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十九首《客从远方来》高考诗歌鉴赏
客从远方来

客从远方来佚名客从远方来,遗我一端绮。
相去万余里,故人心尚尔。
文采双鸳鸯,裁为合欢被。
著以长相思,缘以结不解。
以胶投漆中,谁能别离此?我从来就没有写过诗评,也不会写诗评,特别是对喜欢在诗歌文本之外遐想万千的我来说,这确实很困难。
我敢肯定,我写不像诗评,更像是缘诗而发的感想。
这首诗被南朝萧统收录于《古诗十九首》中,为古今诗歌爱好者所熟知。
诗歌这一文学体裁向来都是备受人们的青睐,它语言精炼却又让人遐想万千。
诗的开篇一句“客从远方来”不是看似平淡无奇,它确实平淡无奇,就如两汉大多数诗歌一般在开篇便叙事。
不过,它却不仅在空间上表现出了思妇与其夫君相去万里的间隔,更是在时间将维度上将诗歌的格局拉得悠远绵长。
远方,这是一个抽象得不能再抽象的名词,思念过远方之人的人,都不禁想问它到底是哪里?真的是思念的人处的地方吗?好吧,好像有点离题了。
诗歌第二句,承接第一句,用相去万里的间隔和相去万里故人送我绸缎的心意想比较,反衬出夫妻两人感情之深,情意之坚定。
而紧接的第三句,对布匹加以描述,“文采双鸳鸯”不仅能变现出“故人”对思妇的用心,而且还能表现出思妇对绸缎的喜爱,也即是对“故人”的喜爱,所以要将它才成合欢被,当人诗中思妇才是表现的重点。
诗歌第四句,采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以“思”与“丝”谐音,缘与“姻缘”的“缘”音同,用思妇对物的痴想来表示对“故人”的用心。
不禁想问,这种仅仅因为音同或者谐音就能将思妇的情怀变得具体,变得可以握在思妇的手中么?答案当然是不能的,只能说明思妇念之深切,犹如痴人。
或许因为她的痴,答案将会变得不一样吧。
诗歌最后一句,以胶投入漆中,难分彼此的,丝绵虽长终有穷尽时,缘结不解,也有变得松散的时候。
还是像胶投漆中,再不分离的好。
该句将诗歌层层递进的情感推向了又一个高峰,推向了一个淋漓尽致,致死不离的境地,使人感叹不已,难以忘怀。
全诗抒写了一位思妇在偶得丈夫遥送的绸缎的意外喜悦和痴情的浮想。
虽然思妇心念着远方着的丈夫,远方的丈夫也应是时刻挂念着她。
客从杜甫阅读答案鉴赏赏析2013年高考语文全国大纲卷诗歌鉴赏试题答案

客从|杜甫|阅读答案鉴赏赏析2013年高考语文全国大纲卷诗歌鉴赏试题答案客从|杜甫|阅读答案鉴赏赏析2013年高考语文全国大纲卷诗歌鉴赏试题答案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客从杜甫客从南溟来,遗我泉客珠①。
珠中有隐字②,欲辨不成书。
缄之箧笥③久,以俟公家须。
开视化为血,哀今征敛无。
【注】①泉客珠:指珍珠。
泉客,传说中的人鱼,相传它们流出的眼泪能变为珍珠。
②佛教传说,有些珠子中隐隐有字。
③箧笥:指储藏物品的小竹箱。
(1)这首诗讲述了一个故事,请简述这个故事。
(4分)(2)从全诗看,“珠中有隐字”、珍珠“化为血”各有什么寓意?(4分)12.【答案】(1)有客人从南海来,送我珍珠;珍珠里隐约有字,想辨认却又不成字;我把它久久藏在竹箱里,等候官家来征求;但日后打开箱子一看,珍珠却已化成了血水,可悲的是我现在再也么有什么可以应付官家的征敛了。
(2)“珠中有隐字”,寓意为百姓心中有难言的隐痛。
珍珠“化为血”,寓意为官家征敛的实为平民百姓的血汗。
【思路点拨】此诗大约是公元七六九年(唐代宗大历四年)杜甫在长沙所作。
这是一首寓言式的政治讽刺诗。
揭露统治者对人民的横征暴敛,便是这首诗的主题。
杜甫巧妙地、准确地运用了传说,用“泉客”象征广大的被剥削的劳动人民,用泉客的“珠”象征由人民血汗创造出来的劳动果实。
第(1)题答出故事梗概的,给2分;答出“欲辨不成书”意思的,给1分;答出“哀今征敛无”意思的,给1分。
第(2)题答出“珠中有隐字”寓意的,给2分;答出珍珠“化为血”寓意的,给2分。
两题意思答对即可。
【命题透析】(1)侧重考查鉴赏诗歌内容的能力。
(2)题侧重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技巧点拨】读懂古典诗歌内容是理解诗歌的第一步。
读懂古典诗歌的内容,要从微观与宏观两个角度入手,微观上,从具体诗句入手,将每句的意思分别叠加,方可构成画面;宏观上要结合诗的创作背景和诗人的创作风格,做深入思考。
读懂了诗歌内容,就可以进而把握古典诗歌的情感。
《古诗十九首》的情感分析

我读《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被认为是建安以前东汉的末世之音,以其“深衷浅貌,短语长情”的特点,折射了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下层文士哀愁苦闷的心路历程,又作为“五言之冠冕”开启了沿袭两千年之久的五七言诗体。
读《古诗十九首》,我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了其中弥漫的难以捉摸的人生求索无果而生命迁逝的悲情和人生无常、命运变故的无可奈何。
东汉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政治黑暗,社会动荡。
在时代的扰攘中,士子难以谋得生路,漂泊蹉跎。
士人随着天下三分、诸侯割据局面的形成,汉末政治军事利益集团认识到拥有文人谋士的重要性,纷纷蓄士自重,文人的地位才得到根本的,体制的改善。
而在那个动荡不安的末世,大量文人被无情的抛入社会下层。
但他们或是不甘心屈居于陋室,选择宦游以博取功名,或是为生计而背井离乡奔波于求仕之途。
他们的人生求索、精神挣扎就集中体现在《古诗十九首》之中。
清人陈祚明在《采菽堂古诗选》中说“《十九首》所以为千古至文者,以能言人同有之情也。
”“而同有之情,人人各俱,则人人本自有诗也。
但人人有情而不能言,即能言而言不尽,特故推十九首以为至极。
”《古诗十九首》能够千古常新,也是因为古诗中包含的感情是人之常情,即使在两千年后的今天能够于一定程度上在读者中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直而不野,婉转付物,怊怅切情”。
在《古诗十九首》里很多古诗直抒愁怀,铸成《古诗十九首》的浓重的悲情主义色调。
人生无奈,命途多舛,悲情对游子们来说就像桎梏,嵌套在羁旅的游子身上。
《古诗十九首》中大多描写的是羁留客外的游子宦途失意和思妇的离别相思之苦,表达了人生如寄的漂泊感。
《涉江采芙蓉》《明月皎夜光》《东城高且长》《去者日已疏》等羁旅诗,描写了羁旅游子的漂泊情怀,抒写了游子在旅途中的孤寂、落魄与无所昄依的羁怀愁思。
《凛凛岁云暮》“凉风率已厉,游子寒无衣”生活经常陷入困顿,身体承受饥寒煎熬。
《去者日已疏》“思还故里闾,欲归道无因”游子有家却无法归乡的悲哀。
游子们在情感空置与物质匮乏的双重痛苦的体验下,旅途生活也蒙上了厚重的凄苦色彩。
古诗十九首·客从远方来原文及赏析整理

古诗十九首·客从远方来原文及赏析整理古诗十九首·客从远方来原文及赏析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很多人都接触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具有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的特点。
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大家都赞扬的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古诗十九首·客从远方来原文及赏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原文:客从远方来,遗我一端绮。
相去万余里,故人心尚尔。
文彩双鸳鸯,裁为合欢被。
著以长相思,缘以结不解。
以胶投漆中,谁能别离此。
译文:客人风尘仆仆,从远方送来了一端织有文彩的素缎。
它从万里之外的夫君处捎来,这丝丝缕缕,该包含着夫君对我的无尽关切和惦念之情!绮缎上面织有文彩的鸳鸯双栖,我要将它做条暖和的合欢被。
床被内须充实以丝绵,被缘边要以丝缕缀。
丝绵再长,终究有穷尽之时,缘结不解,终究有松散之日。
唯有胶和漆,黏合固结,再难分别。
那么,就让我与夫君像胶和漆一样投合、固结吧,看谁还能将我们分隔?解释:遗:赐予、馈赠的意思。
一端:即半匹。
《左传。
昭公二十六年》注:“二丈为一端,二端为一两,所谓匹也。
”绮:绫罗一类的丝织品。
故人:古时习用于朋友,此指久别的“丈夫”。
尚:犹也。
尔:如此。
鸳鸯:匹鸟。
古诗文中常用以比夫妇。
这句是说缔上织有双鸳鸯的图案。
合欢被:被上绣有合欢的图案。
合欢被取“同欢”的意思。
一种图案花纹的名称,这种花纹是象征和合欢快的,凡器物有合欢文的往往就以合欢为名。
著:往衣被中填装丝绵叫“著”,也叫做“楮”,字通。
长相思:丝绵的代称。
“思”和“丝”字谐音,绵为“长丝”,“长”与“绵绵”同义,所以用“长相思”代称丝绵。
故云“著以长相思”。
缘:饰边,镶边,沿边装饰。
这句是说被的四边缀以丝缕,使连而不解。
缘与“姻缘”的“缘”音同,故云“缘以结不解”。
投:本义为投掷,这里是加入混合的意思。
结不解:以丝缕为结,表示不能解开的意思。
这是用来象征爱情的,和同心结之类相像。
别离:分开。
别:分开。
离:离间。
“以胶投漆中,谁能别离”此是说彼此的爱情如胶和漆结合在一起,任何力气不能将它分开。
《客从远方来》原文及翻译

《客从远方来》原文及翻译
古诗和文言文翻译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所以平时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
文言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而且应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以下《客从远方来》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请大家以所在地区课本为主。
1《客从远方来》原文客从远方来,遗我一端绮。
相去万余里,故人心尚尔!文彩双鸳鸯,裁为合欢被。
着以长相思,缘以结不解。
以胶投漆中,谁能别离此?1《客从远方来》原文翻译客人风尘仆仆,从远方送来了一端织有文彩的素缎。
它从万里之外的夫君处捎来,这丝丝缕缕,该包含着夫君对我的无尽关切和惦念之情!绮缎上面织有文彩的鸳鸯双栖,我要将它做条温暖的合欢被。
床被内须充实以丝绵,被缘边要以丝缕缀。
丝绵再长,终究有穷尽之时,缘结不解,终究有松散之日。
唯有胶和漆,黏合固结,再难分离。
那幺,就让我与夫君像胶和漆一样投合、固结吧,看谁还能将我们分隔?
1《客从远方来》诗歌赏析此诗似乎是《古诗十九首·孟冬寒气至》的
姊妹篇。
它以奇妙的思致,抒写了一位思妇的意外喜悦和痴情的浮想。
这喜悦是与远方客人的突然造访同时降临的:客人风尘仆仆,送来了“一端”(二丈) 织有文彩的素缎(“绮”),并且郑重其事地告诉女主人公,这是她夫君特意从远方托他捎来的。
女主人公不禁又惊又喜,喃喃而语曰:“相去万余里,故人心尚尔!”一端文彩之绮,本来也算不得怎样珍贵;但它从“万里”之外的夫君处捎来,便带有了非同寻常的意义:那丝丝缕缕,包含着夫君对她的无限关切和惦念之情。
女主人公不能不睹物而惊、随即喜色浮漾。
如果将此四句,与前。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客从》含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客从》含答案(2013·大纲版全国卷·T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客从杜甫客从南溟来,遗我泉客珠①。
珠中有隐字②,欲辨不成书。
缄之箧笥③久,以俟公家须。
开视化为血,哀今征敛无。
【注】①泉客珠:指珍珠。
泉客,传说中的人鱼,相传它们流出的眼泪能变为珍珠。
②佛教传说,有些珠子中隐隐有字。
③箧笥:指储藏物品的小竹箱。
1.这首诗讲述了一个故事,请简述这个故事。
答:【答案】有客人从南海来,送我珍珠;珍珠里隐约有字,想辨认却又不成字;我把它久久地藏在竹箱里,等候官家来征求;但日后打开箱子一看,珍珠却已化成了血水,可悲的是我现在再也没有什么可以应付官家的征敛了。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本题出题的角度新颖,跳出了以往试题中考查归纳内容要点的框框。
题干要求简述这个故事,是把杜甫的这首诗当作记叙文来看。
既然这样,就要抓住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件的过程去考虑。
先逐联分析,理解各句意思;再按事件的过程整合答案。
2.从全诗看,“珠中有隐字”、珍珠“化为血”各有什么寓意?答:【答案】“珠中有隐字”,寓意为百姓心中有难言的隐痛。
珍珠“化为血”,寓意为官家征敛的实为平民百姓的血汗。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是要知人论世,借助创作背景去探求创作动机,把握诗人内在情感,杜甫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在以往的学习中我们已经感受了很多,本诗与之一脉相承。
二是要注意结合诗句描述和背景资料。
注释中有“泉客珠”和“隐字”的解释,也给了我们思维的方向。
《客从远方来》原文及赏析

《客从远方来》原文及赏析“客从远方来,遗我一端绮。
相去万余里,故人心尚尔!文彩双鸳鸯,裁为合欢被。
著以长相思,缘以结不解。
以胶投漆中,谁能别离此?”这首《客从远方来》是出自汉代的一首五言诗。
哎呀,一说起这首诗,我就想起了我小时候的一件事儿。
那时候我还在上小学,暑假去了乡下姥姥家。
姥姥家的院子里种满了各种各样的花花草草,有鸡冠花、凤仙花,还有一架子的豆角和黄瓜。
有一天,我正在院子里捉蛐蛐儿,突然听到有人喊我的名字。
原来是姥姥家隔壁的一位老爷爷,他手里拿着一本泛黄的旧书,笑呵呵地朝我走来。
老爷爷坐在院子里的小板凳上,把我叫到身边,打开那本旧书,指着上面的这首《客从远方来》,一句一句地念给我听。
他的声音有些沙哑,但是特别有韵味。
我呢,就坐在他旁边,一边听,一边看着书上那些密密麻麻的字,似懂非懂。
现在回想起来,那一幕真的特别美好。
就像这首诗里说的,虽然相隔万里,但那份情谊却始终不变。
咱们再来说说这首诗啊。
“客从远方来,遗我一端绮。
”这开头多直接,客人从远方来,送给我一匹有花纹的绸缎。
这说明啥?说明远方的朋友心里还惦记着我呢!“相去万余里,故人心尚尔!”距离那么远,可朋友的心还跟原来一样,多难得啊!“文彩双鸳鸯,裁为合欢被。
”这绸缎上还有一对鸳鸯的图案,多漂亮!把它裁剪成合欢被,这得多浪漫。
想象一下,晚上盖着这样的被子,是不是感觉心里都暖暖的?“著以长相思,缘以结不解。
”这被子里装着长长的相思,被边用线缝得结结实实,就像两人之间的情谊,永远都解不开。
“以胶投漆中,谁能别离此?”最后这句更妙,就像把胶投入漆中,谁能把它们分开呢?这比喻,把两人之间深厚的感情说得明明白白的。
这首诗虽然短,但是每一句都饱含着深情。
它没有华丽的词藻,就是用最朴素的语言,把那种真挚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就像我们生活中,有时候一个小小的礼物,一句简单的问候,都能让我们感受到朋友或者亲人的关爱。
这种关爱可能不是惊天动地的,但却能在平凡的日子里给我们带来温暖和力量。
《古诗十九首》的原文鉴赏

【导语】《古诗⼗九⾸》是中国古代⽂⼈五⾔诗选辑,由南朝萧统从传世⽆名⽒古诗中选录⼗九⾸编⼊《⽂选》⽽成。
下⾯就给⼤家分享下《古诗⼗九⾸》的原⽂,欢迎阅读!【篇⼀】《古诗⼗九⾸》的原⽂ 之⼀ ⾏⾏重⾏⾏,与君⽣别离。
相去万余⾥,各在天⼀涯。
道路阻且长,会⾯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已远,⾐带⽇已缓。
浮云蔽⽩⽇,游⼦不顾返。
思君令⼈⽼,岁⽉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加餐饭。
之⼆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盈盈楼上⼥,皎皎当窗牖。
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
昔为娼家⼥,今为荡⼦夫。
荡⼦⾏不归,空床难独守。
之三 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
⼈⽣天地间,忽如远⾏客。
⽃酒相娱乐,聊厚不为薄。
驱车策驽马,游戏宛与洛。
洛中何郁郁,冠带⾃相索。
长衢罗夹巷,王侯多第宅。
两宫遥相望,双阙百余尺。
极宴娱⼼意,戚戚何所迫? 之四 今⽇良宴会,欢乐难具陈。
弹筝奋逸响,新声妙⼊神。
令德唱⾼⾔,识曲听其真。
齐⼼同所愿,含意俱未申。
⼈⽣寄⼀世,奄忽若飙尘。
何不策⾼⾜,先据要路津。
⽆为守贫贱,坎轲长苦⾟ 之五 西北有⾼楼,上与浮云齐。
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
上有弦歌声,⾳响⼀何悲! 谁能为此曲,⽆乃杞梁妻。
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
⼀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
不惜歌者苦,但伤知⾳稀。
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飞。
之六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离居,忧伤以终⽼。
之七 明⽉皎夜光,促织鸣东壁。
⽟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
⽩露沾野草,时节忽复易。
秋蝉鸣树间,⽞鸟逝安适。
昔我同门友,⾼举振六翮。
不念携⼿好,弃我如遗迹。
南箕北有⽃,牵⽜不负轭。
良⽆盘⽯固,虚名复何益? 之⼋ 冉冉狐⽣⽵,结根泰⼭阿。
与君为新婚,兔丝附⼥萝。
兔丝⽣有时,夫妇会有宜。
千⾥远结婚,悠悠隔⼭陂。
思君令⼈⽼,轩车来何迟! 伤彼蕙兰花,含英扬光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十九首《客从远方来》鉴赏
古代文化
0502 1300
客从远方来
古诗十九首
客从远方来,遗我一端绮。
相去万余里,故人心尚尔!
文彩双鸳鸯,裁为合欢被。
著以长相思,缘以结不解。
以胶投漆中,谁能别离此?
此诗似乎是《孟冬寒气至》的姊妹篇。
它以奇妙的思致,抒写了一位思妇的意外喜悦和痴情的浮想。
这喜悦是与远方客人的突然造访同时降临的:客人风尘仆仆,送来了“一端”(二丈)织有文彩的素缎(“绮”),并且郑重其事地告诉女主人公,这是她夫君特意从远方托他捎来的。
女主人公不禁又惊又喜,喃喃而语曰:“相去万余里,故人心尚尔”!一端文彩之绮,本来也算不得怎样珍贵;但它从“万里”之外的夫君处捎来,便带有了非同寻常的意义:那丝丝缕缕,该包含着夫君对她的多少关切和惦念之情!女主人公能不睹物而惊、随即喜色浮漾?如果将此四句,与前一首诗的“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对照着读,人们将会感受到,其中似还含有更深一层意蕴:前诗不是诉说着“置书怀袖中,三岁字不灭”的凄苦吗?一封“书札”而竟怀袖“三岁”,可知这“万里”相隔不仅日久天长,而且绝少有音讯往还。
这对家中的妻子来说,该是怎样痛苦难挨的事!在近乎绝望的等待中,难道不会有被遗弃的疑惧,时时袭上女主人公心头?而今竟意外地得到夫君的赠绮,那“千思万想而不得一音”的疑惧便烟消去散。
那么,伴随女主人公的惊喜而来的,不还有那压抑长久的凄苦和哀伤的翻涌么?张庚称“故人心尚尔”一句“直是声泪俱下”、“不觉兜底感切”,正体味到了诗行之间所传达的这种悲喜交集之感(见《古诗十九首解》)。
适应着这一情感表现特点,此诗开篇也一改《古诗十九首解》常从写景入手的惯例,而采用了突兀而起、直叙其事的方式。
恐怕正是为了造成一种绝望中的“意外”之境,便于更强烈地展示女主人色那交织着凄苦、哀伤、惊喜,慰藉的“感切”之情--这就是开篇的妙处。
自“文彩双鸳鸯”以下,诗情又有奇妙的变化:当女主人公把绮缎展开一瞧,又意外地发同,上面还织有文彩的鸳鸯双栖之形!鸳鸯双栖,历来是伉俪相偕的美好象征(如《孔雀东南飞》之结尾就是一例)。
夫君之特意选择彩织鸳鸯之绮送她,不正倾诉着愿与妻子百年相守的热烈情意么?女主人公睹绮思夫,不禁触发起联翩的浮想:倘若将它裁作被面,不可以做条温暖的“合欢被”吗?再“著以长相思,缘以结不解”,该多么惬人心意!“著”有“充实”之意,“缘”指被之边饰。
床被内须充实以丝绵,被缘边要以丝缕缀结,这是制被的常识。
但在痴情的女主人公心中,这些平凡的事物,都获得了特殊的含义:“丝绵”使她联想到男女相思的绵长无尽;“缘结”暗示她夫妻之情永结难解。
这两句以谐音双关之语,把女主人公浮想中的痴情,传达得既巧妙又动人!制成了“合欢被”,夫君回来就可以和她同享夫妇之乐了。
那永不分离的情景,激女主人公喜气洋洋,不禁又脱口咏出了“以胶投漆中,谁能别离此”的奇句。
“丝绵”再长,终究有穷尽之时;“缘结”不解,终究有松散之日。
这世上惟有“胶”之与“漆”,粘合固结,再难分离。
那么,就让我与夫君像胶、漆一样投合、固结吧,看谁还能将我们分隔!这就是诗之结句所的奇思、奇情。
前人称赞此结句“语益浅而情益深”。
女主人公的痴情,正的如此深沉和美好呵!
初读起来,《客从远方来》所表现的,就是上述的喜悦和一片痴情。
全诗的色彩很明朗;特别是“文彩双鸳鸯”以下,更是奇思、奇语,把诗情推向了如火似的锦的境界。
但读者是否注意到:当女主人公欢喜地念叨着“以胶投漆中,谁能别离此”的时候,她恰恰正陷于与夫君“万里”相隔的“别离”之中?以此反观全诗,则它所描述的一切,其实都不过是女主人公的幻想或虚境罢了!又何曾有远客之“来”,又何尝有彩“绮”之赠?倘若真能与夫君“合欢”,她又何必要在被中“著”以长相之思、缘以不解之结?所以还是朱筠对此诗体会得真切:--“于不合欢时作‘合欢’想,口里是喜,心里是悲。
更‘著以长相思,缘以结不解’,无中生有,奇绝幻绝!说至此,一似方成鸾交、未曾离者。
结曰‘诗能’,形神俱忘矣。
又谁知不能‘别离’者现已别离,‘一端绮’是悬想,‘合欢被’用乌有也?”(《古诗十九首说》)如此看来,此诗所描述的意外喜悦,实蕴含着夫妇别离的不尽凄楚;痴情的奇思,正伴随着苦苦相思的无声咽泣!钟嵘《诗品》称《古诗十九首》“文温而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
这首诗正以温丽的“遗绮”之喜,抒写了悲远的“别离”之哀,“正笔反用”,就愈加“惊心动魄”。