
1. 学生分组讨论古希腊和罗马文明的异同点;
2. 汇报讨论结果,引导学生思考古希腊和罗马对西方文化的影响。
四、总结(5分钟)
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化学生对古希腊和罗马文明的认识。
五、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作业:撰写一篇关于古希腊和罗马文明的短文,包括对其起源、特点和影响的描述。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古希腊和罗马文明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对历史的兴趣和探索精神,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文化修养。
历史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历史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为了更好地推进历史教育改革,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历史文化传承能力,我
们制定了历史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该方案旨在通过创新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完善评价体系,构建具有时代特色和学生个性化需求的历史学科教育体系。
首先,我们将在教学内容上进行创新。
历史课程应当贯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
世界历史发展的主线,突出历史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我们将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兴趣爱好,设计更加贴近学生生活的历史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历史学习,激发他们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其次,我们将优化教学方法,提高历史课程的教学效果。
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实地考察和实践活动,丰富历史教学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
同时,我们将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引导学生理性思考历史问题,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判断能力。
在评价体系上,我们将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除了传统的笔试和口头答辩,
我们还将引入课堂表现、作业表现、课外阅读等多种评价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历史学习成果。
同时,我们也将注重学生的历史素养培养,注重学生的历史情感教育,培养学生对历史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最后,我们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历史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
通过
定期的教研活动和专业培训,不断提升历史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育理念,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历史教育服务。
总之,历史校本课程实施方案的制定旨在推进历史教育改革,提高学生的历史
素养和历史文化传承能力。
我们将不断完善和调整该方案,以期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历史教育服务,为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秀人才做出积极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课程概况………………………………………………第一节概况………………………………………第二节随葬品………………………………第三节景区建设…………………………第四节发现过程…………………………………第五节挖掘过程…………………………………第六节陶埙……………………………第七节景点建设及资金拨付情况……………………火烧沟文化遗址【课程概况】火烧沟文化遗址是甘肃六大古文化遗址之一,出土于1976年。
这是一处新石器时代后期的人类文化遗址,距今约3700年。
该遗址位于玉门市清泉乡境内312国道边,范围约20平方公里,中心面积0.2平方公里,距玉门市区20公里。
因火烧沟文化的出土地周围是一片红土山沟,土色红似火烧,所以这一古文化遗址被考古界称为"火烧沟文化"。
1976年甘肃省文物考古队对其进行了大规模发掘,在遗址中心边缘发掘古墓葬312座,出土了大量珍贵的陶器、铜器、玉器、骨器和部分金银器。
因其遗址内有红土山沟,土色红似火烧,被考古界称为"火烧沟文化"。
概况火烧沟遗址以墓葬为主,已发掘清理出的古墓有312座,出土文物中彩陶、石器与金银器、铜器共存。
最为突出的当推大量的陶器,它们大多制作精细,造型别致,其中不少属于珍品。
如人型彩陶罐、人足彩陶罐、鱼型陶埙、鹰嘴壶、三狗方鼎等已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出土的20多只陶埙是远古时代的一种吹奏乐器,是国内已经出土的古代乐器中年代较为久远的古乐器之一,极富特色。
鹰嘴壶、三狗方鼎等造型优美,制作细腻,形象逼真,表现了远古时期的火烧沟人高超的智慧和审美能力。
火烧沟出土的陶罐有98种,质地繁多,图案花纹各异,极具艺术性,富有观赏价值。
随葬品古墓中的随葬品有狗、猪、牛、马、羊等,其中羊骨多而普遍。
墓葬中的男女都佩带着金银首饰、松绿石珠、玛瑙珠等,证明当时的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商业已经很发达了。
墓葬中男女的装束、发饰、发具等,都表现了古代游牧民族的一种风俗习惯。
联想其发达的畜牧业,这里很可能是古代羌族部落的生活遗迹。
景区建设为了充分保护和开发利用这一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展示火烧沟文化的深厚内涵,1994年,玉门市人民政府投资70万元在原火烧沟文化遗址的西侧,建成火烧沟原始部落村。
该旅游景点占地面积15000平方米,位于312国道10米处,内有展示原始部落生产、生活场景的展棚6个,文物展厅和展馆各1个,已及墓葬房、接待办公用房等设施,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绿化和美化。
随着火烧沟原始部落村的建设,这里的林业、交通、建筑、商贸、金融、餐饮、住宿业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使过去的不毛之地,逐渐变成了丝绸之路上的现代驿站。
发现过程火烧沟,是玉门市清泉乡一个古老的地名。
因其地沟壑纵横,山峦起伏,而山沟山峁又多呈火红色,所以人们将其地命名为火烧沟。
1976年,玉门市清泉公社计划修建公社中学,并将建校地址选定在了公社以东的一片古墓群上,该古墓群就坐落在距公社驻地只有几百米的火烧沟。
修建计划付诸实施后,当破土动工、平整地基的命令一发,施工队伍很快地便在距地表不深的地方挖出了一些石制器具、陶罐和铜制品。
当时的施工队伍和公社领导并不知道这是一个古文化遗址,所以工程照常进行。
为了争取时间,早日完成修建任务,施工队还开来了推土机,把一些凸起的墓葬推平。
在推土机作业和人工开挖地基的过程中,大多数的出土文物被破坏,少量完好的文物,被人们因好奇而拿去争相传看。
幸运的是当时有几个兰州下乡知识青年正在清泉乡插队落户,其中有名男知青无意中到了施工现场。
当他看到那些支离破碎的陶罐后,马上想到自己的一个亲戚是搞考古的,曾给自己讲过许多考古学方面的知识,自己也见过许多从其他地方发掘出来的文物。
而眼前这些支离破碎的陶片,都应该是些珍贵的文物,可却遭到了如此大的破坏,实在有些可惜。
于是捡了一些,拿回到了知青点。
不久,这位家在兰州的知识青年回家时,把这些陶罐带回了兰州,并把它们送到了在考古队工作的亲戚那儿鉴定。
考古队的那位同志一看,便断定这是一些年代非常久远的文物,立即将此事报告了省文物考古队。
过了几天,省文物考古队便派人下来实地查看。
得到了情况属实的报告后,省文物考古队便报省文化厅批准,正式组织人力前来玉门发掘。
于是,甘肃6大古文化遗址之一的火烧沟遗址发现了,这是建国后甘肃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
由于当时正处于"文化大革命"后期,人们脑海中"破四旧"的思想意识还很浓厚,很少有人有"文物保护"这个概念。
加之这个遗址的文化价值发现迟,报批手续又很繁琐,所以等到省上组织人力前来玉门发掘时,清泉公社的中学已经落成了。
因此,火烧沟遗址的发掘工作,实际上是以已经落成的清泉中学为中心,在中学周围的白土梁、骟马城、惠回堡一带开展的,而遗址的中心,也许就在已经建成的清泉中学下面。
挖掘过程火烧沟遗址的发掘工作,是在省文物考古队的专家的带领下开展的。
从遗址的发掘情况看,整个遗址主要是墓葬群,而墓葬又分上中下3层。
最上面的一层,离地面约30到100公分;处在中间的一层,离地面约1到2米;最下面的一层,基本都在2米以下。
考古工作者对上中下3层墓葬进行了清理,共出土了312座古墓。
据考古专家推断和碳同位素测定,处在上面的一层,主要是魏晋墓和汉代墓;处在中间的一层,多数是汉代墓;而最下面的一层,为新石器时代后期的墓葬,距今约3700年左右,约与夏代同时。
因此,火烧沟遗址最有价值的部分是它的第三层。
专家们认为,这一文化遗址基本属于齐家文化类型,但有些方面又很独特,便因其地命名为"火烧沟文化"。
火烧沟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锄、刀、斧、镰、锤和磨盘等农具,这些农具大多数是石制器具,也有不少铜制器具,说明当时的农业生产工具已有较大进步。
在许多陶器和棺木中,贮存着栗粒和植物种子。
在部分墓坑中,还出土了制作精美彩陶方杯、人形陶罐等酒器。
酿酒业的出现,是农业有相当发展的标志,这说明在当时的玉门已经有了较为发达的原始种植业。
火烧沟遗址的墓葬中,用大量的羊作随葬品,出土了大量的羊头、羊骨,并伴有猪骨、牛骨、马骨和狗骨。
其中第277号墓用羊多达44头。
这一情况说明当时玉门的畜牧业是相当发达的,而且是最主要的经济门类。
火烧沟遗址中,还出土了20多个彩绘陶埙。
埙体呈鱼形,以交叉的双条黑线修饰表面,装饰简约,形体美观。
张开的鱼嘴是吹孔,埙体上有3个音孔,能吹宫、角、徵、羽4个骨干音,有的埙还能吹出清角,说明当时至少已经有了以宫、羽为主的四音阶调式,陶埚已经发展成了相当规范的乐器。
火烧沟遗址墓葬的形式,大多是竖井带台的侧穴墓,墓坑大多都是东西方向,呈长方形,并且尸骨都是头东脚西,这显然体现了少数民族的一种葬俗。
佩带金银首饰并用其作陪葬品,是火烧沟遗址的一大特点。
在许多墓坑中,死者不论男女,大多佩带金耳环。
有一部分墓葬,无论男女,都在头部有一枚骨针,似为古人的椎发工具。
鼻饮环,发椎结,耳垂金银铜宝,显然是一种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
联系我国古代典籍中夏商之时甘青大部分地区都是羌族活动场所的记载,可以肯定,在中原地区的夏代末期,在西北地区的火烧沟生活的,一定是古代羌戎部落的一支。
陶埙远古洪荒之时,我们的祖先在狩猎耕作的闲遐时光里,总是要把生产进程中的艰辛、挫折、困难、胜利,生活过程中的喜怒哀乐和酸甜苦辣,劳动历程中的的太多太多的感受,用艺术夸张的手法抒发和表达出来,将狩猎时的追杀与搏击,耕作时的努力与满足,以歌舞的形式加以讴歌、肯定,借以再现、总结、回味和感悟生产生活经历,安慰自己疲惫的身心,于是,古朴纯真而具有永恒魅力的原始音乐和舞蹈产生了。
而埙是当时最重要、最具表现力的吹奏乐器。
我们目前见到的最早的埙,是西安半坡出土的陶埙,但它只能吹奏6、1或3、5两个音阶。
而玉门火烧沟出土的陶埙,已经能吹较为完整的五声音阶,其音阶发展已与现在的七音阶接近,音乐的表现力已大大增强。
玉门火烧沟遗址属于父系氏族社会晚期的文化遗址,距今约3700多年。
当时,在玉门火烧沟周围广阔的原野上,生活着被中原华夏部落称为西方牧羊人的羌氐部落。
他们在靠近白杨河和骟马河的高地上,搭建成半裸露半地穴式的窝棚。
白天,男人们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狩猎和放牧,为了向远处的同伴表达或相互协作、或互通有无、或共同回家的信息,便以陶埙为工具,吹奏着事先约定、彼此都能领会的声音,那嘹亮而悠远的埙声常常回响在圹野的高空。
女人们则在附近的河水冲积区去耕作,于是男人们的埙声便成了女人们的无线通讯工具和计时工具。
她们凭着这埙声,了解着男人们在外的安危;凭着这埙声,知道了应何时生火做饭。
晚上,当人们回到住地吃过晚饭后,就在黑色的天幕下,围坐在篝火旁,敲击着石头,吹奏起陶埙,跳跃奔放,扮演着各种飞禽走兽的形象和动作,再现着白天劳作时的场景,回味着收获过程中的艰辛和喜悦。
晚间的音乐和舞蹈,是他们睡前必不可少的文艺节目,犹如今天的乡村电影、露天舞会、卡拉OK演唱会等。
就是这些简单而又质朴、古拙而又率真,甚到野性十足的表演、亦或是发泄,安抚着他们在艰难中跋涉而倍受煎熬的心灵。
只有在这种亦歌亦舞的狂欢中,他们的神经得到了松弛,精神得到了振奋。
于是,陶埙就成了给他们带来欢乐、带来愉悦的精美器物,即使进入墓坑,也还要带上陶埙陪葬,所以在火烧沟遗址中,发掘出了20多枚陶埙。
景点建设及资金拨付情况概况火烧沟文化遗址是甘肃省六大古文化遗址之一,是火烧沟文化的主体,属于新石器时代后期,距今约3700年。
该遗址位于玉门市清泉乡境内312国道边,范围约20平方公里,中心面积0.2平方公里,距玉门市区20公里。
1976年甘肃省文物考古队对其进行了大规模发掘,在遗址中心边缘发掘古墓葬312座,出土了大量珍贵的陶器、铜器、石器、玉器、骨器和部分金银器。
因其遗址内有红土山沟,土色红似火烧,被考古界称为"火烧沟文化"。
1981年9月10日,火烧沟文化遗址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命名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自1976年发掘以来,甘肃省文物考古所对该遗址出土文物进行了长达23年的研究,认定其价值极高,与著名的齐家文化、四坝文化、马家窑文化等齐名,而且由于该遗址中心部分尚未发掘,面纱未全部揭开,研究结果未完全出来,其历史文化价值远不止于此,完全可以达到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档次。
文物火烧沟文化遗址出土文物中最为突出的当推大量的陶器,它们大多制作精细,造型别致,其中不少属于珍品。
例如人型彩陶罐、人足彩陶罐、鱼形陶埙、鹰嘴壶、三狗方鼎等已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其中人型彩陶罐1989年出土后,于1990年由国家文物局、甘肃省文物局推荐,在北京十一届亚运会期间进行了展出,为当时甘肃省选送的8件精品文物之一,现存于北京国家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