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国传统文化校本课程设计
校本课程《传统文化》教案

校本课程《传统文化》教案第一篇:校本课程《传统文化》教案传统文化教案第1课、《中华改良杂字》(节选)一、经典回放:勤能补我拙,俭能为我廉。
知足者常乐,能忍者自安。
路遥知马力,日久结人缘。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文意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文意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
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温馨点击:第34页六、活动广角:第35页七、成长袋:第36页八、个人熟读自立歌九、课外延伸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第2课、《千家诗》(一)一、经典回放:湖上[宋] 徐元杰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
风日清和人意好,夕阳箫鼓几船归。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文意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文意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
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温馨点击:第38页六、活动广角:第39页七、成长袋:第40页八、课外延伸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大班传统文化类课程设计

大班传统文化类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大班学生了解和体验中国传统文化,通过学习传统文化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民族自豪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中国传统节日、民俗、艺术和历史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运用传统文化元素进行创新的能力,以及通过合作、探究等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中国传统节日、民俗、艺术和历史等方面。
具体安排如下:第一单元:中国传统节日。
介绍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和活动。
第二单元:中国民俗。
讲解民间故事、神话传说、传统手工艺等民俗文化,让学生了解中国民间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第三单元:中国艺术。
介绍中国传统绘画、书法、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第四单元:中国历史。
讲述中国古代历史故事,让学生了解国家的历史脉络,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
具体运用如下:1.讲授法:教师讲解传统文化知识,引导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文化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价值。
4.实验法:学生动手实践,如制作传统手工艺品,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的实施,我们将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适合大班学生的传统文化教材,系统地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知识。
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阅读材料。
3.多媒体资料: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生动形象地展示传统文化。
4.实验设备:准备相关的实验材料和设备,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更好地体验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课程实施方案(共5篇)

《传统文化》课程实施方案(共5篇)第一篇:《传统文化》课程实施方案初二传统文化课程实施方案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中的展现。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实践活动中创造积累的文明成果,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见证,它博大精深,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伟大贡献。
学习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弘扬民族精神,是基础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习诵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了解历史名人、名胜古迹、科技发明、艺术创造(如建筑、绘画、书法、戏曲)和民俗风情等传统文化内容,对少年儿童人格的陶冶和智慧的启迪,对培养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为了进一步丰富育人环境,营造良好的育人气氛,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
从实际出发,把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作为班级特色教学内容,并制定本学期期传统文化教学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以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不断深化课程改革,以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导向,体现传统文化的“先做人,后读书”的教育理念,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实施原则1、育人性原则:根据班级实际,结合时代特点和形式需要,发挥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使学生在传统文化的教学中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方针。
2、整体性原则:传统文化教学要符合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
围绕学校教学工作,密切联系班级实际,弘扬传统文化精神。
3、特色性原则:创新教书育人的途径和方法,丰富班级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在继承中挖掘新意,通过传统文化来领导新事物。
用融合的手段为教书育人注入生机与活力。
三、整体思路1、本期传统文化教学内容中国传统节日:除夕、春节、元宵、立春、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重阳节、中元节、中秋节、冬至、腊八节等十三个节日。
2、教学内容的具体设施如下: A、传统文化教育工作。
B、本期学习内容:采取各个节日由全体成员收集资料,集体研讨制成学案,然后再交学校领导审核后,制成册子,供每个学生上课时备用。
C、老师要尽量写出每节课教学反思、心得体会。
优秀校本课程范本

优秀校本课程范本
优秀校本课程范本应由本人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书写,以下仅供参考,请您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撰写。
优秀校本课程范本
课程名称:中国传统文化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课程内容:
1. 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和发展
2.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3. 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和事件
4. 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形式和作品
5.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和影响
教学方法:
1. 课堂讲授:通过教师的讲解和介绍,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和背景。
2.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意义。
3.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古迹等,让学生亲身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4. 课堂互动:通过课堂互动、游戏等方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评价方式:
1. 平时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期末考试:通过期末考试的方式,评价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总之,优秀校本课程范本需要注重课程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文化素养。
同时,还需要不断完善和更新课程内容和方法,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和学生成长的需求。
传统文化课程设计

传统文化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了解并描述中华传统文化的起源、发展及其主要特点;2. 学生能够掌握至少三种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如诗词、书法、绘画等,并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3. 学生能够认识并列举出我国传统节日及重要习俗,了解其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
技能目标:1. 学生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提高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表达能力;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创作出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作品,如诗词朗诵、书法练习、绘画创作等;3. 学生能够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作用和价值。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2. 学生在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培养团结协作、尊重他人的良好品质;3. 学生通过了解传统文化,认识到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分析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本课程为传统文化课程,旨在让学生深入了解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他们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
课程针对小学四年级学生,他们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但注意力容易分散。
因此,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
教学要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通过分解课程目标为具体的学习成果,有助于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的实施。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课程目标,选取以下重点内容进行教学:1. 传统文化起源与发展:介绍中华传统文化的起源、发展过程及其主要特点,涉及《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第一章内容。
2. 传统文化表现形式:- 诗词:学习《诗经》、唐诗、宋词等经典作品,分析其韵律、意境和情感,参考《小学语文》古诗词部分;- 书法:了解书法艺术的历史发展,学习基本笔画和字体,实践书法创作,结合《小学美术》书法教学部分;- 绘画:认识国画的基本技法和题材,欣赏名作,尝试创作简单的国画作品,参考《小学美术》国画教学内容。
传统文化课堂教案设计模板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发展和基本特点。
- 掌握一定数量的传统文化知识点,如节日习俗、传统艺术、民间传说等。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小组合作、自主学习、讨论交流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 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学要求,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
以下为部分教学内容参考:1. 中国传统节日: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
2. 传统艺术:书法、国画、京剧、民间舞蹈等。
3. 民间传说:牛郎织女、孟姜女哭长城等。
4. 传统文化故事:孔子、孟子、诸葛亮等。
5. 二十四节气:立春、惊蛰、清明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结合实际情境,引导学生关注传统文化,激发学习兴趣。
2. 课堂讲授- 讲解教学内容,结合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使内容生动有趣。
- 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 小组合作-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探究性学习,如制作节日手抄报、编写民间故事等。
-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发挥团队协作精神。
4. 讨论交流- 各小组分享学习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 引导学生发现传统文化中的美好,提高审美情趣。
5. 课堂小结-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
-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等。
2. 小组合作评价:评价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表现,如合作精神、沟通能力等。
3.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质量,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资源1. 教学课件:制作多媒体课件,展示教学内容。
2. 图片、视频:收集相关图片、视频,丰富教学内容。
3. 课外读物:推荐相关书籍,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六、教学反思1. 教学效果评估: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借鉴。
2024版汉服校本课程教案

反思教学经验教训
01
教学内容与方法
在教学内容上,应更加注重实践性和创新性,引导学生们将理论知识与
实践相结合。在教学方法上,可以采用更多的互动式、体验式教学方式,
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02
学生个体差异关注
在教学过程中,应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
求,采用个性化的教学方案,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充分的关注和指
导。
03
教学资源利用
在教学资源的利用上,可以进一步拓展校外资源,如与博物馆、文化机
构等合作,为学生们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展示平台。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汉服文化普及
01
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和对传统文化的重新认识,汉服
文化将在未来得到更广泛的普及和推广。
汉服产业创新发展
02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汉服产业将在设计、
教学目标与要求
知识目标
掌握汉服的基本知识和 文化内涵,了解相关礼仪规范。 Nhomakorabea能力目标
能够正确穿着汉服,表 现出优雅、端庄的仪态
和举止。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增强民族自豪感。
态度目标
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和 价值观,注重个人修养
和品德培养。
02
汉服基本知识
汉服起源与发展
汉服起源
交领右衽、宽衣大袖、系带隐扣等 是汉服的主要特点,体现了古代中 国的审美观念和文化内涵。
色彩与图案
汉服色彩丰富多样,图案精美细腻, 常采用吉祥纹样和寓意深刻的图案。
汉服穿戴礼仪与规范
穿戴顺序
遵循一定的穿戴顺序,如先穿内 衣、再穿外衣、系腰带等。
传统文化校本课程设计

传统文化校本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和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掌握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和内涵,提高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掌握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历史背景和发展脉络;了解传统文化在各个领域的表现和影响,如哲学、文学、艺术、科技等。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评价传统文化现象;能够运用传统文化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热爱和尊重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认识到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树立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历史背景:讲解传统文化的定义、特点、历史发展脉络等。
2.传统文化在各领域的表现和影响:分析传统文化在哲学、文学、艺术、科技等方面的具体表现和深远影响。
3.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探讨如何在现代社会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使其与时俱进。
4.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关系:阐述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如何将传统文化应用于实际生活。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1.讲授法:教师讲解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历史背景和在各领域的表现。
2.讨论法:引导学生就传统文化相关话题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文化现象,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
4.实验法:学生进行文化实践,如参观博物馆、文化遗址等,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传统文化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全面的学习资料。
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传统文化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阅读资料。
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文化现象。
4.实验设备:保障文化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如参观考察、实验操作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文化之一传统节日文化读本目录序言前言认识传统文化乘龙兮辚辚高驰兮冲天 (2)中国传统节日文化 (5)春节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5)清明节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19)端午节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26)中秋节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32)重阳节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42)其它传统节日少年羁络青纹玉游女花簪紫蒂桃乌鹊桥头双扇开年年一度过河来 (49)附录 (64)后记海棠没有在夜色里绽放林中也没有梅花或雪莲守望了千年的沉默依旧是绿色的无言那么这路上徘徊的寻梦者可否拥有梦里忧伤的自由可否有拣尽寒枝的自守呵护夜的安宁守望绿色的风序言2005年10月由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一度沸沸扬扬的中韩端午节“申遗”之争告终,留给中国人的是一连串关于保护传统文化的反思。
在一次关于“弘扬传统文化,传承华夏文明----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认知”调查中可以看到当代中国青年学生对传统的认知不足。
“从问卷的统计中可以看到,当代青年对传统文化大都给了一个中性的回答,对中国古典文献、艺术和习俗也很模糊。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骆玉明说,”传统文化中不需要被消解的是否都被消解了?站在全球化的立场,我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是否已经牢靠?还是有很多疑问的。
前卫的、新潮的新新人类,纷纷过起了洋节!面对这些光怪陆离、异彩纷呈的社会众生相,一些有识之士禁不住发出了这样的疑问: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怎么了?善良智慧的中国人民怎么了?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怎么了?当《论语》被称为东方人的“圣经”,被尊为日本工商界的“圣经”,《菜根谭》这种普及读物被日本借鉴为商业经典,日本、韩国的中药占领了世界市场的主要份额,世界许多国家的军校都要开设孙子兵法课,“四大发明”,古代的许多科技发明,早已被外国人接过去发扬光大时我们怎么想?当优秀的汉学家出现在日本,甚至西方国家时我们怎么想?当大陆学者专家慨叹我们的学问做得不如日本学者、台湾学者时我们怎么想?出大师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吗?胡适19岁考公费留学,20岁出国去。
到了27岁,在哥伦比亚大学拿哲学博士。
28岁回来,在北京当北大教授。
不到30岁全国闻名,凭什么?凭13岁之前受的国学教育基础!胡适之——读古书长大的!徐志摩、朱自清,白话文不是写得很好吗?——读古书长大的!钱钟书、沈从文——读古书长大的!鲁迅、老舍——读古书长大的!林语堂、梁实秋——读古书长大的!今天,在浮躁和喧哗中我们丢失了什么?仅仅是泛黄的书页,化尘的古人吗?我们丢失的是精神,传统文化的精神。
新时代呼唤多元文化,呼唤文化的融合,但多元和融合就等于丢失吗?“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一个民族国家被尊重被认同,在于它能坚守自己的民族传统,保持民族个性民族特色。
全球化不意味要对本民族传统漠视和丢失,而是让中国更正国化。
黑眼睛黄皮肤的炎黄子孙不会只记得12月25日而忘了除夕,不会只记得2月14日而忘记了七夕。
了解走近中国传统文化,也许你会渐渐喜欢。
这本小册子只是从中国传统文化的海洋中撷取了几朵小浪花,如果你愿意,我们可以一起嬉戏海边,也许你会有些不同的感受。
漂泊是天上的云回归是地上的河寻梦者的扁舟摇曳出万古风情前言我们的祖先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我们在深感自豪的同时更应继承使之发扬光大,以成为未来世界文化的中坚。
但因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古代典籍更是浩如烟海,它涵盖了自然、社会、人体自身、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常常令人望而生畏,扼腕兴叹,难怪被一些人评为巨大的历史包袱。
庄子云:“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
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不能机械呆板地去“随”。
把传统文化当做包袱,时刻背在身上,那不是老祖宗们的本意。
我们应当把它当做一个宝库,为我所用,经过分析取其精华,继承它的文化精神。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与二十多年来的改革开放,新的事物不断涌现,新的名词、概念、术语更是五花八门,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市场经济的建立又膨胀了不少人的物欲,“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几乎成为当今社会的时尚。
这些对我国的传统文化与道德观念产生了极大的冲击,不少青年人把我国的传统文化当做沉重的历史包袱,当做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主要原因;更有少数人将其当做应彻底摒弃的垃圾。
这些问题让一些人认为青年人中出现了“道德危机”与“信仰危机”。
仔细、冷静地想想也并不奇怪,但是我们应该明白,这只是社会快速转型、历史发生急剧变革过程中的暂时现象,并非变革之后的必然结果。
现代青年喜欢新奇与时髦,对我国传统文化感到陌生与隔膜,固然与他们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有关,但是我国“五四”运动反思传统文化产生的偏激与矫枉过正,几十年来教育内容安排的失衡、多次政治运动对知识分子的冲击等等,应是造成青年人冷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方面我们实际上不及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港台地区,亦不如近邻韩国,这的确是令人遗憾的。
世界上其它古老文明在历史的发展中不是湮没,便是衰落。
唯独中华文明一枝独秀,历五千年而不衰。
在人类工业文明达于极点,日益受到自然惩罚的今天,又促使世界各国的有识之士回过头来,从中寻找解决自然与社会危机的方法,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老子》云:“祸兮富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今之世界发展应有一定的现实历史意义:它会对现代世界的发展痼疾有救治作用;它会对世界未来的发展有启迪作用。
因此,我们应将传统文化当作一个充满精神财富的宝库,现不要把它当作包袱来拒斥。
我们是可以从这个宝库中提取出许多对我们有用的东西的。
文化寻根在苍老的竹简上一辆车行过绘出了属于文化自己的颜色荒凉孤寂和寥落白衣的书生走过手纂着古卷立在文明的脚下看着残存的墨迹流下第一滴眼泪为什么古老的东西打动了我幼小的心灵因为文化的根是一句忧伤的诗句乘龙兮辚辚高驰兮冲天一认识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先民留给后人的极其丰富而珍贵的文化遗产。
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凝结着炎黄子孙改造世界的辉煌业绩,包含着历代先哲敲钟问响的无穷智慧。
二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调整国家法定节假日要有利于传承民族传统文化。
清明、端午、中秋等节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历史背景,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将这些传统节日增设为国家法定节假日,有利于弘扬和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发掘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扩大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增强全世界华人的凝聚力;有利于人民群众开展各种与节日主题内容相符的活动,如清明节扫墓、祭祀祖先,端午节的赛龙舟、尝粽子,中秋节人相聚、赏明月、品月饼等。
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其中大部之形成莫不跟历制有关。
《中国节———图说民间传统节日》将中国较重要的传统节日统计归纳为20个,其中来自日月时令交会的,或与之有关系的有16个:春节、立春、元宵节、中和节(二月二日)、上巳节(三月三日)、清明节、天贶节(六月六日)、夏至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节,都与时气节奏大有关系;几个表面上与时气无关的,比如端午节、腊八节(十二月初八)、祭灶节(十二月二十三日)、除夕节,细查古制,也有时令的讲究。
民间信仰认为五月为毒月,初五又是毒日,有五毒,即蛇、蜈蚣、蝎子、蜥蜴、癞蛤蟆。
此月多灾多难,甚至生孩子都会夭折,因此必须采取各种方法预防,避五毒乃是过“端午”之初衷。
腊八、祭灶以及除夕节,均是春节的“伴节”,自然也是与时气相关的。
而其余四节正月初七的“人胜节”、四月初八日的“浴佛节(释迦牟尼生日)”、七月十五的“中元节(鬼节)”和十月十五日的“下元节(水官大帝诞辰)”则来源于传说、神话和宗教。
春节是一条徘徊于遗忘与记忆之间的鱼年复一年在我们纷乱的指缝间滑来滑去就像我们期待已久的花朵作短暂的亲吻之后又匆匆离去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春节我国各种传统历法(夏历、殷历、周历)的正月初一就是新年。
在古代被称为“新正”、“元旦”、“正旦”、“元日”、“上日”、“岁首”、“新年”,即一年的开端。
又名:“三朝”、“三始”、“三元”。
汉代的《尚书大传》说:“正月一日为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故曰:‘三朝’,亦曰:‘三始’。
”意思是说:正月一日是一年的开端,一月开端,一日的开端。
春节,是我们现代人对于夏历(农历)新年的称呼。
春节不仅是汉族第一大节,也是我们39个民族的共同节日。
春节是汉族第一大节日,其间的活动既包括严肃的国家礼仪,大臣在春节向皇帝贺正,皇帝赐宴,大臣之间团拜。
春节同时也包括大量的民间风俗。
它在古代是全体国民共同的盛大节日。
春节的各项活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辞旧岁,迎新年。
与春节相关的国家礼仪和民俗活动非常丰富。
从腊月初八的“腊八节”、腊月二十三的祭灶节、除夕守岁、初一拜年、初五“破五”、初七人日,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其间的各种民俗活动都和春节相关,人们通常都把它们看作新年的一部分。
换言之,广义的“春节”概念可以包括腊八直到元宵节。
腊八(腊月初八)腊月初八有两个时间重叠的节日:腊日节和腊八节。
传统新年从腊日开始。
先秦时,各代腊日日期不固定。
汉代开始以腊月戌日为腊日。
南朝梁代将腊日固定在腊月初八。
腊日主要是祭祀祖先和神灵的节日,所以也叫“腊祭”。
它来源于丰收之后的祭神活动。
先秦时代,腊祭是“一岁之大祀。
”汉代蔡邕《独断》(《太平御览》卷三十引)说:“腊者,岁终大祭,纵吏民宴饮。
”民间的祭祀活动往往夹杂狂欢,所以,当时腊日是一个很盛大的节日。
南朝时,人们在腊日驱疫行傩。
南北朝梁代的宗懔(500――563)《荆楚岁时记》记载,村民们在腊日敲起细腰鼓,戴上面具,“作金刚力士以逐疫。
”通过鼓声和面具表演驱逐疫病邪气。
腊八节是佛教纪念性节日。
宋代腊月初八的民俗活动中引入了佛教因素。
传说佛祖因为牧女煮的乳糜粥而得救,终于腊月初八成道。
为纪念此事,人们于此日煮粥献佛。
宋吴自牧《梦梁录》卷六记载:“此月八日,寺院谓之腊八。
大刹等寺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
”其原料可能是五种豆子。
宋祝穆《事文类聚前集》卷十二:“皇朝东京十二月初八日,都城诸大寺作浴佛会,并送七宝五味粥,谓之腊八粥。
”南宋时代腊八粥原料是胡桃、松子、乳覃、柿子、栗子等。
明清时代,连皇宫也煮腊八粥,而且分赐百官。
当代最普遍的腊八风俗就是喝腊八粥,即用各种杂粮(大、小米、豆子等)所煮的粥。
由于佛教影响淡化,普通人一般把腊八粥当作一种富于营养的特殊食品来看待。
祭灶(腊月二十三)腊月二十三是民间送灶神回天的日子。
灶神是和群众生活最接近的神。
灶神的观念,先秦时代已经出现,但当时是在初夏或腊日祭祀它。
宋代盛行于腊月二十四日送灶神上天。
北宋范成大的《祭灶诗》详细叙述了当时男人们用美酒嘉肴款待灶神,希望它上天言好事,下地降吉祥。
当时,女性已不参与祭灶活动。
元代周密《乾淳岁时记》所记录祭灶的祭品是花饧米饵(糖饼)和糖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