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抑制

合集下载

骨髓抑制的观察及护理

骨髓抑制的观察及护理
骨髓抑制的观察及护理
汇报人:XXX 202X-XX-XX
CONTENTS
目录
• 骨髓抑制的概述 • 骨髓抑制的观察要点 • 骨髓抑制的护理措施 • 骨髓抑制的预防与控制 • 骨髓抑制的并发症及处理 • 骨髓抑制的康复与预后
CHAPTER
01
骨髓抑制的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骨髓抑制是指骨髓中的造血干细 胞和各种前体细胞的活性降低, 导致外周血中各类血细胞减少的 一种状态。
支持治疗
定期监测
在化疗期间,给予必要的支持治疗,如补 充营养、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以提高患 者耐受性。
定期监测血常规指标,及时发现骨髓抑制 征象,采取相应措施预防或减轻其发生。
控制方法
药物治疗
根据骨髓抑制程度,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如促红细胞生成素、粒细 胞集落刺激因子等,以缓解症状并促进骨髓造血功能恢复。
骨髓抑制的症状
贫血
由于红细胞生成减少,可 能出现乏力、气短、面色 苍白等症状。
白细胞减少
白细胞数量减少可能导致 免疫力下降、感染风险增 加。
血小板减少
血小板减少可能导致出血 倾向,如皮肤瘀斑、牙龈 出血等。
CHAPTER
02
骨髓抑制的观察要点
观察项目
体温
监测患者的体温变化, 判断是否存在感染或发
03
密切观察出血症状,一 旦出现立即报告医生。
04
每日询问患者是否有感 染症状,及时发现并处 理。
观察方法
01
02
03
04
体温采用水银温度计测量腋温 ,记录并绘制体温曲线图。
血象指标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 析仪检测,获取准确数据。
出血情况通过皮肤检查、口腔 检查、粪便潜血试验等方法进

骨髓抑制造成的贫血类型

骨髓抑制造成的贫血类型

骨髓抑制造成的贫血类型骨髓抑制是指骨髓中造血干细胞的功能受到抑制或受损,导致造血功能减退,从而引发贫血等症状。

根据骨髓抑制的原因和病理机制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种贫血类型。

1. 药物性贫血药物性贫血是由于长期或大剂量使用某些药物而导致骨髓抑制,进而引发贫血。

常见的药物包括抗癌药物、抗风湿药物、抗结核药物等。

这些药物会抑制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的分裂和增殖,从而导致贫血。

患者在使用这些药物期间需要密切监测血红蛋白水平和其他血液指标,必要时可调整药物剂量或更换其他药物。

2. 放射性贫血放射性贫血是由于长期接触或大剂量辐射照射导致骨髓受损,造血功能减退而引发贫血。

放射性贫血多见于放射治疗或事故暴露后的患者。

放射线破坏了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使其无法正常分裂和增殖,从而导致贫血。

治疗放射性贫血的方法包括输血、造血生长因子的应用以及骨髓移植等。

3. 病毒性贫血某些病毒感染也可引发骨髓抑制,从而导致贫血。

例如,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可导致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受损,进而引发贫血。

此外,巨细胞病毒、乙型肝炎病毒等病毒感染也可导致骨髓抑制和贫血。

治疗病毒性贫血的方法主要是对病毒感染进行治疗,例如抗逆转录病毒药物对HIV感染的治疗。

4. 先天性骨髓抑制性贫血先天性骨髓抑制性贫血是由于先天性遗传因素导致骨髓中的造血功能异常,进而引发贫血。

此类疾病包括Fanconi贫血、Diamond-Blackfan贫血等。

这些疾病多与染色体异常或基因突变有关,导致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的功能受损。

治疗先天性骨髓抑制性贫血的方法主要是对症治疗,如输血、使用造血生长因子等。

5. 自身免疫性贫血自身免疫性贫血是由于免疫系统异常攻击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进而导致贫血。

这种贫血类型常见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免疫系统异常导致机体产生自身抗体,这些抗体攻击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干扰其正常功能,从而引发贫血。

治疗自身免疫性贫血的方法包括使用免疫抑制剂、糖皮质激素等药物,以抑制免疫反应。

骨髓抑制护理诊断及措施

骨髓抑制护理诊断及措施

预防感染
定期监测患者的体温、血 象等指标,及时发现感染 征象,采取预防性抗生素 治疗。
营养支持
根据患者的营养状况,制 定个性化的饮食计划,保 证营养摄入。
输血与输血小板治疗
输血
对于严重贫血的患者,可考虑输注红细胞悬液,提高血红蛋白水平。
输血小板
当患者出现血小板计数低下或出血倾向时,可输注血小板悬液,预防出血。
细胞因子治疗
G-CSF(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用于促进中性粒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加速骨髓抑制的恢复。
EPO(促红细胞生成素)
用于治疗贫血,促进红细胞生成。
其他治疗手段
造血干细胞移植
对于某些严重的骨髓抑制患者,可以考 虑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重建造血功能 。
VS
免疫治疗
通过调节免疫功能,减轻骨髓抑制的程度 ,促进造血恢复。
休息与活动
指导患者合理安排休息与活动, 避免过度劳累,保证充足的休息
时间。
预防感染
指导患者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室内 空气流通,避免接触感染源。
口腔护理
指导患者保持口腔清洁,预防口腔 感染。
饮食护理与调整
营养均衡
根据患者的营养需求,提供富含 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

避免刺激性食物
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坚硬等刺 激性食物,以免加重口腔溃疡等
骨髓抑制护理诊断及措施
汇报人:XXX 202X-XX-XX
目录
• 骨髓抑制概述 • 骨髓抑制的护理诊断 • 骨髓抑制的预防措施 • 骨髓抑制的治疗措施 • 骨髓抑制患者的护理与康复指导
01 骨髓抑制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骨髓抑制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 骨髓造血功能受到抑制,无法正 常生成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的现象。

骨髓抑制的健康宣教

骨髓抑制的健康宣教

增强免疫力, 如接种疫苗、 补充营养等
保持良好的心理 状态,避免焦虑、 抑郁等不良情绪
促进骨髓抑制的康复与治疗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如饮食均衡、适当运动、 充足睡眠等
定期进行身体检查: 监测骨髓抑制的恢复 情况
遵循医嘱:按时服药、 定期复查、避免感染 等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积极面对疾病,保持 乐观心态
骨髓抑制的症状
骨髓抑制的症状包括:疲劳、 疲劳:骨髓抑制可能导致患 虚弱、贫血、感染、出血等。 者感到疲劳,无法进行日常
活动。
虚弱:骨髓抑制可能导致患 者感到虚弱,无法站立或行 走。
贫血:骨髓抑制可能导致患 者出现贫血症状,如头晕、 呼吸急促、心悸等。
感染:骨髓抑制可能导致患 者免疫力下降,容易受到感 染。
寻求专业帮助:如有需 要,可寻求心理治疗师 或社工的帮助
骨髓抑制的健康宣教
x
骨髓抑制的基本 知识
骨髓抑制的健康 教育
骨髓抑制的预防 与治疗
骨髓抑制的基本知识
骨髓抑制的定义
骨髓抑制是 指骨髓中的 造血干细胞 受到抑制, 导致造血功 能下降。
骨髓抑制通 常发生在化 疗、放疗等 治疗过程中, 是治疗副作 用之一。
骨髓抑制可 能导致贫血、 血小板减少、 白细胞减少 等血液系统 疾病。
出血:骨髓抑制可能导致患 者出现出血症状,如牙龈出 血、鼻出血、皮肤瘀斑等。
骨髓抑制的预防与治疗
预防骨髓抑制的方法
01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健康饮 食、规律作息、适当运动等
03
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治 疗疾病
05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避免过 度焦虑和紧张
02
避免接触有毒有害物质,如化 学品、辐射等

骨髓抑制的概念最新

骨髓抑制的概念最新

骨髓抑制的概念最新骨髓抑制是指骨髓内造血功能受到抑制或受损,导致骨髓无法正常产生足够的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骨髓抑制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药物或化学物质的不良反应、炎症性疾病、骨髓纤维化、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

药物引起的骨髓抑制是较常见的原因之一。

一些药物,如抗癌药物、抗生素、抗抑郁药物等,可能会对骨髓造血功能产生不良影响。

这些药物的作用机制可能会抑制骨髓中养分的吸收或消化,从而影响造血细胞的生长和分化。

此外,化学物质的接触也可能引起骨髓抑制。

工作环境中的有害物质、农药、重金属等,都可能通过吸入、皮肤接触或摄入等途径进入人体,进而影响骨髓功能。

一些工人长期接触苯、铅、汞等物质,可能导致骨髓抑制。

除药物和化学物质外,炎症性疾病也可能导致骨髓抑制。

例如,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疾病,以及感染性疾病如艾滋病、结核病等,都可能引起炎症反应,并对骨髓功能产生不良影响。

骨髓纤维化是一种罕见但严重的骨髓抑制疾病。

该疾病的特点是骨髓组织中出现纤维结缔组织的增生,并且逐渐取代正常造血组织。

这种病情会导致骨髓内血液元素的产生减少,进而引起贫血、易出血和感染等症状。

此外,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也是一种骨髓抑制的疾病。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是一组造血干细胞恶性克隆疾病,包括骨髓纤维化、骨髓急性纺锤细胞白血病、血小板增多性血小板增加症等。

这些疾病可能导致骨髓内异常细胞大量增生,进而抑制正常造血细胞的产生。

骨髓抑制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贫血、血小板减少和白细胞减少等症状。

患者可能出现疲劳、气促、心悸、皮肤苍白等贫血症状,易出现淤血性瘀斑和出血等血小板减少症状,同时还可能伴随感染等白细胞减少症状。

严重的骨髓抑制可能会导致生命威胁,需要紧急治疗。

治疗骨髓抑制的方法主要包括针对病因的治疗和支持性治疗。

针对药物的骨髓抑制,可以考虑调整药物剂量或更换其他药物,以减轻其对骨髓造血功能的不良影响。

针对感染或炎症引起的骨髓抑制,可以使用抗生素或抗炎药物进行治疗。

骨髓抑制判断标准

骨髓抑制判断标准

骨髓抑制判断标准
骨髓抑制的判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白细胞数量: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分级标准,骨髓抑制中白细胞的正常值为4.0×10⁹/L,如果低于这个数值,就可能存在骨髓抑制的情况。

根据等级的加重,骨髓抑制的程度会随着白细胞数量的减少而加重。

2.血小板数量: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分级标准,血小板低于100×10⁹/L时,通常判断为存在骨髓抑制现象。

同样,随着血小板数量的降低,骨髓抑制的程度也会加重。

3.血红蛋白含量:血红蛋白含量的降低也是判断骨髓抑制的标准之一。

当血红蛋白低于正常值时,通常表明可能存在骨髓抑制现象。

总的来说,骨髓抑制是指骨髓中的血细胞前体活性下降,导致血液中的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数量下降。

其中,白细胞的分级标准为:0级:血小板≥100×10⁹/L;Ⅰ级:血小板(75~99)×10⁹/L;Ⅱ级:血小板(50~74)×10⁹/L;Ⅲ级:血小板(25~49)×10⁹/L;Ⅳ级:血小板<25×10⁹/L。

出现骨髓抑制后,需在医生的指导下应用注射用重组人白介素-11、血小板生成素等类型的药物进行治疗。

治疗期间,注意通过规律的作息时间、良好的饮食结构和习惯进行调养。

骨髓抑制 分级标准

骨髓抑制 分级标准

骨髓抑制是指骨髓造血功能受损,导致血细胞数量减少的病理状态。

骨髓抑制可分为不同的级别,常用的标准有以下几种:
WHO标准:根据血细胞计数和骨髓象的改变,将骨髓抑制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三个级别。

轻度骨髓抑制:外周血细胞计数轻度降低,骨髓象示增生减低。

中度骨髓抑制:外周血细胞计数中度降低,骨髓象示增生明显减低。

重度骨髓抑制:外周血细胞计数严重降低,骨髓象示增生极度减低。

CTCAE标准:CTCAE(Common Terminology Criteria for Adverse Events)是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NCI)制定的用于评估临床试验中不良事件的标准。

根据血细胞计数结果,将骨髓抑制分为五个级别,分别为G1、G2、G3、G4和G5。

其中,G1表示轻度骨髓抑制,G5表示死亡。

NCI标准:NCI(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也提供了一套骨髓抑制分级标准,根据外周血细胞计数结果,将骨髓抑制分为五个级别,分别为1、2、3、4和5。

其中,1表示轻度骨髓抑制,5表示死亡。

这些分级标准在临床实践中被广泛应用,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患者的骨髓抑制程度,以指导治疗和监测疾病进展。

具体的分级标准选择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并由医生根据临床判断来决定。

骨髓抑制程度分级标准

骨髓抑制程度分级标准

骨髓抑制程度分级标准一、目的本标准规定了骨髓抑制程度分级的方法和标准,为临床治疗和评估提供依据。

二、适用范围本标准适用于对恶性肿瘤化疗后骨髓抑制程度进行评估。

三、定义骨髓抑制是指恶性肿瘤化疗后,由于化疗药物的毒性作用,导致骨髓造血功能受到抑制,表现为外周血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等指标下降。

四、分级标准根据外周血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等指标的变化,骨髓抑制程度可分为0-Ⅳ度。

1. 白细胞减少分级* Ⅰ度:白细胞计数≥3.0×10^9/L,中性粒细胞计数≥1.5×10^9/L;* Ⅱ度:白细胞计数2.0-3.0×10^9/L,中性粒细胞计数1.0-1.5×10^9/L;* Ⅲ度:白细胞计数1.0-2.0×10^9/L,中性粒细胞计数0.5-1.0×10^9/L;* Ⅳ度:白细胞计数<1.0×10^9/L,中性粒细胞计数<0.5×10^9/L。

2. 红细胞减少分级* Ⅰ度:血红蛋白≥110g/L;* Ⅱ度:血红蛋白90-110g/L;* Ⅲ度:血红蛋白60-90g/L;* Ⅳ度:血红蛋白<60g/L。

3. 血小板减少分级* Ⅰ度:血小板计数≥75×10^9/L;* Ⅱ度:血小板计数50-74×10^9/L;* Ⅲ度:血小板计数25-49×10^9/L;* Ⅳ度:血小板计数<25×10^9/L。

五、处理原则根据骨髓抑制程度分级,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包括药物治疗、输血、成分输血等。

同时,需密切监测患者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六、注意事项本标准仅供参考,具体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病情和医生建议制定。

在使用化疗药物治疗时,应充分考虑患者的病情、年龄、身体状况等因素,谨慎选择药物和剂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骨髓抑制
【概述】
骨髓抑制就是指骨髓的造血功能受到抑制,由此引起的一系列症状,统称骨髓抑制,其中有白细胞(主要是中性粒细胞减少为主)、红细胞、血红蛋白及血小板减少,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临床表现。

应用细胞毒类化疗药物治疗癌症时,其所致骨髓造血功能异常的发生率很高(超过90%)。

除博来霉素、门冬酰胺酶、激素类、一般剂量使用的长春新碱对骨髓影响不大外,其他均可以引起不同程度的骨髓抑制,为暂时性或永久性的改变。

放疗属于局部治疗,但放疗借助高能量的射线破坏造血干细胞可引起骨髓功能不足,特别是高剂量或全身性放射治疗将彻底破坏骨髓组织,导致骨髓造血功能抑制。

【临床表现】
1.骨髓抑制是化疗最常见的重要限制性毒副反应。

粒细胞半数生存
期最短6~8小时,因此常最先表现白细胞下降。

血小板半生期为5~7天,血小板下降出现较晚较轻。

红细胞半生期120天,化疗影响较小,下降通常不明显。

2.不同类型化疗药骨髓抑制的程度、出现及持续时间以及骨髓功能
恢复的时间均有不同。

氮芥类烷化剂、鬼臼毒类药、蒽环类抗癌抗生素、MTX、Ara -C、亚硝脲类、卡铂、塞替派等药物骨髓抑制程度较重。

长春新碱、平阳霉素、门冬酰胺酶、光神霉素及顺铂骨髓抑制较轻。

CTX、HN2、蒽环类、MTX、Ara -C、鬼臼毒类、羟基脲、长春碱类及顺铂等骨髓抑制出现快,恢复快,白细胞减
少最低值出现在用药后1~2周左右,约2~3周恢复。

而亚硝脲类、MMC、丙卡巴肼、白消安等白细胞减少最低值出现晚,约3~8周不等,恢复也较慢约1~2月。

3.白细胞减少<1.0×109/L,特别是粒细胞<0.5×109/L 持续5
天以上,患者发生严重细菌、霉菌或病毒感染率大大增加,可达90%以上。

且病情危重。

4.血小板<50.0×109/L 特别是<20.0×109/L 则处于出血危象,
可发生脑出血、胃肠道及妇女月经
【治疗原则】
1.通常白细胞<3.5×109/L,血小板<80.0×109/L 不宜应用
骨髓抑制的化疗药物(急性白血病例外),应参考骨髓造血功能状况(白细胞及血小板计数和骨髓象)调整化疗药物剂量(表16 -1)。

以免发生严重骨髓功能障碍。

2.白细胞<1.0×109/L,粒细胞<0.5×109/L,可考虑适当应
用抗菌药物预防感染,一旦出现发热应立即做血培养及药敏,并给予广谱高效抗生素治疗。

应酌情给予G -CSF 或GM -CSF 或输注粒细胞。

3.血小板<50.0×109/L 可酌情应用泼尼松或止血敏等止血药
预防出血。

血小板≤20.0×109/L 属血小板减少出血危象,应予输注血小板及较大剂量止血敏,及泼尼松等治疗。

【护理评估】
1.健康史:评估患者的化疗用药、疗程情况。

2.心理-社会评估:患者多数担心骨髓抑制的预后及对之后化疗的影
响。

3.相关检查:了解患者需要进行的辅助检查,给以相应的指导和检查后的护理,同时注意追踪检查结果,为以后的护理措施提供依据。

【临床护理】
1.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监测生命体征及两肺呼吸音情况,注意
观察血常规,特别是白细胞、血小板计数。

观察患者皮肤黏膜有无淤点、淤斑等,注意大便的性质、颜色,有无消化道出血现象,防止发生皮肤、黏膜、颅内出血及感染性休克。

2.用药护理:根据血象,遵医嘱皮下注射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
150~300μg每日1次,白细胞升至4.0 × 109/L以上时停药(每日监测血常规)。

因此,药剂量小,效价高,注射时避免浪费,并告知患者用药后有可能出现的流感状不良反应,减少心理负担。

合并感染时遵医嘱合理使用抗生素,骨髓抑制患者由于种种原因易发高热,控制体温以物理降温为主。

3.预防感染:
1)保护性隔离:当血液中白细胞(WBC)≤1.0 × 109/L,血小板(PLT)
≤25 × 109/L,应及时对患者采取保护性隔离措施,将患者转入普通单人病房,进行特殊隔离护理,患者入住前进行紫外线消毒病房,家具用含氯250mg/L的“84消毒液”擦拭。

患者全身擦洗干净后,换上干净衣服,佩戴口罩、帽子。

隔离病房每日湿式清扫,紫外线消毒2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

医务及探视人员进入
病房均佩戴口罩、帽子,接触患者前必须用消毒液洗手,有感染性疾病者不得接触患者;病房每日定时通风,保持空气新鲜,病室保持温度20~ 22℃,湿度50%~60%,以防止上呼吸道感染及鼻黏膜、口唇干裂出血。

进行各项操作时,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

2)口腔护理:骨髓抑制患者极易出现口腔溃疡和糜烂。

责任护士对
患者口腔黏膜进行详细的观察,做好口腔护理,嘱患者多饮水,饭后用0.05%呋南西林和5%碳酸氢钠漱口,用棉签蘸生理盐水代替牙刷擦拭牙齿,防止食物残渣在口腔残留造成发酵繁殖细菌。

皮肤及会阴护理: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在身体虚弱或感染性发热易出汗时,皮肤皱褶处如腋窝、腹股沟、会阴部、臀部、乳房下部等部位要注意保持清洁,随时用干净柔软毛巾擦干汗液,勤换内衣裤,大便后用温水清洗,身体状况允许时可给予1∶5000高锰酸钾坐浴,以防肛周感染。

4.预防出血护理:为患者做各种操作时,动作应轻柔,拔针时按压
时间不少于5分钟。

化疗前给予PICC置管,维护导管时,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和相关规则,尽量延长使用期,避免在骨髓抑制期置管。

为患者剪短指甲磨光,告知其不要用力抓挠皮肤,不可挖鼻腔,少活动,慢活动,以防抓伤撞伤等。

5.饮食护理:指导患者制定合理的膳食计划。

恶心、呕吐、电解质
紊乱、食欲不振时,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易消化、清淡饮食。

多食用含铁丰富的食物,增加肉类、蛋黄、豆
类、绿叶蔬菜、新鲜水果的摄入,补充造血原料。

为患者创造良好的进餐环境,同时注意饮食卫生,避免生、冷、硬等食物,防止口腔、消化道黏膜出血。

患者有出血倾向时给予无渣半流质软食,胃肠道出血时禁食,口腔溃疡疼痛不能进食时,鼻饲给予营养物质,以维持营养平衡。

6.心理护理:骨髓抑制患者知道自己血象降低后,尤其是Ⅲ~Ⅳ级
骨髓抑制患者,多存在焦虑、恐惧心理。

责任护士协同医生合理用药、成分输血等,尽量减少医疗费用;根据患者血象降低情况及时给予健康教育与指导,为患者提供正确、有价值的信息资料和自我调适的方法,鼓励患者诉说,耐心倾听,责任护士查房时主动询问患者的感受,在心理上支持患者,使患者感知受重视被关怀和医护人员在积极地帮助他,以缓解焦虑与恐惧。

【健康教育】
1.活动与休息指导:保证充足的睡眠;以不出现明显自觉不适或加
重病情为原则,参与力所能及的日常生活自理和室外活动。

针对再障病人,还应解释避免接触或服用可导致骨髓抑制的化工原料或药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预防各种感染和(或)避免加重出血的重要性及其具体的要求与方法。

2.饮食指导:服用铁剂或富含铁剂的食物时,应避免与牛奶、浓茶
或咖啡同服,以免影响铁剂的有效吸收;采用科学合理的烹调方式,急火快炒、灼菜、新鲜凉拌、加工成蔬菜或水果沙拉后直接
食用,以减少食物性叶酸的破坏。

同时还应注意适当增加蛋白质的摄取与吸收,避免过度素食。

3.用药指导:①对于口服铁剂的病人,宜建议或告知:餐后或餐中服
用,必要时宜减少剂量或从小剂量开始;避免与抗酸药(碳酸钙和硫酸镁)以及H2受体拮抗剂等同服,可服用维生素C、乳酸或稀盐酸等酸性药物或食物;口服液体铁剂时须使用吸管,避免牙齿染黑;服铁剂期间,大便会变成黑色。

②强调要严格执行医嘱,按剂量、按疗程服药,并要定期复查相关实验室检查,以了解病情变化及其治疗的效果。

4.自我观察的主要指标与内容:主要包括与贫血、感染和出血相关
的症状与体征的观察,例如头晕头痛、活动后心悸气促、皮肤黏膜出血、发热、咽喉肿痛或咳嗽咳痰、腹痛腹泻、肛周疼痛等。

5.及时就诊的指标
(1)发热或咽喉肿痛、咳嗽咳痰、腹痛腹泻、肛周疼痛等。

(2)呼吸困难。

(3)新发皮肤黏膜出血或出血增多:牙龈、鼻腔、月经、便血或黑便(服用铁剂者除外)。

(4)突发头痛或晕厥。

【参考文献】
1.秦瑛,骨髓抑制的护理.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护理工作指南[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
2.闻曲,骨髓抑制的护理.新编肿瘤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
3.社,2011,2
4.徐波.骨髓抑制.肿瘤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
5.孙燕.骨髓抑制.内科肿瘤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